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六、分蘖规律与成穗

小麦植株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叫分蘖。分蘖芽的顶端生长锥同样可分化出叶片和次一级的蘖芽和次生根。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它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结果。分蘖穗和主茎穗一起构成了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即亩穗数。因此,分蘖的多少及壮弱是小麦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分蘖的作用

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构成,分蘖穗所占的比例因肥水条件、种植密度、品种特性等而有所不同。一般大田条件下,分蘖穗约占0~30%,高产田可达60%。

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苗期分蘖的多少,发生速度的快慢等常可作为看苗管理的一种形态指标。生产上可根据分蘖多少、叶蘖发生的相关性等及早区别出壮、弱、旺三种苗情,以便分类管理。另据研究,当亩穗数相同或相近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多,产量高;同时,分蘖节又产生大量的次生根和近根叶,所以,分蘖又是衡量幼苗壮弱的指标。

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小麦群体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分蘖而不是主茎来进行自动调节的。这是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的反应比主茎敏感,良好条件下分蘖发生多且生长健壮,条件不良时分蘖首先受到抑制。生产上即使基本苗相差悬殊,但通过肥水调控,最后亩成穗数可以很接近,就是利用了分蘖的这种自调作用。

4.分蘖有再生作用在分蘖期,小麦不仅在分蘖节处发生次生根,而且还能形成许多分蘖幼芽,以适应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而保持自身的生存。当主茎和分蘖遭受雹灾、冻害等而死亡时,即使这时分蘖期已经结束,只要条件适宜仍可再生新蘖并形成产量。

(二)分蘖的发生

1.分蘖节分蘖节是由植株地下部的许多没有伸长的节、节间,以及叶、腋芽等所组成的一个节群。分蘖节内布满了大量的维管束,联络着根系、主茎和分蘖,成为整个植株的输导枢纽。因此,它是小麦发生分蘖、近根叶和次生根的地方,也是营养物质运输与分配的枢纽,更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所在。幼苗时期,分蘖节不断分化出叶片、蘖芽和次生根。分蘖节内还储藏有营养物质。冬前光合产物大量积累于分蘖节中,使分蘖节的糖分含量增加,细胞液浓度提高,冰点降低,忍受低温能力增强。假若冬季发生冻

害,地上部冻死,但分蘖节只要保持完好、不冻坏,到春天仍能长出分蘖来。分蘖节中

节的数目与春化发育特性、栽培技术措施密切相关。一般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多,同一类型中生育期长者多。覆土浅或肥水充足时节数亦多。河南省小麦分蘖节中节为5~9个,一般8个。分蘖节长约0.5厘米左右,一般在地下距地面2厘米左右处。

2.分蘖的发生顺序分蘖的发生是在分蘖节上自下而上逐个进行的。分蘖的出现通常以其第一片完全叶伸出胚芽鞘或(分)蘖鞘1.5~2 cm为标志。如果用O (或0,下同)表示主茎,那么,从O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级分蘖,用Ⅰ、Ⅱ、Ⅲ……表示。胚芽鞘

中长出的胚芽鞘蘖(C)也属于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叫二级分蘖,用Ⅰ

1

2、或Ⅲ

1

、Ⅲ

2

……表示。由于每个一级分蘖的第一片叶是不完全叶,薄膜鞘状,称为

蘖鞘,因此,从这不完全叶中伸出的蘖叫鞘蘖,用P表示,如C

P 、Ⅰ

P

、Ⅱ

P

……,它们

亦属于二级分蘖。从二级分蘖上再生出的分蘖叫三级分蘖,用C

P-P 、C

P-1

、Ⅰ

P-1

、Ⅰ

1-1

、Ⅱ

2-1

……表示。余此类推(图2-14)。大田生产上一般只发生一级分蘖和一定的二级分蘖,

三级分蘖较少。凡出现得早且位置较低的分蘖叫低位蘖,而出现得晚且位置较高的分蘖叫高位蘖。

图2-14 小麦分蘖发生及其位置示意图

A.一级分蘖

B.二级分蘖

C.三级分蘖

胚芽鞘和蘖鞘绿叶

1.ⅠP-P

2.ⅠP-

3.ⅠP

4.ⅠP-1

5.Ⅰ2

6.Ⅰ

7.Ⅰ1-P

8.Ⅰ1

9.ⅢP 10.Ⅲ 11.Ⅲ1 12.Ⅴ

13.O 14.ⅣP 15.Ⅳ 16.ⅡP 17.ⅡP-P 18.Ⅱ 19.Ⅱ1 20. C1 21.C 22.C2 23.C P

3.叶蘖同伸规律及应用小麦(各级)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片的出生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同伸关系(表2-5)。在肥水条件良好、浅浅和单株营养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当O出现第3叶(用3/O表示)时,部分植株从胚芽鞘中长出C。这是主茎上最先发生的分蘖,但该蘖发生与否,取决于品种和栽培条件等。当4/O出现时,1/O叶叶腋里长出主茎节位的第一个一级分蘖Ⅰ;5/O出现时,2/O叶腋里长出Ⅱ,同时1长出第2片叶;当6/O出现时,3/O叶腋里长出Ⅲ,此时,Ⅰ蘖已达三叶龄,在其蘖鞘也同时伸出第一

个二级分蘖,即从Ⅰ蘖蘖鞘中长出Ⅰ

P

;余类推,即以后主茎每出现一片叶,即沿主茎出蘖节位由下向上顺序伸出各个分蘖。一级分蘖数(D)等于主茎叶片数(n)减去3。亦即,只要条件适宜,在主茎每增生一叶的同时,依次相应出现一个一级分蘖。同样,像主茎一样,已出现的每个分蘖在伸出三片叶时长出第一个次级分蘖,这个次级分蘖是由分蘖鞘腋长出。

表2-5 主茎叶片的出现与各级各位分蘖的同伸关系

(山东农学院,1975)

凡是和主茎某叶片同时长出的分蘖就称为主茎某叶的同伸蘖。叶、蘖同伸的关系可见表2-6和图2-15。由表2-6、图2-15可以看出,主茎叶数和分蘖数目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若知道了主茎的叶片数,就可推算出当时植株的总分蘖数。亦即是说,每个叶龄组的分蘖数是前两个叶龄组的分蘖数之和(符合非波那奇数列)。

图2-15 小麦叶蘖同伸关系示意图

3/O~7/O:表示主茎叶龄3~7

胚芽鞘或蘖鞘完全叶△心叶

上述叶蘖同伸关系是一种理论模式(图2-3),与田间实际出蘖情况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当水肥不足,栽培技术不当时,同伸关系破坏,甚至形成“缺位”现象,如播种过深时,一级分蘖I常不出现。

图2-3 小麦分蘖与主茎叶片的同伸关系示意

(莱阳农学院,1984)

说明: -胚芽鞘、分蘖鞘 -完全叶△-心叶

有些情况下,同一个同伸组内的同伸蘖并不一定在同一天出现,有的可以相差几天。蘖位和叶位越高,相差天数越多。在肥水不足或栽培条件不佳时,同伸蘖不仅不能在同一天出现,就是再停数天亦仍不出现,从而出现分蘖“缺位”现象。如在旱薄地,播种

过深时Ⅰ蘖就常缺位。

掌握叶蘖同伸规律,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在7/O叶以前,同伸关系比较稳定。因此,我们可根据冬前积温的多少来推算出冬前群体的大小,然后确定出相应的促控方案。如华北地区在适期播种的情况下,从播种到出苗需0℃以上积温120℃·日;从出苗到牙冬,主茎每长1叶需积温65~80℃·日。根据这两个积温数值,以及当地当年秋、冬日平均气温,就可以求算出小麦冬前某一时期的主茎叶龄、单株分蘖数和全田总茎数。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地对冬前总茎数的要求,来推算出不同播期应具有的基本苗数或换算出播量。此外,叶蘖同伸规律对当地适宜播期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分蘖消长与成穗规律

1.分蘖消长规律北方冬麦区,正常播期条件下,出苗后15~20 d开始分蘖,以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主茎叶片数的增加,分蘖不断增加,形成冬前分蘖高峰(盛期)。越冬期出蘖速度缓慢或停滞生长(黄淮冬麦区在冬暖年份仍有少量分蘖增加)。翌春,当温度上升至3℃以上时(返青以后),春季分蘖开始,气温升至10℃以上时,春蘖大量发生,出现第二盛期,至起身至拔节期达到高峰。晚播冬小麦冬前无分蘖或分蘖少,只有春季分蘖高峰。南方冬麦区及春小麦也只有一个春季分蘖高峰。

无论冬、春小麦,通常在主茎开始拔节前,全田总茎数(包括主茎和分蘖)达最大值,拔节后由于营养中心转移及蘖位的差别,新蘖的产生停止。同时,由于受发育时间和营养物质分配的限制,已生分蘖向两极分化:晚生蘖、小蘖逐渐衰亡,变为无效蘖,而早生蘖、大蘖发育成穗,成为有效蘖。这便是分蘖的发生、增长与消亡过程。分蘖衰亡表现出“迟到早退”的特点,即出现晚的分蘖先衰亡。拔节至孕穗期是无效蘖集中衰亡的时期。

河南省小麦分蘖的消长规律可总结为“两个盛期,一个高峰,越冬不停,集中死亡”。“两个盛期”:一个在10月底或11月初至12月上旬(除豫南),发生的分蘖数占总蘖数的80%左右;一个在翌年的2月中、下旬,发生的分蘖数占总蘖数的20%左右。“一个高峰”:在2月底至3月初,亦即起身后10天左右出现。由于此高峰维持一定时间不增不减,所以,又称“平顶高峰”。“越冬不停”:河南省大部地区小麦越冬期(12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最低气温为0℃左右,土温更高些。所以,小麦越冬期间分蘖继续发生(但速度慢),一般可增生分蘖1个以上。“集中死亡”:指无效分蘖消亡的时间比较集中。至起身期分蘖已不再增加,拔节前后小蘖集中死亡。两极分化结束的时间早

晚因品种特性、水肥条件等的不同而异。一般春性品种在拔节前后,半冬性品种一直到挑旗前后。肥水过大,两极分化进程推迟。

判断一个分蘖是否消亡,应从其外部形态上观察。将死分蘖的同伸叶往往迟迟不出,甚至顶叶业已展开,心叶也不出,或者是心叶刚生长就停止,形成“喇叭”状的空心蘖;有的是心叶先枯黄,然后该蘖基部叶片由下而上迅速枯黄,但最早枯死的部分是分蘖的幼穗。一株中无效分蘖的消亡顺序是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即晚生的高位蘖先死亡,然后是中位蘖。

2.分蘖成穗的一般情况一株小麦可以长出许多个分蘖,但最后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才能成穗。一般地,在中高产田块,春性品种在适播条件下,单株分蘖数为3~8个(包括O),最后成穗数为1.5~2.5个;半冬性品种单株分蘖5~10个,单株成穗3~5个。就群体而言,中高产田春性品种亩最高群体80~90万,个别超出100万,亩成穗25~37万;半冬性品种亩最高群体90~120万,个别超出130万,最后亩成穗35~50万。

据各地观察,小麦单株成穗的蘖位是:成穗1个时,O成穗;2个时,O和Ⅰ成穗;3个时,O、Ⅰ和Ⅱ成穗;4个时,O、Ⅰ、Ⅱ、Ⅰ

或O、Ⅰ、Ⅱ和Ⅲ成穗;5个时,O、

P

成穗。分蘖成穗的这种规律与分蘖发生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促进Ⅰ、Ⅱ、Ⅲ、Ⅰ

P

早期分蘖对提高成穗率具有决定意义。

(四)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影响分蘖力的因素小麦单株产生分蘖多少的能力称为分蘖力。分蘖力存在品种间的差异,并受种子质量和播种质量、栽培环境的影响。

(1)品种类型与种子质量品种类型不同,分蘖力明显不同。冬性、半冬性品种春化发育时间长,所分化的蘖芽原基数目多,因此分蘖力强,而春性品种的分蘖力则较弱。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间的分蘖力亦不相同,这是因为冬性(或春性)又有强弱之分。从种子质量上看,大粒或饱满种子的分蘖力较小粒或瘪粒的为高。

(2)栽培技术措施

a.播期播期较早,分蘖数增加;播期推迟,分蘖数减少。

b.播种量与播种方式播量减少,基本苗少,光照条件好,幼苗健壮,单株分蘖数增多;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窄行条播比宽行条播的分蘖数多,更多于穴播。

c.覆土深度种子覆土越深,地中茎过长,出苗延迟,幼苗在出土过程中所消耗的胚乳养分越多,苗质也就越差,常造成Ⅰ、Ⅱ蘖缺位,单株分蘖数大大减少。

d.土壤水分及通气条件最适于分蘖生长的土壤含水量是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

右。如果土壤水分过多(>85~90%),其通气状况较差,麦苗黄弱,分蘖迟迟不长。如果土过于干旱(<60%),分蘖生长受到影响,严重时分蘖停止发生。

e.土壤肥力与施肥水平分蘖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元素,所以,分蘖期间施用氮、磷化肥或氮、磷配合作种肥,可以促进分蘖发生与发育。氮素不足,植株长势瘦弱,分蘖少或无分蘖;然而,氮素过多时,群体较大,田间郁蔽,分蘖数虽多但成穗数较少。因而,只有当土壤肥力较高、施肥合理时,分蘖力和成穗率才会提高。

f.整地质量整地质量高时,幼苗发育健壮,分蘖多,成穗率高;整地粗糙时,麦根被坷垃架空,影响下扎,并进而影响到分蘖的发生。

g.镇压、深中耕及培土肥水充足时,苗期的镇压、深中耕对主茎及大分蘖有抑制作用,对小蘖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因而,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分蘖数,提高成穗率。深中耕与培土有减少小分蘖数量(部分小蘖变大蘖,部分小蘖死亡)的作用,因而,它们可以提高分蘖成穗率。

(3)气象条件温度是影响分蘖生长的重要因素。最适于分蘖生长的温度为13~18℃,分蘖生长的起始温度为2~4℃,6~13℃低下分蘖生长缓慢,但分蘖比较健壮;>14℃分蘖生长加快,但健壮程度较差。在18℃以下,随着温度升高,分蘖的发生和生长速度加快;但若高于18℃,分蘖的发生与生长速度又减慢。实践证明,冬前温度高,单株分蘖数增多;反之,分蘖数减少。日照是影响分蘖生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分蘖期阴雨天多、日照少量,分蘖力及成穗率较低;反之,分蘖力及成穗率则较高。

2.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个体上和群体中分蘖的成穗比例,因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群体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从植株本身看,通常只有那些在拔节时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自身根系,能够保证独立生长以至拔节、抽穗的分蘖,才能成为有效分蘖。因此,冬前发生的低位早蘖,容易成穗,而冬前晚出分蘖和春生分蘖成穗率低。从外部环境看,分蘖的受光状况对成穗率有很大影响,播量太多,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光照不足常导致成穗率显着下降。

(1)蘖级、蘖位从分蘖的发生部位来看,低级、低位蘖的成穗率高于高级、高位蘖。如在高水肥地上,兰冬性品种郑州761等,Ⅰ、Ⅱ、Ⅲ的成穗率在60%以上,Ⅳ、

P 、Ⅰ

1

、Ⅱ

P

、为20~40%之间,其他蘖不成穗。

(2)分蘖发生早晚发生得早的分蘖成穗率高。如适期播种的春性品种郑引1号,

11月下旬前的分蘖成穗率70%左右,12月至越冬期期的分蘖成穗率很低,越冬后的分蘖不成穗。这是因为早生蘖生长时间相对较长,叶数多,有自己独立的根系。但若在晚播

或冬前低温来得早、年前分蘖少或出现单根独苗时,年后的晚生分蘖(仍是低位蘖)亦有较高的成穗率。

(3)分蘖叶片数分蘖叶片数多者,其次生根发育良好,独立生活能力较强,成穗的可能性较大。一般冬前具有4片以上叶的分蘖都可成穗;少于4片叶者,群体小时成穗率高,群体大时成穗率低。

(4)播期早晚适期播种,分蘖出现得早;偏晚和过晚播种,各分蘖的出现依次推迟。不同播期的麦苗,同是11月中旬长出的分蘖,但其蘖位与成穗率显着不同:适播

的麦苗发生中位蘖Ⅳ、Ⅰ

1、Ⅱ

P

、,其成穗率为30~45%;偏晚播种的麦苗发生中位蘖Ⅰ

P

基成穗率为30~40%;过晚播种的麦苗发生低位蘖Ⅰ、Ⅱ,其成穗率为80~90%。所以,笼统地说凡11月中旬所发生的分蘖,其成穗度都低是不太恰当的。不同播期的麦苗,同是低位蘖,但其成穗率亦明显有异:适期播种时,Ⅲ蘖于11月上旬发生,其成穗率为60~80%;偏晚播种时,Ⅲ蘖于11月中旬才发生,成穗率为30~40%;过晚播种时,Ⅲ蘖要在12月初发生,其成穗率仅有10~30%。所以,笼统地地说凡低位蘖,其成穗率都高亦是不太全面的。

(5)群体大小群体过大,中、小蘖因受光条件差而极易成为无效分蘖,从而降低分蘖成穗率。同一品种,成穗率因基本苗数的增加而下降;其他条件相同,成穗率随每亩最高群体数的增加而降低。

(6)单株营养面积在一定的播量范围内,其他条件相同时,凡单株营养面积大者,其分蘖成穗率都较高。蘖位相同,出现日期不同时,只要营养面积大,即使是出现较晚的分蘖,其成穗率也较高。蘖位不同时,只要单株营养面积大,虽蘖位高、出现日期较晚,其成穗率也高。

3.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掌握适宜的基本苗数与改革种植方式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合理调控群体、协调产量结构的基础。因为基本苗的多少决定了单株营养面积及群体光照条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群体增大,中、小分蘖营养状况变化,成穗率大大降低:基本苗数减少,中、小分蘖的营养状况及群体光照条件得到改善,成穗率相应提高。因此,生产上应根据品种类型、产量水平等来确定出适宜的基本苗数。在高水肥地上,应适当降低基本苗数;而在一般田块上,则不宜大幅度降低基本苗,而应靠主茎穗或主、蘖穗并重来实现高产目的。在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种植方式也同样会影响到分蘖成穗率。如在高产条件下,采用宽窄行种植就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成穗率;而在一般田块

上,17~23厘米等行距种植比(15+30)厘米宽窄行种植的植株分布更均匀,单株营养面积增大,利于分蘖生长及提高分蘖成穗率。

(2)培肥地力土壤肥活,即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磷、钾的含量较高时,分蘖的生长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分蘖力和成穗率都会提高。土壤瘠薄时,主茎本身的生长就难以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分蘖更感养分匮乏,因而,分蘖力和成穗率大大降低。由此可以看出,采取多种途径以培肥地力是提高分蘖成穗率的关键一环。

(3)培育冬前壮苗培育壮苗是提高分蘖成穗率的基础。因为冬前壮苗都有Ⅰ、Ⅱ和Ⅲ蘖,而这些分蘖成穗率最高。要培育壮苗,首先要在播种质量上下功夫,即要精细整地、施足底肥、适当降低播量(高产田)和适期足墒高质量播种;其次是要抓好冬前麦田管理。凡主茎已有5~6叶而无分蘖,或Ⅰ蘖缺位的,属弱苗;凡分蘖出生速度快、长势强,特别是Ⅱ以后各蘖均比其同伸叶早出4~7天者,属旺苗。对弱苗当加强早期的肥水管理,并结合浅中耕;对旺苗,进行深耘断根以减少无效分蘖,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成穗率。

(4)两极分化期间合理促控春季不同时期的肥水措施对单株分蘖数及分蘖成穗率均有显着的影响。在幼穗分化的伸长期施用肥水,可提高单株分蘖数和穗数,但分蘖成穗率不高(分蘖总数多);二棱期施用肥水,单株分蘖数已不再增加,但分蘖成穗率却明显提高(小蘖变大蘖且成穗);小花分化期以后施用肥水,对分蘖成穗率的作用显着降低。根据以上规律和春季的不同苗情,生产上应采取不同的栽培技术措施;对弱苗,肥水措施应施用在起身以前,以便于增加年后分蘖,适当扩大群体,同时也促部分小蘖赶大蘖;对群体过大的旺苗或偏旺苗,应在拔节后分蘖开始死亡时酌量追肥浇水;对年前达到壮苗标准、返青后群体又比较大的麦田,返青至起身期间以控为主(不施肥水、深中耕等),待到两级分化开始时施用肥水措施以提高分蘖成穗率。

七、穗的构造与穗分化

小麦茎生长锥在春化发育结束以后便开始伸长。这个伸长的生长锥就是幼穗。幼穗经过一系列的分化发育过程,最后形成麦穗。小麦幼穗的发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麦穗的大小与粒数的多少,而穗粒数又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所以,幼穗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后产量的高低。

(一)麦穗的形态与构造

小麦穗属复穗状花序,由穗轴和小穗两部分构成(2-16)。穗轴曲折状,由短短的节片组成。每个节片基部狭而顶部宽,外侧凸出,内侧凹平或扁平,节片两侧边缘着生长

短、疏密不同的茸毛。普通小麦的穗轴坚韧,成熟后不易折断。穗轴每一节片上端着生1枚小穗,小穗互生排列于穗轴上。顶端小穗着生在穗轴顶端,其正面与侧生小穗成直角。分枝类型在第二次轴上可进一步分枝;此外,在同一节片上也可着生并列或复生小穗。

图2-16 麦穗构造示意图

1.雌蕊

2.雄蕊

3.小穗梗

4.护颖

5.二级轴

6.小花梗

7.内颖

8.外颖

9.穗轴

每穗有15~20个小穗,多的可达25个以上。小穗由穗轴、护颖和若干小花所组成(图2-4,或2-16及2-17)。每个小穗有一短轴,叫小枝梗(小穗轴)。小枝梗分为若干个短节,每个短节上着生1朵小花。每个小穗的基部相对着生2个护颖(上位护颖与下位护颖)。护颖呈船形,被主脉分为内外不对称的两部分,内侧狭,外侧宽,主脉突起成龙骨。护颖的颜色有白、红或紫黑,以及各种深浅不同的中间色泽。护颖表面光滑或有毛。顶端小穗的护颖与侧小穗不同,它们左右对称。在两护颖内着生小花。每小穗朋3~9朵小花,每穗约有160~180朵。一般情况下,小穗基部的2朵或3~4朵小花结实,而上部的几个退化。但在良好条件下,1个小穗可结实6~7粒之多。

图2-4 小麦小穗的构造

(一)外形:1.位颖片 2.上位颖片 3.第一小花 4.第二小花 5.第三小花 6.第四小花

7.第五小花 8.第六小花 9.芒 10.穗轴节片

(二)各组成部分:(1)~(6)代表小花位:1.下位颖片 2.上位颖片 3.外稃 4.内稃

5.子粒

6.穗轴节片

7.小穗轴

(三)各组成部分发生部位示意:1.下位颖片 2.上位颖片 3.外稃 4.内稃 5.雌蕊

6.雄蕊

7.鳞片

8.穗轴节片

(作物栽培学,北方本,1980)

图2-17 小麦小穗的组成

A.小穗外观形态:1.下位护颖 2.上位护颖 3.第一小花 4.第二小花 5.第三小花 6.第四小花 7.第五小花

8.第六小花 9.芒 10.穗轴节片 B.小穗各组成部分:Ⅰ~Ⅵ代表各小花位 1.下位护颖 2.上位护颖 3.外颖

4.内颖

5.子粒

6.穗轴节片

7.小穗轴 C.各组成部分发生示意图:1.下位护颖 2.上位护颖 3.外颖 4.内颖

5.雌蕊

6.雄蕊

7.鳞片

8.穗轴节片

每朵发育完全的小花外部有1外稃和1内稃,相对互生(图2-17)。外稃着生在内稃下部,呈船形,无龙骨,顶端尖,有芒或无芒。外稃颜色有白色和深浅不同的红或黑色。芒是外稃稃壳的延伸物,着生在外稃顶端,其颜色与外稃颜色相同或不同。芒含有叶绿素且有较多气孔(占小穗气孔总数的55~60%),所以,它是光合和蒸腾的器官。内稃对称,呈鞋形,有明显的外侧脉,两侧包于外稃之内。外稃内侧有2个鳞片(浆片)。鳞片无色,两端狭而中部宽,顶端边缘有长毛,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成球状,使内、外稃张开。每朵小花有雄蕊3枚。雄蕊花丝细弱,长约0.7~1.0厘米,开花前很短,开花时伸长很快。花药2裂,每裂又分为2室,初为绿色,成熟时为黄色或紫红色。每小花有雌蕊1枚。

雌蕊由1心皮组成,子房呈倒卵圆形或倒圆锥形横切面呈三角形,侧面光滑,顶端具有单细胞毛。柱头分2叉,长3~4毫米,开花时向左右分开,呈倒“人”字形。子房受精后发育成子粒。

颖片、内外稃和芒均含有绿色组织和气孔,能进行光合作用。穗光合产物对子粒产量的贡献为10%~40%,依赖于品种和环境条件。相对于叶片来说,穗光合具有如下优势值得重视:

①穗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利于截获光和二氧化碳;

②穗各部分均与子粒存在密切的韧皮部联系,光合产物可就近直接输入子粒中;

③穗的水分关系稳定,即使在水分胁迫下,穗仍能维持较高的水势;

④穗光合碳同化具有C

4途径或C

3

-C

4

中间型特点,子粒呼吸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能

被穗再固定。

(二)穗的分化与形成

1.穗的分化形成过程幼穗发育的质量与分蘖能否成穗,以及穗子大小、结实多少等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幼穗的分化发育规律,不仅要了解幼穗分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幼穗分化的内在质变与外部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以便能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穗多穗大粒多之目的。

小麦穗是由茎生长锥分化形成的。其幼穗分化的进程可按不同器官的分化特点和出现的明显形态特征,而划分为以下8个时期(每个时期均以其始期为标准划分)(图2-5,或图2-18):

图2-5 小麦穗分化形成过程各分化形成期

0,Ⅰ,Ⅱ代表各分化期;(1),(2),(3)一个小穗的分化过程;(1)第Ⅴ期,(2)第Ⅵ期,(3)第Ⅶ期

1.生长点

2.生长锥

3.绿叶原基

4.苞叶原基

5.小穗原基

6.颖片原基

7.外稃原基

8.芒原

9.内稃原其 10.雄蕊原基 11.二瓣雄蕊 12.已分化出四个花粉囊的雄蕊 13.已分化出柱头的雌蕊 14.内稃 15.外稃

(4)、(5)第Ⅶ期一朵小花的鸟瞰图;(6)第Ⅶ期的雌雄蕊外观;(7)、(8)第Ⅷ期的雌雄蕊外观;

(9)发育成熟的雌雄蕊;(10)花粉形成过程:

1.花粉母细胞

2.二分体

3.四分体

4.初生小孢子(单核小孢子)

5.单核空泡期

6.二核空泡期

7.二核后期

8.成熟花粉粒(三核期)

(作物栽培学,北方本,1980)

图2-18 小麦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O、Ⅰ、Ⅱ……Ⅷ:代表各分化时期 A、B、C:一个小穗的分化过程(A为第Ⅴ期,B为第Ⅵ期,C为第Ⅶ期) D、E:第Ⅶ期一朵小花的鸟瞰图 F:第Ⅶ期的雌雄蕊外观 G、H:第Ⅷ期的雌雄蕊外观 I:发育成熟的雌雄蕊 J:花粉形成过程[a.花粉母细胞 b.二分体 c.四分体 d.初生小孢子(单核小孢子) e.单核空泡期 f.二核空泡期 g.二核后期 h.成熟的花粉粒(三核期)]

1.生长点

2.生长锥

3.绿叶原基

4.苞叶原基

5.小穗原基

6.护颖原基

7.外稃原基

8.芒原基

9.内稃原基10.雄蕊原基 11.二瓣雄蕊 12.已分化出4个小花粉囊的雄蕊 13.已分化出柱头的雌蕊 14.内稃 15.外稃

0.茎叶原基分化期(未伸长期) 茎生长锥未伸长,基部宽大于高,呈半圆形,在基部陆续分化新的叶、腋芽和茎节原基,未开始穗的分化。此期历时长短,因品种春化特性和播期而异。

Ⅰ.生长锥伸长期茎生长点叶原基分化结束,主茎节数和主茎叶数已成定局,苞叶原基尚未出现。生长锥伸长,高大于宽,略呈锥状,这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即由茎叶原基分化开始向穗的分化过渡。此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3.3~3.4,兰冬性品种为4.4~5.0;叶龄指数为30~35%。

Ⅱ.单棱期[穗轴(节片)分化期] 分化穗轴或分枝小麦的主穗轴。生长锥伸长,当基部(即在旗叶叶原基相对一侧)出现环状苞叶原基(它和叶原基很相似)时标志着幼穗分化进入单棱期。此后,由下而上逐渐分化出苞叶原基(呈单棱状)。苞叶原基出现后不久受到抑制,呈半环状,并逐渐消失。两苞叶原基之间即为穗轴原始节片。此一时期历时越长,穗子就越大。此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3.6左右,半冬性品种为5.5左右;叶龄指数为32~37%。

Ⅲ.二棱期(小穗原基形成期) 当分化出8~9个苞叶原基时,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期。由于小穗原基出现后,在解剖镜下可以观察到苞叶原基和小穗原基两种棱形突起,故称为二棱期。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根据两种棱的形态变化,二棱期又可分为以下3个时期:

a.二棱前期此期幼穗上部继续分化苞叶原基,而在中下部苞叶原基腋处(两苞叶原基之间)开始出现小突起,即小穗原基(属苞叶腋芽原基)。尔后向上向下在苞叶原基叶腋内继续出现小穗原基。因小穗原基与苞叶原基相间呈二棱状,故称二棱期。此时二棱状不太明显,二列性亦未形成。

b.二棱中期小穗原基数量逐渐增多,体积增大;幼穗的正面观超过苞叶原基,从幼穗的侧面观察,中部苞叶原基和小穗原基形成等大的棱,幼穗上部仍分化苞叶原基,下部仍呈单棱状。此时二棱状和二列性均最为明显,但同侧相邻两个小穗原基尚未重叠。

c.二棱末期苞叶原基明显退化,成为一带状镶嵌体,位于小穗原基基部。小穗原基体积继续增大,中部的小穗原基大于苞叶原基,同侧相邻两个小穗原基重叠(下位小穗的顶部遮住上位小穗的基部)。二棱状不明显,但二列性十分明显。

二棱期时,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5.8,半冬性品种为7.0~7.4;叶龄指数为50~53%。

Ⅳ.护颖原基分化期二棱末期后不久,在穗中部最先形成的3~4个小穗原基基部两侧各分化出一浅裂片突起,即护颖原基突起(线状裂片)。该突起将来发育成护颖,两线状裂片之间的组织发育成小穗轴和各小花。随幼穗进一步发育,其上部、下部小穗原

基也逐渐形成护颖原基。此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7.6~8.0,半冬性品种为8.0~9.0;叶龄指数为65~69%。

Ⅴ.小花分化期在中部最先分化形成的小穗的下位护颖内侧,分化出第1朵花的外稃原基(棱状突起);继而很快在上位护颖内侧分化出第2朵花的外稃原基。小花外稃原基出现后,立即在外稃内侧分化出半圆形的小花生长点。在同一小穗内,小花原基的分化呈向顶式,在整个幼穗上,则先从中部小穗开始,然后渐及上、下各小穗。当穗分化进入小花原基分化期,生长锥顶部一组(一般为3~4个)苞叶原基和小穗原基转化形成顶端小穗,至此,小穗数已不再增加,同时植株基部节间开始明显伸长。此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8.0左右,半冬性品种为10.0左右;叶龄指数为70~72%。

Ⅵ.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当中部小穗的第4朵小花出现时,其基部第1朵小花的外稃内侧(上方)几乎同时分化出内稃和雌雄蕊原基(先分化出3个半圆球形的雄蕊原基,稍后分化出1个顶端稍平的圆形雌蕊原基)。雌蕊原基居中,3个雄蕊原基鼎立于其周围(内、外稃之间)。鳞片突起与内稃原基同时出现。约在该期末至药隔期前,植株基部节间伸出地面1.5~2 cm时为农艺拔节期。此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9.0,半冬性品种为10.0~13.0;叶龄指数为80-%。

Ⅶ.药隔形成期当中部小穗第3朵小花进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时,其第1朵小花的雄蕊原基沿体积进一步增大,中部自顶向下出现微凹纵沟,而后逐渐形成药隔及4个花粉囊。同时,雌蕊原基顶部也凹陷,分化出2个柱头原基突起,继而形成羽状柱头。当幼穗分化进入药隔形成期后不久,颖片、内外稃等覆盖器官迅速伸长,穗体积和重量也迅速增加。有芒品种的外稃此时亦沿中脉延长。此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10.0,半冬性品种为13.0左右;叶龄指数为90%。

Ⅷ.四分体形成期形成药隔的花药进一步发育,花粉囊(小孢子囊)内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形成,继而,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二分体,再经有丝分裂形成四分体。以后四分体分散,形成初生花粉粒,而后再经单核、二核花粉而发育成为成熟的三核花粉粒。与此同时,雌蕊柱头明显伸长(体积增大),呈二歧状,胚囊(大孢子囊)内胚囊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形成,并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此时旗叶全部展开,其叶耳与下一叶的叶耳距3~5 cm。此期春性、半冬性品种叶片均已全部抽出,即叶龄指数为100%。

2.穗分化进程的差异

(1)不同麦区幼穗分化进程的差异我国不同麦区自然生态条件、品种生态类型和

生产条件各不不同,麦穗分化的起止时期与长度也不同(表2-6)。幼穗分化时期长短的差异是构成不同麦区产量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一般穗分化期长的地区易形成大穗结构。

表2-6 全国不同麦区小麦穗分化的进程

旗叶叶原基出现以后,幼穗开始分化形成,到花粉粒形成为止,幼穗分化结束,前后历时30~180天。北方小麦主产省陕西、新疆、山东、河北、北京和山西等,幼穗分化的历期都较短,一般为45~60天。而河南则不同,其小麦幼穗分化的历期和进程(表2-7)有明显的特点,即“开始早,历期长,前期慢,后期快”。“开始早”:正常播种时,分蘖初期幼穗分化开始,这要比北方其他省份早3~4个月。“历期长”:整个幼穗分化过程,北部地区历时170~180天,中部150~160天,南部130天左右,平均比华北其他省份要长出2倍多,比华南麦区、长江流域麦区,以及春麦区等长得更多。“前期慢”:从伸长期到护颖原基分化期需经历100天左右,占整个幼穗分化历期的2/3。“后期快”:从小花分化期到四分体形成期,一般需经历60天左右,占整个幼穗分化历期的1/3。

(2)主茎与分蘖穗分化进程的差异在同一块田的小麦群体内,主茎穗分化时期与速度较为接近,主茎与分蘖穗分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分蘖穗分化开始晚,经历时间短,但分蘖穗发育快,在穗分化前期、中期(拔节前)都有分蘖赶主茎的趋势。同级分蘖之间一般相邻分蘖分化期相差一期/进入小花分化后,大田穗群分化趋于一致,此时正值拔节期(表2-7)。

表2-7 小麦主茎穗与分蘖穗分化进程比较

(3)同一穗上小穗小花分化发育的差异幼穗内不同部位小穗小花发生时间不同,分化进程也存在明显差异,即同一小穗内小花从基部向顶部顺序分化,其中1~4朵小花分化强度大,平均1~2d形成一朵,以后分化转缓,需2~3d形成一朵;每穗内小穗的分化顺序是中、下部→中部→中、上部→基部→顶部,而不同小穗位的同位小花分化顺序却是中部→中、上部→中、下部→顶部→基部。面部与基部小花发生顺序与小穗发生顺序颠倒,基部小穗发生虽较顶部早,但小花分化进程慢,故基部小穗小花多退化。

(三)小穗与小花的退化现象

1.小穗与小花的分化顺序同一穗子不同小穗的分化顺序是:中下部→中部→上中部→基部→顶部。同一穗子不同小穗位同位小花的分化顺序是:中部→上中部→中下部→顶部→基部。同一小穗不同小花位小花是自下而上呈向顶式分化的。

2.小穗与小花退化的时间 1个小穗上的全部小花退化,那么,该小穗不孕(退化)。从小花原始体出现到四分体形成这一期间,小花都可能会退化。其退化高峰出现在开花前20天,即从药隔形成到四分体形成这一期间。当穗部发育最早的小花进入四分体期之后,1~2 d内凡能分化到四分体的各小花,集中发育到四分体期。此时全穗已停止分化新的小花。凡未发育到四分体的小花均停止在原有的分化状态,在4~5 d内先后退休萎蔫。因此,四分体期是小花两极分化的转折点。然而,已形成四分体或花粉粒的小花,也可能因不良环境条件影响花粉发育或受精,导致不能结实。

3.小穗与小花退化的位置由于同一穗内不同小穗小花分化时间差异和发育的不均衡性,晚形成的上位小花容易退化,穗基部和顶部小穗,特别是基部小穗更容易成为不孕小穗(全部小花退化)。同一小穗上,上部小花退化多;同一穗子上,基部和顶部的小花退化多。

4.小花退化的原因小花退休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除发育时间限制外,营养限制可能是小花退休的重要原因。

(1)小花退化是小麦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之一,是小麦长期对环境条件适应的结果。

(2)发育时间不足是小花退化的内在因素之一。据研究,在最早的小花进入四分体

形成期1~2天以后,凡不能进入该期分化的小花均退化。

(3)有机物质供应不足是小花退化的主要内在因素。在小花原基分化至开花期,伴随穗分化和发育,茎秆迅速伸长生长,穗与茎之间以及穗内小穗、小花之间存在着对同化物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穗相对于茎秆、晚发育的小花相对于早发育的小花是弱势库。Fischer(1985)调查表明,开花期每个可育小花需要占有穗干物质约10mg。现代矮秆品种比传统高秆品种具有较多的穗粒数,主要是因为矮秆基因降低了茎秆的生长,使开花前植株同化物较多地分配到穗中。

另据Hanif和Langer研究,每小穗基部的3朵小花各有其独立的输导组织,但第4朵以上小花的维管束均为第3朵小花维管束的次一级的输导组织。所以,第3朵以后小花间存在着营养物质竞争的矛盾。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导致小花退化。

(4)不良环境条件,如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干燥、土壤干旱、矿质元素缺乏和光照不足等亦导致大量小花退化。

(四)影响穗分化的因素及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1.影响穗分化的因素

(1)光照长日照可加速光照阶段的通过和幼穗分化的进程。但幼穗分化速度加快,导致穗分化整个历期缩短,每穗小穗数和每小穗小花数减少。而短日照可延长光照阶段发育,有利于增加每穗小穗数。小麦栽培中,适期播种可保证幼穗分化在较短的日照条件下进行,从而延长穗分化的时间,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但在雌雄蕊形成到四分体形成期间,小麦特别需要光、需要强光,此时若光照不足,性细胞发育不良,花粉粒和子房不能正常发育,退化小花、不孕小穗数增多。

(2)温度温度首先影响幼穗分化开始的时间。不同类型的品种必须经过特定程度的低温才能通过春化发育,继而才能开始幼穗分化。温度不适宜,春化阶段不能通过。其次,温度影响幼穗分化的进程。一般认为,幼穗分化过程中温度在10℃以下可延缓分化进程,延长分化时间,有利于形成大穗,因此,春季气温回升慢的年份,易形成多粒。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温加速光周期反应的进行,致使小穗和小花数目减少;反之,则易形成大穗。

(3)土壤水分土壤水分不足,加速幼穗分化进程,缩短穗分化时间,导致穗部性状变差,穗短而粒少。伸长期缺水,小穗数减少,穗子变小,便每小穗粒数和粒重并不一定降低;二棱期干旱,小穗数减少,但减少幅度小于伸长期;小花分化期缺水,小花数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子粒重量;特别是药隔形成至四分体形成期,是小麦对

水分反应最敏感时期(需水临界期),必须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此期(性细胞形成期)缺水,退化小花比率增加。

(4)矿质营养充足供应氮素,可延缓穗分化进程,使穗部各器官数目增加,药隔期施肥可减少退化小花;缺氮则加速幼穗分化进程,小穗数目减少;氮素过多,植株旺长,碳氮比失调,不利于幼穗分化。高产条件下,不适当的增加氮肥,特别是拔节前施氮过多,常造成茎叶徒长,群体郁蔽,光照不足,从而降低小花结实率。适宜磷素促进穗的发育,但对小穗和小花数目影响不大;药隔至四分体期间缺磷,影响性细胞的发育,增加退化小花比率。适宜钾素有促壮秆大穗之功能,缺钾则穗发育不良。

(5)有机营养幼穗分化过程中,植株体内有机营养水平的高低及其与氮素的比例关系(C/N),与幼穗各个分化发育时期出现的早晚、各器官分化数目及质量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药隔形成期间植株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高(即C/N值大),退化小花数目则减少。

2.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充分发挥幼穗分化过程中“前期长”的优势,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增加小穗数,为形成大穗奠定基础。护颖分化以前是决定小穗数目的关键时期,而冬前的幼穗发育质量尤其重要,只要能保证使幼穗以二棱期越冬,小穗数目就会增多。欲使幼穗在入冬时节进入二棱期,生产上就要做到适期高质量播种,从而以保证冬前有足够的积温,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力使幼苗在冬前形成壮苗(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6叶1心,半冬性品种为7叶1心)。

(2)改善田间光照条件,增加植株有机营养麦穗的小花结实率一般只有20~30%,其他小花大都集中在药隔至四分体期间退化。同时,药隔形成至四分体形成这一期间也正是小麦对肥水反应最为敏感的时期。因此,生产上要采用促控结合的措施,促进分蘖两极分化,使苗脚干净利落,群体发展合理,株间通风透光良好,最大限度地制造并积累有机营养,尽量减少退化小花比率,增加结实粒数。

八、子粒形成与灌浆

抽穗以后,小麦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该阶段是决定粒重的重要时期,而(千)粒重又是小麦产量的第三个构成因素。因此,根据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特点,创造适宜条件,提高千粒重,是争取高产稳产的关键。

(一)抽穗、开花与受精

1.抽穗拔节后1个月左右,随着茎的伸长和幼穗分化发育的完成,小麦进入抽穗

期。当主茎或分蘖穗子的一半(过去:顶端小穗)抽出或整个穗子的半边露出旗叶叶鞘时,称为抽穗。河南省小麦一般在4月20日前后抽穗。一个麦穗从顶端小穗露出到整个穗子全部抽出,历时4天左右。主茎先抽穗,然后是分蘖穗。在分蘖穗中,低位蘖先抽穗,高位蘖次之。春性品种比半冬性、冬性品种抽穗早。此外,播期早时抽穗早,高温干旱或肥力不足时抽穗亦早。

2.开花抽穗后3~5天开始开花,但也有在抽穗当天或抽穗后10多天开花的。1朵花从开稃到闭稃,一般持续25~30分钟,少者2分钟,多者达100多分钟。1个麦穗的开花时间约为3~5天,全田开花时间6~7天。1株小麦各穗的开花顺序同抽穗顺序,即先主茎后分蘖,分蘖依蘖级蘖序开花。同一穗子各小穗花的开花顺序是:中上部→上部→下部,即先中部小穗而后渐及穗两端。同一小穗各小花的开花顺序是由基部自下而上。小麦昼夜均可开花,一天中有两个开花高峰,即9~11时和15~18时。

开花前,小花的内、外稃紧紧钩合,花药位于小花的中下部。开花时,浆片内积累的大量淀粉迅速水解为可溶性糖,其体积迅速膨大(约增大2倍),再加上花丝急速伸长所产生的压力,将外稃向下、向外推开,在内、外稃之间形成20°左右的夹角;此时,柱头亦伸出以承接花粉。当花丝伸长时,花药从下面裂开,散出花粉(部分花粉在开花前散落在柱头上)。接着花丝失去膨压,垂悬于稃壳边缘。随后,浆片受到刺激(或接到某种信息)而失水萎缩,导致内、外稃重又闭合,开花过程到此结束。

3.授粉与受精花粉粒散落在柱头上的过程就叫授粉。小麦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低于4%。其授粉方式有开稃授粉和闭稃授粉两种,但大多数品种的授粉方式属于前者。授粉后,花粉粒迅速从柱头上吸收水分,并开始膨大。1~2小时后,便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继之,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从珠孔到达胚囊,1个雄配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1个雄酏子先与1个极核结合,然后又与另1个极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将来发育成胚乳)。至此,在经历了24~36小时后,双受精过程便结束。

4.开花和授粉受精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开花期间是小麦植株新陈代谢最旺盛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天气和环境条件:

(1)天气晴朗(光照良好) 开花和授粉受精过程中,需要晴朗的天气。

(2)温度适中最适于开花的温度为18~20℃,最低9~11℃,最高30℃。低于-2℃或高于30℃且土壤干旱或有干热风时,花药受害或雌雄蕊发生生理干旱而失去受精能力

而降低结实率。

(3)大气湿度适宜若开花时湿度过大或遇雨,花粉粒因吸水膨胀而破裂,受精过程不能正常进行。如果大气相对湿度过低(低于20%),花粉粒因失水而失去受精能力。保证使小麦能正常抽穗开花的适宜土壤湿度为70%~80%。

(4)土壤水分适中最此期对缺水反应敏感,需保持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适于开花的大气相对湿度为70%~80%。土壤水分不足(低于60%)或过多(高于85%),开花与受精过程受到影响。

(二)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规律

小麦从开花受精到子粒成熟,历时30~40d(少数地区可达60d以上),河南从开花(4月中、下旬)到成熟(5月底或6月初),一般经历35~37天。这一期间,小麦子粒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大致应经过3个过程,即子粒形成过程、子粒灌浆过程和子粒成熟过程(图2-6,或表2-8)。

坐脐多半仁顶满仓硬仁

←子粒形成过程→│←──────灌浆过程──────→│←→│←成熟过程→

子粒形成期┆乳熟期┆面┆蜡┆完

┆┆团┆熟┆熟

┆┆期┆期┆期

73% 44% 40% 25%

图2-6 小麦子粒形成、灌浆与成熟过程

(北京农业大学,农大183品种,1962-1964)

1.子粒形成过程受精后子房开始膨大,到“多半仁”(子粒长度达最大长度的3/4)时(约在受精后10~12天)。子粒基本轮廓已经形成,这一期间称为子粒形成期。此期胚和胚乳迅速发育,胚乳细胞数目在此期决定,因而是形成子粒潜在库容的时期。子粒形成的胚乳细胞数目为10万~20万个,依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许多研究表明,胚乳细胞数目与子粒重呈正相关关系。该期明显的特点是子粒长度增长最快,宽度和厚度增长缓慢,期末长度达最大长度的80%,宽度达70%,厚度达75%,体积达最大体积的60%以上;子粒干物质积累缓慢(千粒重日增长量0.4~0.6g),仅占子粒干重的15~20%,千粒重日增量为0.3~0.9克,运输到子粒中的物质主要是供子粒形成所需的含氮物质,淀粉等贮藏物质较少;子粒含水量急剧增加,期末含水率在70%以上;挤压子粒,出清乳状汁液(胚乳由清水状变为清乳状);子粒外观颜色由灰白色转为灰绿色。

受精后,子房由扁圆形变为倒三角形或圆锥形,最后呈倒卵形。子房内部的胚原组织(合子)进行横向、纵向分裂,形成具有4个细胞的原胚,继而向各个方向发展,形成奉状胚体,然后再分化形成胚的各部器官,此期末胚具发芽能力。与此同时,初生胚乳核也进行旺盛分裂,但初期只产生自由胚乳核(而不形成细胞壁)并散布在胚囊边缘,使胚囊体积增大,到后期每个核的外围细胞质形成细胞壁,胚乳核便形成胚乳细胞,并开始沉积淀粉。伴随着胚和胚乳的发育形成,皮层逐渐形成。

该期植株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子房的发育所需,若环境条件不良,如高温、干旱、多雨、病虫害、倒伏等,光合产物减少,养分运转与积累受阻,常导致穗部外围小花发育停止,形成缺粒(子粒退化)。子粒退化有两种情况,一是未受精的子房,它在开花后3天即干枯;另一是不良外界环境条件所引起的干缩,一般发生在开花后5~7天。

2.子粒灌浆过程子粒形成以后,便进入灌浆阶段。该阶段从“多半仁”开始,经“顶满仓”(长、宽、厚达最大值),到蜡熟前为止,历时18~22天。子粒的灌浆过程,一般又可分为乳熟期和糊熟期:

(1)乳熟期(“多半仁”~“顶满仓”) 该期历时12~18天左右。“多半仁”后,子粒体积继续增大,并达最大值(“顶满仓”)。随着体积增长,胚乳细胞中淀粉体迅速沉积淀粉,并不断分化形成新的淀粉粒(主要是B型淀粉粒)。干物质急剧增加,呈线性增长,千粒重日增重达1~1.5g,后期达2g左右(甚至3克)。这一时期是子粒增重的主要时期。由于胚乳中的物质呈乳白色浆液状,故将此期称作乳熟期。该期子粒含水率变化较平衡,但相对含水率则由于干物质不断积累而下降,由70%下降至45%左右。子粒色泽由灰绿变为鲜绿,又变为鲜绿,继而转为绿黄,表面呈现光泽。随着大量的物质向子粒中运转,功能叶和茎秆的重量开始下降,下部叶片枯死,中部叶片变黄,但茎、穗和上部叶片仍呈绿色。

(2)糊熟期(“顶满仓”~蜡熟前) 该期又叫面团期或面筋期,历时3~4天。子粒进一步脱水,含水量由45%下降至40~38%。胚乳开始变粘,呈面团(面筋)状,体积开始缩减。灌浆过程渐近结束,干物质增加转慢,千粒重日增重1克以下,所积累的干物质量达最大干重的70~80%。子粒由绿黄色转变为黄绿色,表面失去光泽。由于其宽度和厚度缩减,子粒体积缩减。该期子粒鲜重达最大值,生产上应注意防止倒伏发生。

3.子粒成熟过程子粒的成熟过程历时4~8天,一般又分为蜡熟期、完熟期和枯熟期:

(1)蜡熟期该期又叫黄熟期,历时3~7天。胚乳蜡质状,前期可塑性大,手搓成条,后期变硬。子粒干重达最大值。体积进一步缩小。粒色由黄绿变为黄色。含水率由40~38%急剧下降至22~20%。这时旗叶稍黄,中部和下部叶片变脆、干枯,植株光合作用逐渐停止(子粒含水率为35%时停止),茎秆坚韧、穗下节间金黄色、有光泽,穗子变,有芒品种芒未炸开。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达生理成熟,是人工带秆收割的最适时期,但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则嫌早些,因为此时子粒含水率仍较高,麦粒易受破损,且不易脱净。

(2)完熟期该期历时0.5~1天。麦粒变硬,体积缩小,干物质积累停止。用指甲挤压麦粒,麦粒形状不变(硬仁)。子粒含水率由22~20%下降至16~14%。麦粒呈现出本品种固有特征,易从稃壳中脱落。子粒干重由于呼吸和淋溶作用等而减轻。植株已完全枯黄。此期时间很短,如果在此期收获,不仅容易断穗落粒,且由于呼吸消耗,子粒干

最全小麦基础知识总结

小麦知识概要 1 小麦的分布 (2) 2 小麦的分类 (3) 3 小麦种子描述 (3) 3.1 种子形状及颜色 (3) 3.2小麦冬性 (4) 3.3 小麦品种按成穗率和穗粒数多少分为: (4) 3.4 苗期状态 (4) 3.5 株型 (4) 3.6株高 (4) 3.7穗长 (4) 3.8 叶片数 (4) 3.9 千粒重 (4) 3.10 穗粒数 (4) 3.11麦粒质地 (4) 3.12芒长 (4) 3.13抗逆性 (4) 3.14 亩有效穗数 (5) 4 小麦的生长发育 (5) 4.1 小麦的一生 (5) 4.1.1 小麦生育期 (5) 4.1.2 小麦生长阶段的划分 (6) 4. 2小麦的阶段发育 (6) 4.2.1感温阶段(春化阶段) (7) 4.2.2 光照阶段 (7) 4.3 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 (7) 4.3.1 根系的生长 (8) 4.3.2 茎的生长 (9) 4.3.3 叶的生长 (10) 4.4 分蘖及其成穗 (11) 4.4.1 分蘖规律 (11) 4.4.2 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 (13) 4.4.3播种深度对分蘖的影响 (14) 4.5穗的形成及促进大穗的途径 (15) 4.5.1 穗的结构 (15) 4.5.2 穗的分化 (15) 4.6子粒形成和提高粒重的途径 (16) 4.7 高产群体的培育途径 (17) 5 小麦病虫害 (18) 5.1 小麦全蚀病 (18) 5.2 小麦锈病 (18) 5.3 小麦纹枯病 (19) 1

5.4 小麦散黑穗病 (19) 5.5 小麦白粉病 (19) 5.5 小麦黄矮病 (20) 5.6 小麦赤霉病 (20) 5.7 小麦蚜虫 (21) 6 小麦的管理 (21) 6.1 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 (21) 6.2 小麦的需肥量 (21) 6.3 各生育时期适宜土壤水分 (22) 6.4 播种 (22) 6.5 麦苗情况 (22) 6.5.1 弱苗的成因及表现: (22) 6.5.2措施 (22) 6.5.3 越冬死苗的原因 (23) 1 小麦的分布 小麦 品种 小麦分布生育期播种时间收获时间 春小麦(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部分90天4月中旬7月20日(北部)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部分 90-120 天 3月中旬至 4月中旬 7月上旬 2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一) 一、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小麦从种子萌发、出苗、生根、长叶、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叫小麦的一生。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的天数叫生育期。小麦的生育期一般在230—270天。 (二)生育时期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为了便于栽培管理,可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即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 (三)生长阶段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特点,可将几个连续的生育时期合并为某一生长阶段。一般可分为三个生长阶段。 1.苗期阶段从出苗到起身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即以长根、长叶和分蘖为主。 2.中期阶段从起身至开花期。这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既有根、茎、时的生长,又有麦穗分化发育。 3.后期阶段从开花至成熟期。也称子粒形成阶段,以生殖生长为主。 二、小麦各器官的构造和作用 (一)根小麦的根是由胚根和节根组成的。胚根也叫做种子根、初生根。一棵幼苗通常有胚根3—5条,最多可达7条。大粒种子胚根多,小粒种子胚根少。当第—l片绿价出现以后,就不再生新的胚根了。节根也叫永久根、次生根。当麦苗生出2—3片绿叶的时候,节根就从茎基部的节上长出来。小麦的分蘖多,节根也比较多。根系一般入土100一130厘米,最深的可达2米。根系入土越深,抗旱能力就越强。据调查,一般约有60%的根系生长在20厘米深的土层里。小麦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并运送到茎叶中,进行体内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源源不断地供给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茎小麦是成丛生长的,有一个主茎和几个侧茎(也叫分蘖)。小麦的茎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节间不伸长,构成分蘖节,地上节间伸长,一般有4—6个节间。茎的主要作用是:使水分和溶解在水里的矿物质养分(如氮、磷等)从根部通过茎部的导管由下而上流向叶子和穗部;把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主要是糖分),通过茎部筛管运输到根和穗子。小麦的茎又是支持器官。它使叶片有规律地分布,以充分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此外,茎还可以贮藏养分,供小麦后期灌浆之用。 (三)分蘖在正常情况下,出苗到分蘖约需15天左右。分蘖的发生是有一定次序的:当小麦长出3片真叶时,首先从胚芽鞘腋间长出分蘖,叫胚芽鞘分蘖。第4片叶出现时,主茎第l片叶腋芽伸长形成分蘖叫分蘖节分蘖,也叫一级分蘖。当一级分蘖长出3片叶时,在其鞘叶腋间长出分蘖叫二级分蘖,若条件适宜,还可长出三级分蘖。小麦的分蘖不是都能抽穗结实的。凡能抽穗结实的叫有效分蘖,一般年前发生较早的分蘖属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叫无效分蘖。一般年后生出的分蘖属无效分蘖。实践证明,产量高的麦田与有效分蘖多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要非常重视有效分蘖的道理。小麦分蘖有二次高峰:第一次在年前,一般在10月下旬进入第一次分蘖高峰,历时约20天;第二次高峰在第二年返青后至起身期。小麦起身后,持续逐渐停止,并出现两极分化,大的、壮的分蘖成穗;小的、弱的逐渐死去。 (四)叶小麦的叶共约12一13片,年前一般长出6—7片,年后茎秆上一般有6片。叶的形状象带子,有平行脉。拔节以后长出的叶片比较宽大,还有明显的叶鞘,紧包在节问外面。叶鞘和叶片相连处的薄膜叫叶舌;两旁还有叶耳紧包着茎秆。叶是小麦植株制造有机养料的主要器官。叶片中有叶绿体,它能利用太阳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小麦绿叶在阳光下的这种生理活动,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没有光合作用,小麦和其他作物都不能生活。生产实践中常用到叶面积系数。什么是叶面积系数呢?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小麦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根据大面积调查证明,丰产小麦不同阶段叶面积系数的指标大体如下:冬前为 l,返青时为0.5,起身期为2,拔节期为4,孕穗期(即最大叶面积系数)为5—6,灌浆期为4。通俗地讲,就是要求小麦叶子最大时(孕穗后),一亩地小麦叶子平铺起来要有五六亩地那么大。但也不能使时面积系数过大,若叶子太大,互相遮荫,制造的营养物质反而会减少,还会使茎部节间软化,易引起倒伏。 (五)穗每个麦穗由许多小穗组成。小穗一般分左右两排。一个麦穗有12—20个小穗。因此,一个麦穗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适期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那么小麦的种植技术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小麦的种植技术 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 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 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

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 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如果冬小麦春播,因缺乏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低温,个体发育就停止在分蘖状态而不抽穗。根据小麦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要求不同,小麦品种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1)冬性品种。这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小,时间长。事宜温度为0-3℃,在这种温度下,完成春化阶段的发育需23-50天。 (2)半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0-7℃,历时15-35天,如果这类品种春播,未经春化处理,则不能正常抽穗。 (3)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范围较宽,0-12℃,5-15天即可通过这一阶段发育,这类品种对温度反应不敏感,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也可正常抽穗,但耐寒性较弱。 2、光照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必须在一定日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日照长短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其次还有较高的温度。小麦是长日照作物,在光照阶段,若延长日照,一般能促进发育,提前抽穗成熟。若长日照条件不能满足,则不能通过光照阶段,导致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结实。根据小麦对日照长短反应的不同,可将冬小麦分为三个类型: (1)反应迟钝型。在每天8-12小时日照条件下,经过16天以上就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一般指的春性品种。 (2)反应中等型。在每天8小时日照条件下不能抽穗,每天12小时

作物栽培学各论复习资料2

小麦 1.小麦的叶片按叶片的发生时期,着生部位及其与其他器官生长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哪三组? 1.近根叶组 包括着生在分蘖节上的所有叶片(以后发生的叶片均着生于伸长的茎节上,称为茎生叶),11叶品种为1/0-7/0叶,13叶品种为1/0-9/0叶。 主要功能:越冬以前为麦苗冬前分蘖和发根提供养分,并为麦苗越冬和返青生长奠定物质基础。越冬期间为麦苗越冬消耗提供营养。返青期则为麦苗发生春生分蘖与根系提供养分,并为拔节奠定基础。 2.中层叶组 植株伸长节间最下面的三片包茎叶。11叶品种7/0-9/0叶,13叶品种9/0-11/0叶。 主要功能:拔节前主要供返青后分蘖,发根和分化小穗原基所需营养;拔节后供根系生长,植株基部第一、二节间伸长、长粗、充实和分化小花原基之用。物质分配关系:11叶品种,7/0-8/0供一节的伸长、长粗和充实,8/0和9/0叶供二节间伸长、长粗和充实。如7/0、8/0、9/0三叶叶面积过大,势必引起基部两个节间的过长。植株重心上抬,易倒伏。应适当控制中层叶的叶面积。 3.上层叶组 主茎最上三片包茎叶,即剑叶、倒二、倒三叶。 主要功能:抽穗前小花分化,中上部节间伸长、长粗、充实。抽穗后子粒灌浆。 在孕穗期剪叶,小麦植株最后三片功能叶对每穗结实粒数影响:倒二叶〉剑叶〉倒三叶。粒重和产量: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可见,适当扩大剑叶、倒二叶的叶面积,并延长其功能期对保花增粒、增粒重的效果显著。 当然,上述叶片功能分组并非截然,不同叶位功能作用是递变的。如主茎出叶11叶片的品种,7/0、9/0叶为两相邻叶组的递变叶。当上层叶出现以后,原来的叶层叶并未枯死,其功能作用只是输向地下部根系和维持本身呼吸消耗,同时也为抽穗以后籽粒灌浆进行物质贮存(叶鞘与茎杆)。这些贮存物质占籽粒灌浆物质5-10%左右,尤低N下作用更大。

【农业】小麦地中茎的作用及保护

小麦地中茎的作用及保护 ——语音来自王伟亮一、什么是小麦地中茎 小麦出苗后,如果我们拨出麦苗就会发现,小麦有两层根,下层根为初生根,上层根为次生根,两层根之间有一细长的组织,这就是小麦的地中茎。 二、小麦地中茎有什么作用 小麦地中茎是小麦的重要调节组织。小麦出苗后要进行分蘖,而分蘖的多少和分蘖的大小决定了小麦的亩穗数和成穗的大小。而分蘖的多少和大小不但取决于播种时的温度、水肥、土壤,也取决于分蘖节的位置。

分蘖节位于土壤1CM上下对分蘖最为有利。分蘖节太浅处于地表不利于次生根生长,也易于受干旱及低温影响;埋土太深分蘖节在土中生长困难,分蘖减少和发育不良,成穗率低。而播种时受土壤湿度和整地质量的限制,不可能将小麦直接播种在1CM深土壤中,而一般播种深度为2-5CM才能更有利于小麦出苗。分蘖节从播种处上升到地表1CM处的任务就是由地中茎来完成的。调节分蘖节位置是地中茎的主要作用。地中茎发育良好时可将不同播深的小麦分蘖节调整到适当的位置,有利于后面分蘖的生长。三、影响小麦地中茎生长发育的因素 首先是播种深度。小麦地中茎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播的太深超出其调节能力,小麦分蘖节就会留在深处,对分蘖不利。土壤粘重板结也可影响地中茎生长,降低调节能力,因此提高整地质量,合理播深是小麦生产的关键。合理播深:粘土地播2- 3CM,沙壤土播3-5CM;土壤墒情好时浅播,土壤墒情差时稍深一些。 播种太浅分蘖节外露次生根生长不良,分蘖差;播深大于7CM时 超出地中茎调节能力,分蘖节太深不利于分蘖。

其次是种子质量。如果小麦种子饱满度不够,发芽出土能力弱,地中茎也不会有很强的调节能力。 第三是根部病害。小麦发芽后新生组织受病菌侵染,活力下降,地中茎不能正常生长,调节能力自然会降低。选择含杀菌剂的种衣剂包衣,确保小麦新生组织安全,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影响。 最后是选用种衣剂的影响。种子包衣已成为小麦生产的重要环节,但选用种衣剂不当,影响地中茎的伸长能力,严重影响其调节能力。含有三唑酮或戊唑醇的种衣剂对小麦生长抑止作用强,如果用量大、或播种时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吸收)时,将严重影响地中茎的伸长,调节作用下降,分蘖节位深埋土中,田间表现为分蘖晚,分蘖量少、分蘖小。

小麦前期管理技术学案

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技术 第三节小麦前期管理技术学案 编者姓名:编写时间:2013.12.15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麦前期包括哪四个生育时期。 2、理解小麦前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3、掌握小麦前期管理技术。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小麦分蘖的规律。 2、掌握小麦分蘖成穗规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小麦的播种技术,让学生了解到粮食收获的来之不易,倡导学生爱惜粮食。【学习重点】 1、小麦前期的生育特点。 2、小麦前期的田间管理技术。 【学习难点】 1、小麦分蘖的规律。 2、小麦分蘖成穗规律。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小麦前期包括哪四个生育时期 2、名词:1、萌发2、发芽 3、出土 4、出苗 3、影响小麦种子萌发的因素 4、小麦分蘖发生的部位、时间、规律。 5、小麦分蘖的两个旺盛生长时间。 6、小麦分蘖消亡规律和分蘖成穗规律。 7、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 8、小麦根的生长和小麦叶的生长 9、前期主攻目标 10、冬前壮苗的标准。 11、前期管理技术 12、为什么严禁放牧啃青。 合作探究:1、小麦分蘖发生的部位、时间、规律。 2、小麦分蘖消亡规律和分蘖成穗规律。 3、前期管理技术 教师同步导学案 学生笔记及反思 一、预习环节: 1、预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看书对比记忆,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相互提问的方式来检查。 2、小麦前期的生育特点。 3、关于掌握小麦分蘖的规律和小麦分蘖成穗规律的相关问题先要求自主预习,之后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解决。 学生笔记及反思: 二、检测预习环节 1、采用抽查每个小组某个成员的方式,其他小组纠错。 2、收集各小组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后写到黑板上,教师引导讨论解决指定的问题。解答不了的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存在问题: 三、落实目标: 1、影响小麦种子萌发的因素 3、小麦分蘖发生的部位、时间、规律。 3、小麦分蘖消亡规律和分蘖成穗规律。 4、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 5、前期主攻目标 6、前期管理技术 1

第二章 小麦生产技术 第三节 小麦前期的管理技术

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 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小麦分蘖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理解小麦分蘖规律、消长和成穗规律;掌握小麦前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教学重点:小麦前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教学难点:小麦分蘖规律、消长和成穗规律 ◆课时安排:2 ◆教学内容: 冬小麦前期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萌 发出苗到越冬的各时期,包括出苗期、 三叶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 一、前期的生育特点 前期生长阶段的生育特点是长根、 长叶、长分蘖等,生长中心以营养生长 为主。其中,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的关 键。 (一)种子发芽出苗 1、种子发芽出苗过程(图2-1)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萌发、当胚芽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胚芽鞘向上生长顶出地面称为出土。当第1 片叶长到2cm时叫出苗。三叶期是幼苗营养的转 折期。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生产上影响种子 萌发的因素包括温度、水分和氧气。 小麦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宜 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 同时要求充足的氧气条件。 (二)小麦分蘖的发生 1.分蘖发生部位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分蘖节是指麦苗基部地下茎节与节间组成的密集节群。直接着生在主茎叶腋处的分蘖叫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叶腋处长出的分蘖叫二级蘖,依此类推。根据分蘖着生叶位的不同,自下而上叫第1分蘖,第2分蘖……(图2-2) 2.分蘖发生的时间和规律一般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胚芽鞘腋芽长出胚芽鞘分蘖,播种过深该蘖不易出土。正常分蘖发生的规律是:当主茎伸出第4叶时,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第1分蘖,当主茎伸出第5叶时,主茎第2叶长出主茎第2分蘖;当主茎伸出第6叶时,主茎长出第3分蘖;第1分蘖伸出第4叶时,长出第1个分蘖的第1分蘖(称二级分蘖),如此类推,新的叶片不断伸出,新生分蘖不断出现,形成了出叶与出蘖的同伸关系。

小麦栽培学习要点

小麦栽培学习重点 一. 概念 1. 生育期:小麦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所经历的天数。春小麦70-150天,冬小麦120-330天。 2.阶段发育:在小麦生育前期,需要有外界特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才能正常完成器官发育的质变过程,小麦体内表现出的这种阶段性质变的特性称为阶段发育。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养分等。 3.春化(感温)阶段:萌动的小麦种子胚的生长点或幼苗的生长点,要求持续的低温条件(0~10℃)才能通过春化过程,进入第二个发育阶段。大田作物具有春化阶段还有油菜、甜菜等。 4.光周期反应:作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反应称为光周期反应。 5.叶蘖同伸关系:小麦各级分蘖的出现与主茎叶片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称为“同伸关系”(表2-5)35页。 6.叶面积指数(LAI):作物群体绿色叶面积总和占相应土地面积的比值。 7.抽穗:当麦穗顶部的第一个小穗抽伸、露出旗叶叶鞘时,称为抽穗。 8.群体:作物大田植株单株有机集合的个体群总和,称为群体。 9.群体结构:描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即为群体结构。主要包括群体的组成、数量大小、时空分布、长势长相和群体结构的动态变化等。 10.群体的自动调节作用:随着某些条件的变化(种植密度、肥、水、光等),作物的某些生育过程(如分蘖的消长)的速度和方向也随之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性能称为自动调节作用。 二.填空 1.小麦属种类很多,但目前种植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以普通小麦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硬粒小麦、密穗小麦等少数种。 2.世界小麦栽培面积中,春:冬麦比例约为(1:4)。 3.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三个)主区,(十个)亚区。 4.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三个主区,他们是(春麦区),(冬麦区),(冬春麦兼播区)。 5.小麦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小麦属(Triticum L.)。 6.小麦起源于(中亚)、(西亚)。 7.小麦的一生是(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种子)的过程。 8.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和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将小麦划分为(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冬性品种)三种类型。 9.小麦是(长日照)作物,一些小麦品种如果每日只给8小时的光照,则不能抽穗结实,给以较长时间光照,则抽穗期提前。 三. 简答 1.小麦可划分为多少个生育时期? 以小麦一生各器官形成的顺序和外部形态特征的阶段性变化,可划分为若干

作物栽培学(小麦)

作物栽培学(小麦) 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世界和中国小麦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小麦的起源与分类,了解我国小麦的分区状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小麦籽粒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一般为11%~14%,高的可达18%~20%;氨基酸种类多,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能使面粉加工制成各种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另外,小麦加工后的副产品中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物质,是良好的饲料,麦秆还可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也可作为造纸原料。籽粒含水量较低,易于贮藏和运输,是主要的商品粮之一,在国际国内的粮食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小麦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既能在温度较高的南方生长,也能忍受北方零下20℃的严寒,无论山地、丘陵、平原的沙土和粘土均可种植。小麦可与多种作物实行间、套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小麦在耕作、播种、收获等环节中都便于实行机械化操作,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化生产。 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世界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TOP<<

小麦在世界上分布极广,南至45°S(阿根廷),北至67°N(挪威、芬兰),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20°~60°N和20°~40°S之间,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栽培面积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90%,非洲由于干旱而小麦面积很少,赤道附近只能种在3657m以上的高度。 世界栽培小麦主要是冬小麦,与春小麦的面积比例约为3∶1。春小麦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约占世界春小麦总面积的9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资料,1998年世界小麦收获面积2.244×108hm2,总产58884×104t,单产2625kg/ hm2。种植面积超过0.1×108hm2的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美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产(kg/ hm2)较高的国家:法国7603.5,英国7558.5,荷兰7375.5和德国7204.5等。 (二)世界小麦增产的主要经验 世界各国发展小麦生产的途径不尽相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土地面积大,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产量,但耕作粗放,单产较低。荷兰、英国等土地资源少,主要依靠高度机械化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产弥补耕地的不足。世界各国提高产量的措施主要有:采用高产、抗病、耐肥、抗倒伏品种;增施肥料(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养地绿肥作物培肥地力;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灌溉方法;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等。>>TOP<< 三、我国小麦生产与科研概况 (一)建国以来小麦生产的发展 我国栽培小麦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河南陕县东关庙沟原始社会遗址的麦类印痕,距今约7000a;1955年在安徽亳县钓鱼台发掘的西周时期遗物中的炭化麦粒,说明在公元前8世纪或以前淮河流域已有小麦的种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来”、“牟”和“麦”字(“来”是小麦,“牟”是大麦,“麦”是小麦和大麦的总称);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分蘖的生物学意义

分蘖与成穗 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分枝均称为分蘖。小麦是具有很强分蘖习性的作物。通常在成熟种子胚芽鞘原基的腋部已分化出一个腋芽,即蘖芽原基。小麦在拔节和穗分化开始以前,植株可以分化出大量的蘖芽原基。幼苗生长期的小麦,在适宜的条件下,一株幼苗可以出现数个甚至数十个分蘖,其中一部分,甚至半数以上可以成穗。因此,在一个植株内,分蘖的数量、生长状况对全株的形态建成、生理功能和产量形成都有重大作用。因此,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能不对小麦的分蘖生长和成穗,主茎与分蘖之间的关系,分蘖与群体结构形成的关系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分蘖节及其作用 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小麦的分蘖是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地下分枝。分蘖节并非一个节,而是由很多节、叶原始体、分蘖、腋芽及其生长点密集在一起,形成膨大的节群。通常一株小麦只有一个分蘖节,如果分蘖节基部的某一节间伸长,即构成两个以上分蘖节。分蘖节上节数的多少,与小麦感温性有关,一般冬性越强节数越多。据此可将品种分为分蘖优势型、主茎优势型和中间型。分蘖节在土层的深度受品种、播深、地温等因素的影响,春性品种、浅播、较高地温等条件下,分蘖节较浅。一般分蘖节适宜深度为2~3cm。分蘖的有无和多少,对植株的壮弱、群体结构的好坏和产量构成,均起重要作用。 1.分蘖的有无是麦苗发育好坏的标志,有分蘖的小麦个体,其器官发育也相对好,尤其与次生根的发育有密切关系,由于分蘖节的形成,可以产生较多的近根叶和次生根。 2.通过分蘖来自动调节小麦群体结构。外界变化优越时(水肥和光照充足,空间大)对分蘖的促进有时优于主茎,反之在不良条件下,分蘖首先受抑制。 3.分蘖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一部分,尤其当增产途径以主茎为主,争取一定分蘖成穗,主蘖并重。冬小麦分蘖成穗率为55~70%,春小麦分蘖成穗率为4~6% 以主穗为主。稀植可增加分蘖及成穗率。一定的分蘖成穗可以节省种子。 4.分蘖可以产生更多的近根叶及次生根,从而大量地增加绿色面积,成倍地增加光合作用和吸收矿物质和水分的能力,使植株和群体积累的干物质增多,形成更高的产量。 5.是冬小麦越冬之条件,冬小麦越冬前在分蘖节中积累贮藏糖类等营养物质,保护麦苗安全越冬,含糖量越高越好,而只有3~5个分蘖时,分蘖节的含糖量最高。 6.分蘖节内复杂的输导组织,成为联系根系和地上各蘖位,进行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枢纽。 (二)分蘖的发生规律 1.分蘖的名称小麦分蘖发生具有顺序性、层次性和成比性的特点,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蘖位高低和蘖级先后的差异。为便于区别分蘖着生位置和发生先后的差异,一般以O代表主茎,Ⅰ、Ⅱ、Ⅲ……代表由下至上着生于主茎的一级分蘖的蘖位,胚芽鞘分蘖用C表示。着生于一级分蘖上的二级分蘖,或着生于二级分蘖上的三级分蘖,分别用Ⅰp、Ⅰ1、Ⅰ2、Ⅰ3……和Ⅰ1-P、Ⅰ1-1、Ⅰ1-2、Ⅰ1-3……等表示。每个分蘖的第一片叶为不完全叶,呈薄膜鞘状,称为蘖鞘,常用P代表(图2—11、2—12)。 2.叶蘖同伸规律小麦各级分蘖在时间上与主茎叶片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称为“同伸关系”。幼苗主茎出现第三叶时(用3/0表示),由胚芽鞘中伸出胚芽鞘分蘖(C),这是主茎上最先发生的分蘖,但此蘖发生与否,取决于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当主茎伸出第四片叶子时,在主茎第一叶的叶鞘内生出第一分蘖Ⅰ。当主茎伸出第五片叶子时,在第二叶叶鞘内长出第二分蘖Ⅱ,以后主茎每增加一片叶,就有与主茎叶数呈N-3的对应蘖位出现。当主茎生出第六片叶时Ⅰ蘖已达三叶龄(3/Ⅰ),其蘖鞘也同时伸出第一个二级分蘖(Ⅰp)。分蘖分为一、二、三级。 (三)分蘖的成穗规律

小麦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

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 (一)生育期 小麦从种子萌发、出苗、生根、长叶、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叫小麦的一生。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的天数叫生育期。天津市小麦的生育期一般在230—270天。 (二)生育时期 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为了便于栽培管理,可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即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 (三)生长阶段 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特点,可将几个连续的生育时期合并为某一生长阶段。一般可分为三个生长阶段。 1.苗期阶段 从出苗到起身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即以长根、长叶和分蘖为主。 2.中期阶段 从起身至开花期。这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既有根、茎、时的生长,又有麦穗分化发育。 3.后期阶段 从开花至成熟期。也称子粒形成阶段,以生殖生长为主。 二、小麦各器官的构造和作用 (一)根 小麦的根是由胚根和节根组成的。胚根也叫做种子根、初生根。一棵幼苗通常有胚根3—5条,最多可达7条。大粒种子胚根多,小粒种子胚根少。当第一l片绿叶出现以后,就不再生新的胚根了。节根也叫永久根、次生根。当麦苗生出2—3片绿叶的时候,节根就从茎基部的节上长出来。小麦的分蘖多,节根也比较多。根系一般入土100--130厘米,最深的可达2米。根系入土越深,抗旱能力就越强。 据调查,一般约有60%的根系生长在20厘米深的土层里。小麦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并运送到茎叶中,进行体内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源源不断地供给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茎 小麦是成丛生长的,有一个主茎和几个侧茎(也叫分蘖)。小麦的茎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节间不伸长,构成分蘖节,地上节间伸长,一般有4—6个节间。茎的主要作用是:使水分和溶解在水里的矿物质养分(如氮、磷等)从根部通

小麦的一生及阶段发育

第二节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 一、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 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小麦一生的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 〔二〕生育时期 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以月/日表示〕。 1.播种期: 播种的日期。 2.出苗期: 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 3.分蘖期: 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 4.越冬期: 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根本停顿生长的日期。 5.返青期: 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上升,小麦开场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 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场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的叶耳与年前最后一片叶的叶耳距达1.5cm,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 7.拔节期〔农艺拔节〕: 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 8.挑旗〔孕穗期〕: 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 9.抽穗:

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 10.开花: 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 11.灌浆: 子粒外形已根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的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 12.成熟期: 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根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适宜的收获期。 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顿。 二、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 小麦产量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一〕营养生长阶段 从出苗到返青 1.生长中心: 根、叶、蘖的生长。 2.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营养体的形成,为形成产品器官打根底,此阶段需肥水较少,生长较慢。 3.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决定穗数的时期。 4.主攻方向: 培育壮苗、苗齐、均壮。 〔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从起身到抽穗 1.生长中心: 根、叶、蘖生长和茎伸长,穗分化发育。 2.营养特点:

小麦的生长特性以及标准化管理体系

小麦的生长特性以及标准化管理体系 1小麦发育阶段特点 小麦的阶段发育大体分为春化阶段(感温阶段)和光照阶段(感光阶段)。其中春化阶段要求以低温为主的综合外界条件(包括营养、水分、光照等),所以可称感温阶段。光照阶段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转入一个对长日照要求比较敏感的阶段,又称感光阶段。小麦光照阶段发育的特点是要求长日照。每天在16~18h或连续光照下,光照阶段进行最快、抽穗最早;每天光照少于12h,光照阶段进行缓慢,抽穗延迟;每天光照少于8h,光照阶段停止进行,不能抽穗。这说明小麦在这一发育阶段对光照的要求严格。光照阶段只有在完成春化阶段以后才能进行,是从生长锥开始,至雌蕊分化期结束。 2小麦生长发育规律 一是分蘖成穗规律。生育期长的小麦品种分蘖多,生育期短的小麦品种分蘖少。整地质量好,播种早,播种浅(2~3cm)分蘖多。施肥量、播种量的大小,播种的深浅也影响分蘖能力和成穗率。二是幼穗发育规律。伸长期,即三叶期至分蘖前,是决定小麦幼穗大小的关键期,栽培上应及时灌水追肥,促苗壮,主攻分蘖和幼穗。棱形成期,即进入分蘖盛期,该期决定小麦穗数目的多少,应根据苗情施肥,灌二水,主攻小穗数目。花器形成期,即进入拔节期,是小麦高产最重要的时期,若水肥不足,则不孕小花增加,粒数减少;而水肥过多,则导致基部1~2节间拉长,失韧、脆弱易倒伏,此期应主攻壮秆增粒。花粉粒形成期,即孕穗期旗叶全部展开,此期决定小花数,应适当控制灌水,并喷矮壮素,控制旗叶长度;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延长顶3叶的功能期,以达到增花、增粒、增重的目的。根据小麦生长规律做好小麦的栽培管理,实现返青期促根系增分蘖,起身期壮分蘖保穗数,拔节期稳穗数攻粒数,为小麦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3小麦生长环境条件 小麦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是15~20℃,在13~18℃分蘖最快。在10℃以下,小麦光照阶段进行缓慢,幼穗分化时间延长,有利于形成小穗和小花。在雌雄蕊分化期则需要较高温度,如温度低于15~16℃,影响花粉粒的形成和胚囊的分化。雌雄蕊分化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对水分反应特别敏感。小麦开花最适宜的温度是18~20℃,最高不超过30℃,相对湿度要求在70%~80%。小麦根系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16~20℃,低于2℃则生长停止,超过30℃时生长受抑制。 4小麦规范化栽培技术 4.1品种选择以及种子处理 根据不同的地区选择适宜的小麦种子,播种前对种子不同程度上的处理,比如晒种,包衣,拌种等。 4.2整地播种 小麦播种前要精细整地,通过深耕、耙地改良土壤,,达到地平土碎,施足底肥,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保证苗全,确保播种质量。播前还可以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4.3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方面,灌水时要做到速灌速排。施肥的原则为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4.4病虫草害防治 麦生育后期是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粘虫、蚜虫等病虫害大量发生的时间,对小麦千粒重影响很大,必须及时防治。 4.5适时收获

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六、分蘖规律与成穗 小麦植株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叫分蘖;分蘖芽的顶端生长锥同样可分化出叶片和次一级的蘖芽和次生根;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它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结果;分蘖穗和主茎穗一起构成了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即亩穗数;因此,分蘖的多少及壮弱是小麦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分蘖的作用 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构成,分蘖穗所占的比例因肥水条件、种植密度、品种特性等而有所不同;一般大田条件下,分蘖穗约占0~30%,高产田可达60%; 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苗期分蘖的多少,发生速度的快慢等常可作为看苗管理的一种形态指标;生产上可根据分蘖多少、叶蘖发生的相关性等及早区别出壮、弱、旺三种苗情,以便分类管理;另据研究,当亩穗数相同或相近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多,产量高;同时,分蘖节又产生大量的次生根和近根叶,所以,分蘖又是衡量幼苗壮弱的指标; 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小麦群体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分蘖而不是主茎来进行自动调节的;这是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的反应比主茎敏感,良好条件下分蘖发生多且生长健壮,条件不良时分蘖首先受到抑制;生产上即使基本苗相差悬殊,但通过肥水调控,最后亩成穗数可以很接近,就是利用了分蘖的这种自调作用; 4.分蘖有再生作用在分蘖期,小麦不仅在分蘖节处发生次生根,而且还能形成许多分蘖幼芽,以适应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而保持自身的生存;当主茎和分蘖遭受雹灾、冻害等而死亡时,即使这时分蘖期已经结束,只要条件适宜仍可再生新蘖并形成产量; 二分蘖的发生 1.分蘖节分蘖节是由植株地下部的许多没有伸长的节、节间,以及叶、腋芽等所组成的一个节群;分蘖节内布满了大量的维管束,联络着根系、主茎和分蘖,成为整个植株的输导枢纽;因此,它是小麦发生分蘖、近根叶和次生根的地方,也是营养物质运输与分配的枢纽,更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所在;幼苗时期,分蘖节不断分化出叶片、蘖芽和次生根;分蘖节内还储藏有营养物质;冬前光合产物大量积累于分蘖节中,使分蘖节的糖分含量增加,细胞液浓度提高,冰点降低,忍受低温能力增强;假若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冻死,但分蘖节只要保持完好、不冻坏,到春天仍能长出分蘖来;分蘖节中节的数目与春化发育特性、栽培技术措施密切相关;一般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多,同一类型中生育期长者多;覆土浅或肥

【作物栽培学各论 山西农大】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小麦 1.小麦的生育时期有哪些? 答:根据小麦一生中器官形成顺序和明显的外部特征,可划分为出苗、分蘖、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时期,冬小麦还有越冬和返青期。 2.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春化,光照的类型? 答:小麦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循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每个阶段需要满足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开始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育。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将小麦分为(1)春性(2)半冬性(3)冬性3种类型 根据小麦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分为(1)反应迟钝型(2)反应中等型(3)反应敏感型 3.小麦三段生长与器官建成的关系以及栽培技术上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 答:①营养阶段:根、叶的生长,伴有分蘖的发生;主攻方向:穗数;措施:保苗,促进分蘖。②并进阶段:幼穗、根、叶、秆的生长发育,伴有分蘖发生;主攻方向:粒数;措施:壮杆,促进幼穗分化。③生殖阶段:穗、粒的形成与发育;主攻方向:粒重;措施:保叶4.小麦根,茎,叶生长规律 根: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构成,初生根垂直向下生长,次生根着生于分蘖节上,又称节根,伴随分蘖的发生,在主茎分蘖节上自上而下逐节发根。开花期,次生根数达最大值,跟数量大,功能强,是根系吸收的主体部分,与高产有密切关系。 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地下3~8节,节间不伸长,密集而成分蘖节,地上4~6节,节间伸长形成茎杆。节间按节位自上而下顺序生成。强光对节间伸长有抑制作用。 叶:由叶片、叶鞘、叶耳、叶舌、叶环构成,叶的建成历经分化、伸长和定型过程。1~3叶在种子胚中早已分化,其余叶由茎生长锥分化形成,分化出的叶原基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通过伸长过程扩大体积。 5.小麦分蘖及成穗规律 分蘖:发生在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规律:一级分蘖与主茎初叶数(N)呈N-3的对应 1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 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 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 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 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如果冬小麦春播,因缺乏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低温,个体发育就停止在分蘖状态而不抽穗。根据小麦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要求不同,小麦品种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冬性品种。这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小,时间长。事宜温度为0-3℃,在这种温度下,完成春化阶段的发育需23-50天。 (2)半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0-7℃,历时15-35天,如果这类品种春播,未经春化处理,则不能正常抽穗。 (3)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范围较宽,0-12℃,5-15天即可通过这一阶段发育,这类品种对温度反应不敏感,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也可正常抽穗,但耐寒性较弱。 2、光照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必须在一定日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日照长短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其次还有较高的温度。小麦是长日照作物,在光照阶段,若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