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溪 传 译文

合集下载

丹--溪--翁--传--医古文名主编-授学资料

丹--溪--翁--传--医古文名主编-授学资料

-
36
病案4:辨治子宫下垂病
• 姓名:产妇 性别:女 • 年龄:成 籍贯:不详 • 病名:子宫下垂 • 主症:有物不上如衣裾 • 病因:气血虚,随子下 • 病机:气陷不举 • 治法:补气养血,升阳举陷;内外治结合 • 方药:黄芪当归汤;五倍子汤外洗 • 预后:三年后再育
-
37
释词
• 癞:即疠风、麻风,出《素问·风论》。 因体虚感受暴疠风毒,或接触传染,内 侵血脉而成。初起患处麻木不仁,次成 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 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 足底穿等重症,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 虫。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必须隔离治疗。 (《简明中医词典》)
共六卷,凡二十一门,二百九十七 方。流传甚广,朱丹溪在《局方发 挥》中云:“官府守之以为法,医 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 世人习之以为俗。”
-
17
“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
– 语本《史记·仓公传》:“故古圣人为之
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 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
– 度量,测量长度和容量的标准; – 规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工具; – 权衡,秤锤和秤杆
• 方药:人参膏、灸气海
• 预后:良好
-
33
病案2:辨治恶寒病
• 周进士 男 成 不详 • 病名:恶寒症 • 主症:恶寒,暑天以棉蒙首 • 脉象:滑而数 • 病因:感风寒误服附子 • 病机:真热假寒 • 治法:辛凉化痰 • 方药:四逆汤加防风通圣散 • 医嘱:淡食养胃,内观养神 • 预后:疽发于背而死
重点词:亹亹、春秋、徇、介特、节 宣、折节、拂衣、浼、卓卓、大方、 利害、风声、源委、毓、一、信、谅、 少。
重点句: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

朱丹溪传(原文+译文)

朱丹溪传(原文+译文)

朱丹溪传(原文+译文)【原文】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

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

稍长, 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

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

益闻道德性命之说, 宏深粹密,遂为专门。

【译文】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

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

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竹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

【原文】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

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译文】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

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

”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原文】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

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 其势不能以尽合。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遂治装出游, 求他师而叩之。

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

【译文】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订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

不久就醒悟了,说:“拿着古代的方剂来治疗现在的疾病,那时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

年级下册第11课瑞德的翻译。

年级下册第11课瑞德的翻译。

年级下册第11课瑞德的翻译。

核舟记课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十四万,低可以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隔海相望矣。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躺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位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自得一衡木,右手壮右趾,若啸呼状。

位居左者右手谓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存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到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存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成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贤相曰:嘻!技亦切列莫什河矣哉!庄、列于所载,表示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存有游等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所志者?假有人矣,握我言以旋于我,我必疑其谤。

实乃今亲眼目睹之。

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容为母猴也。

嘻!技亦切列莫什河矣哉!核舟记翻译:明朝有个存有手艺美妙精致的人叫做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来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演示那些东西的形状,各存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印的小船,镌刻的'就是苏轼乘船游等赤壁。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后汉书·朱浮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朱浮字叔元,沛国萧人也。

初从光武为大司马主簿,迁偏将军,从破邯郸。

光武遣吴汉诛更始幽州牧苗曾,乃拜浮为大将军幽州牧,守蓟城,遂讨定北边。

建武二年,封舞阳侯,食三县。

浮年少有才能,颇欲厉风迹,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属,以为从事,及王莽时故吏二千石,皆引置幕府,乃多发诸郡仓谷,禀赡其妻子。

渔阳太守彭宠以为天下未定,师旅方起,不宜多置官属,以损军实,不从其实。

浮性矜急自多,颇有不平,因以峻文诋,宠亦很强,歉负其功,嫌怨转积。

浮密奏宠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货贿,杀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计难量。

宠既积怨,闻之,遂大怒,而举兵攻浮。

浮以书质责之,宠得书愈怒,攻浮转急。

明年,涿郡太守张丰亦举兵反。

时二郡畔戾,北州忧恐,浮以为天子必自将兵讨之,而但遣游击将军邓隆阴助浮。

浮城中粮尽,人相食。

会上谷太守耿况遣骑来救浮,浮乃得遁走。

尚书令侯霸奏浮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

帝不忍,以浮代贾复为执金吾,徙封父城侯。

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交易纷扰,百姓不宁。

六年,有日食之异,浮因上疏曰:“......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

寻其视事日浅,未足昭见其职,既加严切,人不自呆,各自顾望,无自安之心。

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斯皆群阳骚动,日月失行之应......帝下其议,群臣多同于浮,自是牧守易代颇简。

帝以浮陵轹同列,每衔之,惜其功能,不忍加罪。

永平中,有人单辞告浮事者,显宗大怒,赐浮死。

(节选自《后汉书•朱浮传》)译文:朱浮,字叔元,沛国萧县人。

最初跟随光武帝任大司马主簿。

瘗旅文文言文翻译五篇

瘗旅文文言文翻译五篇

瘗旅文文言文翻译五篇第一篇:瘗旅文文言文翻译《瘗旅文》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作于1509年(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第三个年头了。

瘗(yì)就是埋葬。

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以下是瘗旅文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瘗旅文明代:王守仁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

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

”予曰:“此必吏目死矣。

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

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

”则其仆又死矣。

呜呼伤哉!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

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

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

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

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

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

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

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丹溪翁传简体原文及译文

丹溪翁传简体原文及译文

宝典丹溪翁传原文及译文丹溪翁传1丹溪金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人尊之曰丹溪翁。

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

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

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

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粹密,遂为专门。

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

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掺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

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

及还武林,忽有以其群罗氏告者。

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止、李杲二家之说。

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

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

已而求见愈笃,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

翁既得见,遂北而再拜以谒,受其所教。

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张、李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翁闻其言,涣焉无少疑滞于胸臆。

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人,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

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接矣乎~”文蝕得末疾,医不能疗者余十年。

翁以其法治之,良验。

于是诸页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誉,数年之间,声闻顿着。

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展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

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

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炮,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

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脱之阳不能以开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

朱丹文言文及翻译

朱丹文言文及翻译

丹阳朱公,生于江南,地灵人杰,气度不凡。

公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贯通古今。

及长,才华横溢,名动遐迩。

余闻其名,慕其才,遂作赋以赞之。

【原文】丹阳朱公,才子也。

幼而聪慧,好学不倦。

博览群书,贯通古今。

志存高远,胸怀壮志。

才情横溢,文采飞扬。

笔走龙蛇,墨舞云间。

或赋诗抒怀,或作文论道,皆能触类旁通,发人深省。

【译文】丹阳的朱公,真是一位才子。

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不知疲倦。

广泛阅读各种书籍,通晓古今。

志向高远,胸怀壮志。

才华横溢,文采飞扬。

笔触如同游龙舞蛇,墨迹在云间飞舞。

无论是赋诗抒发情怀,还是作文议论道理,都能触类旁通,让人深思。

【原文】公少游于吴越之地,耳濡目染,风土人情,尽收眼底。

遂心所欲,笔底生花,以文会友,四海皆知。

谈笑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译文】朱公年轻时游历于吴越之地,耳闻目睹,风土人情,尽收眼底。

于是随心所欲,笔下生花,通过文学结识朋友,四海皆知。

谈笑之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当年的豪杰化为尘埃。

【原文】朱公之文,如山岳之巍峨,江河之澎湃。

论事则洞悉秋毫,抒情则缠绵悱恻。

词藻华丽,意蕴深远。

观其文,如见其人,闻其声,感其志。

虽千古风流人物,亦难望公项背。

【译文】朱公的文采,如同山岳之巍峨,江河之澎湃。

论述事物则洞察秋毫,抒发情感则缠绵悱恻。

辞藻华丽,意蕴深远。

观看他的文章,如同见到他本人,听到他的声音,感受到他的志向。

即使是千古风流人物,也难以望其项背。

【原文】嗟夫!朱公之才,世间罕见。

然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公虽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

然公不屈不挠,终成一代宗师。

余今日作赋,以记其事,愿后世知公之才,传颂千古。

【译文】唉!朱公的才华,世间罕见。

然而世态炎凉,人心难测。

朱公虽然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

然而朱公不屈不挠,终成一代宗师。

我今天作这篇赋,以记录他的事迹,希望后世能够了解朱公的才华,将其传颂千古。

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管同《余霞阁记》原文及翻译管同原文:府之胜萃于城西,由四望矶迤而稍南,有冈隆然而复起,俗名曰钵山。

钵山者,江山环翼之区也。

而朱氏始居之。

无轩亭可憩息。

山之侧有庵,曰四松,其后有栋宇,极幽。

其前有古木丛篁,极茂翳。

憩息之佳所也。

而其境止于山椒,又不得登陟而见江山之美。

吾乡陶君叔侄兄弟,率好学,乐山林,厌家宅之喧阗也。

购是地而改筑之,以为闲暇读书之所。

由庵之后,造曲径以登。

径止为平台。

由台而上,建阁三楹,殿以书室。

室之后,则仍为平台而加高焉。

由之可以登四望。

桐城姚郎中为命名余霞之阁。

钵山与四松各擅一美,不可兼并。

自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

凡人多为私谋今陶君筑室不于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而或者疑其非计是府也六代之故都也专据者安在哉?儒者立志,视天下若吾家。

一楼阁也,諰諰然必专据而无同人之志,彼其读书亦可以睹矣。

而岂达陶君之志也哉!译文:江宁府的胜景荟萃在城的西面,从四望矶斜行,向偏南方走去,就有山岗高高又隆起,俗名叫做钵山。

钵山,是江山环绕翼蔽的地方,而朱先生最先居住在这里。

(此处)没有轩廊亭阁可以供人憩息。

钵山的旁边有座庵,叫做四松庵,它的后边有房舍,非常幽静。

它的前面有古木丛竹,非常茂密。

(真是)憩息的好地方啊。

然而这个地方的环境被山顶阻绝,人们不能攀登上去来望见江山的美景。

我家乡的陶君叔侄兄弟,都很好学,喜爱山林,厌倦家里宅第的喧闹。

(于是)购买了这块地方而改建它,把它作为闲暇读书的场所。

从四松庵的后边,修造一条曲径来攀登,路的终点筑造一个平台。

从平台往上,建造三间阁楼,在阁楼后设置书室。

书室的后面,就又筑造平台来加高地势了。

从这里可以登上四望山。

桐城姚鼐郎中给它取名叫余霞阁。

钵山和四松庵各自占有一美,是不能同时兼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丹溪传译文2007年09月23日星期日下午 03:29丹溪老人,他是婺州义乌县人(现今浙江省义乌市)。

姓朱,名讳,震亨,表字为彦修。

学习他的人都尊称他叫丹溪翁。

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上千个字。

稍微长大,就跟从辞官回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 准备科举备考。

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朱熹及四传的学说,而在八华山讲学,他又前去拜许文懿先生为师。

而逐渐了解到,有关道德性命的学说,知识性广博,且居深奥,他专心致志的去学习,而成为理学家。

有一天, 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很长时间了,若不是遇到一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将我的病治愈。

你不是一般聪明的人,你肯去从事医学技艺吗?”丹溪翁,也因为母亲患过脾病,而对医学也粗略的学习过。

等到听了许文懿先生的话,他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即能爱自己,并且又能兼顾对众人的爱,即使在今世即不做官,也等同做官一样。

”于是他放弃走仕途的路,一心放在针对医学方面尽力了。

当时的医疗现状,大多推崇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的说:“拿古方来治疗当前的疾病,会有不能完全符合的情况。

如果要建立医学准则,而去确定规范,医生的治疗,那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医经。

可是我们本乡里的医生,很少有能够通晓《素问》与《难经》的。

”于是他整理了行装,外出寻访,向其它的老师登门请教。

他渡过了浙河,到过吴县,又穿过了宛陵,而到了南徐, 最后才抵达建业,但都没有遇到良师。

等他返回武林时,偶然遇到个人,他推荐起他家乡的罗先生。

罗先生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

他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又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

而他性格古怪,凭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

丹溪翁拜访他,共往返多次, 每次去,都不能同他相见。

丹溪翁求见他更为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了他。

问道:“你莫不是朱彦修吗?”因为当时丹溪翁在医界已颇具名声,所以罗知悌知道他。

丹溪翁既见到了罗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再次叩拜进见, 接受罗老师传授给他的医术。

罗知悌见了丹溪翁,也特别欢喜。

随即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着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如何发挥三位医家的学术精华, 而依据于医经的理论。

并且说:“放弃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是指不正确的。

”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而把胸中积存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消散了久在心里的疑问。

过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老师的学术精华返回家乡。

在家乡,大多数医生,仅局限在陈师文、裴宗元的学说,听了丹溪翁的言论,就大为惊讶,除了讥笑,在就是排斥。

唯独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 患有四肢性疾病,医生不能治疗的时间已十多年了,丹溪翁确按照自己的疗法去医治,结果得到了优良的验证。

在这种情况下, 原先又讥笑又排斥的那些医生们,才在心里面佩服,而在口头上又给予了赞扬。

几年间,丹溪翁的声名大震。

可是丹溪翁他本人并不觉到满足,而更把,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三位医家的学说,进行推广。

他认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 论述了脏腑受致于病气, 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又导致引发的疾病最多。

于是他以采用,推陈致新的泻火方法去治疗,这确实是超越了前代医家。

然而针对有阴虚火动的,或是阴阳两虚而引起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当斟酌的去使用。

他认为李杲论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能升发,而株连到心肺之气, 而使病邪陷入中焦,而采用,用补中益气的方剂去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所没有阐述过的。

毕竟自然环境,决定了西北地区天(阳)不足,东南地区地(阴)不满,天,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

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容易不足;而居处东南地区的人们, 阴火容易亢盛。

如果不了解这点,只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幺脾胃阳气不足的病人, 当然能够被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来说,也沿用这种治法,恐怕反到会增加病人的病。

于是他把三位医家之说,弃其短而取其长,同时又根据太极的理论加以验诬,还根据《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而把《内经》的理论又贯穿到它的始终,以探寻其学说的宗旨。

他认为《内经》中所论述的火, 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与五行中的火性恒动, 理论相符合。

他又根据《内经》中论述的, 人体精血阴气最容易虚损, 又同《礼记》中谈到的养阴, 而去培育阴气的意思正相同。

因此他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样两条理论去阐述,而又去发挥它了。

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闻名。

各地因患病来迎请的人,车轮都排到了路上,丹溪翁依然前往诊治。

他所治的病有多少,病状怎样,施用了什幺好方,是用了那种药剂而治愈,从开始到现在,取得效验的是哪些人, 住在什幺地方,是那个县,那个乡,以及病人的姓名,都能从人们的所见所闻中,会了解得清清楚楚浦江郑义士,患痢疾,一天晚上忽然昏倒,两目上视,小便失禁并汗液泄出。

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虚大没有规律,就告诉家人说:“这是阴虚而阳气突然断绝,是由于病后饮酒并且行房事而得这种病,然而我能治愈他的病。

”赶快让人配制人参膏,并且急忙灸病人的气海穴。

一会儿病人手能动,又过一会儿嘴唇也能动。

等到人参膏配制好, 给病人饮服三次,病人就苏醒了。

以后病人又服用几斤人参膏,疾病痊愈。

天台周进士,患了惧岣寒凉的一种怪病,即使在暑天里,也须用织物蒙裹着头部,他己服用了附子几百枚,病情且越加重。

丹溪翁为他诊察,见其脉象滑而数, 就告诉病人说:“这是热极而反,所现的寒象。

”他采用了具其辛凉之性的药剂,病人服后,便吐出一升左右痰水,而使蒙头的棉织物就减去了一半;接着用防风通圣散给他服用,病已近愈。

周进士实在高兴得很, 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配同用清淡类的饮食去养育胃气,摒除一切思想止不必要的页担,以保养自己的精神, 那样肾水就能得以滋生, 心火也会能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必将发作,唯恐不能救治。

”周进士没能这样做,后来听说背疽发生而死去。

一个男子患小便不通,医生用利尿药治疗,病情反到严重,丹溪翁为他诊察,见右手寸脉相当弦滑,丹溪翁说:“这是积痰病,积痰在肺脏。

肺脏属上焦,而膀胱属下焦,上焦肺气闭塞,那幺下焦膀胱就会出现郁阻而不畅通,这好比,像滴水的器具,它必须是上面的孔通透,下面的孔才能滴出水来。

”于是他按照吐法, 侍病人大吐之后,疾病如同丢失了一样,而被治愈。

一个妇人产后有物像衣襟一样不回缩,医生们不知道是何物。

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产妇气血虚,所以随着胎儿下垂脱出。

”立即给病人黄芪、当归之类药物,并加上升麻提举它,接着用制皮工人制革的方法, 又用五倍子煎煮成药液之后,进行浸洗,使子宫收缩。

过了一会儿,子宫上缩了。

丹溪翁安慰她说:“三年后能继续生育,不要担忧。

”后来果然如此。

一个贫妇守寡独居,患身起恶疮病,丹溪翁见她后,心中怜悯,便说:“这种病,世人称为难治的原因, 是因为病人不遵守禁忌。

可这个妇人贫困,没有食膏粱厚味的条件,寡居独身,也没有房事,或许能够治愈。

”丹溪翁就自己备药为她治疗,疾病获愈。

随后又服用“四物汤”多剂治疗,才不致复发。

丹溪翁的行医治病,都是这类情况。

因为他遇病进行治疗,不只拘泥古方,所治疗的病都能治好了;然而对于各家的学术,无不通晓。

别的医生拘泥固执守旧, 他却能掌握住如何灵活运用,虽变化多端, 终究又都与古法相吻合。

一时间,学医的人都像声音一样,而又像影子似的追随着他。

丹溪翁教导他们,往往忘记了疲劳。

丹溪翁年老以后,就依从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 撰写《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学医的人大多背诵学习后,而对临床有很大收益。

丹溪翁简朴诚实,坚贞善良,刚毅严肃,耿介清高;用正直的作风来持心养性, 用诚笃忠信来立身处世;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更是出于天性。

供奉一年四季的祭祀,他订出礼仪祭文而恭敬地哀悼先人。

事奉母亲,则按时照料她的饮食起居而忠心奉养。

在财物方面宁可让自己少一点,也一定要让兄弟多得一点。

宁可对自己的孩子亏待一些,也一定要厚待兄弟的孩子。

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就不跟他交朋友,不是正道的话就不说。

喜欢谈论古今的成败得失,慷慨激烈的样子,有以天下为忧的大志。

社会上有名的士大夫,大多都降低身份,虚心地向他请教,丹溪翁直率地向他们陈述治世之道,没有什幺顾忌。

然而只要有人一提到名利之事,他就生气地甩开衣袖起身走了。

跟人交往, 完全用三纲五常作为行事的准则。

他曾经说:天下有清明的政治,那幺人的行为就表现出美德;天下没有清明的政治,那幺人的言辞就表现出虚华。

品德行为是根,言辞是随它产生的。

假如他见到有人喜欢浮夸的言谈,致力于追求虚荣, 而舍弃德行这个根本,就会使他怒气充满在面容上,像将要受到玷污似的。

他的特立高尚的品行都像这样, 而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罢了。

不过他讲学行事的主要方面,已经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濂为他写的墓志里了, 这里不再记录,而只是记下他行医中值得传布的事情给他撰写的传记,希望使后世的君子能够来互相参考。

论说,过去汉代的严君平(子平),学习广泛,没有什幺学问不通晓, 他在成都的大街上,以卖卜为生。

人有邪恶,假如进行不正当的卜问,他就会依卦象,给他们讲解这行邪害正的利害关系危害。

跟儿,子辈的人谈卜,就讲孝道;跟当弟弟的人谈卜,就谈什幺是顺从;而跟当臣子的人谈卜,就凭以忠心。

史书上称颂他的,风度、声望、志气、品节,足以使贪夫受到感动而改邪归正,使庸俗之士受到劝勉而弃旧图新。

丹溪在婺州,学到了宋儒道学的源流,而置身在医务界,有人以就医的身份来求见,他总是拿保全精气、养育神气去启发他们。

至于日常生活中无论说不说活, 或在外或在家里,凡是能关系到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的,都能有侮人不倦,会鼓舞着人的精神振奋,而为之感慨激动。

左丘明说过:“仁德之人的话,利益是广大的!”那可真是千真万确。

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就是古代人所说的正直、诚实而博学的良师益友,又怎能让医师的队伍中少有哪?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