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

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

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

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代教育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③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④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14世纪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2)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19世纪以后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决策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

2.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于古代哲人博大精深的哲学、社会思想,并且从较早分化出来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如下:

①儒家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儒家的孟子、荀子也提出了有影响的教育思想。

②墨家教育思想。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应用技术的传习。提出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③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④《礼记》中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约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许多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教育

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古代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如下:

①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它实际是一种启发诱导的方法,也被称为“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

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提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统治者,教育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国家的工具。

③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教育主张体现在其《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3)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近代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如下: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以便使人能够从事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独立活动。

②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三是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的“泛爱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③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作品《爱弥尔》中。他认为人为的、根据

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④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⑤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⑥洛克的教育思想。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洛克认为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但同时,他轻视国民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3.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看,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

(1)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这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最后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并不从属于任何其他事物的目的或目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本身的生长。教育的理想既不是从内部将潜在的能力展开,也不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及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深刻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无产阶级掌握了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机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革命家杨贤江撰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

(2)凯洛夫的《教育学》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该书1951年被译成中文,成为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导理论和指导思想。

其局限性在于: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忽视了它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然性。

(3)教育学的多元化

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