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吸引指南共23页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

(10) 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秒。 (推荐
级别:C级)
选择吸引管
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气 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力的 选择需要联合考虑,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过气道 内的吸引压力小。
一次性吸痰管的选择
气管插管内径
吸痰管外径
7mm
10FR
Hale Waihona Puke 7.5mm12FR
8mm
14FR
8.5mm
14FR
9mm
16FR
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 盐水(推荐级别:C级) 。
(6) 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 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吸引方式。 (推 荐级别:B级)
(7) 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推荐级别:B级)
(8) 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 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推荐级别:B级)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
ICU 王红娟
气道分泌物的吸引是指患者咳嗽能力降低而不能有效 排除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他异 物,需外界吸引下排除,以保持气道的通畅。
why?
人工气道吸引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 引。 (推荐级别:C级)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推荐级别: B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推荐级别:B级)
浅度吸引指吸引管 插入一定预设深度, 通常为人工气道长 度加上辅助装置的
ICU人工气道吸痰临床操作指南

北京海淀医院ICU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痰液引流操作指南一、使用呼吸机患者概述:经人工气道吸引痰液是肺部护理和治疗的必需组成部分,对于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和对已经存在的感染控制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说如果痰液引流不通畅不彻底,那么所有其他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措施都将丧失作用。
因此,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认识到,痰液引流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存还是死亡的重要问题。
指南包括以下内容:患者准备,吸痰方法,后续看护。
1. 患者的准备:1.1 吸痰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痛苦经历,应在吸痰前向患者告知,使患者有心理准备;1.2 对于之前进行了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引流措施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吸痰以获得最佳效果。
1.3吸痰前应给予患者100%纯氧至少30 秒,以增加患者氧储备,减少吸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损害。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开启呼吸机上的吸痰模式;或者调节呼吸机给氧浓度;带管脱机的患者增加氧流量至10L/min。
不建议采用短暂增加潮气量、PEEP、呼吸频率、或手控呼吸方式增加氧储备。
1.4 对正在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期间建议采用不脱开呼吸机的闭合吸引方式,以维持患者连续机械通气和給氧,呼吸机将在吸痰期间为维持预设的压力或容量而进行漏气补偿,可以降低肺萎陷的发生。
1.5 建议在吸痰期间和操作后监测血氧饱和度。
1.6 可以在吸痰前进行气道盥洗,给予少量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与5%碳酸氢钠1:1 混合液,有助于稀释粘稠的痰液、防止气道内形成痰痂、和促进咳嗽反射利于深部分泌物引流;对于咳嗽反射丧失或力量微弱的患者,这项操作应慎重。
对于持续气道内滴注液体的湿化气道和痰液的做法不应常规采用,因为过度湿化或湿化不足、以及增加感染风险的报道均存在,滴注液体量必须根据患者的自身分泌物产量、通气量、咳嗽反射能力决定。
2. 吸痰过程:2.1 吸痰操作前的准备主要包括:数量充足的吸痰管、无菌手套、有效的可调节压力的负压设备。
2.2 不带负压放置吸痰管进入气道,直到开始准备撤出时才给予负压吸引。
人工气道管理pptPPT课件

气囊应该充气多少
调整气囊压力,避免压力过高引起气管损伤、压力过 低使气囊与气管之间出现间隙。
正压通气时吸气末,即气道压力最高、气管内径最 大时,此时能够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 常常称为“最小封闭压力(MOP)”。
相应的容积为“最小封闭容积(MOV)”。
第30页/共74页
➢ 气道粘膜损伤; ➢ 加重缺氧; ➢ 肺不张; ➢ 哮喘患者诱发支气管痉挛; ➢ 方法不当,造成人工气道阻塞。
第45页/共74页
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并发症的预防
➢ 正确判断吸痰时机,吸痰前后予提高吸氧浓度 ➢ 使用合适型号的吸痰管 ➢ 吸痰手法轻柔 ➢ 吸痰时间小于15秒 ➢ 将吸痰管送入气管插管深部时再给负压;尤其是经
评估病人 调节合适的吸引压力(1mmHg=0.133MPa)
➢ 成人: -100 - 120 mmHg ➢ 儿童: -80 - 100 mmHg ➢ 幼儿: -60 - 80 mmHg
向患者充分解释!!! 吸痰前给纯氧
第41页/共74页
气道分泌物的清除— 方法
轻插 旋引
吸气阶段- 气体的调节
32°C
鼻咽和口咽 31m g/L, 相对湿度90%
36°C
气管 42m g/L, 相对湿度100%
37°C
等温饱和界面 ( ISB ) 44m g/L, 相对湿度100%
第49页/共74页
气道湿化效果判断
湿化满意:分泌物薄稀,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内没有结痂, 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
CDC 尚未解决 未提及 建议使用 未提及 建议使用 尚未解决 尚未解决 尚未解决 尚未解决 未提及 尚未解决 建议使用 尚未解决 未提及 未提及
第58页/共74页
AARC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吸引(2010)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 2010翻译:北京朝阳医院西区ICU 杨磊孙崇祥校对:杨磊10 项推荐操作标准: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4) 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6) 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吸引方式。
(7) 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8) 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9) 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10) 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秒。
[Respir Care 2010;55(6):758–764. © 2010 Daedalus Enterprises] 1.0 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遍的一项操作程序。
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个步骤。
吸引技术包含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断开呼吸机与人工气道的连接。
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置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
有两种吸引深度方法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人工气道吸引的指南共27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工气道吸引的指南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AARC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翻译版)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吸引(2010)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 2010翻译:北京朝阳医院西区ICU 杨磊孙崇祥校对:杨磊10 项推荐操作标准: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4) 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6) 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吸引方式。
(7) 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8) 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果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9) 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气管内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10) 建议气道内吸引时间小于15 秒。
[Respir Care 2010;55(6):758–764. © 2010 Daedalus Enterprises] 1.0 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遍的一项操作程序。
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个步骤。
吸引技术包含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断开呼吸机与人工气道的连接。
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置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
有两种吸引深度方法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PPT文档25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参考幻灯片

16
选择吸引管
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 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 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 过气道内的吸引压力小。
17
一次性吸痰管的选择
气管插管内径
吸痰管外径
7mm
10FR
7.5mm
12FR
8mm
14FR
8.5mm
14FR
人工气道吸引指南
1
ICU 王红娟
2
气道分泌物的吸引是指患者咳嗽能力降低而不能有 效排除气道内的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 他异物,需外界吸引下排除,以保持气道的通畅。
3
why?
人工气道吸引
4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1) 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 引。 (推荐级别:C级)
(2) 吸引过程影响氧合状况时,建议预给氧(推荐级别: B级)
(3) 建议机械通气患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推荐级别:B级)
6
7
8
9
10
11
浅度吸引指吸引管 插入一定预设深度, 通常为人工气道长 度加上辅助装置的
长度。
深度吸引是指吸 引管插入人工气 道直至遇到阻力,
再回抽吸引管 1cm
9mm
16FR
18
注:1FR=0.3mm
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9
20
21
22
23
24
(4) 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 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推荐级别:B级)
(5) 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 盐水(推荐级别:C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