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合集下载

XXXX年关于全县海防林建设的调研报告(可编辑).doc

XXXX年关于全县海防林建设的调研报告(可编辑).doc

XXXX年关于全县海防林建设的调研报告(可编辑) 关于全县海防林建设的调研报告**年月省政协“建设绿色之岛”调研组到我县调研对我县海防林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有效地推动了我县海防林建设工作。

按照县委领导的指示和要求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县海防林的种植情况**年月日县政协副主席△△△带领政协委员专题调研组一行人到△△镇、△△镇对我县海防林种植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听取介绍等方式开展多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

现将调研情况和委员建议报告如下:一、我县**年海防林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年县政府与省政府签订了责任状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亩(第一年亩)海防林造林任务全面实现断带合拢、窄带加宽、残次加强的目标。

我县海防林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不断总结经验采用适合△△实际的造林模式切实抓出了成效截至**年月底止全县已完成亩超额完成了第一年造林任务。

(一)不断加强领导全面推动海防林建设。

全省海防林建设动员会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成立了△△县海防林建设领导小组由△△△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

月日又在海防林造林重点区域的△△镇召开海防林建设动员大会△△△县长在会上对海防林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部署县政府还对△△△、△△△等造林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奖励并在全县推广他们的造林经验同时四套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带头为海防林捐款促使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支持海防林建设全县共收到捐款万元。

动员会后全县掀起了新一轮的海防林造林热潮。

(二)制定规划划分区域明确责任认真实施。

县政府组织编制了《△△县沿海防护林建设规划()》并向省政府进行了申报。

月县政府颁发昌府办号《关于做好**年沿海基干林带造林的通知》对全县海防林建设作出了具体指导和安排确定了造林责任人和任务明确资金导向使我县海防林造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认真抓好林地纠纷的调处工作保证造林计划的顺利实施。

防护林建设汇报材料

防护林建设汇报材料

防护林建设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代表XX团队今天给大家做一份关于防护林建设的汇报。

首先,我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团队在防护林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建设概况
防护林建设是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今年,我们团队在XX地区开展了防护林建设工作,共计规划建设面积XX万亩。

我们通过立案、勘测、设计等步骤,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方案,并展开了实施工作。

二、工程进展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防护林建设工程的XX%。

为了保证建设质量,我们选择了优质的苗木,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种植。

同时,我们注重科学排列植被,合理配置各类植物,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林地的利用率,我们还采取了合理的间断种植措施,以确保树木的生长和发展。

三、效益展望
防护林建设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设,我们预计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提升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源流失,改善空气质量等。

同时,防护林还可以提供生物多样性,为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优势
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此外,防护林还具有经济效益,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所汇报的内容。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按照既定计划推进防护林建设工作,并密切关注工程质量和效益。

感谢各位领导和评委的支持与关注!谢谢!。

生态工程 沿海防护林建设

生态工程 沿海防护林建设

第三节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一、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概况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340公里,岛屿海岸线长11159公里。

沿海地区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风沙海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1年我国开始实施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截至2008年底,沿海地区累计完成造林420万公顷,新建、加宽加厚和更新基干林带9384公里,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68万公顷,控制率达81%,村屯绿化率达35%。

力争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3%,基干林带达标率92.3%,红树林恢复率95.1%,农田林网控制率85%,村屯绿化率90%。

二、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沿海防护林主体是沿海基干林带,并与纵深防护林,农田林网,村镇绿化,滨海湿地保护等建设有机配置,共同构建沿海防护林体系。

三、沿海防护林结构形式1.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系结构形式自海岸适宜造林的地方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沿海基干林带,滨海湿地保护为主,与农田林网,纵深防护林,村镇绿化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2. 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结构形式从海滩适宜造林的地方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沿海基干林带,农田林网为主,与纵深防护林,村镇绿化,滨海湿地保护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3.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结构形式从潮上线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沿海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为主,与农田林网,村镇绿化,滨海湿地保护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四、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1.海岸基干林带(1)在抗海风海雾的树种中,泥质海岸选择抗盐碱,耐水湿,耐瘠薄的树种;(2)沙质海岸选择抗风沙,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枯枝落叶量大的树种;(3)岩质海岸选择抗干旱,耐瘠薄,易繁殖,固土护坡能力强的树种.2.消浪林带红树林:选择抗污染,防浪,抗冲击,自我更新能力强的乔、灌木红树植物种;选择根系发达,固土护堤,促淤能力强的乔、灌木红树植物种。

柽柳林:优先选择乡土柽柳树种(品种)或天然分布种,引进耐水浸,耐盐碱,抵御风暴和固土护坡能力强的其他适宜树种。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沿海防护林是指在沿海地区建设具有防护作用的森林体系,以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沿海防护林的建设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一、背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全球生态环境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应运而生。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也是我国国土最开放、最容易受到污染和灾害影响的区域。

因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对于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旨在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具体包括以下目标和任务:1.保护海岸线、固定沙丘、防止海水侵袭和风沙侵蚀,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2.减轻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提高沿海地区的防灾能力;3.优化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打造观赏、休闲、旅游和生态居住区;4.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体系设计沿海防护林体系的设计应当遵循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积和空间分布:应根据沿海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特点,合理规划防护林体系的面积和空间分布。

要注重保护高梯度生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种植树种:应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要注重保护濒危或珍稀物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保护措施:在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中,应当注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障种植树种的生长、抗风、抗虫、抗病等能力。

4.管理和维护: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体系,加强对防护林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防护林体系的功能。

四、实现途径1.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提供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沿海防护林的建设。

关于全县海防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海防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海防林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海防林建设的调研报告20xx年5月,省政协“建设绿色之岛”调研组到我县调研,对我县海防林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有效地推动了我县海防林建设工作。

按照县委领导的指示和要求,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县海防林的种植情况,20xx年11月6日,县政协副主席△△△带领政协委员专题调研组一行6人,到△△镇、△△镇对我县海防林种植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听取介绍等方式,开展多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

现将调研情况和委员建议报告如下:一、我县20xx年海防林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20xx年,县政府与省政府签订了责任状,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6824亩(第一年5178亩)海防林造林任务,全面实现断带合拢、窄带加宽、残次加强的目标。

我县海防林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不断总结经验,采用适合△△实际的造林模式,切实抓出了成效,截至20xx年10月底止,全县已完成5845亩,超额完成了第一年造林任务。

(一)不断加强领导,全面推动海防林建设。

全省海防林建设动员会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成立了△△县海防林建设领导小组,由△△△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

6月27日又在海防林造林重点区域的△△镇召开海防林建设动员大会,△△△县长在会上对海防林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部署;县政府还对△△△、△△△等造林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奖励,并在全县推广他们的造林经验;同时四套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带头为海防林捐款,促使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支持海防林建设,全县共收到捐款39万元。

动员会后全县掀起了新一轮的海防林造林热潮。

(二)制定规划,划分区域,明确责任,认真实施。

县政府组织编制了《△△县沿海防护林建设规划(20xx——20xx)》,并向省政府进行了申报。

7月,县政府颁发昌府办[20xx]98号《关于做好20xx年沿海基干林带造林的通知》,对全县海防林建设作出了具体指导和安排,确定了造林责任人和任务,明确资金导向,使我县海防林造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阐述了防护林体系的概念、功能和作用,介绍了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发展对策;舟山海岛舟山群岛共有1 390个大小不一的岛屿组成,海岸线长,是重要的渔、盐业生产基地,也是对外开放港口重地,又是国防建设要塞,对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绿色屏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防护林体系的概念、功能和作用1.1防护林体系的组成防护林体系是由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等5类防护林组成的“防护林合体”。

1.2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防护林体系包括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农田林网、城乡园林化、荒山绿化等,加上滨海湿地的“绿色系统工程”。

对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来说,主要包括海岸基干林带、山地绿化和城乡园林化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3功能和作用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及优美环境的向往越来越迫切,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1]。

2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2.1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1.1海岛山地绿化。

建国以来,舟山海岛与全国各地一样,大搞全民义务植树,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市各大小岛屿普遍栽植的黑松、马尾松为主的林分基本郁闭成林,后因松林感染松材线虫病后,松林惨遭毁灭性危害,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使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情况十分严峻。

为此,引起全市各级领导对病害的除治及森林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视,从行政、业务各个方面制订相关政策,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成成林及人工造林等具体技术措施,森林生态的修复工作初见成效,尤其是近几年来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来,利用乡土常绿阔叶树种进行人工造林和人工补植造林,促进了山地绿化工作。

加快海防林体系建设构筑奥帆城市生态屏障

加快海防林体系建设构筑奥帆城市生态屏障

加快海防林体系建设构筑奥帆城市生态屏障青岛市林业局青岛市地处于山东半岛西南端、胶州湾畔,东南濒临黄海。

全市辖5个县级市、7个区,陆地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730.64公里。

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206.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892元。

多年来,青岛市按照“站在新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建设生态城市、迎办“绿色奥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海防林体系建设步伐,构筑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屏障。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青岛市历来非常重视海防林体系建设,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国家林业局将青岛市列入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范围以来,全市掀起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新高潮,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植树造林与修筑海堤、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相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滩育林,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03年以来,青岛市累计完成沿海基干林带建设9.88万亩,完成投资2750万元,全市适宜绿化的573公里海岸线沿海基干林带基本建成。

在抓好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的同时,青岛市还组织实施了绿色通道建设、大环境绿化、平原绿化、镇村绿化等林业工程。

2003年以来,累计完成新造林16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2002年底的23.16%提高到了目前的33.75%,增加了10.59个百分点。

——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通过在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滩育林)、飞播造林,沿海防护林体系由单一的海岸防风固沙林带、防浪护堤林带向带、网、片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方向发展;由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方向发展,全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合拢,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据研究观测,沿海地区黑松等幼龄人工混交林带具有明显的调节气温和地温,减弱风速,增加空气相对湿度的作用。

海防林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海防林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海防林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xx-xx年度海防林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省林业局: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海防林建设回头看活动的通知》(琼府办函〔xx〕59号)文件要求,我市及时成立工作组开展海防林建设“回头看”自查工作。

4月28日至5月13日,工作组人员按省造林验收的办法,深入造林地块,对xx-xx年在海头、排浦、白马井、新州、木棠、三都、峨蔓、光村等8镇营造的121个小班30292亩(含陆地造林、退塘还林、红树林造林)海防林进行GPS测量面积、造林成活(保存)率、苗木生长状况和抚育管护情况等逐块进行检查,并做好小班调查表登记,对检查数据进行图、表等处理。

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完成任务情况xx年以来,在省林业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投入造林资金1791.65万元,经过三年的实施,全市共完成海防林造林30292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其中,荒山荒地造林4909亩(其中红树林2446亩),林分补植补种17580亩,迹地更新7317亩,退塘658.2亩,还林486亩。

建设海岸线长度118.3公里,其中:断带造林17.2公里,窄带加宽29.7公里,补植43.5公里,迹地更新27.9公里。

造林任务按年度分:xx年造林任务为6837亩。

完成造林8155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1366亩,林分补植补种2058亩,迹地更新4731亩。

xx年造林任务为12000亩,其中退塘还林279亩。

完成造林12030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4134亩,林分补植补种4931亩,迹地更新2586亩。

退塘379亩,还林379亩。

xx年造林任务为10000亩,其中退塘还林277亩。

完成造林10107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4117亩(其中红树林2446亩),退耕造林45亩,林分补植补种5838亩。

退塘279.2亩,还林107亩。

二、海防林生长情况经检查,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良好的有24684亩,合格率81.5%;成活率在84%以下的有5608亩,不合格占18.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今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派出6个调研组,深入到沿海10个省(区、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今天,沿海各省林业厅(局)的主要负责同志都作了发言,讲得很好,很受启发。

大家深入分析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全面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特别是大家以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印度洋海啸灾难的启示,紧密结合我国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要,查找出来的问题和研讨得到的对策,都十分全面、十分深刻,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为下一步调整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务林人进一步搞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我们林业部门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

会议开得很务实、很圆满,富有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讲几点意见。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我国是海岸线很长的国家,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8340公里。

同时,我国沿海又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一直面临着海啸的威胁和风暴潮的危害。

据记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啸,1934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夜发生在广西钦州的台风海啸,浪高6米多,康熙岭镇团和村房屋全部倒塌,死亡450多人。

我国的风暴潮更是频繁发生,从1949年~XX年的历史资料看,平均每年有次台风登陆,每隔3年~4年就发生一次特大风暴潮,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

据统计,1990年~1999年的10年期间,沿海地区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近几年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100亿元,呈现出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

尽快构建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

在这个方面,林业大有作为,承担着重要使命,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全面理解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功能和作用,是正确认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它的功能和作用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存在不同的认识。

但是,那些简单地把沿海防护林体系看做一条绿化带、一条防护林带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

我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沿海防护林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从它的主体组成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是由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等五类防护林组成的“防护林综合体”。

从它的建设内容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是包括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农田林网、城乡绿化和荒山绿化等,加上滨海湿地的“绿色系统工程”。

从它的功能和作用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说,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印度洋海啸灾难的教训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防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迫切需要。

去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灾难,举世震惊,短短数小时内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发人深省。

这场灾难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关于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广泛讨论。

起初,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震预报、海啸预警、海防设施建设等工程措施上,但随着对这次海啸教训的深入探寻,人们发现沿海森林植被以及它们的好坏,对降低海啸的破坏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泰国拉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广袤的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而与它相距仅70公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区,村庄、民宅被夷为平地,70%的居民遇难。

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是海啸的重灾区,而其中的瑟纳尔索普等4个村子,由于海边有茂密的红树林,400多个家庭安然无恙。

灾区中8块国际重要湿地反馈的信息表明,海啸的能量经过湿地中红树林、珊瑚礁等的消耗后,进入村庄的海水只是缓缓上涨,随后徐徐退却,这与瞬间席卷无数村庄的凶猛海啸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例子,在我国过去发生的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也很多。

这些实例告诉我们,虽然人类对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难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有效的控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办法,来减轻甚至抵消这些灾害的破坏力。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XX年沿海11个省区市的GDP总量高达万亿元,占全国的 %,在这里还分布有100多个中心城市和630多个港口。

但是,我国沿海地区处在陆海交替、气候多变地带,海陆之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形成了显著的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风沙海雾、低温干热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很高,一直是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1994年8月,在浙江瑞安市登陆的9417号台风,造成1216人死亡,倒塌房屋10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20多亿元。

海南省在过去15年中,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2700多万人受灾,71万多间民房被损毁,农作物受灾面积220多万公顷。

广东在过去5年中,由于榴莲、尤特、玉兔等台风登陆,对141个县1769个乡镇造成很大破坏,受灾人口超过3000万。

另外,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吃穿住用等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对优美环境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从加快区域林业发展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林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建立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这也是中央林业决定所确定的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具有较好的林业基础,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还要有民众的生态意识为基础。

就全国而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科教文化进步、人才资源丰富,并且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些都是其它地区难以相比的,为沿海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新时期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骨干工程,更是带动沿海地区林业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针对沿海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发展林业产业,这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课题,也是沿海地区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扩大改革开放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美化人居条件、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展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

特别是通过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广东的红树林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红树林连接成带,对维护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和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地区的绿色屏障,是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中坚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们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维护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局出发,对照构建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的要求,切实看到沿海防护林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准确把握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发展壮大。

1991年,国家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地区林业建设的力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成效。

一是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据统计,过去10多年来,沿海地区累计造林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由 %提高到 %,增加了个百分点。

新造或更新海岸基干林带7884公里,使海岸基干林带总长达到17000公里,初步实现了合拢。

基本形成了以村屯和城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面”,这样点线面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框架。

二是加强了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近年来,沿海各地认真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条例和办法,滨海湿地保护力度明显加强。

截至XX年底,沿海地区共有国际重要湿地7块,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9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43万公顷,同时建立了多处湿地公园,黄河三角洲、双台河口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一大批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回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三是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增强了沿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近10多年来,沿海地区不断加强生态治理力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8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下降25%。

沿海地区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些地区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已经得到基本控制。

营造农田防护林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50万公顷,控制率达80%以上,有效地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改善了沿海地区人居环境。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结合区域绿化美化,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

不少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基本建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活环境。

特别是很多滨海城市已经成为林带纵横、绿树成荫、人居适宜、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提升了我国城市的建设水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归结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沿海防护林的定位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沿海防护林工程启动之初,由于受到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把目标主要定位在绿化海疆、防风固沙之上。

在编制工程规划时,主要突出了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网建设和荒山绿化,而忽视了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红树林的保护发展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