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风花雪月”之“花”主题专练
2020-2021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之人间真情主题专练

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之人间真情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外婆的军礼陈东亮1951年秋的一天,外公全家赶往利津洼。
外公左手提着一点可怜的“家当”,右手拽紧外婆的胳膊,8岁的母亲和6 岁的大舅紧随其后。
那是个“秋老虎”仍然肆虐的上午,他们孱弱的身躯被阳光舔舐出一轮轮的汗水,衣服夸张地贴在后背上。
“是在河南孙口上的船,”母亲有天晚上告诉我,“你外婆的头发乌黑,齐了腰身。
在上船的前几天,她寻过死,刚把自己挂到房梁上,准备蹬开凳子时,你外公忽然就蹿出来,抱住了她。
”外公外婆相识于1940年,当团长或者营长的外公领着部队在山东临淄驻扎,因为受伤住在外婆家里。
外婆家是经营玉器瓷器的,比较富裕。
不久,在家里一片不敢声张的反对声中,外婆跟着伤愈的外公闯进了军营。
外婆穿一身旗袍,手上戴着玉镯,在土黄色的部队中很是扎眼。
她没有嫁妆,戴着外公采来的满头鲜花,举行了婚礼。
外公在战士们的簇拥下,胸前是耀眼的红花,先在外婆耳边说了句什么,接着后退几步,“啪”地给外婆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不久,外公被派到济南,做“地下工作”。
外婆领着母亲和大舅,也跟着去了济南。
外公靠着写信、裱画为生,其实门面就是临街而设的一张桌子,是我党的一个接头地点。
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时候,外公不见了踪影。
为预防炮弹袭击,外婆领着大舅和母亲藏到四腿垫高了的床下。
床上放着桌子、板子和棉被,只要是能用上的东西,全部放到了床上。
战斗进行了好几天,吃喝拉撒全在床下。
外婆将孩子们揽在怀里,捂着他们的耳朵,听着炮弹尖锐地滑过和瞬间轰炸的声音,身子随着母亲和大舅的阵阵战栗而哆嗦。
母亲说,她恍惚记得有流弹不知从哪里飞了进来,落在她们面前,就在床前,哧哧冒着烟……外婆瞬间冲了出去,她抱起那个流弹迅速掷到屋外。
但那个流弹并没有响。
母亲那天给我说的时候,用毛巾拭着泪。
“后来,后来呢?”我问。
母亲哽咽了一会儿,接着给我讲了以后的事情。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外公冲进了家,拽起他们就跑,当时济南已经解放了。
高考 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及答案(1)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
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
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
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
”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
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
“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
”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
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
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
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3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
”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之“过年”主题专练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之“过年”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联儿叶圣陶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
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
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提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
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
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
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洲跟打箭炉。
他种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
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
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
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居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
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
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
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
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
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啰嗦,就含糊其辞应接着:“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惩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江河湖海”之“海”主题专练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江河湖海”之“海”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天外之音朱以撒①车到停靠站,已是凌晨三点多了。
接我的两位朋友还没有来,而我又是第一次到这个海边,周遭空寂无人涛声四起,一颗心不由提了起来。
急也没用。
我干脆停下,在路边基石上坐了下来,静静等待天明。
②耳听涛声,眼前就出现了蔚蓝无垠的海面和雪白的浪花。
不过,我也琢磨出来了,涛声还是很单调乏味的,就像一个人永远发出一个音节。
这种单调已经持守了千万年,无从更易,以至于什么人听了,都会轻易地认同这种声响只属于大海。
大海的这种声响和其他自然属性的生物发声相比,是不能算悦耳的,不少乌呜虫唧要比它生动,甚至随节气而转,“园柳变鸣禽”就是一例。
它只是使我想到持守的情操,始终如一地在进行的状态里。
我们总是喜欢新变,改变生活的信念、理想的追求、事业的方向。
改变倾向比较明显的是朝着物质的丰富,而精神上未必也跟着丰饶起来。
这样,免不了只能得到一些追求的皮毛之相,却离内在神髓甚远。
涛声是大海的呼吸,在情绪的大海上,你听得出噫吁唏嘘。
在不舍昼夜的奔流中,柔情似水,却能把坚硬无比的礁石啃咬得怪状奇形,能把无数沉船锈蚀成一堆堆烂铁,这很能给人以暗示,持久的力量简直不可抵挡。
③浩瀚的海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游牧文化,伴随涛声走向远方,使心灵得到开放性的牧养。
人更熟悉的是土地,是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
人们可以乘着海水走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永远听到涛声的召唤,随时准备出发。
可是土地无法游移,致使农耕人固守一方,日出日落周而复始地劳作。
民族或个人的发展,如果只是满足于农耕阶段而拒绝游牧的体验,终归会生出许多遗憾来,总是缺乏拓荒的意识而趋于保守。
实际上,在许多一贯农耕部族的血液里,一些惰性已深深地潜伏下来,使他们安于现状,对贫困无痛感,对外界的新变心如止水,这种现象总是会使我们面对农耕,试图让游牧文化渗入它的内涵。
幸好随着开放程度的拓展,有许多黄土高原的农耕后代,选择一条与祖辈不同的路子,背向荒沟高崖、山塬矮墙,面对沿海走来。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风花雪月”之“花”主题专练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风花雪月”之“花”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①秋风起,豆花开。
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
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阴中络纬啼。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吟诵过:“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
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
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
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
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
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
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
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
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
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
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
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
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之区域文化“大漠”主题专练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之区域文化“大漠”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漠里的旗帜刘建超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
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
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
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牵着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疯狂地蔓延。
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的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
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
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
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义了。
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
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
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
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
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
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笑着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风花雪月”之“雪”主题专练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风花雪月”之“雪”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雪贺小波张大宽坐在村西的那块麦地头边,呆呆地望着地里奄奄一息的麦苗,他的心仿佛被家里的那只大黄猫抓了一把,说不出地难受。
入冬以来,天出奇地晴朗,风一个劲地刮,随便捏一把土撒在空中,瞬间便被吹得无影无踪。
“这鬼天气,明年还让人活不活了?”张大宽骂着,顺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叼在嘴上,然后双手捂着打火机打火。
打了几次火机,烟没点着,倒把手烧了一下,痛得他一哆嗦,索性连同香烟扔在地上,赌气似的又在上面狠狠踩了两脚。
张大宽气哼哼地回到家,老伴正蹲在鸡圈旁给鸡喂食,鸡食盆里几个白花花的馒头直晃眼。
张大宽一看,就火了,冲老婆吼道:“作,作吧!到时再发生忍饿的事,让你哭都没地方哭。
”老伴瞪了张大宽一眼,回顶道:“这些都是儿子从县城捎回家的,你没看见都长绿毛了,鸡还不吃呢!”张大宽接着转头又骂鸡:“挨刀的东西,人吃挑了嘴,畜生也跟着吃刁了嘴,早晚杀了你们吃肉!”说完,狠狠吐了口唾沫向屋里踱去。
屁股刚挨板凳,门外传来一阵汽车的喇叭声,紧接着大门被“咣当”一下撞开了,儿子张子玉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进来。
“爹,在家呢。
”张子玉招呼道。
“不在家还能干啥去?”张大宽气还没顺过来,语气很呛。
见儿子一人进屋,脸上不悦地问:“小宝呢?咋没一起回来?”张子玉放下东西,拿了张板凳在张大宽身边坐下,掏出一支烟递给他,讨好地说:“正想跟您说呢!”张大宽马上警觉起来:“你不会说今年又不回家过年了吧?”“爹,就想跟你商量这事呢。
”张子玉笑笑说,“现在年味也淡了,城里人过年都不在自家吃了,都去饭店预订。
大过年的谁不喝点?而现在查酒驾又挺严,我不用开自己的出租车,光代驾就能挣不少钱。
你说这么好的挣钱机会,我哪舍得放弃?”张子玉越说越兴奋,双手不停地在空中挥动。
“再挣他几年,到时回村把东山岭那片地包下来,盖上二层楼,每周六回家住上一晚,那才叫日子。
”“放屁!”张大宽的火“腾”的一下又起来了,“美得你!先不说过年回不回家,你看你家的那三亩地,要是我不给种上点小麦,恐怕到现在地还荒着。
2020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4⽉⾼三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2020年4⽉⾼三模拟考试语⽂⼀、现代⽂阅读(36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①奇幻电影是基于现实世界对超⾃然的⼈、神、妖共存的多维时空的重构,是对虚幻异域空间的想象性建构。
它往往利⽤数字技术以夸张、变形、寓⾔或传奇等⽅式,表现超真实世界的拟态载体,折射⽣命的本质并传递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
②奇幻电影能够让观众接受的前提是讲好故事。
⽬前奇幻电影⼤多以中华传统⽂化为本位,杂揉了神魔、⽞幻、武侠、动作等类型元素,借助特有的神怪⽂化资源完成阐释现实世界的意旨。
中国古代神话作为⼈类共同的记忆载体,凝结着⼈类的集体⽆意识,使⼈类从中能够探寻到共同的情感。
相当⼀部分奇幻电影选择了以民间传说、神魔故事作为⽂学叙事的母题,以多元化的视⾓去反观⼈性,借助不同世界的⽣灵重构超越⾃然的多维时空。
如《捉妖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奇幻电影将⼈、神、妖等不同世界的⽣灵放置号”,了儒爷快起现代⼈⼼灵回归并实现精神层⾯的救赎。
③作为本⼟民族⽂化⾊彩浓厚的电影类型,奇幻电影同时需要在传统经典故事⽂本基础上重新传达⼈类共同的⼼理情感,引发⼈们对现代⽂明危机进⾏反思,以追求⼈类共同的、永恒的价值。
《庄⼦》中说:“齐谐者,志怪者也。
”神怪故事的主题往往是诡异事件及妖⿁与⼈类的互动。
中国观众对神怪故事并不陌⽣,具有⼀定的接受基础,《聊斋志异》《西游记》《⼭海经》《搜神记》等传统经典⽂本中的故事往往被其他⽂艺样式取材改编,同样给奇幻电影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④奇幻电影对于传统经典⽂本的取材改编其实是⼆度创作的过程,需要调整故事设置与⽭盾冲突进⽽凸显电影的戏剧性。
在⼈物刻画与塑造,场景的渲染与设置等⽅⾯需要更加⽣动,⽽往往设置出⼈意料的结局⽆疑会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与观赏性。
就⽬前奇幻电影“西游系列”的改编⽽⾔,在重构“西游”经典奇幻世界的过程中,⽐较注重对打⽃场景的设计与视觉效果,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较为恢宏的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风花雪月”之“花”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周寿鸿①秋风起,豆花开。
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
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阴中络纬啼。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吟诵过:“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
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
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
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
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
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
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
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
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
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
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
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
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
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⑨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
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
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
秋意渐深,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
⑩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
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⑪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
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
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
有一架扁豆。
还有一畦瓢菜。
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
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⑫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
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
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⑬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
来了客人,可以在豆棚下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
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
这是待客的好菜。
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
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
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
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
⑭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
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
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
⑮“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
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
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
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
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⑯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3期)(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与上文作者对“绿韭青椒、红番紫茄”的情感形成反差,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美丽,抒发了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
B.第⑤段第一句采用拟人化的动词“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扩张地盘”,生动地表现了扁豆苗在夏天的蓬勃生长之态,为后面写扁豆开花结果蓄势。
C.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典雅,并融入了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形象鲜明,可读性强。
D.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
(2)文章第②段引用名人佳句,请分析其作用。
(3)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妙处。
【解答】(1)A项,“情感形成反差”错,应该是在比较中突出了扁豆之美。
(2)“引用”通常有如下作用: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直接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文章的观点。
本文第②段引用王伯稠和汪曾祺的名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同时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为下文赞美扁豆作铺垫。
“篱豆花开蟋蟀鸣”“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烘托了扁豆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自然随性、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
(3)对标题妙处的分析,可以从文章结构、主题、表达技巧及作者情感等角度作答。
就本文来说,“扁豆花”贯串全文,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
结合第⑧⑨段内容分析,以“一篱秋色”衬托“扁豆花”的生命力顽强,揭示了本文的情感主旨。
【答案】(1)A(2)①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更富于文化气息。
②通过引用,烘托了扁豆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自然随性、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
③为下文赞美扁豆作铺垫。
④引用名人佳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①“扁豆花”表明了写作对象,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以“一篱秋色”衬托“扁豆花”的生命力顽强,揭示情感主旨。
③“扁豆花”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饭花汪曾祺晚饭花就是野茉莉。
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
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
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
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
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
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
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
--吴其癋:《植物名实图考》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
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
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
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
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
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靠南一家姓夏。
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
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
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
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
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
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
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
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
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
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
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
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
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
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
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这是李小龙的黄昏。
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
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
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
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
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
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
大家都叫他钱老五。
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
老人们说他“不学好”。
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
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
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
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
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
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
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
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
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
他放学每天经过。
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
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
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晚饭花还在开着。
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
只看见一个背影。
她头上戴着红花。
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
他很气愤。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选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A.小说中多处描写王玉英做针线活的情景,意在刻画她善于操持家务、勤劳淳朴、本分能干,同时又逆来顺受的形象。
B.王玉英在出嫁前,曾趁无人时,扒在未婚夫钱老五家的门缝上往里看,这一细节刻画出她对钱老五十分怀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