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解读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1. 介绍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支持呼吸系统功能受损或无法正常工作的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气道内吸引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之一。
气道内吸引技术的标准操作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因此制定了相关的团体标准。
2. 深入探讨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1)操作规范和流程: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标准的操作规范可以降低操作中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2)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的医护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熟悉各种吸引器材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气道内吸引的步骤和技巧等。
(3)感染控制和预防:在进行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和预防的相关标准,包括洗手、戴手套、清洁吸引器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做好感染控制和预防工作,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总结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做好感染控制和预防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在重症监护单位中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支持呼吸系统功能受损或无法正常工作的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气道内吸引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之一。
它能够有效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促进呼吸道通畅,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氧合和通气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团体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减少操作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2023年《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规范》标准解读

2023年《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
操作规范》标准解读
该文档旨在解读并阐述2023年《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规范》标准的内容和要点。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简要解读:
1. 标准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成人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气道内吸引操作,包括吸引前准备、吸引过程中的操作和吸引后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2. 吸引前准备:
吸引前需要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吸引设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评估病人的气道状态和气道吸引的必要性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吸引操作的禁忌症和风险等信息。
3. 吸引操作:
吸引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确保操作者与患者接触的设备和物品都符合相关卫生要求。
吸引操作时应注意操作的顺序和步骤,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引器具和方法。
此外,还
需要掌握吸引操作的正确力度和时间,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 吸引后注意事项:
吸引操作完成后,需要对设备和物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消毒,确保其再次使用时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同时,还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总结:《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规范》标准对成人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气道吸引操作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操作者在进行吸引操作时,应遵循标准要求,严格掌握吸引操作的正确步骤和方法,以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以上是对2023年《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操作规范》标准的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解读ppt课件

阐述该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重要性
气道内吸引技术能够防止气道阻塞,确保有效的气体交换,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同时,通过清除气道分泌物,有助于减少肺部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 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应用场景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呼吸科等临床科室。适用于需要机械通 气的患者,如呼吸衰竭、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等。在这些 场景中,气道内吸引技术是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手段。
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步骤讲解
详细讲解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 引技术的操作步骤,包括设备准 备、病人体位调整、吸引技术实
施等。
实战操作
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战训练,让 医护人员真实操作,体验实际操
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分析经典案例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01
02
03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 例,包括操作成功和操作 失败的案例。
提出持续学习与提升的建议和期望
建议
对于从事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 技术的医务人员,建议持续关注国内外 最新研究进展,学习新理念和新技术,鉴相关经验, 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VS
期望
希望通过持续学习与提升,使更多医务人 员熟练掌握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 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 加安全、高效的气道管理服务。
• 吸引时机的选择:应在呼吸机呼气末进行吸引,以最 大程度减少肺不张和缺氧的风险。
• 操作过程中的患者耐受度:操作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 舒适度和安全性,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针对操作中的可能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吸引力不足
应检查吸引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吸引管是否通畅,如有堵塞应及 时更换。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减少并发症
遵循指南进行操作可以降低操作过 程中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保障患者的安全。
解读指南的方法和步骤
01
02
03
04
获取指南
获取最新的气道内吸引指南, 确保所依据的资料是最新的、
权威的。
02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
气道内吸引是通过吸引装置清除 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异物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吸引时,吸引装置产生负压,将 呼吸道内分泌物、血液、异物等
吸出体外。
吸引装置包括电动吸引器和简易 吸引器,电动吸引器又分为便携
吸道通畅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引言 • 气道内吸引的原理和重要性 • 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 •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 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气道内吸引是呼吸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指南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关于气 道内吸引的规范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气道内吸引指南的主要内容
• 气道内吸引是呼吸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用于清除呼吸 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下是气道内吸引指南的解 读。
04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解读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规范操作流程
通过解读气道内吸引指南,医护 人员可以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操作 流程,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
性。
提高医疗质量
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吸痰”文档)共9张

气道内吸引指南解读
第1页,共9页。
AARC2021 气道吸痰指南
10 项推荐操作标准:
〔1〕 气管内吸痰仅仅是在病患有痰的时候,而不是常规性的。也就是说病患有需要吸痰的指征时 才吸痰(It is recommended that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when secretions are present and not routinely) ;
翻身前口腔吸引,可减少VAP的发生率〔推荐级别:D级〕。 (5) 建议不要在气管内吸痰前常规的使用生理盐水滴注。
封〔闭4〕式吸•基痰于管对(无8婴)需儿每和如日儿果更童换所有,做急当的出性研现究肺可证见损据污,伤染建时的议应使病及用患时浅更发吸换痰生〔而推由不荐是于级深别吸吸:痰痰B。级导〕致。 的肺〔泡〕重新塌陷,建议防止将病 关于密闭式吸患痰管与:呼吸吸痰过机程断中,开封和闭式采吸用痰〔可降吸低痰肺塌后陷的和低〕氧肺的程复度张,〔降低A吸v痰oi所da致n心c律e失o常f 的di发sc生o率n〔n推ec荐ti级o别n :aAn级d〕u。se of 关〔于9〕密闭建式议吸成lu痰人n管和g:儿r吸童ec痰使r过用ui程的tm中吸e,痰n封管t 闭(m直式径a吸n)要痰e小u可v于降e他低rs们肺使a塌r用陷e的和s气低u管g氧g插的e管程s的t度e直,d径降if的低s5吸u0%c痰t,所婴io致儿n心i那n律么g-失要in常小d的于u发7c0e生%d率(Itl〔uisn推sug荐ggd级ees别tre:edcAthr级aut〕iatm。suectniotn catheter is usoecdcthuartsocicnludpeas tleiessntthsanw5i0t%h taheculutmeenluonf tgheiennjduortyra)c;heal tube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less than 70% in infants);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要点
1、应按照指明的流程进行气道吸引。
2、吸引负压应控制在-80~-150mmHg(约-11~-20kpa)。
3、吸引前后应给予30-60s纯氧。
4、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无菌手套,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可使用清洁手套。
5、置入吸引(吸痰)管过程中应不带负压。
6、置入过程中感觉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时,应将吸引(吸痰)管推出1-2cm,然后轻柔旋转提吸。
7、从置入到退出吸引(吸痰)管,宜在15S内。
8、应先进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进行气道内吸引。
9、更换吸引部位时,应更换吸引(吸痰)管。
10、密闭式吸引(吸痰)管更换频率参照产品说明书,出现可见污染或套囊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11、吸引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律和血压。
12、吸引后应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音和机械通气波形,记录吸引物的颜色、性状和量。
13、每次吸引结束后应及时、充分地冲洗管路。
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可用清水。
14、条件允许时可持续监测气囊压。
15、对于插管时间超过48-72h的患者,宜使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没1-2h进行声门下吸引。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解读护理课件

05
问题与解答
技术问题解答
技术问题1
如何正确使用吸引设备?
解答
首先确保吸引设备的性能良好,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 作。使用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引压力, 避免过大或过小,以免造成损伤或吸引不彻底。
技术问题2
如何判断气道内痰液的量?
解答
观察患者的呼吸音、痰液的量和粘稠度等,以及患者的症 状和体征,如咳嗽、呼吸困难等。同时,可以通过听诊器 听诊肺部来判断痰液的量。
护理问题2
如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解答
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定期消毒呼吸机管道和设备。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和湿化器。同时,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护理问题3
如何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
解答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情况等,以及实验 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计划,并随时调整。
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特别是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排痰困 难的患者。
注意事项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吸引方式;避免过度吸引,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 异常及时处理。
02
操作流程解读
准备阶段
01
02
03
评估病人情况
了解病人病情、意识状态 、呼吸频率、痰液量及黏 稠度等,以便确定吸引的 时机和吸引方式。
准备吸引用具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吸引 管、吸引头、连接管和负 压吸引器等,确保吸引用 具清洁、干燥、无菌。
解释沟通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气道内 吸引的必要性、操作过程 及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 的理解和配合。
护理团体标准22项护理团体标准要点解读专题课件模板

06
精密器械和锐利器械应放置于专用的清洗篮筐进行清洗,清洗后应加以保护。
07
08
清洗工具被污染时应立即冲洗干净,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或更换。 清洗质量的监测应遵循WS310.3规定。
YOUR LOGO
PA R T - 1 1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 术操作
护理团体标准要点解读
10.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YOUR LOGO
PA R T - 1 6
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预防及护理
护理团体标准要点解读
15.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预防及护理
1 应在治疗全程进行动态口腔评估。 2 应根据口腔黏膜炎发生的风险等级给予预防措施。
3 应根据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YOUR LOGO
PA R T - 1 7
02
置管前,应与患者和/或家属 沟通,确认已知情同意。
03
置管期间,应按规范频率观察患者的病情、管道固定与通 畅情况、有无导管移位、脱出及其他并发症,做好记录。
04
一般情况下,应依据鼻肠管使用说明 书建议的导管使用期限进行更换。
YOUR LOGO
PA R T - 2 2
胰岛素皮下注射团体标准
护理团体标准要点解读
认知障碍患者进食问题 评估与处理
护理团体标准要点解读
16. 认知障碍患者进食问题评估与处理
03
应优先采取维持自主进 食的策略,避免过度照 护、忽略或限制饮食。
04
应指导照护者预防、 识别和应急处理进食 问题的安全风险。
01
应通过评估,识别出需处理的 进食问题,与医生、营养师及
家属沟通,共同制订措施。
具 03、应每6~8 h 进行1次口腔护理。也就是每日3-4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道内吸引操作要点
9、更换吸引部位时,应更换吸引(吸痰)管。 10、密闭式吸引(吸痰)管更换频率参照产品说明书,出现可见污染或套囊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11、吸引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律和血压。 12、吸引后应评估患者的血氧 饱和度、呼吸音和机械通气波形,记录吸引物的颜色、性状和量。 13、每次吸引结束后应及时、充分地冲洗管路。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无菌生理盐 水, 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可用清水。 14、条件允许时可持续监测气囊压。 15、对于插管时间超过 48~72 h 的患者,宜使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每 1~2 h 进行声门下吸引。
术语和定义
4、密闭式气道内吸引 (closed-endotrachealsuctioning)∶ 吸引装置与呼吸机结合,允许患者在呼吸机不断开的情 况下,吸引(吸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进行吸引的方 法。 5 、声门下吸引 (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 应用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气管导管,通过负压吸引, 直接吸引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的方法。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 内吸引技术操作解读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2021年02月01日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本文件由中华护理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护理学会、北京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护理学院、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复旦大学附属 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安徽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天津市北辰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红、李春燕、关欣、成守珍、绳宇、王志稳、李乐之、张雪静、刘凯、杜桂芳、骆 金铠、杨丽娟、徐风玲、李黎明、燕朋波、叶丽云、熊杰、王斗、杜斌、赵艳伟、郭海凌、李尊柱、李真、 杨慧、梅菌、韩媛媛、董亮、营晓、李栩亭。
非常感谢收看
REPERT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05
对于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按照 WS/T 311中的规定进行隔离和自我防护。
识别吸引指征
01
02
03
气道内有可听 见、 看到的分泌物。
听诊可闻及肺部粗 湿啰音。
考虑与气道分泌物 相关的血氧饱和度 下降和(或)血气 分析指标恶化。
识别吸引指征
04
05
06
排除呼吸机管路抖 动和积水后,呼吸 机监测面板上流量 和(或)压力波形 仍呈锯齿样改变。
01
范围
02
规范性引用文件
03
术语和定义
04
基本要求
目录 C O N T E N T S
05
识别吸引指征
06
确定吸引方式
07
选择吸痰管
08
气道内吸引操作要点
范
围
术语和定义
1、人工气道 (artificial airway)∶ 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 间建立的有效连接。 2、气道内吸引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将吸引(吸痰)管置入人工气道,吸引出气道内的痰 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及其他异物的技术操作。 3、开放式气道内吸引 (open-endotracheal suctioning)∶ 将患者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的连接断开后,吸引(吸 痰)管通过人工气道置入气道内进行吸引的方法。
考虑与气道分泌物 增多相关的机械通 气时潮气量减小, 或容积控制机械通 气时吸气峰压增大。
考虑吸入上呼吸道 分泌物或胃内容物
等确认吸引方式
1、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开放式气道内吸引。 2、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宜选择密闭式气道内吸引∶
—呼气末正压≥10 cmH20; —平均气道压≥20 cmH20; —吸气时间≥1.5 s; —吸氧浓度≥60%; —断开呼吸机将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 —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
基本要求
01
应按需实施气道内吸引,应至少每 2 h 通过 肺部听诊等方式评估一次气道内吸引指征。
02
应进行气道温湿化,Y 型管温度应在 34℃ ~41℃之间、相对湿度100%。
03
应每隔 6~8 h 测量一次气囊压,并使其维 持在25~30 cmH20。
04
应遵循无菌原则,手卫生应遵守 WS/T 313 的规定。
选择吸痰管
01
应根据人工气道的型号选择适宜型号的吸引 (吸痰)管,吸引(吸痰)管管道外径应不 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 50%。
02 宜使用有侧孔的吸引(吸痰)管。
03
密闭式气道内吸引时,应使用密闭式吸痰管 。
气道内吸引操作要点
1、应按照附录 B 指明的流程进行气道内吸引。 2、吸引负压应控制在-80~-150 mmHg(约-11~-20 kPa)。 3、吸引前后应给予 30~60 s 纯氧。 4、开放式气道内吸引应使用无菌手套,密闭式气道内吸引可使用清洁手套。 5、置入吸引(吸痰)管过程中应不带负压。 6、置入过程中感觉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时,应将吸引(吸痰)管退出 1~2 cm,然后轻柔旋转提吸。 7、从置入到退出吸引(吸痰)管,宜在 15 s 内。 8、应先进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进行气道内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