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第一部分书目xx

本课程属公共选修课,面向非中文专业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出现的名家名作。课程共计15讲,其中前两讲是文学作品阅读和鉴赏的方法,以及必要的和基础性的文学史知识。后面第3讲至第15讲,将会带给大家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

鲁迅的《狂人日记》,周作人的《知堂文集》,巴金的《电》,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雷雨》,冯至的《十四行集》(分为两讲),萧红的《生死场》,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及阎连科的《坚硬如水》。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

本课程要求选课学生细读教材中涉及的12部名著,并根据每部作品的阅读指导完成指定作业。

通过阅读、思考和评论以上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名篇,不仅能够大体了解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且能够掌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某些技巧。例如,如何发掘作家的经验模式?如何看待作品价值取向和风格呈现的关系?如何品味每一部作品的来源与肌理?如何质疑和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等等。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并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文本细读”,以及“文本细读”的意义。

2、重点掌握“文本细读”的四种方法。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本讲重点解析了文本细读的四种方法。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四种方法不仅仅是文学史教学和研究的方法,也是作为读者在赏析和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时应当采用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在本课程涉及到的十二部作品的应用,我们

基本能够掌握文本细读的技巧,并将之应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培养我们个性化的和深度模式的阅读方式。

重点知识

解析:

(1)什么是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充分的赏析和理解。作品的文学性要素包括定格的文学形象、主题风格、句式修辞,以及作家渗透和遗留在作品中的深度经验模式——生命意识和价值取向,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不会以作者和读者的意志为转移。此时读者作为一个能动的、有审美要求的主体,要与作家的灵魂相触碰,也就是要与作家进行主体性交往,就必须进入到作品中寻找作家的深度经验模式。唯有如此,读者才算真正进入到作品世界,才能把握作家的经验模式。缺失文本细读的阅读和判断,不仅会造成武断的甚至是霸权主义的批评,也会产生读者自身思想的随波逐流。从这个角度说,文本细读是作者针对作家和作品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的解剖方法和审美方法,其出发点是文学性。

(2)文本细读的方法。

文本细读的方法有一套标准的流程,即感性地面对文本,直面各种文学性要素,在获得的文学形象中寻找审美性的人生经验,并在文学形象的经验含义中探求作家的深度经验模式。但一个文学文本本身蕴含着一定文学模式、空白和缝隙,以及经典经验的重写或改写,因此在细读方法上我们也就不得不照顾到以上各个方面。因此,基本的文本细读方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需要悬置各种已有的评价以及各种社会性要素,直接的、感性面对文学形象。

其二,要寻找作品对经典文学经验的重写或改写,并以此探讨作家的经验模式。

其三,针对作品的省略、空白、疏漏等来确定作品的缝隙。

其四,寻找文学作品形象的原型、主题原型,以及作家对这个形象原型和主题原型的重写。

三、思考题:

1、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应该怎样理解文本细读的核心内容?

2、文本细读的方法有哪些?使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讲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知识分子转型”的内涵,以及“新文学思潮”的两种样态。

2、重点掌握现代知识分子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

3、重点掌握xx与西方精神源流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现代知识分子的感时忧国情怀和文学革新的价值期待;周氏兄弟与西方精神源流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重点知识

解析:

(1)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化与精神体现

对于作家而言,职业化意味着要在生存基础上发挥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对国家、民族以及民众的人文关怀。现代知识分子一方面需要采取某些参照手段批判旧世界的非人性,另一方面则通过文学形象表达人本主义精神的信念和人的价值期待。

(2)现代知识分子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

现代知识分子主要包括大学教授、自由学者、职业作家以及文艺传媒经营者。

他们以文学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时代变革为核心,发动了一场新的文学运动,并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新文学思潮。其历史结果是,中国诞生了现代文学。

第一,现代知识分子首先培植自身的启蒙主义信念和价值观。

第二,把西方精神传播与知识分子岗位相结合,塑造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第三,通过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娱乐性和艺术性来美育民众,开发民智。

(3)新xx、xx与西方精神

鲁迅和周作人的创作、倡导几乎定格了中国新文学思潮的框架,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他们对西方文学精神采取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态度,选择、接受和大力推广,例如尼采的强意志力,波德莱尔的黑色批判,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古希腊悲剧精神,以及启蒙运动以来个体本位的人道主义信念等。

正是这些思想意志的选择,才使得鲁迅有了一系列的批判性作品,以及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理论和众多精妙的散文。继而,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家的培养和周作

人对京派作家的培植,影响力度一直达到当代。

三、思考题:

1、现代知识分子的特点是什么?他们与新文学运动有哪些关系?

2、鲁迅和周作人在西方精神的选择和传播方面做了哪些基本工作?对新文学思潮的影响是什么?

第三讲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

《狂人日记》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初衷。

2、重点掌握《狂人日记》中新知识分子形象。

3、重点掌握《狂人日记》的反讽与先锋批判性质。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狂人日记》的核心内容是展示新知识分子的身心形象,这种形象是,在癫狂状态下拥有透彻解析的能力,在理智状态下则失去批判锋芒。《狂人日记》具有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批判了旧文化的“吃人”性质,又反讽性地指出了新知识分子的心理困境。

重点知识

解析:

(1)《狂人日记》中“吃人意象”的演变

第一,吃人问题的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题叙,第1-3段)第二,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人威胁(第4—10段)

第三,吃人问题的反思——对人性黑暗的批判(第11—13段)

(2)《狂人日记》的反讽与先锋性

第一,狂人在疯癫状态下能够批判旧文化,指出其吃人本质,并发出“救救孩子……”的人文主义的呼声。这体现了新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以及他们在普通

民众心里的形象——癫狂。但是我们在小说前面的文言小序里发现,这位狂人“病愈”后又到某地“赴职”了。这个反讽揭示了新知识分子的心理困境——无法超越现实存在。

第二,《狂人日记》在语言形式和艺术形式上都与传统文学拉开了距离,呈现出一种新的文体特征。新的语言形式一定是白话,但白话未必就是先锋。《狂人日记》的先锋性,在于使用了各种现代心理修辞的形式,并突出地表现现代身

心形象,例如象征主义和隐喻、反讽、夸张的使用,使狂人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

三、思考题:

1、《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是如何逐步演变,并揭示作品主题和时代经验的?

2、《狂人日记》的反讽与先锋性体现在哪里?

第四讲现代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确立:

《知堂文集》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知堂文集》的重要性。

2、重点掌握《知堂文集》中现代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确立。

3、重点掌握周作人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知堂文集》的核心内容是展示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的作家如何讲述自己的思想观点。《知堂文集》中四篇散文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周作人的散文特点有哪些?

重点知识

解析:

(1)《知堂文集》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确立

第一篇:

《胜业》(1921年)

第二篇:

《沉默》(1924年)

第三篇:

《伟大的捕风》(1929年)

第四篇:

《闭户读书论》(1928年)

(2)周作人散文的语言艺术

第一,涩与简单的比照意味。

第二,文体的迂回。

第三,文体的丰腴。

三、思考题:

1、根据《知堂文集》中的四个名篇,谈谈周作人对自身身份和岗位意识的确立。

2、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根据《知堂文集》来回答。

第五讲现实战斗精神的绝望与抗争:

《电》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电》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形象。

2、重点掌握《电》中的知识分子精神立场。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电》的核心内容是展示一名安娜其主义的英雄的失败,但作品保持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

重点知识

解析:

《电》中的知识分子精神立场

巴金的安娜其主义信仰事实上并未能保证自身的执着。《电》中敏的失败表明,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从巴金本人来说,他作为一个安那其主义者有自己的立场。他的立场就是永远站在穷人的立场上,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他的最终理想是认为政府、国家这样的权力象征都应该消失,那也就是我们人类最根本的一个理想,最根本的一种期待。人类的精神里永远要有这么一种高尚的东西,永远要追求平等、自由,人不压迫人,人不剥削人,人人都应该快活地生活。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种族,这些都是永远要追求的东西。尽管安娜其主义行不通,但是它体现了巴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和崇高特性。

三、思考题:

1、通过《电》对安娜其主义英雄溃败的描写,表明了巴金怎样的精神立场?这种知识分子经验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2、简述《电》的主要内容。

第六讲由启蒙向民间的转向:

《边城》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边城》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形象。

2、重点掌握《边城》中的唯美主义形象。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边城》的唯美主义形象包涵着深刻文化思想意识,并呈现了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的精神追求。

重点知识

解析:

(1)两种唯美主义形象:

xx与“边城”

翠翠的朴素、自然实际上就是“边城”的朴素自然。“边城”意味着没有受到现代性文明入侵的地界,意味洁净与优美。翠翠不仅是“边城”的肉身——富于灵动、健美的自然性身体,同时也是边城朴素民风的灵魂——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映衬的人性、人情与生命。两种唯美主义形象相互综合,就形成了一种中国古典文人期待的田园理想形态。这是一种价值性的期待和价值性的判断,即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性文明的入侵而做出的一种守望姿态。

(2)缺乏自为人格的守望悲剧

第一,翠翠的故事表明,边城里确实存在着那么多值得信赖和值得守望的人。

但是翠翠爱情的失败也展示了边城人性格的缺陷,即那种宁可自我牺牲也不愿意伤害他人的善意的误用。翠翠甚至在梦中期待那个唱歌的男孩回来,可

是这个男孩与兄弟之间为了推让,同时放弃了她。这是一种守望传统的爱情悲剧,是一个守望善良意志的性格悲剧。

第二,翠翠母亲的故事表明,边城人并不能够正确对待爱情。鄙陋的民风限制着自由、平等,同时那里的男人缺少爱情责任意识,结果导致翠翠母亲的死。

翠翠母亲的死,与边城的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文化又再次印证在翠翠身上,所以翠翠母亲的故事以及天保、傩送兄弟的行动是《边城》中巨大的裂缝,冲淡了甚至摧毁了《边城》的唯美主义形象。

三、思考题:

1、简述《边城》的唯美主义形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2、如何理解《边城》无意中表达了缺乏自为人格的守望悲剧?

第七讲人性的沉沦与挣扎:

《xx》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xx》的创作背景和各种评价。

2、重点掌握《雷雨》的多重经验聚合模式。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雷雨》呈现出作者多重经验聚合的模式。它一方面导致我们说不清楚《雷雨》,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才能把握《雷雨》的经验述说。

重点知识

解析:

《xx》的多重经验聚合模式

第一,第九条好汉是“雷雨”——命运观的问题

第二,xx这个人物——xx的问题

第三,周朴园的心里有没有爱——婚姻悲剧的问题

第四,蘩漪的独特性——恶魔性因素的问题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雷雨》的多元经验聚合模式?

2、周冲这个形象的乌托邦意味体现在哪里?他与四凤恋情的爱情原型是什么?曹禺是如何改写这一原型的?

3、重新理解周朴园的入口在哪里?繁漪的象征性因素有哪些?

第八讲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

《十四行集》(上)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十四行集》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形式。

2、重点掌握《十四行集》音乐性和艺术形象。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十四行集》的音乐性不仅包含了节奏的设置和旋律的综合,而且有着转调形式和悠远的意味。在这种音乐性的艺术呈现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反思精神、情感和价值判断,以及通过转调综合起来的直观所带给人的想象,富有无限的精神意味。

重点知识

解析:

(1)第一xx:

庄严的序曲——涅榘中永生(第1—4首)

(2)第二xx:

诗神降临世俗——速写与警示(第5—7首)

(3)第三xx:

诗人的精神之旅——启蒙到自救(第8—14首)

第九讲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

《十四行集》(下)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十四行集》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形式。

2、重点掌握《十四行集》音乐性和艺术形象。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十四行集》的音乐性不仅包含了节奏的设置和旋律的综合,而且有着转调形式和悠远的意味。在这种音乐性的艺术呈现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

意识、反思精神、情感和价值判断,以及通过转调综合起来的直观所带给人的想象,富有无限的精神意味。

重点知识

解析:

(1)第四xx:

生命的颂歌——人之旷远与爱情(第15-20首)

(2)第五xx:

存在之歌——狭窄中的宇宙(第21-23首)

(3)第六xx:

幽远的尾声——有和无的转化(第24-27首)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十四行集》的音乐性?

2、《十四行集》的艺术形象如何通过音乐性的篇章结构呈现出来?第十讲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

《生死场》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生死场》的创作初衷和文体特点。

2、重点掌握《生死场》女性主义意识和文化启蒙思想。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生死场》把知识分子启蒙意志、传统文化的民间模式、女性主义的意识以及国家民族问题综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了文化汇聚的现实性和矛盾性。这其中,《生死场》女性主义意识和文化启蒙思想至关重要。

重点知识

解析:

(参考教材补足知识点)

(1)原始的生气和生命的体验

(2)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

(3)细致的观察和xx的笔致

三、思考题:

1、《生死场》女性主义意识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通过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和金枝的思想表述来说明。

2、《生死场》女性主义意识和文化启蒙思想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嫁接又是如何与民族战争联系起来的?

第十一讲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骆驼xxxx》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骆驼xxxx》的市民文学特点。

2、重点掌握《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和虎妞形象。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小说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祥子为什么不能实现自己最起码的人生理想?从“城市与人”的关系来看,是卑污的城市剥夺了祥子的梦想?还是祥子自身的弱点所致?或者是其他因素导致这一结局?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需要资本和欲望的主题学视角,需要沿着现代性和资本神话的路线去思考。

重点知识

解析:

(1)作为商品的祥子和作为资本意志的车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到劳动市场,与其他劳动力一样,自由平等。这是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一种商品形式,只有满足了自由平等的前提,才可能在

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流通。祥子虽然意识不到这些,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拥有一辆车更好——不用缴份钱,出车收车时间自由,心情好生意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给祥子一种个人主义的理想和希望:

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

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祥子所想象的车子繁殖,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增长和繁殖,同时也是自己劳动的异化。但这种车子繁殖的理想需要一个身体,而祥子对自己的身体也非常自信:

“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种身体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财富,但是必须拥有一辆车才能把劳动有效地外化为财富。

于是我们在第一章中看到了祥子的梦想以及为这份梦想而付出的努力。终于,熬过了三个年头的他,终于有了一辆新车,接着有了那个车子不断繁殖的梦想。

但是xxxx不会理解到这一层:

他的劳动是财富自身增长的手段还是目的呢?车子是不是有了繁衍的目的才打祥子的主意?换句话说,祥子天生的好身体是不是恰好符合车子繁殖的目的?正是因为祥子没有想好这个问题,从而在后面的一系列行动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资本——身体。

(2)xx悬置与悲剧的去世

尽管在某些地方我们看到了《骆驼祥子》描写了道德景象,例如人们对虎妞与刘四是否乱伦的关注,对虎妞偷窥小福子卖淫的兴趣,对虎妞羡慕小福子的变态心理的指责,还有对祥子与夏太太私通以及出卖阮明的暗示等。而这些道德景

观,老舍并未做评价。即使是祥子与夏太太的相互引诱,老舍也是以性欲是平等的来表述。祥子对虎妞非处女的想法和虎妞描述父亲以及与父亲的对话等,也是客观表现的,并非是叙述人的想法。以此而论,《骆驼祥子》的叙事实际上采取了道德悬置的自然主义手法。这一点,与同一时期的《嘉莉妹妹》十分相似。

嘉莉妹妹十九岁从农村来到芝加哥,与祥子的年龄差不多。两个人最初的境遇差不多,都是自由而又平等的商品劳动力。所不同的是,祥子只是看到了身体的本钱和梦想,是一种外化式的财富积累原则。嘉莉也发现了身体的本钱,但这个身体是一种转化式的财富积累原则。嘉莉在利用身体的过程中也遭遇到很多道德问题,但是作者也未置一词。嘉莉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资本意志并没有完全掌控她的身体,甚至成为资本运动的关键环节。它巧妙地利用男性欲望与自身物质欲望的交换原则,逐渐满足自己的主体性需求。这个主体性就比祥子的主体性更真实一些。

当道德悬置,面向现代性敞开叙事的时候,悲剧性也就被消解了。祥子只是按照资本意志和欲望辩证法的逻辑走一遭,谈不上悲剧。王德威甚至认为那是一个喜剧。无论悲剧还是喜剧,事实上都涉及到道德,但是道德景观只是读者眼中的道德景观,而不是资本神话语境中的道德景观。老舍通过祥子与车之关系的自然主义描写,把都市灰暗角落中的底层市民的民运与现代性进程因素结合起来,以文学化的手法,宣告了悲惨世界的必然性。

(3)虎妞的形象和祥子的结局(参照教材)

三、思考题:

1、分析xx的商品属性。

2、分析虎妞在xx与车之间的象征意义。

第十二讲浪漫·海派·xx:

《子夜》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子夜》的创作初衷。

2、重点掌握《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和都市小资形象。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子夜》初版本内封的题签下衬写着的英文是:

The Twilight: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即“夕阳:1930年中国的浪漫史”。“夕阳”是茅

盾最初设计的书名,后面一句话则点出了这个故事是一个传奇和一段浪漫史。那么《子夜》的传奇和浪漫史一定是主人公吴荪甫的传奇罗曼史,或者是上海这个都市的传奇和罗曼史。我们可以在第三章中看到林佩瑶对丈夫的评价:

他就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我们也能够从林佩珊的择偶倾向上判断出吴荪甫的时代宠儿性质。林佩珊说,要嫁就得嫁给姐夫那样的男人。这确实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

一个工业界的传奇人物,一个爱情童话中的白马王子,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英雄和骑士。以此而论,《子夜》与阶级斗争根本不搭界,而是关于吴荪甫这个人物的都市传奇。

重点知识

解析:

(1)xx、骑士与xx:

xx甫的荒诞性存在

我们必须看到吴荪甫形象的英雄性质、资本骑士的荒诞存在以及伪王子的形象。这些要素的混合表明矛盾对经典形象原型的改写十分浪漫化,但也无法掩盖吴荪甫的悲剧性格和生不逢时的命运。

(2)xx小资形象

在《子夜》中,都市小资是一道鲜明却灰色的风景线。他/她们年纪轻轻却有着非常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常常把古典文学经验与现代油滑结合起来,物质丰富却精神空虚。例如林佩珊,满脑子都是姐姐的择偶标准——找一个像姐夫那样干练的事业主义者。但从她与表哥范博文的恋爱关系来看,她事实上根本没有自己的存在主张。张素素在第一章中曾经挖苦范博文:

“范诗人!你又在做诗么?死掉了人,也是你的诗题了!”

“就算我做诗的时机不对,也不劳张小姐申申而詈呵!”

“好!你是要你的xx申申而詈的罢?”

于是林佩珊觉得自己就真的是林妹妹了。林妹妹的择偶标准是贾宝玉那样的呆子,是明白世故却不与世故合作的倔小子。但这个林妹妹——林佩珊,是要寻找资本骑士的。因此,林佩珊的选择不过就是一个欲望理想加上一个经典形象的现代表演。至于她自己,没人知道真实的存在。

张素素也一样,为了确认自己,必须要找某一种标记来使自己有一个确定性的东西。第一章中她宣称:

“我想来,死在过度刺激里,也许最有味,但是我绝对不需要像老太爷今天那样的过度刺激,我需要的是另一种,是狂风暴雨,是火

山爆裂,是大地震,是宇宙混沌那样的大刺激,大变动!啊,啊,多么奇伟,多么雄壮!”这说明她内心虚空,需要刺激。但刺激来了她又未必能够敢去尝试,例如颇有豪气地去参加游行,可是还没有到游行的地点听到前面抓人了,很乱了,就忙不迭地跑到酒店中躲避,去高谈阔论了。

雷鸣与林佩瑶的私情也十分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

《少年维特之烦恼》加上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还有中学学生会时代的甜蜜记忆。第三章结尾的那些段落,几乎写出了都市小资的全部要素:

心智倒退(装嫩)、绵软的表白和纪念物,以及需要标记才能确定的生活。后来的林佩瑶经常会看那朵枯萎的白玫瑰,以标志自己的青春时代。至于吴荪甫这个曾经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则只是自身物质欲望实现的符码。

李玉亭、范博文等人也是如此。他们依靠资本家吴荪甫生活,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吴荪甫从内心讨厌他们,甚至呵斥他们,但也需要他们。都市中的孪生阶层——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因此,我们可以说茅盾的《子夜》对于都市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两种都市形象都是如此鲜活。

三、思考题:

1、简述茅盾在《子夜》中对经典文学形象原型的改写。

2、简述茅盾在《子夜》中对都市小资形象的刻画。

第十三讲都市里的民间世界:

《倾城xx》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xx的创作特点。

2、重点掌握《倾城之恋》中的虚无价值观和都市价值观。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张爱玲开拓了一条从《海上花列传》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现代都市市民文学的传统。都市民间不是指流行文学,也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市民文学,而是指一种与国家权力中心相对立的概念,是指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层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形成的生活风俗和心理习惯,民间的文化形态反映了下层人民自发产生、并且自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民间又是处于社会下层的被统治的地位,所以民间文化又不能不接纳并包容了上层的、统治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

重点知识

解析:

(1)在两种文化背景冲撞中的爱情

注意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文化形象,以及欲望都市中的隐忍爱情和伪爱情。

(2)虚无的人感受不到真正的爱情

张爱玲根本不相信这世界有爱情,但是女人们都相信爱情存在。张爱玲实际上颠覆了一个虚伪的观念,还原它本来的样子。但这也说明张爱玲的虚无人生观和颓废主义的姿态。

三、思考题:

1、《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如何体现了现代都市民间的价值观?

2、《倾城之恋》如何反映了张爱玲的虚无主义态度?

第十四讲怀旧传奇与xx叙事:

《长恨歌》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xx的创作特点。

2、重点掌握《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形象和王安忆的反讽性。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王琦瑶形象与上海形象的映射关系。王琦瑶作为都市中的扁平文化符号,最后在一次意外中死去,其反讽性和象征性都是意味深长的。

重点知识

解析:

xx的形象与xx形象的互动性

马德义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模板[1]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一部分书目内容简介 欧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欧洲文明就不能够很好地了解世界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世界。近代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历史。该过程本身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主要是在欧洲进行的,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认识与分析世界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当今某些重大国际问题。本书作者以“口语化”形式叙述,通过精彩的“即兴发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极具吸引性。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 《欧洲文明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出版的“名家通识讲座”系列内容之一,作者陈乐民(已故)是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原所长,他一生潜心研究欧洲史,著述颇丰。2002年他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给本科生授课,其讲稿辑录成本书。 通过学习本书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作者对欧洲历史的重点内容所做的以点带面的生动描述勾勒出欧洲史的基本轮廓。我们在研读这本书的同时要积极认真地加以思考,掌握基本历史事实,并力争达到可以利用本书内容分析理解欧洲若干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水平。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 [开场白]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作者研究欧洲文明史论的依据 做学问的体会 基本书目要求 提问与解答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1)作者研究欧洲文明史的依据 (2)系列问题讨论 重点知识解析: (1)目前研究国际关系问题多倾向于美国相关问题上,作者觉得这是一个浅层次的研究。作者研究欧洲,“实际上心理想的是中国。” (2)主要问题: 欧洲文明的核心就是民主与科学,但是否可以以此概括欧洲文明? 研究欧洲文明是依靠“人文感觉”还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 美国文明是否超越了欧洲文明?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三、思考题 1.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 2.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 第二讲 [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通过对本讲内容的学习,应该掌握古希腊文化的历史分期以及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战争”和“改革”极大影响希腊历史乃至欧洲历史发展的观点。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1)古希腊文化的历史分期 (2)古希腊的三次战争和四次改革 (3)专题解答 重点知识解析: (1)古希腊文化的历史分期的依据 (2)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专业) 课程编码:9909915200 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2+0.5分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课程类型:人文社科选修课 先修课程:文学基础2 一、课程教学目的: 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现当代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解读,熟悉并掌握它们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的审美眼光,独立地阅读、赏析和评价现当代各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分析、评判、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优秀的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该课程涵盖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部分内容,现代文学部分包括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三个十年的文学创作,当代部分指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学创作。 二、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小说(理论课12课时、实践课6课时)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原作的基础上,掌握小说的思想价值、艺术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及文学意义等。有些作品还须细心揣摩作家的创作思路、作品的语言和风格。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教学内容: 现代部分: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冰心《超人》,郁达夫《沉沦》、《迟桂花》,茅盾《子夜》,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巴金《家》,《寒夜》,沈从文《边城》,施蛰存《梅雨之夕》,张爱玲《倾城之恋》,张天翼《华威先生》,路翎《财主的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孙犁《嘱咐》。

当代部分: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杨沫《青春之歌》,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绿化树》,莫言《红高粱》,汪曾祺《受戒》,残雪《山上的小屋》,刘恒《狗日的粮食》,陈忠实《白鹿原》,苏童《米》,贾平凹《废都》,白先勇《游园惊梦》。 了解:这一时期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对一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及其创作特色有一个整体认识。 理解:代表性作家作品在现今的影响,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认识。 掌握:小说的思想价值、艺术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及文学意义等。有些作品还须细心揣摩作家的创作思路、作品的语言和风格。 实践课:1、现代文学知识竞赛(2课时)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知识,了解文学大师,赏析文学作品,感 受文学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 2、论文写作(4课时) 通过图书馆、网络,依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个以所讲现代作家为主题的论文题目,论题选定之后,围绕自己的题目查找相关资料,找出目前学界关于该论题的主要观点和代表学术论著、文章,并分析出这些代表观点的优点和缺陷,并根据研究现状得出自己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最后,在研究现状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论题作进一步的论证分析。 教学重点:现代小说的不同类型和艺术风格以及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小说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诗歌(理论课8课时、实践课4课时) 教学目标:在熟读原作的基础上,将作品置放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的宏阔视野下去理解和把握,要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其中,反复揣摩诗歌的语言、结构与风格;提倡对作品的多样化的阐释。 教学内容: 现代部分: 郭沫若《女神》,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闻一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本课程主要以具体作品的鉴赏为主,引导学生体味不同的作家的风格,初步了解分析作品的不同角度,在审美的熏陶中培养文学的感悟能力、体验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传达并不是讲授的重点,重点在于作品的鉴赏,学生应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尽量多读作品、贴近作品,并在独立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文学现象比较多。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需要了解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文学史知识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却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它是在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及本科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的。如果学生没有相关基础知识,需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一、总体要求: 1.要熟悉课件内容,课件最少应看两遍。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两种读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以此为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李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以此为辅。 2.了解一些代表性作家的基本情况,笔名,生平,时代背景,代表性作品及其中的主 要人物形象。 3.认真阅读课件提到的文学作品,并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初步了解如何评价作 品,具备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能力。 4.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二、学习方法: 本课程总体上突出两个环节: 首先,是“读”: 1.要集中主要精力阅读教材中的选文,而且要根据教材的指导,读作品的全书,并选 读作家的其他作品。 2.在阅读之初,不查看任何参考资料,直接切入读原文,用心去感受,要特别重视与 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积累一些对作品的想法以后,再 去读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积极思考,并开拓阅读视野。 3.初读时要着重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 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 4.不仅要默读,而且要提倡“朗读”,在朗诵中读出作品的情感与韵味。并尝试背诵 一些诗歌与短文。 其次,在“读”的基础上还要“写”: 要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想,片断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中的佳句好词……。有条件与兴趣,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写作。 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按照课程的教学安排,根据课程学习指导并在助教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 2.在学期初,把教材和课件看一遍,根据本《学习指导》的学习重难点把你的阅读感 受和相关问题记下来。语音答疑前,对课程讲到的各部作品要通读一遍。 3.注意及时整理课上的收获,在可能的情况下,动笔写作,记下自己的阅读及听课的 心得。 4.语音答疑时,要积极提问,避免被动灌输。 5.积极参与课程论坛的文字答疑,助教老师会不定期发布相关的话题并参与讨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鲁迅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鲁迅散文诗集是《野草》于1927年出版,标志着散文诗的成熟立人思想的确立与改造国民性的追求决定了他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抒情散文集朝花夕拾,关注女性命运《伤逝,祝福,离婚》。杂文华盖集坟 郭沫若现代文学史上高扬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第一人,注重艺术自身规律,感情自然流露。〈女神〉白话文新诗奠基之作,毁坏旧事物,创造新事物,郭的第一部新诗集,结束了一个旧的诗歌时代,气势豪迈的自由体诗,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榜样。戏剧主张:据古推近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与古失事求似前历史创作原则,内在历史精神的真实。以史入剧,强调结构的风格。诗文集〈星空〉,诗集〈瓶〉,历史剧〈屈原〉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剧最高成就。 茅盾现实主义的倡导者,提出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社会剖析派小说主将。《春蚕,秋收,残冬》反应深刻的社会现实,控诉社会,唤醒人民,《子夜》标志现代长片小说成熟。 巴金激流,爱情三部曲(家春秋)(雾雨电)。以家庭为主要创作题材,体现了作家自身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的高度融合;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高度融合。从家庭来剖析整个社会本质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从市民角度揭示社会本质问题。创作个性及成就:1、对市民人生的文化关照;2、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作品根本价值。3、语言幽默,悲喜剧交融;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的语言。 (雷雨-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曹禺现代话剧奠基人,开拓了我国悲剧的表现领域, 艺术探索:1、由情节中心转向人物性格中心2、中国式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融合3、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美学特征:对人类命运之秘的探索;完整绵密的戏剧结构浮雕式的人物性格准确、深刻、富于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浓郁的诗兴;崇高的美学风格;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融会贯通。 沈从文多产作家,创作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风格多样,擅长谱写爱和美的人生颂歌,取材广泛,描写城乡各色人物的生活,看重作品的写意性和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界。 张爱玲艺术风格:末世情怀,世俗欲望的挣扎,华丽而苍凉。语言风格:古典小说与市井小说的色彩。成就与特征:新:小说新形式,艺术技巧:西方象征心理分析、表象的细腻。旧:小说的内容。雅: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俗: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造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体现其为人生的宗旨。 新月派有称新格律诗派,指的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新月社的一群诗人。主要成员多是留学英美的文人。深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著名成员有以诗歌创作的闻一多、徐志摩、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一、总起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人类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国发展中人文思想的新变化,展示了历史的活力,是文化 的发展的有力体现。因此要有让步的学习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现当代 文学。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知识点 1.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应用文学理论的发展结果,是中国20世纪以来 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形式多元、流派融合。它首先从内容的角 度定位,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其次,从文体的角度定位, 多样共存,走向革新求发展,形成融合流派的时代特征。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按照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逐步发展 为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等四个主流流派,从长 计议,统一文学,把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明进步的新局面和生

活本质的变化抒写出来。 3.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是文本的解读分析,尤其是恢宏宏的实验性文学藏书。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要强调文学艺术含义的时代性、社会性、个性性,并结合作品的文本特征,进行深层次的审视。 4. 新闻报刊材料解读 新闻报刊材料解读,是指以当今传媒的传播将当今文学的各种现象通过新闻报刊物体现出来,大量以新闻报刊形式把它们呈现出来,进而分析当今文学现象,了解面临文学发展的现实,从而深入探讨当前文学理论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力。 三、自学技巧 1. 选择适当的书籍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选择相应的参考书籍,获取文学理论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多方位的理解更深入的文章理解。 2. 梳理思路 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先要把思路梳理清楚,从整体出发对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第一部分书目xx 本课程属公共选修课,面向非中文专业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出现的名家名作。课程共计15讲,其中前两讲是文学作品阅读和鉴赏的方法,以及必要的和基础性的文学史知识。后面第3讲至第15讲,将会带给大家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 鲁迅的《狂人日记》,周作人的《知堂文集》,巴金的《电》,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雷雨》,冯至的《十四行集》(分为两讲),萧红的《生死场》,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及阎连科的《坚硬如水》。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 本课程要求选课学生细读教材中涉及的12部名著,并根据每部作品的阅读指导完成指定作业。 通过阅读、思考和评论以上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名篇,不仅能够大体了解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且能够掌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某些技巧。例如,如何发掘作家的经验模式?如何看待作品价值取向和风格呈现的关系?如何品味每一部作品的来源与肌理?如何质疑和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等等。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并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文本细读”,以及“文本细读”的意义。 2、重点掌握“文本细读”的四种方法。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 本讲重点解析了文本细读的四种方法。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四种方法不仅仅是文学史教学和研究的方法,也是作为读者在赏析和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时应当采用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在本课程涉及到的十二部作品的应用,我们 基本能够掌握文本细读的技巧,并将之应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培养我们个性化的和深度模式的阅读方式。 重点知识 解析: (1)什么是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充分的赏析和理解。作品的文学性要素包括定格的文学形象、主题风格、句式修辞,以及作家渗透和遗留在作品中的深度经验模式——生命意识和价值取向,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不会以作者和读者的意志为转移。此时读者作为一个能动的、有审美要求的主体,要与作家的灵魂相触碰,也就是要与作家进行主体性交往,就必须进入到作品中寻找作家的深度经验模式。唯有如此,读者才算真正进入到作品世界,才能把握作家的经验模式。缺失文本细读的阅读和判断,不仅会造成武断的甚至是霸权主义的批评,也会产生读者自身思想的随波逐流。从这个角度说,文本细读是作者针对作家和作品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的解剖方法和审美方法,其出发点是文学性。 (2)文本细读的方法。 文本细读的方法有一套标准的流程,即感性地面对文本,直面各种文学性要素,在获得的文学形象中寻找审美性的人生经验,并在文学形象的经验含义中探求作家的深度经验模式。但一个文学文本本身蕴含着一定文学模式、空白和缝隙,以及经典经验的重写或改写,因此在细读方法上我们也就不得不照顾到以上各个方面。因此,基本的文本细读方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需要悬置各种已有的评价以及各种社会性要素,直接的、感性面对文学形象。

黑龙江大学通识读书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通识读书课程教学要求 (适用于2008级及以后学生) 为进一步完善通识读书课程教学管理,学校依据《关于进一步深化黑龙江大学“读书工程”的实施意见》(校发〔2004〕153号)文件,特制定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通识读书课程教学要求(适用于2008级及以后学生)。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通识读书课程属全校通识必修课程。此类课程的开设,旨在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与学术视野,提高博览群书的积极性与人文素养,促进复合型应用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计与主要内容 1.学校组织专家从大学生应该掌握知识的视角为基点,设计规划并论证确定12本必读书目,且按照三本书目组合成1门通识读书课程的原则,确定开设8门通识读书课程。详见下表: 2.创业教育学院负责协调图书馆进行确定书目的电子书目制作,并指定专业教师制定导读说明。 三、课程设置 1.学校利用现有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学分制选课平台、网络选修课学习平台,使学生实现网上选择与学习通识读书课程。

2.对于这8门通识读书课程,每个学期每门读书课程设置3个教学班,每班限150人选学,共开设24个教学班,每学期提供3600人的选课容量。学校在选课学期的下一个学期组织考核。各专业学生在1-7学期的任何一个学期完成通识必修读书学分均可。 3.课程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4.学分与学时:创业教育学分1学分,18学时。 5.课程教学承担单位:文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和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教学单位。 6.课程教学管理单位:创业教育学院。 四、主讲教师资格与要求 1.主讲教师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读书书目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2.主讲教师须严格按照《黑龙江大学教师课程教学行为规范》的规定开展课程教学; 3.主讲教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经常与选课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及时解答学生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主讲教师每学期须制(修)订相关书目读书说明与指导,并负责电子书目的上传与维护; 5.主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收集学生对通识读书课程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创业教育学院反馈,不断加强通识读书课程的建设; 6.教授、各级名师、各级精品课主讲教师、获得校“教学质量优秀奖”的教师应积极参与该类课程的教学。 五、学习流程与教学完成标准 (一)学生选课、学习、考试基本流程与要求 1.学生在学校学分制选课平台中选择修读通识读书课程,待学校选课数据确定后,学校将选择修读通识读书课程的学生数据导入网络课学习平台中。 2.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号和选课密码登录网络课学习平台(网址http://210.46.97.72),阅读、下载通识读书课程电子书和书目说明与指导,进行自学,如有疑问可以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提出,相关课程教师会给予解答。

现当代文学自学指导书

现当代文学自学指导书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写者:唐克龙 自学时间安排:自定 适用范围:函授(专升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及其基本的发展线索,掌握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学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认识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以及现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从更深广的意义层面体认中国的现代性历程。 本课程要求按照基本的时间顺序,逻辑地清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厘清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要点,掌握每个阶段的重要思潮、流派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能准确理解、识记。在此基础上,能够从宏观层面融会贯通,达到新的全面认识。 二、学习方法 自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文学史的同时,配套学习相关作品,以加深印象。 三、学习进度表 根据讲授进度,见课件和教材。 四、各章节内容、重点、难点和作业题、思考题 各章节重点、难点及作业题见课件。各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和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讲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三讲20年代小说:鲁迅 第四讲20年代新诗 第五讲20年代散文 第六讲30年代小说(一) 第七讲30年代小说(二)

第八讲30年代小说(三) 第九讲30年代新诗 第十讲30年代戏剧 第十一讲30年代散文 第十二讲40年代小说(一) 第十三讲40年代小说(二) 第十四讲40年代新诗 第十五讲40年代戏剧、散文 第十六讲1949—1976文学思潮 第十七讲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十八讲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十九讲本时期台港文学(一) 第二十讲本时期台港文学(二) 第二十一讲1977—1989文学思潮 第二十二讲80年代小说 第二十三讲80年代诗歌戏剧 第二十四讲80年代散文 第二十五讲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十六讲90年代小说 第二十七讲90年代诗歌散文 五、课程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主要参考书: 朱栋霖张福贵龙泉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用书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用书推荐考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

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

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是指以汉语为基础的语言文学,包括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则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论语》、《孙子兵法》等。其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美丽的诗句而被后世推崇。《楚辞》是楚国人民的歌谣和抒发情感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而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论语》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则是一部兵书,以其独到的战略思想和实用的战术指导,被誉为兵家必读之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茶馆》、《围城》、《活着》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茶馆》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和客人的对话,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围城》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尖锐的讽刺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矛盾。《活着》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它以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为线索,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

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文字和语言传递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它们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人民的希望。通过研究和欣赏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同时,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读书交流会与阅读指导课教案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读书交流会与阅读指 导课教案 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我们计划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与阅读指导课。 目的 此次活动旨在推广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提供相关阅读指导,丰富参与者的阅读体验。 活动内容 读书交流会 - 选取几个经典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为每个故事安排一位专家进行解读和讲解。 - 参与者可以在会上提问、分享个人观点,与专家和其他读者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阅读指导课 - 设计一系列的阅读指导课,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帮助读者 了解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背景、情节、人物等要素。 - 课程内容包括对不同故事的分析、解读和思考题,以引导读 者深入思考故事中的主题、道德和智慧。 活动宣传和准备工作 - 制作宣传海报,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和主题内容。 - 在社交媒体和校园广播等渠道进行宣传,吸引更多读者参与。 - 确保会场设备和音响设备正常运作。 - 准备相关讲解文稿、故事资料和讲义。 期望效果 通过此次读书交流会与阅读指导课,我们期望达到以下效果: - 增加读者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兴趣和理解。 - 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 培养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时间安排

- 活动日期:XX年XX月XX日 - 活动地点:XX地点 - 读书交流会时间:上午10:00-12:00 - 阅读指导课时间:下午14:00-16:00 结束语 通过读书交流会与阅读指导课,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沉浸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魅力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不仅是一次阅读活动,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epub

我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一、概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涌现过许多文学名家, 其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仍被人们传颂。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文学 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新的文学名家和名作不断涌现,丰富了我国文学 的内涵和魅力。《我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epub》一书,用15篇名作为载体,对我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深入解读,让读者更加全面地 了解和感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风采。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简介 1. 本书通过15篇名作,覆盖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2. 作者精选的这15篇名作,涵盖了不同风格和题材,展现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 《我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通过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向读者展 示了这些名作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文学价值。 三、书中名篇简介及重要性分析 1. 《呼兰河传》 2. 《白鹿原》 3. 《活着》 4. 《沉默的大多数》

5. 《红高粱家族》 6. 《白银时代》 7. 《青铜时代》 8. 《黄金时代》 9. 《天蚕土豆》 10. 《穆斯林的葬礼》 11. 《龙应台自选集》 12. 《余华作品集》 13. 《《北岛诗全编》 14. 《冯唐诗全集》 15. 《女生很忙》 四、名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 这15个名篇代表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和最丰富内涵,对我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有的承载了时代的精神和困惑,有的反映了人性的善恶和悲欢,有的展现了我国特有的历史与传统。总体来看,这15个名篇汇聚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精华和文化底蕴,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五、结语 《我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epub》是一部关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著作,通过15篇名作的深度解读,不仅让读者深入了解了这些名作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文学价值,而且展示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吴树国)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一部分书目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五个专题,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资料丰富,大学生和读者们对古代史接触较少,因此在专题中古代的内容占的比例大些。中国近现代史较为精简,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课题进行了充分阐述。本书并不是按朝代顺序的铺陈,而属于文明史架构。第一讲从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讲起,然后在第二讲和第三讲是国家层面,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和对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接下来谈到了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在给读者整体印象之后,开始按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学、史学、科学技术七个层面进行多层面叙述。最后两讲则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和共和国史的探讨。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 《中国历史十五讲》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优秀著作。本书与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最大的区别是采用文明史的架构。正如作者所言:“通过历史看文明的价值,通过文明看历史的演进”,正因为有文明史观的提纲总领,才是这部著作显得轻盈和耐读,因此,阅读此书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文明史视野。同时,在认真阅读此书的基础上,也应该尽可能地参阅其他相关史学著作。 通过本书的了解,掌握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明的博大精深,达到具有历史认识和历史的思维。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 一、读书的目的和读书要求 本讲主要探讨了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围绕着历史记载即中国古史的传说以及考古发现逐步展开。通过本讲内容的涉猎,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中国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和多元特征。本讲在读书中注意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在叙述古史时的不同概念。

08年秋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复习指导

08年秋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期末复习指导 2008年9月修订 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程度,考核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钱理群主编,北大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材。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所选文学作品的的理解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分析鉴赏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12%);指出下列作品所属的作家(10%);指出下列诗句或人物所属作家及作品(8%);简答题(30%);论述题(40%)。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一、小说部分 一、重点掌握 1.《故里三陈》及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分析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 2.掌握《许三观买血记》的叙述风格。 二、一般掌握 1.《春之声》连接主人公跳跃性思维的线索,并比较这种“意识流”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之间的异同。 2.《棋王》的写作的背景。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 3.《透明的红萝卜》,联系“金色的红萝卜”这一意象掌握小说所传达的情绪、感觉。 4.《纪实与虚构》这篇小说整体结构安排上的“装饰感”,理解融汇写实/象征、纪实/虚构、经验/理性的“古典主义”创作倾向。

5.《许三观买血记》的故事梗概,简析“历史”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许三观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孕妇与牛》这篇小说所传达的对生命的温婉和谐的情绪,体会小说的整体氛围。 7.《春之声》题目“春之声”寓意, 二、散文部分 一、重点掌握 1.《十年一梦》主题思想。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基本态度和立足点,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 2.《我与地坛》的叙述风格,分析本文思辩性的抽象思考, 二、一般掌握 1.《午门忆旧》与一般“散文”的差别,并领会作者在状物、叙事时文字的特色。 2.《隐身衣》的两个层面,比较杨绛的这种叙述风格与巴金文章的差别,并谈谈你对这两种风格的理解。 3.《商州又录》用字、以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的感觉,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注意其中视点的转换或无主体的句式造成的透视效果。 4.《十年一梦》写作的时代,及《随想录》的核心内容。 5.《离别西海固》抒情色彩 6.《灵魂的声音》作出类似描述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及其所持的文学观念。 7.《思维的乐趣》文章的批判性。 8.《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 三、诗歌部分 一、重点掌握 1.《悼念一棵枫树》如何以客观的物象表现主观情感。 2.《凶年逸稿》写作年代和背景。并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进行比较,以领会昌耀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分析这首的意象以及语词组织方式 3.分析《走向冬天》。掌握诗歌意象的象征性内涵,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理解为何在《走向冬天》的结尾处,要以“而冰山连绵不断/成为一代人的雕像”来概括全诗表达的情绪。 4.《古寺》写到了荒凉古寺中的蛛网、暗哑的铃铛、荒草、残缺的石碑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废墟场景。分析其中的象征内涵。 5.《春天,十个海子》这首诗怎样以“十个海子”这种抒情主体自我分裂的意象。 二、一般掌握 1.《母亲》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2.《会唱歌的鸢尾花》这两个段落在意象的选择、抒情主体的形象和叙述语调上的变化,以及这两种情感和意象并置于诗中所产生的“感伤”情调,由此来理解题记“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老人与海阅读指导教案

老人与海阅读指导教案 【篇一:《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课外阅读综合评点课(说“老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通过课堂交流,回忆文中印象深刻的情节,练习说话,指导学生精读名著经典片段,进一步推进学生深层次阅读和思考,让学生的 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形成争论。 2、感受老人“硬汉”形象,感受老人的魅力。 2、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欣赏电视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成果。 2、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 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 文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难点】小说的象征意味。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读通《老人与海》 【教学过程】 一、欣赏故事导入主题 1、《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孤独年迈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不舍不弃,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终于在第5天钓上 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经过两昼夜的殊死捕斗,筋疲力尽的圣 地亚哥最终降服了这条前所未见的大鱼,并把它绑在了小船的侧舷上。夜色降临,遍体鳞伤的圣地亚哥满怀喜悦地返航,却没料到, 看似平静的海面上,一大群饿疯了的鲨鱼正循着血腥味尾随而来, 老人费全身力气,筋疲力尽的把鲨鱼杀死,把死鲨鱼栓在小船后面,

拖回来享受果实。展示了进取者与自然搏斗和人的不屈性格,胜利 者的喜悦。然而,老人把鱼拖到岸边,死鲨鱼却剩下一架空骨头架子。 2、“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 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 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海明威这样评价《老人与海》,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伟大的名著。 二、走近《老人与海》交流感悟 (一)了解大概内容,了解作者。 1、这个故事是《老人与海这本书内容浓缩后的视频朗读,你们对 《老人与海》这本书有什么样的了解?(学生可以从作者,主人公, 配角,主要情节方面回答。教师不作评点)(还有谁想说,请说。) 2、小结:海明威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 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通常称他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 一个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是海明威于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中 篇杰作。小说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人公——桑提阿果老人 也成为文学史和电影史上著名的“硬汉”形象,是个精典的人物。 (设计意图:先对全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略回顾,认识《老人与海》,重点评价老人,要求学生要有根有据,通过书中印象深的地 方认识老人有什么特点。练习说话,指导学生精读名著经典片段, 进一步推进学生深层次阅读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形成争论。) (二)评点《老人与海》人物形象。 导引:简述《老人与海》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板书:说“老人”)说说老人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位怎么的老人? 明确: 1、印象深刻之一:老人的外貌??你说说老人长得怎样? (板书:饱经风霜) 2、印象深刻之一:捕鱼技艺高——是个有经验的渔夫。(板书:捕 鱼技艺高) 3、深刻印象之一:桑提阿果追捕马林鱼的故事。——可以看出老人有自信,勇于拼杀特点。 (板书:老人有自信,勇于拼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 2003年11月18日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为108,开设一学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精选有代表性作家若干名篇,如鲁迅、茅盾、丁玲、巴金、老舍等作家的小说,五四以来的诗歌、散文名篇,当代诗歌、散文和小说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给予评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2002年04月10日 当前位置: 电大在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2)>>教师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2002年04月10日) 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2001年10月7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必读作品阅读指导(精)

鲁迅小说散文五篇 1.《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呐喊》。全文由文言小序和13节正文组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署笔名“鲁迅”。作品通过一位“迫害狂”患者的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形象。通过狂人的自述,向人们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 《狂人日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用现实主义来表现写实成分,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而用象征主义来表现潜藏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我以为,除了要注意鲁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即对“吃人”(包括“被吃”这个循环的食物链的发现之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结构上的反讽性。 这种反讽性表现为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不再疯狂,重新回到“大众”的队伍中了,因此,“到某地候补”去了。这意味着狂人反抗的失败和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吃人的人”正夹道欢迎狂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这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 联想到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谈到的钱玄同来规劝自己从绍兴会馆里走出,寄托于醒转来的人们起来打破“铁屋子”,和自己答应“听将令”,并“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的“对希望的承诺”,鲁迅这篇小说乃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