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
秦汉选官制度

文武百官怎样产生,这就是官吏选拔问题,史书称为选举。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①,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
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材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汉代统治者通过多种方式,的确选拔了不少人材,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以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和这个时期人材辈出有着密切关系。
固然,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选官流弊也不少。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材为官的制度。
这种制度秦汉以前就有,无非限于下级官吏而已。
到秦朝,已经比较广泛地实行了由下而上的推荐制度,如韩信“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②,《史记·范雎列传》所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这里的任,当做保举讲。
许多记载都说明秦比较普遍地实行了推荐人材的制度。
汉高帝刘邦称帝不久,就感到选拔统治人材的必要,十一年(公元前196 年)下诏求贤,对象是具有治国才干的“贤士大夫”,并要求登记品格、仪表和年龄。
惠帝、高后时,都曾经诏举“孝弟力田”,使其为民表率。
文帝二年 (公元前178 年)、十五年 (公元前165 年) 分别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晁错即是通过十五年这次诏举入朝为官的。
到汉武帝时代,汉代察举遂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共38张PPT)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 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 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专题一 -先秦、秦汉时期
考纲明示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科技文学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三条主线定论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 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 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 “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 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秦汉的政治制度

特征: (1)皇权至上
材料三: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 —地位不可僭越 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 (2)皇位世袭 廷尉(李)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 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权力不可转移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 (3)皇权独尊 士议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 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 —权威不可世俗 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 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 “可。”
二、经济上:①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经济 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 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三、思想文化上: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 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汉赋是主要 文学形式;许多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中央集权, ‚ 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统一, 体现了政治制度的进步。 秦四十八郡
上郡、巴郡、汉中、蜀郡、河 东、陇西、北地、南郡、南阳、 上党、三川、太原、东郡、云 中、雁门、颍川、邯郸、巨鹿、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 砀郡、泗水、薛郡、九江、辽 东、代郡、会稽、长沙、齐郡、 琅玡、黔中、广阳、陈郡、闽 中、南海、桂林、象郡、九原、 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 内、衡山、鄣郡、庐江
秦朝的政治
一、秦统一六国《 3年高考2年模拟》P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资料)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地方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 皇帝)
1.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决策系统(皇帝制度) 2.以“三公九卿”为轴心的中央政务系统(三公 九卿制度) 3.以“郡县”为基础的地方施政系统(郡县制度) 4.为施政配套的辅助系统
秦汉“名田宅制”说——从张家山汉简看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

秦汉“名田宅制”说——从张家山汉简看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内容提要】本文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考察战国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形态——以爵位名田宅制。
这套制度在商鞅变法时确立,并作为大体的土地制度为其后的秦帝国和西汉王朝所继承。
它的大体内容是:以爵位划分占有田宅的标准,以户为单位名有田宅,田宅能够有条件地继承、转让和生意。
国家通过爵位减级继承制操纵田宅长期积聚在少部份人手中,并使手中不断有收回的土地,它和罚没田宅和户绝田宅一路组成国家授田宅的来源。
文帝以后由于国家再也不为土地占有立限,使这套制度名存实亡,“名田制”仅仅作为土地记录的手腕而存在。
名田宅制的厘清,不仅使长期困扰学界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也向已往的历史熟悉提出挑战。
【关键词】名田宅二十等爵授田咱们目前关于战国秦汉土地制度形态的熟悉和构架,专门大程度上是成立在假设、演绎和推理之上的,历史提供给咱们的材料如此之少,咱们乃至难以把握它的核心骨干,更遑论一个完整的框架和进展脉络。
史学界对战国秦汉土地制度形态熟悉的长期不合正源于此。
这种情形下新的材料专门是第一手材料的显现,关于此项研究和研究者来讲意义重大是不言而喻的。
1983年出土的张家山汉简正是具有此种价值的新材料。
在2001年刊布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1]中有大量关于土地制度的法令,据挖掘者和释读者推测,此“二年”系吕后二年(前186)。
如此大规模的完整的西汉初期土地制度法令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使咱们对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形态有了更深切具体的了解;而且也给咱们的熟悉带来了庞大冲击,咱们由此发觉由于教条地、生搬硬套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以来史学界关于土地所有制的理论存在着某些误区,咱们需要在充分研究中国历史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重构。
这些宝贵的资料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增加点,借助于它所提供的材料和视角,咱们能够从头凝视更长历史时段的土地制度形态和进展轨迹,而咱们对土地制度熟悉的推动也必将推动咱们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熟悉。
先秦及秦汉的官职

• 与师保地位相当,而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 事的官职,是太宰。成王时,周公以太师 而兼为太宰,“相王室,以尹天下”。太 宰拥有总揽政务的大权,是政府中的首脑。
• 太宰以下,有众多的卿士,其中比较重要的政务 官,仍然是司徒、司马、司寇、司空等诸有司。 • 司徒除管土地的垦辟、井田的划分和有关奴隶耕 作等事外,还要管理诸侯封疆的划定和军旅事宜。 • 司马负责征收军赋、管理战车以及驾车马匹等军 政事宜。 • 司寇掌握刑法。 • 司空负责管理百工以及兴建土木、水利等工程。 他们还有很多的僚属,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由中 下级贵族担任,构成相当庞大的统治机构
• 左徒是战国中期以后才出现的,其地位相当重要,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楚怀王时官居左徒。他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考烈 王时,黄歇由左徒升为令尹,封于吴,号为春申 君。 • 左徒这个官称的来源可能与司徒这一官称有关。 春秋时楚国本有司徒,掌管民工徒役。楚国设官 时常在一官之下设左右两个助手。“左徒”或许 就是司徒的助手。楚人有尚左的习掼,所以到战 国时左徒地位上升而成为要职。 • 司败,掌管刑罚狱讼的官称,司败即中原各国的 司寇。
狂狷
• 与中行之士相比较,狂者激进,“志大言大”,有言过其 行的弊端。狷者“不屑不絜”,虽能独善其身,却显得有 些落落寡合,是其缺陷。不过,他们对于孔儒传承的君子 人格基本价值理念尚能坚持。在行为选择方面,狂者卓然 进取,狷者则洁身自爱。虽然他们的行为选择不能遵循 “中道”,有“过”与“不及”之弊,为君子所不取。但 是就其人格的本质规定来看,仍然不失为有道之士。故而 得到了孔孟的首肯。 • 狂与狷作为政治人格类型,对于后世士人的影响是颇深远 的。宋儒朱熹对狂狷就很赞许,说:“狂狷是个有骨肋底 人”。 • 当政治压力呼啸而至之时,他们要么挺身而出,顶风而上; 要么归转林下,与闻松涛。他们或激越,或狷介,唯独不 去媚权贵。
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粮食作为人生存的第一需要,自古人们就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国家把农业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君主常行“籍田”之礼,村社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以耕垦为安身立命的依托。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粮食问题关乎国家、社会稳定,关系王朝兴旺昌盛。
因此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史籍资料皆有反映,并被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所阐释,也逐渐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
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后屏障,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从先秦时期开始萌芽,至秦汉时期得以全面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粮食政策的制定以及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时期——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萌芽时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在远古传说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妇孺皆知,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虽始见《齐民要术》序,但据张波先生考证,其传言源远流长,据说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其意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用非常简练的词语概括了粮食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古人的粮食安全观。
先秦时期是古代粮食思想萌芽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史籍和政治家、思想家对粮食问题进行详尽的描述和阐释,我们可以从《诗经》、《周礼》、《商君书》、《吕氏春秋》等史书中窥见一斑。
试总结秦汉至清代农业租税制度和徭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试总结秦汉至清代农业租税制度和徭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口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高中试卷-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
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
这反映()A.书写载体变化促进赋税改革B.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C.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D.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答案】D【详解】材料“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基层治理,D项正确;造纸术的进步使书写载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但与赋税改革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能体现相伴而生,排除B项;书写载体变化与推动人口流动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
这一状况()A.说明户籍体制的混乱B.导致中央权力的削弱C.带来赋役制度的瓦解D.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可知,中央政府为了安抚侨户放松了对他们的户籍管理,而户籍是中央管理地方的重要依据,因此此举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从而削弱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政府对侨户的户籍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并不能对整个户籍制度产生影响,因此不能说户籍体制的混乱,排除A项;赋役制度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历史发展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这种户籍制度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故选B项。
3.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
以下①②③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可知,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推行不同的户籍制度,汉朝时期推行编户齐民的政策,隋朝时期推行大索貌阅制度,宋朝推行主客户制度,B项正确;明代推行黄册制度,排除A项;C项中大索貌阅和编户齐民顺序颠倒,排除C项;户贴制度是宋朝发给民户的纳税通知书,非户籍制度,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
食品学院10级6班林志鹏2010511165 【内容提要】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巨变,战国秦汉时期的农官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在官吏择任上,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渐次被官僚制度取代;在体制方面,国家重农体制确立并逐步完善;在体系构建上,则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农业管理体系。
农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既是秦汉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与秦汉农业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关键词】战国秦汉;农官制度;重农思想
【正文】
农官之始,或起于有虞氏。
史称,周祖姬弃好种麻菽,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后遂被帝尧推举为农师,被帝舜封号后稷。
周人“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在华夏部落联盟中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
商周时期,国家机构设置渐趋完备,专设农官以司其职,见诸文献、文物记载的即有籍臣、农正、司民等。
与分封制相适应,三代的农官实行的也是世袭制度。
这种“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的农官制度,对于早期农业科技、管理经验的积累、传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战国秦汉以后,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巨变,传统的职官制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官制度也在这一进程中产生了相应的变迁。
此间中国农官制度之演变对中国农业发展影响至巨,值得深入研究。
一农官世袭制向官僚制的转化
春秋以前,官吏任用实行“世卿世禄”制,为官者父子相继,“皆世官任”。
战国时代随着井田制的崩溃,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分封制逐渐式微,促进了官吏选举制度的变革。
封建官僚制度代替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取代采邑制,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官吏由国君任免,“不世官”;官吏不再以封邑为官禄,而普遍实行俸禄制度;实行上计制,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当则可,不当则废”。
由于各国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为务,故辟田胜敌成为了一种主要的仕进之途。
“皆作一(农战)而行官爵”,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渐成天下大业,农官地位亦随之迅速上升。
同时一批“lù@②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也因纳粟帛多而拜爵作官。
战国以前,农官地位较低。
当时主管工事之司空,位列六卿,“而主管农事之官反由掌教化的司徒兼管,未独立地列于六
卿”[2](P33)。
《宋书·百官志》述中国古代农官制度演变,谓“大司农……周则为太府,秦治粟内史”。
《周礼·天官》:“太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
”太府在周时为下大夫,地位显然较低,农官地位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战国时代各国中央官僚机构为秦汉九卿组织之雏形,其中赵、秦有内史官职,地位相当显赫。
内史之职是“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和秦汉时代的治粟内史性质是相同的”[3](P110)。
桓、管以降,齐行五官制,以司各项专门事务。
据《管子》、《韩非子》所载,五官名称各不相同,但其中必有田官。
田官以主经济而不可或缺。
《管子·六政篇》所述虞师(主林业)、司空(主水利)、司田(主农业)等皆为田官大司田属官。
其中有乡师一职,掌劝农,“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以时钧修焉。
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专乡里,乡师之事也”。
乡师从综合、宏观角度督导、管理农业,与虞师、司空、司田之职互为补充。
二国家重农体制的形成与完善
战国、秦、汉时代,农本观念逐步确立。
国家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法律措施以确保农业发展,各级官吏以农政为首务,形成举国重农之势。
国家重农体制的形成与完善,是战国、秦、汉农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秦统一,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
诸颂德刻辞中有“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忧恤黔首,朝夕不懈”;“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等内容。
始皇二十七年下令对全国民众“赐爵一级”;三十一年,“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政治地位。
同时,“使黔首自实田”,承认既有土地占有关系,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
除专设农官以管理、督促农业生产外,郡、县、乡、里政权均以户籍管理、赋役征派、组织生产为重要职责。
农事为地方官吏重要职掌之一。
国家重农体制始于商鞅,确立于秦统一,并被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对中国农业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重农业是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战国、秦、汉时期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构成严密的、统一的、有效的管理体系。
国家以重农为基本国策,各级官吏以农事为首要政务,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是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取得重大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