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10项推荐操作标准:①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②吸引过程影响氧合时,建议预给氧。
③建议机械通气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④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⑤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⑥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闭式吸引方式。
⑦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⑧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使用肺复张手法。
⑨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道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者应使用小于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⑩建议气管内吸痰吸引时间小于是15秒。
1、0简介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通的一项操作。
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步骤。
吸引技术包括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要断开呼吸机连接,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罩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
有两种深度方式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引。
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2、0患者准备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
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
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过气道内的吸引压力小。
2、1成人患者吸引管不超过气道内导管内径50%,儿童和婴儿50-60%,不超过70%。
2、2吸引前给成人患者30-60秒的100%吸氧浓度,婴幼儿患者给提高吸氧浓度10%。
通过以下方式完成操作:2、2、1呼吸机调节吸氧浓度。
2、2、2呼吸机临时高浓度吸氧功能。
2、2、3不推荐手动通气来提高氧浓度,如果没有前两项提高氧浓度技术,操作者需确认PEEP。
2、3每次吸引前应检查负压,压力应在有效清除分泌物前提下越小越好。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护理目标】
能洗净痰液,呼吸道通畅
【操作重点步骤】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以及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2.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3.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4.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5.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6.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7.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结果标准】
1 清醒的患者了解吸痰的必要性并配合操作。
2 患者的气道通畅,无黏膜损伤。
【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气道内吸引的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要点说明
数据和具体方法进行表述列。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l suctioning, ETS)是呼吸管理和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将肺内分泌物吸出,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以及后续护理。
一方面,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racheal tube, ETT)的存在会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并绕过上气道加温湿化功能,显著降低分泌物排出能力。
另一方面,气道内分泌物会增加气道阻力、导致肺不张、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做功,导致低氧血症。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AARC)指出,有效的气道内吸引可以帮助插管病人改善气体交换,降低吸气峰压、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和潮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 NICU),机械通气时进行气道内吸引是常见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且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缺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颅内压升高、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气胸和肺不张等。
因此,制订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可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病人安全。
一、吸引指征与禁忌证推荐意见一: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B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二: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D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说明:由于吸痰过程的相关风险和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新生儿执行气道内吸引应基于对患儿临床状况的评估,而不应该作为机械通气时常规护理的一部分。
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进行气道内吸引:(1)人工气道內出现可见的分泌物或血液;(2)双肺听诊湿啰音、痰鸣音或呼吸音降低;(3)氧饱和度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4)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加、三凹征等,考虑为气道堵塞引起;(5)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样的流速和/或压力波形,排除是管路积水和/或抖动等引起;(6)患儿在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气道峰压升高,考虑为气道分泌物引起;(7)反流误吸。
2021年《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标准解读(全文)

2021年《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标准解读(全文)《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由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和呼吸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研讨、共同制定,并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正式发布,标准编号:T/CNAS 10-2020。
一、制定背景气道内吸引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正常通气最直接有效且最根本的方法,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频繁的操作之一。
研究显示,如果气道内吸引的时机、方法等选择不当,会造成多种不良后果,如气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人工气道梗阻、感染等,影响患者康复。
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行业标准等对气道内吸引指征、吸引方式、吸引管选择和操作要点等内容的描述不尽相同。
为实现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同质化和标准化,中华护理学会重症和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在全面了解全国护士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现状的基础上,起草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以期进一步指导、规范护士的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降低该操作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吸引指征及吸引方式评估、吸引(吸痰)管选择、操作要点,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护士。
三、主要内容(一)按需实施气道内吸引在基本要求中,本标准重点强调“应按需”而非“按时”实施气道内吸引,明确给出吸引指征,体现了专业、精准评估的重要性;提出虽然是按需实施吸引,但评估的间隔时间需要有最低要求,应至少每2h通过肺部听诊等方式评估一次气道内吸引指征,以免主观观察干扰客观评估结果;并且要求在评估中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肺部听诊的能力。
(二)确定适宜的吸引方式吸引方式存在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
开放式气道内吸引指将患者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的连接断开后,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气道内进行吸引的方法;密闭式气道内吸引指将吸引装置与呼吸机结合,允许患者在呼吸机不断开的情况下,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进行吸引的方法。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减少并发症
遵循指南进行操作可以降低操作过 程中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保障患者的安全。
解读指南的方法和步骤
01
02
03
04
获取指南
获取最新的气道内吸引指南, 确保所依据的资料是最新的、
权威的。
02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
气道内吸引是通过吸引装置清除 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异物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吸引时,吸引装置产生负压,将 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异物等
吸出体外。
吸引装置包括电动吸引器和简易 吸引器,电动吸引器又分为便携
吸道通畅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引言 •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 • 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 •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 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气道内吸引是呼吸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指南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关于气 道内吸引的规范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
• 气道内吸引是呼吸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用于清除呼吸 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下是气道内吸引指南的解 读。
04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解读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规范操作流程
通过解读气道内吸引指南,医护 人员可以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操作 流程,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
性。
提高医疗质量
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指南适用范围
范围一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涉及气 道内吸引操作的医护人员 ,包括医生、护士等。
范围二
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包 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 诊所等。
范围三
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及病情 的患者,但需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个性化操作。
02
气道内吸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操作过程 • 连接吸引设备,调节负压吸引力。
• 经口或鼻插入吸引管,边吸引边进管,直至达到预定深度。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步骤
• 旋转吸引管,确保分泌物充分清除。
• 慢慢退出吸引管,同时保持吸引,避免分泌物 残留。
3. 操作后处理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步骤
•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特别是呼吸和氧 合情况。
气道内吸引的持续质量改进
培训与教育
定期审查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 的操作技能和对气道内吸引规范的认识。
定期对气道内吸引的规范、流程等进行审 查,确保其与时俱进,符合当前最佳实践 。
患者参与
研究与创新
鼓励患者参与气道内吸引的质量改进过程 ,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操作 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并发症处理
1
2
• 若发生气道损伤出血,应立即停止吸引,给予 止血治疗。
3
• 若发生心律失常,应暂停吸引,观察并处理心 律失常。
气道内吸引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1
• 若发生低氧血症,应提高吸氧 浓度,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辅 助呼吸。
02
通过严格遵守上述指南,可以确 保气道内吸引的安全有效进行, 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治 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9) 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直径)要小于他们使用的气管插管的直径的 50%,婴儿则要小于70%(It is suggested that a suction catheter is used that
occludes less than 50% the lumen of the endotracheal tube in children and
routineusenormalsalineinstillationpriorendotrachealsuctionshould建议对使用高浓度的氧或peep或具有肺泡重新塌陷风险的成人和婴儿采用封闭式吸痰theuseclosedsuctionhighfio2orpeeporlungderecruitment建议对婴儿采取封闭式的气管内吸痰endotrachealsuctioningwithoutdisconnectionclosedsystem如果有急性肺损伤的病患发生由于吸痰导致的肺泡重新塌陷建议避免将病患与呼吸机断开和采用吸痰后的肺复张avoidancelungrecruitmentmaneuverssuctioninginducedlungderecruitmentoccursacutelunginjury
上述建议发表在RESPIRATORY CARE .JUNE 2010 VOL 55 NO 6
供大家参考。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7页,共10页。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2014
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补充内容
• 关于密闭式吸痰管:吸痰过程中,封闭式 吸痰可降低肺塌陷和低氧的程度,降低吸 痰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推荐级别:A级 )。封闭式吸痰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 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推荐级别:A级) 。封闭式吸痰管无需每日更换,当出现可 见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推荐级别:B级)。 封闭式吸痰管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最 长可7天更换(推荐级别:D级)。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1、应按照指明的流程进行气道吸引。
2、吸引负压应控制在-80~-150mmHg(约-11~-20kpa)。
3、吸引前后应给予30-60s纯氧。
4、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无菌手套,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可使用清洁手套。
5、置入吸引(吸痰)管过程中应不带负压。
6、置入过程中感觉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时,应将吸引(吸痰)管推出1-2cm,然后轻柔旋转提吸。
7、从置入到退出吸引(吸痰)管,宜在15S内。
8、应先进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进行气道内吸引。
9、更换吸引部位时,应更换吸引(吸痰)管。
10、密闭式吸引(吸痰)管更换频率参照产品说明书,出现可见污染或套囊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11、吸引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律和血压。
12、吸引后应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音和机械通气波形,记录吸引物的颜色、性状和量。
13、每次吸引结束后应及时、充分地冲洗管路。
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可用清水。
14、条件允许时可持续监测气囊压。
15、对于插管时间超过48-72h的患者,宜使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没1-2h进行声门下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2014 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补充内容
• 关于密闭式吸痰管:吸痰过程中,封闭式 吸痰可降低肺塌陷和低氧的程度,降低吸 痰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推荐级别:A级 )。封闭式吸痰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 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推荐级别:A级) 。封闭式吸痰管无需每日更换,当出现可 见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推荐级别:B级)。 封闭式吸痰管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最 长可痰前常规的使用生理盐水滴注。(It is suggested that routine use of normal saline instillation prior to endotracheal suction should not be performed);
(6)
建议对使用高浓度的氧或PEEP,或具有肺泡重新塌陷风险的成人 和婴儿采用封闭式吸痰(The use of closed suction is suggested for adults with high FiO2,or PEEP,or at risk for lung derecruitment, and
前提高氧浓度(It is suggested that pre-oxygenation be considered if the patient has a clinically important reduction in oxygen saturation with suctioning);建议在吸痰前的30-60秒,向儿童和成人提供100%的氧;向婴 儿提供基础氧浓度的10%(10% increase of baseline in neonates);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志佳
AARC2010 气道吸痰指南
10 项推荐操作标准:
(1) 气管内吸痰仅仅是在病患有痰的时候,而不是常规性的。也就是说病患
有需要吸痰的指征时才吸痰(It is recommended that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when secretions are present and not routinely) ; (2) 如果病患在吸痰时,临床上有明显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的问题,建议吸痰
• 声门下吸引可减少VAP的发生率,缩短机 械通气时间(推荐级别:A级)。 • 持续口腔吸引可减少VAP的发生率和延长 VAP的发生时间(推荐级别:C级)。翻身 前口腔吸引,可减少VAP的发生率(推荐 级别:D级)。
• 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经鼻气管吸痰可 降低插管率(推荐级别:D级)。 • 支气管镜不宜常规应用于气道分泌物清除 ,可用于常规吸痰效果不佳的患者(推荐 级别:D级)
(3) 建议在给呼吸机上的病患吸痰时不要让病患与呼吸机分离(
Performing suctioning without disconnecting the patient from the ventilator is suggested);
深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 (4) 基于对婴儿和儿童所做的研究证据,建议使用浅吸痰而不是深吸 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 痰。主要是避免深吸痰有可能会造成气管黏膜的损伤( Use of shallow suction is suggested instead 1cm; of deep suction, based on 浅度吸引:指吸引管插入一定预 evidence from infant and pediatric studies) ; 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 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9) 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直径)要小于他们使用的气管插管 的直径的50%,婴儿则要小于70%(It is suggested that a suction catheter is used that occludes less than 50% the lumen of the endotracheal tube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less than 70% in infants); 质地光滑,管壁挺直、 软硬适中、弹性好、 不易扭曲 (10) 建议每次吸痰的时间不要超过15秒钟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uration of the suctioning event be limited to less than 15 seconds); 上述建议发表在RESPIRATORY CARE .JUNE 2010 VOL 55 NO 6 供大家参考。
for neonates);
• (7) 建议对婴儿采取封闭式的气管内吸痰(Endotracheal suctioning without disconnection(closed system) is suggested in neonates); • (8) 如果有急性肺损伤的病患发生由于吸痰导致的肺(泡)重新塌陷 ,建议避免将病患与呼吸机断开和采用(吸痰后的)肺复张( Avoidance of disconnection and use of lung recruitment maneuvers are suggested if suctioning-induced lung derecruitment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