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合集下载

银行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

银行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

银行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胡祖六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No.199806 1998年4月银行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胡祖六一、引言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目睹了一系列抢占媒体头条新闻的银行倒闭事件。

无论是在泰国、印尼还是在韩国、日本,相当一部分银行正处在摇摇欲坠的状态;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成为了这些国家经济稳定与复苏的主要障碍,是令政府最头疼伤神的一大难题。

其实,银行部门并非只是这场金融灾难的壮丽牺牲品。

人们忽视了银行自身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具体而言,亚洲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货币或汇率危机(currency crisis)和随之而来的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is)。

而这两大病症都可追溯于这些国家早已潜伏的银行危机。

突发而激烈的汇市崩溃与短期外债的支付困难终于让世人看到了“藏在衣柜里的骷髅”,把遮掩了多年的银行问题暴露无遗。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的确使许多银行的平衡表恶化了许多,使银行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但是,如果这些国家原本有健全的国内银行体系的话,那么这场金融危机或许本来就可以避免,至少这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破坏性打击将会小得多。

二、亚洲经济过度“银行化”长期以来,由于亚洲人民的节俭传统,时间偏好与忍耐倾向──即为了将来更多的满足而放弃现在的消费,亚洲各国保持了较高的国内储蓄率。

高储蓄使这些亚洲国家能够迅速扩大在物质资本上的投资──包括厂房、机器设备、道路、桥梁与港口等基础设施,为亚洲的经济起飞与长达数十年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然而,由于政府在金融政策与金融法规上的偏差,大量民间储蓄以存款形式流入一种特定的金融媒介机构──传统的商业银行,使银行部门的资产负债平衡表急剧膨胀,导致了经济的“过度银行化”。

表1,国内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率(1996)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盛投资银行(Goldmam Sachs),作者估计。

如表1所示,东亚国家的银行体系规模相对于国民经济大小显得特别庞大。

IMF发布中国第四条磋商报告

IMF发布中国第四条磋商报告

IMF发布中国第四条磋商报告编者按:7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中国第四条款磋商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经济2014年增长率为7.5%,2015年将减缓至7.0%,通货膨胀有望保持在2%左右。

同时中国经济面临实体经济与银行信贷脆弱性交织、且内部风险增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展望(一)预计中国经济2014年将增长7.5%尽管今年1季度经济表现不佳,但此后受政策效果以及外部需求增加的影响,经济增长逐渐稳固,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7.5%,2015年将进一步降低至7.0%。

受投资放缓、房地产活动更深度调整风险增大的影响,中国的国内需求将减缓。

(二)预计中国今年通胀将保持在2%左右非食品价格指数依旧维持在2%,尽管受农业供给冲击带来的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CPI弹性增加。

受过度投资以及虚弱的外部需求影响,产品价格指数连续2年走低。

因此,预计在没有对食品价格显著性影响的冲击下,通货膨胀水平今年有望维持在2%左右。

(三)尽管信贷增长依旧较快,但增长水平大幅加速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30%上涨至2014年初的207%。

然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由2013年3月的增长22%降至2014年3月的16%。

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下半年中国当局加强了对影子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规范化和监管,同样在今年4月和5月又出台了其他附加监管措施。

尽管现在很难评估政策的效果,但信托融资规模显著放缓,且银行资本又重新回归实体经济。

(四)近几年财政政策对支撑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官方债务数据并没有显现出多大的财政刺激作用,但这些数据不包括地方政府层面的预算外及准财政的支出。

如果把这些计算在内的话,债务数据将大幅增强。

增强的净借贷水平在2013年占GDP的比重为7.4%,这直接导致增强的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0%提高至2013年的54%。

(五)再平衡进程喜忧参半中国的外部失衡已减轻,去年经常账户顺差缩小至 GDP 的1.9%。

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o eb n igs se f gl ,b t obg e xe t I u s ep n ea a s h ws a el e f c n mi d v lp n n t a n y tm a it h k r i y u ig r tn .mp l r s o s n l i s o t v l o o c e eo me t t e e y s h h t t e oe
关 键 词 :银 行体 系脆 弱 性 ;宏观 经济 因 素 :L gt o i 回归 分 析 ;脉冲 响应 分析
Abs a t Th s a e e e r h st ei f e c f t c: r i p p r s a c e h n u n e o r l Cf c o so h a k n y t m r g l y b mp rc l n l a t r n t eb n i g s se fa i t y e ii a a — i a y i e o s Lo i r g e s o n l s sr s l h w a h e e fe o o c d v l p e t a i n fc n e a i e i f e c s sm t d . g t e r s i n a a y i e u t s o t t e lv lo c n mi e e o m n s sg i a t g t n u n e h s h t h i n v l
行 体 系脆 弱性 具 有正 向影响 ,其 影 响程 度 较 大 。脉 冲响应 分 析结 果 表 明 ,经 济发 展 水 平 、货 币供 给 对 银 行体 系 脆 弱 性 具有 负 向冲击 效应 ,投 资 因素 对 银行 体 系脆 弱 性 具有 正 向 冲击效 应 。研 究结 果 可 为 建立 健 全银 行 体 系 与宏 观 经 济 的协调 发 展机 制提 供参 考依 据 。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政府性分析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政府性分析

商业银行承担着一国经济运行的重担 , 尤其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实际上
1 .盈利能力 比较
表二: 四大 国有银行 与美 国银行的盈利 能力 比较 ( 单
位: 美元 )
q- ,目 I , ●
c p 口
是十分 的脆弱 , 这是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 的最大隐 }。目 I = l 前 中国一 步一步 向国际市场迈进 ,内地的银行业务也 即将完
表 1 企 业 的 融 资结 构
车外 币贳款 股幕 碰瓷
魏 资
中 国 工 南 镪 l l +3 抒 93 中 国 农 业 壤 _ 2 3 } 亍 67 中 田 建 设 识 撑 39 2
中嗣镪 { 亍 5I .:
2L _ 5i 0 3 9 L 2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2期
( 第2 总 3期)
市 场 论 坛
MARKE F T ORUM
N .。0 6 o 22 0
(u lie N .3 C mu t l o ) av y 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政府性分析
金 花 ( 上海社会科 学院研 究生部 , 上海 2 02 ) 0 05
比重
比 置
比重
资料 来 源 :0 3年 、0 4年 四 大 国有银 行 年 的年 报 20 20
i9 Il O 11 4 96 58 1 O 96 2 . 1 97 1 83 11 0 9O 6 9 25 4O . l 98 i 9 2S1 1L 2O 89 9 4 5 . 1 9 l 76 I 99 20 O72l 88 8
全对外资银行开放 。 面对来势汹汹 的外资银行 , 中国银行究竟
该如何去做呢?

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对策

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对策

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对策作者:李朴民田成川杨特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9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关乎一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维护金融安全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各方面关注的课题。

金融安全的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金融体系稳定,即货币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稳定运行和安全发展;二是金融主权不受威胁,即金融政策独立有效,金融产业的控制权掌握在本国手中。

一、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挑战当今世界,金融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一是资本流动全球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不断加速扩大。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由1979年的14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6年的15139亿美元和2007年的15.5万亿美元。

二是金融机构全球化。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金融服务业全球竞争,各大金融机构竞相扩大规模,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开展国际化经营,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跨国并购浪潮。

三是金融市场全球化。

由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开始走向金融网络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已连成一片。

四是金融政策关联化。

一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政策调整会引起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并可能迫使许多国家在金融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五是金融风险全球化。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风险随之加剧,金融危机也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一个地区发生了金融风险,往往会拖累其他国家乃至全球金融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我国已全面甚至超额履行了加入WTO对金融开放作出的承诺,外资金融机构可以进入我国市场从事银行、保险、证券等几乎所有金融业务,可以参股中资金融机构,除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外,我国金融开放步伐已经超出一般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金融脆弱性分析(ppt 12)

金融脆弱性分析(ppt 12)
银行资产与负债之差。不良资产比率是金融脆弱性 的主要指标。然而,银行家具有天生地掩盖其资产 质量的动机,银行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质量常 常是被高估了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银行 频繁要求流动性支持、管理方面的弱点、内外部控 制方面的缺陷也能暗示金融脆弱性。
金融脆弱与金融危机的联系与区别:金融脆弱性有 狭义和广义概念之分。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 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的更易失败的本性, 有时也称之为“金融内在脆弱性”。广义的金融脆 弱性简称为“金融脆弱”,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 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 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 分金融指标——利率、汇率、资产(证券、房地产) 价格、企业偿债能力(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 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便意味着金 融危机的发生。按照规范的分类法,金融危机可以 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系统性金融 危机四种基本类型。
金融脆弱不仅包括可能的损失,还包括已经发生的 损失,它一般表现在内在。金融危机是对社会经济 已经有实质性损害其表现形式是外在的。金融脆弱 与金融危机的联系是:金融体系已经产生某种弊病, 而其害伴随着民众损失。其区别在于:金融脆弱, 仅仅表明金融已经具有不稳定性,它还不等于金融 危机,由金融脆弱到金融危机还有个演化过程。金 融脆弱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方会发生金融危机。 并且最终在何时发生危机,还需要某个或某些“触 发点”假若金融机构本身经营稳健,储户就不会去 挤兑。或者金融机构有充足的资本,也能打消储户 的疑虑。显然债务的期限结构越短,债务资本比率 越高,金融体系就越脆弱、经济潜在不稳定的看法 就越普遍,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二章 金脆弱性分析(p31—p65)
第一节 金融脆弱性生成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第三节 金融脆弱性的现实表现与金融危机 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

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
收 稿 日期 :0 2—0 20 4—2 6
作者 简介 : 志文 ( 9 5一 ) 男 , 伍 17 , 湖南 长沙人 , 开大学 金融 系硕 士研究 生 , 南 主要从 事 国际金 融方 面的研 究 。 29
维普 标 体 系设 计 基 本 框 架 如 下 : 融 体 系 脆 弱 性 具 体 包 括 : 1 金 融 市 场 子 系 统 金 ()
伍 志 文
( 开 大学 金融 系 , 津 3 05 ) 南 天 0 4 7

要 : 融 脆 弱性 的 概 念 产 生 于 2 金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期 , 着 金 融 危 机 的 不 断 爆 发 , 金 融 脆 弱 性 的理 论 随 对
研 究 和 量 化 分 析 也 越 来 越 多 。 本 文 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对 19 - 2 0 9 1 0 0年 中 国 金 融 脆 弱 性 程 度 进 行 了具 体 的 量 化 分 析 ; 就 减 轻 或 消 除 既 有 的 金 融 脆 弱 性 , 止 金 融 脆 弱 性 的 进 一 步 加 剧 提 出 了几 点 建 议 。 并 防 关 键 词 : 融 脆 弱 性 ; 融 制 度 创 新 ; 融 分 化 ; 策 金 金 金 对 中 图 分 类 号 :8 0 文 献 标 识 码 : F3 A 文 章 编 号 :0 2—2 4 (0 2 0 10 8 8 2 0 )5—0 2 0 9—0 7
和 专 家 学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 合 我 国 现 实 国情 , 虑 到 数 据 的可 获 得 性 , 择 了 1 结 考 选 8个 指 标 , 成 四个 分
子 系统 来 度 量 我 国金 融 脆 弱 性 程 度 。相 关 问题 的处 理 主 要 参 考 了 国 际通 用 标 准 和 一 些 专 家 学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 理 论 与 经 验 相 结 合 的产 物 。 当 然 指 标 设 计 的科 学 性 还 有 待 于实 践 来 检 验 , 今 后 的 工 是 在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一、概述1998年的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延伸和深化,主要由东南亚金融风暴引发的波及效应,在1998年进一步蔓延到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危机对国内外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面对这场严峻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成功地遏制了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1. 亚洲金融风暴引发的波及效应2. 中国金融体系的体制性弱点3. 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经济暴露在外部风险之下4. 1997年以来中国银行贷款增速过快,引发了银行不良资产风险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1. 加强宏观调控,稳定金融市场a. 采取了定向的货币政策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b. 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整顿,清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c. 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a. 提出了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方针b. 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改革3. 加强国际合作,化解金融危机的冲击a. 参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的金融救助计划b. 开展了与亚洲邻国的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1. 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警示a. 强化了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b. 加速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2. 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a. 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整合b. 推动了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五、个人观点和理解1998年的金融危机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金融市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不仅展现了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更加速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
一、绪论
今年四月份,IMF在报告中警示,信贷危机是中国银行业一定时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在此之前,去年十一月份,IMF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逐渐增加。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导机构,同时在给国内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

所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我国金融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现状的认识
(1)银行体系脆弱性和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累积,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

也就是说,金融体系本身不稳定,具内在的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普遍存在,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从西方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也可以得到体现。

金融脆弱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状态,泛指整个银行体系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领域和金融市场领域。

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又称银行内在脆弱性,银行业高负债的经营特点就决定了其更易失败。

现在对我国家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从狭义层面上考察的。

我国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
整)、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

但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认识和及其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既银行由于是高负债经营,其资产和结构的不
对称、较大的杠杆比率等本身就有内部脆弱性。

1.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市场就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

目前我国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在央行之下设有政策性银行,四大大
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

由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督。

虽然股份制
银行等都在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储蓄还是贷款上,还是四大国有银
行基本垄断市场,形成寡头竞争,这样的市场结构缺乏竞争和完善,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

除此之外,国有商行的产权结构式单一的公
有制,这种制度即“控上不控下”,经营者对资产的关切度和控制度都不够强,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而且这种产权归国有会使银行不
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接受政府的参与和控制,承担非经济性
的国家政策目标,逐利动机的减弱同样会降低对资产的关切度,从
而增加脆弱性。

2、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过多,资产和负债极其不对称,资本结构
不合理,并且市净率较低。

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增加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降低了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银行的市净率大多在1.4%左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低,这回影响到银行的偿付能力。

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需要有足够
的盈利能力来保持偿付能力和良好的流动性,以应付付款人挤兑的
可能。

此外,通过IMF的报告也知道,目前国内银行信贷扩张过快,容易导致贷款质量的恶化,坏账和呆账过多既意味着流动性的减弱,而国内银行的准备金往往和较多的呆坏账不相匹配,所以抵御风险
的能力较小,从而加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3.银行内控系统不够完善。

银行对内部的监督不够,难以形成效率
最大化。

内部控制系统并不是简单的规章制度的结合,而是一个环
环相扣,根据其效果而不断修整的动态系统。

而国内银行对内控系
统的理解有误,且没有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这也给银行监管带来
阻碍
4.信息不对称性,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银行与交易者之间
拥有的相关信息不对称,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在金融领域,潜在的不良
贷款者风险较大,使得银行逆向选择。

在信贷市场上,而在交易发
生之后,借款人还款又存在着道德风险,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
影响。

5.我国银行监管体系也不够健全。

监管方法不科学,对风险的监督
不力,运行的效率也不高,监管的业务不全面。

6.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利率自由化。

股市因为过度投机、宏观经济
的不稳定性和交易市场结构的某些技术性特征而产生过度波动。


市的过度波动、不同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关联性。

7.外汇风险。

外汇储备和银行体系脆弱性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说明
银行体系受资本外逃的影响比较大,这与我国多年实行的改革开放、
吸引外资的战略发展政策有关。

我国有大量的外企的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如果他们突然大规模抽回投资,实行资本转移的话,势必会对我国银行体系造成动荡。

三、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改进措施
1改革不能停在浅显的经营管理上,要深入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上。

要清晰产权边界、明确资产权责,将国有银行的垄断与市场竞争机制的矛盾进行调和解决。

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可以独立化,而不是被政策化;使得其经营目标不是大部分被政策目标所制约,促进其市场化发展。

这也是化解大量不良贷款的根本途径。

2不良贷款过高从根本上是因为很大一部分贷款都集中在效率低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在改革开发后没有适应经济发展的步速,经营机制的不灵活导致效率下降从而无法归还贷款。

所以要针对效率低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相关的帮助改革、并购和市场化。

促进其盈利能力从而增强还款能力。

3.银行规模的调整,内部优化和分支结构的缩减调整。

避免规模过大,总行开支的扩大,机构过多导致总行难以管理,小分行难以抵御风险,交易成本过多,手续繁琐。

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完善银行内部配套改革,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和决策机制,充分披露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任度。

4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的调控。

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加深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房地产开发存在着不少泡沫,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偏
离。

银行也要减少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加强风险分析,防止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造成银行体系的动荡。

提高资产组合的多样化,分散投资风险。

5政府帮助银行核销历史坏账,通过财政注资和降低银行利润率等。

提高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加强对存款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的监控,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6.银行提高自身的效率,要善于调整自己的贷款结构,注重对中小
企业的资金支持,适当减少中长期贷款比例,将长期贷款证券化,提高资金流动性。

同时不能只定性的审核企业,要学习运动数理分析和模型将企业风险程度细致分类从而相应发放贷款。

7完善银行监管制度,银监会发挥其更好的监管职能作用。

完善监
管法,提高银行的法律意识,确保业务手续的规范进行,防止业务失误后出现的责任推卸,不利于银行的稳定。

同时,要提高对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高官的知识素养考核要求,这也是提高了银行内部的监管力度。

8保持适量的外汇储备。

国际热钱”的抽逃和游资的活动,将会对中国银行体系产生不小的影响。

所以保持较多外汇储备有利于稳定银行体系,抵御外来的冲击,维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在进一步开放的市场中保持稳健发展。

把握走势合理配置外汇资产、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工具的操作水平。

针对外汇汇率的波动和国外资产价值的变化,应当采取如期货、期权、互换等等的一系列手段去套期保值,使损失达到最小,保护我国金融体系不受大的冲击,
改善金融脆弱性。

9.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都是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所以要把握好货币政策这一工具,防止通货膨胀,防止流动性突然反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水平。

扩大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利率,而不是行政措施,作为管理信贷扩张的主要工具。

10.完善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确保金融中介的正规性,提高有效积极的竞争。

使得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降低,促进健康稳定的市场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