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 国际经济学教案引言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古典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石,它主要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影响。
本章将介绍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假设,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其应用。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源于各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其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实现商品间的互补。
案例分析:英国和葡萄牙的纺织品贸易亚当·斯密通过英国和葡萄牙的纺织品贸易案例来说明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则擅长产出葡萄酒。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专注于纺织品生产,而葡萄牙则专注于葡萄酒生产。
彼此间进行贸易,双方都可以从中受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古典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进一步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仍然能够带来双方的收益。
比较优势是基于生产成本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较低。
案例分析:美国和中国的贸易以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为例,假设美国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然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自身相对较低机会成本的商品生产,如劳动密集型产品,来与美国进行贸易。
这种贸易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使双方都能获得经济利益。
三、要素比较优势理论要素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性。
根据该理论,贸易将主要发生在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和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之间。
这一理论在解释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德国和中国的汽车贸易以德国和中国之间的汽车贸易为例,假设德国拥有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和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而中国则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国际经济学》(全套课件218P)

1998年9月,美国突然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木 质包装和木质铺垫材料必须附有中国出入境检验检 疫机关出具的证书,证明木质包装经过热处理、熏 蒸处理或防腐处理,违规货物将整批禁止入境,这 使我国1/3以上的对美出口受到影响。
第二年,欧盟也仿效美国的做法,宣布对从中国 离境产品的木质包装采取紧急措施,实施新的检疫 标准,以防止带有天牛虫的木质包装箱进入欧洲。 据当时的估算,仅欧盟的这一决定就至少影响中国 70多亿美元的对欧出口贸易。
国际经济学
碳关税——美国为保护其国内企业针对发展中
国家采取的措施将会是又一个主要的趋势。
国际经济学
第六章 贸易保护政策:关税
关税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类贸易保护政策,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关税的概念、种类和征收方式 小国关税效应、大国关税效应 最优关税率、有效保护率 关税的总体均衡分析
P2’
D
P1’
生产者剩余
品和市场(保护关税)。
国际经济20学20/7/20
19
(二) 关税的种类
1、依据征税商品的流向
进口关税:对进口商品课 征的关税;
出口关税:对出口商品课 征的关税;
过境关税:对途经本国关 境,运往他国的外国商品 课征的关税。
获得财政收入和保护国内生产;
有时出于干预市场的目的,会 选择一些关系到国民生活的敏 感商品征收关税。
获取良好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
一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国际经济20学20/7/20
4
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使 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学教程教学设计

国际经济学教程教学设计导语: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国际经济学教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力求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课程概述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分支,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规律。
本课程旨在介绍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巧,培养学生的国际经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2.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4. 提高学生的国际经济意识和全球视野。
三、教学内容1. 国际贸易理论a. 比较优势理论b. 要素禀赋理论c. 新贸易理论d. 外国投资与跨国公司2. 国际金融理论a. 汇率理论与汇率制度b. 国际支付与清算c. 国际资本流动d. 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3. 国际投资理论a. 跨国直接投资理论b. 国际投资环境与政策c.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策略d.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4. 国际经济政策a. 贸易政策与关税b. 货币政策与汇率管理c. 投资政策与产业政策d. 双边与多边经济合作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学科知识框架,理解和把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国际经济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前往国际贸易、金融机构等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国际经济的运作和发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因素,通过平时表现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国际经济学讲稿

《国际经济学讲稿》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发展概况及学习方法、意义和基本框架。
重点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发展概况。
难点是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课时数为3学时。
第一节研究对象及特点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简而言之,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其研究目的是解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
⏹与西方经济学相似,国际经济学也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前者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后者则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其国际传递机制。
不过更多的时候国际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按马歇尔观点,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则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有的学者把国际贸易理论称为开放经济的微观经济学;把国际金融理论称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或国际货币经济学或宏观开放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和依据,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包括贸易基础、贸易影响、贸易所得等内容)和贸易政策理论(贸易限制、贸易鼓励等)。
➢而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这些内容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及国际货币制度等。
当然,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体。
其主题有七大:●贸易所得●贸易模式●贸易保护●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决定●国际间政策协调●国际资本市场二、特点⏹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教案导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
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
(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
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
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
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
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 模型(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说课《国际经济学》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国际经济学 外汇和外汇市场 国际金融基础知识 国际收支 汇率决定理论
国际金融(宏观)
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货币体系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手段
案例分析 讲授法
自主探究
课程 实施 手段
协作学习 学练结合
学练结合
讨论式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设置
(二)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国际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金融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实务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系统地掌握国际 经济学的基本理 论和政策。 熟悉现代经济学 的研究范式、分 析技巧和工具。
具备独立学习和 自主学习的意识提 高信息处理和应用 的能力。 能够从专业角度 思考问题,不断提 升独立寻找解决问 题的途径的能力。
。
六、教学效果
学习 效果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考勤、作业、课堂讨论) 2、期中考试成绩占20% 3、期末闭卷考试占60%。
教学效果
学生 评价
1、学生教学信息员 2、期中教学检查 3、期末教学问卷
教学 评价
1、教师互评 3、督导评价 4、领导评价
七、教学问题、反思
学科特点 存在的问题 改革思路
国际经济学
国 际 经 济 学 说 课 目 录
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资源
教学效果
教学问题、反思
一、课程设置
• (一)课程开设 该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 设的八门核心课之一,是经济管理系(国际经 济与贸易、经济学)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国 际经济学》开设于经济管理系大二下学期,开 设对象为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专业。总计54个课时,3个学分。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
2.理解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
2.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教学难点:1.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国家生产一些特定产品和服务?又为什么一些国家更适合从事一些特定行业的生产?引出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讲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20分钟)1.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要素禀赋是指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2.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要素禀赋理论假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无阻碍流动,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是国与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主要原因。
三、讲解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0分钟)1.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拥有相对丰富要素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而拥有绝对丰富要素的国家则具有绝对优势。
2.要素禀赋支配型贸易:高度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间通过国际贸易分工实现互利互补。
丰富劳动力的国家更适合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丰富资本的国家更适合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3.要素价格均等化: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将在国际市场上趋于相等,从而减少要素禀赋差异的影响。
四、讲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0分钟)1.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要素禀赋理论可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的发展趋势,指导国际投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2.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性:要素禀赋理论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
此外,要素禀赋理论还不能解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贸易模式,如同质要素禀赋差异下的贸易。
五、总结与提问(10分钟)教师总结要素禀赋理论的要点,并提问学生:你觉得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方面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阅读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经济学论文或案例研究,并撰写作业报告。
国际经济学课程班课件讲课教案

➢可以使世界资源得到有效 配置,各国总产量增加,通 过交换,各国均可以消费到 更多的产品。
22
布 小麦
英国
美国
10单位/小 5单位/小时 时
2单位/小时 8单位/小时
贸易前,英国和美国 各自拥有2小时的劳动资源
23
三、评价
❖各国可以从贸易中同时受益 ❖强调绝对优势,不完全符合
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
❖表明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 合带给社会的满足程度是相 同的
48
❖消费者均衡
49
三 封闭经济中的均衡
50
四 国际贸易模式的确定
❖图形---p56
51
➢贸易三角形 ➢大国和小国都实行不完全
专业化生产
52
❖贸易利益的分解图形—p59 ➢交换所得 ➢专业化生产(分工)所得
53
第二节 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决定
29
二、 比较优势学说
❖每个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并 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绝对 优势相对较大或绝对劣势相 对较小)的产品,进口其具 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30
假设;英美各自拥有2小时的劳动
英国
美国
布 小麦
10单位/小 5单位/小
时
时
10单位/小 8单位/小
时
时
31
假设:A国和B国最初各自拥有 9小时和3小时的劳动
57
二 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决定--局部均衡分析
❖ 图形 ➢---p75
58
三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决定--一般均衡分析
59
❖提供曲线(offer curve) ➢表明一国在世界市场上,在各种 可能的相对商品价格下所愿意购 买和出售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数 量 ➢相互需求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华民著:《国际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课
外
作
业
及
要
求
1.要素禀赋、要素密度的含义。
2.标准要素禀赋模型的假设。
3.H—O定理的文字表述与图形表述。
《
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标题)绪论课时2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绪论部分介绍了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主要差别及其自身的特殊性,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历史发展。绪论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重
点
难
点
及
其
处
理
重点: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含义与推导。
4.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
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6.贸易利益的衡量方法、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之间的关系。
7.贸易利益的分解。
8.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有哪些条件?
后
记
内容
(标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课时
3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内容和发展。重点要求掌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使学生能够根据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判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以及开放后的国际分工格局和贸易形态。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典贸易理论的优缺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能运用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一些现实问题。
重
点
难
点
及
其
处
理
重点: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2.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3.国际贸易的起因。
难点:
1.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
2.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
3.贸易利益及其分解。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参与法、案例法、竞赛法
参
考
文
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4.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的文字表述与图形表述。
5.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
6.罗伯津斯基定理。
7.里昂惕夫之迷。
后
记
内容
(标题)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课时
3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本章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特定要素的含义、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重点掌握特定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清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的一同,区分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影响的差别。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特定要素模型的结论和分析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重
点
难
点
及
其
处
理
重点:
1.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2.H—O理论。
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4.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5.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难点:
H—O定理、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及推论、罗伯津斯基定理,及其证明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参与法、辩论法、案例法,
参
考
文
献
【1】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献
【1】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华民著:《国际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课
外
作
业
及
要
求
1.李嘉图模型的基本结构。
重
点
难
点
及
其
处
理
重点:
1.长、短期下关于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假设,特定要素的含义。
2.特定要素模型。
3.商品价格变化对可自由流动要素与特定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
4.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难点:
1.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模型的区别。
2.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最佳配置、要素价格决定。
2.古典生产函数的推导。
3.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函数。
4.使用过剩供给(需求)曲线说明李嘉图模型中均衡价格的决定。
5.对李嘉图模型的实证检验。
6.对古典贸易理论本身的评价。
后
记
内容
(标题)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课时
4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角度、要素丰富和要素密集度的基本概念,以及H—O定理、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基本内容。在了解要素禀赋理论基本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弄清主要模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其中要重点理解要素禀赋、要素密度与比较优势和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理解国际贸易中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过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区解释一些更加复杂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4.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5.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参与法、辩论法、案例法
参
考
文
献
【1】华民著:《国际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美]DominickSalvatore著,朱宝宪、吴洪等译:《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美]DominickSalvatore著,朱宝宪、吴洪等译:《国际经济学》(第五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
外
作
业
及
要
求
1.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推导和形状、机会成本、社会无差异曲线。
2.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课
外
作
业
及
要
求
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何联系与区别?国际经济学的特征是什么?
3.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4.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5.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后
记
内容
(标题)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课时
4
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预备知识,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特点,以及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
点
难
点
及
其
处
理
重点:
1.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2.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3.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难点:
1.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的决定。
2.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3.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形态。
4.贸易利益的说明。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参与法、辩论法、案例法
参
考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