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的解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omA穿支
豆纹动脉
• 起自MCA的穿支血管进入前穿质称为豆纹 动脉。
• 豆纹动脉分为内侧组、中间组和外侧组。 内侧组最不恒定,出现率为50%(Rohton), 在进入前穿质之前较少发出分支。中间组 位于内外侧组之间,出现率在90%以上,几 乎均由M1段或早期分支发出。外侧组出现 率近100%,起自M1段外侧部,如M1分叉 较早则可起自M2近端。
下丘脑
•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 的下半和底壁,上方借下丘脑沟与丘脑相 分,前方到达室间孔,后方与中脑被盖相 续。下面最前方为视交叉,视交叉的前上 方为终板,向下移行为漏斗。
内囊
• 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
基底节区的供血
脉络膜裂
• 脉络膜裂是脑室内的自然间隙,内有脉络 丛附着。脉络膜裂位于穹窿和丘脑之间, 其最下方为下脉络膜点,是脉络丛附着的 最下方。其位于钩回后段的后外侧、外侧 膝状体的前方,大脑脚的后方。
P1段发出的丘脑穿动脉和P2段发出的丘脑 膝状体动脉,以及大脑脚穿动脉。 • 旋支环绕脑干,根据围绕脑干的距离分为 长支和短支,进入中脑和间脑。 • 基底动脉顶端后方亦可发出穿支动脉,其 供血区与P1穿动脉重叠。
• 丘脑穿动脉:起自P1段,经过大脑脚内侧、 乳头体后方的后穿质入脑,供应丘脑前部、 部分丘脑后部,下丘脑,底丘脑和上位中 脑的内侧部包括:黑质、红核、动眼及滑 车神经核、中脑网状结构、顶盖前区,内 囊后肢。
•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存在于中线核,板内 核和网状核。
• 特异性投射核团: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 后核。腹前核和腹外侧核接受齿状核、黑 质和苍白球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运动区, 调节运动。
• 腹后内侧核接受头面部的感觉,腹后外侧 核接受四肢和躯干的感觉投射至中央后回。
• 其他核团为联系核团,与情感和学习记忆 有关,主要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 背侧组。
• 其脑池前段分支供应视交叉下面、视束后 2/3、苍白球内侧、内囊膝部、大脑脚中1/3、 黑质红核上部、丘脑底部、下丘脑和背侧 丘脑的腹外侧部。
• 脉络膜前动脉在脑池后段发出分支供应外 侧膝状体的外侧部、内囊后肢下部和视放 射。
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 脉络膜后内侧动脉相对较恒定的起源于P1 段或P2段。在大脑后动脉内侧绕行中脑, 在松果体外侧转向前方,于两侧丘脑之间 进入第三脑室顶部,经脉络膜裂和室间孔 进入侧脑室脉络丛。
• 外侧组和中间豆纹动脉穿经壳核,供应几 乎由前到后的全部内囊上部和尾状核的头 部和体部。
• 内侧豆纹动脉供应上述供血区的内侧核下 方,包括苍白球外侧部、内囊前肢上部和 尾状核头的前上部。
前穿动脉的供血区
后穿通动脉
中央支
• 中央支分为两组:直支和旋支。 • 直支直接起自动脉主干到达脑干,包括:
乳头体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前组穿支供应下丘脑、丘脑腹侧、视束的前1/3和内囊后肢;后组 供应后穿质和丘脑底核。
Heubner回返动脉
• 回返动脉通常起自A1段的远端,或起自 AComA的远侧临近A2段。在A1前方向外侧 走行至前穿质。
• 供应尾状核前部、内囊前肢的下方,豆状 核的前部和少数下丘脑的前部。
脉络膜前动脉
• 脉络膜前动脉起自床突上段,位于后交通 动脉和分叉之间。
• 脉络膜前动脉大多数沿视束内侧或下方走 行,在大脑脚的后方经脉络膜裂进入侧脑 室颞角。
• 脉络膜前动脉分为池段和脉络丛段。池段 长度平均2.4cm。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
• 脉络膜前动脉在钩突附近的分支为钩动脉, 供应钩回、齿状回、海马、杏仁核和尾状 核的尾部。
大脑前动脉和AComA的穿支动脉
• 大脑前动脉A1段、A2段和AComA除回返动 脉外发出基底穿支动脉(A1平均8支, AComA多1~2支,A2平均4~5支),较为恒 定的向视交叉、第三脑室前部和下丘脑供 血,向尾状核和内囊的供血不恒定。
• A2发出的穿支血管向下丘脑前部、透明隔、 穹窿柱、背侧丘脑前部供血。
• 途中发出分支供应大脑脚、中脑被盖、膝 状体(内、外侧,主要是内侧)、上下丘、 背侧丘脑枕部和内侧部,松果体。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多起自P2P,也可起自 P2A或P3段。经脉络膜裂进入颞角脉络丛。
•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发出分支到大脑脚、后 联合、穹窿脚和穹窿体部、外侧膝状体、 丘脑枕、丘脑背内侧核和尾状核体部。
• 丘脑膝状体动脉:起自P2段(P2A和P2P), 穿过由膝状体及其周围结构组成的环池顶 壁。
后交通动脉
• 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后内侧或后方。 于动眼神经上方和内侧连接大脑后动脉。
• 分支平均8支,前半部分支稍多于后半部分 支。其中最大的分支为乳头体前动脉也称 为丘脑前穿支动脉。多起源于中1/3。在视 束和乳头体之间,经乳头体前方或外侧进 入三脑室底部。供应下丘脑后部、丘脑前 部、内囊后肢和底丘脑。
豆状核
• 豆状核位于内囊和外囊之间。包括壳核和 苍白球。壳核和苍白球之间为外髓板。苍 白球又由内髓板分为外侧部和内侧部。
丘脑
• 丘脑属于间脑部分,但其在解剖位置和血 供方面与基底节有重要的关系。
背侧丘脑
上丘脑
背侧丘脑
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后丘脑
背侧丘脑
• 背侧丘脑由内髓板分成内侧组,前组和外 侧组。
基底节的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基底节的概念
是位于皮层下的一组灰质核团,由纹状 体、杏仁核和屏状核组成。
某些参考书上多将其定义为尾状核和豆 状核。
尾状核
• 尾状核呈“C”形,分为头、体和尾三部分。 头部和体部走形于脑室的外侧壁,并在脑 室壁上形成隆起。尾状核的延伸基本按照 脑室自额角至颞角的方式走行,终止于颞 角的顶壁、尾状核头的下外侧,向前连接 杏仁核。
后丘脑
• 外侧膝状体:视觉传导通路的中继核团
• 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通路的中继核团。
上丘脑
• 位于间脑的背侧部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 的部位。
•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联合、丘脑髓 纹和后联合。
底丘脑
• 底丘脑核位于中脑和间脑的过渡区,与红 核、黑质和苍白球有联系,参与锥体外系 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