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摇滚的人生哲学——灵魂似乎还活着(一)
浅析中国摇滚的人生哲学灵魂似乎还活着.doc

浅析中国摇滚的人生哲学——灵魂似乎还活着(1) -关键词:摇滚乐摇滚精神独立摇滚人生哲学生命意义“我不是什么摇滚的斗士,我是一个生命的倾听者,一个复述者,生命对于人是千姿百态的,有一天我会把它彻底地送回原处,深刻地倾听它。
”——孙孟晋《与摇滚有关的日子》在大多数人眼中,摇滚这个名词似乎成了庸俗,糜烂的替代语。
在现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中,摇滚是异类,是与西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相当的地下群体。
但是,从八十年代初中国摇滚起步,至今,它已走过了从热浪到低谷终归于平静的过程。
这些摇滚艺人的艺术态度和精神立场的独特性,贯穿于他们的生活始终。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独特性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与精神价值,足以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
一.音乐与精神1.你将如何摇滚?——问题的出现“我在意识的感召下咆哮着,合拢双手,再次祈祷。
”——扭曲的机器《推动我》摇滚在中国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摇滚的特殊就在于它自身的肿胀和虚胖,它总是以一副高大,广博,怒目但也慈悲的姿态现世。
这种被哄抬而出的音乐文化形式远远超出它本身的内容和内涵。
崔健说过一句话,含义也在于此:“摇滚主要是一种娱乐形式,它的社会功能是别人强加的。
”我们在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时,社会背景总是被我们优先考虑。
对于摇滚在中国发展今天这一现状,无论怎样标榜自己叛逆与颠覆性,依旧逃不开大的社会背景。
摇滚在中国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被当作一种手段,一个诉求平台,一种社会异化下的宗教活动。
无论在哪个国家,摇滚从未像在中国一样经历奇迹。
这种奇迹,被赋予上一种信仰,注射进一种跃跃欲试的思想,成为社会中部分非主流人群的旗帜,燃烧律动在这个时代脉搏下。
它倾诉着边缘群体的苦难,人性的压抑与渴求,反体制过程中的磨难与怀疑等等。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摇滚似乎已不是一种音乐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愤怒的脸,而音乐似乎已成了一个副产品,陈列于一腔怒火之上。
在中国多数乐评人的眼中,当摇滚简单地成为一种载体时,它的社会功能已在无形中被夸大了。
摇滚精神对于个体精神解放的探索

摇滚精神对于个体精神解放的探索作者:陈昕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8期【摘要】在现代的摇滚乐中反叛、博爱以及人文关怀,这些都作为摇滚乐的精神,简称为摇滚精神,而正是由于这些精神才造就了现代摇滚乐的价值,在摇滚乐的文化特征上,主要还包括了它的革命、坚持、真实性等。
【关键词】摇滚精神;个体精神;解放;分析探索【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前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音乐也有了更多的追求,摇滚乐主要是来自于西方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前期,并且,主要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地流入到中国,而中国摇滚,在这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岁月里,也走过了一条极为坎坷艰难的道路,中国摇滚与西方摇滚,在本质上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的,中国摇滚虽然借鉴于西方摇滚的基础之上,但更多的保留着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本文主要立足于摇滚精神对于个体精神解放的探索,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一、摇滚精神概述摇滚乐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各界人士对此总结出来的结论也是不相同的,“摇滚精神”,并不仅表示由一些相关的摇滚乐队,在进行创作摇滚乐作品的过程当中产生出来的,从而进行创作音乐的。
在无尽的摇滚音乐当中,逐渐呈现出的摇滚精神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界音乐人士在对我国目前的摇滚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后得出了较为贴切的摇滚精神的概念含义,而最具有代表性也是较有影响力的几种说法:一是摇滚精神的主要核心结构就是“青年自主意识”,也是对于社会上的一种反叛以及反思。
二是摇滚精神的主要核心含义就是“爱与和平”,但是,在通常情况来看,摇滚精神的“爱与和平”是会与无政府主义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1]。
摇滚精神这两种主要核心思想,从大体上来看,两者之间不具有统一性,甚至会觉得两者之间是有很大的矛盾性的,但其不然,两者从本质的角度出发,其实是能够相互共同促进、共同约束的。
在对于摇滚精神上,其实并不单单只是一种提纲或是一些古板的精神思想,而主要指的就是,建立在某個独立的音乐团队的某个具体的音乐作品当中[2]。
由崔健的摇滚浅析中国摇滚的主题性

由崔健的摇滚浅析中国摇滚的主题性作者:康宁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5期摘要:摇滚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以其狂放的节奏、音乐语言的强烈作用、带有自我宣泄和自我奔突的感情色彩的音乐风格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而这些特色恰恰也是摇滚音乐能够发展的重要特点。
本文通过对崔健这位"中国摇滚之父"的音乐创作分析,以及对其他中国摇滚代表人物的对比介绍,来分析中国摇滚音乐的社会性主题。
对于摇滚音乐的分析,应该放在音乐社会学的分析环境中,结合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受众群体、文化环境和审美因素等诸多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摇滚崔健中国摇滚主题在中国摇滚发展到现在的20多年里,正如王钦仁先生所评价的摇滚乐一样:“摇滚乐亦步亦趋的投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风云,折射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心声。
”中国摇滚也在发展中如实的展示着时代的变迁,呐喊出人们的心声。
不同的摇滚歌手作品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现象,而这些不同的摇滚作品共同组成了中国摇滚的主题。
一、崔健摇滚音乐分析崔健早期创作从1986年开始,崔健音乐创作的早期阶段也可称作是中国摇滚乐的初始阶段。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崔健的《一无所有》中,迈出了摇滚审美的步伐。
此后中国摇滚音乐从起初备受争议、不被广泛认可的“地下时期”而逐渐走到了拥有广大青年拥护者的“地上时期”。
他的出现点亮了中国摇滚乐坛,在他的影响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摇滚这一行列。
他早期作品中的许多音乐元素也被中国摇滚乐的后起之秀借鉴和延用。
1989年的《新长征路上的故事》和《解决》是这一时期崔健创作的两张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故事》这张专辑的歌曲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理想为题材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不再掩饰》、《从头再来》、《不是我不明白》;一类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花房姑娘》、《假行僧》、《出走》、《一无所有》。
(一)崔健早期摇滚音乐创作特点1.将说唱(rap)这种形式加入摇滚音乐中,形成音乐语言的特色,为以后的创作中他更大的脱离旋律打下基础。
活着:中国式生存哲学的体现探究

活着:中国式生存哲学的体现探究作者:宋丽娜宫秀丽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5期摘要:《活着》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家余华的经典代表作。
在对这篇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活着》无论是从写作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其他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其成为作家余华最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普通人一生的经历,对其在遇到各种生存磨难情况下的忍耐以及挣扎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中国式哲学很好地融入到作品当中。
下面本文就围绕中国式哲学在《活着》中的体现展开分析。
关键词:《活着》;中国式;生存理念;挣扎体现余华是我国文学领域著名的作家,在其众多优秀的作品中,《活着》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对该作者在文学领域地位的奠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活着》这一作品中,作者并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词语,反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将普通人历尽艰苦的一生表现出来,更能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在作品中,富贵作为最主要的人物,作者将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中国式生存哲学的感受都通过富贵的人生经历描写出来,其一生在接连不断的悲剧中度过,遭遇非常凄惨,虽然在面对众多磨难的过程中时常会感到无能为力,却依然顽强地活着。
在小说中,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悲惨的命运,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展示了心中的悲悯之情,以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中国式生存哲学进行了很好的融合,经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式哲学在此作品中主要体现了无欲无求的生存理念、困境中的坚韧以及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三个方面,下面就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无欲无求的生存理念无欲无求的生存理念可以说是中国式生存在哲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点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是小说主要人物一生的真实写照。
所谓的无欲无求,在宗教方面有着执着与虔诚,中国式的生存哲学对生存这一问题的思考,其中最推崇的一种生存状态就是“无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就是虽然生存在世,珍惜生命,但是并没有过多的追求与奢望。
浅谈中国摇滚乐的现状及发展

作者: 李祥子
作者机构: 长江师范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27-2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9期
主题词: 中国摇滚乐;现状;产生背景;发展
摘要:摇滚乐流入中国的时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之所以能被大众快速的认可和发展,是因为摇滚乐迎合了当下人们思想上的转变,他们对人生的迷茫、失落,对旧社会意识的反叛,也可以说,摇滚乐的出现是对人们精神上的救赎。
但通过摇滚乐目前的发展来看,其现状令人担忧。
本文首先阐述了摇滚乐的产生背景,通过整理和分析我国摇滚乐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针对中国摇滚的现状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我国摇滚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学摇滚鉴赏及内心感想

学摇滚鉴赏及内心感想刚开始选音乐鉴赏是因为喜欢音乐,经过这段时间对摇滚音乐的学习和了解,我也深深的爱上了摇滚乐。
下面跟我一起认识摇滚乐吧:到底什么是摇滚?可能你会说:有着长头发、皮夹克、破了洞的牛仔裤等等外在形象的人;有着吉他、贝司、鼓等乐器组成的音乐;像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等这样的人;有着年轻的自由、荷尔蒙的冲动、离经叛道等感觉;节奏、歌词、旋律、梦想、真实、感觉、狂野、信仰、力量、愤怒等特点。
对,也不对。
这只是人们眼中的表相,真正的摇滚就是遮藏在这些“表相”之下的“核”你想了解它吗?摇滚就是三和弦加强硬持续的鼓点加上口的旋律。
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态,实际上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正是因为如此,摇滚乐有别于一般的流行音乐(Pop Music)。
真正的摇滚文化至少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细微的全貌:嬉皮文化、艺术摇滚、朋克乐、先锋音乐、重金属等。
综述摇滚乐代表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它更着重的是倾听人的内心,倾听本源的欲望和期待。
因而,形成了其特有的蛊惑力和感染力。
摇滚音乐是在美国产生的,是青少年们追求爱好和自由的表达,音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强烈的节奏感更适合新一代青少年的性格,他们精力充沛,胸怀大志;摇滚音乐把无拘无束和青少年的叛逆心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摇滚音乐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式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摇滚音乐出现了三足鼎立的现象。
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出现。
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妖,我们要去滚》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这个名词。
1951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对华语摇滚乐发展的认识

对华语摇滚乐发展的认识一、摇滚乐的诞生:从地下到主流说起摇滚乐,大家脑海里是不是立马就会浮现出吉他轰鸣、鼓点震天的画面?没错,这就是摇滚乐的魔力,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能够一瞬间把你从日常生活的平凡中拉出来,带到一个不拘一格的世界。
早期的华语摇滚乐其实并不那么显眼,基本上是一些地下乐队、年轻的音乐人偷偷摸摸地在酒吧、地下场所里摸索着,追求那种自由、狂野的表达。
那时候的摇滚乐,和今天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比起来,简直就是“隐士高人”。
不少人甚至觉得摇滚乐是“反叛”的象征,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摇滚乐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年轻一代对自由的渴望,对不合理的事物的反思。
那些带有强烈情感和社会批判的歌曲,像《一无所有》之类的作品,完全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心声”。
二、摇滚精神的传递与本土化摇滚乐进入华语乐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如何与本土文化融合。
在这之前,摇滚乐更多的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像是披头士、滚石这些世界级的摇滚巨星,影响了整个全球的音乐潮流。
可是,当这些音乐风格传到中国时,大家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让这股狂野的力量与中国的文化底蕴结合在一起?说实话,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因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西方的摇滚乐有着巨大的差异,前者更注重旋律的婉转、节奏的平稳,而摇滚则是“说走就走”,全凭心情的那种。
这种文化差异,让许多年轻人开始尝试在摇滚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比如说加入民乐、融入方言歌词、借用一些地方性的文化符号。
像是那时候的崔健,他的《一无所有》就带着明显的反叛精神,歌词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成为了华语摇滚的一张“名片”。
慢慢地,华语摇滚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到了90年代和2000年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去享受摇滚带来的自由感,那个时候的摇滚乐,仿佛就是年轻一代宣泄情感的一种途径。
三、华语摇滚的多样化与今天的挑战时间一晃而过,今天的华语摇滚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桀骜不驯”了,逐渐变得多元化,风格也越来越丰富。
中国摇滚乐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

1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22中国摇滚乐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苏爱民摘 要:近年来,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享受。
摇滚乐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也发展了近30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音乐形态。
如今摇滚乐文化已然发展成了具有文化精神的外化形态,代表着创作者不同的思想以及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摇滚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特点以及精神内涵进行探究,为中国摇滚乐文化的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中国摇滚乐;文化;精神内涵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苏爱民(1997-),男,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 言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而相应的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伴随而来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音乐能够通过其节奏和旋律,带给人们心灵和精神的享受,让人们抛弃烦恼,愉悦身心。
近年来,音乐的风格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形态,而摇滚乐有着独特的风格与悠久的发展历史。
摇滚乐的发展离不开布鲁斯音乐、乡村音乐等的发展,包含像朋克、英伦摇滚、重金属、艺术摇滚等多种风格。
我国摇滚乐的发展也是不断融合民族文化,展现出我们对于音乐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一、中国摇滚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摇滚乐的起步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发展,也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国摇滚乐起步,随着西方音乐的引入,我国最早的以李世超为代表的青年人,组建成立了第1支摇滚乐队——万里马王乐队。
该乐队成绩以后,主要是以翻唱音乐为主,翻唱Bee-gees 等音乐。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国也陆续出现了阿里斯乐队、七合板乐队等。
其中七合板乐队主成员为崔健、文博等人。
在此之后,臧天朔等人组建了不倒翁乐队,主要是用电声器对现代音乐进行演绎。
1988年,唐朝乐队成立,是我国第一支重金属乐队。
在此之后又陆续出现了五月天乐队、ADO 乐队等,但是由于我国的摇滚乐属于起步阶段,其音乐风格更多的是模仿,并未注入太多的中国元素,其精神的内涵也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摇滚的人生哲学——灵魂似乎还活着(一)
关键词:摇滚乐摇滚精神独立摇滚人生哲学生命意义
“我不是什么摇滚的斗士,我是一个生命的倾听者,一个复述者,生命对于人是千姿百态的,有一天我会把它彻底地送回原处,深刻地倾听它。
”
——孙孟晋《与摇滚有关的日子》
在大多数人眼中,摇滚这个名词似乎成了庸俗,糜烂的替代语。
在现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中,摇滚是异类,是与西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相当的地下群体。
但是,从八十年代初中国摇滚起步,至今,它已走过了从热浪到低谷终归于平静的过程。
这些摇滚艺人的艺术态度和精神立场的独特性,贯穿于他们的生活始终。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独特性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与精神价值,足以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
一.音乐与精神
1.你将如何摇滚?——问题的出现
“我在意识的感召下咆哮着,合拢双手,再次祈祷。
”
——扭曲的机器《推动我》
摇滚在中国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摇滚的特殊就在于它自身的肿胀和虚胖,它总是以一副高大,广博,怒目但也慈悲的姿态现世。
这种被哄抬而出的音乐文化形式远远超出它本身的内容和内涵。
崔健说过一句话,含义也在于此:“摇滚主要是一种娱乐形式,它的社会功能是别人强加的。
”我们在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时,社会背景总是被我们优先考虑。
对于摇滚在中国发展今天这一现状,无论怎样标榜自己叛逆与颠覆性,依旧逃不开大的社会背景。
摇滚在中国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被当作一种手段,一个诉求平台,一种社会异化下的宗教活动。
无论在哪个国家,摇滚从未像在中国一样经历奇迹。
这种奇迹,被赋予上一种信仰,注射进一种跃跃欲试的思想,成为社会中部分非主流人群的旗帜,燃烧律动在这个时代脉搏下。
它倾诉着边缘群体的苦难,人性的压抑与渴求,反体制过程中的磨难与怀疑等等。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摇滚似乎已不是一种音乐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愤怒的脸,而音乐似乎已成了一个副产品,陈列于一腔怒火之上。
在中国多数乐评人的眼中,当摇滚简单地成为一种载体时,它的社会功能已在无形中被夸大了。
PUNK(朋克)的风起云涌和推波助澜,造就了在中国摇滚界思想决定艺术还是艺术决定思想的大争论。
2.摇滚精神与摇滚音乐——灵与肉
“现实像个石头,精神像个蛋,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
——崔健《红旗下的蛋》
有时,我们在谈论摇滚时往往不是在说一件事。
A嘴里的摇滚与B嘴里的摇滚可能是飞鸟和鱼的关系。
摇滚就这样被分成两块:摇滚音乐和摇滚精神。
中国摇滚由此而衍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它往往代表了社会某一层面的激流,而这种激流掺杂了太多激流上的人出于私心的考虑。
毋宁说是为了中国地下唱片工业或是别的什么,这种考虑大多基于对中国摇滚发展的担忧,其动机是好的。
在这方面就不细加追究了。
而这一问题有些近似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而这一问题的讨论又有些近似于“物质文明为先还是精神文明为先”的讨论。
这一问题在政治课中,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已将其解释详尽了。
无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以寻求社会主义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的双丰收。
摇滚亦是如此。
无疑,摇滚音乐和摇滚精神要同步寻求发展。
无论是出于中国国情,或是现今摇滚人的精神状态的考虑——摇滚,这种有别于其它主流音乐的特有音乐形式,必将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其音乐作用与精神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体现,正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体。
我们需要既饱含摇滚精神,又唯美的摇滚作品。
无论唱片公司或是唱片工业如何如何,乐队的
生命在于作品本身。
而现在,摇滚音乐与摇滚精神正被生硬地剥离开来——本来灵肉合一的问题是不可一灵一肉的分开讨论,但因为“国情”的原因,我们的灵肉却往往是分割开来的。
时而灵上肉下,时而灵下肉上,时而扬灵贬肉,时而扬肉贬灵——这就是中国摇滚的最大现状,最亟待改变的现状。
二.在路上寻找灵魂——摇滚人的真理
1.独立的人生信仰
“有些人孤独,什么也不说,深怀自尊,默默前行。
”
——AK-47《川流不息》
在这些非主流的地下人群中,有愤世疾俗的“朋克”,有沉郁晦涩的“金属迷”,有忠于另类音乐的黑暗分子——庞杂的人群,旨在维护摇滚的精神——那是所有人道不明但心中仅存的信念。
但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摇滚人总是基于一种考虑——独立。
这种独立,将摇滚与其他的音乐形式分开,将摇滚上升到一种信仰的高度——这种高度几乎成了所有摇滚人独立的哲学基础,无论是近似于尼采的虚无主义,或是流行于二十世纪中期的无政府主义,再或者达达,后现代等,无论什么学说或理论,摇滚人总能以其独立的思想把它们融进自己的人生哲学中。
无疑,这将会形成一种晦涩的音乐——无论是音乐人独立的制作方式,或是其独立思潮,这些并不是那么通俗易懂。
而这些独立音乐制作人,往往像所有精彩的哲学家一样,沉湎于自己高深或病态的思想中而不能自拔,而这又造成了新一轮的音乐迷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摇滚乐并不是主流人群可以接受的事物,而其独立的精神总让大众困惑。
这种独立,从音乐态度上来说,以一种DIY(DoItYourself)形式存在,无论从词曲到编曲到制作到录音,一条线一气呵成全由摇滚艺人自己完成,这无疑使作品的完成度极高,也更能反映出艺人最原始的思想;从生活态度上来说,独立,这要求摇滚艺人要以其最具个性的姿态出现,这种个性不是表现在肤浅的服饰,而是,人,其维护生存的最原始的动机——那是一种对生命的信仰,一种自身的人生哲学。
这在浮于表面的大众音乐中是不多见的。
而这些艺人所能做的,只是把这种信仰散播向听众,以实现他人灵魂的进化与自身的成长。
无疑,摇滚的确具有其独立与个性的一面了。
这种独立个性使主流对其望而却步,使这群异于主流的人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而他们的音乐也在这层不能理解的个性中被冷漠了。
他们孤独着。
2.在独立中寻求发展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
”
——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当一个人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他所遭遇的不仅有当代艺术的一般困境,更有他所支持的音乐的特殊困境。
面对强大的传统,当代艺术反传统的种种标新立异往往在传统范围内挣扎徒劳。
有幸做出真正创新的艺术家,其后路程就更加艰辛,而结果,往往的,只有重复自己或索性放弃自己,妥协进社会腐朽的魅力中去。
在这一点上,摇滚是最好的例子。
一个优秀的摇滚人首先是一个有着独特生命感悟的人,正是这种内在的独特性才使他有可能在艺术上超凡脱众;与此同时,他的独特的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大众的代言人,它的灵魂的叹息与呐喊必须引起人内心强烈而广泛的共振,如此,这种音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被认同音乐。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显然存在着悖论——不但最个性的事物本质上是最不能被共性所承认的,而且共性本身也不可避免的会歪曲甚至掩埋真正个性的事物。
这是一对矛盾,借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两者是即对立又统一的,或许某一天,两者会向着自己的反方向发展,但矛盾依旧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下去。
所以,在每一个有个性并且不愿放弃自己的独立个性的摇滚人面前,道路一定是曲折的,前途是否光明则完全不可知。
这或许就需要摇滚的人们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在独立中寻求支持,在非主流中寻求可主流的事物,使晦涩的摇滚乐成为真正意义上净化灵魂的利器与思想哲学
的音乐。
发展是必然的,不在发展中爆发,就在发展中灭亡。
这是固守自己摇滚信仰的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在独立中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