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概要

春秋战国秦汉史料概要

一、春秋史料一、文献史料:(一)《春秋》以及其三部解经之作,《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二)《史记》(三)《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四)《论语》《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

(五)《诗经》《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六)《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七)《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

(八)《易经》(九)《吕氏春秋》这是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会集宾客综合各家学说汇编而成,准备作为完成统一和新创王朝的指导思想的。

书中保存有阴阳五行家、法家、农家、道家、兵家等各派学说的资料,(十)《晏子春秋》(十一)《管子》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1]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

4秦汉时代的城市

4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四章
二.城市建设
5. 城市总体特征:
秦汉时代的城市
① 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 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 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③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④ 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 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 ⑥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
第四章
二.城市建设
秦汉时代的城市
1. 秦朝都城咸阳:P27 建于公元前 350 年,城址位于今咸阳城以东 20公里的渭水河 北岸。 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 被渭水河冲毁。 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 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是夯土 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 的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 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 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秦咸阳的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民居住形式按 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二.城市建设
3. 东都洛阳:P33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 25—220 年汉朝首都改在洛阳。 城市呈长方形,南北九里七十 步,东西六里十步(故又称“九六城”); 共 有十二门, 四面各三门; 城内有南宫,在城中偏东,北 宫在城东北处; 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 城内除宫殿和闾里外还几处皇 家园囿; 太庙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四章
二.城市建设
2. 汉长安:P29
秦汉时代的城市
城市情况: 城市情况 ①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 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 ②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以后年代 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辟雍等礼制建筑。 ③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 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④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⑤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⑥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 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⑦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特色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如: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管子重令》)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

(《墨子尚贤中》)贤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章句上》)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如《盐铁论散不足》: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

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

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

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

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

同样的道理,过去食用麦子也是采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麦饭食用,不易消化。

用石磨将麦子磨成面粉,粒食就改为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种各样的面食,既可口又易于消化,极受民众的欢迎。

小麦又是一种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粮食作物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是解决青黄不接之时的重要口粮,于是在汉代就得到政府的重视,大力推广种植。

《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上书汉武帝说: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

建议汉武帝令大司农使关中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其后,轻车都尉、农学家汜胜之又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1)东汉安帝时也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

(2)于是,自汉以后小麦就与粟成为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作为南方主粮的水稻,虽然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珍贵的食物,《论语阳货》说:食乎稻,衣乎锦,于汝安乎可见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种植自然不广。

考古学战国秦汉考古

考古学战国秦汉考古

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历史时代”:文字大量用于文献记载和史书的大量出现;简牍、帛书大量出现,成为重要的考古材料;2.进入到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铁器在生产领域取代了铜器和石器,铁器和畜力(牛马)犁耕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3 .在社会经济方面,冶铁技术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青铜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漆器制作技术崛起,陶瓷业也获得相应发展;4、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金属铸币开始出现;5、墓葬形式除流行三代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以外,新出现横穴的砖石墓和崖墓,玉衣随葬代替以前的用鼎制度。

二、战国文化(一)燕下都遗址1.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

2.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8000米。

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主体,西城是军事性的附郭。

宫殿区出土有高达74.5厘米的青铜铺首及兽面纹半瓦当、陶排水管道等。

3.“人头墩”的发现: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2000余个)距今约有两千多年。

(可能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

)(二)邯郸赵城遗址1、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2、由位于西南的宫城(习称赵王城)及东北的郭城组成。

宫城包括东、西、北3座小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

西城中部偏南的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现高19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

郭城为居民区,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800米,东西宽约3200米,城内发现有冶铁、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

(三)楚都纪南城1.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因在纪山之南,俗称纪南城,从公元前689年到前278年一直为楚国都城。

位于荆州古城(江陵)以北5公里处。

2、纪南城是战国七雄之都保存最为完整者,被史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完璧”,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3、纪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9—7.6米,城墙底宽30—40米,墙外有城濠,城墙上有城门。

6.战国秦汉考古

6.战国秦汉考古

6.战国秦汉PART1社会*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进入历史时期,文字大量用于历史记载和史书的出现。

简牍和帛书的大量出现,为考古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2.进入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冶铁技术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在生产领域取代铜器和石器,成为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3.从春秋到战国秦汉,社会形态处于重大转变时期,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

4.从纷争走向统一。

战国时期,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文化有很大差异。

直到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差异逐渐被消除。

经过汉代的磨合,至晚到西汉中晚期,形成融合统一的汉文化和汉民族。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的空前活跃。

水利工程技术、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农业耕作和施肥技术提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各类手工技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瓷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

6.城市和商业快速发展,金属铸币普遍出现。

7.墓葬形式方面,除三代流行以来传统的竖穴土坑墓以外,新出现了砖室墓和崖墓。

汉代,玉衣随葬替代了用鼎制度。

*战国时期铁器冶炼的发展及应用:1.冶铁技术:块炼铁继续使用,生铁冶炼技术得到推广并进一步提高;块炼铁渗碳成钢和铸铁柔化处理工艺广泛应用;展性铸铁(介于生铁和钢之间)在农业手工业应用广泛2.冶铁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除陶范、石范外,还使用金属范(提高生产效率,保证铸件规格统一,便于计量安装更换);使用烘范窑,铸造前先烘范(减少成品中气泡砂眼,保证质量);在兵器铸造中已开始使用淬火工艺3.铁器类型:战国铁器已经进入当时生产日用及军事各方面,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农业生产/手工业/日用/兵器/刑具及杂器)【战国时期铁器以工具为主,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工具----是铁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小型日用器的种类齐全——铁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国冶铁技术的出现和早期铁器的发现1夏商时期有铁器出现但非常少,铁器真正的大量出现和普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经济
❖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 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 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铲形币 刀形币
❖ 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 上的中国统一,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始 皇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 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在 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 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 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八二班 ,刘博,魏贺, 杨雨晴,赵雨,韩凯
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与秦
汉简介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秋战国与秦汉
2
思想
春秋战国与秦
汉文化
3
春秋战国与秦
4
汉经济
简介
❖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 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 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 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 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 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 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 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 件。
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 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
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于秦代.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
文化
❖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 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 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重要性。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制度逐渐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转变。

这一转变由春秋时期开始,到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逐渐脱离了周王朝的控制,形成了以君主为中心的独立国家。

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的封建帝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变。

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经济和阶级矛盾。

在农业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削弱,种植业逐渐取代了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这一转变导致了土地的私有化和私人农田的出现,使得社会的贫富分化更加明显。

同时,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

社会上出现了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封建君主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这些阶级矛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变革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冶铁技术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得农业生产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逐渐形成,商业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这些经济变革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们纷纷涌现,提出了众多的学术理论和思想观点。

如孔子、荀子、墨子等人都在这个时期活跃。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派的学说相互竞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形态和用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汉字的形状逐渐演变为现代所用的样子,而且字义也更加丰富和精确。

五、对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五章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具有代表性的纹样有蟠螭纹、蟠虺(hui)纹等。
蟠虺纹 蟠螭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加工方法,种类很多,从而大大加
强了其装饰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它的工艺形象。大体方 法有:1、焊接 2、刻划 3、镶嵌 4、金银错 5、鎏
金 6、镂空(一般使用失蜡法)
宴乐渔猎攻战铜壶(p70)
春秋战国期间用失蜡法制作的杰作——曾侯乙墓青
春秋战国金器
金盏、金勺(曾侯乙墓)
战国末期龙凤纹金花银盆
二、丝绸
丝绸是个统称,泛指以蚕丝织造的各类纺织品,包括较为
朴素的绢、缣(jian细绢)、绸,甚为轻薄的纱、縠(hu/
有皱纹的纱)以及若干种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重纹 彩的绫(一面光的很薄的丝织品)、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缎(一面光质地厚密的丝织品)、绒、刻丝(一种欣赏装饰 性丝织品)等。除染色以外,丝绸的装饰方法有织纹、印花、 刺绣、彩绘等。
错金银青铜 有流鼎
而如簋、鬲、簠、盂、觚、爵、角、斝、觯、卣、彝、觥等, 这些以前重要的礼器数量逐渐减少,以至于无。 而一些新的更加讲究实用的器形开始出现,如耳杯、洗、浴 缶等,它们都是专为日常生活所作。
战国青 铜耳杯
春秋战国时期壶的造型尤其丰富:
青铜莲 鹤方壶
错银几 何纹青 铜扁壶
尽管还屡见轮廓繁复的实例,但简约却是青铜器造型发展的
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成为各诸侯国富国强邦的重要行业,
官府与民间纺织业都很发达。这一时期的丝绸织造非常精美。 云雷纹、菱形纹、龙凤纹、舞蹈人物、狩猎等是春秋战国丝 织品的常用装饰纹样。
春秋战国丝织品图例
菱形纹锦
龙凤虎纹绣
四、漆器工艺
概说
所谓漆器就是以加工过的熟漆髹(xiu)饰的器物。从漆树上割取漆液后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商鞅的法制改革
一、商鞅法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1、战国前期秦国经济、文化落后,国力衰
微,被东方国家视为夷狄国家。 2、国内新旧矛盾尖锐,经常发生内乱。 3、外部受到魏国的强大压力,大片国土丧
失。 4、秦孝公锐意改革,渴望使秦国强大(商
鞅30岁左右,秦孝公20岁出头)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大夫之家有侯物,自一以上者族 ——丞相受贿,左右伏诛
3、贯彻法家重刑主义原则 ——刑罚残酷,几乎全是肉刑、死刑,并伴随夷乡、
夷族等,株连无辜 ——轻罪重罚(如:窥宫者,膑;拾遗不还者,刖) ——严惩思想言论罪(如:非议国法者,死,全家及
妻族籍没为奴) 野蛮性、残酷性与奴隶制刑罚一脉相承,毫不逊色
奴。
C、《囚法》----关于囚禁、审判罪犯和实施刑罚 的法律规定,亦称《网法》
D、《捕法》----关于拘捕和追捕罪犯的法律规定
2、“杂律”——对正律以外其他犯罪行为进 行惩处的法律规定
《杂法》: 六禁、逾制
六禁:关于对婚姻家庭罪、军事罪、危害 社会治安罪、行政受贿罪等六种犯罪行为 进行惩处的法律规定
二、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法为律 背景: 时代的要求——人们已不满足于法的公平性,
二、《法经》的特点
1、把惩治“盗”、“贼”确立为封建立法的 指导原则和根本任务
李悝制作《法经》的指导思想:“王者之政, 莫急于盗、贼”
——《盗法》、《贼法》位列第一篇、第二篇 ——对大盗、杀人、窥宫、窃符、越城、群聚
等盗贼行为给予严厉制裁
2、在反对旧的奴隶主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同时,确立 和维护新的封建等级制度
三、重刑轻罪
《商君书赏刑》:“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商君书勒令》: “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韩非子六反》: “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
而上之所加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 必止者也”, 《韩非子六反》:“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
四、布之于众
《商君书定分》:“行法令,明白易知,为 置法官吏之师,以道(导)之知,万民皆知 所避,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一、“事断于法”
《管子法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 《邓析子转辟》:“事断于法。” 《商君书君臣》:“缘法而治。” 《商君书壹言》:“垂法而治。” 《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
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韩非子有度》:“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
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金禁:关于惩治官吏受贿的规定 ——丞相受贿,左右伏诛 ——犀首(将军)以下受贿,皆死
逾制:有关僭越等级制度的处罚规定 ——大夫之家有侯物,自一以上者族
3、“减律” ——(亦称“减法”)关于量刑原 则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减刑规定
——15岁以下者犯罪,重罪减三等行罚,轻罪 减一等行罚。
——60岁以上者犯罪,重罪依法减刑,轻罪依 情减刑
《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 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第二节 第一部封建法典《法经》
一、《法经》的主要内容
制作者:李悝 制作时间:大约公元前407年(魏文侯时) 篇章数目:共6篇,故亦称《六法》。 保存情况:已失传,部分内容散见于《晋
书刑法考》、《唐律疏议》、(明)董 说《七国考》等书中 内容分类:正律、杂律、减律(减法)
二、“刑无等级”
《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商君书赏刑》:“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 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 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 过,必以其数断。”------“壹刑”
精品课件
1、“正律”——关于对主要犯罪行为进 行惩处和司法制度的规定
A、《盗法》——有关惩处侵犯财产犯罪 的法律规定
——大盗发配边疆作戍卒,重者死刑; ——窥宫者,膑; ——拾遗不还者,刖 。
B、《贼法》——有关惩处侵犯人身犯罪的法律规 定
——杀一人者,死,家属及妻族籍没为奴。 ——杀二人者,死,家属、妻族和母族籍没为
第二篇 成长期法律制度
第一章 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
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战国法家的法治原则 第二节 第一部封建法典《法经》 第三节 商鞅的法制改革 思考题 结语
精品课件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战国新兴地主阶级法治原则的内容及
历史进步性。 ——《法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难点: ——法家的法治原则。《法经》的主要特
点。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精品课件350公 元 源自 年精品课件精品课件
第一节 战国法家的法治原则
战国法家的代表人物: 李悝——魏文侯之相 吴起——楚悼王之令尹 商鞅——秦孝公之大良造 韩非——战国法家之集大成者 另外,春秋初期管仲(齐桓公卿)、邓
析(郑国大夫)也提出了一些法治原则
逾制:关于惩治贵族官吏僭越等级制度的 处罚规定
六禁: 淫禁:关于对违犯婚姻家庭制度的处罚规定 ——夫有一妻二妾,割耳; ——夫有二妻,死; ——妻有“外夫”,宫。 狡禁:关于惩治政治上狡诈及不轨行为的规定 ——窃兵符者死,全家及妻族籍没为奴; 举例: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窃御玺者,死,全家及妻族籍没为奴;
——非议国法者,死,全家及妻族籍没为奴
城禁:关于惩治非法通过军事要塞、城墙的规定 ——一人偷越,死。 ——十人以上偷越,均死,并夷乡及族。 嬉禁:关于惩治赌博(博戏)的规定 ——博戏者,罚款。 ——太子博戏,笞;不改,废立。 徒禁:关于对擅自群聚的处罚规定 ——无故群聚一日以上者,受官府追查 ——无故群聚三日以上者,处死刑
4、开创封建刑律的基本编纂体例
——将不同犯罪分类、分篇编纂(盗法、贼 法、杂法),各成系统,突出打击重点,有 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将处罚犯罪所涉及的追捕、囚禁、审判 和行刑诸内容独立成篇(囚法、捕法),形 成完整的成文法典体系。
——根据当时著述的惯例,将普遍适用于各 篇的有关定罪量刑的原则总汇成篇(具法), 置于法典的最后,为后世所效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