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
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但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三、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基本概况;了解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通过黄河流域水系图的阅读,了解黄河概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和根治方案,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爱国情感;通过黄河多沙的人为原因分析,加深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地上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多媒体播放《黄河颂》诗朗诵。
这首诗歌赞美的是我国那条河流?对,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初中地理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2.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图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突出重点。
难点: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探寻治理黄河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备齐小组比赛的标志等。
2.学生准备:进行课前预习。
五、课型:新授课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大家喜欢旅游吗?(生)喜欢!(教师)咱班谁去过黄河口?举手示意我!(大多数孩子都举起了手)那么,你知道黄河入海口是怎样形成的?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为我们做出了哪些无私的奉献,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讲授新课:(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1.阅读黄河水系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主要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等源流概况;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奉献与忧患)。
(二)读图自学,了解黄河水系特征。
【多媒体展示】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0页《黄河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小组自学,完成下列内容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2、黄河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3、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和地形区?【多媒体展示】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及干流流经省区学生依次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沿途所经过省级行政区,注入的海洋。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提供水源
水能丰富
二、黄河的忧患
教师讲述:几千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正是在黄河的哺育下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化文明,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为什么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是不是母亲河生病啦?
忧患上中下游的表现
原因
治理关键是中游治沙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生观看图片
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地图回答问题
师绘图
生在填充图册上完成填图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黄河景观图”,让学生猜测播放的是哪一条河流?教师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板书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讲授新课:
第一篇:走进黄河
一、黄河概况
展示问题
1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黄河的长度及形状象汉字中的哪个字?
2黄河流经的省区。
3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4黄河流经的温度带
5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6黄河的主要支流,并指出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第二篇黄河功与过
一、黄河的贡献
板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概况
黄河功与过
(一)黄河的贡献
(二)黄河的忧患
治理
教学反思
生通过读书读图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师指正补充。
师:同学们,面对黄河的种种忧患,我们并不惧怕,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加上科学的治理措施,就能将黄河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重还母亲河靓丽的容貌。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
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
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
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三、设计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
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努力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三节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单元第二章学科地理年级八年级上册核心素养1、能根据图文资料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口、流经省份及地形区、以及主要的支流和上中下游分界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了解黄河的主要贡献;分析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难点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保护黄河视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进入新课学习。
视频引入,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黄河的发源地和注人地。
(2)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
(3)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5)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思考:为什么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我国第二大河?读图,观察在黄河上、中游各有哪些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学生阅读地图,并根据图说明黄河的源地及去向;说出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说出黄河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说出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加深学生对黄河概况的认识,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二、黄河的贡献三、黄河的忧患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请同学们说说,黄河还有几大贡献?展示图片: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壶口瀑布。
千百年来黄河就象慈样的母亲哺有着两岸的人民。
我们称它”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资料:①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约35千克。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黄河的流经地区、流域特点、治理历程和开发利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掌握黄河的治理措施和开发利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治理措施和开发利用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河流、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基本情况、治理措施和开发利用情况。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特点、治理措施的原理和效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3.课堂讲解: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黄河的流域特点、治理历程和开发利用情况。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河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的原理和效果。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治理和开发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河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地理观察和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长河,不仅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黄河的概况、黄河的贡献、黄河的忧患以及黄河的治理措施等方面。
通过对黄河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在认知方面,学生对黄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黄河的具体情况和治理开发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
在学习能力上,初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海洋等概况;掌握黄河的贡献,如灌溉、发电等;理解黄河存在的忧患及产生的原因;知道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地图、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河的概况、黄河的贡献、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河各忧患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
讲授法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黄河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治理和开发。
但在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掌握黄河的治理、开发和利用措施,学会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环境保护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黄河的开发和利用。
2.难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黄河的分布、流向及流域范围。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措施。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黄河治理和开发的要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河流域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案例资料。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黄河流域地图,让学生观察黄河的分布、流向及流域范围。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黄河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治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考纲展示】
黄河流域的概况;上、中、下游水文特征分析;开发利用及其治理。
【目标要求】
了解黄河流域的概况(能在图中找出干支流的位置,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等);分析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结合气候、地形等分析);知道黄河的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主要治理措施。
【基础主干知识】
一、流域的概况
图形读图思考
(1)黄河上的水电开发多集中于
上游河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黄河下游流域范围狭窄的最
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分析,开发和治理
1、上游
水文特征:
(1)、开发重点:
(2)、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如下: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2)措施: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7月3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调整为1500立方米每秒,这标志着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式结束。
材料二新华网西宁2008年10月9日电“十一五”期间国家及青海省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首台机组将于明年上半年并网发电。
材料三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3一20
1.在黄河的源头地区,不存在的环境问题为
A.长时间断流B.草场退化、沙化严重C.众多的湖泊萎缩D.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上游水利枢纽很多,试分析黄河上游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对下游的有利影响。
2、中游
水文特征:
(1)、开发重点:
(2)、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如下: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3)、措施:
【合作探究】
读“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指出影响黄河流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3分)
(2)关于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趋于减少,二是将会增加。
你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4分)
2、下游
水文特征:
(3)、开发重点:
(2)、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如下:
(4)、措施: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全球所有河流存在的问题在黄河上都能够寻到踪迹,而黄河的泥沙、悬河、断流以及生态问题均可堪称世界之最。
在1992~1999年的28年中,黄河利津水文站站有22年发生断流共计断流86次1091天。
1996~2004年,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蚀退68.2平方公里。
自1999年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后,尤其是2002年黄河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比1997年增加了253平方公里。
图6是黄河三角洲附近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描述图中所示时间海岸线变化特点。
(4分)
(2)分析材料中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
(6分)
(3)调水调沙后黄河河口防洪防凌(汛)形势和生态环境有何变化,并简析原因。
(12分)
【课堂检测】
(2015年高考全国卷I)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10~11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
(2015·湖南衡阳二模)近年来,黄河内蒙古河段(图中石嘴山至托克托)河床不断抬高,形成类似下游的“地上河”,河道摆动频繁。
读图,回答10~11题。
3.关于该河段水文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有明显的夏汛B.越往下游,径流量越小
C.有凌汛现象D.水能丰富
4.该河段形成地上河,泥沙主要来自()
①流水搬运上游黄土至该河段沉积②风力搬运附近沙尘至该河段沉积③河岸崩塌,泥沙在河床沉积④附近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泥沙在河床沉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下表为我国主要流域水量平衡值(外流域水平衡原理: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蒸发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地面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读表完成1~2题。
A.珠江、松花江、雅鲁藏布江、黄河
B.雅鲁藏布江、珠江、松花江、黄河
C.珠江、雅鲁藏布江、松花江、黄河
D.雅鲁藏布江、珠江、黄河、松花江
6.b水系蒸发系数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B.光照弱
C.峡谷深D.气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