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工程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工程概况

******工程****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

2、自然地理概况

2.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桥址位于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西北,距阳城县约20km,西北距沁水县约18km,附近区域交通有阳翼高速及乡间公路纵横成网,交通条件便利。

2.2、地形地貌

桥址区位于晋东南山区,主要为芦苇河河床,两侧桥台为丘陵。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在10~30m之间,山坡自然坡度约为30°~40°。

2.3、水系

本区属于黄河流域沁河水系,桥址区地表水为芦苇河河水。

2.4、气象特征

根据我国气候区划图,该区气候属暖温带亚湿润大区晋陕甘区。根据阳城县气象站历年气象资料统计(1957~1980年),年平均气温11.7℃,绝对最高气温40.2℃,绝对最低气温-19.7℃,年平均降水量627.4mm,年最大降水量852.2mm,年平均蒸发量2055.1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3倍,属半干燥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夏季暖湿多雨,春季多风少雨。主导风向为东南及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6~7级。平均风速 2.0m/s。最大风速24.0m/s,最大冻结深度0.7m。

2.5、地震动参数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的划分,桥址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工程地质特征

3.1、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3.1.1、地层岩性

据调查和本次勘察揭示,桥址区地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素填土,全新统冲洪积层(Q 4al+pl )粉质黏土、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 3dl+pl )黏质黄土,二叠系上统(P 2)泥岩、砂岩。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详见地质柱状图和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主要地层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

①1素填土:以碎石土为主,灰黄色,稍密,潮湿,粒径一般为60-100mm ,含少量漂石,黏土、细砂充填,分布于河床局部表层,厚度为0~1.0m ;Ⅲ级硬土。

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 4al+pl )

①2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含碎石、角砾土、砂类土等,厚度0.5-2.0m ,主要在13-15#墩间河漫滩表层呈薄层状分布;Ⅱ级普通土。

①4碎石土:灰黄色,稍密,潮湿-饱和,粒径一般为60-100mm ,砾石呈棱角状、次圆状,砾石成份主要为砂岩和泥岩,黏土、细圆砾充填,主要在桥址区表层分布,厚度为6.5~11.7m ;Ⅲ级硬土。

①5粉质黏土:褐红色,硬塑-坚硬,含碎石、角砾土、砂类土等,揭示厚度0.5-4.0m ,主要在23-25#墩间河漫滩上部成透镜体分布;Ⅱ级普通土。

3.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 3dl+pl )

②黏质黄土:黄褐色,硬塑,含碎石、砂类土等,Ⅱ级中等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该桥29#墩~31#墩附近分布,厚度为3.0~15.00m ;Ⅱ级普通土。

3. 二叠系上统(P 2)

③11泥岩:青灰色,全风化,厚层构造,泥质胶结,节理裂隙不发育,岩芯呈长柱状,主要在小里程山顶呈薄层分布,厚度为0.5~2.0m ;Ⅲ级硬土。

③泥岩:青灰色,强风化,泥质结构,薄-中厚层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夹砂岩薄层,岩芯呈碎块-短柱状,桥址区广泛分布,厚度为7~12.2m ;Ⅳ级

软石。

砂岩:青灰色夹灰白色,强风化,砂质结构,泥质胶结,薄-中层构造,③

1

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夹泥岩薄层,岩芯呈短柱-长柱状,厚度为1.9~7.2m;Ⅳ

级软石。

④泥岩:青灰色,弱风化,厚层状构造,泥质结构,局部夹砂岩薄层,节理

裂隙不发育,岩芯呈长柱状,桥址区广泛分布,最大揭露厚度为16.3m;Ⅳ级软

石。

砂岩:青灰色夹灰白色,弱风化,泥质胶结,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1

不发育,岩芯呈长柱状,最大揭露厚度为10.6m;Ⅳ级软石。

3.1.2、物理力学参数

桥址区各层岩土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

3.2、地质构造

桥址区位于山西陆台东南部即沁水盆地南缘,通过沁河复式向斜南北两翼,

芹池镇位于轴部位置,向斜两侧表现为互为平行走向5°~15°的宽缓次生褶曲及伴生的少许压扭性断裂构造。距桥址区最近的地质构造为寺头断层。

寺头断层:逆断层,产状为N60°E/70°S,破碎带宽5~20m,成分为断泥岩、糜棱岩及构造透镜体。寺头断层走向与线位大致相交,位于桥址区西北部约3㎞,对桥址区有影响较小。

4、水文地质特征

4.1、地表水

桥址区地表水为芦苇河,常年流水。枯水季节流量较小,雨季可漫至整个河床漫滩区。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此次勘察时芦苇河水量不大,水深0.2~0.4m。

4.2、地下水

桥址区地下水按赋存条件主要分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坡洪积层的黏质黄土、碎石土中,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芦苇河地表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紧密。水量丰富,水质较好。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强风化泥岩、砂岩中,不甚发育,水力联系差,分布不均匀,水量一般不大,多受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与大气降水控制,以下降泉形式渗出,排泄于沟谷中,对边坡稳定有一定影响。

本次勘察期间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1.6m,高程624.71~ 633.50m。

4.3、环境水土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判定

根据地表水水质分析报告判定,项目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一般对普通混凝土不具有侵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