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

合集下载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第四节缣帛

第四节缣帛

马王堆一号汉墓主人辛追: 东方睡美人
马王堆一号汉墓主人辛追: 东方睡美人——不腐的2100年之前的古尸
《书》《左传》《楚辞》的题材
和风格,为研究古典文学遗产的
重要材料之一。但该帛书的图象
和文字内容主要包括了流行于楚
国的传说和神话,充满天神、地
祗的宗教思想,接近于富于南方
神话色彩的《山海经》和南方古
老的卜筮之书《归藏易经》,反
映了战国时期楚人思想、信仰的
情况。因此,这份帛书实质上是
一种巫术性的东西。这份帛书是
3、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
▪ 马王堆3号汉墓是西汉軑侯利苍的儿子的墓。1973年 12月从这个墓里出土了20多种12万多字的帛书,是 我国考古学界空前的惊人发现,包括帛书《老子》 甲、乙本,以及《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4篇,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4篇,还有帛书《周易》 《易说》等。
▪ 众多学者认为,从避讳的角度看,这批帛书的抄写时间 在汉高祖刘邦初年到汉文帝刘恒初年。
发掘马王堆汉墓
素纱蝉衣
马王堆汉墓竹简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 1号墓帛画,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 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 的景象。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有6 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 上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鹤立其左右, 可能是大神烛龙;画的左上部有内立金乌的 太阳,它的下方是翼龙、扶桑和8个较小的 红圆点,与古代十日神话接近;相对的右上 部描绘了一女子飞翔仰身擎托一弯新月,月 牙拱围着蟾蜍与玉兔,其下有翼龙与云气, 应是墓主人升天景象;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骑 兽怪物与悬铎,铎下并立对称的门状物,两 豹攀腾其上,两人拱手对坐,描绘的天门之 景。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位拄杖缓 行的老妇人侧面像,其前有两人跪迎,后有 3个侍女随从,根据服饰、发饰特点,并对 照出土的女尸,可能是墓主人形象。下段有 两条穿璧相环的长龙,玉璧上下有对称的豹 与人首鸟身像,玉璧系着张扬的帷幔和大块 玉璜;玉璜之下是摆着鼎、壶和成叠耳杯的 场面,两侧共有7人伫立,是为祭祀墓主而 设的供筵;这个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条巨鲸 上的裸身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羊 状怪兽分布周围。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简论简牍帛书的文献学价值

简论简牍帛书的文献学价值

第二版。1908 年冬,他又将浙江诸同志革 10 月,武昌起义爆发,他立即归国,赶赴 年代以后,所出土简帛涉及的内容更丰富,年代
命始末编为《浙案记略》一书,凡三卷,记 上海锐进学社设立总机关,主持光复会和 跨度也更广泛,涵盖了战国、秦、汉、三国及魏晋
载徐、秋等烈士事迹,用来向群众宣传革 光复军的领导工作,号召江苏、浙江各地 等朝代。在书籍类中,凡《汉书·艺文志》所列之六

兼事撰述工作,著 《中国民族权力消长 备再次进行反清武装起义,因为黄花岗起 前,这一阶段的发掘多为外国探险家、考古学家
史》,鼓吹革命,1904 年在日本东京印行, 义失败,革命形势不利而中止。6 月,再赴 所为,明显带有掠夺性质,其所获简牍帛书也均
1907 年易名《中国民族史》,又在东京出 南洋各地,发动华侨捐款支援国内革命。 被带到国外,至今仍藏于异域。二是 20 世纪 70
侨捐款。这种情绪继续发展下去,5 月时, 物如李燮和、林述庆、陶骏葆,或杀或逐。 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古文献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
他在文岛等地散步流言,声称孙中山将捐 对于从根本上威胁着自己地位的陶成章, 科。目前,人们主要从形制、分类等方面研究其文
款占为己有等。到了 9 月,又和在槟港当 当然更视为政敌,倍加忌恨,就派遣他的 献学价值。形制是对简帛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分
献越久远,真实性越强。简帛文献是我国最 这种方法明显缺乏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 则《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与江北、中原地
古老的文献之一,它的原始性,为我们开展 影响,显得古朴原始,带有南方地区常见病 区出土的版本皆不同,充分反映了楚文化老
古文献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目前, 的特点。其卷首的《足臂十一脉炙经》、《阴阳 学的特点,也更接近流行的《老子》原本,但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关键词】秦汉/简牍/文字/考释/字形【正文】从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我们称之为秦汉简帛书。

现今,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特别在史学方面,而本文只就文字学方面介绍70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

自上世纪初,在新疆罗布泊发现汉晋简以来,几批汉简的发现地均在西部地区。

从70年代起,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西等地都有秦汉简帛书发现。

到1998年上半年为止,公开发表的秦汉简帛书出土及整理情况如下: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有《编年纪》、《为吏之道》、《语书》、《秦律十八种》等刑法文书,并有《日书》2种。

睡虎地4号墓有家书等木牍。

四川青川郝家坪发现战国秦木牍2件,其中1件为田律内容。

甘肃天水放马堆1号战国秦墓有《日书》2种及《墓主纪》。

湖北云梦龙岗6号秦墓有文书的竹简和乞鞫免罪内容的木牍。

湖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遣册竹简。

3号墓发现大批帛书,有《老子》甲、乙本,《六十四卦》、《经法》、《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春秋语事》、《天文气象杂占》、《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合阴阳》、《十问》、《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及古地图2种。

并有类似《黄帝内经》竹简及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凤凰10号墓有刍藁帐等竹简和遣册,9号墓有“安陆守丞”牍,168号汉墓有《江陵丞相告地下丞》竹牍,8号汉墓、167号汉墓、168号汉墓均出土遣册。

湖北江陵高台汉墓、大坟头1号汉墓也有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简牍有《奏谳书》、《脉书》、《引书》、《算数书》、《历谱》及遣册等等。

249号汉墓出土《日书》简、258号汉墓出土《历谱》简。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汝阴侯墓出土《苍颉篇》、《诗经》、《万物》等。

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都有竹简发现,1号墓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汉元光历谱》等。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有《论语》、《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竹简。

书法的故事 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

书法的故事  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

书法的故事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书法的故事西汉的竹木简、帛书由篆书向隶书的过渡竹木简特点及代表作西汉流沙坠简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主要用竹、木或帛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

竹木简是指西汉时期人们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墨迹文字,狭长的竹片、木片叫做“简”。

如1949 年前出土的流散国外的《流沙坠简》、1972 年至1976 年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等。

这些竹木简牍书法直接继承了秦隶的传统,写得浑厚质朴,而又仪态万千,既有篆书圆融流动的笔意,也有“八分”(隶书)的波磔与行草书的连笔,结体呈横势扁方,也可以看到楷书的源头。

西汉居延汉简西汉居延汉简帛书特点及代表作西汉居延汉简局部帛书是指写在帛上的墨迹。

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是良好的书写材料。

1942 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楚帛书,又称“楚缯书”,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帛书。

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帛书。

帛书原藏在一个长方形漆奁里,多数折叠成长方形,有的卷在作轴的木板上。

帛书上不仅有墨书文字,有的还有彩绘的图画。

马王堆帛书经拼缀复原,共28件,12 万余言,洋洋大观,大致可分六大类:1. 六艺类,有《周易》《表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2. 诸子类,有《老子》(甲本)、《黄帝书》《老子》(乙本)、《九主图》等;3. 刑法类,有《刑德》甲、乙、丙三种;4. 数术类,有《五星占》《天文气象占》《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等;5. 方技类,有《五十二病方》《胎产书》《养生方》《杂疗方》《导引图》等;6. 地图类,有《长沙国南部图》《驻军图》等。

如果编纂排列上架,堪称一座南方图书宝库,现代人见后无不惊叹倾服。

西汉居延汉简局部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评析说,从书法艺术上看,《老子》甲本、《老子》乙本最有代表性。

《老子》甲本,字形大小参差有致,结字或长或扁,舒展自如,纵有行而不呆板,横无列而不紊乱,疏朗灵活,气韵连贯,古隶从一开始就孕育着草隶的胎息,因为篆变隶就是沿着“草化”、“简化”,更加抽象化的轨道前进的。

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

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

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刘钊【英文标题】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Unearthed Bamboo Slips and Silk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Documents【作者简介】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刘钊(195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内容提要】对于出土简牍帛书的分类,最好的办法是将其纳入到当时的图书分类中去。

出土简牍帛书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表现在:1.反映了先秦古书的盛衰过程;2.扩充了先秦两汉古书的内涵;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书•艺文志》的收书标准;4.揭示了数术方技类古籍的史料价值;5.为校读整理传世古书提供了新资料和新依据;6.使我们对古书体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7.提供了对“疑古思潮”进行反思的契机。

【关键词】出土简牍帛书汉书艺文志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简牍出土的记载,著名的如西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从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竹书和晋武帝太康年间在魏国汲县发现的汲冢竹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地下文物好像也受到了感召,纷纷出土面世。

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大宗的简牍帛书资料出土,既让世人大开眼界,也让研究者应接不暇。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77年前曾说过,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他曾列举“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为历史上的重大发现。

今天看来,如果说这四个发现是“大发现”的话,那么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的简牍帛书就可以称作是“特大发现”。

一、出土简牍帛书的分类已出土的简牍帛书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狭义的书籍,一类是指文书档案。

狭义的书籍主要指带有个性或学派特点的私人著述,而文书档案则是指官方的文件。

书画装裱的发展及简便保管方法

书画装裱的发展及简便保管方法

书画装裱的发展及简便保管方法【摘要】装裱艺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技艺,各类装裱款式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悬赏名家字画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已经不是十分陌生。

由于对字画收藏和养护的知识缺乏了解,笔者在本文中浅说书画装裱的渊源发展,也介绍一些简便的保管方法。

【关键词】装裱技艺;装裱渊源;保管方法中国书画是东方艺术的一枝奇葩,伴随而发生的书画装裱工艺,也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艺术,自古就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

装裱的起源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中国书画史上特有的保护美化书法和绘画作品的技术又称装潢、装池、装背,同时在书画保管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也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举前贤之术及,启后学于成规。

”希望装裱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本文对书画装裱的发展史和书画的保管做一浅述,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

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首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唐代张怀璀也曾说:“晋代装书,真草混杂,褙纸皱起。

”到了南北朝(420~589年)装裱技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史载:“宋时范哗,始能装裱。

”范晔为南朝宋武帝时重臣,南阳顺阳(今河南浙川南)人,他生活的年代是公元398~445年,又是历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吏部侍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等职,是《后汉书》作者,他在编史和政务实践中深感文献与书画装裱在使用、欣赏、收藏、保管等方面的重要性,由于裱背不佳,给资料利用造成诸多不便。

为解决这个问题,他通过研究,运用自身知识及职官权威,组织有关人员通过改革,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章则,从而使文化典籍及书画装裱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南朝时中书侍郎虞和除了为书法艺术著书立说外还撰有《论书表》专著,在制糊、防腐、用纸、除污、修复、装潢等方面均有“于理其畅”的高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洋溢着粗犷、刚健的书风--------西北汉简
江淮汉简---浓郁浪漫、雅逸恬淡的“楚风”
• 江淮汉简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汉简。 如山东临沂银雀山、长沙马王堆、江苏连云港等地 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书风多古雅、沉稳,用 笔结构富于变化。展示了古隶在汉代前期向成
熟汉隶演化的轨迹。
• 汉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受“楚风”的影响浓重。 由于推翻秦朝建立汉王朝的一部分基本力量是从楚 地而来,当然也就把南方楚文化带到了北方,从而 在先秦北国深沉的理性精神中融入了生机活泼的浪 漫情怀.
• 但篆书的封闭结构开始被打破,出现了隶书的笔势、 笔顺、笔画连结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减省盘曲, 化繁为简,破圆为弧,出现外拓倾向;变字形的狭长 形为正方形或扁方。
《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的书史地位——
在整个文字演变史和书法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
• 改变了笔势。大篆体系笔势盘曲缠绕,木牍化曲为 直,改垂引为斜出,已出现了隶书的笔势。
• 释文:华 商尉史周 育当为 • 君牛不相 当杀廿 • 予恩己决 恩不
居延汉简 图片
• 释文:永光四年 十月尽五年九月 戍卒折伤牛车出 入薄建昭二年十 月尽三年九月吏 受府记 • 竟宁元年正月吏 妻子之入关致籍 • 建始五年四月府 所下礼分算书
居延汉简图片
• 鸿嘉二年五月以 来吏对会入官夹
三、西汉中晚期的简帛——隶书的 成熟
• 早期隶书具有不成熟性和过渡性,有的篆意浓厚,有 的则初具隶书风范,有的规整,有的草率。 1、《青川木牍》 • 2、《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 • 3、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1《青川木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隶化体
• 《青川木牍》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战国秦系俗体文字, 篆书意味较浓。既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 形,也有与成熟汉隶相当接近的字形,这两者都是 少数。大多数字形显示出“隶变”初级阶段的成果, 隶变程度较低.
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
一、秦以前(含秦)时期的简帛——“隶变”的 初级阶段 二、西汉早中期的简帛——隶书字体初成阶段 三、西汉中晚期的简帛——隶书的成熟 四、新莽及东汉时期——章草的产生
一、秦以前(含秦)时期的简帛—— “隶变”的初级阶段。
• “隶变”时期书写方式的变化主要是改变篆书“诘诎盘绕” 的线条形态,将“物象摹画”变成“符号(点画)书写”。 古人称隶书是“篆之捷也”,从秦律简看,它在初期仍 然采用篆书的笔法,但是用笔要草率得多,是篆书的 快捷书写。
《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
• 1975年发掘, 包括从战国 末到秦代的 12座墓葬, 其中11号墓 出土了大量 秦代竹简. • 它是秦始皇 统一六国前 后的文字, 由于风格多 样,详细展 示了篆书的 草化及隶变 的过程.
3、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 尽管字形还残存着 篆意,但却已摆脱 了篆书的结构法则, 遵循着“以趋约易” 的原则发展。 • 捺势和挑法已在酝 酿、萌芽过程中。 这种隶书典型笔法 的出现是隶书趋向 成熟的重要标志。 • 同时,由于书写速 度加快,笔势淋漓, 墨色变化异常丰富, 这种书韵感的产生 丰富了隶书的线条 变化,从而加快了 隶变进程。
第二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
导言
• 研究隶变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主要依据是简牍帛书(简帛) 和石刻。 • 简帛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书法墨迹。简牍指竹简、木牍, 也就是对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木片的概称。 • 分析简帛的艺术特征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时间流程上分析,后期的书写与前期的书写,从文字 和艺术性看都具有“进化”的特征. 2、从空间地域上看,不同的地域可产生不同的书写风格; 3、除了时空上的差别外,书写材料的不同也可以导致风格的差 异。 • 事实上,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总有空间上或地域上的表 现相伴,动态的文化时空是难以分割的,如欲勾勒文化现象的全 貌,就必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侧面把握并加以综合。 • 从时间的演变过程看,简牍书法可分为四个时期。
《武威仪礼简》
西汉汉简 小结
• 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汉简帛书还够不上成熟的汉隶,而 只是处于隶变过程中的不定型隶书形态。 • 从西汉隶书的发展来看,简帛书实际分化为两条演进线 索:一为隶书的正化,一为隶书的草化。前一条演进线 索在东汉早期简册趋于废置后逐渐过渡到刻石上,形成 汉碑;后一条线索则演化为章草、草书,为魏晋今草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 • 也就是说,西汉简帛书,还是蕴含多极形态的隶草,而 不是严格意义的隶书,甚至也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章草。 • 从文化地域情景来看,西汉简牍大多出自戍边卒徒及下 层军吏之手,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加之这些简牍书法全 部基于日常功用,而不是庙堂之上的歌功颂德,因而造 成西汉简牍真率自然、恣肆放逸的审美风格,体现出典 型的庶民化倾向。
2、《武威仪礼简》
• 约书于西汉成帝(前32-7)时,由于 抄写经书的严格要求,尽管出自多人之手 仍保持了基本协调一致的风格。 • 是非常成熟的隶书,其布局方式成了后世 正书章法布局的一种典型模式。
• 严整而不板刻,熟练 而不浮滑。 • 用笔是典型的“一波 三折”而灵活多变 • 结字重心左移,通过 右伸的横波取势,在 欹侧中取得平衡。 • 章法处理别具匠心, 在狭长的简中,作者 压扁字形,拉大字距 ,简上的垂直木纹与 扁平的字形构成了强 烈的纵与横的对比, 形成了此简章法“疏 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效果。
1、西汉中晚期的《居延简书》2)
• 《居延少字数签》中《诏书》二字令人莫 名惊诧:空前的绝响一千七百余年至金农 (清代书画家,工于隶书)才有遗响的横 粗竖细的用笔,竟在简牍上如此大方地坦 现出来,它的技法绝不呆板,“书”的一 个横波打破了所有的僵持,真可以称得上 是整个汉隶时代的“绝唱”,远远超过了 我们的想象力。
• 以方整模式 为主,用笔 严谨求工, 点画分布均 匀。起笔以 藏锋,为成 熟的隶书状 态于此可见 一斑。
《老子乙本》
• 加上它字距 的疏朗、错 落,不紧不 慢,天真烂 熳之趣溢于 笔间。
• 结体多 纵势, 笔势一 泻而下, 或长或 短,长 短收放 自如, 横波的 微露更 增加了 通篇的 律动感。
《战国纵横家书》
• 字形大 小不定、 欹侧奔 放、笔 画生动, 线条左 右飘逸 如吴带 当风
张家山《律令》简
2、洋溢着粗犷、刚健书风的西北汉简
• 西北汉简是指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 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书 体上大致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大量 的作品是隶书。
居延汉简
• 西北汉简中,大部分属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有 新旧两部分组成,人们习惯上将1930年出土的 称旧简,1972年至1976年出土的叫新简。新旧 简共有三万多枚,大多发掘于金塔县境内的汉 代烽燧遗址,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 位。堪称“国宝” • 最早者是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 年),最晚者是东汉灵市建宁二年(公元16 9年)。书写时间跨度达二百七十多年。 • 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 济、科技、文化、法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 生活状况等,发挥着补史、证史和史书不可替 代期——章草的产生
• 1 草书的含义 • 2 章草的产生 • 3 章草的代表作品
1 草书的含义
• 草书是人们为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 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草之本 意,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 稿、非正式不成熟之意。草书又有章 草、今草、狂草之分。
• 风格:字形大小不定、欹侧奔放、笔画生动,线条 左右飘逸如吴带当风的浓郁浪漫的楚风。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除了提供有力的“隶 变”证据外,它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字体初成时期 所特具的天真稚拙的美。
《春秋事语》
• 点、波、挑、 钩、撇、捺, 一举一动多 姿多彩,让 我们注意到 点画自身的 审美价值所 在,点画的 构筑不仅在 字内空间, 同时又在字 外空间更多 地显示意味.
居延汉简的发现
• 发现于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的古“居延”地区,此 地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 生活等各个方面。 • 首次发现于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一次 性发掘出土汉简一万余枚。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把殷 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并称为二十世纪东方 文明的四大发现。 • 从1972年开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区进行了为期四年的 集中考察,并获得更为惊人的重大发现,共发掘出土汉 简二万余枚,更为可贵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较完整 的簿册七十多个。这是我国历来发现简牍最多的一次考 古发掘,曾被誉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 “居延”一举成为汉简的代名词。 • “居延汉简” ,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学界树立起一座不 朽的丰碑。第一批居延汉简出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 立以来,继“敦煌学”之后,又一门新兴的学科“简犊 学”诞生了。
2、《天水放马滩日书秦简》
• 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成册于战国晚 • 期至秦始皇八年(前239年)。 • 结构疏宕,呈散点式分布,横画短促,笔势迅疾。 起笔重驻,收笔轻提,延展字尾,是汉隶的典型笔 画“蚕头燕尾”的雏型。颇具三晋盟书草篆意趣, 显示出隶变的进一步深化趋向。说明:笔法中的提 按(由于提按的产生而引来的笔法的丰富变化)在 这时已露端睨。 • 全简书写风格不一,总体来说书写率意,于漫不经 心中时见草法,字形倾侧不定,对篆书体系四平八稳 的体态造成破坏,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书写的心理, 符合文字变革最初的实用目的的需要,促进着隶变 的发展。
居延汉简的书风特点
• 为日常功用的书写,加之书手文化水平较低,因而书风 粗犷朴实,变化流速而不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 大,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 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 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体现了“人对世 界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 虽为典型庶民化书风,但较《马王堆帛书》,它将隶变 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从《居延甲渠道侯官五凤二年 名籍简》、《居延甲渠鄣侯谊简》可以看出,《居延汉 简》彻底洗尽篆意、泯除篆书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开始 呈现出方扁峻折隶意的整饬化,这表明隶书空间结构的 完型已是指日可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