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转化催化剂

合集下载

co低温变换催化剂

co低温变换催化剂

co低温变换催化剂
CO低温变换催化剂是一种用于将一氧化碳(CO)转化为二氧化碳(CO2)的化学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通常在低温条件下工作,通常在150-300摄氏度范围内。

CO低温变换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特别是在石油化工、化学制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CO低温变换催化剂通常是由过渡金属氧化物或其复合物组成的。

常见的催化剂材料包括铜、镍、钴等。

这些催化剂材料具有高度的活性和选择性,可以有效地将CO氧化为CO2。

CO低温变换催化剂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吸附、解离和重新组合分子中的化学键来实现CO到CO2的转化。

首先,CO分子被吸附到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位点上,然后发生解离,生成活性的碳和氧原子。

最后,碳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CO2分子。

CO低温变换催化剂的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催化剂的组成、结构、表面积和反应条件等。

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可以优化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提高CO低温变换的效率。

总结起来,CO低温变换催化剂是一种用于将CO转化为CO2的催化剂,常用于工业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吸附、解离和重新组合化
学键来实现CO到CO2的转化。

催化剂的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优化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等来提高催化效率。

co催化氧化催化剂

co催化氧化催化剂

CO催化氧化催化剂1. 简介CO催化氧化催化剂是一种用于将一氧化碳(CO)转化为二氧化碳(CO2)的催化剂。

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由于其强大的亲和力和稳定性,容易积聚并对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开发出高效的CO催化氧化催化剂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2. CO的危害CO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

当人体吸入一定浓度的CO时,它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碳氧血红蛋白,这会导致血液无法有效地携带氧气,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中毒、窒息甚至死亡。

此外,CO还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可以吸收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的温度升高,加剧全球变暖的问题。

因此,减少CO排放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 CO催化氧化催化剂的原理CO催化氧化催化剂通过催化氧化反应将CO转化为CO2。

这种催化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

CO催化氧化催化剂通常采用过渡金属,如铜(Cu)、钯(Pd)和铂(Pt)等制备而成。

这些过渡金属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能够促进CO的氧化反应。

CO催化氧化催化剂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吸附:CO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形成吸附态的CO分子。

2.活化:吸附态的CO分子与催化剂表面的氧(O)原子发生反应,形成CO2分子。

3.解吸:CO2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解吸,释放出来。

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取决于其表面结构和组成。

通过调控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可以提高CO催化氧化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4. CO催化氧化催化剂的应用CO催化氧化催化剂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4.1 汽车尾气净化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尤其是燃烧不完全的发动机排放的尾气。

使用CO催化氧化催化剂可以将CO转化为CO2,从而减少CO的排放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4.2 工业废气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中也常常含有CO。

将CO催化氧化催化剂应用于工业废气处理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CO转化为CO2,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制一氧化碳催化剂研究进展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制一氧化碳催化剂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2年第41卷第4期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制一氧化碳催化剂研究进展张少阳1,商阳阳1,赵瑞花1,2,赵丹丹1,郭天宇3,4,杜建平1,4,李晋平1,4(1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太原030024;3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晋中030600;4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24)摘要:电催化还原CO 2作为缓解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然而,不同反应途径的氧化还原电位较为接近,使产物的选择性成为电催化还原CO 2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迄今为止,在水性电解质中可实现CO 2选择性地转化为一氧化碳(CO )和甲酸(HCOOH )。

本文简述了电催化还原CO 2制CO 的机理,包括CO 2吸附过程、二电子转移过程和CO 脱附过程。

从贵金属的晶面设计、形貌调控和表面功能化对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铁卟啉、钴酞菁和镍三嗪在还原CO 2为CO 反应中的电子转移途径,非金属碳基材料中杂原子和碳基质间的耦合效应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贵金属催化剂、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和非金属碳基材料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

指出在三类电催化还原CO 2制CO 的催化剂中,非金属碳材料具有较高的CO 法拉第效率,尤其是非金属碳材料成本较低、制备简单、结构易调控,在电催化还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优势,是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新型催化剂的候选材料之一。

关键词: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一氧化碳;催化剂中图分类号:O64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22)04-1848-10Research progress on catalysts for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dioxide to carbon monoxideZHANG Shaoyang 1,SHANG Yangyang 1,ZHAO Ruihua 1,2,ZHAO Dandan 1,GUO Tianyu 3,4,DU Jianping 1,4,LI Jinping 1,4(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Shanxi,China;2Shanxi Kunming Tobacco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Taiyuan 030024,Shanxi,China;3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zhong 030600,Shanxi,China;4Shanxi Key Laboratory of GasEnergy Efficient and Clean Utilization,Taiyuan 030024,Shanxi,China)Abstract: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 2to alleviate the energy crisis and global warming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catalysis.However,due to the close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s of different reaction pathways,the product selectivity of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 2is not high and should be improved.So far,carbon monoxide (CO)and formic acid (HCOOH)can be obtained with high-selectivity in aqueous electrolytes.The mechanism of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 2to CO is described in a three-step process of CO 2adsorption,two-electron transfer and CO desorption.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noble metal catalysts,transition metal complex catalysts and non-metallic carbon-based materials is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1-0804收稿日期:2021-04-16;修改稿日期:2021-06-27。

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方法

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方法

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方法一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为了缓解全球变暖,减少碳排放量,我们需要开发出有效的去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了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以及它的优点和低碳发展的意义。

1. 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是利用催化剂来将二氧化碳分解成氧和一氧化碳的反应,可以有效的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

目前,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有四种,分别为催化燃烧法、光催化法、高温分解法和电催化法。

其中,催化燃烧法是将一氧化碳和氧气经过特殊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

光催化法通过向二氧化碳中加入特殊光吸积剂,利用太阳能或LED紫外光照射,使一氧化碳被催化剂吸收,实现减少排放的效果。

高温分解法是将一氧化碳和氧气,通过高温分解的方法,使二氧化碳被催化剂分解,从而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

最后,电催化法是利用特殊催化剂和电解质,将二氧化碳分解为氧和一氧化碳。

2. 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的优点(1)它可以在低温下实现,节省了能量。

它不需要高温、高压或污染物来实现二氧化碳分解。

(2)它是低成本的。

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更有效的降低碳排放量。

(3)它是环保友好的。

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碳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3. 低碳发展的意义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它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缓解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另外,由于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方法的出现,可以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低碳发展。

最后,低碳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也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福祉。

综上所述,二氧化碳去杂质一氧化碳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进而保护环境,实现低碳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福祉。

一氧化碳吸收剂说明书

一氧化碳吸收剂说明书

一氧化碳催化剂(霍加拉特)使用说明书霍加拉特为一氧化碳催化剂,俗称一氧化碳氧化触媒。

该产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过滤式自救器用一氧化碳氧化催化剂》MT869-2000及《矿用救生舱、避难硐室用一氧化碳氧化催化剂》Q/MX002-2010标准要求生产及检验,本品适用于环境大气中氧气浓度不低于18%,一氧化碳浓度不高于1%,不含其它有毒气体的空气中使用,与干燥剂配套使用,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一、主要成分本品为黑色或棕褐色圆柱状颗粒,主要成分为活性二氧化锰和氧化铜,外加粘结剂压制而成。

二、性能参数1、视比重:0.6-0.95g/ml.2、强度:用球磨法试验,不小于40%3、粒度:10-20目4、催化活性:按煤炭行业标准《过滤式自救器用一氧化碳氧化催化剂》MT869-2000标准试验方法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为:(1)一氧化碳透过浓度的初峰值应不大于0.04%(2) 60min内,一氧化碳透过浓度应不大于200ml三、储存运输、保管要求1、产品矿用用火车,汽车,轮船等运输,运输时不应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试剂,溶剂和油类混装。

2、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3、打开容器使用催化剂后,应将包装容器盖好密封,防止产品吸湿质量下降或失效4、产品应储存在通风良好,干燥,无腐蚀性化学药剂,溶剂和油类的库房内四、保质期在密闭,干燥环境,未启封情况下,产品保质期自出厂之日起二年五、注意事项本品在下列情况下不宜使用:1、气温低于-10度,这时催化反应很慢或几乎停止2、一氧化碳浓度高于1%,这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高于1%,对人体有害,且且反应热效应较大,使人难以忍受3、本品需与干燥剂配合使用,否则容易因吸水、收水分而降低催化性能。

威海明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氧化碳变换

一氧化碳变换

一氧化碳变换概述一氧化碳的变换是指煤气借助于催化剂的作用,在一定温度下,与水蒸气反应,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

通过变换反应既除去了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又得到了制取甲醇的有效气体氢气。

因此,变化工段既是转化工序,又是净化工序。

前工段来的煤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高,通过变换反应以后,要求达到工艺气体中的CO/H2约为2.05~2.1的关系,以满足甲醇合成的要求。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一个典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

60年代以前,变换催化剂普遍采用Fe-Gr催化剂,使用温度范围为350~550℃,60年代以后,开发了钴钼加氢转化催化剂和氧化锌脱硫剂,这种催化剂的操作温度为200~280℃,为了区别这两种操作温度不同的变换过程,习惯上将前者称为“中温变换”,后者称为“低温变换”。

按照回收热量的方法不同,变换又可分为激冷流程和废锅流程,冷激流程中,冷激后的粗原料气已被水蒸气饱和,在未经冷却和脱硫情况下直接进行变换,因此,两种流程按照工艺条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催化剂,激冷流程采用Co-Mo耐硫变换催化剂,废锅流程采用Fe-Cr变换催化剂。

第一节变换反应原理变换过程为含有C、H、O三种元素的CO和H2O共存的系统,在CO变换的催化反应过程中,除了主要反应CO+H2O=CO2+H2以外,在某种条件下会发生CO分解等其他副反应,分别如下:2CO=C+CO22CO+2H2=CH4+CO2CO+3H2=CH4+H2OCO2+4H2=CH4+2H2O这些副反应都消耗了原料气中的有效气体,生成有害的游离碳及无用的甲烷,避免副反应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选择性好的变换催化剂。

一、变换反应的热效应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CO+H2O=CO2+H2+41kJ/gmol反应的热效应视H2O的状态而定,若为液态水,则是微吸热反应,若是水蒸气,则为放热反应。

变换反应的反应热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具体反应热列表如下:表1 CO+H2O=CO2+H2的反应热温度℃25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HkJ/gmol 41 39.8 39.5 39 38.5 38 37.6 37 36.6压力对变换反应的反应热影响较小,一般不做考虑。

三元催化清洗剂工作原理

三元催化清洗剂工作原理

三元催化清洗剂工作原理
三元催化清洗剂是一种用于净化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催化剂。

其主要工作原理如下:
1. 氧化反应:三元催化清洗剂中的钯、铂和铑等贵金属以及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可以促使尾气中的一氧化碳(CO)和氮氧
化物(NOx)在催化剂表面与氧气(O2)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CO2),氮氧化物经过氧化反应转化为氮气(N2)和水气(H2O),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 还原反应:在富氧条件下,三元催化清洗剂可以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气和水。

在催化剂表面,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

这一还原反应也使得氮氧化物从尾气中减少排放。

3. 氧气储存和释放:当发动机负荷较低、尾气温度较低时,三元催化清洗剂可以一度储存氧气。

当发动机负荷增加、尾气温度升高时,催化剂释放储存的氧气,以促进催化反应的进行。

总的来说,三元催化清洗剂通过催化作用使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氧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氮气和水,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煤化工净化中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CO2)的减排技术研究

煤化工净化中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CO2)的减排技术研究

煤化工净化中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CO2)的减排技术研究摘要:煤化工中CO和CO2的减排技术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一步。

通过催化剂氧化、煤气化、脱硫脱碳、CCS技术、水合物捕集技术和生物吸收技术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煤化工过程中CO和CO2的排放量,保护环境、提高能源效率、推动可持续能源转型。

关键词:煤化工净化;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减排技术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减少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煤化工作为重要的化学工业部门之一,面临着减少CO和CO2的排放压力。

本文通过对煤化工中CO和CO2的排放来源及其相应的减排技术进行综述和分析,探讨了CO和CO2减排技术在煤化工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1.煤化工中CO和CO2的排放来源1.1煤炭燃烧过程中的CO和CO2排放煤炭是煤化工生产的主要原料,而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

在燃烧过程中,煤炭中的碳、氢等有机物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CO和CO2。

这些排放物不仅会导致大气污染,还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燃烧过程中,CO和CO2排放的数量和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煤种、燃烧方式、炉膛结构等。

其中,煤种是决定CO和CO2排放特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煤种中的含碳量和灰分含量不同,燃烧产物也会有差异。

此外,燃烧方式也会影响CO和CO2的生成,例如在非完全燃烧条件下,CO的生成量会增加。

1.2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的CO和CO2排放除了煤炭燃烧导致的CO和CO2排放外,煤化工生产过程本身也会产生这些气体的排放。

煤化工是利用煤炭作为原料生产化学产品的过程,包括煤气化、煤制气和煤焦油加工等环节。

在煤气化过程中,将煤炭通过高温和缺氧条件下转化为合成气,合成气主要由CO、CO2、H2、N2等组成。

由于煤气化反应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不完全燃烧,使得合成气中CO和CO2的含量相对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转化催化剂一、一氧化碳转化催化剂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消耗、能源问题的日益加剧,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体系迫在眉睫。

由天然气或煤气化生产合成气(CO+H 2 ),合成气再催化转化合成低碳醇等清洁燃料成为国内外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合成气选择催化合成低碳混合醇是当前C1化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

CO加氢合成低碳醇反应过程通常伴随着甲醇、烃类和CO 2等副产物的生成,高选择性和高活性并具有优良稳定性的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是低碳醇合成技术的关键。

目前研究相对比较集中的催化剂体系主要有改性的甲醇合成催化剂、Cu-Co 基以及MoS 2 基催化剂体系等。

催化剂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活性中心的最佳匹配、构效关系及合成低碳醇的选择性规律等方面,旨在提高低碳醇合成过程的单程转化率、C 2+ OH 选择性和醇产率等。

1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对甲醇合成催化剂Zn-Cr、Cu-Zn 通过添加碱金属助剂改性可获得低碳混合醇。

其中改性的Zn-Cr 催化剂操作条件苛刻,要求在高温(350~450 ℃)、高压(12~16 MPa)下进行,具有最大异丁醇选择性。

而改进的Cu-Zn 则为低温低压下碱金属促进的甲醇合成催化剂,对合成气转化具有较高的转化率。

关于改性的Zn-Cr 催化剂,主要是K 或Cs 促进的Zn/Cr 尖晶石结构催化剂,碱金属K、Cs 的添加,尤其是Cs 助剂可显著提高目标产物的生成速率。

催化剂的研究通常发生在气固相间,通过对超临界流体中Zn-Cr-K 催化剂上合成气制低碳醇的研究,发现超临界相的存在有利于提高CO 转化率,促进碳链增长,提高 C 2+OH含量,且催化剂对生成醇的选择性随反应温度的变化缓慢。

碱金属的添加也可促使Cu-Zn甲醇合成催化剂上生成低碳醇,其中Cs 是最好的助剂,Rb 和K 次之,但K 价格相对便宜,通常被用作Cu-Zn 催化剂的助剂。

另外,Al 2O 3或Cr 2 O3被用作结构助剂以增加催化剂比表面积和防止烧结。

对含Cr 的Cu-Zn催化剂研究表明,Cr 含量显著影响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当Cr 含量较低时,催化剂上可获得最优的低碳醇产率,作为结构助剂,使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抑制Cu 颗粒的烧结,使催化剂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研究发现,助剂Cs 的质量分数对Cu/ZnO/Al 2 O 3 催化剂上合成低碳醇的性能影响显著。

2、Cu-Co 体系催化剂Cu-Co 体系催化剂又称改性的F-T 合成催化剂。

催化剂的主要物相为Cu-Co 尖晶石相,在合成气反应介质中,Cu-Co 尖晶石相被消耗,产生高度分开的Cu-Co簇,是醇形成的活性位。

通过对共沉淀法和灼烧法制备的Cu-Co尖晶石化合物的对比研究发现,共沉淀法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与选择性。

超声辅助的反相共沉淀法制备的Cu-Co 基催化剂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较大的比表面积、活性组分高度分散等,可有效提高合成低碳醇的催化性能。

随着对制备工艺研究的深入,等离子体和高能球磨等非常规技术也被应用于Cu-Co 基催化剂的制备。

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活化和表面改性手段,可产生大量非平衡高能活化物种,使活性组分高度分散且在表面富集,并产生晶格缺陷等效应,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

3、MoS 2 基催化剂MoS 2 基催化剂因具有独特的耐硫性,较高的活性和醇选择性以及寿命长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合成低碳醇催化体系之一。

传统硫化钼催化剂对CO 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活性和 C 2+ OH选择性均较低,过渡金属尤其是Fe、Co、Ni 的加入,因具有较强的加氢能力和促进碳链增长的能力,可提高催化剂活性和C 2+ OH 选择性。

以Co 作为第二组分添加少量K助剂的担载型Mo-Co-K 催化剂的研究较多,其中还原态Co 是碳链形成必不可少的组分,且随Co 含量的增大 C 2+ OH 选择性增加。

贵金属Rh 作为MoS 2 基催化剂的助剂时,可催化反应物分子CO 的解离、插入和加氢等。

MoS 2 基催化剂上低碳醇形成的活性和选择性还受载体的显著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活性炭为载体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CO 选择催化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是煤炭资源洁净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低碳醇作为燃料和汽油添加剂对国家能源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CO甲烷化催化剂为开发性能较优的合成气甲烷化催化剂,采用固相混合法制备了20%Ni/Al 2 O 3 催化剂,通过H 2 程序升温还原(H 2 -TPR)和X 射线衍射(XRD)表征发现,简单固相混合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还原性能。

在CO 甲烷化反应体系中随着温度、压力和进料比的增大,催化剂稳定性增强;空速增大,催化剂稳定性降低。

催化剂由于表面沉积无定形胶质碳(Cβ)而失活,升高温度和压力会使催化剂表面活性碳物种(Cα)向更稳定的蠕虫状碳(C v)和石墨型碳(C c )沉积,从而催化剂稳定性增强。

5、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二乙酯催化剂利用颗粒强度实验机,对CO 气相催化氧化偶联制草酸二乙酯催化剂的载体和催化剂强度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载体和催化剂的破碎强度明显提高,不同类型的Al 2 O 3 , 其强度差别较大。

由不同方式得到的α-Al 2 O 3 的强度也不相同。

断裂强度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焙烧温度越高,催化剂强度比载体强度增加得越多。

催化剂强度随助催化剂含量增加而增大,但不随活性组分负载量发生明显变化。

经1000 h 实验,催化剂的强度没有变化, 符合工业生产的强度要求。

6、CO 歧化制备纳米碳纤维催化剂Fe催化剂上CO歧化制备纳米碳纤维(CNFs)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随着还原时间和温度的增加,催化剂的相态不同,粒径也从20~30 nm增加到500~2 000 nm。

催化剂的相态和粒径对CNFs的生长速率、产率和形貌结构有显著影响。

还原处理后催化剂初始粒径较大时,催化剂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多次分裂过程,生成的CNFs直径不均匀;催化剂初始粒径较小时,催化剂上大量积碳而快速失活。

催化剂中同时存在Fe 3 O 4 和Fe时,制备的CNFs弯曲和团聚较为严重。

600 ℃还原20 min的催化剂上可获得产率较高、躯干较直且直径较为均匀的CNFs。

7、合成气直接制二甲醚的Cu基双功能催化剂采用共沉淀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CuO /ZnO /Zr O 2 /M nO 2 / HZSM - 5比例不同的二甲醚合成催化剂, 并在固定床高压流动反应装置上, 以自制的含氮合成气(V(H 2 )∶V(CO) =2. 13)为原料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和组分比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共沉淀温度在75℃、pH值在10左右, n(CuO)∶n(ZnO)∶n(Z r O 2 )∶n(M nO 2 ) =1∶1∶0.5∶0.01、m(M nO 2 -(CuO-ZnO - Z r O 2 )∶m(HZSM - 5) =3∶1时, 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最好, 在反应压力为4.0MPa, 原料空速为1 000 h - 1 , 反应温度为250 ℃时, CO转化率达到87.81%, 二甲醚收率达到65.07%. TPR、XRD、XPS等测试结果表明, 在M nO 2 -(CuO -ZnO - Zr O 2 ) / HZSM - 5催化剂中, ZnO能提高CuO 组分的分散度, 使活性中心增加, 并与M nO 2 协同作用, 促进电子传递, 增强了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二、CO2转化催化剂二氧化碳是排放量最大的人为温室气体,也是尚待开发利用的碳资源。

解决二氧化碳问题迫在眉睫。

二氧化碳储存或填埋成本过高,且对环境可能产生潜在危害,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二氧化碳化学利用,与二氧化碳化学利用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快速递增,相关的学术会议也逐年递增。

CO 2化学利用对碳资源利用、化解产能过剩、完善相关产业链有重要意义,CO 2 转化催化剂研究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1、基于强抗积碳的CO 2 重整镍基催化剂在早期的研究中,贵金属(Pt、Pd、Rh、Ru 和Ir)因其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常常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然而由于其成本昂贵,不易工业化,因此,价格低廉的贱金属Ni 作为贵金属的替代品,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大量研究表明,催化剂抗积碳性能力直接影响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具有载氧性的载体负载活性金属Ni后,载体表面形成氧空位,可以促进CO 2 活化解离,生成CO 和O,生成的表面O 更容易与CH 4 反应;添加助剂可调整Ni 基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增强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调变金属原子的电子密度,从而增强催化剂抗积碳性能。

稀土金属助剂可促进CO 2 的吸附和解离,从而促进表面O 的生成,生成的表面O更易于与CH4 反应;减小催化剂上Ni 粒子的尺寸,提高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增强载体的碱性和储氧能力以及增强Ni 金属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都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抗积碳性能。

2、在CO 2 甲烷化反应中等离子体还原催化剂等离子体还原催化剂具有较小的活性组分粒径、较高的活性组分分散度以及较高的表面碱性,这些特性有利于催化剂活性位对CO 2 的化学吸附,使其在甲烷化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低温活性.3、CH 4 /CO 2 重整反应中Ni- Co 双金属催化剂CH 4 /CO 2 重整反应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反应。

因为这个反应不仅消除了两种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而且利用这两种气体以1∶ 1 的反应能够生成1∶ 1 的合成气,该合成气可以直接进行F- T反应。

Ni- Co 双金属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4、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催化剂CO2与环氧丙烷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是CO 2资源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环状碳酸酯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电池等方面,同时也是性能优良的溶剂和有机合成中间体。

CO2 与环氧烷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关键在于如何活化热力学性质比较稳定的CO 2 ,因此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很重要。

以Co、Zn、Fe金属为中心的新型金属Salen (醛和氨缩聚可以生成一种碱类, 因为是Hugo Schiff发现的,因此一般称之为席夫碱.如果有两个相同的醛分子和一个二胺分子缩聚,生成的螯合席夫碱(Sali-cylaldehydoethylenediamine),一般简称Salen:)配合物,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对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等脂环族环氧化物共聚起催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