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新教授《训诂学概论》读后
自考《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A

自考《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A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文学即旧称“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训诂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者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那么,究竟什么是训诂呢,这就有必要对“训诂”及其有关的问题作一些考察。
“训”字的产生年代较早,先秦时代就已经多见使用。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义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如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在篇名之后都加上“训”字,像《原道训》、《天文训》、《时则训》等。
“诂”字始用于汉代。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可见“训”、“诂”二字都有训释字词、解释语言之义,动词。
“训”和“诂”也可指字词的解释,《尔雅》的前三篇中,第一篇是《释诂》,第三篇是《释训》,这里的“训”、“诂”就都是名词,指词义的解释。
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扬雄《答刘歆书》云:“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後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
”又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前三例“训诂”是名词,指对字词所作的解释;後一例是动词,指解释字词。
“训诂”又作“训故”。
《汉书》卷三六《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又卷三?《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
”又卷八八《儒林传?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
”又《申公》:“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馀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学读书笔记训诂学读书笔记怎么写学生读书笔记指导示例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怎样才能把书读好呢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最浅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做读书笔记当是一种传统而又高效的读书方法,只有多记勤写,才能加深对所阅书籍的印象,即所谓“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的道理就在此。
格式要求:1、读书笔记统一用活页纸来做,并在读书笔记的上方注明读书时间,纸张的右边留出四分之一的空间作为自己日后回读写感想。
2、倘若你要做读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笔记,可按以下的格式读书时间_年_月_日书名_文章题目(书的章节或页数)_作者:_1、好词(可以是成语、形容词或生字词,若无则取消该项):形音义2、作品的内容概要3、佳句(1)┉点评:┉(2)┉4、精彩语段(1)┉点评:┉(2)┉5、其他(可以是对整部作品的读后感)训诂学真大成说“趁”之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
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记下重要的知识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帮忙想一个训诂学论文的主题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内容摘要: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
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
尘封已久的训诂学自本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论著纷纷发表。
这门几成绝学的古老学科已经走出了曾经鲜为人知而备受冷落的窘境,又生机勃勃地立于当代中国之学林。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经验整理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经验整理 去年过年时候,去年过年时候,我确定考中文,我确定考中文,我确定考中文,但是没定学校没定具体方向,但是没定学校没定具体方向,但是没定学校没定具体方向,我就买了一些中文系的重我就买了一些中文系的重要的书看,现在想想多亏自己那时看了一遍王力的古代汉语(四册),我是理工出身,没有基础,如果不是看得早相信我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一定会落榜。
所以现在如果你还没有看已经有些落后(无任何中文基础的)但是不是没有补救的办法。
其中古代汉语指定两套,王力的和郭锡良的。
中间用“或”字。
我那时侯不太明白。
现在对这个或字清楚的很,如果你以前学中文学的就是王力的,你以前学中文学的就是王力的,就认真看他的前两本。
就认真看他的前两本。
是精读。
如果你本来王力的没看过就读郭锡良的。
郭锡良是王力的学生,郭锡良是王力的学生,他的教材是北京大学本科生教材。
他的教材是北京大学本科生教材。
他的教材是北京大学本科生教材。
北京大学那边其实是北京大学那边其实是偏重他的版本。
偏重他的版本。
我那时问学姐看哪个版本,她们都很坚决的让我看郭锡良的。
三本不说,内我那时问学姐看哪个版本,她们都很坚决的让我看郭锡良的。
三本不说,内容也简略。
容也简略。
另外,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的参考书目中有两套现代汉语,黄版和北京大学教研的版本,中间用的和字,的版本,中间用的和字,但是我傻傻的轮番读,后来才知道看北京大学版本的就行了。
但是我傻傻的轮番读,后来才知道看北京大学版本的就行了。
但是我傻傻的轮番读,后来才知道看北京大学版本的就行了。
这个这个信息我也是亲自去北京大学万柳学生公寓问的。
后来考卷上确实也是这样反映的。
下面我说一下该怎么读指定书目。
一下该怎么读指定书目。
首先,是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专业基础课《古代汉语》(3本)重点是通论(很重要),文选也要看一下。
没有基础的同学要适当作题,自考书店里有。
卷面占50分。
分。
《中国文化要略》,不要问哪个是重点,都背了吧,背不会起码也要熟读N 遍。
《训诂学》读书报告

《训诂学》读书报告一、书名:《训诂学》二、作者:韩绍正三、页数:120页四、出版社:儒珍堂五、内容大意:《训诂学》这部书共有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都阐释了训诂学的方方面面,详细介绍了训诂学的性质、定义、内容、功能、意义,以及训诂学的原则、方术和流派。
这部书还讲述了训诂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儒经圣道的传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为本书的根本,总的概述了训诂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训诂学的缘起、真义和学习方法。
它总结道:训诂之学亦为圣人所以致太平之学也。
阐释了训诂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正精神。
并且表达了“期天下寡过而归太平”的美好愿望。
第二章【训诂之内容暨类别】讨论了训诂学的七大问题:文字训诂、章句训诂、语音训诂、版本训诂、身世训诂、典章文化训诂与方言风俗训诂等。
其核心内容是文字训诂。
训诂学的这几大方面概括了后人对前人文化知识和典籍藏书进行深入研究的范围和方向,也表明了后人对前人所留下的儒经圣道的重视和传承。
第三章【训诂之原则与方术、术语】阐述了训诂学的六大原则,分析了训诂方术即方式与术法技巧,并列举了一些训诂术语。
本章节也意在指导人们依据训诂原则,从形训、声训、义训三个方面对古代经典进行解析阐释与理解学习。
第四章【训诂渊源流派与要籍】主要讲述了三大问题:训诂之渊源与材料、训诂之流派与要籍、训诂之理论与实践。
“人类之心灵,古圣之教化”被认为是训诂的渊源,并为训诂诸流派所探讨与研究,并编著了大量重要的典籍供后人借鉴和传颂。
六、读书心得:宁静的夜晚,手捧韩绍正先生编著的《训诂学》一书,我陷入了沉思。
当代社会似乎变化太多,我们已经找不到它朴质纯真的面目,财欲熏心、权势横道,人的本真在哪儿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古代,它是什么模样?它是否能给人一个安静和谐的天地?当代,儒学逐渐在民间兴起,长久以来与儒学绝缘的西化社会正在酝酿着一股古朴和煦的春风,它将带着古代圣贤的谆谆教导,轻拂每一颗向往太平安宁的至诚之心。
《训诂学简论》读后

《训诂学简论》读后作者:游世强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文章对张永言先生的《训诂学简论》一书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从文章的布局、音韵、训诂及训诂方法的实际运用等方面剖析了该书的特点,从而加深了我们对这部训诂学著作的了解。
关键词:《训诂学简论》布局音韵训诂作者简介:游世强(1978-),男,四川眉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
《训诂学简论》作为《词汇学简论》的姊妹篇,是著名语言学家张永言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虽篇幅不大,但内容精练,该书将训诂学的主要方面都介绍到了,读完这本书,再旁及其它训诂学著作,也就容易得多了。
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通读这部著作后的一些感想。
其一,全书的布局相当合理,层次感很强。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说,内容包括:什么是训诂?为什么需要训诂(作者从语言的原因和语言外的原因两方面入手分析)?什么是训诂学?为什么要学习训诂学?以及训诂学与语文学各学科的联系。
第二章:历代训诂述略。
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到宋元明清,作者指出了我国训诂学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训诂学著作举要。
主要列举了《毛传》和《郑笺》、《尔雅》和“群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玉篇》、《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经籍篡诂》、《说文通训定声》、《辞通》(附论《联绵字典》)、《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古书疑义举例》等,从中可以看出:一、古人的注是很好的训诂材料;二、各种训诂著作风格多样;三、专释虚词的训诂著作出现。
而张先生所列举的都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第四章:训诂方式和训诂用语综述。
一、训诂方式包括形训、声训、义训;二、训诂用语。
如某,某也;曰、为、谓之;谓;斥;貌;犹;言;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读如;当为、当作,并且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最后一部分是张永言先生的论文代表作,均为书评。
即《论郝懿行》;《论张相》,可以说这两篇论文代表了此类书评的较高成就。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读后感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读后感以前,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就像是一个个沉默的小怪兽,看着眼熟但又完全搞不懂它们背后的秘密。
可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始一点点地打开那些文字背后神秘大门的锁。
一开篇,就被训诂学这个概念给“震”到了。
啥是训诂学啊?简单来说,不就是给那些老掉牙的字和词解释解释,让它们在现代也能被人理解嘛。
但真正深入进去,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方先生在书里举了好多例子,那些例子就像是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
比如说某个古代字,它在不同的典籍里出现,意思却好像变来变去,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在不同的场景里有不同的装扮。
我读着那些例子,就像在看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字魔术表演。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古代文献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
就像在一片迷雾中突然亮起了一盏灯。
我想象着古代的学者们皱着眉头,绞尽脑汁地去琢磨这些字词的含义,而现在通过训诂学的方法,我们能一步步地还原他们当时的想法,这感觉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
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个字的准确含义,要从这个字的字形、字音,甚至是和它同时期出现的其他字入手,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刺激。
不过呢,这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
有些地方就像在走迷宫,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
但是当你终于弄明白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打游戏通关了一样。
而且我发现,这训诂学还挺有用的呢。
读古代的小说、诗歌啥的,突然就感觉能理解得更透彻了。
以前读那些古典文学作品,就像隔着一层纱看美女,模模糊糊的。
现在呢,这纱被训诂学这股小风吹开了一些,能看到更多的细节了。
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些研究训诂学的学者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就像是文字世界里的探险家,在那些古老的、布满灰尘的文字角落里,不断挖掘出宝藏。
我觉得我也像是被带上了一次奇妙的文字探险之旅,虽然我可能还只是在这个探险世界的门口晃悠,但也已经被里面的精彩深深吸引了。
我想,以后再看那些古老的文字,我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它们,说不定我也能像个小侦探一样,发现一些文字背后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呢。
训诂学(方一新)[1]
![训诂学(方一新)[1]](https://img.taocdn.com/s3/m/9abf36d87f1922791688e8a3.png)
训诂材料阅读一、《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杨注曰:‘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则见束而约急,皆自取也。
’引之曰:杨说‘强自取柱’之意甚迂。
柱与束相对为文,则柱非屋柱之柱也。
柱当读为祝。
哀公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余’,《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断也。
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大戴记》作‘强自取折’,是其证明也。
《山海经·南山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祝余。
祝余或作柱荼,是祝与柱通也。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作者用哪些材料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答案)二、《诗经·魏风·硕鼠》:适彼乐国,爰得我直。
毛传训直为直道。
诗言直,不言直道。
此诗是国人刺其君之重敛,使民不得其所,非谓不得其直道也。
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
哀公十六年《左传》:克则为聊,不克则烹,固其所也。
《史记伍子胥传》:作‘固其职也’,是职与所同义。
得所亦得职也。
《汉书赵广汉传》‘小民得职。
’颜注曰:‘得职,各得其常所也。
’职、直古字相通。
《左传宣十五年》‘羊舌职’,《说苑善说》:作‘羊舌殖’。
《禹贡》‘厥土赤殖坟’《说文解字》:‘殖,郑作戠’。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作者用哪些材料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答案)三、《荀子·法行》“瑕適并見,情也。
”杨注曰:適,玉之美泽调適之处也。
念孙案:“適读为谪,经传通义適为谪,谪亦瑕也。
《老子》曰:‘善言无瑕谪。
’是也。
”《管子·水地篇》“瑕適皆见,精也。
”(精与情同,说见《管子》)尹之章曰:‘瑕適,玉病也’《说苑》曰‘玉有瑕,必见于外,故君子比情焉。
此言瑕適’,而《说苑》但言瑕,是適即瑕也。
杨读適为调適之调適,失之。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作者用哪些材料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答案)四、《管子·幼官图》:‘其处大也不究,其小也不塞。
’尹注曰:究,穷也。
念孙案:“究当读为窕,字之误也。
窕,不满也。
浙江大学中文系老师简历

个人简介:颜洽茂,男,1951年2月生,浙江舟山人。
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美国Montana大学作访问学者。
曾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浙江大学教务部副部长,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又为教育部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专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咨询专家,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05年聘为浙江文史研究馆馆员。
主要从事训诂学、汉语史研究,尤其是中古佛经词汇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汉译佛典词汇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汉译佛典语料研究”等课题。
出版《佛教语言阐释》等著作十余部,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六十多篇。
曾获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第六届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两次国家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等多项荣誉。
一、勤奋求学颜洽茂先生祖籍浙江舟山,1951年2月出生于上海,青少年时期在那生活、求学。
颜老师从小就酷爱读书,学习成绩十分优异,继而考入上海市重点中学复兴中学(当时附属于复旦大学)就读。
17岁中学毕业后插队浙江舟山,一年后任民办教师。
因对读书的迷恋,在下乡期间,常常一边烧灶火一边读书,又常因忘了烧火而饱受妻子“责备”。
1977年恢复高考,颜老师以舟山高考作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
最初在中文系读书时,颜老师像大家一样比较喜欢散文写作,也想往文学方面发展。
巧合的是,他时任古代汉语课课代表,课程由郭在贻先生教授,一次期中考试考了“95”分,名列全年级第一,得到了郭先生的赞许。
但期末考试时颜老师却只得了“82”分,名列第六。
这个在我们看来也不算很差的成绩,对颜老师触动很大,他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就在自己床头的墙上贴了一个“82”字样,以此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古汉语。
后又在蒋礼鸿老师的鼓励指导下,写成并在《争鸣》(1981年第1期)上发表了第一篇古汉语学术论文《〈反训探源〉商榷》,不想由此便走上在平常人看来枯燥乏味又深不可测的汉语史研究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89期)方一新教授《训诂学概论》读后蒋宗许 胡俊俊(西南科技大学 文艺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方一新先生《训诂学概论》是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重点项目,其编纂背景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高校古委会委托北大裘锡圭、杨忠先生主编一套《古文献学知识丛书》作为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教材。
这套书立足于古文献专业,同时也考虑诸如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和宗教等学科研究生的参考,此外也兼顾从事文史工作以及广大文史爱好者的需要。
这套教材共十一种,《概论》即其中之一(2008年3月第一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笔者以为,《概论》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益多师更出新原杭州大学本是朴学重镇,一新先生精进于这样一个学殖深邃的环境之中,自然一日千里,年甫弱冠,即已捷登治学殿堂,在《概论》撰写前,已有多种著作如《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笺识》等问世且获得学界一致的好评。
这些积累自然有利于厚积薄发。
《概论》共分九章三十四节,九章依次是“训诂和训诂学”,“训诂学的功用”,“训诂著作”上、中、下,“训诂的条例和术语”,“考释词义的方法”,“学习研究训诂学的原则”,“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从总体布局已不难看出,《概论》兼顾古今,源流并重,训诂的相关理论、历史、现状、未来的展望尽皆纳入规制。
当然,前此的一些训诂教材也有类似的格局,但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则发现《概论》的匠心独具,如在第二章“指导古文学习”一节中,《概论》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怎样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一、掌握正确的词义训释原则,二、合理利用注解,三、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在“指导古文献校理”一节中,《概论》从古籍整理的五个方面(标点、校勘、注释、翻译及辨伪)举例说明了训诂学的功用,翔实周至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在“指导辞书编纂”一节中,以《大词典》、《辞源》为主,从三个方面举述语文辞书中还需要完善的问题:一、词条或义项失收,二、释义不确,三、源流失考。
古代的训诂实践,主要体现在古书注解、语文辞书和其他训诂专著这三大类型的著作上。
训诂起源于古书注解,《概论》“为避免泛泛而谈,增加感性认识,在每一时期下,都举出一种著名的古注予以重点介绍。
故每一节都有两方面的内容,即该时期的注解情况和代表性著作。
”分期分别介绍了《毛诗故训传》、《郑笺》,《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左传正义》,《四书章句集注》,《资治通鉴注》,《墨子间诂》。
以上各书都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训诂水平,《概论》一一对他们的成就和不足做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介。
这样一来,每一历史时段训诂概貌得以展现,而代表著作的介绍则一斑而现全豹,时代的成就和训诂特色明朗了然。
2010年第4期89随着训诂实践的增多,训诂资料的积累,汇集训诂资料的专著——语文类字典辞书也就随之产生。
《概论》在第四、五两章中,精要地介绍了字书系列的著作,词典系列的著作,包括原著的基本内容、体例、学术地位以及后世重要注本,给读者展示了千姿百态的训诂大千世界。
其间最为亮点的是“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和“考据类训诂著作”,前者介绍服虔《通俗文》、何承天《纂文》、陈士元《俚言解》、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及郝懿行《证俗文》、《晋宋书故》,后者推扬颜之推《颜氏家训》、颜师古《匡谬正俗》、王观国《学林》、袁文《瓮牖闲评》、李治《敬斋古今黈》、焦竑《焦氏笔乘》、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及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这些著作对于学习和研究训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多为其它训诂教材所忽略或语焉不详,《概论》中肯地分析了各自的价值和瑕疵,为读者开启了新的门户。
二、刊落繁华见真淳一门学科的认知,当然首先是概念的问题。
关于训诂、训诂学的定义,可谓言人人殊,《概论》精炼众说,归纳为:“虽然最初的‘训诂’、‘诂训’等是指解释古语或对古语的解释,但随着古书注解方法和语文研究的发展,训诂的内容就变得更加广泛了。
举凡训释字词、串讲句意、分析篇章结构,以致对古书中的语法修辞、典故制度等内容的说明,都属于训诂的范围。
”(3页)“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它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8页)对训诂、训诂学的定义、范围、功用的解释要言不烦,平实而又精到。
讲训诂历史时《概论》采取重点介绍的方式,每一种训诂著作的剖析如已有相关的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尽量参稽,而后加上自己的心得浓缩入书,给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认知信息。
我们试以朱熹为例。
关于宋代的训诂情况,因为理学的纠葛一向有所忽视,虽然大多训诂教材都少不得提到朱熹的四部书,但也终觉泛泛,《概论》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例,在介绍全书的基础上,又以《论孟集注》为主,对此书予以了高度评价。
总结其特点为“注释不主一家,常引不同解释;注释时释词、串讲、评点相结合,错落有致;注音、释词、析句,时有可取”。
肯定其两点治学态度:“一是不迷信原文,二是不强作解人。
”对其美中不足也做了客观批评。
每立一说皆辅以令人信服的若干例子,使结论毫无凿空之感。
通过作者的分析评价,我们对朱熹的训诂成就有了更直观而贴近的认识,自然对宋学的评价也会更平正公允。
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概论》总是能明辨是非,给读者以正确引导,如辨析“声训”“反训”的得失等无不精到客观,令人信服。
对于近现代新训诂学的兴起,《概论》进行了简要而明晰的勾勒,大师们的著述,治学的基本特点,成就与不足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章黄学派训诂理论框架的构建,王力先生在训诂理论方面的创新,王国维先生等在研究材料和方法上的突破等。
对于张相、蒋礼鸿等在近代汉语领域的突出成就以及近几十年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也作了概略的介绍。
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鸟瞰,使后学既有典型可以瞻依,也有门径可资率循。
三 春风广被天下士清儒张之洞云:“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
”我们觉得,这话可谓金玉良言,清儒之所以在治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有扎实的“小学”功底。
而近几十年来,人们似乎对于小学这一治学利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忽视,学术的成就自然也就离清人相距甚远。
要匡正现今的学术的浮躁,则需要认真补小学的课。
笔者以为,《概论》是一本教材,也是一本小学基90古汉语研究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础书,入门书,即更名为“小学导读”亦不为过,例如《概论》对许多小学书都作了精彩无似的导读,如《说文》先介绍许慎的师承,著述概况,接着是卷帙、体例、贡献、缺憾、版本,再而介绍后世的研究情况诸如《说文》四大家,丁福保的《说文解字诂林》(并简要介绍此书的内容,体例,版本)。
又因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成就最高且最切实用的著作,于是以三千余字的篇幅详细介绍段玉裁的学术渊源,注解的成书经过,其书的主要内容,考求词义的方法,最好的版本。
通过《概论》的梳理,我们对于《说文》和段注便有了全面而明晰的认知。
总之,《概论》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关于治学的心得,凡阅读此书者无不开卷有益,识大识小各得其所,岂仅仅是文史类的学人。
四 细把金针度与人我们以为,高等学校的教材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把教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知识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固然要反映在教材中。
但更重要的是,一本好的高校教材,编者需要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在教材中反映出本学科的研究概况,进而揭示本学科的研究空间,为受教育者开拓进取导航。
《概论》一书在治学方法、门径的传授上高屋建瓴,我们试以第二章为说。
第二章分三节,先是“古文学习”,继而“文献校理”,再而“辞书编纂”,不用说,三节之间本身便考虑了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
每节下分细目,根据不同内容细目下再分小目。
章节之间、细目小目之间无不体现作者梯航后学的良苦用心。
尤其是大量的具体的书证,从不同的门类,不同的视角引导读者去发现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论述训诂学“指导古文学习”下“合理利用注解”问题时,作者举一例:《三国志》卷二九《魏志•华佗传》:“府吏儿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记载了汉末名医华佗因症施治的事。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注解说:“⑴共止:一起停止下来,指同时来就诊。
止:站住,停下来。
⑵所苦:痛苦的情况。
……⑹并起:一同起来,即都已病愈能行动自如了。
”这一段话三注皆误,《概论》细加驳正,丰富的材料,辨析的过程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初学者可由此取径。
(见28页)至于第七章“词义考释的方法”,第九章“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那更是胜义纷陈,堪称津梁。
篇幅所限,我们只好割爱而不论了。
但愿读者潜心涵泳,有得于心,进而在训诂学的天地中驰骋遨游。
末了,还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作者精进日新,以厚重的著作,一流的治学态度向为学界称扬。
之所以如此,是作者从来心仪的是清代学者的谨严,我们且引《概论》第九章中的一段话为此文作结,既可见作者治学的心路历程,也可以此自警:清代学者的学风和治学态度是独树一帜的,这是他们取得度越前人的卓越成就的根本条件和前提。
清代学者特别是乾嘉以来众多大师的治学态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实事求是”。
【作者简介】蒋宗许,男,四川德阳市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
胡俊俊,男,四川崇州市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语言文字专业在读硕士生。
【责任校对:林子】2010年第4期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