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层出不穷,下面我列举几个常见的现象,并进行简要的解释。
1. 珍稀效应:人们往往会对珍稀、稀缺的物品产生更大的兴趣和价值认知。
这是因为珍稀物品的获取相对困难,人们会觉得拥有这些物品能够增加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2. 选择过载:当我们面对过多的选择时,会感到困惑和疲倦,甚至会导致决策障碍。
这是因为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当选择变得过多时,我们很容易感到疲劳和焦虑。
3. 心理账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将收入和支出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并根据不同的账户制定消费和储蓄的决策。
人们往往倾向于用额外收入购买奢侈品或享受一次性的消费,而将固定收入用于日常生活开支或长期储蓄。
4. 沉没成本:当我们已经在某个事物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或精力时,我们往往倾向于继续坚持下去,而不考虑是否值得。
这是因为我们希望回收已经投入的成本,避免产生“浪费”的感觉。
5. 社会认同:人们往往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会倾向于采取与他人相似的行为和态度,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这种现象常见于群体购买、时尚潮流等领域,人们往往会跟随他人的选择。
6. 锚定效应:人们对于价格或其他相关信息的第一个印象会对后续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当我们看到某件商品标价100元后,即使后来店家降价到90元,我们仍然会感觉价格高于实际值。
7. 损失厌恶: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远高于对于同等价值的收益的期望。
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有更强烈的情感依附,希望保持已有的状态,而不愿意面对潜在的损失。
8. 倾向于即时回报:人们往往更加偏好即时的回报而不是延后的回报。
这使得我们在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例如过度借贷、缺乏储蓄等。
以上只是一些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的简要介绍,实际上行为经济学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涉及了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通过了解和学习行为经济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行为经济学是对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决策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试图揭示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各种认知偏差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偏差和模式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行为经济学现象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投资、理财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行为经济学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1. 品牌效应品牌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受到品牌的影响而偏好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品牌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许多人会因为某个品牌广告的影响或朋友的推荐而购买该品牌的产品,而不是因为产品本身的质量或价格。
有些人会追捧奢侈品牌,尽管产品价格高昂,但由于品牌的“身份象征”效应,他们仍然会愿意购买。
品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决策,使得一些知名品牌能够以较高的价格获得更多的消费者。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品牌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理性思考品牌的影响,尽量避免盲目跟随品牌效应,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消费决策。
2. 场景依赖场景依赖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倾向于做出某种选择的现象。
当人们处于不同的场景中时,他们的决策可能会出现偏差,即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场景中得到的答案可能不同。
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可能会因为特价商品的摆放位置而购买更多的东西,而在理性判断之后并不需要这些商品。
又人们在餐厅看到其他顾客在点某种菜品时,也可能因为场景依赖而跟风点同样的菜品。
场景依赖的存在使得许多商家可以通过营销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从而增加销量。
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警惕场景依赖的影响,尽量保持理性思考,不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做出不明智的决策。
3.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跟随他人的决策,尤其是在信息不完全或衡量成本和利益不足时更容易产生。
这种现象在经济活动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投资领域。
当某种投资品种出现迅猛上涨时,就会引发更多投资者的跟风操作,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
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做决策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的学科,它是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行为经济学现象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投资、健康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些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 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指人们在缺乏信息或者面临不确定性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决策。
在金融投资领域,羊群行为表现为当市场出现投资热点时,投资者会纷纷跟风,导致市场出现过热现象,最终造成投资泡沫的破裂。
在生活中,羊群行为也普遍存在。
比如在购物时,人们往往会受他人的推荐或者广告的影响,而做出跟随他人的购买决定。
羊群行为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是人类天生的从众心理。
当人们看到他人做出某种决定并且对自己有好处时,就会倾向于跟随,以降低风险和增加收益。
羊群行为也会导致心理上的负担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生活中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羊群行为,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决策。
2.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样数额的收益的敏感程度。
在投资领域,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更倾向于避免风险,并且宁愿承受较小的损失,也不愿意承担高风险带来的可能收益。
在生活中,损失厌恶也常常体现在人们的决策行为中。
比如在购物时,人们更容易受到“限时优惠”、“折扣促销”等营销手段的影响,因为他们害怕错过机会而导致损失。
损失厌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进化心理。
在古代,人们面临损失可能代表着失去生存资源,甚至生命,因此对损失产生了更为敏感的心理。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过分夸大了损失的影响,导致在决策时过于保守。
合理的认识和调整损失厌恶心理,对于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试图通过与他人建立共同体验和情感相互联系来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行为经济学中,社会认同经常被用来解释人们的消费行为。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多少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现象。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市场竞争:购物时,我们往往通过比价来寻找最优惠的商品,并且不同的商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这表明市场竞争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机会成本: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权衡利弊,考虑做出某种决策的机会成本。
例如,如果选择看电影,那么不能去逛商场,因为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
3. 利他主义:有时,我们会帮助朋友或者陌生人,这种行为被称为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减轻社会负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4. 媒体效应: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极为方便,这对商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销途径。
通过晒照片、推广信息等方式,商家可以更好地把商品和服务推销出去。
5. 性格特点: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节约,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消费。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控制自己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有助于维持个人经济状况的稳定。
6. 非理性行为:生活中有些消费选择是非理性行为,比如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过度消费等。
理性的消费行为有助于控制支出,增加储蓄,提高生活品质。
7. 逆向心理:逆向心理是指通过反着来劝说他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技巧。
例如,商家通过设置限时特价,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适当运用逆向心理,有助于商家提高销售量。
8.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做某件事情的收益随着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的投入逐渐减少。
因此,在做某个决策前,我们需要精算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比较,以便在边际效应最大化时停止投入。
这些经济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我们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合理运用它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轨迹。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生活中存在许多行为经济学现象,这些现象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社会互动以及整个经济体系。
本文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人们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往往受到情绪、个人信念、社会影响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基于理性的成本与效益。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会将钱款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分别用于不同用途,而非只关注总体的支出和收入。
这种划分会影响个体的消费决策,导致出现一些不符合理性经济学预期的行为。
人们还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锚定效应。
在购物时,人们可能会受到最初看到的商品标价或者市场价格的影响,从而无法准确地评估商品的实际价值。
这种偏差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对自己的财务状况造成负面影响。
2. 社会规范与行为习惯社会规范和行为习惯也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到社会期望和习惯,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人们的消费决策往往受到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当一个人的朋友圈或社交圈中存在高消费者,他们可能会被逼迫产生过度消费的行为,这就是同侪效应的一种体现。
人们的行为也会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惯例的影响。
很多人在超市购物时会受到商品摆放位置的影响,从而购买了更多的商品。
这种情况下,人们购买商品往往是出于习惯性的行为,而非理性的选择。
3. 稀缺效应和心理账户稀缺效应是指人们在面临稀缺资源时,会出现对资源的过度评价和利用。
当某一商品限量出售时,人们往往会因为担心资源不足而过度购买,从而导致资源浪费。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会将不同用途的钱款划分为不同的账户,而对每个账户的支出都有各自的预算。
当账户中有剩余资金时,他们往往会更愿意进行支出,而不是根据整体的预算情况来考虑。
4. 前景理论与损失厌恶前景理论认为人们更加在意损失而非收益,这种损失厌恶现象在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生活中存在许多与经济学相关的行为现象,这些现象涉及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决策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为经济学现象:1. 心理账户:人们往往会将钱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比如将工资存入一个账户,将奖金存入另一个账户。
这种行为会导致人们在决策时受到账户的影响,而不是整体的财务状况。
2. 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每次获得一样东西的额外效用都会递减。
人们对于一种食物的满足感在持续吃下去时会逐渐减少,即使不饿也会感到饱。
3. 倾向于避免损失: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盈利。
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失去一定金额的痛苦程度要比获取同等金额的快乐程度大。
4. 社会规范和压力: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压力的影响。
人们可能会宁愿花更多的钱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因为这在他们所处的社交圈中被视为高档或时髦。
5. 选择困难症:人们面临过多的选择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疲惫,从而做出更差的决策。
研究发现,当人们面临过多的选择时,他们往往会更倾向于不选择或者做出更保守的选择。
6. 心理账本效应:人们倾向于将购买决策视为一种投资,以平衡其预期未来的快乐或满足感。
人们可能倾向于选择购买一辆名车而不是平价车,因为他们期望这辆名车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自豪感。
7. 时间偏好: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更倾向于立即享受的好处,而忽视长期的利益。
很多人会选择购买即时满足的商品,而不是为了长远的财务规划而储蓄。
8. 羊群效应: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影响,特别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这导致很多时候人们会跟随主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
9. 品牌忠诚度:人们往往对于某个特定品牌有一定的忠诚度,不轻易改变购买决策。
这种现象涉及到人们对于品牌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以及对于品牌质量和稳定性的信任。
这些行为经济学现象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是多么的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模式,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这些现象常常涉及到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为经济学现象及其解释。
1. 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将钱或其它资源分成不同的账户,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它们。
例如,我们可能会将不同的开销分别放在家庭开销、娱乐开销和教育开销等不同的“账户”中,以便更好地控制每一个账户的支出。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资源分配的有限理性,以及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2. 瘟神效应瘟神效应指的是当我们在某个方面遭遇不幸时,我们会变得更加谨慎,以防止更多的不幸发生。
例如,当我们在赌博中输了一些钱后,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警觉,减少下注的金额,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失。
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在决策时的风险厌恶和保守倾向,以及我们基于过去经验和错误进行反思的能力。
3. 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指的是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例如,当我们走进一家商店时,商店的环境因素,如灯光、音乐和气味等,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决策。
商店可能会调整这些因素,通过诱导我们更多地购物或在商店里逗留的行为。
这种现象反映了环境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
4. 礼物效应礼物效应指的是当我们收到礼物时,我们会有一种回报礼物的倾向,尽管这样做并不一定是理性的或经济上优惠的。
例如,我们可能会为感恩节或圣诞节送出大量礼品,虽然这可能会对我们的财务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在社交关系中的重视和礼貌的特性,以及我们减少失恋的能力。
心理账户效应指的是我们往往会对同一资源的不同来源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例如,当我们从工资收入里节省出一些钱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它们更值得花费,在购买冲动和愚蠢的开销时更加慷慨。
相反,当我们从其他来源获得同等金额的钱时,比如从奖金、婚礼、继承等,我们可能会感到它们更有价值,更有理性。
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在决策时对相同资源来源的敏感性和倾向,以及我们在资源分配方面的有限理性。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学科,它将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相结合,旨在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不理性的决策。
以下是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实例:
1. 超市购物物品布置。
超市会将常购买的商品放在顾客最常用的位置,引导顾客购买更多的商品。
2. 促销手段。
商家将降价、赠送礼品和积分等活动作为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
3. 社会压力。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例如购买奢侈品或是进行赌博。
4. 选择跟随。
人们经常倾向于跟随他人的决策和行为,因为他们希望得到认可和接受。
5. 薪酬设计。
雇主可以利用激励机制,如股票和奖金,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和产生更多价值。
这些行为经济学的实例都试图在利用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来产生特定结果,以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心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news_bd”>
经常看到在中国许多家星巴克的门口常常排着特别长的队伍,报纸也就这个事件做过报道,是不是星巴克的咖啡真的那么好喝呢?
我们考虑一下这个例子,你路过一家餐馆,看到有两个人在那里排队等候。
这家餐馆一定不错,你想,人们在排队呢。
于是你也在后面排上了。
又过来一个人,他看到三个人在排队就想,这家餐馆一定很棒。
于是也加入到队列中。
又来了一些人,他们也是如此。
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羊群效应。
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这就是羊群效应。
而星巴克的成功是来自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羊群效应。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进行解释。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自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自从,而自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行为是一种人们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即使他们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比如在一个群体决策中,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的),而忽视反对者的意见。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过度依赖于舆论,
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
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险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
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都表
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
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
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
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为什么会有羊群行为的形成呢?哲学家们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们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人玩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
不论是哪一种说法,我们对于投资理财问题最好是做到理性投资、理性消费。
广告是到处都可见的,电视上、电影里、墙面上、甚至于厕所里,只要是人可以到达的地方,就处处可以看见广告。
而明星代言更是广告的重中之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明星在广告中说着那个广告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比如自然堂,你本来就很美、怕上火喝王老吉等。
许多的广告中,往往只有影视明星搔首弄姿地表演显示一下商标外,完全没有对产品性能的说明。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广告有意义吗?存在即合理,显示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广告有很好的作用。
我们假设有一家企业甲开发出一种很有效果的减肥产品。
与此同时,另一家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乙,也准备向市场推出一种伪劣减肥产品。
当然两个企业都会向公众宣布其产品质量过硬、绝对上乘。
其实,企业乙开始可以蒙骗一部分消费者,但时间一长,产品的问题会暴露出来,伪劣产品终究会被消费者识破,顾客会投奔企业甲的产品。
也就是说,企业甲可以预期未来市场份额和利润的扩大。
如果企业甲希望从一开始就与假冒伪劣的企业乙划清界限,企业甲可以拍个SHOW LOGO的巨星广告。
因为当红明星的广告有很高的市场价格,企业甲财大气粗,未来预期收入远大于企业乙,企业乙是不敢贸然模仿的。
用最好理解的数字来说明就是,如果企业甲的预期收入为3000万,而企业乙的预期收入为1000万,广告花费为2000万元,那么,企业甲可以请巨星打广告,企业乙就请不起。
精明的消费者一眼就认出请不起当红明星打广告的企业乙生产的是伪劣产品,自然不会购买。
而企业乙了解到企业甲要推出巨星广告时,就会急流勇退放弃生产伪劣产品的计划。
所以,企业甲通过请巨星打广告来清除掉了潜在的市场模仿者。
企业甲并不在乎明星在广告节目中说了什么,表演了什么,只是想传达它是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
这种广告的价值正在于:明星出场费的高低代表了企业甲的产品质量高低。
如果明星知名度够高,有一定影响力和粉丝群,人品和职业操守很出色,或者说在娱乐圈有很高的地位,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收益与知名度。
首先,明星代言的一大作用,就是在很短的时间提高知名度,这是一种广泛的宣传手段。
其次,品牌的档次,代言的明星在观众心中的身价,知名度,以及地位,会是观众对品牌有个直接的档次定位,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价格定位和品牌定
位。
再次,产品销量,明星的粉丝群,如果粉丝群很庞大,对产品的销售量有直接
的影响,好比我身边的朋友,很多会因为代言明星而促使他们买什么产品。
第四
点,产品形象,代言人是产品的风格展示,直接体现产品的形象,很有可能因为代
言人的关系而使产品成为时尚标志,并且代言人形象转变,有可能改变大众口味,
促使市场需要的接替,进而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设计,以及一系列相关营销环节的变更。
这就好比是生物学中的孔雀一样,雄性孔雀拥有绚丽而厚重的尾羽,这样才会
更容易吸引基因优良的雌鸟。
你有没有伸手去拿优惠券,再拿着它去领一袋免费咖啡豆,尽管你不喝咖啡,
家里也根本没有研磨机和咖啡机?你有没有在自助餐厅里一个劲儿地往自己盘子里
放食物,尽管你己经吃到撑,直打饱嗝儿了?还有,你家里有没有毫无价值的免费
物品,比如广播电台的促销T恤衫,情人节收到的巧克力中附赠的泰迪熊,还有保
险代理每年送的带磁铁的小日历?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那么让人难以抗拒呢?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原本压根不想
买的东西一旦免费了,就变得难以置信地吸引人!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引诱你
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举个例子,假如你想
去运动用品店买一双白袜子,就是后跟有结实的夹层,前面镶金线的那种。
一刻钟
以后你从店里出来,手里拿的却不是你想卖的那种袜子,而是另一双你一点也不喜
欢的便宜货(后跟没有夹层,前面也没有镶金线),但是它附赠一双免费袜子。
在这
个例子里,你放弃了更好的选择,买回了你原先不想要的东西,这全是免费的诱惑!
为什么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见到免费的东西就勇往直前,即使这些东西
我们并不真的需要?我认为答案是这样的。
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
面,但免费的物品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
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
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实价值。
为什么?我认为是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
损失。
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选择某一免费的物品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
假如我们选择的物品是不免费的,那就会有风险,可能作出错误决定,可能蒙受损失。
于是,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就尽量朝免费的方向去找。
如果做生意的话,懂得这个秘密,就可以一鸣惊人。
想让顾客盈门?拿出点儿免费的东西!想增加销售?拿出一部分免费商品!
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免费的策略推行社会政策。
想让人们开电动车?不要仅仅降低上牌照和检测费用,干脆取消这些收费,就成了免费。
同样的,如果你关注健康,你注意到早期诊断是逐渐消除严重疾病的方法,想让人不拖延耽搁,赶紧进行诸如结肠镜探测、X光透视、胆固醇检测、血糖检测等检查?不要仅仅是降低收费,把这些项目改成免费!
我认为大多数政策战略学家还没有认识到,免费是他们手中的一张牌,更不要说怎样用它了。
目前政府正在大幅度削减预算,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出把某些东西改成免费,当然是和人们的直觉背道而驰。
但我们停下来细想一下,免费能产生很大的能量,这样做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同样,经济的运行也离不开生活的运转,而行为经济学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研究人们平时生活的行为,一些不起眼的动作可能会引发出巨大的经济理论。
行为经济学洞悉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奥妙,总结出经验,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理智聪明、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