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中文版全文)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PPT

交易效用
——为什么消费者会疯狂购物?
用以解释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优惠 而购物的现象。人们通常考虑的 是商品价格与参考价格之间的差 价占参考价格的百分比。
实验1:“你在考虑买一只计算器。你发现某个牌 子的计算器在你家附近的商场里价格是100元,而 同样牌子同样型号的计算器在离家步行15分钟的商 场里价格是50元。你会步行15分钟去节约50元吗?”
超过2/3的美国人处于肥胖状态。肥胖与许多致命疾病密 切相关,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因此是时候寻找 一个远离肥胖的长久之计了。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想要 证明勺子和夹具的使用会影响食物摄食量。他们发现,当使 用夹具时,人们的食物平均摄入量减少了16.5%。现在只有 在沙拉吧和自助餐厅才可能用到夹具,但正是这食物份额的 视觉暗示产生了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总结这些发现,通过简 单地减小盘子大小或使用其他视觉引导来减少食物摄入量。
例如,现在有两件东西供你选择,一块400克的瑞士巧克力,以及一只
白瓷的咖啡杯,它们的市场价格基本是相同的,你会选哪个呢?我经常听 到的回答是:“无所谓”,或者是“随便”。那么就让我们假设人们对这 两件商品的偏好是一样的吧。这时我把巧克力和咖啡杯分配到你和其他人 的手上,如果人们对巧克力和咖啡杯没有明显的偏好,那么交换的概率应 该是50%。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Fraser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杰克·奈奇教授(JackKnetsch)就做了上述的实 验。他把样本随机分成3组:其中一组得到咖啡杯,另一组得到巧克力, 而第三组样本则可以自由选择是要咖啡杯还是巧克力,结果第三组样本中 56%的人选择咖啡杯,44%的人选择巧克力(近似我们原先的假设,也就 是对两种物品的偏好接近1:1)。 奈奇教授的实验数据表明,在分到咖啡杯的人中,只有11%的人选择用咖 啡杯去换巧克力;而在分到巧克力的人中,只有10%的人愿意去换咖啡杯。 显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手里的东西比别人的更好,所以不愿意去交换。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购物卡,虽然它丢了,但并不影响与我们的娱乐预算,我们仍可以继续花
钱买票听音乐会。尽管二者实质上都是丢了800元钱,却导致了我们完全 不同的消费决定。
缺乏自制力
解释长远规划与短期行动之间的矛盾, 比如,人们可能会过度消费,而忽视为 防范未来的风险进行储蓄。
助推
指的是“在这种选择体系的任何一方 面,都不通过强制的方式,而是以一种 预言方式去改变人们的选择或者改变他 们的经济动机及行为。”助推不同于命 令。
例如,现在有两件东西供你选择,一块400克的瑞士巧克力,以及一只 白瓷的咖啡杯,它们的市场价格基本是相同的,你会选哪个呢?我经常听 到的回答是:“无所谓”,或者是“随便”。那么就让我们假设人们对这 两件商品的偏好是一样的吧。这时我把巧克力和咖啡杯分配到你和其他人 的手上,如果人们对巧克力和咖啡杯没有明显的偏好,那么交换的概率应
在201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仅有64%的公民参加了选 举。一想到36%的选票可能产生的影响,你就会觉得这是个惊 人的数字。对于一些人而言,拒绝参加选举是因为意识形态 不同或者是对政府系统的不认可;但对其他人而言,仅仅是 嫌麻烦。一个实验为了检测事先给选举人打电话的效果,给 每一个潜在的选举人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会参加投票。然而, 通过电话实施鼓励投票的时候是有小策略的,他们从“是或 否这类问题”转移到“你会在哪儿进行选举?”“大概什么 时间会参加选举?”以及“你在选举前会做什么?”结果表 明,通过这种方式,参投率增加了4.1%的。
交易效用
——为什么消费者会疯狂购物?
用以解释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优惠 而购物的现象。人们通常考虑的 是商品价格与参考价格之间的差 价占参考价格的百分比。
实验1:“你在考虑买一只计算器。你发现某个 牌子的计算器在你家附近的商场里价格是100元,而 同样牌子同样型号的计算器在离家步行15分钟的商 场里价格是50元。你会步行15分钟去节约50元吗?”
行为经济学(中文版全文)

行为经济学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熟练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重点理解为决策模型——期望理论的分析前提、理论逻辑、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拓展;广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观。
为了学好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确定和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第一节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
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
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
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务,特别是近十年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
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
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一直号称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科学,但通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
科斯曾把西方二十世纪初形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只注重抽象的演算,忽视现实的经济现象,就如同闭门造车。
行为经济学_第一章_实验课件-精选文档

如果A给出 的越少他 受到的惩 罚越大。 (Fehr and Fischbach er, 2019 )
C会制 裁一种 社会违 规和违 例行为 。
第一章的经典文献:
Colin F. Loewenstein(2019): Camerer&George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Futur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orking paper
纯粹的 利他主 义
信任游 戏 ( Trust Game)
投资者拥有S 单位禀赋, 他要把y单位 (0<=y<=S) 给信任者。 在外力辅助 下,信任者 将得到3y, 但是他需要 回报给投资 者x单位,( 0<=x<=3y) 。最终投资 者的收益为 S-y+x;而信 任者最后的 收益是:3yx
在没有正 式契约的 情况下的 交换行为
工作效果将 随工资的增 加而增加。 雇主提供的 工资额度将 远大于最小 额度。雇工 将接受这个 工资而且回 应e=4.4 工 作效果。 和最后通谍 游戏不同的 是在雇工中 的竞争对提 供的工资额 度没有影响 。 (Fehr et al, 1993)
雇工将 互惠于 慷慨的 工资报 酬。 雇主通 过提供 慷慨的 工资期 待雇工 互惠性 的回报 。
独裁者 游戏 ( Dictat or Game)
近似“最后 通谍游戏” ,但是B不能 拒绝。也就 是说,由A来 独裁地决定 分配方案: (S-x,x)
慈善性地 分配一笔 横财(例 如六合彩 幸运得主 把奖金匿 名地分配 给一个陌 生人)
不分 配, 也就 是x=0
平均起来, A 们分配 0.2S。不过 ,在不同的 实验、不同 的受试者中 ,结果变化 很大。 (Kahneman et al, 1986; Camerer, 2019)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129页]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129页]](https://img.taocdn.com/s3/m/ad520db51ed9ad51f11df23d.png)
都一样。
行为经济学;框架效应
有完全信息的理性选择模型认为消费者会支付 低的价格来获取洗发水,因为包装相对洗发水 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许多人喜欢买更贵的洗发水。
行为经济学;框架效应
600 个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方案 (a)能挽救200 人的生命。 方案(b) 挽救600 人的概率为1/3 ,挽救不 了人的概率为2/3。
你是否尝试过吃一种新的食品,喝一种新的饮料? 这是否是对你自身偏好的学习?
假如一个可卡因上瘾者在第一次尝试可卡因时知道 它是一种能使人上瘾的药品,那么他还会不会吃那 种药品?
行为经济学;偏好的学习
你是否尝试过吃一种新的食品,喝一种新的饮料? 这是否是对你自身偏好的学习?
假如一个可卡因上瘾者在第一次尝试可卡因时知道 它是一种能使人上瘾的药品,那么他还会不会吃那 种药品?
猜测明显地受到轮盘转出来的数字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根据类似不相关信息所做出的选择对 行为人造成的影响。
一个简单掷硬币赌单双的游戏。把两枚银币抛向空 中,假如两枚硬币同时出现正面或者反面,那么你 获胜,否则你就输。因此你有一半的概率赢一半的 概率输。每次抛掷都是一个独立事件。然而先获胜 的参与者比输的参与者更加愿意进行下一次赌博。
行为经济学
第三十章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是一门研究经济决策者所作选择的学问,也是 一门试图评估现代经济学中主流的理性选择模 型的强弱的学问。
理性选择模性的。
从很多标准来看,理性选择模型在应用到确定 情况下的消费者选择时很成功。对于这些问题 它很好地预测了人们的决策行为。
方案 (a)能挽救200 人的生 命。
行为经济学..ppt

实验结果如下:
博彩A 博彩C 18% 83% 博彩B 博彩D 82% 17%
由博彩1可以得到: U(2400)>0.33U(2500)+0.66U(2400) ;而 从实验2可以得 0.33U(2500)+0.66U(2400)>U(2400)。 两个结论恰恰相反,显然违背了期望效用理 论的独立性公理。
行为经济学
1 3 2 3 行为经济学的定义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应用
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 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 学分支学科。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 特征进行规律性研究的科学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所比较的是期望预期,它规定了两个函数的存在,即 v(价值函数)和π(权重函数)。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决策者选择a 行动:∑π(p) v(w)>∑π(q)v(w), 价值函数 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是一个主观价值函数v(x)。它有一个财富增加或减少的参照 点,该点的位置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印象。前景的结果x表示财富水平与该参照点 的偏离,而不是绝对的财富水平,价值函数衡量盈利或亏损对人的主观满足的影 响,价值函数曲线在参照点处开始转折,它是财富增加或减少的分界线。 权重函数 权重函数具备以下属性: 1.权重函数是概率p的增函数 2.亚确定性:除极低概率事件外,权重函数数值通常比相应的概率低, π(p) <p。 而在极低概率区域权重函数是次加性函数, π(p) >p。 3.极低和极高概率事件的权重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人有对极低概率事件 高估、对极高概率事件低估的倾向。
人们在做选择时所比较的 是期望预期,它规定了两个 函数的存在,即v(价值函数) 和π(权重函数)。 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决策 者选择a 行动:∑π(p) v(w)>∑π(q)v(w),对于权重 函数,人们具有小概率事件 高估,大概率事件低估的倾 向。即对于小概率事件,有 π(p)>p, 而对于大概率事件, 有π(p)<p。 对于上面的实验,因为π (0.34)v(2400)+ π(0.66) v(2400)不等于v(2400),所 以两个实验结果是不矛盾的。
30 行为经济学

LOGO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卡尼曼(Kahneman)和特韦斯基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所有关于行为
经济学的著作,都绕不开这个理论。
曾有一位著名的财经编辑问过卡尼曼,为
什么将他们的理论称为“前景理论”,卡尼曼
说:“我们只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大家记
住它。”
也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
LOGO
前景理论
可现实是,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 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就 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变得甘冒风 险。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反射效应” (reflection effect)。
X 方案, 有400人死亡; Y方案, 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
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
LOGO
“关联效应”(Context Effects)
Itamar Simonson和Tversky(1992)提出了“关联 效应”(Context Effects)的例证,他们认为如果提 供多一个选项,可能会增加选择已经存在选项的 消费者人数
实验2.假设现在给你20,000元,你面临着两种选择:(A)肯定会 让你损失5,000元;(B)让你抛一枚硬币,如果是正面朝上, 你将损失10,000元,否则你就不用损失一分钱。你将如何 选择?
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于实验1的回答是A选择而对于实验2的回答却是B。 含义: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在面对损失时,
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
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
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
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LOGO
行为经济学

博彩B:100%机会损失3000块
图一 期望理论假定的价值函数
前景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获得和损失的价值函数,是根据某个参照 系来定的。(参照依赖)
二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它们对损失总 是持有厌恶态度的。(损失厌恶)
博彩B的预期效用大于博彩A的预期效用
U(3000)>U(4000)80%(式一)
博彩C的预期效用大于博彩D的预期效用
U(3000)25%< U(4000)20% (式二)
U(3000)>U(4000)80%(式一) U(3000)25%< U(4000)20% (式二)
根据期望效用理论的相关公理,我们 对式一两边同时乘以25%(1/4),不 等式的符号不变,那么就有
实验1: 博彩1: 博彩A:80%的机会得到4000元,20%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博彩B:100%的机会得到3000元。 博彩2: 博彩C:20%的机会得到4000元,8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博彩D:25%的机会得到3000元。
--《前景理论:一种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
传统经济学中的期望值理论
损失厌恶(禀赋效应)指的 是这样 一种倾向:一个人拥有(或者被赠 予)一件物品时,他赋予该物品的 价值,比他没有该物品时所赋予它 的价值要大得多。
放在桌子上的一杯咖啡(不是你的),被人拿走 了。 你的一杯咖啡放在桌子上,被人拿走了
三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度随着变 化量的增大而减小。(敏感度递减)
由于函数在获得和损失领域中都是 递减的, 所以V(x)+V(y)>V(x+y) 第一个结论: 当有好消息的时候,要分开告诉大 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经济学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熟练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重点理解为决策模型——期望理论的分析前提、理论逻辑、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拓展;广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观。
为了学好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确定和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第一节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
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
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
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务,特别是近十年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
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
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一直号称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科学,但通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
科斯曾把西方二十世纪初形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只注重抽象的演算,忽视现实的经济现象,就如同闭门造车。
行为经济学家和科斯一样,从反思和革新“黑板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崭新道路。
真正把经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经济学家有二个代表性人物:一是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广泛研究了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1。
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继卡托纳和西蒙等人之后,许多具有探索精神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联手研究经济行为的发生机制,并试图建立经济行为的心理基层。
卡托纳等人尝试测度影响当事人决策的心理因素,并讨论其对各种具体经济变量的影响,但由于没有找到合理的方法,值得这类研究无法形成能刺激后续研究的开放体系。
到了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场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2。
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渊源1准确的说,卢卡斯等人引发的“理性预期革命”是建立在预期的计算方法的创新基础上,而卡托纳对预期研究的贡献则建立在预期的心理模型创新基础上。
从现在来看,卡托纳对经济学的贡献不亚于卢卡斯等人。
2对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的简单阐述也可参见Colin F. Camerer和George Loewenstein(2002):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Futur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chnology, working paper。
早期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参见Benjamin Gilad和Stanley Kaish(eds.)(1986): Handbook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V ol.A, Connecticut, Greenwich and England, London: JAI PRESS INC.从上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行为经济学是通过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中兴起的,它试图在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特征对其选择或决策模式的影响;不同的心理活动影响到相应的决策模式,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又通过决策后果反映到具体的经济变量当中。
最直观和典型的例子就是证券市场,行为经济学家发现证券价格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心理的变化,比如投资者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都会导致价格剧烈波动,纳斯达克网络股价格狂飚时代就是投资者对网络企业前景过度乐观的结果,这种波动现象被希勒称为“非理性繁荣”。
当然,行为经济学是不能用“非理性繁荣”来概括的,尽管许多人通过希勒的书接受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观点。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行为经济学主要通过提出更为现实的个人决策模型来有效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并且这种模型无需严格地区分当事人的各类专门行为。
因此,一个近似的说法是行为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这些模型的行为基础,进而改变了这些模型的逻辑本身。
行为经济学通过建立更为现实的心理学基础,大大提高了经济学的解释力。
行为经济学这种特殊处境来自其对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继承,一方面,行为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赖以生存的二大基石——个体主义方法论、主观主义价值论;另一方面,行为经济学又不满新古典经济学对行为假定的不现实性,主张通过心理学打造一个现实的行为基础,其中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说起到先锋的作用。
应该说,行为经济学一开始是没有系统的理论的,早期的探索不过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不满而展开的反驳,比如卡托纳等人的研究就是如此。
行为经济学家也不主张回到边沁的享乐主义传统,而是力求揭示行为的更广泛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前提下,行为经济学家一致同意,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和主观价值论是无需怀疑的,需要改变的是关于行为研究的假定。
这一点被西蒙在20世纪50年代所倡导。
西蒙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行为假定忽视了现实的人的真实行为特征,现实的人的决策面临有限理性的约束,这种约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事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像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经济人那样全知全能;二是当事人进行理性计算是有成本的,不可能无休止的计算。
在理性约束下,当事人就无法找到最优解。
西蒙的早期研究给后来的行为经济学家很大的启发,尽管两者之间仅仅存在“有限理性”这一概念上的关联。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得益于心理学本身的进步,心理学从过去的享乐主义传统过渡到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对大脑的看法也从过去的刺激-反映型行为观过渡到信息处理和配置机制观,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到神经元的构造和有序性,这些研究对行为的理解大大加深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行为经济学家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与经济学有机结合,才逐步形成了现有的理论构架。
三、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和方法论绝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都同意下述基本观点:经济当事人进行理性决策,但理性是不完美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合理假定当事人的认知能力;经济模型的预测应该和决策的微观水平数据一致,包括实验数据;经济学家对当事人选择行为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3。
和新古典经济学相对应,行为经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来自其对前者理论硬核的挑战,围绕这些挑战,行为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纲领。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在于:经济现象来自当事人的行为;当事人进行理性决策,但理性是有限的;在有限理性的约束下,当事人的决策不仅体现在目的上,而且体现在过程上;在决策过程当中,决策程序、决策情景都可以和当事人的心理产生互动,从而影响到决策的结果;个体决策结果的变化导致总量结果的变化,对经济总量的理解来自对个体行为的理解;有限理性和学习过程会导致决策的偏差以及结果演变路径的随机性,从而产生异常行为,这种异常行为增添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同时加剧了有限理性的约束。
由此可见,在行为经济学当中,决策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决策结果相互之间是互动的和关联的,存在许多决策反馈机制,一旦考虑到这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偏好稳定的基本假定就被推翻了,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偏好在一些条件下被产生出来,并在和环境变化的互动中演化3参见Shira B. Lewin(1996):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Lessons For Our Own Day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 ol.34, pp.1293-1323. Matthew Rabin(1998):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 ol.36, pp.11-46. Daniel J. Benjamin and David I. Laibson(2003): “Good Policies For Bad Governments: Behavioral Political Econom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Behavioral Economics Conference paper, June8-10.着,这就构成了当事人围绕偏好演化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的存在使得行为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动态的分析,而不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重视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
行为经济学强调当事人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内生性,强调决策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这种对人的基本假定构成了其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硬核。
尽管行为经济学坚持主观价值论,坚持理性假定,但通过对理性经济人本身的挑战,并通过利用心理学构造自己的行为基础,导致行为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出现在当代经济学的丛林。
我们可以把行为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进行对比,参见表一:表一行为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比较类别硬核保护带研究方法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定;偏好和禀赋分布外生;主观价值论;交易关系为中心等均衡;边际效用或产量递减;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要素和产品同质;价格接受者等方法论个体主义;边际分析方法;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为主;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当事人假定;可能追求利他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偏好和禀赋内生;学习过程;主观价值论等非均衡;非线性效用函数;要素和产品异质;随机性;路径依赖;现实市场和组织;有限套利等方法论个体主义;演化分析;非线性规划;实验和微观计量为主从表一可以看出,通过假定有限理性和偏好、禀赋内生化,即使在主观价值论下,行为经济学仍然表现出和新古典经济学非常不同的理论硬核:首先,行为经济学彻底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中静止的理想化的理性经济人假定,代之以演化的有限理性的现实当事人假定,通过假定的改变,行为经济学家眼中的当事人不再仅仅自利,人们会考虑利他,也可能冲动,采取非理性行为等;在行为经济学中,偏好的内生和演化带来了异常行为及其相伴随的学习过程,按照阿克洛夫的说法,这会导致近似理性,或学习中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