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中的风化壳研究

合集下载

郧县前坊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及古气候研究

郧县前坊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及古气候研究

郧县前坊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及古气候研究赵艳雷;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乔晶【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4(032)005【摘要】秦岭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并当作是黄土高原的南屏障.汉江上游谷地地区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受季风气候活动影响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在亚热带气候背景下,风成黄土成壤改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汉江上游谷地前坊村(QFC)剖面磁化率、烧失量、粒度、Rb/Sr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末次冰期以来沙尘暴很有可能越过秦岭在其南侧堆积,黄土—古土壤剖面地层序列从上到下依次为:MS-L0-S0-Lt-L1-AD;这些沉积物完整记录了一级阶地上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信息,地层单元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程度成壤强度的改造.②前坊村剖面中,理化性质在不同地层单元有显著差异.例如磁化率、烧失量、Rb/Sr指标平均含量的高值出现在古土壤层中,低值出现在黄土层;而Zr/Rb含量变化正好相反;这些理化性质表明,在古土壤发育期,水热条件进入最适宜期,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显著;在黄土堆积期,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以粉尘堆积为主,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较弱.③秦岭南侧北亚热带汉江上游前坊村一级阶地剖面化学风化强度变化揭示了黄土—古土壤环境气候变化的规律:末次冰期以来(大约18.0~11.5 ka B.P.),气候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沉积物以黄土堆积为主,成壤作用微弱,形成马兰黄土(L1);全新世早期(约11.5~8.5 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方向转变,但主要以干冷为主,形成过渡层(Lt);在全新世大暖期(8.5~3.1 ka B.P.),气候条件达到最优阶段,水热配合较好,生物活动活跃,成壤作用十分显著,发育了古土壤S0;到了全新世晚期以来(3.1 ka B.P.)气候又由暖湿向干冷方向转变,成壤作用明显减弱,沙尘暴出现较为频繁,形成了以黄土堆积为主的全新世黄土(L0).现代表土层(MS)是在(1.5 ka B.P.)以来气候转暖,加之人类长期农业耕作扰动,在全新世黄土L0顶部叠加而形成的.【总页数】6页(P840-845)【作者】赵艳雷;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乔晶【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古气候旋回——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 [J], 陈报章;2.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伊利石结晶度--黄土物质来源和古气候环境的指示[J], 季峻峰;陈骏;王洪涛3.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古气候代用指标综述 [J], 杜青松4.西安少陵塬黄土-古土壤序列S3剖面元素迁移及古气候意义 [J], 楚纯洁;赵景波5.朝阳凤凰山古土壤剖面Rb、Sr的分布及Rb/Sr比值对土壤风化成壤作用的指示意义 [J], 郭月;刘素花;王圆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与红褐色古土壤中粘土胶膜的形成及其意义

黄土与红褐色古土壤中粘土胶膜的形成及其意义

黄土与红褐色古土壤中粘土胶膜的形成及其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显谟(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陵(712100/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西安710061) 教授 赵景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54)摘 要:本文根据腐化植物体、黄土、古土壤等样品的X-射线衍射和化学分析等资料,初步认识到植物腐化能够形成多种粘土矿物,腐化过程越长,形成的粘土矿物越多;生物成因的粘土矿物主要以粘粒胶膜的形式存在,在镜下表现的是光性定向粘土;黄土中古土壤粘粒胶膜与生物胶膜类似,应属同一成因;生物粘粒胶膜形成在一定的植被和气候条件下,它可以作为重建古环境的追踪线索。

关键词:古土壤 粘土胶膜 生物粘化 人们对黄土中的古土壤进行了许多研究,但过去的研究是以淋溶粘化为出发点的,对生物粘化注意不够。

近年来,古土壤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认识到了黄土形成过程是土壤化过程,黄土是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古土壤[1],而且是在沉积、成壤、成岩同时同地的条件下形成的[2]。

这些新的研究结果大大加深了人们对黄土本质的认识,对提高黄土研究水平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X-射线衍射和化学分析等资料,对黄土与红褐色古土壤粘粒胶膜成分、形成原因和发生条件、意义进行探讨。

一、腐化木质和古土壤粘粒胶膜的矿物组成 古土壤粘化过程和特征要根据其粘土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进行分析判断。

关于黄土、古土壤粘土矿物的类型,前人已作过一些研究,并鉴别出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的存在[3]。

过去对粘土矿物形成或粘化过程的解释是成壤过程中原生矿物分解形成粘土矿物[3]。

事实上,粘土矿物的形成还有过去未注意到的生物起源的形成作用。

为了查明黄土与古土壤中粘土矿物的成因,本次研究采取了多种样品进行粘土矿物的分析、对比,这些样品包括黄土与古土壤土体样品、黄土与古土壤中的粘粒胶膜、根孔与虫穴充填物、植物分解残留物、腐化的木质、寄生菌、草本泥碳及蚯蚓代射物等。

通过近80块样品的X-射线衍射可知,不同样品中粘土矿物种类与含量差别较大。

黄土的研究现状及古气候意义

黄土的研究现状及古气候意义

黄土的研究现状及古气候意义
黄土,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

对于黄土的研究,对了解我国古气候有重大意义。

黄土分布于中国北方、西北等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特有地貌现象。

它形成于晚新生代以来的第三纪时期,经历了长时间的风蚀、自然迁移和沉积作用,呈现出黄色的颜色,故被称为“黄土” 。

黄土结构层不明显,粘土和枯草层分界模糊,
如同不同质地土壤的混合物,深浅不一,纵横交错。

黄土无论在地球科学还是器物考古学上,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黄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文化演变、古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等信息。

在古气候方面,黄土在我国古气候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黄土经历了漫长的地质过程,记录了当时环境变化的各种气候信息,所以被誉为“地球气候变化的生物地层学”。

黄土蕴藏着大量有关古气候及年代信息,可以为气候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且还可以指导我国西北地区的农耕和水利开发。

黄土上沉积了各种枯草和旧土壤残留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和结构都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

黄土的深度、粘度和含铁量等指标,也可以反映出当地气候变迁和土壤抵抗风蚀能力的变化。

此外,黄土还蕴藏着许多有关人类活动的资料,如土层中发现的文物、器物,皆可以反映出古人民的生活特点、农耕方式、战争历史以及其他诸多信息。

综上所述,黄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特有地貌现象,对了解我国古气候和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把握黄土研究现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我们对古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助于改进我国西北地区的农耕和水利开发模式,以及保护这片独特的自然资源。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黄土的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当对黄土进行调查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与反思:一、1. 黄土的形成与分布:我们发现黄土是由于长期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较为集中。

2. 黄土的组成与特点:黄土主要由细粒土壤颗粒组成,含有丰富的黏土矿物、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它的特点是干燥、脆硬、层状等。

二、1. 黄土对农业的影响:我们发现黄土对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黄土的干燥和脆硬特性,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分保持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技术和管理措施。

2. 黄土对环境的影响:黄土贫瘠的土壤特性使得其对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

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损害。

三、1. 黄土的保护与利用:在调查中,我们认识到黄土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护措施,减缓水土流失的趋势;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黄土潜在的农业和工业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2. 黄土地区的生态恢复: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建议在黄土地区加大生态恢复工作的力度。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来减少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四、1. 黄土研究的局限性: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黄土研究的一些局限性。

由于黄土分布较广,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其中,深入探索黄土的形成机制和对环境的影响。

2. 黄土的社会意义:黄土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黄土问题,加强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力,共同推动黄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黄土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其形成机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利用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黄土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对黄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地质学中风化形成的黄土概念

地质学中风化形成的黄土概念

地质学中风化形成的黄土概念
在地质学中,黄土是一种沉积物,通常由风力搬运形成。

它通常是由黄色粉土沉积物组成,这些沉积物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形成。

黄土是原生的,成厚层连续分布,掩覆在低分水岭、山坡、丘陵等地形上,常与基岩不整合接触。

黄土无层理,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并常形成陡壁。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种特殊地貌,它是几百万年的“沙尘暴”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祥地。

因此,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黄土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黄土高原风蚀研究及防治措施分析

黄土高原风蚀研究及防治措施分析

黄土高原风蚀研究及防治措施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景观之一,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土壤资源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黄土高原地区经常受到风蚀的侵害,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黄土高原风蚀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分析至关重要。

首先,在进行黄土高原风蚀研究时,我们需要了解风蚀的原理和形成机制。

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主要是由于风力对土壤表面的侵蚀和剥蚀作用所引起的。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粘性较强且水分不足,土壤颗粒容易被风力带走,形成了特有的地貌景观,如土壤风斜等。

此外,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也加速了风蚀的发生。

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风蚀的机理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为了防治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是防治风蚀的关键。

由于植被能够稳固土壤表面,并减少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因此种植适应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条件的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合理规划农田和道路的布局,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干扰,也可以有效防止风蚀的发生。

另外,加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保水能力的改善也是防治风蚀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较少,土壤中的水分容易蒸发,导致土壤干燥,增加了风蚀的可能性。

因此,通过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减少风蚀的发生。

此外,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是防治风蚀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建立坡面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减少风蚀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避免风蚀的重要手段。

最后,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研究投入,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资助,推动防治措施的实施。

同时,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风蚀防治工作中来。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
黄土是一种由黄色的细粒粘土组成的土壤,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

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和水力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1. 沉积过程:黄土是由风力或水流搬运来的细粒颗粒沉积而成的。

在黄土高原地区,风力是主要的沉积力量,大风会将细粒黄土颗粒搬运到远离产源地的地区,并在那里沉积下来。

2. 风化与侵蚀:黄土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干燥,风化作用比侵蚀作用更为显著。

风化是指岩石受水分、气候和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其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黄土高原地区,岩石会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逐渐破碎成细小的颗粒,形成黄土。

3. 气候变化:气候是黄土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间,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干旱到湿润,再到干旱。

这种气候变化导致了黄土的形成和演化。

在干旱时期,风力运载的黄土颗粒被沉积,并逐渐堆积形成厚厚的黄土层。

古土壤序列形成原理主要与长时间的风化作用、风力和水力搬运以及气候变化密
切相关。

黄土地区的古土壤序列记录了地质和气候变化的历史,对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和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评述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评述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评述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矿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共生矿床。

矿体埋藏于北东向破碎带中,长600~800米,厚5~20米。

经过多年勘探及稀土综合利用研究,证实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具有工业开采价值。

本文就其找矿、评价及其利用进行论述。

矿区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北部为黄土沟壑区,西部为广阔平坦的草原区。

矿区内最高海拔为1038米,最低点为500米,绝对高差约为535米,地势北高南低。

矿区北部为浅山丘陵区,南部为平原区,地形条件良好,便于选矿厂及铁路建设。

矿区内主要有一个隆起区和三个沉降区,相互间隔20km左右。

此外,还有多条次一级构造裂隙带通过矿区,矿体主要产于该构造裂隙带及其附近。

(1)氧离子交换量高、组成简单,这是该矿最大的优点。

通过大量化学分析表明: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氧离子交换量比原生矿高出6倍,与火山岩相当;稀土氧化物主要以碱土金属盐类的形式存在;稀土氧化物有用组分的含量很高,大多数组分的品位均可达到或超过工业品位。

这些数据显示出它是一种较好的基本离子型稀土矿,在我国稀土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

(2)有益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程度较高。

稀土矿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稀土氧化物中除磷外,其余14种有益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在100倍以上。

矿石中稀土氧化物的相对含量比原生矿提高了许多倍,为开展深加工提供了保障。

(3)难选矿物品位高。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有害杂质较少,难选矿物仅为0.11%,且有两种致密块状矿物与有益组分结合在一起,易于分选,有利于稀土的富集和分离。

因此,它是一种较理想的尾矿处理材料。

3)难选矿物品位高,还有以下优点。

难选矿物的品位越高,精矿中的稀土品位也会随之升高。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其原因就在于难选矿物的品位高,这些难选矿物又都属于独立的原生矿床,便于处理。

4)稀土的工业开采价值。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已被评为国家二级储量,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共生矿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