近十年来晚清灾荒研究综述
近30年来清代云南灾荒史研究综述

姚 佳 琳
( 云 南大 学 西南环 境史 研究 所 , 云南 昆明 6 5 0 0 9 1 )
『 摘 要]近 3 0年来学界对清代 云南灾荒 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 在史料搜集与整理 、 灾荒本 身及其 应对等方面 的研究取得 了不 小的成绩 , 但 是还应继续推进史料整理与数据化 , 拓展研究领 域 , 加 强理论 探索、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 , 注重 区域研究与 比较研究 , 加强 国际学术交流 , 不 断完善 清代 云南灾荒史研
门的云南地震资料汇编 , 其中清代部分 占用相当分量 。 同年 , 水利水电部水管司、 水利水 电研究院 主编 的《 清代珠江韩江洪涝档案史料》 与中国社科 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 中国历代 自 然灾 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 分别 由中华书局 、 农业出版社出版 , 这两部资料汇编 中, 有少数 内容 涉及云南 。1 9 9 1 年, 水利水 电部水管司、 科技司、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 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
( 1 9 2 6 ) , 石印本 ; 龙云、 卢汉等修 : 《 新纂云南。
第3 3卷
保 山学 院学报 2 0 1 4
第 1期
气象灾害大典 ・ 云南卷》 由气象出版社 出版 , 该书分类记 录、 以编年形式记载云南气象灾害 , 清代
关于云南灾荒史 的研究 , 2 O 世纪 8 0 年代 以前 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 对我们 的研究做了比较好 的铺垫① 。近 3 0年来 , 灾荒史研究成为学界的一大热点 , 而学界对云南灾荒史的探索也有 了更大
的进步 , 并 出现 了一 批专 门从 事 云南 灾荒史 研 究 的学者 , 取得 了较 为 丰硕 的 学术 成果 。在 中国古
晚清赈灾思想研究述评

2 1 ̄ 3 0 l l 月 Z
防
灾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0 .3 N0 1 11 .
M a . 01 r2 1
Jo Dia t rP e e t n S in ea dT c n l g .f s se - r v n i ce c n e h o o y o
的责任 。 对 于盛 宣怀赈 灾思想 的研 究 。董传 岭之文 《 盛 宣怀赈 灾活 动述 评》【J 为盛宣 怀在长达 四十 余年 l认 6
1 官赈 思想
中 国 古代 历 史上 官 赈在 赈 灾过 程 中长 期 占据 着 中流砥 柱 的地 位 ,有清 一代 已经 形成 一整 套完 备
的赈灾 体系 ,包 括报 灾 、勘 灾 、查 赈 、施 赈等 方面 。 赈 灾 对 帮 助 灾 民渡 过 灾 荒起 到显 著 效 果 ,在 晚清 ( 8 0 _ 9 1 )频发 的灾荒 中多有体 现 ,学 界研 14 _ 1 1 年 究 官赈 思 想 主 要表 现 在 某 一 官 员个 体 赈 灾 思 想 和 群体 赈灾 思想 两个方 面 。
于晚清 灾荒 史 中的赈灾 思想 给予 了高度 关注 ,以至
成 果斐 然 。有鉴 于此 ,笔 者拟对 近年 来 晚清赈 灾思 想 的研 究现状 予 以梳理 ,并指 出其 中所存 在 的 问题 与不足 , 以推 动 晚清赈灾 思想 研 究走 向深入 。
票盐 制等 方面 对林 则徐 治淮 事迹 作 了归结和 评述 。 刘 明之文 《 则 徐与 江 苏水利 》M主要 论述 了林 则 林 ] 徐 在江 苏 为官 时期 的水利 思想 ,主要表 现在 筹措 经
一
磋 及注 意 吸取他 人 的成 功经验 ,使林 则徐 逐渐形 成 了系 统 的荒 政 思想 ,具 体 表 现 在 灾 后 安 定 社 会 秋 序 、恢 复发 展农业 生 产 、剪 除 荒政 中存在 的弊 端 、 号 召地方 社会 协助 政府 救灾 等 方面 。陆玉 芹 的 《 林 则 徐江 苏灾 赈述 论 》【一 文 论述 了林 则徐 在江 苏 七 年 期 间面 对 水灾 、 灾 、 旱 风灾 、 灾 如何 实现其 “ 蝗 民 惟邦 本 ,本 固邦 宁 ” 的思想 ,进 而分 析 了其灾 赈 的
二十多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二十多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王新宁
【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4)002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被学者们逐渐熟悉并加以研究,二十多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现状作以陈述,对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整体性研究、区域性研究、扩展性研究三个方面作了学术回顾。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王新宁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0.7
【相关文献】
1.继承与创新:近30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概述——环境社会学的思考 [J], 薛辉;陈亚南
2.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综述 [J], 杨永芳
3.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J], 董强
4.广西近代灾荒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刍议--大数据时代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突破“同质化”倾向的思考 [J], 薛辉
5.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J], 阎永增;池子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二
在对具体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前 , 回顾 一下清代灾荒史研究的历史发展状况还是很有 必要的, 这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该领域的 某些特点 , 而且通过揭示其以往的命运 , 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昭示其未来发展的大概态势。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灾荒史研究产生于二十 世纪二十年代初期, 不容忽视的是 , 一场席卷 华北五省的大旱灾及甘肃大地震的发生也几乎 与之同时。这极有可能并非是巧合 , 因为后面 的叙述将表明, 差不多每次重大灾荒的发生都 伴随着灾荒史研究的一个繁荣阶段。清代灾荒 史研究作为灾荒史研究的一个部分 , 其正式诞 生当然也处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最早对之作 出重大学术贡献 的学者当属竺藕 舫 ( 即 竺可 桢) , 他不仅是运用现代科学解释灾荒史的先 行者之一, 而且是 1949 年以前发表灾荒史研 究成果最多的作者。另外 , 就目前所见 , 第一 篇直接论述清代灾荒史的文章亦是他 1928 年 发表的 5 清直隶地理的环境与水灾6 。 随着 1931 年江淮大洪水的爆发 , 更多的 有识之士纷纷涉足清代灾荒史的研究, 发表了 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 , 从而使清 代灾荒史研究在三十年代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 因为此一时期的成果数量几占 1949 年以前总 数的四分之三, 因此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灾荒史 得到第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以此为依托 , 邓拓 的 5中国救荒史6 在 1937 年 6 月的出版 , 可 以说既是此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 又在某种意 义上对以前的灾荒史研究作了较为 完备的总 结, 从而成为 灾荒史 研究的 集大成 之作。但 是,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 正常的研究进程被 打断, 整个灾荒史研究都几乎陷于停顿状态。 从抗战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 为止的十余年间 , 关于灾荒史的 研究寥寥 无 几。值得一提的是, 在此期间出现的仅有的两 篇灾荒史文章都是直接论述清代灾荒史的, 只 不过其 中 之 一居 然 是 日 本 人 河野 通 博 作 于 1948 年的 5 清代湖北省的洪水6 ¾ 。 新中国成立后, 灾荒史的研究重新开始 , 称不上意外的是 , 建国后第一个灾荒史研究成 106
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
引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
研究者借鉴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 论和方法,对清代灾荒进行跨学科研究。
探讨灾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分析灾荒对清代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灾后经济 恢复与重建的过程。
ABCD
关注环境变迁与灾荒关系
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环境变迁与灾 荒的关系。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灾荒与政治制度关系研究
灾荒与政权稳定的关系
探讨了灾荒对清代政权稳定的影响,如官员腐败、民变等问题。
政府救灾制度与措施
分析了清代政府的救灾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如报灾、勘灾、赈济等 程序。
灾荒与士人阶层的关系
研究了灾荒对士人阶层的影响,以及士人在救灾中的作用。
灾荒与社会文化关系研究
1 2
灾荒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社会秩序混乱
灾荒期间,社会秩序往往陷入混乱,盗匪横 行,民不聊生。
CHAPTER 03
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回 顾
传统史学研究阶段
重视史料考证
01
此阶段的研究者注重对清代灾荒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以
还原历史真相。
关注政治、经济因素
02
研究者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灾荒的成因和影响,探讨国家
应对灾荒的政策和措施。
学习借鉴国际前沿的灾荒史研究理论和方法,加强与国际 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清代灾荒史研究的国际影 响力。
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
挖掘与利用新材料
注重挖掘地方志、档案、碑刻、民间文献等新材料,运用 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库建设,实现材料的系统整理与共享。
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
在统计分析、数学建模等量化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田 野调查、口述历史等质性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揭示灾荒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清朝的大规模灾害与救灾措施

清朝的大规模灾害与救灾措施在清朝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灾害,如洪水、旱灾、饥荒等。
面对这些灾害,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旨在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并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本文将对清朝的大规模灾害和相应的救灾措施进行探讨。
一、洪水灾害清朝时期,洪水灾害是中国面临的一大威胁。
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中国河流众多,水患频繁。
每逢汛期,洪水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为了应对洪水灾害,清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清朝加强了河道的治理和保护。
他们修筑了大堤、堰坝等防洪设施,以防止洪水的泛滥。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对各地河道的巡查和维护,并定期进行清淤和疏浚工作,以确保河道的通畅。
其次,清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水利政策。
他们鼓励农民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水渠等,以便更好地储存和利用水资源。
此外,政府还规定了灌溉制度,确保农田得到足够的水源,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灾后的自救能力。
二、旱灾与饥荒除了洪水灾害,清朝时期还经历了频繁的旱灾和饥荒。
由于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内陆地区,而且气候干燥,缺水是一大问题。
旱灾和饥荒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为了缓解旱灾带来的饥荒,清朝政府首先发展了粮食储备制度。
他们建立了粮仓,并加强了粮食的收购和储存,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向受灾地区提供援助。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的产量。
此外,清朝政府还倡导盐政改革。
在旱灾和饥荒期间,盐是重要的物资之一,因为它被视为人体必需的电解质,可以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政府加强了盐的生产和供应,以保证人民的基本需求。
三、疾病和疫情的防控在清朝统治时期,疾病和疫情也是灾害的一大威胁。
疾病可以迅速蔓延,并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清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防控疾病和疫情。
首先,政府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
他们建立了医院和疾病防控机构,并组织对公共场所的卫生检查和消毒。
晚清最大的一场天灾,造成一千多万人惨死,致使大清从此一蹶不振

晚清最大的一场天灾,造成一千多万人惨死,致使大清从此一蹶不振纵观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王史,我们发现一个诡异现象,每逢王朝灭亡前夕,天灾人祸总会集中爆发。
1875年光绪继位之初,北方地区的降水就明显少于往年,到了冬天依旧雨水稀少。
短短一年后,旱情加重。
受到干旱缺水影响,华北地区农作物直接减产,严重地区全面绝收。
这场旱灾历时三年多,为大清两百年未遇的旱灾,史称“丁戊奇荒”。
由旱灾带来的饥荒人数,多达1.6亿到2亿,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半,如此严重的灾情,直接导致1300多万人死亡,仅山西就超过500万人死亡。
一些地区十室九空,“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
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
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朝廷上奏山西旱灾报告,“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jìn)奇灾,古所未见”、“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后来在这场灾难中幸存的清朝人写了一本回忆录,叫《晋灾泪尽图》,书中写道:一个来自南方的客人,自己的妻子被活活饿死,他趴在妻子身上嚎啕大哭,结果身边的人立马把他拉开,让他不要再哭了,因为再哭下去,周围的灾民全都知道这里有死人,就会一拥而上,分尸而食。
听完这些话,客人停止了哭泣,含着泪把自己的妻子埋在了院子里,结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发现院子里的尸体被人挖出来吃得只剩骨头了。
书中还记载了另一个故事,有一个村民半夜听到外面有动静,出来发现有两个人背着自己母亲的尸体正在往外跑,他连忙跟了过去,一直追到那两个人住的地方,他发现对方有斧头和砍刀,自己一个人万万不是敌手,于是回村去叫人,没想到等到他返还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已经被那两个人放在锅里煮熟了。
见此状况,村民们勃然大怒,一怒之下将那两人砍死,两人死前还放声大喊:宁做村中死鬼,不做县中活人。
后来,村民们环顾屋子四周,发现全是死人骨头,也不知二人已经吃了多少人了。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苏州科技 o i ea Junl f uhuU i  ̄i f cec n ehooy( oi c ne ora o zo nv t 学院学报 ( dT cnl) Sc ̄S i c ) S e y S n 社会科学版 g e
V 1 8N . o. o3 2
现代学科意义 的灾荒史研究 , 肇始于 2 0世纪 2 0 年代 。当时的研究缺乏体系性与连贯性 , 仍不 但 乏上乘之作 , 以邓拓 的《 尤 中国救荒史》 商务 印 ( 书馆 13 97年 版 ) 冯 柳 堂 的 《 国历 代 民食 政 策 、 中 史》 商 务印 书馆 13 ( 94年版 ) 等论著 影 响巨 大。
中国灾 荒纪年》 李文 海等 著, ( 湖南 教育 出版社 19 90年版) 《 、 中国近代 十大灾荒》 李 文海等著 ,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 年版) 94 为灾荒史的研究提供
了丰厚 的资 料 来 源 。新 世 纪 以来 , 类 灾荒 史 料 各 陆 续 出版 。 主要 有 :0 2年 火 恩 杰 、 昌森 主 编 20 刘
改革 开 放 以来 , 文 海 等 学 者 有 感 于 “ 学 危 李 史
国黄河 大事记》 黄河 水利 出版社 20 ( 04年版 ) , 20 05年天津 市档 案馆 主 编 的《 津地 区重 大 自然 天
灾 害实 录》 天 津人 民出版 社 20 ( 0 5年版 )20 ,06年 骆 承政 主编 的 《 国历 史 大 洪 水 调 查 资 料 汇 编》 中 ( 国书 店 出版 社 20 中 06年 版 )20 ,0 7年徐 泓 主 编
史 的研 究呈 现 出百 花齐 放 的局 面 , 出版 专 著达 十
余部 , 各类论文达五十余篇。新世纪以来 , 灾荒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晚清灾荒研究综述摘要:近十年来, 对晚清(1840一1911)灾荒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 涌现了许多颇具学术价值和特色的成果。
诸如,对晚清灾荒成因、晚清灾荒影响、晚清救灾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系统,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这篇综述就是对近十年来晚晴灾荒的一个系统总结。
关键字:晚清灾荒成因灾荒影响救灾措施关于“灾”的解释有许多说法,黄向辉[1]的解释较为全面,我也是按他的解释理解灾荒的。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重要的联系。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涉足在灾荒史领域的研究者并不多。
80年代后,随着社会史的复兴,这种情况逐渐有所改观。
近十年来,一些矢志于晚清灾荒史研究的史界同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灾荒史的研究中去,使晚清灾荒史研究硕果累累,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我对这部分的研究较为感兴趣,所以就近十年来晚清的灾荒情况我做了较全面的总结。
一、晚清灾荒成因的研究诱发灾荒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等;社会因素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政治腐败与战争频繁,鸦片的种植,还有内乱、苛政等。
我们分析灾荒发生的成因时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
(一)自然因素关于自然因素引发灾荒的研究,苏全有[2]认为造成晚清灾荒的一个自然因素是气候。
鲁克亮[3]认为自然因素有:气候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管恩贵[4]认为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因素,但是自然因素不是灾害发生的唯一因素。
倪玉平[5]认为造成晚清灾荒的因素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江湖垦植等。
王宏伟[6]认为自然因素有地理和气候因素。
郭文娟[7]论述了自然因素在晚清“丁戊奇荒”在内的灾荒期间的重要性。
郝平[8]也对山西“丁戊奇荒”的原因作了介绍。
赵艳萍[9]提出了造成蝗灾的原因,她认为蝗虫数量的消长受诸多因素影响,有气候、环境、食料、蝗虫生理特性等自然因素。
芮锐[10]在分析晚清河政弊坏的原因中指出自然因素有地理原因和气候原因。
于志勇[11]则从区域的角度指出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王宏伟[6]总结晚清北京灾害的成因是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地极易发生水早灾害。
晚清华北地区灾荒频发,周秋光、屈小伟、程扬[12]认为有自然因素是华北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
赖莉云[13]在他的作品中说,晚清时期, 广西几乎无年不灾, 且许多年份多灾并发, 其中尤以水、旱、蝗灾居多,此种情况与广西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直接相关,自然灾害的频发危及广西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谢琦瘟[14]从广东的自然环境论述瘟疫多发的缘由。
杨鹏程[15]对清代后期湖南自然灾害的成因作了系统总结。
王林[16]也总结了晚清山东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李玉尚[17]对晚清江南地区传染病的原因也作了全面的总结。
李永宸[18]等详细总结了晚清岭南地区流行的霍乱和旱灾的自然因素。
(二)社会因素关于社会因素引发灾荒的研究,苏全有[2]认为造成晚清灾荒的社会因素是政治腐败与战祸频繁。
鲁克亮[3]认为造成灾荒的社会因素有:政治腐败与战争频繁,鸦片的种植等。
他认为灾荒发生的原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灾荒的形成往往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
换言之,灾荒发生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它还是一个社会现象。
管恩贵[4]认为战争、内乱、苛政、官僚腐败等往往对灾害的发生起催化作用,亦可以加重灾害的的破坏程度。
倪玉平[5]认为吏治败坏等人为的原因使得晚清的水早灾害等等频仍出现, 造成巨大损失, 并由此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王宏伟[6]认为历史灾害学的研究表明,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在社会性中,其核心就是人。
郭文娟[7]论述了晚清“丁戊奇荒”在内的灾荒期间,清政府地方官员的腐败表现,作者认为正是地方官员的腐败使得本相对完善的荒政措施得不到体现,这是人治制度下的产物。
郝平[8]也对山西“丁戊奇荒”的原因作了介绍。
赵艳萍[9]认为有军事活动频繁、耕作方式粗放、政府和民众消极的捕蝗意识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带来的影响对蝗虫数量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芮锐[10]指出社会因素有政治制度弊端,吏治腐败,国力衰微,清廷对河工重视程度降低,治河思想和方法陈旧。
于志勇[11]则从区域的角度指出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王宏伟[6]认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清政府财力的不足、官僚队伍的腐败等原因共同构成了清末北京灾害频发且不断加剧的原因。
晚清华北地区灾荒频发,周秋光、屈小伟、程扬[12]认为社会因素包括政治腐败,极大地减弱了抗灾救灾的能力;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滥种罂粟,忽视农业生产。
谢琦瘟[14]从广东的社会环境论述瘟疫多发的缘由。
他指出晚清瘟疫多发不是偶然的,它是战乱、人口、商贸诸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二、晚清灾荒影响的研究关于灾荒的影响,概括起来有:社会环境恶化;造成人口锐减和大批人口流亡;导致民众生存条件急剧恶化;导致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衰退;引发和加剧社会动乱;灾荒对人心理造成伤害;还造成社会伦理秩序失控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方面研究的人较多,但大多数人研究的结果不是太全面。
我把灾荒造成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进行分析。
(一)直接影响对于晚清灾荒的直接影响,苏全有[2]是从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这两个方面介绍的。
周秋光、曾桂林[19]在他们的作品中说,灾荒一旦发生,数以万计的灾民就会嗷嗷待哺,社会救济需要也就日益迫切了。
把增强[20]总结的灾荒造成的影响是:灾民损失惨重;灾荒对当时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灾荒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影响。
杨国强[21]指出,光绪初年的华北久旱, 以其大范围的蔓延和长时间的连续造成北中国触目惊心的饥饿、时疫、死亡和流亡。
赵晓华[22]论述了灾荒发生后的物价上涨、人口减少社会影响,以此来反映这场灾荒的异常严重性。
郝平[8]探讨了山西“丁戊奇荒”受灾期间出现的人吃人、粮灾等并发性灾害,进一步揭示“丁戊奇荒”在山西省区危害的严重性。
郝平和周亚[8]的作品里介绍了“丁戊奇荒”对山西粮价造成的影响。
李彦红和陈雪平[23]探讨了“丁戊奇荒”对农民运动的影响。
赵晓华[22]则从“丁戊奇荒”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的方面作了探析。
以上几篇著作都是围绕“丁戊奇荒”造成影响的方面介绍的。
周秋光、屈小伟、程扬[12]是从四个方面论述华北地区自然灾害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表现在:造成人口锐减和大批人口流亡;导致民众生存条件急剧恶化;导致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衰退;引发和加剧社会动乱。
池子华、李红英[24]通过多角度透析晚清直隶灾荒的影响:农业遭到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民众生存条件的急剧恶化。
张高臣[25]在他的作品中说道,光绪朝自然灾害对社会危机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人口变迁社会经济和社会冲击三个方面,其中对人口变迁的影响又表现在人口的增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愈形拮据,对农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在对饥荒和中国政府问题的广泛研究中,李明珠[26]考察了300 年内直隶地区的政府、市民、意识形态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在 20 多年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该书对清代救灾活动的成效作了更深入的分析,在以乐观的眼光考察晚清时期农业、商业和人口问题的修正主义学者面前,李明珠[26]重新评价了中国历史经验中饥荒、人口压力和农村贫困的重要性。
赵艳萍[9]在她的作品中说,蝗灾使百姓生活困难,无以为继;经济损失巨大,经济系统紊乱;难民流徙,社会环境恶化。
关于蝗灾影响的研究还有陈业新[27]和施和金[28]。
吴媛媛[29]在她的文章中提出水旱灾害与农业的相关问题,指出水旱灾害引发了农业环境的变迁。
杨鹏程[15]也对晚清灾荒的直接影响做了介绍。
鲁克亮[3]分析灾荒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人口死亡和逃亡,农业遭受巨大损失与破坏,社会动荡。
向祖荣[30]认为灾荒过后, 不仅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流徙, 而且导致物质财富和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 有些灾荒甚至酿成社会动荡和战乱。
汪志国[31]总结说,灾荒造成大量人口伤亡,许多灾民远走他乡;此外,因灾荒导致社会经济的落后,生活水平的下降,致使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断降低;灾荒使乡村人伦关系颠乱、社会秩序混乱;灾荒促使人们为争夺急需的水和粮食资源发生严重冲突。
倪玉平[5]认为清代的水早灾害等等频繁出现, 造成巨大的损失, 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直接威胁了清王朝统治根基的稳固。
赖莉云[13]也指出灾害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人员大量伤亡,二是脆弱的农业生产力经常遭受巨大破坏。
芮锐[10]对河政弊端的影响是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两方面论述的,其中对社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黄河下游生产力的发展。
(二)间接影响对于晚清灾荒的直接影响,苏全有[2]是从政治腐败和抗外乏力这两个方面介绍的。
赵晓华[22]论述了灾荒发生后社会伦理秩序失控等社会影响,以此来反映这场灾荒的异常严重性。
郝平[8]探讨了山西“丁戊奇荒”受灾期间出现的瘟疫、鼠患等并发性灾害,进一步揭示“丁戊奇荒”在山西省区危害的严重性。
池子华、李红英[24]通过多角度透析晚清直隶灾荒的影响:哀鸿遍野,走死流亡;灾荒对人心理的伤害。
张高臣[25]在他的作品中说道,光绪朝自然灾害对社会危机的间接影响表现在对灾民素质的影响,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愈形拮据,对农对商业贸易的影响。
杨鹏程[15]在他的论文中总结说,清代后期湖南灾荒频仍, 政府调控不力, 造成了社会道德失范的悲剧和一次又一次的社会骚动,主要包括饥民抢米索食的自发斗争、由饥民暴动转化为农民起义、会党利用饥民斗争起事和因瘟疫引发群众性的反洋教斗争等四种形式。
鲁克亮[3]分析灾荒造成的间接影响是:农村阶级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动荡,灾害对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汪志国[31]总结说灾荒导致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断降低;灾荒使乡村人伦关系颠乱、社会秩序混乱;灾荒促使人们为争夺急需的水和粮食资源发生严重冲突。
赖莉云[13]也指出灾害之后, 往往会粮价飞涨, 抢米成风, 匪患四起, 流民遍地, 民变频发。
三、晚清救灾措施的研究中国古代的救灾制度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便有以荒政十二聚万民之说,奠定了后世救灾制度的基本格局。
然而,其后历代虽仿照执行,却兴废无常,直到明朝,也没有完善起来。
到了清代,才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全面、立法完备的救灾措施,它包括救灾的基本程序、救荒措施等,晚清基本承袭了这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