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儒、道、释为一体,互补相融。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儒、道、释三家在人生智慧问题上虽然有所差异,但各有特色,又互相融合,凝炼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关系的定位取舍,人与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深邃追索。

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一项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认为发掘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瑰宝,寻求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是十分有益的。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发展,也要从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知天、知人、知己之道。

中国人生智慧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古以来,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与义理之学、会通之学并称为三大学问。天人关系是研究知天的问题,也是探索人生意义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以及由此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展生产力。若从历史的跨度进行比较:人类的历史约有300万年,人类的文明史约有6000年,科学技术的历史约有2500年,近代科学的历史约400年,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还不到100年,然而有学者估计,今天社会在3年内所发生的变化相当于上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的300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的3000年内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和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迫切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学者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提出了改进的对策。戴利(H·Daly)等经济学家提出了“稳态经济”理论,他们把传统的不考虑生态影响的经济模式称为“增长经济”,而把根据生态和社会相结合观念而形成的经济称为“稳态经济”,主张在必要时应该不惜放弃短期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以维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个无限期保持下去的较高的生活水平。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英国经济学家史密斯(G·Simith)及一些自然科学家提出了“生态蓝图”理论,他们指出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无穷的灾难,必须控制人口、保护资源、压缩生产,提倡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观点各有差异,但主张天人和谐是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惟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之地之宜,

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易传》认为,自然是宇宙普遍生命大化流行的境域。由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及万物,所以天有德、有善,有“无穷极之仁”。而“仁”集中表现在大自然永恒的创造力之中,“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一个“生”字,概括了宇宙的根本法则,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活力,成为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大化流行过程,生命始终流畅不滞。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

(1)自然生态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需要的“维生价值”;(2)自然资源作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物,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3)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作用的同时,还提供“生态价值”。虽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体现的是潜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4)自然为人类满足精神及文化上的享受而提供“精神价值”,体现的是存在价值或文化价值,如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5)自然为满足人类探索未知而提供“科学研究价值”等。人类的活动不能只顾及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还有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中国人生智慧关注的第二个问题: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是讲人要知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际和谐,解决人文危机。人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上的,而是和他人一起生存在世上的。既然如此,那么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他人,怎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就成为文化与人生领域中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对待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主张“修己以安人”,通过自我完善,和谐处世,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更大价值。

一、“仁”的精神

“仁”的精神是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象征。“仁”不仅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在《论语》中讲“仁”有104次之多,可见“仁”的重要。

“仁”既是道德规范,又是区别善恶的标准。哪些事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都要用“仁”这把尺子加以衡量。孔子还分别提出了仁的一些具体条目,例如恭、宽、信、敏、惠,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即庄重、自尊。宽即宽厚,对他人宽厚,对自己严格。信即诚实,讲信用,不说假话。敏即勤快、认真。惠即帮助他人。这五条都做到了,就是真正实践了“爱人”的信条。在爱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6000多种语言,25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繁多的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要实现和谐共处,必须提出取得广泛共识的“全球伦理”。1993年八九月间,为纪念“世界宗教会议”召集一百周年,来自世界上大小120多个宗教团体的六千余名代表在芝加哥召开了“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为建立起公认的全球伦理,代表们在大会上经过长期讨论和反

复修改,通过并签署了《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定为“全球伦理”,并指出“这个原则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宗教和伦理和传统所寻获并持守的”,“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已经被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接受,为全人类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辨。“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就处世待人的方法论而言,和谐精神主张:一是要有独立见解,坚持己见;二是尊重别人,求同存异;三是要通过协商方式,增进共识,取得双赢。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与之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面消灭另一方面作为最终的结局,而是应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充分体现在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辨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三、中和之境

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的一种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礼记·中庸篇》讲:“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指的是世事洞察,万物通观,“道中庸”说的是行事圆融,不走极端。所谓“中”,是说凡事应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处理事情,要合乎这个“度”,就是“执中”。“执中”就是讲究适时、适当、适度。所谓“庸”,就是传统,就是规律,就是不变的法则,也就是“中”的最高表现,是实现“中”的规律法则和途径。

孔子说,“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又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的这两段话,不但说明“中”的思想源远流长,而且强调指出它的重要性。尧传舜,舜传禹,只交代

一句话,就是“允执其中”,并认为如此便可“天禄永终”,可见“中”的重要。又说舜是大智的人,为什么说舜有大智呢,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舜能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进一步说明“中”的重要以及“中”的难能可贵。

关于“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子夏却显得“不及”。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些吧?孔子说:“过犹不及”。可见,在孔子看来,“中”就是既无“过”,也无“不及”。同时,孔子认为,作为标准的“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他说:“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孔子言“中”,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了“中”。如在行为上,他主张中行,“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认为中行是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在人际关系上,他主张“无适”、“无

莫”,“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在待人接物上,他主张“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些都是孔子灵活运用“中”的具体表现。

有人认为“中”是一种调和论,是一种折衷主义,其实不然。首先,“中”的思想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中”反对“过”与“不及”。其次,三代相传,只交代一句“允执其中”,便可“天禄永终”。并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如此重要的德行,绝不可能是指不左不右、不好不坏的圆滑处世的折衷主义。再次,孔子历来痛恨搞折衷主义的人,对于“同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孔子一概斥之为“乡愿”,认为他们是乱雅之郑、夺朱之紫的“德之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就是说,一旦确立了“中”的准则,永不偏离,甚至“至死不变”。可见这“中”绝不是折衷主义的产物。

与“中”有关的还有“权”、“和”等概念。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权与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概念,其本义是秤锤,可随物体的轻重在秤杆赏左右移动后达到平衡,可引申为变通。《孟子·尽心上》说:“执中无权,欲执一也”,保持中庸而不知权变,就是执于一端。儒家提出“权”的概念作为“中”的补充,为了使人能通权达变,以利于“执中”。“和”是说“中”要达到的效果,东汉大儒郑玄对“中庸”解释道:“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和”一词的含义是指按“中”的标准去做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

中国文化所蕴涵的讲“执中”、求“致和”的人生智慧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的基本原则。它作为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深刻哲理,为我们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其中,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等方面的目标汇总起来,就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所在,即人与人的和谐。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就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为此,必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把诚信友爱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作为奋斗目标,让全社会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中国人生智慧关注的第三个问题:人与自我的关系

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自知。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

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要求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

一、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困难就在于“我”之复杂,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人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的捧场视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不知有潜在的我。

认识自己的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分辨烦恼,不要让无谓的烦恼所遮蔽,影响了自我的判断。有心理学家对烦恼进行了数字化分析,认为人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30%是为了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另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想;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的。

清除自我认识中的盲点,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开拓。当然,即使到了生命结束的时刻,我们都无法穷尽自我,但是时时警惕自我、激励自我仍是十分必要的,惟有如此,才能使我们不枉为人,不虚此生。人类不断成长,是因为能不断认识自我,磨练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而认识自我则是人生“自觉”的起点,人生永恒的主题。

二、磨练自我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

孔子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种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即是刚毅的生动表现。在他看来,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儒家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些,都是刚健自强、积极有为思想的表现。

《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出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立志高远,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化解矛盾,勇于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

三、提升自我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所引起的外感之忧,使自得其乐,体悟到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快乐,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弛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即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

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都围绕它而来。境界说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升华,是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论人生中的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或四种境界。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习”的,也就是顺从自然来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遵守自己已有的习惯;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做事情都有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利他的,是有益于社会公益。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不仅认识到社会的全,还进而认识到自然之全,因而,做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自然有贡献。

“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天地的关系,亦即哲学境界,一种自觉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这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境界。近代以来,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类被看作是判断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背

景下,解读“天地境界”尤为重要。人类有责任维护环境生态的完整性,人类的首要目标必须是在分享地球有限资源的同时关心其他生物和生命“天地境界”是说人要有自觉,在地球上只有人类才具有理解世界、超越自我的能力,有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境界的试金石,如果人类既看到了自己的利益,又看到了自然的利益,那就超越了狭隘的人生境界,进入了“天地境界”。

四、善待自我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人生也是如此,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顺境易处,逆境难为,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要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处顺逆,随缘自适,用舍由时,善对名利,安心为本,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我认为要做好下面三个方面:

进退有节,仰俯皆宽

苏轼在一首词中写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这转引自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里面含有“进退有节,仰俯皆宽”的意思。苏轼一生坎坷,但在对待人生顺逆上,他却是中国文人当中一个典型例子。上面这句词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他圆满地融合了儒家、道家和禅宗,入则奉儒,忧国忧民,出则道禅,一身洒脱,形成了“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旷精神”。

孟子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是儒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善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济世救民。儒者对国事民瘼有真诚的关怀,努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建功立业,即使遭到贬谪也以深沉的忧患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同时,儒家也讲究超越精神,穷居陋巷,自得其乐,安贫乐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正是表现出了这种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把慎独和放达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其影响始终不衰。

淡泊名利,“放下为上”

面对名利,入世的儒家、忘世的道家、出世的佛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解脱之道。这其中禅宗“放下”的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禅宗有则故事:当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捧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礼物。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佛陀又说:“放下。”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然而,佛

陀仍旧对他说:“放下。”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的放下执着。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着、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着,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

当然,“食色,性也”,儒、道、佛三家开出的药方,虽有“悬壶”之功,却乏“济世”之力,人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名利,该忙碌的依然要忙碌,该追求依然要追求。不过,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当下,劝人把名利看得淡一点,“空”一点,淡泊处世,清心守静,在清静中寻找舒适,在闲适中享受乐趣,使人经常调剂到一种怡乐自在的最佳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三家之说,不无裨益。

安心为本,豁达为上

修身之本在安心,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禅宗二祖慧可,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即断臂求师。《祖堂集》中记载,慧可问达摩祖师:请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他听了又问道:我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达摩便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慧可听了这话,当时便愣住了,良久,方说:找了半天心,连个影子也找不到。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慧可向达摩求法,其实就是为了“安心”,见师傅把自己截了回来,便把问题的实质托了出来。佛教禅宗一派传入中国,与老庄合理核心相结合,发挥了“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禅,表现出很高的人生智慧。禅宗主张凡事持平常心,不过分追求、过分祈盼、过分喜怒哀乐,顺其自然,但求心安。如此一来,繁杂的人生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明了。在任何环境中,人生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正确对待客观事物,对健康也是有益的;不良的心态对健康有害,甚至导致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只有9.5%。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自杀,约100万人自杀未遂,约26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预防抑郁症的主要办法就是要缓解压力,及时调整心理上的不平衡,消除和“转化”不良心理,具体就是要能够知足常乐、达观超脱、宣泄疏导、排遣自娱。有专家指出,19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肺病,20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21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疾病,这种说法值得深思。

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今天我们继承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的精髓,实现和谐人生,构建和谐社会,正是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

总之,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无论就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而言,还是就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抑或就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言,人类在21世纪应更加需要借助、光大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

我们理当拿出自信来,从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人文精神、生存体验与生活睿智中寻找瑰宝,寻找生命力,为当下的生存、现实的关怀、生命的定位、处世的方法、价值的实现、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达成,发挥其价值。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回族,北京人。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软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儒学年鉴》名誉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软科学纲要》、《科学与文化》、《文化的社会功能》、《循环经济导论》、《循环经济与文化模式》等。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解放日报/2007年/4月/29日/第008版 思想者·连载·广告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许纪霖教授在上海政法学院的演讲 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人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象迷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自我认同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和公共文化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大时代中的大问题。 为什么富裕地区庙里香火旺 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 当代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所谓现代化,从精神形态而言,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神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 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上,都有一种超越的神圣价值。这种神圣价值,或者以上帝这样的人格神、造物主、意志主宰的形态存在,或者以天命、天理、良知等形态出现。这个神圣世界,提供了世俗世界的核心价值、终极关怀和生活的意义。然而,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世界进入了一个韦伯所说的祛除神魅的时代。人替代超越之物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人们的终极关怀、价值源头和生活的意义不待外求,而要从世俗生活本身自我产生,精神生活开始走向世俗化。 当超越的神圣世界失落之后,世俗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公共文化的共同基础是什么?这些本来都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如今都发生了问题。 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人们考量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衡量其有何终极性意义,而是作为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是否有效和合理。人的精神生活不再追求超越的意义,达到上帝的彼岸,或成为现世的道德圣人,而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了多少具有社会象征资本的稀缺资源。由此,个人的自我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物欲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观,在一个生产欲望、消费至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之中,便呈现为消费主义的世俗意识形态。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一彻底的、全面的世俗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现象,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铺天盖地,不仅垄断了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侵蚀到精神生活领域。市场社会的出现,使得市场的金钱逻辑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在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支援下,物欲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价值观,侵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一个千年礼仪之邦,一旦进入世俗化社会,物欲主义的出现会比其他世俗化的发达国家更凶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中国在进入世俗化社会的时候,宗教同时发生了衰落。一旦市场经济激发起人性中的原始欲望,那种没有灵魂的、赤裸裸的物欲主义便很容易迅速弥漫。 物欲主义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即便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主流地位,但与以往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相比,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它不具有超越和神圣的性质,无法成为一套进入宪法、教科书、宗教、公民教育等主流建制的冠冕堂皇话语。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它已经被公众默认了,成为不言而喻的“潜伦理”、“潜规则”,但永远无法登堂入室。于是,物欲主义便自我包装。在当代传媒和广告所呈现出来的物欲,都不是直观地、赤裸裸地呈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人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象迷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自我认同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和公共文化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大时代中的大问题。 为什么富裕地区庙里香火旺 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 当代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所谓现代化,从精神形态而言,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神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 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上,都有一种超越的神圣价值。这种神圣价值,或者以上帝这样的人格神、造物主、意志主宰的形态存在,或者以天命、天理、良知等形态出现。这个神圣世界,提供了世俗世界的核心价值、终极关怀和生活的意义。然而,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世界进入了一个韦伯所说的祛除神魅的时代。人替代超越之物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人们的终极关怀、价值源头和生活的意义不待外

求,而要从世俗生活本身自我产生,精神生活开始走向世俗化。 当超越的神圣世界失落之后,世俗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公共文化的共同基础是什么?这些本来都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如今都发生了问题。 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人们考量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衡量其有何终极性意义,而是作为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是否有效和合理。人的精神生活不再追求超越的意义,达到上帝的彼岸,或成为现世的道德圣人,而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了多少具有社会象征资本的稀缺资源。由此,个人的自我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物欲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观,在一个生产欲望、消费至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之中,便呈现为消费主义的世俗意识形态。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一彻底的、全面的世俗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现象,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铺天盖地,不仅垄断了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侵蚀到精神生活领域。市场社会的出现,使得市场的金钱逻辑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在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支援下,物欲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部民间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著,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保养生,她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中华儿女;任祥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于是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於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此套图书延续台版设计装帧风格,以暖色调为封面,配以青黑外盒,外表惊艳,内容亦是厚重的生活。 任祥说:「祈望我们的心意,能融入善念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传。」这让我想起佛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把它丢入大海里。」文化大河因诸多善念与创意汇聚而成,而我们都是大河里的一颗颗小水珠,因为大河,所以我们不干涸。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着,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保养生,她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中华儿女;任祥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于是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于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本书全套分春、夏、秋、冬,每季各自独立为一本,内容都以“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单元,展现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精萃。 任祥,是京剧名伶顾正秋和台湾前“财政部长”任显群的小女儿,南怀瑾和圣严法师的学生,也是和杨祖珺同期出道的第一代民歌手,16岁就出了两张民歌唱片。她是建筑师姚仁喜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也是个珠宝设计师,二十几年来设计过许多美丽的作品。 如今,任祥以五年时间完成这套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的创作,使她又多了一个身份:作家。任祥说:“我希望传承给后代的,是生活中快乐的、美丽的、正面的事物。所以书中画面的撷取、文字故事的撰写等,大多经过精心的美化与编排。”她强调,“我只是导演这一套书的人,绝不是如文字中见到的那个不可能的…完美女人?。请外界不要误会。” 任祥说,未来的一年,她要当一个推销员,努力推广《传家》这套书,让下一代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活智慧,也帮忙成就圣严法师的兴学大愿,她豪迈地说:“给我40分钟,我给你一生。”

最新易中天《中国智慧》经典语句摘抄

轴心时代,出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国家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比如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和老子。 数学上的二进制,是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 《周易》包括哲学书《易传》和占卜术《易经》。 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 传,就是对经的解释,阐释,说明,补充和发挥。 商人用龟壳在火上烧看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凶吉。周人用蓍草,25长25短,抽出1根不用,剩余59随意分配。 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而且现象不断变化,这本身就是规律。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的规律,也是不变的。 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 《周易》的方法三种: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根本就是阴阳。君尊臣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总之,尊为阳,卑为阴。 是与非,是事实判断。可与否,是决策判断。凶与吉,是结果判断。阴阳的关系,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周易》的启示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精神。《易经》就是从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开始,在经历所有的可能性后,到达成功,然后走向还没有成功,然后重新开始,

中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可以微微翘一下尾巴。为何要翘?因为憋屈了太久。为何稍微翘?因为既济后面是未济。 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发展,有发展就有前途。这就不是不怕变,而是怕不变。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 人们对中庸的误解:骑墙派,和稀泥,好好先生。 老好人,就是乡原。 贼,古语中指的是人身伤害。盗,则是偷东西。寇是外敌入侵。匪,是犯上作乱。 周,是团结。比,是勾结。 四大圣人:伊尹,伯夷,柳下惠,孔夫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行不通,又要提倡,就是伪君子。 以德报德理所应当,以怨报德必须否定,以德报怨要求太高,以怨抱怨不宜提倡。以直报怨,就是看着办,也就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所谓可以,一是应该,而是能够。 先秦诸子儒墨道法,前三家是理想主义者,唯独法家是现实主义者。汉武帝后,历代统治着都是明儒暗法,外儒内法。儒家是公开的执政党,发家是暗中的执政党。 三大军事家:孙武,春秋晚期,与孔子同时代。吴起,战国初期,与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经典语录

51、(不管)你处于什么地位,你只要把你本分工作做好,你就是最有价值的。 52、优点就是缺点,缺点就是优点。 53、同样是女孩子,你是一块地,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来种东西。 54、人生是来历练的,人生是来完成责任的。 55、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又难又险。必须要聚集力量,谨慎行事,同时方向要正确,方式要合理,再加上方法要正当。 56、慎选立足点,是做任何事情开始的第一个原则。 57、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我(老师)去求小孩(学生)要好好地学习,要小孩(学生)来问老师,才给他答案。这才是教化的基本原理。 58、学习要靠自己,父母、老师只能适度启发兴趣。 59、老师要严厉,但是同时要有亲和力。 60、任何道理都要与时俱进。 61、学生问老师问题,老师要看学生的程度在什么地方,只能给他听得懂的部分。 62、人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要掌控自己的需要,因为欲望太多,不可能满足。 63、我们启蒙的问题出在只在知识的层面去启蒙,没在智慧层面去启蒙。 64、一切的需要,想要满足,都要有个过程。

65、自己的欲望,做一个合理的规范;该要不该要,做一个深入的判断。 66、不能想要就要,不能能多要就多要,要培养等待的习惯,才能心平气和。 67、一个人让人家看不顺眼,自己有相当的责任;一个人引起人家的嫉妒,自己也有相当的责任。 68、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不要过贪,这样才是最大的幸福。 69、中国人是不能讨好的,但是中国人也是不能得罪的。 70、任何事情,先了解自己的分在哪里,该要的用心去做,不该要的不去想。 71、天下没有公平,只有公正。 72、地位越高,身段越要低。 73、打官司输的固然是输,赢的最后也肯定是输。 74、中国字、中国话,是世界上最有弹性的,叫做一字一太极。 75、讲良心,自己管好自己,是《易经》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76、我们所追求的是合理的不公平,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讲的公平。 77、站在不告(诉讼)的立场来告(诉讼),才不会乱告(诉讼),才不会告得两败俱伤。 78、诉讼是用来化解问题,不是用来告倒任何人的。 79、中国人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团结一致。因为(如果)平常大家都那么团结,那么有意见也不能讲,就无法沟通了。 80、日本人的自然生态使他们非常团结,中国人的自然生态会使我们应该团结时团结,不应该团结时,我们是不团结的。 (曾仕强教授主讲的《易经的智慧》正在东方卫视热播,播出时间是每晚24:00。同名图书业已正式出版。敬请关注。) 81、撤退这两个字,我们是不讲的,我们都讲转一个方向继续前进。 82、赢的人要装没赢,输的人要硬撑,装没输,那才是最高境界。 83、我们现在只有专业训练,我们所谓的大学,其实是不够资格叫大学的。大学之所以叫大学,就是要教出一个全人来,而不是教出一个专业人格来。 84、不战的意思不是说不要战争,而是说非不得已不要战争。 85、合理的和谐是当前人类最需要的。 86、人比人,为什么气死人?就是我们该比的不比,不该比的偏偏要去比。 87、人只有一样东西可以比,其他都没有必要比,就是品德修养。 88、比的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比来比去,看哪个值得我学习的,我就向他亲比。 89、人是要别人来认识你,要别人来肯定你,要别人来推举你,你才有价值。 90、一家公司保留5%的那种不同的声音,其实对总经理是最好的。 91、现在人以西方的标准来看中国,不是看得乱七八糟,就是看得一无是处。 92、(关于如何选择老板)我们要选的,是自己跟这个老板,能不能学习,能不能品德提高。

大班科学:聪明的中国人

大班科学:聪明的中国人 目标: 1.初步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发明和现代科技的一些成 就。 2.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准备: 1.指南针、文房四宝、兵马俑、现代化科技成就等的实物、 图片或录像资料。 2.《幼儿画册》(第一册P18与第三册P14) 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都是哪里人?来自哪里? 小结:原来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就是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 二、介绍中国四大发明 1.幼儿谈话,播放《蔡伦造纸》动画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吗?(幼:喜欢)那你们喜欢看故事书吗?(幼:喜欢)你们发现没有画画、看书都需要什么呀?(幼:纸)我们画画、看书都需要用到纸张,那纸张是怎样造出来的呀?小朋友们先不急着回答,我们一起

来看一个小故事,看看纸张是谁制造出来的?又是怎样制造的?在没有制造出纸的时候,人们又是在什么上面写字的呢?看哪位小朋友看完能告诉老师。(播放动画2.40-0.25)2.提问并观看图片,介绍蔡伦造纸的故事 师:故事看完了,纸张是谁制造出来的呀?(幼:蔡伦)(出示蔡伦造纸图片)是用哪些东西制造出的纸张呢?(幼:破布、旧渔网、树皮)(出示对应图片)(出示造纸流程图介绍过程)在蔡伦没有制造出纸张的时候,人们是在什么上面写字的呢?(幼:乌龟甲壳、牛骨头、竹木简、绸布)(出示对应图片) 小结:蔡伦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后来流传到了世界各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 3. 介绍印刷术和火药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我们中国人聪不聪明呀?(幼:聪明)是呀我们中国人真的非常聪明,不仅发明了纸,还发明了其它很多有用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活字印刷图片)有没有小朋友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注意看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呢?(播放动画印刷术2.20-3.23)故事里介绍了什么发明呀?(幼: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呀?(幼:毕昇)活字印刷术也是

易经的64个人生智慧

易经的64个人生智慧 易经的日常用法: 《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64个哲理,就形成了64个感悟,64个感悟回答了人生64个怎么办。 64卦为我们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 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当代中国人最需要什么

当代中国人最需要什么 文/木虫 记得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中国人勤劳、善良、纯朴、忠诚、勇敢、聪明,我深以为然,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些纯朴的好人,要为他们的幸福好好读书。及至读书读到高中,尤其是读到了鲁迅的一些文章之后才知道,其实,中国从来也不乏走狗,不乏混蛋,不乏麻木和猪狗之徒。虽然当今中国许多人有钱了,但有钱的混蛋还是比比皆是。那么,他们最缺乏什么,最需要什么呢。 鲁迅先生曾经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说的是,一个人自己先在地上吐了一口唾沫,然后蹲下身子来仔细观看,慢慢地就会在他身边围满一大圈人,人总是越聚越多,最后达到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其实,后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前面人的在看什么,但只要大家在,他就会在,就会喜欢,就会继续围着,伸着长长的脖子,笑嘻嘻的看。等到原先最早的那个人,忽然“啊哦”大叫一声,并说,散了吧。于是,大家就轰的一声作鸟兽散。 我常常惊异与鲁迅的想象力,惊异于鲁迅的讽刺能力。但我并不赞成鲁迅的苛刻和严酷,尤其是不赞成鲁迅只管说出来的痛快,嘴上不饶人,而从来不管不顾以后的事情,让人总是感觉缺少了一些大家风度。这正如一个很好的医师,只管把脉,诊病,不管开药、输液,动刀。 中国人的确是善良、纯朴、勤劳、勇敢,但确也不乏邪恶、狡猾、刻薄、无赖之徒,但即使是狡猾之人,也毕竟还是一国同胞,同是皇帝之后、同饮黄河、长江之水。因此,即使狡猾也是狡猾的老实人,即使邪恶也是邪恶的纯朴者,即使刻薄也是刻薄的忠厚之徒。有时候他们为了讨生活,为了满足食欲和性欲,为了和邻居比试高低,难免敲诈、欺骗、惨杂使假、贪污受贿,甚至互相残杀,做出一些下三赖的事情。 其实,中国人还是最善良的。比如,前先时候,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是走资派,中国人就举国上下一致高呼,邓小平是走资派;及至后来,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不是走资派了,是国家领导人了,于是中国人就高呼,邓小平早上好。后来,又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是重新走资派了,于是中国人就又一次振臂高呼,邓小平走资派;后来,又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又不是走资派了,于是中国人又一次大声疾呼,邓小平领导好。再再后来,又有人告诉中国人,邓小平是死不悔改的走资派了,于是中国人就再一次群情激昂,邓小平死不悔改,翻案不得人心!直到最后,邓小平终于成为中国的设计师,中国人似乎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些什么,但真的明白了吗? 有人告诉中国人,跑步实现共产主义,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刘少奇是特务,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美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世界上不存在上帝,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富起来的人带动没有富起来的人,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性是邪恶的,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性是美好的,中国人相信了。有人告诉中国人,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中国人也相信了。

《易经》64卦中的64个智慧

《易经》64卦中的64个智慧 阅读原文 来自:卿本佳人 |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学习《易经》,从64卦中体悟64个人生智慧。 学习《易经》从64卦中体悟64个人生智慧,为您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其实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两点之间看起来是直线最近,但人世的道路永远是曲折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得受,该喝的蜜你得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要知道黄忠六十才跟了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修成佛,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急?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读书明理 中国的多数成年人总以为面无表情,一脸死相才是成熟的表现。而真正的成熟表现应该是读书明理,见心知性,正辩是非,通达世事。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我们要找聪慧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砸,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的社会在进步,这无可置疑,这个也是当代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围绕我们的“成果”,大家可以高谈阔论它十天半个月,甚至都无法尽兴。 但是,我们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政府对“进步”的定义如何,恐怕没有人真正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政府给出的定义,我们无法尽其理解,对于民众心目中的“幸福”我们却能知一二。这是一个物质的社会,对于一个普通或者说一个现实的人来说,进步、幸福就意味着物质丰富,为了“物质”我们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是残虐自己。 物质,是这个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无不围绕其树立,当你见到一个憔悴不堪的人,不用问都知道,为了生计,为了生活,什么是生活?有了钱就有了生活,没有钱,你就只能是在找“生活”。 曾经有一句高尚的口号,“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读书”,即使后来有所转变,也还能喊出“为了某某学校的崛起而读书”,但无疑都是伟大的,也是激励人心,那时候说这句话的人可以理直气壮,毫无惧色,放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坦然,一个不装腔作势的人绝对不会说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读书,为什么啊?我们的祖国已经够“繁荣”了,即使有人这样说,也一定是战战兢兢,因为说这句话就意味着被嘲笑,被加以虚伪的帽子。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变得冷淡了,或者说不爱国了,而是大众不傻了,理解了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了我们的终极目标“财富”“金钱”,我们才够资本来爱,不管你爱美女还是爱祖国。 在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民众都有较为普遍的信仰,即使有几个宗教相互攻伐,争夺信众,但大家总算有自己信仰的一方。但是。中国人不信教,所以我们做事,无所顾忌,基本的道德已经无法约束我们的行为,道德对于价值观的引导和修正已经无可作为。 但是,我们不能说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就错了,也不能说我们追求的就多么的庸俗不堪、无耻下流,这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趋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才是至理名言,为官者,竟可巧聚豪夺,为民者,亦能追名逐利。在“金钱”面前,高尚算什么,正义又怎么样,这个社会高尚和正义都太廉价,没有人愿意去碰。这去怪谁? 我们的国家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可是我们却发现,房子越难买了,看病越看不起了,连那些食物吧,看看包装袋上的样子就行了,买不起。在这个新的社会之舟里,我们总在犹豫,不是我们不够毅力和坚决,而是我们没有底气——钱,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钱,有什么好犹豫的,选择算什么,用钱一砸,死人能砸活。 哲学里有一句话,叫新事物生命力强,发展快并终将取代旧事物,这便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新的价值观拥有的生命力不是用一个强字就能形容的,发展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毫无悬念的取代着真、善、美,贤、淑、德,当代社会泛滥的金钱观并不是我们的思想在倒退,马克思仙人曾今说了————物质决定意识。 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要期望去打倒他,你在谴责、鄙视它的时候,人家已经可以住一天院,买半间房了,趁我们还没有走到明刀明枪争个你死我活的时候,能找多少找多少吧。

中国字里的中国人

中国字里的中国人 “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在鲁迅先生颇为深情的吟唱中,我们一起认识中国人创造的中国字,体会中国字里的中国人。 汉字是中华民族之魂。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赞扬,更是一种体悟。再次接手三年级,甚至又加了软笔书法的教学,对于软笔书法初学者的我来说更能体会到写字教学的困难和重要性,但当真正想把写字教好时,当深入的学习汉字时,才发现其中有太多幽远深邃的,妙不可言的智慧。 一、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汉字里的“静界” 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键盘时代”的来临让这个世界变得忙碌而浮躁,汉字书写实用性的降低,也让写字教育变得有些尴尬。然而这样危机造成书写能力的丧失,书写文化的断层,甚至是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写字教学十分必要。对此,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是深有体会,除了爱玩的天性之外,孩子的情绪高远,浮躁不堪。但是对于学习来说,静心是最高效的。在所有学习中,能够修习心境的莫过于书法。因为只有静心无杂念才能架好汉字结构,体会笔势变化,领悟字中深意。我想创造汉字,创造书法的圣贤是想告诫炎黄子孙:宁静方能致远! 二、零星可比炽日华——汉字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汉字经历二三千年的演变,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浓淡,行笔的缓急来抒发感情、心绪和意境,被誉为纸上的音乐舞蹈。就其本身而言就是极具美感的,就像美人,亦是环肥燕廋一样。因为汉字虽被称为“方块字”,但细究之下却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形态各异的汉字,却是让人美不胜收。尤其是在毛笔字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就拿几个基本笔画来说,点,上尖下圆,像瓜籽,可爱。东晋王羲之说:“点之形式各有其形,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鹗口,或如鼠矢。”再比如对于这群书法初学的孩子来说颇为苦手的“捺”画,也是有的“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有的一波三折,似春蚕蛹动。多么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笔画!更别提如鸟儿张翅的汉隶,如古木舒展的魏碑,如飞天舞动的行草,如君子端庄的楷书......记得在学习《翠鸟》一课时,孩子们对于“翠”字上的“羽”很感兴趣,因为“钩”都不见了,两个“习”字变小了还有些倾斜。他们还发现《荷花》一课的“翩”字中“羽”钩在且变得窄长,“羽”字单写时是略丰满,左右等大。可是正因为“羽”变化了,每个字都协调好看了,这算不算审美进步呢。汉字书法是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的,长期训练下去,应该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培养爱美情感,因为无人不对美丽的事物感到向往。 三、字若珠玑墨生香——汉字里的思维训练 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叫《活在字里的中国人》的书,本以为是通过汉字来体会中国人的智慧,买来一看才发现有六本,这部书颇有意思,它从构字的逻辑重建了字与字之间的关联,把原本是象形文字的汉字放回图像脉络来理解,一拎就是一串。我才发现汉字还可以这么玩。 可是细想之下,才想到先人们在造字之初就在和后人玩思维的谜题: 1、概括思维 比如教学“木”字旁时,我问孩子们木字单独成字时和做偏旁时有什么区别,他们的识字量足以让他们发现其中的小秘密:①“木”字作左右结构字的偏旁时,“捺”画需要写成“点”。②写成“点”是为了迁让右边,使右边的笔画不和它打架,抢地盘,③如果木字作上下结构的字偏旁时则是木字要把撇捺舒展开,托住上部分。祖先们在造字时,都考虑到需要积累大量汉字的孩子们了,留下如此有趣的概括思维训练题。如果长此以往,他们的概括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也能掌握写字之法了。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家本位”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没有西方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也不用“上帝造人”解释人的本源,所以,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中国人就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家本位”文化来回应。林语堂曾指出:“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这种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良的组织系统,使得人们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宗系。这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珍宝,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甚至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更加增强了它的宗教色彩。对这套东西的意识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灵之中。”就终极关怀而言,家族已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以往的中国家族研究告诉我们,家族还有保障族人生存和在族内扶贫济困的作用,以解决族人的生存问题。若有能力,它也会兴办家族的学堂,解决族人的受教育和发展问题。从加强凝聚力从而保障其发挥作为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说,以族人间天然的血缘联系组织起来的家族显然是成本最低的,这使家族成为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使家族成为族人在建立自己关系网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构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时的首选。显然,作为一个属于“私”领域的社会组织,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从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亲情的环境来满足个人对情感的需要,这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自西周以“敬天法祖”理念创立宗法制度,将祭祀权与继承权结合在一起,创建了诸侯臣服天子的大一统帝国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家族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但自清末以来,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受到强烈冲击。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劳动力的流动,家族及其所属家庭与中央政权的联系被削弱,从而增加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不稳固性。精英向大城市的流动削弱了家族的基础,使家族不能承担原有的社会功能。另外,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在农村地区立足的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最终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全面走向衰落。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宗法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不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以其自身的种种特质卷入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家族或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形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先赋的社会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的组织作用有所削弱,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这是因为,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 (摘编自王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家族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秀的组织系统,是一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宝贵的财富。 B.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给“家本位”文化涂上了宗教色彩,从而使其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 C.家族既可以保障族人的生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族人的发展问题。 D.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个人从家族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从《易经》64卦中体悟64个人生智慧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学习《易经》,从64卦中体悟64个人生智慧。 学习《易经》从64卦中体悟64个人生智慧,为您的生活解惑,减压,导航。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其实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两点之间看起来是直线最近,但人世的道路永远是曲折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得受,该喝的蜜你得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要知道黄忠六十才跟了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修成佛,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急?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读书明理 中国的多数成年人总以为面无表情,一脸死相才是成熟的表现。而真正的成熟表现应该是读书明理,见心知性,正辩是非,通达世事。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我们要找聪慧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砸,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图谱及十种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人梦想及价值图谱 中国梦的标准 国家梦是基于个体梦的,在一个个体没有梦想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梦,只有在个体梦想丰富并且有机会实现的国度里,国家梦才有可能孕育。国家梦同时又是超越个体梦的,个体梦表现形式纷繁多样,国家梦的内涵却是人们普遍向往、信奉和追求的。当前代中国,国家在发展和富强,社会更有序、更开放,个人的财富在不断增加和积累。中国可以支撑和包容越来越多普通人形成梦想并实现梦想,整个社会也因梦想的蓬勃丰富而更有活力与魅力。 美国梦不仅传达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制度理想,更表达了“只要奋斗就能成功”的个人梦想。她让人们相信,美国是实现梦想的沃土,只要你肯努力,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的种族和出身,你都有机会改变命运、获得成功。这一梦想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并让他们引以为豪,而且吸引了众多其他国度上的人们,来到这块土地上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么,中国梦是什么? 被很多人热衷、谈论、并津津乐道地追求,是中国梦吗?能让人们在想到它的瞬间就感受到兴奋,激动和力量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终身追求,付出所有的智慧、汗水和生命能量去实现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放弃个人利益,甚至倾其所有,让后代变得更好,让他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梦想,是中国梦吗?所有这一切,是心愿,是目标,是个人理想,是希望……它们都有中国梦的特质,但不是中国梦的全部。 概括起来,中国梦应具备以下四大基本特征: §社会认同度:她是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一种源于对中国社会制度条件和文化认同的信仰,是超越了个体而对某一群体带有普遍驱动力的能量; §情绪激励性:她所描绘的愿景能极大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热情,人们为她激动兴奋,为她彻夜辗转,为她燃烧所有的生命热情; §行为驱动力:她让人们看到生命的指向,行动力的来源,人们愿意为了实现她而进行持久的努力和奋斗,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挑战; §效果变化性:她让人们找到追求的起点,并在实现的终点享受成长、变化、发展的快乐,体验被他人和社会认同的满足和愉悦。 当前阶段,中国人的梦想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7种典型梦想。综合考虑各类梦想在四个特征维度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财富梦”在当前被普遍认同和接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是美好的,只要

读《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心得体会

读《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心得体会 宗圣村综治专干—刘昌宽 《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介绍了古人如何上访、古代如何治理公款消费、古代如何处罚考场作弊、古人如何对待色情业、古人如何应对性骚扰、古代的DNA鉴定、古人如何买卖房产、古代如何对房产征税、古人如何抓环保……其实,这些也是现代生活中的热点法律问题。通过古今比对,《法律的故事:中国人的法律智慧》总结出了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 法律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本书揭示了各个时代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漫长艰苦的跋涉历程,以及从孜孜以求的目标直到人类成就的最高巅峰的求索过程。法律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它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从摇篮到坟墓的命运之路。即使我们去世以后,对我们的遗产的处置也要通过法律来进行。法律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历程,特别是社会政治进步的整个历史,在那些无比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用他们淌血的双脚在布满荆棘的苦路上前行,从奴役走向自由,继往开来,前仆后继。 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法律也普写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篇章。到此,中国法治分为古代法治和现代法治。 古代法治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是代表着先进的阶级、阶层以及开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立法不严谨,让不法之人有机可乘;执法存在左右的空间,执法者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比如《官司也风流》中当事人吟诗一首就可以改变判决的取向。现在听来虽然大快人心,但在当时于礼法不合。统治者往往把法律当做治民的工具。 现代法治与此则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为虽然也要受法律的约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专制政治所决定的。宪法出现在近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著名学者易中天:中国人的智慧

著名学者易中天:中国人的智慧 著名学者易中天:中国人的智慧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2793273.html,/ 2009年05月21日新浪财经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旅游局主办的第二届上海·青浦国际论坛在上海太阳岛召开。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旅游局主办的第二届上海·青浦国际论坛在上海太阳岛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以下为著名学者易中天演讲。 易中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首先祝贺2009第二届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上海·青浦国际论坛胜利召开,并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刚刚我们上海东方电视台的首席评论员——骆新先生已经“忽悠”了一把。就把我架在火上了,其实我对旅游不懂,我来之前,我就和邀请方说好了,旅游我是讲不了的。我要是在这里讲旅游,那就是真正的班门弄斧,在座的各位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方面的行家。后来邀请方说,那你讲什么? 我说我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就只讲一个话题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主办方就说那你就讲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东西

吧。我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只有周游,没有旅游。孔子他周游列国,那是旅游呢?走到哪里哪里碰钉子,困难的时候三天三夜没吃没喝,这种旅游谁干呢?后来邀请方又说,我们想把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做一个长三角的大的旅游区,能不能讲一下中国文化传统当中,关于联合起来,办成一件事情的传统。我说不好意思,这个真没有。 中国人真的是没有这种传统,我们中国是你死我活,成王败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办法,我只能讲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讲讲他们当时应对变革和社会动乱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智慧和他们的一些观点,供各位参考,至于各位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应用于我们今天的事业,应用于我们要做的长三角区域旅游整合,那是诸位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不要听骆新忽悠了。 秦诸子百家争鸣产生在什么时代呢?产生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和我们今天面临的金融风暴,经济危机略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就在于今天的金融风暴问题出在经济链条断了。当时的天下大乱问题出在政治链条断了。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处于一个大家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这样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先秦诸子出来发表他们的救事主张,这个救世我觉得也可以打一个引号称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构造(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构造(摘要) ——陈学明我首先说一下,今天的讲座主要研究和探讨什么问题。德国诗人海涅讲过的一句话:“每一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那么当前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和我们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是什么呢?有人说主要是“发展”问题,我不完全赞同。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是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人的生活问题。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人类基本上是按照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生活的。但是现在我们到了反思的时候了。我们要不要换一种价值取向?要不要换一种新的活法?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只能是社会的精英来思考。当今中国有三大精英:行政干部、领导,知识分子,和企业家。我认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企业家。当代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应该承担起民族的使命和历史的使命。当代中国的重要问题是,要闯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要寻找到中国人自己的生活道路。所以今天我这个讲座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正式进入演讲之前,有几个概念必须要澄清。 首先是什么是文化?按照文化学奠基人泰勒在的《原始文化》中定义,所有东西都可以包容下文化这个概念之下。文化就是人化,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化与人化,揭示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文化这个定义,我们要把握两点。第一,文化与生活方式密切不可分。第二,我们不要把文化看作一个静态的实体,它是一个包括了静态实体的动态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中国的博物馆”,而是我们提炼出来的一个动态的,影响我们现代的思想资源。它不仅仅是跟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还跟我们当下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生活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生活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这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有三大要素:条件加主体加形式就是生活方式。生活又可以分成两类,人类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我们今天的讲座主要是围绕如何建构日常生活展开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人获得了很多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日常生活获得了合法性。但是中国人又走向了反面。我们不珍惜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彻底丧失了它应有的意义。日常生活世界成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 那么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最主要的是五大要素。第一个问题是劳动。劳动是生活方式的第一内容。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守望相助;田园牧歌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看法。白居易的诗和陶渊明的名句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劳动的状态。古代人并没有把劳动仅仅看作是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他们还希望在劳动过程中获取某种欢乐,他们把劳动等同于消遣。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100多年的历史,在劳动问题上,中国基本上实行西方化。劳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组织劳动的过程就是要谋取最大的效益。这样人们在劳动过程当中,实际上仅仅是作为工具在起作用。这就产生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劳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目的是否仅仅为了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劳动的组织是效率优先为宗旨,人们的劳动过程本身是否也会充满着欢乐?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值得我们重视。马克思提出劳动对人类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劳动能满足人的三大需求:生存、发展和享受。在劳动过程当中,人得到实现,获得幸福。但是人们往往拼命从消费领域寻找满足,而不知道人的幸福感跟快乐感主要是来自于劳动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说,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具有文化涵养的现代企业,第一个要求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