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世界地图

远古世界地图
远古世界地图

远古世界地图

在寒武纪时,具有硬壳的动物第一次大量地出现,许多大陆都被浅海所氾滥,超大陆刚瓦那(Gondwana)则正在南极附近形成。

形成於前寒武纪末期(大约距今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在古生代的时候开始分裂,一个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超大陆冈瓦那(Gondwana)则在泛非褶皱带上组合而成当时最大的大陆,范围从赤道延伸到南极。

在奥陶纪时期,温暖的海水把石灰岩和盐岩沈淀在冈瓦那大陆的赤道地区(Australia澳洲、India

印度、China中国与Antarctica南极洲),同时在冈瓦那大陆的南极地区(Africa非洲与

South America南美)则沈淀了冰河的沈积及冰漂的碎屑。

帖子相关图片:

在石碳纪早期,位於欧美大陆(Euramerica)及冈瓦那大陆(Gondwana)之间的古生代海洋开始闭合,形成了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同时南极(Antarctica)开始形成冰帽,四足的爬虫类开始演化,赤道地区开始形成煤的沼泽。

在侏儸纪早期,东南亚(Southeast Asia)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那大陆(Gondwana)分隔两处。虽然此时盘古大陆(Pangea)仍是完封不动,但是最早关於大陆分裂的传闻已经可以隐约的听见了。

盘古大陆(Pangea)在侏儸纪中期开始分裂,到了侏儸纪晚期,中央大西洋

(Central Atlantic Ocean)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那(Gondwana)也同时与西冈瓦那开始分裂。

白垩纪晚期

眼睛标志的位置指出了恰克斯拉伯(Chicxulub)撞击的地点,这个直径10 mile(16 km)大小的彗星撞击结果,导致全球气候的变迁,杀死了恐龙以及其他许多形式的生命。海洋在白垩纪晚期便得更为宽阔,而印度(India)也越来越接近亚洲(Asia)的南缘。

二千万年前,南极洲(Antarctica)整个被冰雪所覆盖,同时北方的大陆也开始迅速冷却。世界看起来已经和今天非常类似,不过佛罗里达州(Florida)和亚洲(Asia)的一部份则还是在海洋的覆盖下。

由於大陆岩石圈受到水平方向的压力,导致了大陆碰撞阶段的山脉抬升作用。虽然此时大陆仍然占据相同的体积,但是它们的表面积则会稍微地减少。於是就全球的尺度来看,在新生代的期间因为大陆被消耗,造成了海盆面逐渐增加的结果,也正因为海盆渐渐增大,容纳海水量变多的缘故,使得海水面在过去六千六百万年来持续下降,一般来说在大陆互相碰撞的年代(包括泥盆纪早期、泥炭纪晚期、二叠纪和三叠纪),海水面都比较低。

在低海水面大陆碰撞聚合的年代里,陆生植物在大陆间的迁徙路线也被开启,地球的气候变得更具季节性,更重要的是地球的气候趋向冷却下来,这多半肇因於陆地区倾向将太阳能反射回太空,而海洋则是把太阳能吸收,同时由於陆地的聚集使得永冻冰层的范围得以扩大雪的冰层,将反射更多的能量回太空。因此大陆上冰原一旦形成,理所当然的地使海水面更加降低,於是导致陆地的范围更大,地球变得更冷,更多的冰在陆地上形成,一直循环下去。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一旦地球开始变冷(或变热),正向回馈的机制就会把地球气候系统推向愈来愈冷(或愈热)的境地。在新生代的後半,地球开始变冷,冰原首次在南极洲形成,然後分布到北半球,於是过去五百年来,地球是进入了一个大冰期的年代。在地球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时期曾经像过去五百万年来这麼冷。

帖子相关图片:

世界古地图

远古世界地图 形成于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由于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于一个大冰期的年代。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于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着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着澳洲大陆与南极洲。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Ocea n)。北美洲往南向着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 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China,South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介于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 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么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着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其中一个假设认为:地球曾经倾斜到北极一侧向着太阳,而南极一侧则背对着太阳,这样的情形导致地球有一半会受到太阳持续烧烤6个月,而另一半的地球则有6个月冷到结冰。虽然可能,但是并没有任何一种机制可以说明地球的自转轴可以倾斜到如此极端的状况。另一个不尽相同的假设认为地球曾经被由岩石或冰所组成的"环"所围绕,就像今天的土星和海王星一样,这个"环"造成了地球上的阴影,冷却了地球上的气候。然而并没有任何有关这个环的遗迹曾经被发现过。而目前最受认同的假设则是认为,当时整个地球的海洋都被冰冻,成为一个巨大的雪球,这个大雪球假说(SnowballEarth)同时可以解释表层岩石中,同位素异常的特征。现在我们知道在前寒武纪的晚期其实并没有不寻常的现象进行,这三个假说由于没有把当时古地理图分析仔细,而显得有些解释得太过头,对于前寒武纪"冰室世界"的神秘,我们今天已经能够加以解释,那是因为当时大陆的碰撞与超大陆的形成,许多大陆不是紧邻北极就是南极,导致全世界进入一个全球的"冰室"(就像今天的世界),不过当时位于赤道附近的澳洲

地图学的历史和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2902014200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1.1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 27 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1.2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 14 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 16 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1.3传统地图学的形成 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图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形成。一方面,由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2009-09-30 13:20 在不同的场合和用途下使用不同的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方法及分类名目众多,象:墨卡托投影,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桑逊投影,摩尔维特投影,古德投影,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横轴等积方位投影,横轴等角方位投影,正轴等距方位投影,斜轴等积方位投影,正轴等 角圆锥投影,彭纳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圆锥投影等等。 一、世界地图常用投影 1、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Polyconic Projection With Meridional Interval o nSame Parallel Decrease AwayFrom Central Meridian by E qual Difference) 普通多圆锥投影的经纬线网具有很强的球形感,但由于同一纬线上的经线间隔相等,在编制世界地图时,会导致图形边缘具有较大面积变形。196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在普通多圆锥投影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赤道和中央经线是相互垂直的直线,中央经线长度比等于1;其它纬线为凸向对称于赤道的同轴圆弧,其圆心位于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中央经线上的纬线间隔从赤道向高纬略有放大;其它经线为凹向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其经线间隔随离中央经线距离的增加而按等差级数递减;极点投影成圆弧(一般被图廓截掉),其长度等于赤道的一半(图2-30)。 通过对大陆的合理配置,该投影能完整地表现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突出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关系。从变形性质上看,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面积变形在10%以内。中央经线和±44o纬线的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随远离该点变形愈大。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最大角度变形在10o以内。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是我国编制各种世界政区图和其它类型世界地图的最主要的投影之一。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2009-09-30 13:20 在不同的场合和用途下使用不同的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方法及分类名目众多,象:墨卡托投影,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桑逊投影,摩尔维特投影,古德投影,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横轴等积方位投影,横轴等角方位投影,正轴等距方位投影,斜轴等积方位投影,正轴等 角圆锥投影,彭纳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圆锥投影等等。 一、世界地图常用投影 1、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Polyconic Projection With Meridional Interval on Same Parallel Decrease Away From Central Meridian by Equal Difference) 普通多圆锥投影的经纬线网具有很强的球形感,但由于同一纬线上的经线间隔相等,在编制世界地图时,会导致图形边缘具有较大面积变形。196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在普通多圆锥投影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赤道和中央经线是相互垂直的直线,中央经线长度比等于1;其它纬线为凸向对称于赤道的同轴圆弧,其圆心位于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中央经线上的纬线间隔从赤道向高纬略有放大;其它经线为凹向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其经线间隔随离中央经线距离的增加而按等差级数递减;极点投影成圆弧(一般被图廓截掉),其长度等于赤道的一半(图2-30)。 通过对大陆的合理配置,该投影能完整地表现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突出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关系。从变形性质上看,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面积变形在10%以内。中央经线和±44o纬线的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随远离该点变形愈大。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最大角度变形在10o以内。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是我国编制各种世界政区图和其它类型世界地图的最主要的投影之一。 类似投影还有正切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Polyconic Projection with Meridional Intervals on Decrease Away From Central Meridian by Tangent),该投影是1976

地球远古生命进化史 图

地球远古生命进化史图概述 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 据说最古老的岩石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哈得孙湾东岸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这些岩石位于一条古岩床带上,据推测距今约42.8亿年.比此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早了2.5亿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地球岩石,这块岩石大约形成于42.8亿年前,比此前人类已经发

现的最古老岩石早了2.5亿年。 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地质学家理查德-卡尔森近日公布了他们的这一最新发现,他们宣称是从加拿大“努瓦吉图克”绿岩带发现了这些最古老岩石的。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现在人们已经很难再寻得地球幼年时期残留下来的地壳物质。地球板块构造使得那些残留下来的幼年地壳不断地重复着沉降隆起、再沉降再隆起的过程,最终融入地球内部。地质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地球早期的古老岩石。2001年,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努瓦吉图克”绿岩带的岩床扩张。该绿岩带位于加拿大魁北克北部哈德逊湾的东岸。地质学家们怀疑那里的岩石可能形成于地球幼年时期的最早阶段。因此,他们采集了岩石标本,希望能够以此推断出岩石的年龄。 通过对岩石标本中稀土元素钕和钐的各种同位素细微变化的测量和分析,地质学家们最后推断这些岩石应该形成于38亿年到42.8亿年之前。这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最

古老的岩石,该岩石源自一种被地质学家称之为“人造闪岩”的岩石。地质学家们认为,这种最古老的岩石应该是由于远古火山堆积所形成。此前人类已知的最古老岩石年龄为40.3亿年,是源自加拿大西北部地区的“安卡斯塔片麻岩”。虽然,“努瓦吉图克”绿岩带的岩石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古老岩石,但人类此前还发现了更为古老的矿物质-锆石。这种最古老的锆石发现于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其年龄大约为43.6亿年。卡尔森介绍,“努瓦吉图克”岩石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完整岩石。这种古老的岩石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地壳早期的形成过程。 来自加拿大魁北克大学、魁北克自然资源部的的科研人员们共同完成了这一研究。该研究小组说,他们研究的岩石样品取自魁北克省北部地区的火山沉积岩。对岩石的年龄测量主要采用放射性元素蜕变计算法。放射性元素在蜕变时,速度很稳定,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生成多少新物质都是固定的。因此,科学家可以根据岩石中现在铀和铅的含量算出岩石的年龄。科学家说,对地球岩石的研究有助于推算地球年龄以及研究地球早期的演变过程。由于地壳由岩石组成,测出岩石年龄就可获得地壳年龄。但地壳年龄并不等于地球的实际年龄,因为在地壳形成前,地球还要经过一段表面处于熔融状态的时期。

失落的大陆(下)四大史前文明(图)

失落的大陆(下)四大史前文明(图) 有人说,汉人是按照历史,为传统而活的民族,玛雅人则是按照预言,为未来而活的民族。我想如今绝大数的中国人早已不再为传统而活着了,更不会理解玛雅人的超然。 图1:冰封的南极大陆(google earth)玛雅人深深相信他们的预言记载,并且安然接受既定的未来。1696年,当征服者派遣的神父抵达时,玛雅部落的领袖竟然说:“根据预言,我们背离神的日子还未到,请四个月后再来吧!到时,我们将履行预言。”玛雅预言中的“四大史前文明”按照玛雅人的观点,人类文明如太阳系上的一棵树。太阳系公转到不同的特定位置,人类的文明就一定会出现荣枯盛衰,一个的结束正是另一个的开始。有人认为,以下这段话比较形象的概括了玛雅人的世界变化的观点: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一年有发芽开花结果。春天花朵说要修成正果,叶子不会明白。夏天果子开始出现。秋天果子开始成熟,叶子感觉到了凉意,想追随着果子,但能存活的只有果子,待到第二年的春天??。玛雅文明现在已不复见,但玛雅预言却流传至今,他们的预言百分之九十九都变成了现实。根据《克奥第特兰年代记》中所提供的玛雅预言内容表示,我们现在生活的世代,是属于预言中所谓第五个太阳纪,而之前的四个太阳纪已过,每一个太阳纪完结之时,地球上发生过惊心动魄巨变。一些玛

雅文化的研究者认为:第一个太阳纪是马特拉克堤利MatlactilArt,其对应的文明被称为根达亚文明或超能力文明。第二个太阳纪是伊厄科特尔Ehecatl,其对应的文明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饮食文明。第三个太阳纪是奎雅维洛Tleyquiyahuillo(利莫里利亚文明),也称生物能文明。第四个太阳纪是宗德里里克Tzontlilic(亚特兰蒂斯文明),也称光的文明。在上两篇中,本人已经介绍过了利莫利亚(姆)和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毁灭。显然按玛雅人的说法,它们还不是本次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至少还有另外两大文明在他们之前出现过。这两个古老文明,已经很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考证了,只能偶尔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在它们之前的文明,可能年代太过于久远,连玛雅人的记载中都没有了。根达亚文明玛雅人第一个太阳纪的文明被称为根达亚文明,也叫超能力文明。当时的男性有第三只眼。其位置正好在额头的中央部分,也就是眉间之上的二公分左右之处,有一只如翡翠般绿色的圆眼,也有黄、绿、紫、黑、灰、褐等色,依各民族而异。各民族的超能力发达程度也不一,有预测的,有杀伤力的等等。这第三只眼平常都是闭着的,只有在发挥超能力时才打开。女性没第三只眼。因此,女性对拥有超能力的男性的第三只眼都感到非常害怕,逐渐沦为隶属性的地位。流传于根达亚文明末期的一则神话指出,“神是平等的创造人类的男女。其证据是赐予男性第三只眼以保护自身的安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 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其中一个假设认为:地球曾经倾斜到北极一侧向著太阳,而南极一侧则背对著太阳,这样的情形导致地球有一半会受到太阳持续烧烤6个月,而另一半的地球则有6个月冷到结冰。虽然可能,但是并没有任何一种机制可以说明地球的自转轴可以倾斜到如此极端的状况。 另一个不尽相同的假设认为地球曾经被由岩石或冰所组成的"环"所围绕,就像今天的土星和海王星一样,这个"环"造成了地球上的阴影,冷却了地球上的气候。然而并没有任何有关这个环的遗迹曾经被发现过。 而目前最受认同的假设则是认为,当时整个地球的海洋都被冰冻,成为一个巨大的雪球,这个大雪球假说(Snowball Earth)同时可以解释表层岩石中,同位素异常的特徵。 现在我们知道在前寒武纪的晚期其实并没有不寻常的现象进行,这三个假说由於没有把当时古地理图分析仔细,而显得有些解释得太过头,对於前寒武纪"冰室世界"的神秘,我们今天已经能够加以解释,那是因为当时大陆的碰撞与超大陆的形成,许多大陆不是紧邻北极就是南极,导致全世界进入一个全球的" 冰室"(就像今天的世界),不过当时位於赤道附近的澳洲却出现冰的遗迹,则是个很有趣的例外。

远古帝王世系表

远古帝王世系表

盘古氏(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又称盘古,混沌氏。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 —天皇氏(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又称天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地皇氏(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又称地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人皇氏(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又称人皇,九头氏,居方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有巢氏(距今约20万—5万年前。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燧人氏(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又称燧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 伏羲女娲氏政权(公元前7724—前5008年。传78帝,记2717年) —伏羲(公元前7724—前7707年。又称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男,风姓,伏羲女娲政权首任帝。是母系氏族风兖部落的首领,居今

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 —女娲(公元前前7707—前7653年。女,风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伏羲之妹) —嬟移(公元前7653—前7615年。女,姓风)—师嬟(公元前7615—前7569年。女,姓风)—太昊(公元前7569—前7527年。男,姓风,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 —昊嬟(公元前7527—前7525年。女,姓风)—少昊(公元前7525—前7509年。男,姓风,名挚) —嬑节(公元前7509—前7481年。女,姓风)—伏泰(公元前7481—前7444年。女,姓风)—羲暤(公元前7444—前7403年。男,姓风)—印枪(公元前7403—前7361年。女,姓风)—新印(公元前7361—前7335年。女,姓风,号大庭氏) —姯印(公元前7335—前7271年。女,姓风)—随象(公元前7271—前7224年。男,姓风)—伏显(公元前7224—前7191年。女,姓风,号柏皇氏) —可塑(公元前7191—前7159年。女,姓风)

远古世界地图

远古世界地图

远古世界地图 在寒武纪时,具有硬壳的动物第一次大量地出现,许多大陆都被浅海所氾滥,超大陆刚瓦那(Gondwana)则正在南极附近形成。 形成於前寒武纪末期(大约距今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在古生代的时候开始分裂,一个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超大陆冈瓦那(Gondwana)则在泛非褶皱带上组合而成当时最大的大陆,范围从赤道延伸到南极。 在奥陶纪时期,温暖的海水把石灰岩和盐岩沈淀在冈瓦那大陆的赤道地区(Australia澳洲、India 印度、China中国与Antarctica南极洲),同时在冈瓦那大陆的南极地区(Africa非洲与 South America南美)则沈淀了冰河的沈积及冰漂的碎屑。 帖子相关图片: 在石碳纪早期,位於欧美大陆(Euramerica)及冈瓦那大陆(Gondwana)之间的古生代海洋开始闭合,形成了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同时南极(Antarctica)开始形成冰帽,四足的爬虫类开始演化,赤道地区开始形成煤的沼泽。

在侏儸纪早期,东南亚(Southeast Asia)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那大陆(Gondwana)分隔两处。虽然此时盘古大陆(Pangea)仍是完封不动,但是最早关於大陆分裂的传闻已经可以隐约的听见了。

盘古大陆(Pangea)在侏儸纪中期开始分裂,到了侏儸纪晚期,中央大西洋 (Central Atlantic Ocean)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那(Gondwana)也同时与西冈瓦那开始分裂。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

史前古地图竟然精准地画出地球全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前古地图竟然精准地画出地球全貌 导语:爱因斯坦和不少科学家坚信,如今冰天雪地毫无生机的南极,在一万多年前可能曾经存在着史前文明。科学家们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发 爱因斯坦和不少科学家坚信,如今冰天雪地毫无生机的南极,在一万多年前可能曾经存在着史前文明。科学家们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发现一张空中鸟瞰古地图,上面美洲、非洲的变形轮廓线,同“阿波罗”飞船拍摄的照片完全重合。更令人惊讶的是,古地图上还绘出了南极洲冰层覆盖下的复杂地貌,同南极探险队用回声探测仪对南极冰下地形的探测图毫无二致。 另外有证据显示,有关南极洲最早的地图绘制成于6000年前,当时这块大陆犹未被冰雪覆盖。科学家们由此设想,在一万多年前,南极大陆处于温带,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那里的人们掌握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他们率领着船队,穿梭于大洋大陆之间。他们把自己的文明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给蛮荒落后的大陆带去智慧和奇迹,也成为彼此文化间交流和联系的桥梁。 同样不可思议的还出有秘鲁史前文明石刻 在秘鲁纳斯卡平原北部,有一座名为伊卡(ICA)的小村庄有一座石头博物馆。馆中陈列着一万多块刻有图案的神秘石头,上面雕刻着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画,记录的是一个业已消失的极其先进人类远古文明,这些石头画被称为ICA石刻。出土的描绘骑着恐龙的人类石刻。可以看出当时人的身高和恐龙身高的比例。 博物馆里这批雕刻着图案的石头是在伊卡河决堤时开始大量被人发现。刻石依照图案的类别,被划分为太空星系,远古动物,史前大陆,远古大灾难等几类。这种分类与现代科学完全脱节,似乎在谈论一个 生活常识分享

远古世界地图

远古世界地图 在寒武纪时,具有硬壳的动物第一次大量地出现,许多大陆都被浅海所氾滥,超大陆刚瓦那(Gondwana)则正在南极附近形成。 形成於前寒武纪末期(大约距今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在古生代的时候开始分裂,一个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超大陆冈瓦那(Gondwana)则在泛非褶皱带上组合而成当时最大的大陆,范围从赤道延伸到南极。 在奥陶纪时期,温暖的海水把石灰岩和盐岩沈淀在冈瓦那大陆的赤道地区(Australia澳洲、India 印度、China中国与Antarctica南极洲),同时在冈瓦那大陆的南极地区(Africa非洲与 South America南美)则沈淀了冰河的沈积及冰漂的碎屑。 帖子相关图片: 在石碳纪早期,位於欧美大陆(Euramerica)及冈瓦那大陆(Gondwana)之间的古生代海洋开始闭合,形成了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同时南极(Antarctica)开始形成冰帽,四足的爬虫类开始演化,赤道地区开始形成煤的沼泽。

在侏儸纪早期,东南亚(Southeast Asia)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那大陆(Gondwana)分隔两处。虽然此时盘古大陆(Pangea)仍是完封不动,但是最早关於大陆分裂的传闻已经可以隐约的听见了。

盘古大陆(Pangea)在侏儸纪中期开始分裂,到了侏儸纪晚期,中央大西洋 (Central Atlantic Ocean)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那(Gondwana)也同时与西冈瓦那开始分裂。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演变过程

————————————————————————————————作者:————————————————————————————————日期: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 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其中一个假设认为:地球曾经倾斜到北极一侧向著太阳,而南极一侧则背对著太阳,这样的情形导致地球有一半会受到太阳持续烧烤6个月,而另一半的地球则有6个月冷到结冰。虽然可能,但是并没有任何一种机制可以说明地球的自转轴可以倾斜到如此极端的状况。 另一个不尽相同的假设认为地球曾经被由岩石或冰所组成的"环"所围绕,就像今天的土星和海王星一样,这个"环"造成了地球上的阴影,冷却了地球上的气候。然而并没有任何有关这个环的遗迹曾经被发现过。 而目前最受认同的假设则是认为,当时整个地球的海洋都被冰冻,成为一个巨大的雪球,这个大雪球假说(Snowball Earth)同时可以解释表层岩石中,同位素异常的特徵。 现在我们知道在前寒武纪的晚期其实并没有不寻常的现象进行,这三个假说由於没有把当时古地理图分析仔细,而显得有些解释得太过头,对於前寒武纪"冰室世界"的神秘,我们今天已经能够加以解释,那是因为当时大陆的碰撞与超大陆的形成,许多大陆不是紧邻北极就是南极,导致全世界进入一个全球的" 冰室"(就像今天的世界),不过当时位於赤道附近的澳洲却出现冰的遗迹,则是个很有趣的例外。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还要早。在史前时代...阅读附答案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还要早。在史前时代...阅读附答案文段一 ①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还要早。在史前时代,古人就知道用符号来记载或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走过的路线等。据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地上用线划、简单符号表示地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在陶片上的地图。 ②每一幅地图,都是利用点、线、面组成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对这些点、线、面组成的符号的解释,叫做图例;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叫做注记。符号系统和注记构成了地图独有的语言。地图是运用地图语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这比其他的语言文字更形象、更直观。 ③传统意义上,地图是表示真实世界的平面图,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且更多地反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空间、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想意识等。可以这么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小题1:文段一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与地图有关的信息,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个信息不超过20字)(3分) 主要信息:①②③ 小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它与文段一的哪个段落的内容联系紧密,并简要陈述理由。(4分) 古希腊人赫加斯特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他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周围是一片海洋和小块的陆地。在海岸边,画着一个手持路牌的巨人,路牌上写着:“到此止步,勿再前进。”在那时的人看来,大海是神秘莫测的。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历史悠久。②用地图语言直观地描述地理事物。③反映时代特点。 小题2:赫加斯特绘制的这幅地图,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地图上路牌的文字反映出人们对大海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这与第③段所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相符,所以与第③段内容联系密切。 小题1: 试题分析:文段一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与地图有关的信息,分别是:历史悠久;用地图语言直观地描述地理事物;反映时代特点。这里,考生要注意题目的字数要求是不超过20字。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可以判断它与文段一的第三段落的内容联系紧密。因为赫加斯特绘制的这幅地图,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地图上路牌的文字反映出人们对大海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这与第③段所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相符,所以与第③段内容联系密切。

世界地图 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世界地图常用地图投影知识大全 再不同的场合和用途下使用不同的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方法及分类名目众多,象:墨卡托投影,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桑逊投影,摩尔维特投影,古德投影,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横轴等积方位投影,横轴等角方位投影,正轴等距方位投影,斜轴等积方位投影,正轴等角圆锥投影,彭纳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圆锥投影等等。 一、世界地图常用投影 1、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Polyconic Projection With Meridional Interval on Same Parallel Decrease Away From Central Meridian by Equal Difference) 普通多圆锥投影的经纬线网具有很强的球形感,但由于同一纬线上的经线间隔相等,在编制世界地图时,会导致图形边缘具有较大面积变形。196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在普通多圆锥投影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赤道和中央经线是相互垂直的直线,中央经线长度比等于1;其它纬线为凸向对称于赤道的同轴圆弧,其圆心位于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中央经线上的纬线间隔从赤道向高纬略有放大;其它经线为凹向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其经线间隔随离中央经线距离的增加而按等差级数递减;极点投影成圆弧(一般被图廓截掉),其长度等于赤道的一半(图2-30)。 通过对大陆的合理配置,该投影能完整地表现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突出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关系。从变形性质上看,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面积变形在10%以内。中央经线和±44o纬线的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随远离该点变形愈大。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最大角度变形在10o以内。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是我国编制各种世界政区图和其它类型世界地图的最主要的投影之一。

[地图与人类生活]人类简史 全文在线阅读

[地图与人类生活]人类简史全文在线阅读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秦始皇险些死于荆轲的匕首之下。本该谨慎的秦始皇为何这一次任凭荆轲近身?只因为荆轲手里拿着一张地图。此外,刘邦大军兵破咸阳,武夫将士都去争抢秦宫的金银,为何独有政治家萧何埋头收集地图?这都说明,地图对统一天下、治理国家至为重要。在中国古代,地图乃军国大事,归兵部的职方司管理。17世纪以后,比较精确的国家边界线从概念到事实,开始建立。专家们指出边界性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军事边界――协议边界――地图边界,地图上的边界线是边界的最后表现形式。19世纪中叶,美国向加拿大要求以54°40’纬线为界,当时波尔克总统的竞选口号就是“要么54°40’,要么战斗”(“Fifty-four forty or fight)。只有精确的边界线才能落实在地图上,而标有精确边界线的地图往往属于国家重要档案。当然,围绕地图发生的事情,并非总是政治,手执地图者也并非只有政治家。地图毕竟是人类文化的一项普通成果,地图与书一样是人创作的文本,是到处使用的一种知识载体。人类利用大脑高超的转换能力,以精细的线条和明了的图文将眼前所见的具体而又辽阔的景观、地形、山川、河流、城郭,微缩为抽象的掌上画面,再转化为实际的运用,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应该说,每一个生活着的人都要使用地图。在街上问路,碰到耐心的人,他会用手指在一个方便的平面上,甚至干脆在空气里,给你比划出一幅路线图。地图专家们认为,这类比划的图示是人类最简单的地图,而在空气中比划的图示则是寿命最短的地图。当然,也有寿命极长、时间达数千年的地图。人类使用地图肇始于没有纸张,更没有印刷术的远古世代,那时的地图可以画在地上、石壁上(这两类当然不能携带)以及皮子、木片、泥板、石板(这些还可以携带)等一切可以施展图画的东西上。在我国古代,有人为了表示地形的高下,还有用谷米堆成山丘形状的做法,故有些关于地图的书籍称为“聚米图经”。可见,为了再现生活的环境大地,古人曾灵活机动地想了不少办法。现在,我们已然没有必要去设想没有地图的情景,因为它对于人类是太基本了。在今天看来地图的基本价值其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 的发现》课文 【导语】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布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WTT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祥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课文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祥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内容解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结构分析】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魏格纳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魏格纳的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出了地质界的震动。 【魏格纳】 魏格纳(1880~1930)德国着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 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