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

合集下载

中国画论——精选推荐

中国画论——精选推荐

中国画论中国画论1、“使民知神奸”出处及解释这句话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本意是:夏代皇帝有⿍,天下万物铸在⿍上的好坏物象。

让百姓从⿍中看出好坏,与社会教育政治的功能。

出⾃《左传》“昔夏之有德也,远⽅图物,贡⾦九牧,铸⿍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早期是说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作为道德基本范畴善与恶,即神奸⼆字,这句话是通过铸⿍象物教育⼈们区别善恶,这⾥的善恶是贵族阶层标准。

青铜器图纹种类繁多有善恶真实与虚幻想象之分,善称之为“神”恶称之为“奸”2、庄⼦“解⾐般礴”出⾃《庄⼦·⽥⼦坊》所谓“解⾐般礴”是指脱⾐箕踞,借⽤画画故事讲道家“任⾃然”思想即不受现实理法约束放任⾃然,这种不受世俗理法束缚的思想却道出艺术创作⼀条特殊性,即艺术家创作时应该有的⼀种精神状态。

精神不受约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3、庄⼦提出“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4、“绘事后素”的出处及解释引申为张彦远“成教化,助⼈伦。

”出⾃孔⼦《论语》本意:先有⽩底⼦,后有画。

引申为讲⽂与质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个本质,也都有表现本质的形式,这就是质与⽂。

素是指“质”,绘是指“⽂”⽂是表现质的。

同时也是解释儒家的仁和礼,现有内容后有形式。

5、《淮南⼦》论“君形”及“谨⽑失貌”“君形”出⾃《说⼭训》篇即“神似”表现事物⼈物各⾃持有的神态,体现在绘画、⾳乐、上是“传神”是艺术创作和表演的重要东西。

“谨⽑失貌”出⾃《说林训》绘画局部与整体关系问题,“⽑”即局部,“貌”即全局。

达到统⼀⽽和谐。

要局部刻画,服从全局形象,不可以脱离整体孤⽴对峙。

6、宗炳和王微⼭⽔画论肯定艺术美感享受,提出审美作⽤柔情。

宗炳《画⼭⽔序》和王微《叙画》是⼭⽔画论的开端。

宗炳(畅神)在论⼭⽔画功能“⼭⽔以形媚道。

”反映出⼭⽔画,作⽤的畅神——仁者乐⼭,智者乐⽔。

王微“神明降之”提出画⼭⽔画不是单单⼿法⼭的灵活,要倾注画家思想,所以才能产⽣画的情趣。

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篇一:2012.4(未做)中国画论历年试题】ss=txt>中国画论试题课程代码:0074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黄帝时,绘画与文字分家,独立一门,显示出极强的______功能。

()a.审美b.识教c.礼教d.审鉴2.在《庄子.田子方》中,讲到了“______”论。

()a.绘事后素b.画狗马难于鬼魅c.以形写神d.解衣般礴3.隋代著名人物画家展子虔,绘有()a.《维摩诘图轴》b.《朝元仙仗图》c.《游春图》d.《古罗汉》4.“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出自于张彦远的()a.《古画品录》b.《历代名画记》c.《论画》d.《画云台山记》5.______,字少文,南阳诅阳人,著有《画山水序》,幼有至性,好琴书画,精玄理。

()a.梁元帝b.老子c.庄子d.宗炳6.荆浩在其论著______中说,“水晕墨章,兴吾唐代”。

()a.《笔法记》b.《叙画》c.《画说》d.《山水诀》7.“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扁,不能混圆”是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述的______病。

()a.刻b.结c.板d.怯8.唐______著《续画品录》,评画家之品第为上、中、下三品。

()a.李嗣真c.李唐d.李成9.“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提出者张操,曾著有______一书。

()a.《后画品录》b.《绘境》c.《山水纯全集》d.《画说》10.宋代梁楷有代表作《泼墨仙人图》、《太行行吟图》、《六祖截竹图》,他开创的______人物画,对后世的意笔人物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a.阔笔水墨b.疏笔水墨c.简笔水墨d.见笔水墨11.______提出了“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论。

()a.庄子b.吴道子c.顾恺之d.韩非子12.画名亦留后世的晋代书圣是()a.王羲之b.嵇康c.王献之d.曹不兴13.宋初,乾德年间,______为待昭翰院,其勾勒填彩,风致韵丽之书法,成为画院的标准,形成一派。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的论体系是对中国画作品进行评价和批评的体系,它涉及到中国画的创作理念、技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中国画论体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典文献,如《墨经》、《画经》等。

这些文献中提出了中国画的创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画论体系逐渐丰富和完善。

中国画论体系的核心是传统艺术观念中的“意境”和“技法”。

意境
强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强调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复杂的主题。

技法则是指绘画的具体技巧和手法,包括线条运用、色彩运用、墨的运用等。

中国画论体系通过对意境和技法的评价,对画家的创作进行批评和指导。

在中国画论体系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批评流派和观点。

例如,“南宗
北宗”是对南方和北方画派的称呼,南宗强调表现意境和气韵,北宗则注重写实和工笔细描。

这两个流派在中国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批评。

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论体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西方绘画和艺术的影响使得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一些新的学派和潮流涌现出来,对中国画论体系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批判。

总的来说,中国画论体系是对中国画进行评价和批评的体系,它包括了创作理念、技法、意境和流派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画的论体系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

张怀瓘:【神妙能】朱景玄:【神妙能逸】黄休复:【逸神妙能】赵佶:【神逸妙能】张彦远:【自然神妙精谨细】郭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韩拙: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荆浩六要:气韵思景笔墨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刘道醇:六要【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六长【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绕自然《绘宗十二忌》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伛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点染无法。

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黄钺,二十四画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慌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建拔,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韶秀盛大士,画有七忌:用笔忌软滑,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从密而乱。

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

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采,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

画有四难: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淡,结构自然。

先秦,秦,汉美术理论概论:从文献的角度看,由于时间的久远,流传至今关于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以迄秦.汉有关美术史方面的记载,尤其是美术理论已不多了,但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发端期,却对后世美术发展起着遗传基因般的决定性作用。

美术观念带上了明显的阶级的.伦理的.功利的性质。

夏商周三代时期美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艺术的实际功用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

论中国画论的形神观

论中国画论的形神观

论中国画论的形神观
中国画,历来几千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国际社
会所称赞的艺术创作形态。

形神观的概念,其实是中国画的核心宗旨,也是中国传统艺术融入社会发展,指导艺术家追求完美的重要理念。

一般来说,形神观指的是把艺术形式与审美意义统一,以达到完美美学结果的
独到说法。

形是指艺术作品的形式,神是指精神微妙的表达方法。

统一起来为形神,即结合形式审美的整体把握。

在中国画和中国传统艺术中,形神观更加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追求视觉
上的完美,也就是强调审美价值与形式表现的恰如其分;二是以简意精来把握细节,使艺术作品具备足够的内涵信息,从而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情感体验;三是以合理多样的构图、复杂抽象的色彩组合来把握画面空间,及其核心重心,以达到视觉特效的凸显。

审美价值与形式表现的恰如其分,其实是中国画的重要美学观念,也是指导艺
术家创作作品的着重点。

中国画,不仅融合表现审美意义与形式因素,还注重讲究创作者的传统文化观念,“侠肝义胆”、“感悟和谐”等主题就是画作的重要构成。

中国画家要求通过对形式的把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传统文化在创作中的独特价值观,从而传播生机勃勃的文化价值与生命精神。

以上,就是形神观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中国画论中的重要指导
方针。

形之为体,神之为意,形神之统一,以达有道之完美,正是中国画论指导艺术家持之以恒地奋斗进取,追求完美之指引,是中国画论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中国画论概说

中国画论概说

• 图画歌(宋‧沈括)
• 松雪论画(元‧赵孟頫)
• 东坡论画(宋‧苏轼)
• 图绘宝鉴序(元‧杨维祯)
• 图画见闻志叙论(宋‧郭若虚) • 画原(明‧宋濂)
• 后山谈丛论画(宋‧陈师道)
• 覆瓿集论画(明‧朱同)
• 论形意(宋‧晁说之)
• 子宁论画(明‧练安)
• 论精简(宋‧葛守昌)
• 书画传习录论画(明‧王绂)
• 论语论画(论语)
• 平南论画(晋‧王廙yì)
• 考工记记画(考工记)
• 颜氏家训论画(北齐‧颜之推)
• 庄子论画(战国‧庄周) • 贞观公私画录序(唐‧裴孝源)
• 韩非子论画(战国‧韩非) • 文通论画(唐‧张澡)
• 淮南子论画(汉‧刘安) • 观张员外画松石序(唐‧符载)
• 伏波论画(后汉‧马援) • 唐朝名画录序(唐‧朱景玄)
• 本书虽名画论,其实包罗很广。凡历 代经传文集中有关画论之作都在收集 之列。内容也颇为翔实,如画论、画 理、画法、画诀、画诗、画品、画评、 画谱、画说、画鉴、画跋等无不酌加 收录,以求完备。本书为了增加信息 量,便于读者寻根找据,编者不但注 明出处,而且撰写了作者小传。此外, 编者还适量撰写了按语。
• 论画功用(宋‧张敦礼)
• 赠刘草窗画(明‧杜琼)
• 论郑虔阎立本优劣(宋‧郑刚中) • 匏翁论画(明‧吴宽)
• 论形神(宋‧袁文)
• 六如论画(明‧唐寅)
• 记隐士画壁(宋‧康与之)
• 四友斋画论(明‧何良俊)
• 方是闲居士小稿论画(宋‧刘学箕) • 升庵论画(明‧杨慎)
• 画继杂说(宋‧邓椿)
• 中国画论,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 简称。它和中国古代绘画一样,是中

《中国画论》考试大纲1

《中国画论》考试大纲1

解释:1、《宣和画谱》:中国画著录书。

无编者姓名。

二十卷。

卷首又赵佶宣和二年御制序,记录宫廷所藏历代画家二百三十一人发的作品共六千三百九十六件。

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禽兽、花鸟、墨竹、蔬果。

每门先作叙论,次为画家评传,传后则列画目和件数。

在官家著录中,是一部画家传记较完备的巨著。

2、“六艺”: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艺指技艺,包括艺术。

3、吾道一以贯之: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

:古人都以古代圣人、贤人的形象事迹以图画文书的形式记录下来,意在作为鉴别贤者与愚者之间区别的参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治国平乱的目的。

5、顾恺之:东晋画家。

字长康,小字虎头,禁陵无锡人。

工诗赋、书法,由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著有《画论》、《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

6、历代名画记:共十卷。

成书于大中元年,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

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

后七卷系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

叙述简要,除吸取前人评论外,亦参己见,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

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

:是指绘画创作要超逸于世俗的社会功利之外二达到向“道”的返璞归真,要带着内心情感对自然精神的领悟。

8、南北宗: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

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缘”和“水墨”两种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把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北宗,指“院画”,南宗,指“文人画”。

9、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是指在玄思冥然参禅而无功之功想后悟到了超越世俗功用。

10、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P5011、一画:指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和法则。

12、解衣磅礴:把衣服解开,舒展两足而坐状如簸箕。

一副神闲意定,不拘形迹的样子。

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

试论宗炳画山水序在中国画论史上的意义

试论宗炳画山水序在中国画论史上的意义

试论宗炳画山水序在中国画论史上的意义试论宗炳画山水序在中国画论史上的意义一、引言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中国画论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篇章和著名的作品,其中宗炳的《画山水序》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画理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画山水序》在中国画论史上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力图揭示其在中国画发展和理论建构中的重要地位。

二、宗炳的背景和书写动机宗炳,字美斋,号梅溪,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博的学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画山水序》是宗炳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对中国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宗炳撰写《画山水序》的动机主要有两方面。

宗炳对传统绘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他深感中国画的发展需要一本系统的理论著作进行引导和指导。

宗炳希望通过《画山水序》这篇论文,探讨中国画的本质、表现手法和悟性,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一种启示和思考的路径。

三、《画山水序》的内容概述《画山水序》的内容十分丰富,全文共分为三篇,分别为“势”、“气”、“准”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可以说是以“意、境、技”为核心,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探讨了中国山水画的内涵和性质。

在“势”篇中,宗炳阐述了山水画的“势”的意义和构成要素。

他认为,山水画的“势”是表达画家主观意境的重要手段,是观赏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源泉。

通过对“势”的深入研究,宗炳揭示了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势”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功能。

接下来的“气”篇,宗炳展开了对山水画的“气”的讨论。

他认为,“气”是山水画中最重要、最本质的要素,是山水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宗炳通过对古代名家作品的分析,认为真正的山水画,必须通过“气”的表现来体现画家的意境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他提出了“气架”、“气象”等概念,用以揭示山水画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

最后的“准”篇,宗炳主要讨论了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和细节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使民知神奸 2.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论是其绘画思想的中心内容。其绘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晋代被称为才绝、痴绝、画绝的是顾恺之 . 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顾恺之《论画》

3继谢赫后,南陈的姚最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心师造化”论。 4.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论是由 宗炳 提出来的。 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时,首先谈的就是仁智之乐 5.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6.苏轼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常理”,在绘画上提倡诗情画意,他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东坡在其著的《净因院画记》中阐述了常形常理的重要性。 苏轼论画云:“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被后世称为“宋四家”的是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 7.“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其中黄家指的是黄筌。 “徐黄异体” “徐”指的是徐熙 “黄”指的是黄筌,他们的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很大。 8.明万历年间,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及沈灏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画派的理论。 9.清初 画坛四僧之一的石涛在创作中提出“我用我法”“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他的艺术主张大都收录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 10.近代花鸟画家.齐白石先生曾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11..两宋代花鸟画的风格主要以院体工笔为主。 明代王履提出“庶免马首之络”的绘画见解。 13“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是清代画家恽南田(寿平)所提出。 恽南田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南田画跋》中.并在《南田画跋》中提出了“画以简贵为尚。” 14、元代黄公望在《山水画诀》中提出了画之四病 ---- 邪、甜、俗、赖 15、.“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观点出自倪瓒的《论画》中。 16、郭若虚在《论三家山水》中,对三家山水评价很高“三家”是指李成、关仝、范宽 17、.以“四王”为代表的“仿古”思想,在清初画坛上占有统治地位,是当时的正统思想。“四王”指的是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 18、.“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荆浩中绘画经验的总结。 荆浩 《画说》 19、.钱选把笔墨视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 20、.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林泉高致》 8.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美术文献。 21、.将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家是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区别和转化,成为研究艺术规律的重要思想资料。 “胸无成竹”是清代画家郑板桥提出的绘画观点。7. “学一半,撇一半”出自.郑燮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思想活跃人物。其画以兰、竹、石为名,山水、杂花亦作之,皆以水墨为上。 7.南宗画系宗主.(.被董其昌等人尊为南宗之祖,文人画之祖的唐代诗人和山水画家是王维 董源为实际领袖。 王维《山水诀》中,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这对后世文人画的评赏产生重大的影响。) 北宗宗主是李思训 .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远山无石,隐隐如眉”。 8.“摄情说”出自恽南田 .清代恽寿平的画论论点主要包括.“不似求似”论C.“一画”论 D.“逸品”论1 0.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的古意指绘画要取法唐人 元代画家赵孟頫绘画上的主张主要有______,这两点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观。 逸气论 B.创作取材要精粹C.书画用笔同法论 D.士气论. A.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出自元代画家赵孟頫 12.“美术革命”的口号由陈独秀提出,主张中国画要改良,必须采用西洋画写实之精神。 13.有法必有化提出者是石涛 15.徐渭艺术思想主要是重气韵,不拘成法 22.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家潘天寿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13.画家林风眠主张作画要中西结合,我们把他的理论称“中西绘画调和论”。 14.“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栽”是明代画家徐渭的题画诗。 1.“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对绘画特点的认识。19. 陆机在论绘画特点时提出“存形莫善于画”。 2.相传伏羲之后,仓颉 仰观奎星圆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禽兽蹄迒之迹,体类象形而制文字。 35.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出自苏轼 画名亦留后世的晋代书圣是王羲之 12.黄公望《写山水决》:“作画大要,去邪、_甜_、俗、赖四个字”。元四家指的是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 2.“画狗马难于鬼魅”的绘画理论出自于《韩非子》 3.开创简笔水墨人物画的画家是梁楷,其代表作有《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 5.南北朝时期王微的山水画论著作是-《叙画》 唐代张怀瓘在《画断》中提出的是三品 27.南宋邓春在《画记》中所记,“至徽宗皇帝,专尚法度,乃以神、妙、逸、能”为次。

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的顺序重新作了排列,把唐代居于四格之末的逸提到了首位。. .宋代绘画理论家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重新排列为逸品、神格、妙格、能格。 12.明末华亭派的代表人物是董其昌 明代董其昌提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外生,画须熟外熟。 1415.“畅神”与“怡悦情性”指的是美术的审美功能。 10.为金陵八家之一的山水画家龚贤,著有《香草堂集》、《柴丈人画稿》、《画诀》、《龚半千写诗稿》、《课

徒画稿》 12.“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墨为之,虽有生意,多不是此花之真面目。”是明代画家徐渭所提出。.“任何学术不能离开历史、环境二者之关联,习西画者须赴西洋,习中画者须在中华之文化中心地。”是画家潘天寿所说。 15.著有《听天阁画谈随笔》是现代画家--潘天寿

1.黄帝时,绘画与文字分家,独立一门,显示出极强的______功能。 2.在《庄子.田子方》中,讲到了“解衣般礴”论。 4.“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出自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7.“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扁,不能混圆”是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述的板病。 8.唐李嗣真著《续画品录》,评画家之品第为上、中、下三品。 9.“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提出者张操,曾著有《绘境》一书。 13.宋初,乾德年间,黄居寀为待昭翰院,其勾勒填彩,风致韵丽之书法,成为画院的标准,形成一派。 15.画史中所称的“青藤”、“白阳”是指明代水墨大写意代表人物徐渭和陈淳 17.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内容包括______等14个方面的论述,为我国古代画论最佳之作。 18.宋被世人列为神品的武宗元传至今的代表作有《朝元仙仗图》 0.清初六家是指王时敏、王原祁、王翚、王鉴、恽寿平、吴历。 18.清代邹一桂的《小山画谱》提出画有两字诀,这两字诀是活 脱 19.明代吴门四家是指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宋代人称马一角、夏半边的是马远和夏圭。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述了 成教化、助人伦,怡悦情性的绘画功能 对六法的新阐述、绘画的评论

标准 绘画用笔论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观点 2.明代院体画家有吴伟 林良 戴文进 吕纪.明末人物画大家被称为南陈北崔的是指陈洪绶和崔子忠。 属于倪瓒的画论观点是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聊以写胸中逸气 .逸气 二、填空题( 16.《笔法记》的作者是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骨、气。

提出了“六要”,其六要是:气、韵、思 、景、笔.、墨荆浩在其论著《笔法记》中说,“水晕墨章,兴吾唐代”

1.2.唐代画家在继承东晋以来的青绿山水画风格之外,又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代表人物是张璪和王维。 3.“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吴”指的是吴道子,“二李”指的是李思训和李昭道。 21.张彦远认为山水画从吴道子开始发生变化,达到完美境界的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被称为“吴带当风”

的人物画家是吴道子,他是唐代人。 张怀瓘在品评顾、陆、张时提出“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7.宋代表现江南景色水墨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董源、巨然。 8.谢赫《古画品录》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他提出的“六法”是美术理论的一项新贡献。其内容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宋代郭熙所撰写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理论进入了成熟期。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宗炳、王微、荆浩之后论山水画极有价值的著作。 10.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创作中透视学上的“三远”论,即高远、深远、平远。 23.自山下仰望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以春、夏、秋、冬四时山水为例,讲解了何为画之景外意 20.黄宾虹认为绘画要墨法分明,提出墨法有七:即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破墨、焦墨、宿墨。

17.张彦远在谈“画体”时提出了自然、神、妙、能、谨细。 22.《图画见闻志》是北宋理论家郭若虚的代表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