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合集下载

云南民族概况讲解

云南民族概况讲解

云南民族概况讲解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

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壮族、苗族、瑶族、布朗族、普米族、拉祜族、景颇族、怒族、纳西族、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畲族、藏族、阿昌族、布依族、德昂族、基诺族、蒙古族、水族和瑶族。

这些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文化传统。

在云南的民族中,彝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占总人口的约1/4。

彝族的服饰以黑色或深蓝色为主,男女都喜爱蓄长发。

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渔业。

白族是另一个重要的民族,占总人口的约1/5。

白族的传统服饰为白色或浅蓝色对襟上衣和长裤,女子头戴花环。

他们主要居住在洱海周围地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傣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约1/6。

傣族的服饰以短袖上衣和筒裙为主,颜色鲜艳。

他们居住在热带地区,擅长水田耕作和渔业。

此外,哈尼族、壮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也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云南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文化宝库,每个民族都为这个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云南省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云南省增添了多彩的民族风情。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云南省的一些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和布朗族。

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云南的山区和边远地区。

彝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和水稻。

彝族人民的传统服饰鲜艳多彩,形式各异,色彩非常丰富。

此外,彝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文化习俗,世代相传,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白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

白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擅长种植稻米、谷子和其他农作物。

白族的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非常雅丽。

白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拍手舞和长袖舞等。

此外,白族人民还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刺绣和木雕等。

哈尼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豆类。

哈尼族人民的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如哈尼族的梯田和木楼等。

哈尼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走马灯、刀耕火种等。

此外,哈尼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米月节和剑川红虹月节等。

傣族是云南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傣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稻米、橡胶和咖啡等。

傣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独特鲜艳,很有特色。

傣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波澜舞和象步等。

此外,傣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泼水节和傣年节等。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和勐腊县一带。

傣族的人名

傣族的人名

傣族人名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总人口数为1261311人。

民族语言为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泐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

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在西双版纳等地通行的称为傣仂文,又称西双版纳傣文;在德宏等地通行的称为傣哪文,又称德宏傣文;在瑞丽﹑澜沧﹑耿马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使用的称为傣绷文;在金平使用的称为傣端文,又称金平傣文。

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

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擅”、“僚”或“鸠僚”。

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

元朝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

清以后称之为“摆夷”。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属于百越的一支。

濮人原居住在江汉平原西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前1043?)伐纣(?~前1046?)时,参与会盟伐纣。

公元前611年,濮人曾与麇人伐楚。

一直到周朝,势力都压过楚国。

后被楚国灭亡,一部分逃到广西一带,成了同族西瓯、骆越的统治阶级(西瓯国、骆越国等政权),一部分逃到贵州、云南,成了同族僚、滇越的统治阶级(夜郎国、滇国等政权)。

汉武帝(前156~前87)征服西南各政权后,公元前109年,兵发滇国,降服了滇王,建立了益州郡,同时赐“滇王之印”,并允许滇王继续管理他的臣民,滇池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

云南少数民族介绍--彝族、白族

云南少数民族介绍--彝族、白族

蛇骨塔
禁忌
1、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接送祖先亡灵时,不能出门。 2、火把节的晚上,岳父母不能接女婿来家中过节。
3、白族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正月忌头,腊月 忌尾。”
知识巩固
1.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10 )月,一个月有( 36 )天。
2.历史上把彝文称为( 爨文 )或( 韪书 )。 3.彝族男子头顶上的蓄发,汉族称为( 天菩萨 )。
相传南诏时,在阳平村附近有一条巨蟒,经常吞食人畜、 糟踏庄稼,害得附近百姓无法生活。段赤诚决心为民除害,他 全身扛满利刃,手持两把利剑,来到蟒蛇洞前,大蟒张开血盆 大口,将他一口吞入腹内,他趁机在蟒腹内滚动挑刺,经过一 番生死搏斗,巨蟒被刺死,段赤诚也死于蟒腹。白族人民为了 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英雄,在他牺牲的地方,用蛇骨烧成灰, 修建了这座灵塔,并在旁边修建了一座段赤诚的衣冠墓。墓碑 上刻着“唐义士段赤诚之墓”。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 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 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 第三天为"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
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 的美誉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十
每年农历六月
宗教信仰
万物有灵 原始宗教 祖先崇拜
巫师:“毕摩” 男性、多父子相传 、也有 自学 ;识彝文和彝文经典;传授文化的知识 分子。
特点: 月日数整齐, 季节准确, 历史久远,至 少在夏朝已使用。
爨文(韪书)
毕摩是彝族的巫师,他们是彝文的掌握着和传 授者,故以其名称彝文为“毕摩文”。
粑 粑
坨 坨 肉
英雄结
天菩萨
擦 尔 瓦

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于罗平多依河畔。 主要分布于罗平多依河畔。罗平布依族 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独立的民族语言。 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独立的民族语言。 他们的祖先是从贵州、广西相继迁来的。 他们的祖先是从贵州、广西相继迁来的。 布依族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 布依族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 每年的秋后, 每年的秋后,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 选出来, 歌会时, 选出来,到次年三月三歌会时,从山 上挖回几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 上挖回几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并从中 提取出红、 蓝等五种颜色, 提取出红、黄、蓝等五种颜色,并将五 种色汁分别掺进糯米后, 种色汁分别掺进糯米后,再拿到多依河 边淘洗后蒸熟, 边淘洗后蒸熟,五色花饭便做好 了。…… 五色花饭的妙处,不仅在吃的美味, 五色花饭的妙处,不仅在吃的美味,更 在于那制作过程中的诗意: 在于那制作过程中的诗意:一湾碧水随 着布依少女的欢笑声被染成了五彩的颜 色……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贝叶经,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贝叶经, 堪称傣民族的百科全书; 泼水节、 堪称傣民族的百科全书;而泼水节、 孔雀舞、竹楼、统裙, 孔雀舞、竹楼、统裙,则向世人张 扬着这个民族浪漫的情调… 扬着这个民族浪漫的情调 恋爱自由, 傣族青年的恋爱自由 可以通过串 傣族青年的恋爱自由,可以通过串 姑娘为自己找到意中人 为自己找到意中人。 姑娘为自己找到意中人。傣族青年 相爱、定情以后, 相爱、定情以后,便由男方父母托 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一般 不会反对。 不会反对。 傣族的婚礼主要仪式是“拴线” 傣族的婚礼主要仪式是“拴线”, 傣语叫“树欢” 傣语叫“树欢”,即把新郎新娘的 两颗心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偕老, 让他们白头偕老, 拴线” 永不分离。“拴线”仪式一般在女 方家的竹楼举行。

云南哈尼族

云南哈尼族

云南哈尼族哈尼族现有人口1660932人。

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

云南共有哈尼族人口为162.95万人。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原无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

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

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

红河自治州的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

在起伏连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几十级、上百级的梯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

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

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

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

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

少数民族文化--哈尼族

少数民族文化--哈尼族

哈尼族,现有⼈⼝1253952 ⼈。

绝⼤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

哈尼族⾃称很多,有“哈尼”、“卡多”、“(亻爱)尼”、“豪尼”、“碧约”、“布都”、“⽩宏”等。

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的语⾔,⽆⽂字。

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内部⼜分哈尼、碧卡、豪⽩三种⽅⾔。

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套拼⾳⽂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都居住在海拔800⾄2500⽶的⼭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质,利⽤“⼭有多⾼,⽔有多⾼”的⾃然条件,创造了⾼达上百级的“梯⽥⽂化”。

此外,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哈尼族信仰⾃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着丰富的⼝头⽂学,⽆论男⼥⽼幼都喜欢随⾝携带乐器。

以农历⼗⽉为岁⾸,节⽇主要有⼗⽉节(新年)和六⽉节(“苦扎扎”)。

梯⽥⽂化 在起伏连绵的云南哀牢群⼭中,⽆数座⾼达上百级的“⽥⼭”从⼭脚顺着坡势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千百年来,在⾼⼭峡⾕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哈尼⼈创造总结出⼀套种植梯⽥的丰富经验。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质去修堤筑埂,利⽤“⼭有多⾼,⽔有多⾼”的⾃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泉溪流,通过⽔涧沟渠引进梯⽥。

初春,梯⽥⾥流⽔飞溅,恰似⼀条条从天⽽降的银链,三四⽉,层层梯⽥,宛如⼀块块绿⾊壁毯;夏末初秋,稻⾕成熟,放眼望去,⼀⽚⾦黄,形成⾊彩斑斓的“梯⽥⽂化”。

哀牢⼭哈尼族有句俗话:梯⽥是⼩伙⼦的脸。

⼩伙⼦美不美,先不看相貌怎么样,要看他造⽥做得怎么样。

要是他打埂、铲堤、犁⽥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家的称赞,⾃然会赢得姑娘的爱慕。

姑娘们美不美,也不尽看模样,要看她会不会在梯⽥⾥做活计。

梯⽥是哈尼族重要的⾐⾷之源,因此他们对⽔特别珍惜。

⾃古以来,就有“刻⽊定⽔”的民约。

根据⼀般⼭泉所能灌溉的⾯积,⼈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应得的⽔量。

景颇族人名

景颇族人名

景颇族人名景颇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自治县,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景颇族散居。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总人口数为147828人。

民族语言为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也使用缅语支的载瓦语。

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文。

景颇族内部使用多种不同的语言:景颇支系使用的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细语族景颇语支,其他四个支系使用的载瓦语、勒期语、浪速语、波拉语均属汉鑫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

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从古代起,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景颇族称为木转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约自唐代始沿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

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

该地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

当时的寻传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

景颇族全家福景颇族全家福继南诏、大理政权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寻传地区属于云南行省管辖。

随着生产的发展,景颇族各部逐渐形成茶山、里麻两个大的部落联盟,产生了从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来的世系贵族山官。

社会开始分裂为最初的三个等级:即官种(贵族)、百姓和奴隶。

等级之间界限严格,“南瓜不能当肉,百姓不能当官”。

奴隶随主姓,从事各种劳役,无人身自由。

15世纪初,明朝在这里推行土司制度,设立了里麻、茶山两个长官司,任命景颇族山官为长官。

茶山长官司先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后属永昌卫,继改属腾冲府管辖;里麻司直属于云南都司。

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

16世纪以后,大量景颇族迁移到德宏地区。

在汉族和傣族先进生产技术和封建经济影响下,景颇族开始有了犁耕农业,使用了较先进的铁质农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今年10月,自己有幸第一次来到云南,走了昆明、大理、丽江、楚雄等几个地方。

除了浏览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大理三塔、石林等著名景点外,也接触到了很多当地少数民族,如纳西、白、彝等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在云南时,除了观看这些少数民族优美的舞姿、欣赏多彩的服饰、了解古老的文化、品尝独特的饮食外,我对他们别样的“称呼”印象最深:1、石林彝族称呼女性为“阿诗玛”,男性为“阿黑哥”;2、大理白族称呼女性为“金花”,男性为“阿鹏哥”;3、丽江纳西族女性则称为“胖金妹”,男性则称“胖金哥”。

石林举世闻名,石林方阵位于昆明东南约60公里的石林县,这里海拔2000多米,是奇的特喀斯特地貌,居住着彝族撒尼人。

石林地区海拔高,日照长,紫外线强烈,所以彝族男男女女个个皮肤黝黑。

《阿诗玛》是流传在撒尼人民口头上的一支美丽的歌,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

所以,在这里他们把女士通称为“阿诗玛”;男士通称为“阿黑哥”――“黑”成了勇敢、勤劳、忠诚的象征。

另外,他们对有些男士也称“阿白”和“阿花”,这又是何意呢?原来,“阿白”指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男子;“阿花”则指油头粉面、见异思迁的男子。

所以你将来到石林旅游,如果彝族同胞叫你“阿黑哥”,你不要生气;叫你“阿白哥”、“阿花哥”,你可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呦!
大理的景色以风花雪月著称,下关风上关花点苍雪洱海月,大理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为白族。

白族人姑娘叫“金花”,小伙子叫“阿鹏”。

称呼的由来据说是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五朵金花》,电影让广大观众对蝴蝶泉、苍山洱海的风光无比向往,并结识了一对白族青年男女——副社长“金花”与铁匠“阿鹏”;这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历尽种种误会和波折,终成眷属。

从此以后,白族人把女性无论老少通称为“金花”。

那么,他们称男性为什么呢?自然而然,他们也按照电影里的人物称为“阿鹏哥”。

据说,白族也和汉族一样,很喜欢“鹏”这种传说中的神鸟,后来他们把“鹏”引申并奉为勇敢、无私的英雄。

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主要居民为纳西族。

纳西族为羌族后裔,纳西二字可以解释为强大的民族,或尚黑的人。

纳西人男男女女身材苗条,很少能见到胖子,物以稀贵,所以纳西人形成了“以胖为美”的习俗;同时黄金自古也是纳西族心中的宝贝。

因此来到纳西族住的地方,可以称纳西姑娘为“胖金妹”,男生为“胖金哥”。

近些年以来,到丽江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丽江的旅游业不断升温,纳西族开始走出封闭状态,向世人展示他们民族的风采。

为方便起见,在与游人交往的过程中,对男士来讲,说他胖还无所谓;对不知情的女士来讲,叫她“胖金妹”她可能不高兴。

不过,一旦明白了这是纳西人对客人的欢迎与尊重,是否应当宽容地笑纳这个“称呼”呢?
在叫“同志”、“小姐”都不太合适与方便的今天,云南这三个少数民族的“称呼”倒显得简单而实用。

不知日后到其他民族地区旅游,他们又会如何称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