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与水文化
天津语言文化

天津方言,不是天津地区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旧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土语,即天津话。
这个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一带接近唐山一带方言,西南和东南则接近静海方言。
由于方言岛内居民祖先可能是来源于明初的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北部。
因此,这个方言区内的语言与“岛”周围的天津土语有很明显的区别。
[编辑本段]概况天津话,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
天津地区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各处天津话仍有些许区别。
一般认为,天津话以南开区的语音最为纯正,南开区相当于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津仅有的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的地区)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区和娘娘宫(中国最北的一座妈祖庙)附近地区。
起源假说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后,认为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方言岛,提出了“天津方言岛”学说。
即天津话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
天津话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说法从民间传说出发,不少天津人都听老人讲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因此天津话的来源于苏、皖。
根据目前从历史及语音等角度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
历史发展“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
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
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
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
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
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
天津方言使用态度调查

天津方言使用态度调查一、天津话概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天津这片热土养育了品性纯良的天津人他们操着一口热情而爽直的天津话 , 展示着天津历史悠久而朴实的民风。
天津话如同一朵富于生命力的奇葩 , 在汉民族众多方言中别具一格 , 以相声、小品、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
很多人认为天津话本身就极具魅力 , 娱乐性极强。
本文将考查天津方言的使用状况 , 从而预测天津方言的发展趋势。
很多人认为“天津人说天津话” ,这个说法不一定正确 , 因为天津作为直辖市 ,辖区共包括 14个区和 4个县,根据地域划分 , 我们可将天津话区分为广义的天津话和狭义的天津话两类。
所谓广义的天津话 , 应该是生活在天津土地上的居民所使用的语言 ; 狭义的天津话 ,则是生活在天津市区 , 即和平、南开、红桥、河北、河东、河西六区和西青区大部分 , 以及东丽区小部分的土著居民所使用的具有独特的天津语音和相对丰富的词汇的一种语言 , 即天津方言。
天津作为中国近现代工商业发祥地之一和国际性港口城市 , 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商业都市 , 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6年, 中央明确地将天津定位在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发展目标上。
说到天津话的使用问题 ,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情不自禁的自豪感 ,几乎每一个天津人都以说天津话而自豪 , 外地人也会觉得天津话亲近、易接受。
我们之所以做这次天津方言使用态度调查 ,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李世瑜先生提出“天津方言岛”论说之后 , 我们发现天津方言区域的范围有限 , 想了解在这个范围内的天津市民对他们所使用的天津话的态度。
2.天津方言使用区域有限 , 导致了天津话使用人群少。
这个调查,有助于了解人们对天津话的态度 , 从而可以对天津话的发展趋势做一个预测 ,为保护方言文化做好准备 , 也为调整语言政策提供一点资料。
3.自20世纪 50年代以来,伴随着普通话的普及 ,百姓日常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大幅增长 , 同时也非常乐于接受普通话。
天津有这十种文化交融

天津:十种文化的交融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弯边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总面积 1.19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
天津建城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剖析和阐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天津地域文化是由海河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文化等10个方面融合而成的。
1、海河文化天津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
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
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
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河海交汇形成的水文化。
以此为滥觞,又派生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
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第一要义。
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从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以及盐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从而促进了漕运、商业、贸易的发展。
天津在明清两代是拱卫京师之门户、河海转运的枢纽、贸易繁茂的商埠。
在当时,粮、盐贸易为其两大经济支柱,而鱼、盐是天津两项重要的财源。
2、城厢文化老城厢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从建城以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老城厢始终是天津市的中心区。
1901年,城墙拆除,在原址建成东南西北四条马路。
老城分四个居住区,即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筑风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
东北角和东南角多为商贾富户,建筑宏伟,院深宅大。
而西南城区,地势低洼,是贫苦百姓的居住地。
因此素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贱,西门贫” 之说。
城厢文化属于上层儒雅文化,如果说: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津记载中的第一座官署园林一一浣俗亭(筑于户部分司官署内),开创了天津上层儒雅文化建设的先河;那么,天津城四面的门额一一“拱北、定南、安西、镇东” ——和鼓楼上津门诗人梅宝璐撰联一一“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一一则是天津儒雅文化的典型昭示。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一、本文概述天津,这座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方言与民俗文化。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天津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揭示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首先概述天津方言的基本特点,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独特性。
通过对天津方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融合了多种语言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
同时,天津方言中蕴含的丰富词汇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窗口。
接着,我们将探讨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相互关系。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天津方言作为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同时也在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全面展示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增进对天津这座城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天津方言的特点天津方言,作为华北地区的一种地方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它既继承了华北官话的基础特征,又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特点。
在语音上,天津方言的发音清晰,语调明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例如,天津人常常使用儿化音,如“今儿个儿”“明儿个儿”,这种语音特点使得天津方言听起来更为亲切和生动。
天津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如将“人”读作“银”,“乐”读作“勒”,这些都是其他地方语言中所不常见的。
在词汇上,天津方言词汇丰富,表达力强。
它既有大量的土语、俚语,也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
例如,“嘎巴菜”指的是一种天津特有的早餐食品,而“愣子”则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倔强或固执。
这些词汇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使得天津方言更具地方特色。
浅析天津方言

浅析天津方言天津方言常会出现在春节晚会的小品里,还有相声名家的段子里,如马三立的“逗你玩”,天津话怎么就这么哏?喧嚣的火车站一句“嘛呀!”就能让你找到老乡,两眼泪汪汪,天津话怎么就这么有特点?李世瑜老先生跋山涉水探询天津方言的源头,天津话怎么就这么传奇?当我开始研究天津方言时,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她抱着琵琶等了很久……一、天津方言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方言的产生和积累须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且由时代和地域两方面决定的。
一种方言的形成主要原因有社会的分离、地理的阻隔、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接触。
在天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准确的依据: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
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天津卫志毛恺德政碑) 这说明了明初天津人口的主要构成是“军事移民”。
这些移民实行军事建制,“家庭承袭,邻里相望”,形成相对牢固的“语音小区”,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
而在天津民间流传着“燕王扫北”的故事。
明代朱元璋称帝后,封了很多藩王。
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屡建战功,故遭朱元璋忌惮。
为削弱他的实力,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
燕王朱棣不但扫北得胜,还把他从家乡安徽带来的士兵安置在天津地区戍边屯垦。
朱棣夺取帝位后,为天津赐名,还设立了天津卫。
相传移民者大都是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天津又是清代淮军的大本营,所以天津的地方话,受苏北江淮一带的方言影响较大。
2母方言:但是天津方言,不是天津地区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旧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土语,即天津话。
这个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一带接近唐山一带方言,西南和东南则接近静海方言。
由于方言岛内居民祖先可能是来源于明初的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北部。
因此,这个方言区内的语言与“岛”周围的天津土语有很明显的区别。
那么燕王扫北占据这个地方,有多少人,从哪里来,他们说的话怎么是天津话?怎么把静海话压倒的?天津方言近600年的身世,终于被破解,而为得到这一成果让一个青年变为一个古稀老人。
纯天津人的说话习惯

纯天津人的说话习惯纯天津人管那不叫那,叫内。
纯天津人管女人不叫女人,叫娘们儿。
纯天津人管男人不叫男人,叫爷们儿。
纯天津人管朋友不叫朋友,叫哥们。
纯天津人管妻子的姐妹的丈夫不叫姐妹的丈夫,叫一担儿挑。
纯天津人管情人不叫情人,叫姘。
纯天津人管小女孩不叫小女孩,叫小闺女儿。
纯天津人管姑娘不叫姑娘,叫小女儿。
纯天津人管肥皂不叫肥皂,叫胰子。
纯天津人管真漂亮不叫真漂亮,叫真遵。
纯天津人管火柴不叫火柴,叫洋火。
纯天津人管山楂不叫山楂,叫红果。
纯天津人管西红柿不叫西红柿,叫火柿子。
纯天津人管扫把不叫扫把,叫笤帚。
纯天津人管墙角不叫墙角,叫旮旯儿。
纯天津人管散步不叫散步,叫溜溜。
纯天津人管急了不叫急了,叫火了。
纯天津人管修理你不叫修理你,叫给你拿拿龙。
纯天津人管打你不叫打你,叫捋你。
纯天津人管拳击不叫拳击,叫捣皮拳儿。
纯天津人管不给面子不叫不给面子,叫掉脸儿。
纯天津人管来劲不叫来劲,叫上脸儿。
纯天津人管特别不叫特别,叫倍儿!纯天津人管好玩不叫好玩,叫哏儿!纯天津人管棒棒糖不叫棒棒糖,叫唆啦蜜!纯天津人管梳子不叫梳子,叫拢子!纯天津人管打喷嚏不叫打喷嚏,叫打嚏愤!纯天津人管找东西不叫找东西,叫撒么!纯天津人管买东西不叫买东西,叫学么!纯天津人管糖葫芦不叫糖葫芦,叫糖堆儿!纯天津人管乱动不叫乱动,叫奋鳅!纯天津人管参加不叫参加,叫掺和也叫惹惹!纯天津人管扔不叫扔,叫拽!纯天津人管可能是不叫可能是,叫横四!纯天津人管什么不叫什么,叫“嘛!纯天津人管拖把不叫拖把,叫墩布!纯天津人管骂人不叫骂人,叫卷街!纯天津人管这不叫这,叫介!纯天津爷们管怎么不叫怎么,叫嫩么!纯天津人管专家不叫专家,叫大拿!纯天津人管接吻不叫接吻,叫咬鱼儿!纯天津人管耍贫嘴不叫耍贫嘴,叫贫气!纯天津人管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不叫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叫发小儿!纯天津人管恶心不叫恶心,叫硌应!纯天津人管吝啬不叫吝啬,叫抠门儿!纯天津人管开玩笑不叫开玩笑,叫开涮!纯天津人管扔下事情不管了不叫扔下事情不管了,叫撂挑子!纯天津人管明白的事不叫明白的事,叫门儿清!纯天津人管脸皮薄不叫脸皮薄,叫面嫩!纯天津人管显摆本事不叫显摆本事,叫能个儿!纯天津人管仗义不叫仗义,叫板槽!纯天津人管脾气执拗不叫脾气执拗,叫拧!纯天津人管没见过世面的人不叫没见过世面的人,叫老坦儿!纯天津人管安静不叫安静,叫消停!纯天津人管馊主意不叫馊主意,叫幺蛾子!纯天津人管派出所不叫派出所,叫派所!纯天津人管劝业场不叫劝业场,叫劝场!纯天津人管吃不叫吃,叫塞!纯天津人管修理不叫修理,叫得楞!纯天津人管一群人不叫一群人,叫一帮一伙的!纯天津人管别扭不叫别扭,叫走机!纯天津人管拐卖小孩不叫拐卖小孩,叫拍花子!纯天津人管恶心不叫恶心,叫孬心!纯天津人管粗不叫粗,叫憨!纯天津人管讨厌不叫讨厌,叫腻味纯天津人管附近不叫附近,叫门口儿纯天津人管自己不叫自己,自个儿(或自己个儿)纯天津人把什么不叫什么,叫嘛。
天津地区涉水地名语言文化解析

周庆熙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区域的特色和风格。
天津地势低平,河流密集。
大、小河流约有300余条,天津的许多地名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天津、静海、武清、宁河、独流、东流等都直接反映出天津用水、观水、治水的亲水感情。
天津语言中对河边的地形、地貌更有精确的词汇表达,诸如:“沽、汀、瞿阝、垡、滩”等。
虽然都是描绘河边之地相关的特色词汇,但具体含义各有不同:以往对它们的研究都甚少,本文拟从字形、语义、语用以及地貌认知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依据《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归纳所作从字形的角度比较“沽、汀、瞿阝、垡、滩”并对其差异进行解释;下表是根据《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归纳所作:1、沽Gū:(小篆),部首为水,结构类型为形声、从水,声部为古声,构造为水、古;字典解释:水出漁陽塞外,東入海。
1.1、水: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
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
“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
1.2、古:故也。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沽水出漁陽塞外。
東入海。
漁陽下當有縣字。
水經曰。
沽河從塞外來。
南過漁陽狐奴縣北。
西南與濕餘水合爲潞河。
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爲笥溝。
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淸河合。
東入於海。
从水。
古聲。
沽:即河水流动发出“古”的声音。
2、汀tīnɡ:(小篆),部首为水,结构类型为形声、从水,声部为丁声,构造为水、丁;字典解释:平也。
2.1、水: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
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
“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
2.2、丁:象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汀,平也。
———《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谓水之平也。
水平谓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谓之汀。
”徐锴注:“水岸平处。
”汀:即能听到水流声的岸边。
3、“瞿阝”quān:部首为阝,构造为瞿、阝;字典解释:用于地名。
因《说文解字》无此字,该字应为后造字。
话说天津话

话说天津话天津话,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
天津地区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各处天津话仍有些许区别。
一般认为,天津话以南开区的语音最为纯正,南开区相当于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津仅有的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的地区)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区和娘娘宫(中国最北的一座妈祖庙)附近地区。
起源假说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后,认为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方言岛,提出了“天津方言岛”学说。
即天津话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
天津话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说法从民间传说出发,不少天津人都听老人讲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因此天津话的来源于苏、皖。
根据目前从历史及语音等角度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
历史“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
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
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
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
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
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
而天津卫内其他地区的人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与静海音包围天津方言岛的态势。
到了清朝,天津改为州,后来改为府。
天津在清代也是淮军的大本营。
天津同北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且天津还是离京城最近的大都市,不少官员、贵族等在此做官或修宅。
因此,宫廷用语开始影响天津话。
此时,天津话开始同北京话进行了双向影响。
天津话与北京话出现了大量相同的词汇与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期李青:城市水文防汛预警系统实现和应用71渠道查看城区各主要防汛点水文信息,尽量减少出
行避开积水路段,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从
而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城市防汛部门
可以通过该系统记录的历史数据和现有的数据分
析未来的走势,密切关注雨情变化,对未来强降雨
天气提早部署,及时排除积水.
参考文献:
[1] 吴乃康.浙江城市防洪问题研究[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学报,2008,20(4) :51 -54.[2] 刘延凯.城市防洪与排水[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 林祚顶.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 出版社,2008.[4] 刘文光.水文分析与计算[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GB /T 224S 2 —2008水文情报预报规 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 61 —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 规范[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 /T 174 —2005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 求及检测方法[S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5.
[8] 屠慧林,冯磊.平湖市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与运行[J ].浙江
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 J 0(3) :64 -66.
天津方言与水文化
天津是九河下梢.横贯市区的海河,将大清河、永定河、子牙河、北运河等多条河流与浩瀚的渤海连成一气,形成河海通津 的壮观.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势,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商埠,三北物流中心,南北交通枢纽,河海漕运码头.清乾隆举人杨一 昆所作《天津论》开篇即咏:“天津卫,好地方,繁华热闹胜两江.”天津的自然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水是 我们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
天津早期的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不管地名怎样演变,“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全市各个区县的 名称,大都有带“水”偏旁的字.这些水汽弥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特点.天津全市共有包括月牙河、西减 河、东减河、洪泥河、卫津河等人工河渠在内的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在天津地 名中确有典型反映.
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凡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如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 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东泥沽、三叉沽等.
俗语“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是说海河上游支流众多,大小约有300余条,所谓“九河”乃举其要者,一般指 北运河、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漳河、卫河、潮白河、蓟运河.所谓“三道浮桥”,指钞关浮桥、盐关浮桥、窑洼浮桥.所 谓“两道关”,指钞关和盐关.
天津话词语“撂旱地儿”,它的产生反映了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当年,乾隆下江南,乃至南北贸易,商贾往来,漕运粮盐 等,都靠水路行船.如果船行受阻,舟船搁浅,或把船撂在陆地上,那就意味着遭到横祸,无异于坐以待毙一这种情况就是“撂 旱地儿在天津人眼里,诸如“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落井下石”、“撺掇别人上房,然后撤梯子”、“把人撂在旱地儿上”等 等,都是“缺了大德”的恶行,是受谴责遭报应的.
天津俏皮话:“挑水的看大河一净是钱啦! ”说的就是以供水为业的人.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天津出现了以挑水 出卖为生的行业一水铺.运水到户的工具逐步变化:从最初的一根扁担俩水桶变为独轮车、双轮车,后又从人力车变为牲畜拉 木制水箱车,有的水铺还增添了供应开水的业务.天津民俗歇后语“水铺的锅盖一两拿着”,就道出了当年水铺炉灶烧锯末、用 大铁锅烧水的情状.仅在红桥、南开两区就保存了不少以“水铺”命名的巷名,例如水铺胡同、谢家水铺胡同、张家水铺胡同、杨 家水铺前胡同、郭家水铺胡同,单家水铺胡同等.
那时候的河岸并非石砌,大河流水乃是自然形成的土岸.于是挑水的人们便在岸边设立水梯子.这种木制水梯子形成阶 梯,自上而下通向水畔,一蹬一踏,避免挑水者失足落水,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河北区老地名水梯子大街就由于紧临人们挑 水的东河而得名.当年住在御河(南运河)两岸的人家吃水,也是要到河里去挑的.当地为了方便挑水,便在河岸上设立一座座 探入河面之上的水凳子,以免挑水者滑坡落水.杨柳青一带的水凳子,与天津东河畔的水梯子,原理相同,结构相近,只是水梯 子规模大些,水凳子规模小些.
自来水进入天津始于1898年.英商仁记洋行于是年开办了天津第一家自来水公司,水厂设在巴克斯道(今保定道)和达 文波道(今建设路)拐角处.从宝顺道(今太原道)东口由海河取水,后改为凿深井取水,在洛阳道和潼关道分别设立了两家分 厂.但供水范围只限于英、法租界.1904年由英商瑞记洋行创办、中外合资成立了济安自来水公司,水厂设在南运河南岸的芥 园.在城厢西北角建起一座水塔,成为当时天津的制高点.后各家水商逐渐将大河挑水改为经营自来水.这家济安自来水公 司,在天津经营了将近半个世纪,始终居于自来水供应之首.1948年,仅济安自来水公司下属的水铺就达620余家.
摘自中国水文化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