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节洋务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节洋务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节洋务运动

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洋务运动

30年,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一个黄金时间。自1979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中国花了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要讲的也是一段有关30年的历史。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洋务运动。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讲述洋务运动的背景及洋务运动的反动方面,如对太平天国、对捻军和回民的镇压活动。我要讲的是,同样的30年时间,为何洋务运动没有能够救中国。

一、洋务运动简介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官员学习西方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的运动。洋务派官员包括中央的奕?和文祥,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1861年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洋务运动历时35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洋务运动失败。

(同治中兴、同光新政、自强运动)

2.洋务运动的宗旨

洋务运动是旧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中国国内面临着三大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和西北回民的起义。对外,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了圆明园。皇帝外逃。在这种情况下,洋务派官员苦思解决这种困境的对策。他们的结论是,要想救中国,就需要“求强”和“求富”。

见ppt.

这种“求强”和“求富”的观念既是洋务派官员解决当时困境的产物,也是他们在洋务事业实践中被迫作出的选择。

二、洋务运动的实践

洋务派的努力首先是从求强开始的,求强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制造自己的军火弹药。

1.创办军事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1861曾),金陵机器局(1865李),江南制造总局(1865李),福州船政局(1866左),天津机器局(1866崇厚),湖北枪炮局(1889张之洞)等。

这些军事企业都是采用机制生产,雇佣了工人,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它们是官办的。军事企业还是封建性质的。它们为清朝军队的进代化作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本来,清军,尤其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兴趣的湘军、淮军装备落后,被一些学者称为“叫花子兵”。士兵们头上缠着布,用的是大刀和长矛。这些军事工业出现后,士兵的装得到了改善,配备了步枪和迫击炮。从1870到1900年期间,这批新式的军队充当了国防军的主力。典型的战争有镇南关大捷。再比如,吉林机器局作用主要是充实边防抵制沙俄俊略。在局限性方面,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中,除了一些强派,如左宗棠,更多的洋务派人士对外国侵略者抱持一种的态度。如李鸿章有一个想法,就是通过建设这些军队,形成一种猛虎在山之势,起到一种吓唬、威慑效应,让外国侵略者不敢轻易进犯中国,以赢取国内建设的时间。

要造机制,不能光有军事工业,还要有造机器,懂制作机器原理的人。为了准备这些人才,洋务派开始在国

内兴办新式学堂、翻译馆来了解制造机器的原理、西方的法律书籍并并在本土培养人才。

2、兴办新式学堂

外语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所谓“广方言”,就是推广方言的意思。清政府把外国语当作“方言”,显然是有点老大自居的傲慢。因为地处沿海和接触外部世界的前沿,广方言馆适应上海的社会状况,有着良好的西学环境,生源充足,教学质量较好,学生的社会反应也很好,对上海形成良好的学习外语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军事学堂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1880年天津水师学堂

工艺学堂,1879年天津电报学堂1882上海电报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

3.翻译西方科技、法律书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翻译自然科学为主。

京师同文馆,今北大外语系的前身,翻译了《万国公法》。中国的第一部国际法著作。

由于兴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方书籍,中国很快就能仿制出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武器装备。如江南制造局1867年建成后,很快就开始仿造前装步骑枪,后来又仿制成后膛枪。1874年仿制成功新式前装炮,1889年仿制成功大型后装炮。就是比较先进的自动火器中国也能很快进行仿造。如1884年马克沁机枪问世后,金陵制造局在1888年仿制成功。1888年德国发明的七九毛瑟枪,1893年湖北枪炮厂即仿造出来。1890年中国还仿制成功五连发枪和120毫米阿姆斯特朗式快炮。无烟火药中国也很快研制成功,从而使中国火药的生产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新式学堂和翻译馆只能满足一时所需。“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途”。

4.派遣留美、留欧学生

1872—1875年派出4批留美幼童120名,

1881年撤回。

1875—1894派出3批留欧学生,学习造船、驾驶。

到1874年时,日本侵略了台湾,洋务派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开始建立海军。

5.建立海军

1875年筹建北洋水师,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海军衙门开始的计划很庞大,要设立四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广东舰队,福建舰队,后来,由于没钱,就集中力量搞了北洋舰队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有25艘军舰,有两艘大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买自德国,排水量7335吨,建立了两个海军基地,一个在旅顺,一个在威海卫,两个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世界第8,亚洲第1的舰队,到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在办理海军期间,清政府内发生了“海防”与“边防”大讨论。清政府把800万两的国库收入分成两半。四百万两用于“边防”,四百万两用于“海防”。海军南洋、北洋各二百万两。这些钱买个军舰都不够,买个镇远舰都要6、7百万两。另一方面,洋务派看到外国的商品在中国能赚钱,所以,也想以民用企业来赚钱,按照李鸿章的说法,以稍分洋商之利。洋务派因此开始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6.设立民用企业

事实上,在这之前,洋务派已经建立了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1872,李)。除了要稍分洋商之利外,轮船招商局主要为了夺回近海内河航运权这一政治目的。

“海防”和“边防”大讨论之后,洋务派加快了建立民用企业的步伐。上海机器织布局(1879,李),兰州制呢局(1878,左),开平矿务局(1877,李),天津电报总局(1880,李),唐山胥格庄铁路(1881,李),汉阳铁厂(1890,张)等。

这些民用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有抵制,但又有妥协和勾结,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在抵制方面,如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与外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轮船招商局等轮船公司,联成一气,采用大幅度降低运费等手段想挤垮招商局。李鸿章采取筹借官款、增拨漕粮及承运官物等措施,予以回击,使招商局转亏为盈。结果旗昌公司反遭破产,而太古、怡和等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三次(分别为1877、1883、1889)签订“齐价合同”。但与外国资本主义更多的是妥协和勾结。这些民用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尤其是那些民用企业的建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也有阻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这种阻碍体现于洋务派官员的垄断思想,如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机器织布局之后,他说,十年之内不准民间再办纺织厂。而且,一些商人投资到洋务企业了,都被那些官僚给贪污了。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软弱。

三、为什么洋务运动没有能救中国?

◇外国侵略者的压制破坏,不愿意中国真正富强。

一些以官僚和绅士为总办的官办民用企业,自己无经营能力,完全听任外国工程师经营,那些外国工程师一点诚意也没有,竭力排斥华人干部参与工厂经营, 并助长外国资本的流入,因而种下中国企业界的普遍祸根。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限制。

◇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买办性和腐败作风。

那些官督商办企业很像一个封建衙门。企业里督办、总办、会办、帮办一大堆。这些人光拿钱,不管事。封建官僚习气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复旦大学汪熙教授1979年指出了,官督商办企业买办性的三种表现,如“重用洋员”、“借洋债”和“依靠买办”。轮船招商局所借洋债并非仅属高利贷性质。1885年招商局向汇丰银行借款的条件非常苛刻性,要求重用洋员。尽管有些企业根本未用洋员,但有些企业的洋员不仅控制了企业技术大权,而且还控制了企业行政管理大权。

◇封建顽固派的反对、阻挠。

以湘军为代表的“湖南帮”和以淮军为代表的“安徽帮”在“太平天国”以后的猛然崛起,导致了清朝政治的极大变数。湖南人劝曾国藩当皇帝,不止一人。曾国藩的好友、《湘军志》王闿运就要求曾国藩当皇帝。而类似,据说,洋抢队的首领戈登第二次来华时,送给李鸿章两件礼物,一件是宝剑,一件是拐杖,让李鸿章自己选。戈登的意图,拿宝剑就是当皇帝,拿拐杖就是当元老。戈登想劝李鸿章当中国的华盛顿,自己想当那个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人拉法耶特。但最终李鸿章选择了拐杖。这种情形增强了以慈喜为代表的当权派的担心。曾左李等人的封建性使他们不敢变革封建制度,不敢从根本上、制度上解决中国的病症。所以李鸿章有个感觉,我赶不上西方列强,但是我要养,养北洋军队,要养这个,我养了,养成猛虎在山就吓唬人。吓唬人,我要保持我二十年,国内争取一个和平的建设时间。

西太后不得不防洋务派。为此,西太后在汉人之中玩平衡,利用翁同龢等“言官”、“词臣”,组成的“清流党”,不断地参奏、弹劾洋务派官员。这些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每一个学西方的政策都采取了抵制态度。,在中央牵制湘、淮军封疆大吏的行动。分化曾、左、李,利用“海防”、“塞防”之争,拉拢湘、淮军旧将,效忠于西太后个人。种种伎俩,无所不用其极,这就使曾国藩、李鸿章在“洋务”活动中束手束脚,不能放手大干。

◇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

洋务运动有一个指导思想,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意思简单来说,也就是用西方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