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谓词逻辑课后总结

离散数学谓词逻辑课后总结

第二章谓词逻辑

2—1基本概念

例题1.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设N(x):x是自然数。I(x):x是整数。此命题可以写成?x(N(x)→I(x)) 例题2. 有些自然数是偶数。

设E(x):x是偶数。此命题可以写成?x(N(x)∧E(x))

例题3. 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母。

设P(x):x是个人。M(x,y):y是x的生母。此命题可以写

成:?x(P(x)→?y(P(y)∧M(x,y))) 2-2 谓词公式及命题符号化

例题1. 如果x是奇数,则2x是偶数。

其中客体x与客体2x之间就有函数关系,可以设客体函数g(x)=2x, 谓词O(x):x是奇数,E(x):x是偶数,

则此命题可以表示为:?x(O(x)→E(g(x)))

例题2 小王的父亲是个医生。

设函数f(x)=x的父亲,谓词D(x):x是个医生,a:小王,此命题可以表示为D(f(a))。

例题3 如果x和y都是奇数,则x+y是偶数。

设h(x,y)=x+y ,此命题可以表示为:?x?y((O(x)∧O(y))→E(h(x,y))

命题的符号表达式与论域有关系

两个公式:一般地,设论域为{a1,a2,....,an},则有

(1). ?xA(x)?A(a1)∧A(a2)∧......∧A(an)

(2). ?xB(x)?B(a1)∨B(a2)∨......∨B(an)

1.每个自然数都是整数。该命题的真值是真的。

表达式?x(N(x)→I(x))在全总个体域的真值是真的,

因?x(N(x)→I(x))?(N(a1)→I(a1))∧(N(a2)→I(a2))∧…∧(N(an)→I(a n)) 式中的x不论用自然数客体代入,还是用非自然数客体代入均为真。例如(N(0.1)→I(0.1))也为真。

而?x(N(x)∧I(x))在全总个体域却不是永真式。

x(N(x)∧I(x))?(N(a1)∧I(a1))∧(N(a2)∧I(a2)) ∧…∧(N(an)∧I(an)) 比如x用0.2代入(N(0.2)∧I(0.2))就为假。所以此表达式不能表示这个命题。

2.有些大学生吸烟。此命题的真值也是真的。

x(S(x)∧A(x))?(S(a1)∧A(a1))∨(S(a2)∧A(a2))∨…∨(S(an)∧A(an)) 且x只有用吸烟的大学生代入才为真,例如a2不是大学生

或者不会吸烟的客体,则(S(a2)∧A(a2))为假。所以用?x(S(x)∧A(x))表示此命题是对的。

而?x(S(x)→A(x))中的x用非大学生的客体代入时也为真,例如

(S(a2)→A(a2))为真。所以表达式?x(S(x)→A(x))不能表示这个命题。

3.所有大学生都喜欢一些歌星。

令S(x):x是大学生,X(x):x是歌星,L(x,y):x喜欢y。则命题的表达式为: ?x(S(x)→?y(X(y)∧L(x,y)))

4.没有不犯错误的人。

此话就是“没有人不犯错误”,“没有”就是“不存在”之意。令P(x):x是人,F(x): x犯错误,此命题的表达式为:??x(P(x)∧?F(x)) 或者?x(P(x)→F(x))

5.不是所有的自然数都是偶数。

令N(x):x是自然数,E(x):x是偶数,命题的表达式为: ??x(N(x)→E(x)) 或者?x(N(x)∧?E(x))

1

6.如果一个人只是说谎话,那么他所说的每句话没有一句是可以相信的。

令A(x):x是人,B(x,y):y是x说的话,C(x):x是谎话,D(x):x是可以相信的命题的表达式为:

x(A(x)→(?y(B(x,y)→C(y))→??z(B(x,z)∧D(z))))

7.每个自然数都有唯一的后继数。

令N(x):x是自然数,A(x,y):y是x的后继数,E(x,y):x=y 则命题的表达式为?x(N(x)→?y(N(y)∧A(x,y)∧?z((N(z)∧A(x,z))→E(y,z))))

小结

1.命题的符号表达式形式与论域有关系。

论域扩大需要用特性谓词对客体进行说明.注意如何添加特性谓词(即要注意特性谓词后边是什么联结词)。

2.如果量词前有否定符号,如“没有...”“不是所有的...”等,可以按照字面直译。如“??x…”“??x...”

3.命题的符号表达式中所有客体变元必须都是约束变元,才表示命题。有时给定命题中有些量词没有明确给出,要仔细分析并写出这隐含的量词。例如

a) 金子闪光,但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G(x),F(x)

x(G(x)→F(x))∧??x(F(x) →G(x))

b) 没有大学生不懂外语。S(x),K(x,y),F(x)??x(S(x)∧?y(F(y)→?K(x,y)))

2-3谓词演算的等价式与蕴涵式

例1.设论域D={1,2} a=1 b=2

f(1)=2 ,f(2)=1P(1,1)=T ,P(1,2)=T ,P(2 ,1)=F P(2,2)=F 求谓词公式?x?y(P(x,y)→P(f(x),f(y)))的真值。

解:?x?y(P(x,y)→P(f(x),f(y)))

y(P(1,y) →P(f(1),f(y))) ∧?y(P(2,y) →P(f(2),f(y)))

((P(1,1) →P(f(1),f(1)))∨ (P(1,2) →P(f(1),f(2))))∧

((P(2,1) →P(f(2),f(1)))∨(P(2,2) →P(f(2),f(2))))

((P(1,1) →P(2,2))∨(P(1,2) →P(2,1)))∧

((P(2,1) →P(1,2))∨(P(2,2) →P(1,1)))

((T→F )∨ (T→F))∧((F→T) ∨ (F→T))

(F∨ F)∧(T ∨ T)

F∧T ?F

量词辖域的扩充公式

1. ?xA(x)∨B??x(A(x)∨B)

2. ?xA(x)∧B??x(A(x)∧B)

3. ?xA(x)∨B??x(A(x)∨B)

4. ?xA(x)∧B??x(A(x)∧B)

5. B→?xA(x)??x(B→A(x))

6. B→?xA(x)??x(B→A(x))

7. ?xA(x)→B??x(A(x)→B)

8. ?xA(x)→B??x(A(x)→B)

量词分配公式

1. ?x(A(x)∨B(x))??xA(x)∨?xB(x)

2. ?x(A(x)∧B(x))??xA(x)∧?xB(x)

3. ?x(A(x)∧B(x))??xA(x)∧?xB(x)

4. ?xA(x)∨?xB(x)??x(A(x)∨B(x))

其它公式

1. ?x(A(x)→B(x))??xA(x)→?xB(x)

2. ?x A(x)→?xB(x)??x(A(x)→B(x))

两个量词的公式

1. ?x?yA(x,y)??y?xA(x,y)

2. ?x?yA(x,y)??y?xA(x,y)

3. ?y?xA(x,y)??x?yA(x,y)

4. ?x?yA(x,y)??x?yA(x,y)

5. ?y?xA(x,y)??x?yA(x,y)

6. ?x?yA(x,y)??y?xA(x,y)

7. ?y?xA(x,y)??x?yA(x,y)

8. ?x?yA(x,y)??y?xA(x,y)

下面证明公式1.。

证明:设论域为{a1,a2,....,an},

则?x?yA(x,y)??yA(a1,y)∧?yA(a2,y)∧…∧?yA(an,y) ?(A(a1,a1)∧A (a1,a2)∧…∧A(a1,an))∧(A(a2,a1)∧A(a2,a2)∧…∧A(a2,an))∧…∧(A(an,a1)∧A(an,a2)∧…∧A(an,an))

(A(a1,a1)∧A(a2,a1)∧…∧A(an,a1))∧(A(a1,a2)∧A(a2,a2)∧…∧A( an, a2))∧…∧

(A(a1,an)∧(A(a2,an)∧…∧A(an,an))

xA(x,a1)∧?xA(x,a2)∧…∧?xA(x,an)

y?xA(x,y)

例2. 令A(x,y)表示x+y=xy, 论域是{1,2,3}, 求谓词公式??x?yA(x,y)的真值。

解:??x?yA(x,y)??x?y?A(x,y)

y?A(1,y)∨?y?A(2,y)∨?y?A(3,y)

(?A(1,1)∧?A(1,2)∧?A(1,3))∨

(?A(2,1)∧?A(2,2)∧?A(2,3))∨(?A(3,1)∧?A(3,2)∧?A(3,3))

(T∧T∧T)∨(T∧F∧T)∨(T∧T∧T)

T∨F∨T?T

2-4 前束范式

例1. ?xA(x)→?xB(x)

xA(x)∨?xB(x) ??x?A(x)∨?xB(x)

x?A(x)∨?yB(y) (换元)

x(?A(x)∨?yB(y)) (量词辖域扩充)

x?y(?A(x)∨B(y))

另一个方法:?xA(x)→?xB(x)

xA(x)∨?xB(x) ??x?A(x)∨?xB(x)

x(?A(x)∨B(x)) (量词分配公式)

例2.?x(P(x)∧R(x))→(??xP(x)∧Q(x))

x(P(x)∧R(x))∨(??xP(x)∧Q(x)) (去→)

x?(P(x)∧R(x))∨(?x?P(x)∧Q(x)) (量词转换)

x(?P(x)∨?R(x))∨(?x?P(x)∧Q(x)) (后移?)

x(?P(x)∨?R(x))∨(?y?P(y)∧Q(z)) (换变元)

x(?P(x)∨?R(x))∨?y(?P(y)∧Q(z)) (扩量词辖域)

x?y((?P(x)∨?R(x))∨(?P(y)∧Q(z)))(扩量词辖域)

2-5 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

例1. 令A(x)表示x是自然数,B(x)表示x是整数。

⑴?x(A(x)→B(x)) P

⑵A(c)→B(c) US 如c=0.1

⑶?xA(x) P

⑷A(c) ×ES A(0.1)为F

⑴?xB(x) P

⑵B(c) ES 如c=-1

⑶?xA(x) P

⑷A(c) ×ES A(-1)为F

正确解法如下:

⑴?xA(x) P

⑵A(c) ES

⑶?x(A(x)→B(x)) P

⑷A(c)→B(c) US

⑸B(c) T ⑵⑷I11

例2 所有金属都导电。铜是金属。故铜导电。

令M(x):x是金属。C(x):x导电。a:铜。符号化为:

x(M(x)→C(x)),M(a) ?C(a)

⑴?x(M(x)→C(x)) P

⑵M(a)→C(a) US ⑴

⑶M(a) P

⑷C(a) T ⑵⑶I11

例3 所有自然数都是整数。有些数是自然数。因此有些数是整数。令A(x)表示x是自然数,B(x)表示x是整数。

x(A(x)→B(x)),?xA(x) ??xB(x)

⑴?xA(x) P

⑵A(c) ES ⑴

⑶?x(A(x)→B(x)) P

⑷A(c)→B(c) US ⑶

⑸B(c) T ⑵⑷I11

⑹?xB(x) EG ⑸

例4不认识错误的人,也不能改正错误。有些诚实的人改正了错误。所以有些诚实的人是认识了错误的人。

设A(x):x是认识错误的人。B(x):x改正了错误。C(x):x是诚实的人。符号化为:

x(?A(x)→?B(x)),?x(C(x)∧B(x)), ??x(C(x)∧A(x))

⑴?x(C(x)∧B(x)) P

⑵C(c)∧B(c) ES ⑴

⑶C(c) T ⑵I1

⑷B(c) T ⑵I2

⑸?x(?A(x)→?B(x))P

⑹?A(c)→?B(c) US ⑸

⑺??A(c) T ⑷⑹I12

⑻A(c) T ⑺E1

⑼C(c)∧A(c) T ⑶⑻I9

⑽?x(C(x)∧A(x)) EG ⑼

例5.“鸟都会飞。猴子都不会飞。所以,猴子都不是鸟。”

设B(x):x是鸟;F(x):x会飞;M(x):x是猴子。

x(B(x)→F(x)),?x(M(x)→?F(x))??x(M(x)→?B(x))

证明:⑴?x(B(x)→F(x)) P

⑵B(a)→F(a) US ⑴

⑶?x(M(x)→?F(x)) P

⑷M(a)→?F(a) US ⑶

⑸?F(a)→?B(a) T ⑵E18

⑹M(a)→?B(a) T ⑷⑸I13

⑺?x(M(x)→?B(x)) UG ⑹

例6.?x(A(x)∨B(x)),?x(B(x)→?C(x)),?xC(x)??xA(x)

(1) ?x(A(x)∨B(x)) P

(2) A(a)∨B(a) ES (1)

(3) ?x(B(x)→?C(x)) P

(4) B(a)→?C(a) US (3)

(5) ?xC(x) P

(6) C(a) US (5)

(7) ?B(a) T (4)(6) I12

(8) A(a) T (2)(7) I10

(9) ?xA(x) EG (8)

例7 一些病人喜欢所有医生。任何病人都不喜欢庸医。所以没有医生是庸医。

设: P(x):x是病人, D(x):x是医生, Q(x):x是庸医, L(x,y): x喜欢y.请同学将上述各个命题符号

化:?x(P(x)∧?y(D(y)→L(x,y))),?x(P(x)→?y(Q(y)→?L(x,y))) y(D( y)∧Q(y ))

x(P(x)∧?y(D(y)→L(x,y))),?x(P(x)→?y(Q(y)→?L(x,y))) y(D(y)∧Q (y))

⑴?x(P(x)∧?y(D(y)→L(x,y))) P

⑵P(a)∧?y(D(y)→L(a,y)) ES ⑴

⑶P(a) T ⑵I1

⑷?y(D(y)→L(a,y)) T ⑵I2

⑸?x(P(x)→?y(Q(y)→?L(x,y))) P

⑹P(a)→?y(Q(y)→?L(a,y)) US ⑸

⑺?y(Q(y)→?L(a,y)) T ⑶⑹I11

⑻D(b)→L(a,b) US ⑷

⑼Q(b)→?L(a,b) US ⑺

⑽L(a,b) →?Q(b) T ⑼E18

⑾D(b)→?Q(b) T ⑻⑽I13

⑿?D(b)∨?Q(b) T ⑾E16

⒀?(D(b)∧Q(b)) T ⑿E8

⒁?y?(D(y)∧Q(y)) UG ⒀

⒂??y(D(y)∧Q(y)) T ⒁E25

例8 ?x(P(x)→Q(x)) ??xP(x)→?xQ(x) 用条件论证证明:

⑴?xP(x) P(附加前提)

⑵?x(P(x)→Q(x)) P

⑶P(a)→Q(a) ES ⑵

⑷P(a) US ⑴

⑸Q(a) T ⑶⑷I11

⑹?xQ(x) EG ⑸

⑺?xP(x)→?xQ(x) CP

用反证法证明例5:

x(P(x)→Q(x))??xP(x)→?xQ(x)

⑴?(?xP(x)→?xQ(x)) P(假设前提)

⑵?(??xP(x)∨?xQ(x)) T ⑴E16

⑶?xP(x)∧??xQ(x) T ⑵E9

⑷?xP(x) T ⑶I1

⑸??xQ(x) T ⑶I2

⑹?x(P(x)→Q(x)) P

⑺P(a)→Q(a) ES ⑹

⑻P(a) US ⑷

⑼Q(a) T ⑺⑻I11

⑽?xQ(x) EG ⑼

⑾??xQ(x)∧?xQ(x) T ⑸⑽I9

例9.给定谓词如下:S(x):x是学生;L(x):x是校领导;G(x):x是好的;T(x):x 是老师;P(x): x受过处分;C(x,y):y表扬x

用上述谓词表达下面各个命题,并且用谓词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

“没有受过处分的学生,都受到过校领导的表扬;有些好学生,仅仅受到老师的表扬;所有好学生,都没有受过处分。所以,有的老师是校领导。”

先请同学将上述各个命题符号化,然后推理。

x((S(x)∧?P(x))→?y(L(y)∧C(x,y))),?x((S(x)∧G(x))∧?y(C(x,y)→T(y ) )) ,?x((S(x) ∧G(x)) →?P(x))??y(T(y)∧L(y))

⑴?x((S(x)∧G(x))∧?y(C(x,y)→T(y))) P

⑵(S(a)∧G(a))∧?y(C(a,y)→T(y)) ES ⑴

⑶S(a)∧G(a) T ⑵I1

⑷?x((S(x) ∧G(x)) →?P(x)) P

⑸(S(a) ∧G(a)) →?P(a) US ⑷

⑹?P(a) T ⑶⑸I11

⑺S(a) T ⑶I1

⑻S(a) ∧?P(a) T ⑹⑺I9

⑼?x((S(x)∧?P(x))→?y(L(y)∧C(x,y))) P

⑽(S(a)∧?P(a))→?y(L(y)∧C(a,y)) US ⑼

⑾?y(L(y)∧C(a,y)) T ⑻⑽I11

⑿?y(C(a,y)→T(y)) T ⑵I2

⒀L(b) ∧C(a,b) ES ⑾

⒁C(a,b)→T(b) US ⑿

⒂L(b) T ⒀I1

⒃C(a,b) T ⒀I2 ⒄T(b) T ⒁⒃I11

⒅T(b)∧L(b) T ⒂⒄I9 ⒆?y(T(y)∧L(y)) EG ⒅

例10.用推理证明公式:?y?xA(x,y)??x?yA(x,y)

⑴?y?xA(x,y) P

⑵?xA(x,b) ES ⑴

⑶A(a,b) US ⑵

⑷?yA(a,y) EG ⑶

⑸?x?yA(x,y) UG ⑷

补充题

1.每个人的叔叔都是他父亲的弟弟。

设:P(x):x是人,U(x,y):y是x的叔叔,

B(x,y):x是y的弟弟,f(x)=x的父亲?x(P(x)→?y(U(x,y)→B(y,f(x)))

2.下面是判定一个年号是否为闰年的命题:

“年号能被4整除并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或者年号能被400整除的也

是闰年。”设Y(x):x是年号; D(x,y):x可整除y; R(x):x是闰年

x(Y(x)→(((D(4,x)∧?D(100,x))→R(x))∨(D(400,x) →R(x))))

此式有些问题,因为它等价于

x(Y(x)→(((D(4,x)∧?D(100,x))∧D(400,x))→R(x)))

正确答案:1)?x(Y(x)→((D(4,x)∧?D(100,x))→R(x)))∧?x(Y(x)→(D(400,x) →R(x)))

2)?x(Y(x)→(((D(4,x)∧?D(100,x))∨D(400,x)) →R(x)))

小杨、小刘和小林为高山俱乐部成员,该俱乐部的每个成员是个滑雪者或登山者。没有一个登山者喜欢雨。而所有滑雪者都喜欢雪。凡是小杨喜欢的,小刘就不

喜欢。小杨喜欢雨和雪。试证明该俱乐部是否有个是登山者而不是滑雪者的成员。如果有,他是谁?

设:M(x):x是高山俱乐部成员。H(x):x是滑雪者。D(x):x是登山者。

L(x,y):x喜欢y。

a:小杨;b:小刘;c:小林;d:雨;e:雪。

命题符号化为:M(a), M(b),

M(c), ?x(M(x)→( H(x)∨D(x))), ??x(D(x)∧L(x,d)), ?x(H(x)→L(x,e)) x(L(a ,x)→L(b,x)), L(a,d)∧L(a,e)

⑴L(a,d)∧L(a,e) P

⑵L(a,e) T ⑴

⑶?x(L(a,x)→?L(b,x)) P

⑷L(a,e)→?L(b,e) US ⑶

⑸?L(b,e) T ⑵⑷I11

⑹?x(H(x)→L(x,e)) P

⑺H(b)→L(b,e) US ⑹

⑻?H(b) T ⑸⑺I12

⑼?x(M(x)→(H(x)∨D(x))) P

⑽M(b)→(H(b)∨D(b)) US ⑼

⑾M(b) P

⑿H(b)∨D(b) T ⑽⑾I11

⒀D(b)T ⑻⑿I10

⒁D(b)∧?H(b) T ⑻⒀

一.将下面命题符号化

1.只有你考试和体检都合格,才会被

录取。

2.上大学的人都需要参加高考。

(A(x):x是人,B(x):x上大学, C(x,y):x参加y,D(x):x是高考。) 二.将命题公式A(P,Q,R)化简。其中

A(P,Q,R)?(P∧Q∧R)∨(?P∧Q∧R)∨(P∧Q∧?R)∨(P∧?Q∧R)∨

(P∧?Q∧?R)∨(?P∧Q∧?R)

三.令f(x)=x2,P(x):x是奇数,Q(x,y):x

≥y,论域 D

D={-1,0,1},求谓词公式?x(?P(f(x))→Q(f(x),x))

的真值.(要求有解题的过程)

四.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

效性。(按照教材格式写出推理过程) ?x(A(x)→?y(B(y)→?C(x,y))), ?x(A(x)→?y(C(x,y)∨D(y))), x(A(x)∧?y?D(y))

y?B(y)

第二章小结

本章重点掌握内容:

1.各基本概念清楚。

2.会命题符号化。

3.熟练掌握等价公式和永真蕴涵式。

4.会写前束范式。

5.熟练掌握谓词逻辑的三种推理方法。

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离散对象及其关系、结构和运算方法。离散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密码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而离散数学第2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它系统地介 绍了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本文将为读者提供离散数学第2版课 后习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原理 1.1 命题逻辑 习题1:命题逻辑的基本符号有哪些?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答:命题逻辑的基本符号包括命题变量、命题联结词和括号。命题变量用字母 表示,代表一个命题。命题联结词包括否定、合取、析取、条件和双条件等, 分别表示“非”、“与”、“或”、“如果...则...”和“当且仅当”。括号用于改变命题联结 词的优先级。 习题2:列举命题逻辑的基本定律。 答:命题逻辑的基本定律包括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吸收律 和否定律等。 1.2 集合论 习题1:什么是集合?集合的基本运算有哪些? 答: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集合的 基本运算包括并、交、差和补等。 习题2:列举集合的基本定律。 答:集合的基本定律包括幂等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吸收律和德摩根

定律等。 第二章:数理逻辑 2.1 命题逻辑的推理 习题1:什么是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列举几个常用的推理规则。 答: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是用来推导命题的逻辑规则。常用的推理规则包括假 言推理、拒取推理、假言三段论和析取三段论等。 习题2:使用推理规则证明以下命题:如果A成立,则B成立;B不成立,则 A不成立。 答:假言推理规则可以用来证明该命题。根据假言推理规则,如果A成立,则 B成立。又根据假言推理规则,如果B不成立,则A不成立。 2.2 谓词逻辑 习题1:什么是谓词逻辑?它与命题逻辑有何区别? 答:谓词逻辑是一种扩展了命题逻辑的逻辑系统,它引入了谓词和量词。与命 题逻辑不同,谓词逻辑可以对个体进行量化和描述。 习题2:给定谓词P(x)和命题Q,如何表示“对于所有的x,P(x)蕴含Q”? 答:可以用量词∀x来表示“对于所有的x”,用蕴含符号→表示蕴含关系。所以,“对于所有的x,P(x)蕴含Q”可以表示为∀x(P(x)→Q)。 第三章:组合数学 3.1 排列与组合 习题1: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它们有何区别? 答:排列是从给定的元素中取出一部分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方式。 组合是从给定的元素中取出一部分元素进行组合的方式。区别在于排列考虑了

离散数学知识汇总

离散数学笔记 第一章命题逻辑 合取 析取 定义 1. 否定:当某个命题为真时.其否定为假.当某个命题为假时.其否定为真定义 1. 条件联结词.表示“如果……那么……”形式的语句 定义 1. 双条件联结词.表示“当且仅当”形式的语句 定义合式公式 (1)单个命题变元、命题常元为合式公式.称为原子公式。 (2)若某个字符串 A 是合式公式.则?A、(A)也是合式公式。 (3)若 A、B 是合式公式.则 A ∧B、A∨B、A→ B、A?B 是合式公式。 (4)有限次使用(2)~(3)形成的字符串均为合式公式。 等值式 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将一个普通公式转换为范式的基本步骤

推理 定义 设 A 与 C 是两个命题公式. 若 A → C 为永真式、 重言式.则称 C 是 A 的有 效结论.或称 A 可以逻辑推出 C.记为 A => C 。(用等值演算或真值表) 第二章 谓词逻辑 、基本概念 ?:全称量词 ?:存在量词 一般情况下. 如果个体变元的取值范围不做任何限制即为全总个体域时. 带 “全称量词”的谓词公式形如"?x(H(x)→B(x)).即量词的后面为条件式.带“存在量词”的谓词公式形如?x(H(x)∨WL(x)).即量词的后面为合取式 例题 R(x)表示对象 x 是兔子.T(x)表示对象 x 是乌龟. H(x,y)表示 x 比 y 跑得快.L(x,y)表示x 与 y 一样快.则兔子比乌龟跑得快表示为: ?x ?y(R(x)∧T(y)→H(x,y)) 有的兔子比所有的乌龟跑得快表示为:?x ?y(R(x)∧T(y)→H(x,y)) 、谓词公式及其解释 定义 、 非逻辑符号: 个体常元(如 a,b,c)、 函数常元(如表示22 y x 的 f(x,y))、 谓词常元(如表示人 类的 H(x))。 定义 、逻辑符号:个体变元、量词(??)、联结词(﹁∨∧→?)、逗号、括号。 定义 、项的定义:个体常元、变元及其函数式的表达式称为项(item)。 定义 、原子公式:设 R(n x x ... 1)是 n 元谓词.n t t ...1是项.则 R(t)是原子公式。原子公式中的个体变元.可以换成个体变元的表达式(项).但不能出现任何联结词与量词.只能为单个的谓词公式。 定义 合式公式:(1)原子公式是合式公式;(2)若 A 是合式公式.则(﹁A)也是合式公式;(3)若 A,B 合式.则 A ∨B, A ∧B, A →B , A ?B 合式(4)若 A 合式.则?xA 、?xA 合式(5)有限次使用(2)~(4)得到的式子是合式。 定义 量词辖域:?xA 和?xA 中的量词?x/?x 的作用范围.A 就是作用范围。 定义 约束变元:在?x 和?x 的辖域 A 中出现的个体变元 x.称为约束变元.这是与量词相关的变元.约束变元的所有出现都称为约束出现。 定义 自由变元:谓词公式中与任何量词都无关的量词.称为自由变元.它的每次出现称为自由出现。一个公式的个体变元不是约束变元.就是自由变元。 注意:为了避免约束变元和自由变元同名出现.一般要对“约束变元”改名.而不对自由变元改名。 定义 闭公式是指不含自由变元的谓词公式 从本例(已省)可知. 不同的公式在同一个解释下. 其真值可能存在. 也可能不存在. 但是对于没有自由变元

离散数学知识点总结

注意/技巧: 析取符号为V,大写字母V x + y = 3不是命题 前件为假时,命题恒为真 运用吸收律 命题符号化过程中要注意命题间的逻辑关系,认真分析命题联结词所对应的自然语言中的联结词,不能只凭字面翻译。也就是说,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按照最简单的方式翻译 通用的方法:真值表法 VxP(x)蕴含存在xP(x) 利用维恩图解题 证明两个集合相等:证明这两个集合互为子集 常用的证明方法:任取待证集合中的元素<,> 构造相应的图论模型 第一章命题逻辑 命题和联结词 命题的条件:表达判断的陈述句、具有确定的真假值。选择题中的送分题 原子命题也叫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相对 简单联结词的真值表要记住 非(简单) 合取(当且仅当P,Q都为真时,命题为真) 析取(当且仅当P,Q都为假时,命题为假),P,Q可以同时成立,是可兼的或

条件(→)(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时,命题为假) P是前件,Q是后件 只要P,就Q等价于P→Q 只有P,才Q等价于非P→非Q,也就是Q→P P→Q特殊的表达形式:P仅当Q、Q每当P 双条件(?)(当且仅当P与Q具有相同的真假值时,命题为真,与异或相反) 命题公式 优先级由高到低:非、合取和析取、条件和双条件 括号省略条件:①不改变先后次序的括号可省去②最外层的括号可省去 重言式(永真式)、矛盾式(永假式)、偶然式 可满足式:包括重言式和偶然式 逻辑等价和蕴含 (逻辑)等价:这是两个命题公式之间的关系,写作“?”,要与作为联结词的?区分开来。如果命题公式A为重言式,那么A?T 常见的命题等价公式:需要背过被标出的,尽量去理解。关键是掌握公式是将哪个符号转换为了哪个符号,这对于解证明题有很大的帮助! 验证两个命题公式是否等价:当命题变元较少时,用真值表法。当命题变元较多时,用等价变换的方法,如代入规则、替换规则和传递规则 定理:设A、B是命题公式,当且仅当A?B是一个重言式时,有A和B逻辑等价。 蕴含:若A→B是一个重言式,就称作A蕴含B,记作A?B

离散数学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各章复习要求与重点 第一章 集 合 [复习知识点] 1、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子集、空集、全集、集合的包含、相等、幂集 2、集合的交、并、差、补等运算及其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吸收律、 De Morgan 律等),文氏(V enn )图 3、序偶与迪卡尔积 本章重点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运算性质、集合恒等式的证明 [复习要求] 1、理解集合、元素、子集、空集、全集、集合的包含、相等、幂集等基本概念。 2、掌握集合的表示法和集合的交、并、差、补等基本运算。 3、掌握集合运算基本规律,证明集合等式的方法。 4、了解序偶与迪卡尔积的概念,掌握迪卡尔积的运算。 [本章重点习题] P5~6,4、6; P14~15,3、6、7; P20,5、7。 [疑难解析] 1、集合的概念 因为集合的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这里只多了一个幂集概念,重点对幂集加以掌握,一是掌握幂集的构成,一是掌握幂集元数为2n 。 2、集合恒等式的证明 通过对集合恒等式证明的练习,既可以加深对集合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为第三章命题逻辑中公式的基本等价式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际上,本章做题是一种基本功训练,尤其要求学生重视吸收律和重要等价式在B A B A ~?=-证明中的特殊作用。 [例题分析] 例1 设A ,B 是两个集合,A={1,2,3},B={1,2},则=-)()(B A ρρ 。 解 }}3,2,1{},3,2{},3,1{},2,1{},3{},2{},1{,{)(φρ=A }}2,1{},2{},1{,{)(φρ=B 于是}}3,2,1{},3,2{},3,1{},3{{)()(=-B A ρρ

离散数学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是数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离散对象及其关系的数学理论。 它与连续数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连续数学主要研究连续对象和其性质。离 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电子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将对离散数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命题逻辑:命题逻辑研究由命题符号组成的复合命题及其逻辑关系。其中命题是一个陈述性的语句,可以是真或假。命题逻辑包括命题的逻辑 运算、真值表、命题的等价、充分必要条件等。 2.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是对命题逻辑的扩充,引入了量词、谓词和项。它的研究对象是命题函数,可以表示个体之间的关系。谓词逻辑包括谓词 的运算、量词的运算、公理化和推理规则等。 3.集合论:集合论是研究集合及其操作的数学分支。集合是一种由确 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集合论包括集合的基本运算(交、并、差、补)、 集合的关系(包含、相等、子集、真子集)以及集合的运算律和推导定理等。 5.组合数学:组合数学是研究物体的组合与排列问题的数学分支。它 包括排列、组合、分配、生成函数等内容,经常应用于计数和概率问题中。 6.图论:图论是用来描述物体间其中一种关系的图形结构的数学理论。它研究的对象是由顶点和边构成的图,包括无向图、有向图、带权图等。 图论研究的内容包括图的性质、连通性、路径、回路、树、图的着色等。 7.代数系统:代数系统是一种由一组元素及其相应的运算规则构成的 数学结构。常见的代数系统有群、环、域、格等,它们分别研究了集合上 的不同运算规律和结构。

8.布尔代数:布尔代数是一种应用于逻辑和计算机的代数系统。它以 真和假为基础,通过逻辑运算(与、或、非)构成了布尔代数。布尔代数 在计算机硬件设计和逻辑推理中广泛应用。 9.图的同构与图的着色:图的同构是指两个图在结构上相同,也就是说,它们具有相同的顶点和边的连接关系。图的同构判断是一个NP难问题,需要借助于图的着色等方法来判断。图的着色是给图的顶点分配颜色,使得相邻顶点的颜色不同。图的着色问题也是一个经典的组合优化问题。 10.概率与统计:离散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主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 和统计规律。概率论包括概率空间、条件概率、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等内容。统计学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涉及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回归分析等方法。 以上是离散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离散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数学分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电子工程等领域。掌握离散数学 的知识,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离散数学复习资料

离散数学复习资料 第1章命题逻辑 本章重点:命题与联结词,公式与解释,真值表,公式的类型及判定, (主)析取(合取)范式,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一、重点内容 1. 命题 命题表述为具有确定真假意义的陈述句。命题必须具备二个条件:其一,语句是陈述句;其二,语句有唯一确定的真假意义. 2. 六个联结词及真值表 h“”否定联结词,P是命题,P是P的否命题,是由联结词和命题P组成的复合命题.P取真值1,P取真值0,P取真值0,P取真值1. 它是一元联结词. h “”合取联结词,P Q是命题P,Q的合取式,是“”和P,Q组成的复合命题. “”在语句中相当于“不但…而且…”,“既…又…”. P Q取值1,当且仅当P,Q均取1;P Q取值为0,只有P,Q之一取0. h “”析取联结词,“”不可兼析取(异或)联结词, P Q是命题P,Q的析取式,是“”和P,Q组成的复合命题. P Q是联结词“”和P,Q组成的复合命题. 联结词“”或“”在一个语句中都表示“或”的含义,前者表示相容或,后者表示排斥或不相容的或. 即“P Q”“(P Q)(P Q)”. P Q取值1,只要P,Q之一取值1,P Q取值0,只有P,Q都取值0. h “”蕴含联结词, P Q是“”和P,Q组成的复合命题,只有P取值为1,Q取值为0时,P Q取值为0;其余各种情况,均有P Q的真值为1,亦即10的真值为0,01,11,00的真值均为1. 在语句中,“如果P则Q”或“只有Q,才P,”表示为“P Q”. h “” 等价联结词,P Q是P,Q的等价式,是“”和P,Q组成的复合命题. “”在语句中相当于“…当且仅当…”,P Q取值1当且仅当P,Q真值相同. 3. 命题公式、赋值与解释,命题公式的分类与判别 h命题公式与赋值,命题P含有n个命题变项P1,P2,…,P n,给P1,P2,…,P n各指定一个真值,称为对P的一个赋值(真值指派). 若指定的一组值使P的真值为1,则这组值为P的真指派;若使P的真值为0,则称这组值称为P的假指派. h命题公式分类,在各种赋值下均为真的命题公式A,称为重言式(永真式);在各种赋值下均为假的命题公式A,称为矛盾式(永假式);命题A不是矛盾式,称为可满足式; 判定命题公式类型的方法:其一是真值表法,任给公式,列出该公式的真值表,若真值表的最后一列全为1,则该公式为永真式;若真值表的最后一列全为0,则该公式是永假式;若真值表的最后一列既非全1,又非全0,则该公式是可满足式.其二是推导演算法. 利用基本等值式(教材的十六个等值式或演算律),对给定公式进行等值推导,若该公式的真值为1,则该公式是永真式;若该公式的真值为0,则该公式为永假式.既非永真,也非用假,成为非永真的可满足式.其三主析取(合取)范式法,该公式的主析取范式有2n个极小项(即无极大项),则该公式是永真式;该公式的主合取范式有2n个极大项(即无极小项),则该公式是永假式;该公式的主析取(或合取)范式的极小项(或极大项)个数大于0小于2n,,则该公式是可满足式. h等值式A B,命题公式A,B在任何赋值下,它们的真值均相同,称A,B等值。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0命题逻辑 素数=质数,合数有因子 和或假必真同为真 (p T q) A (q <--> r) , (p A q) An r, p A (q An r)等都是合式公式,而若公式A是单个 的命题变项,则称A为0层合式 n p A q) T r , (n (p q)) A ((r V s)斥甬p)分别为3层和4层公式 r, ( p r (r T q)等不是合式公式。 p A q) Tn r 【例】求下列公式的真值表,并求成真赋值和成假赋值。 公式(1)的成假赋值为011,其余7个赋值都是成真赋值 (1)双重否定律 (2)等幂律A A; A V (3)交换律A A A A ; A V V A (4) 结合律(A A B) A A(BA C); (5) 分配律(A A B)V C(A V C)A(B V C) (6) 德?摩根律(A V B)A A B; (7) 吸收律A V( A A B)A; A A(A V B) (8)零一律A V 1 1 ; A A 00 (9) 同一律A V 0A A A 1A (10) 排中律A V A1 (11) 矛盾律A A A0 (12) 蕴涵等值式A T V B (13) 假言易位A T A (14) 等价等值式(A T B)A( B T A) 第二章,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A (A V B)V ;(A V B) (A A B) V( B V C) A C (A A C) V( B A C) A V B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 (15) 等价否定等值式 (16) 归缪式 (A T B )A( A T B ) A 一个析取范式是矛盾式当且仅当它的每个简单合取式都是矛盾式 一个合取范式是重言式当且仅当它的每个简单析取式都是重言式 主范式【A 小真,V 大假】 A 成真 小写 极小项 极大项 1 盘 我真赋值 名称 舍式 1成假赋值 名称- 1 pA~i qA~i T 0 0 0 P V

离散数学

第一章命题逻辑 1.1 命题及其表示方法 1.2 联结词 1.3 命题公式与翻译 1.4 真值表与等价公式 1.5 重言式与蕴含式 1.6 其它联结词 1.7 对偶与范式 1.8 推理理论 1.1 命题及其表示方法 命题:具有确定真值的陈述句 命题的类型(原子命题和复合命题) 命题的表示(一个命题标识符(比如P)表示确定的命题) 重点:如何判断语句是否为命题。 1.2 联结词 否定? 合取∧ 析取∨ 条件→ 双条件? 重点:五种联结词的含义、真值表 1.3 命题公式与翻译 命题公式 符号化:所谓命题的符号化就是把一个用文字叙述的句子相应地写成由 命题标识符、联结词和括号表示的合式公式。 命题符号化的重要性 命题符号化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掌握好,在命题推理中最先遇到的就是符号化一个问题,解决不好,等于说推理的首要前提没有了。 重点:命题的符号化 符号化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①确定给定句子是否为命题。 ②句子中连词是否为命题联结词。

③要正确地表示原子命题和适当选择命题联结词。 1.4 真值表与等价公式 真值表的构造方法 (1) 找出公式中所含的全体命题变元P1, P2, …, Pn, (若无下角标就按字典顺 序排列), 列出2n个赋值. 赋值从00…0开始, 然后按二进制加法依次写出各赋值, 直到11…1为止. (2) 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公式的各个层次. (3) 对应各个赋值计算出各层次的真值, 直到最后计算出公式的真值. 等价关系的含义 等价式的判别方法 ?真值表法 ?等价演算法 基本等价式(必须掌握) (1)对合律(双重否定):??P?P (2)幂等律:P∧P?P,P∨P?P (3)结合律:(P∧Q)∧R?P∧(Q∧R), (P∨Q)∨R?P∨(Q∨R) (4)交换律:P∧Q?Q∧P,P∨Q?Q∨P (5)分配律:P∧(Q∨R)?(P∧Q)∨(P∧R), P∨(Q∧R)?(P∨Q)∧(P∨R) (6)德·摩根律:? (P∧Q) ??P∨?Q, ? (P∨Q) ??P∧?Q (7)吸收律:P∧(P∨Q)?P,P∨(P∧Q)?P (8)同一律:P∧T?P,P∨F?P (9)零律:P∧F?F,P∨T?T (10)否定律:P∧?P?F,P∨?P?T (11) 条件式转化律: P→Q??P∨Q, P→Q??Q→?P (12) 双条件式转化律: P?Q ?(P→Q)∧(Q→P) ?(P∧Q)∨(?P∧?Q) ? (P?Q) ?P??Q ??P?Q (13) 输出律(CP规则): P→(Q→R) ?(P∧Q)→R 重点:等价式的证明、基本等价式

离散数学重点笔记

素数 = 质数,合数有因子 和或假必真同为真 (p→q)∧(q←→r),(p∧q)∧┐r,p∧(q∧┐r)等都是合式公式,而pq→r,(p→(r→q)等不是合式公式。若公式A是单个的命题变项,则称A为0层合式 (┐p∧q)→r,(┐(p→┐q))∧((r∨s)┐p)分别为3层和4层公式 【例】求下列公式的真值表,并求成真赋值和成假赋值。 (┐p∧q)→┐r 公式(1)的成假赋值为011,其余7个赋值都是成真赋值 第一章,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1)双重否定律??A?A (2)等幂律 A∧A?A ; A∨A?A (3)交换律 A∧B?B∧A ; A∨B?B∨A (4)结合律(A∧B)∧C?A∧(B∧C);(A∨B)∨C?A∨(B∨C) (5)分配律(A∧B)∨C?(A∨C)∧(B∨C);(A∨B)∧C?(A∧C)∨(B∧C) (6)德·摩根律?(A∨B)??A∧?B ;?(A∧B)??A∨?B (7)吸收律 A∨(A∧B)?A;A∧(A∨B)?A (8)零一律 A∨1?1 ; A∧0?0 (9)同一律 A∨0?A ; A∧1?A (10)排中律 A∨?A?1 (11)矛盾律 A∧?A?0 (12)蕴涵等值式 A→B??A∨B (13)假言易位 A→B??B→?A (14)等价等值式 A?B?(A→B)∧(B→A) (15)等价否定等值式 A?B??A??B??B??A (16)归缪式(A→B)∧(A→?B)??A (p∧┐q)∨(┐q∧┐r)∨p 主范式【∧小真,∨大假】 ∧成真小写 【例】 (p→q)→(┐q→┐p) = ┐(┐p∨q)∨(q∨┐p) (消去→)

= (p∧┐q)∨┐p∨q (┐内移) (已为析取范式) = (p∧┐q)∨(┐p∧┐q)∨(┐p∧q)∨(┐p∧q)∨(p∧q) (*) = m2∨m0∨m1∨m1∨m3 = m0∨m1∨m2∨m3 (幂等律、排序) (*)由┐p及q派生的极小项的过程如下: ┐p = ┐p∧(┐q∨q) = (┐p∧┐q)∨(┐p∧q) q = (┐p∨p)∧q = (┐p∧q)∨(p∧q) 熟练之后,以上过程可不写在演算过程中。 该公式中含n=2个命题变项,它的主析取范式中含了22=4个极小项,故它为重言式,00,01,10,11全为成真赋值。 【例】(p→q)∧┐p = (┐p∨q)∧┐p (消去→) = ┐p∨(┐p∧q) (分配律、幂等律) 已为析取范式 = (┐p∧┐q)∨(┐p∧q) = m0∨m1 【例】(p∧┐q)∨(┐p∧q) = (p∨┐p)∧(p∨q)∧(┐q∨┐p)∧(┐q∨q) = (p∨q)∧┐(p∧q) 重言蕴涵式 【例】用附加前提证明法证明下面推理。 前提:P→(Q→R),?S∨P,Q 结论:S→R 证明:(1)?S∨P 前提引入规则 (2)S 附加前提引入规则 (3)P (1)(2)析取三段论规则 (4)P→(Q→R)前提引入规则 (5)Q→R (3)(4)假言推理规则 (6)Q 前提引入规则 (7)R (5)(6)假言推理规则 【例】用归缪法证明。 前提:P∨Q,P→R,Q→S 结论:S∨R 证明(1)?(S∨R)附加前提引入规则 (2)?S∧?R (1)置换规则 (3)?S (2)化简规则 (4)?R (2)化简规则 (5)Q→S 前提引入规则 (6)?Q∨S (5)置换规则 (7)?Q (3)(6)析取三段论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详解第二版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详解第二版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详解第二版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在学习离散数 学的过程中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下面就是本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和解答,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一、命题逻辑 1.什么是命题? 命题是用来陈述某个陈述语句真假的陈述句。 2.什么是合取和析取? 合取是将两个命题连接起来,且要求两者同时成立,符号用“∧”表示;析取是也将两个命题连接起来,但是只要求其中一个成立即可,符号 用“∨”表示。 3.什么是条件和双条件? 条件是指前者为真则后者为真,否则后者为假,符号用“→”表示;双 条件是指前者为真则后者为真,否则后者为假;同时后者为真则前者 也为真,反之后者为假则前者也为假,符号用“↔”表示。 4.什么是命题公式?

命题公式是用变量、命题连接词和括号构成的表达式,构成命题公式的常常为命题或者是一些常用的命题连接词。 二、谓词逻辑 1.什么是一阶逻辑? 一阶逻辑是对命题进行量化的扩展。除了命题外,一阶逻辑还包括了“个体”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于描述这些关系的“量词”。 2.什么是量词? 量词包括“存在量词∃”和“全称量词∀”,前者表示存在至少一个使谓词成立的个体,后者表示所有个体都满足该谓词。 3.什么是命题函数? 命题函数是将数学函数和逻辑命题符号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命题符号。 4.什么是名词? 名词是指代对象的标签,它是一般化的名词。例如,女人是一般化的名词,梅丽莎是特定的名词。

三、集合论和图论 1.什么是集合?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元素的整体。 2.什么是集合的理论? 集合的理论是关于集合的性质、关系和操作的一种抽象理论。 3.什么是图? 图是用来描述一些个体之间的关系的工具,由节点和边构成。其中节点表示个体,边表示个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4.什么是路径? 路径是指通过边连接一些节点的一系列节点。 四、树和排序 1.什么是树? 树是一种数据结构,它由一组节点和边构成。节点可以包含数据,边用于连接节点并表示关系。

离散数学复习要点

离散数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命题逻辑 一、典型考查点 1、命题的判断方法:陈述句真值唯一,特殊:反问句也是命题。其它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悖论等皆不是。详见教材P1 2、联结词运算定律┐∧∨→记住特殊的:1∧1⇔1,0∨0⇔0,1→0⇔0,11⇔1,00⇔1详见P5 3、命题符号化步骤:A划分原子命题,找准联结词。特殊自然语言: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用∧,只有P才Q,应为Q →P;除非P否则Q,应为┐P→Q。B设出原子命题写出符号化公式。详见P5 4、公式的分类判定(重言式、矛盾式、可满足式)方法:其一根据所有真值赋值情况,其二根据等价演算来判断。详见P9 5、真值表的构造步骤:①命题变元按字典序排列,共有2n个真值赋值。②对每个指派,以二进制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顺序列出。③若公式较复杂,可先列出各子公式的真值(若有括号,则应从里层向外层展开),最后列出所求公式的真值。详见P8。 6、基本概念:置换规则,P规则,T规则,详见P24;合取范式,析取范式,详见P15;小项详见P16;大项详见P18,最小联结词组详见P15 , 7、等价式详见P22表1.6.2 证明方法:①真值表完全相同②用等价演算③利用A B的充要条件是A B且B A。主要等价式:(1)双否定:A A。(2)交换律:A∧B B∧A,A∨B B∨A,A B B A。3)结合律:(A∧B)∧C A ∧(B∧C),(A∨B)∨C A∨(B∨C),(A B)C A(B C)。(4) 分配律:A∧(B∨C)(A∧B)∨(A∧C),A∨(B∧C)(A∨B)∧(A∨C)。(5) 德·摩根律:(A∧B)A∨B,(A∨B)A∧B。(6) 等幂律:A∧A A,A∨A A。(7) 同一律:A∧T A,A∨F A。(8) 零律:A∧F F,A∨T T。(9) 吸收律:A∧(A∨B)A,A∨(A∧B)A。(10) 互补律:A ∧A F,(矛盾律),A∨A T。(排中律)(11) 条件式转化律:A→B A∨B,A→B B→A。(12) 双条件式转化律:A B(A→B)∧(B→A)(A∧B)∨(A∧B) 8、蕴含式详见P23表1.6.3 证明方法:①前件真导后件真方法②后件假导前件假方法③真值表中,前件为真的行,后件也为真或者后件为假的行,前件也为假。④用定义,证A B,即证A→B是永真式。 9、范式求法步骤:①使用命题定律,消去公式中除、和以外公式中出现的所有联结词;②使用(P)P 和德·摩根律,将公式中出现的联结词都移到命题变元之前;③利用结合律、分配律等将公式化成析取范式或合取范式。 10、主范式的求法重点步骤:(a)把给定公式化成析取(合取)范式;(b)删除析取范式中所有为永假的简单合取(析取)式;(c)用等幂律化简简单合取(析取)式中同一命题变元的重复出现为一次出现,如P∧P P。(d)用同一律补进简单合取(析取)式中未出现的所有命题变元,如Q,则P P∧(Q∨Q)或P P∨(Q∧Q),并用分配律展开之,将相同的简单合取式的多次出现化为一次出现,这样得到了给定公式的主析取(合取)范式。 注意: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之间的联系。例如:(P Q)Q m1m3M0M2,即剩下的编码就是另一个主范式的编码,因此,求主范式,哪一个简单易求,就先求哪个,然后对应出所求结果。详见P16 11、推理证明:重点方法:演算、演绎法(常用的格式)、反证法、CP规则即附加前提等。 重点规则(主要蕴含式):(1) P∧Q P化简(2) P∧Q Q化简(3) P P∨Q附加(4) P P→Q变形附加(5)Q P→Q变形附加(6) (P→Q)P变形化简(7) (P→Q)Q变形化简(8) P,(P→Q)Q假言推理(9) Q,(P→Q)P拒取式(10) P,(P∨Q)Q析取三段论(11) (P→Q),(Q→R)P→R条件三段论(12) (P Q),(Q R)P R 双条件三段论 文字证明推理三步:一命题符号化,二写出前提和结论,三进行证明。详见P21 … 二、强化练习 1.命题的是( )A.走,看电影去+y>0C.空集是任意集合的真子集D.你明天能来吗 2.下列式子为重言式的是( ) →P∨Q B.(┐P∧Q)∧(P∨┐Q) C.┐ (P Q) D.(P∨Q) (P→Q) 3.下列为两个命题变元P,Q的小项是() A.P∧Q∧ P B. P∨Q C. P∧Q D. P∨P∨Q 4.下列语句中是真命题的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谓词逻辑

第五章谓词逻辑 习题5.1 1. a)每个自然数都有唯一的后继; 解:“每个”是全称的概念;“自然数”需引进一个特性谓词;“有”表示存在;“唯一”表示所有具有该性质的元素均相等(即若x具有该性质,y也具有该性质,则x等于y);“后继”用谓词表示。于是,可令: N(x):x是自然数; Q(x, y):y是x的后继; E(x, y):x等于y; 则上述命题可以符号化为: (∀ x) ( N ( x ) → (∃ y) (Q ( x, y ) ∧ (∀ z) (Q ( x, z ) → E ( y, z ) ) b) 没有以0为后继的自然数; 解:“没有”表示不存在;“自然数”用特性谓词表示;“后继”用谓词表示。于是,可令:N(x):x是自然数; Q(x, y):y是x的后继; 则上述命题可以符号化为: ⌝ (∃ x)( N ( x ) ∧ Q ( x, 0 ) ) 注意:①对于引进的特性谓词,在全称量词约束下要用逻辑联结词“→”,在存在量词约束下要用逻辑联结词“∧”。 ②“唯一”概念的符号化。 2. a)存在唯一的偶素数; 解:“存在”是存在量词的概念;“唯一”可参照上题;“偶数”、“素数”用谓词表示。于是,可令: E(x):x是偶数; S(x):x是素数; R(x, y):x等于y; 则上述命题可以符号化为: (∃ x) ( E ( x ) ∧ S ( x ) ∧ (∀ y) ( E ( y ) ∧ S ( y ) → R ( x, y ) ) b)没有既是奇数又是偶数的数; 解:“没有”表示不存在;“奇数”、“偶数”、“数”用谓词表示。于是,可令: O(x):x是奇数; E(x):x是偶数; Q(x):x是数;

离散数学谓词逻辑

离散数学谓词逻辑 以《离散数学谓词逻辑》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 离散数学谓词逻辑(Discrete Mathematics Predicate Logic)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数学抽象思维方式,它是用来描述关系的基本逻辑形式。例如,假设我们有三个人,分别叫做张三、李四和王五,我们可以用离散数学谓词逻辑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假设张三、李四和王五是同学,则可以用这样一个谓词逻辑来表示: S(x,y):表示x和y是同学,x代表一个人,y代表另一个人。 根据谓词逻辑S(x,y),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张三和李四是同学,即S(张三,李四); 2、李四和王五是同学,即S(李四,王五); 3、王五和张三不是同学,即~S(王五,张三),其中“~”表示“取反”,即不成立。 离散数学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是由著名数学家许渊冲和英国数 学家华罗庚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它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复杂系统中的关系和行为规律。这种数学谓词逻辑是数学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它将用谓词表达式描述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给出关系的结论。 离散数学谓词逻辑的有点在于,它可以用很详细的方式来描述事实,而且它也可以很容易地描述复杂的系统中的关系和行为规律。另外,它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推理工具,可以用来检验某种行为是否符合逻辑规则,从而推断结论。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机器人A,它可以根据程序执行以下动作:

当检测到红色条件时,机器人A会移动到目标地点。为了模拟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定义一组谓词来表示: R(x,y):表示x处有红色条件,y代表一个位置; M(x,y):表示x可以移动到y,x代表一个对象,y代表一个位置。 根据上面的谓词表达式,如果给定以下情况:当机器人A检测到位置a处有红色条件时,它应该移动到第b位置,那么我们可以用谓词逻辑来表示: R(a,b)∧M(a,b), 其中“∧”表示“与”,即同时符合R(a,b)与M(a,b)的条件才行。 离散数学谓词逻辑不仅可以用于描述系统中的关系和行为规律,而且还可以用于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推理,它在计算机科学中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计算机程序都是由许多谓词表达式组成的,而这些谓词表达式又是基于离散数学谓词逻辑构成的。这种组合型的离散数学谓词逻辑称为“分层谓词逻辑”,它具有良好的模拟和推理性能,可以用 来设计复杂的计算机程序。 另外,离散数学谓词逻辑在机器学习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假设我们需要一个机器学习算法,用来识别出某类图像的特征,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分层谓词逻辑,先把图像中的各种特征描述成谓词表达式形式,然后根据这些谓词表达式,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学习出这类图像的特征。 综上所述,离散数学谓词逻辑具有灵活性和易用性,可以用来描

离散数学谓词

离散数学谓词 离散数学是一门研究离散对象和离散结构的数学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中的基础课程之一。谓词是离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将介绍谓词的概念、性质、表示方法、逻辑联结词和量化符号。 一、谓词的概念 谓词是用来描述某些对象的性质的一种符号。常用的谓词有“是”、“属于”、“含有”等等。例如,对于集合A={1,2,3},可以定义一个谓词P(x),表示x是A中的元素。则P(1)、P(2)、P(3)为真,而P(4)为假。 谓词可以有多个自变量,例如,对于两个正整数x和y,可以定义一个谓词R(x,y),表示x是y的因子。则R(1,5)、R(2,10)、R(5,25)为真,而R(3,5)、R(4,10)、R(6,25)为假。 二、谓词的性质 1. 谓词的真值只能是真或假,不能是其他值。 2. 谓词的真值取决于自变量的取值。 3. 谓词可以用逆否命题、否命题、等价命题、充分条件等概念进行推理。 三、谓词的表示方法 1. 用符号表示,谓词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P(x)、Q(x,y)。 2. 用语言表示,例如,对于集合A={1,2,3},可以用语言表示为“x是A中的元素”。 3. 用图形表示,例如,对于一个人集合P,可以用图形表示为: 四、逻辑联结词 逻辑联结词是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命题的词语,例如,“与”、“或”、“非”等。在离散数学中,逻辑联结词常用于对谓词进行逻辑推理。 1. 与($\land$):表示“且”,两个命题都为真时,结果为真,否则结果为假。 五、量化符号 量化符号是用来表达命题中“每个”或“存在”的词语,是谓词逻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的量化符号有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5 离散数学-谓词逻辑

5 谓词逻辑 (1) 命题逻辑:是研究以原子命题为基本单位的复合命题的逻辑关系和推理,由于没有揭示原子命题内部成分或原子命题之间内部成分的联系,在推理中必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例1用形式推理证明 “凡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 解1若用 :P 人都是要死的.:Q 苏格拉底是人.:R 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在命题逻辑中可用 公式()P Q R ∧→表示. 2但上述命题公式并非永真(,P Q 赋值,T R 赋值F 时,公式真值是F ) 即R 不是有效结论,但按常理推论又是正确的, 3但按常理推理又是正确的,问题出在,P Q 中的人和苏格拉底的的逻辑关系在表达上没有体现. 解决思路 语法指出一个陈述句是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为揭示命题内部结构以及命题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按照上述两个成分对命题进行分解,将主语称为个体,谓语称为谓词,即将原子命题再精细化. 例2 张华是大学生. ()P a 其中,()P x :x 是大学生.a :张华. 5大于3. (5,3)A 其中:(,)A x y :x 大于y . 定义1 原子命题中表示思维对象的词称为个体词,具体个体称为个体常元, 用,a b 表示.抽象个体称为个体变元,用,x y 表示. 原子命题中表示个体的性质或之间关系的词,称为谓词.一元谓词用 (),(),,P x Q x 二元谓词用(,),(,),,P x y M t s 表示. 个体变元的论述范围称为个体域,用D 表示. 注 1 一元谓词()P x 表示个体的性质,多元谓词(,,)Q x y z 表示个体之间的关系. 2 谓词(),(,)P x Q x y 仅当个体变元,x y 由个体常元,a b 替换后,才表示一个命题, 其真值依个体变元在论域中取不同值而可能改变. .即在谓词逻辑层面上对命题作了精细的描述. 3 当0,n =称为零元谓词,即命题逻辑中的命题,这样命题与谓词就得到了统一. 例3 用个体词,谓词,逻辑联结词表达下列命题 (a) 2即是偶数又是素数. (b) 如果你不出去,我就不进去. (c) 当李明比王伟年龄大时, 周老师才会唱歌, 解 (a) ()P x :x 是偶数,()Q y :y 是素数.D :自然数集合.2, 2.x y ==

离散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离散数学知识点 第二章命题逻辑 1.→,前键为真,后键为假才为假;<—>,相同为真,不同为假; 2.主析取范式:极小项(m)之和;主合取范式:极大项(M)之积; 3.求极小项时,命题变元的肯定为1,否定为0,求极大项时相反; 4.求极大极小项时,每个变元或变元的否定只能出现一次,求极小项时变元不够合取真,求极大项时变元不够析取假; 5.求范式时,为保证编码不错,命题变元最好按P,Q,R的顺序依次写; 6.真值表中值为1的项为极小项,值为0的项为极大项; 7.n个变元共有n2个极小项或极大项,这n2为(0~n2-1)刚好为化简完后的主析取加主合取; 8.永真式没有主合取范式,永假式没有主析取范式; 9.推证蕴含式的方法(=>):真值表法;分析法(假定前键为真推出后键为真,假定前键为假推出后键也为假) 10.命题逻辑的推理演算方法:P规则,T规则 ①真值表法;②直接证法;③归谬法;④附加前提法; 第三章谓词逻辑 1.一元谓词:谓词只有一个个体,一元谓词描述命题的性质; 多元谓词:谓词有n个个体,多元谓词描述个体之间的关系; 2.全称量词用蕴含→,存在量词用合取^;

3.既有存在又有全称量词时,先消存在量词,再消全称量词; 第四章集合 1.N,表示自然数集,1,2,3……,不包括0; 2.基:集合A中不同元素的个数,|A|; 3.幂集:给定集合A,以集合A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成的集合,P(A); 4.若集合A有n个元素,幂集P(A)有n2个元素,|P(A)|=||2A=n2; 5.集合的分划:(等价关系) ①每一个分划都是由集合A的几个子集构成的集合; ②这几个子集相交为空,相并为全(A); 6.集合的分划与覆盖的比较: 分划:每个元素均应出现且仅出现一次在子集中; 覆盖:只要求每个元素都出现,没有要求只出现一次; 第五章关系 1.若集合A有m个元素,集合B有n个元素,则笛卡尔A×B的基数为 2种不同的关系; mn,A到B上可以定义mn 2.若集合A有n个元素,则|A×A|=2n,A上有22n个不同的关系; 3.全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 空关系的性质:反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计算机数学基础—离散数学谓词逻辑

第2章谓词逻辑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谓词、量词、个体词、个体域、原子公式、谓词公式和变元等概念。会将不太复杂的命题符号化。 2. 掌握在有限个体域下求公式的真值和某些公式在给定解释下真值的方法,判别公式类型(永真式、永假式和可满足式)的方法。 3. 掌握谓词演算的等值式和重言蕴含式(六种情况:(1)命题公式的推广;(2)量词否定式的等值式;(3)量词辖域扩张和收缩的等值式;(4)量词与联结词∨,∧,→的等值式;(5)量词与联结词的重言蕴含式;(6)两个量词公式间的等值式与重言蕴含式)。会进行谓词公式的等值演算。 4. 了解前束范式的概念,会求公式的前束范式。 5. 了解谓词逻辑推理的规则:全量词消去规则(US规则);全量词附加规则(UG规则);存在量词消去规则(ES规则);存在量词附加规则(EG规则) 本章重点:谓词与量词,公式与解释,前束范式,谓词逻辑推理证明。 二、学习辅导 在命题逻辑中,我们把原子命题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对原子命题不再进行分解,只有复合命题才可以分解,揭示了一些有效的推理过程. 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仅有命题逻辑是无法把一些常见的推理形式包括进去. 例如 “凡人要死,张三是人,张三要死” 显然是正确推理. 用命题逻辑解释三段式. 设 P:人要死;Q张三是人;R:张三要死。 表示成复合命题有 P∧Q→R 这不是重言式,即R不是前提P,Q的有效结论. 这反映了命题逻辑的局限性,其原因是把本来有内在联系的命题P,Q,R,视为独立的命题。要反映这种内在联系,就要对命题逻辑进行分析,分析出其中的个体词、谓词和量词,再研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出正确的推理形式和规则,这就是谓词逻辑的研究内容。 1. 谓词与量词 学习这一部分要反复理解谓词和量词引入的意义,概念的含义。 在谓词逻辑中,原子命题分解成个体词和谓词。个体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客体,它可以是具体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如小张,房子,南京,大米,思想,实数2等等。谓词是用来刻划个体词的性质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词。例如 (1)(1)ln5是无理数; (2)(2)高可比李木相高4cm; (3) 郑州位于北京和广州之间。 这时三个简单命题,其中ln5,高可,李木相,郑州,北京,广州等都是个体词,而“是无理数”,“……比……高4cm”,“……位于……和……之间”等都是谓词。 个体词分个体常项(用a,b,c,d,…表示)和个体变项(用x,y,z,…表示);谓词分谓词常项(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