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硏究

合集下载

韩国语文法起源研究

韩国语文法起源研究

韩国语文法起源研究摘要:朝鲜半岛与我国接壤,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被中国控制,而后就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其经济文化以及政治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韩国语文法的起源是韩国语言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的虽然不多,但也有些成就。

从韩国语文法出现的时间来看,应该是受到了我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为了满足两国交往而逐渐形成的。

本文介绍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国内对于韩国语文法起源的观点,其二是分析了韩国语文法起源的复杂性。

关键词:韩国语文法吏读体音训音借一、韩国语文法起源的观点韩国文法的研究早在大韩帝国的后期就开始了,当时的代表人物是韩国的周时经,但是韩国的文化当时并不是很繁荣,其研究成果也很少,但这毕竟开创了韩国对自己语言文法的研究。

在近代,一些西方的传教士也曾经对韩国语言进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更多是在语法的框架建构上,更多是为了了解韩国文化和历史,以及韩国语言的使用,并没有对韩国语文法进行研究。

此后,随着韩国经济建设得以发展,其文化建设和研究也逐渐兴盛。

由于国内对于韩国语文法的研究很少,这里主要是选择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进行阐述。

我国的语言学者姜信沆提出韩语文法与吏读体有密切联系,虽然他并没有直接表达韩语文法起源于吏读体,或者吏读体就是韩语文法载体的结论。

但是,从其的研究作品就会发现,即使姜信沆只是说明韩语文法与吏读体的发达有密切联系,但这种观点实际上已经表露无疑。

什么是吏读体呢?我们知道,我们的汉语是独立的语言,周边很多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从汉语演变而来的,由于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朝鲜半岛都是中国的属国,其文化必将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作为韩国文化的主要载体,韩语实际上也是汉语的粘着语,也就是从汉语演化而来。

在长期的使用中,为了更为方便,人们总是想法尽量减少两者的差异,方便交流使用,于是朝鲜半岛的居民想到用汉式语言来表达韩语的语义,这主要是基于历史上中国的经济比较发达,朝鲜半岛的居民有与中国交流的需要。

经过长期的演化,人们习惯了用汉字的音训来表达韩文的形态变化,这种方法形成的文体就是吏读体。

关于韩汉汉字词的研究

关于韩汉汉字词的研究

关于韩汉汉字词的研究摘要:随着“韩流”和“汉流”在两国的出现,使得两国人开始注重语言学习。

作为朝鲜族的我在研究生期间学习时发现有很多的汉语词汇和对应的韩语有着很大的联系,有些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有些读音相同,意义不同,因此想通过自己学习汉字词的经历来对留学生教材《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中的汉字词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韩语汉字词;对比研究第一章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汇对比1.1汉字词的历史与由来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汉字词的情况,作者对留学生教材《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一和《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二中汉字词进行整理。

经整理发现:《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中汉字词共有167个,其中同形同义汉字词有98个,同形异义汉字词有18个,异形同义汉字词有51个。

韩语汉字词共占全书的百分之十一左右。

1.2同形同义汉字词“同形同义汉字词”就是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汇在形式上,含义上,都存在相对应的关系,且两者发音也十分相近。

因此无论是汉语学习者还是韩语学习者都很容易掌握,理解,在运用上都比较顺利,出现的错误也相对较少。

例如:人民-??(含义:泛指人)祖国-??(含义:自己的国家。

)1.3同形异义汉字词同形异义词是指完全或者部分意义不同的同形汉字词。

例如:??-(韩语中表示:父亲,家长,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汉语中表示:家父)1.4异形同义汉字词所谓异形同义汉字词是指词语形态不同,但是意义与汉语词汇相同的韩语汉字词。

例如:“??”一词含义为“称号”,而韩语发音为“号称”。

“??”一词含义为“痛苦”,而韩语发音为“苦痛”。

第二章汉字词习得偏误分析2.1受母语正迁移影响由于汉字词在韩语中的比重较大,同形词较多。

两者在词形,词义,发音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因此为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韩国留学生习得同形同义汉字词时,就出现了正迁移情况。

例如:??-公园,??-教授,??-教室,??-交通,??-空气,??-美国,?-山。

公园:我周末去公园踢足球。

汉语在韩国的发展历史

汉语在韩国的发展历史

汉语在韩国的发展历史
汉语在韩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在古代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公元1世纪至7世纪),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广泛使用,是政治、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工具。

随着历史的演变,汉语在朝鲜半岛的地位逐渐减弱。

在高丽时期(918年-1392年),朝鲜半岛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即韩文字,汉语的使用逐渐减少。

随后,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建立后,朝鲜王朝开始强调本土文化和语言,汉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然而,尽管汉语的地位下降,汉字仍然在韩国的文化和教育领域保持重要地位。

在朝鲜王朝时期,士人阶层通过学习汉字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且汉字在文学、历史和哲学领域的学习中仍然是必需的。

此外,汉字也在朝鲜半岛的官方文书和文化交流中广泛使用。

到了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朝鲜半岛开始引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体系。

这导致了汉字的使用进一步减少,韩文字的普及和推广。

在1945年朝鲜半岛分裂后,南韩继续推动韩文字的发展和普及,汉字的使用进一步减少。

然而,汉字在韩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许多韩国人仍然学习汉字,尤其是在学术、法律和商业领域。

此外,汉字在韩国的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有一定的存在。

第二章 朝鲜汉学

第二章 朝鲜汉学
新罗崔致远(857——928),被称为古代朝鲜汉文学的鼻 祖,12岁留学于唐,18岁中进士,在唐为官十年,有 《桂苑笔耕》20卷,其中五、七言诗一百多首。(其中 有三首有关云南的诗歌:《安南》、《天威径》、《平 蛮》;文三篇:《通和南蛮表》、《谢事南蛮通和事宜 表》、《贺入蛮史回状》。收入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 丛刊》第二卷)。
9
2、汉文散文
李朝人崔溥(1454——1504)的《漂海录》是古朝鲜 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的专著。1488年,崔溥乘船奔丧 途中,偶然被风浪吹到中国浙江沿岸,被疑为倭寇, 经多次审查明确身份后,由运河到北京,又经陆路 渡鸭绿江回国,历时4个半月,后奉李朝国王之命写 成《漂海录》。此书用汉文写成,5万余字,广泛记 录了中国明代大江南北的政治、经济、交通、风物, 对研究当时的地理交通和海防及外交均有重要的价 值。此书后被译成日、英等文字,1992年中国国内也 出了校点本。
7世纪末,朝鲜儒学家薛聪创立“吏读法”(采用汉 字的音和意记朝鲜语)以解释儒家经典,这是朝鲜 文字的先声。
直到15世纪中叶前,朝鲜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 1444年,李朝世宗的郑麟趾等人创制了朝鲜文字, 1446年颁布了《训民正音》,但是汉字仍然是官方和 知识分子使用的正统文字。1894年,朝鲜文字“谚文” 成为正宗,1910年汉字被废除。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征朝鲜,并设置乐浪、 临屯、真番、玄菟四郡。刘正《图说汉学史》把这 一年定为朝鲜汉学的开始。
公元372年,朝鲜三国时代中的高句丽王朝的小兽 林王开始设立中国式的太学制度。中国文化被正式 确立下来。
2
朝鲜的三国时代:约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高句(音 勾)丽(前37——668)、百济(前18——660)、新 罗(前57——935),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末年至隋。

浅析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的中国文化内容

浅析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的中国文化内容

浅析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的中国文化内容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文献,在教材的编写中舍弃了一些中国文化,同时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和传承。

下文将从教材的体例、内容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分析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内容。

首先,从教材的体例上看,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在排版上与中国的教材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章节序号、篇目号、章节标题等都是按照规范的格式进行排列的。

这说明了朝鲜时代的教育体系在汲取中国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教育传统。

其次,从教材的内容上看,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在中国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

教材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名著、诗词歌赋和古代历史文化。

例如,教科书中经常介绍《论语》、《中庸》、《大学》等经典著作,并引用其中的名言警句来进行教学;同时也涉及到诗词歌赋方面的教学,例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此外,还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教学,涉及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史,其中还包括历史名人的故事传说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朝鲜时代学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最后,从表达方式上看,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在呈现中国文化内容时采用了较为简洁和约束的语言方式。

通常是使用简洁的句式来表达思想,力求言简意赅,例如:“中真人是我们民族的一位伟大先生,代表了各种思想流派的精华。

他的学说充满了智慧和真理,具有极大的普世价值。

”等语言简短,表意明确。

同时,在表达方式上也注重了教学的普及化,常常选用耳熟能详的成语和俗语,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朝鲜时代的汉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这些教材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历史时期两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现象,也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一定的接受和传承。

同时,也为中朝两国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朝鲜朝前期的汉学家成果和吏学政策

朝鲜朝前期的汉学家成果和吏学政策

朝鲜朝前期的汉学家成果和吏学政策关于《朝鲜朝前期的汉学家成果和吏学政策》,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朝鲜朝的“事大交邻”外交政策影响了历代君主对汉学的重视程度,也成就了当时朝鲜王朝汉学家们卓越的汉语造诣。

朝鲜朝对汉学的各种奖励制度,汉学机构的建立,汉学者的培养政策推动了整个王朝译学教育的发展。

而朝鲜朝前期的政策影响了整个朝鲜朝汉学政策的走向和发展。

关键词:朝鲜朝前期; 汉学政策; 汉学教育; 汉学家; 吏学政策;国内关于朝鲜王朝的汉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偏重于具体汉学教科书和汉学书籍的研究,对于朝鲜朝的汉学政策介绍却是很少,朝鲜朝能出现很多优秀的汉学家、汉学教科书和汉学书籍,肯定有其政策上的可取之处。

本文将结合朝鲜朝前期的汉学教育讨论其汉学政策、史学政策、汉学家和汉学作品,以期为现代汉语对外教学政策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借鉴。

一、朝鲜朝的汉学政策朝鲜朝的汉学政策始于太祖时期,太祖元年八月太祖制定了科举法,设立文科、吏科、译科等三科,让吏曹掌管。

太祖二年九月颁旨设立了司译院。

司译院提调契长寿等人制定司译院制度,并强调根据生员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对其进行严明的赏罚。

朝鲜朝初期非常重视汉语的口语教学,汉语译官甚少有精通经史之人,在与明朝来访官员交流时,没有办法对经史义理对答如流。

所以,从太宗时期开始,汉学教育不再单单针对汉语口语,对译官的经史教育也投入很多。

太宗四年八月司宪府上疏建议道:“任命精于汉语者为训导官。

”[1](4)太宗十三年六月为了教授司译院学生们经史义理,在司译院设置了“文官训导官”之职,并在《经国大典》中,规定“汉学教授(从六品)四员、二员文臣兼,汉学训导(正九品)四员”。

[2](34)而在世宗朝时,世宗设立“汉学讲习官”之职,教授译官汉语知识和经史义理知识。

世宗十五年选拔优秀聪敏的子弟在司译院常习汉语,对此,礼曹记载道:“礼曹启,以入学选拣子弟二十人,并令仍会司译院,讲习汉文汉语,每於使臣赴京,以从事官,差送,从之。

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硏究

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硏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硏究张晓曼提要 韩国在朝鲜时期(1392-1910)与中国的交往十分密切,朝鲜学者对汉语的研究非常深入,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也极为突出。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进行分析,以利于我们今天的对韩汉语教学。

关键词 朝鲜学者;汉语研究;汉语教学中韩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尤其是语言上的交往更加密切。

古代韩国对汉语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今天中韩两国的交往更加密切,来华留学的韩国学生在留学生总数中是最多的。

探讨中韩两国的语言关系,利用古代韩国的汉语研究成果,解决今天韩国人学习汉语的困难,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对韩汉语教学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 早期的中韩语言交流中韩两国的交往始于汉代甚至更早,在韩国历史上有“箕子朝鲜”和“汉四郡”的记载。

汉字传入韩国的时间比较早。

古代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借用汉字来标记韩国语,使用汉字的时间比较长。

直到朝鲜时期,1443年创造出了韩国特有的文字《训民正音》,它是一种表音文字,沿用至今。

《训民正音》在语音以及造字结构上深受汉字的影响。

《训民正音》根据中国古韵五音分类的原则,将辅音分成五音,即:韩国牙音与中国古韵的角音相同,韩国舌音与中国古韵的征音相同,韩国唇音与中国古韵的羽音相同,韩国齿音与中国古韵的商音相同,韩国喉音与中国古韵的宫音相同;汉语音节分为声母、韵母,《训民正音》把韩文也分为初、中、终三声。

其中,初声相当于汉语音节中的声母,中声相当于汉语音节中的韵头、韵腹和元音韵尾部分,终声相当于汉语音节中的辅音韵尾。

韩文是由辅音和元音以或纵或横的方式组合成的音位文字,所以它的字形像汉字一样具有方块字的特点。

现在,在韩国语言中仍然使用汉字。

朝鲜学者在创制《训民正音》时,处处与汉语进行比较,如《训民正音》首句“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

因为一直用汉字记录韩国语,朝鲜学者认为自己的语音不同于中国语音,朝鲜语音与汉字不相协调,所以要创制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

韩汉成语比较研究

韩汉成语比较研究

韩汉成语比较研究中国和韩国是邻近的国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韩国曾在很长时期内,以汉语词汇作为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成语作为韩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深深打上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烙印,韩汉成语也因此有了较多的可比性。

标签:韩语汉语成语韩语的成语,从来源上来看,可分为两类:原生的和从汉语中引进的。

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化交流最基本的手段是语言。

从文字方面来看,中韩两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事实。

韩语书面语借用汉字作为记录符号的同时,通过文化的交流,也引进了不少汉语中的成语。

汉语成语在韩国叫“故事成语”“熟语”。

对韩语成语与汉语成语进行对比研究是颇有意义的。

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韩语中的成语,无论是从汉语中引进来的,还是韩语固有的,或者自造的,都与汉语成语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一、从汉语中引进的成语从汉语中引进的成语,在韩语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保留原生状态的引进成语这类成语是指从汉语中引进到韩语之后,还保留着引进时的状态,从形式到语义都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成语。

例如:一目了然唇亡齿寒孤掌难鸣一泻千里单刀直入束手无策刻骨铭心雪上加霜不可思议刻舟求剑先见之明苦尽甘来功亏一篑敬而远之巧言令色进退两难九死一生起死回生多多益善一触即发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神出鬼没战战兢兢有名无实同病相怜杀身成仁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四分五裂卧薪尝胆虎视耽耽这类成语比比皆是,在韩语成语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在《朝鲜语辞典》中共有918条,大约占四字格汉字成语的22.35%。

(二)记录形式上有些微改动的引进成语有些成语在从汉语引进韩语后,在记录形式上改动了其中的个别字,实际上是对个别语素进行了替换,但,替换之后,成语的内部结构和整体意义并未发生变化。

根据被替换语素的意义特点,又可以分为两小类:1.根据韩国的风俗、习惯,换用意义相同或语义范畴同类的字。

例如(破折号前边是引进形式,后边是改造形式):三顾茅庐——三顾草庐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茅”是“草”中的一类,“茅”多用来苫房顶,故将用茅苫顶的房子叫“茅庐”,也叫草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硏究张晓曼提要韩国在朝鲜时期(1392-1910)与中国的交往十分密切,朝鲜学者对汉语的研究非常深入,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也极为突出。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进行分析,以利于我们今天的对韩汉语教学。

关键词朝鲜学者;汉语研究;汉语教学中韩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尤其是语言上的交往更加密切。

古代韩国对汉语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今天中韩两国的交往更加密切,来华留学的韩国学生在留学生总数中是最多的。

探讨中韩两国的语言关系,利用古代韩国的汉语研究成果,解决今天韩国人学习汉语的困难,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对韩汉语教学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早期的中韩语言交流中韩两国的交往始于汉代甚至更早,在韩国历史上有/箕子朝鲜0和/汉四郡0的记载。

汉字传入韩国的时间比较早。

古代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借用汉字来标记韩国语,使用汉字的时间比较长。

直到朝鲜时期,1443年创造出了韩国特有的文字《训民正音》,它是一种表音文字,沿用至今。

《训民正音》在语音以及造字结构上深受汉字的影响。

《训民正音》根据中国古韵五音分类的原则,将辅音分成五音,即:韩国牙音与中国古韵的角音相同,韩国舌音与中国古韵的征音相同,韩国唇音与中国古韵的羽音相同,韩国齿音与中国古韵的商音相同,韩国喉音与中国古韵的宫音相同;汉语音节分为声母、韵母,《训民正音》把韩文也分为初、中、终三声。

其中,初声相当于汉语音节中的声母,中声相当于汉语音节中的韵头、韵腹和元音韵尾部分,终声相当于汉语音节中的辅音韵尾。

韩文是由辅音和元音以或纵或横的方式组合成的音位文字,所以它的字形像汉字一样具有方块字的特点。

现在,在韩国语言中仍然使用汉字。

朝鲜学者在创制《训民正音》时,处处与汉语进行比较,如《训民正音》首句/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0。

因为一直用汉字记录韩国语,朝鲜学者认为自己的语音不同于中国语音,朝鲜语音与汉字不相协调,所以要创制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

他们创制的辅音和元音也与汉语作比较,如:/[k]如-君.字初发声;[i]如-侵.字中声。

0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训民正音》也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左加一点则去声,二则上升,无则平声,入考证韩国历史,自高丽光宗(公元949-975年)年间开始用汉文进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并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高丽史73#志卷27#选举1》有记载:/光宗九年五月,双冀献议,始设科举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

0高丽中期文人学士把写汉诗作为高雅的风尚,汉诗开始流行并发达起来,由于作诗讲求合辙押韵,因此韵书在学术上便占有一席之地。

韩国古人十分重视中国的韵书,从高丽时代起,文人雅士乐于翻印中国韵书并广为流传。

现在已经很难确切考证当时被使用的中国韵书究竟有多少,但可推知自高丽中期以后使用的中国韵书不外《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等。

朝鲜时期中韩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交往频繁。

朝鲜王朝奉行/事大主义0政策,为了解决交往中的语言障碍,朝鲜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汉语,在国家语言政策上也推行汉语,朝鲜《太祖实录》卷六说:/我国家世事中华,言语文字不可不习,是以殿下肇国之初,特设本院,置禄官及教官教授生徒,使习中国言语音训文字体式,上以尽事大之诚,下以期易俗之效。

0设立了司译院,全力培养汉语的翻译学者并加强汉语教育。

朝鲜中宗也屡次申明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我国事大为重,吏文汉语,不可不敦劝也,事大交邻,乃大事,吏文汉语,重事也。

0所以在这一时期汉语的研究、汉文的翻译呈现出空前的盛况,涌现出很多汉语研究方面的学者和翻译者,他们写出大量的著作。

二朝鲜学者关于汉语研究的著述中国韵书的字音体系,到韩国以后逐渐被韩国语音同化,使得韩国人使用的汉字音与中国本土字音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朝鲜时代在创制《训民正音》之后,马上就着手编撰符合韩国汉字音体系的韩国韵书,首先完成的是刊行于1447年的《东国正韵》。

《训民正音》创制之后,为了学习汉语,1447年朝鲜世宗又命学者翻译明代官修韵书《洪武正韵》,直接用《训民正音》标记汉字字音,取名《洪武正韵训译》。

他们采用拼音的方式用《训民正音》这种表音文字来标记汉语语音本身就是一个创举。

古代中国一直用汉字给汉字记音,用字母以拼音法来为汉字注音也只是近代的事情。

他们分析汉语反切上下字,把它作为学习汉语的标准音。

/就正中国之先生学士,往来至于七八,所与质之者若干人。

殊方异域之使,释老卒伍之微,莫不与之相接,以尽正俗异同之变。

凡誊十余稿,辛勤反复竟八载之久。

0于1455年完成。

由于《洪武正韵》不能代表当时的北方语音,而且《洪武正韵训译》又/浩穰难阅而览者病焉0,世宗又命朝鲜汉学者申叔舟在它的基础上作出简本《四声通考》。

但由于《四声通考》也存在着/有音无释、承讹传伪、不合时音0等问题,所以朝鲜学者崔世珍在《四声通考》的基础上/证据古韵,抄着音解0,于1514-1517年完成了韵书《四声通解》。

《四声通解》是直接用韩字标记中国本土字音的韵书,是韩国人自撰的韵书。

韩国历代通用的韵书,有用汉字著述的中国韵书和用韩字翻译表音的中国韵书,有韩国人自撰的用韩字标记中国本土字音的韵书,以及用韩字标记韩国汉字音的韩国韵书,还有只用汉字编撰的韩国韵书。

这些韵书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汉字音的韵书(1)中国人所撰的中国韵书:《切韵》、《广韵》、《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蒙古韵略》、《洪武正韵》等。

(2)用韩字注音的中国韵书:《洪武正韵译训》。

(3)韩国人纯用汉字撰写的韩国韵书:《三韵通考》。

(4)韩国人撰写的用《训民正音》标记中国本土字音的韩国韵书:《四声通解》。

(二)韩国人撰写的用《训民正音》表示汉字音的韵图:《经世正韵》、《韵解训民正音》、《理薮新编》。

(三)以标记韩国汉字音为主的韵书:《东国正韵》、《华东正音通释韵考》、《三韵声汇》、《奎章全韵》等。

另外,从十四世纪起,在韩国出现了一系列学习汉语的识字课本,有成书于1346-1423年的《老乞大》、《朴通事》,1473年的《训世评话》,1517年前几年的《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释》、《老朴集览》(辞书),1670年的《老乞大谚解》,1677年的《朴通事谚解》,1745年的《旧刊老乞大》,1761年的《老乞大新释》,1765年的《朴通事新释》,1795年的《重刊老乞大》,大约1761年的《老乞大新释谚解》,1765年的《朴通事新释谚解》和1795年的《重刊老乞大谚解》。

朝鲜时期汉语方面的学者和翻译家有元闵生、李子瑛、契长寿、金听、李边、金何、李兴德、金有礼、申叔舟、张有诚、黄中、金自贞、李昌臣、宿瀣、安彭寿、崔世珍、朱良佑、尹溉等。

其中有些学者的贡献尤为突出,著有专著,有契长寿的《直解小学》、李边的《训世评话》、尹子云的《蒙汉用韵》、金自贞的《译语指南》、李昌臣的《日用汉语翻译》、申叔舟的《四声通考》、崔世珍的《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老朴辑览》、《四声通解》、《韵会玉篇》、《小学便蒙》等。

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崔世珍、申叔舟等人,他们的学术成就对于今天的汉语研究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三朝鲜学者关于汉语研究的内容朝鲜时期国家重视汉语,重视和中国的交往,所以在汉语研究方面有丰硕的成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五至十六世纪朝鲜学者崔世珍、申叔舟等人对汉语研究的贡献。

崔世珍的《四声通解》是一部不同寻常的韵书。

它对十六世纪初期的汉语语音作了翔实的纪录,书中有/正音0、/俗音0、/今俗音0的纪录,它勾勒出近代汉语语音演变的脉络,对于我们研究近代汉语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在这部韵书中,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韵书如《广韵》、《集韵》、《蒙古韵略》、《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也可以看到韩国韵书,如《洪武正韵译训》、《四声通考》等。

《四声通解》/正音0是《洪武正韵》和《洪武正韵译训》的音韵系统,/俗音0是申叔舟于1454年在编撰《四声通考》时记录下来的北京语音, /今俗音0是崔世珍于1517年写作《四声通解》时记录下来的北京语音。

从《洪武正韵》到《四声通解》一百四十多年间,关于汉语语音的演变在《四声通解》中都有翔实的记录。

我们可以了解入声韵尾的情况。

刊行于1375年的《洪武正韵》完整地保留了入声韵尾[p t k]。

十五到十六世纪,这些入声韵尾呈现出合并、消失的趋势。

这主要体现在申叔舟1454年编写的《四声通考》中,他把入声韵尾标写为喉塞尾[¹]。

1517年崔世珍的《四声通解》刊行时,他认为入声韵尾[l k p](韩国语入声韵尾为[l k p])。

在汉语俗音、《韵会》、《蒙韵》中已经不用,今俗音/谷0与/骨0、/质0与/职0音同,已经没有韵尾[l]、[k]的区别。

他据此删掉入声韵尾,使之变成了开尾韵。

讨论入声时,一般从韵尾和调类两个方面来考虑,尽管《四声通解》的入声韵尾已经消失,但是入声调类还保留着,没有并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这类似于现代长沙话,入声韵尾消失了,但入声调仍然自成一类。

这说明入声韵正处于由促声向舒声转化的阶段,而且这一转化已经完成了韵尾的合并、消失的过程,但是入声调类的转化还没有完成,处于中间阶段。

可见,入声的转化过程首先是韵尾的合并消失,然后才是调类的转化。

可存本音,故上字两点。

若下字为虚,或两字皆语助,则下字呼为去声。

0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上上连读变调的问题。

文中说,如果相连的两个字都是上声,那么前一个字呼为阳平,后一个字仍为上声。

如果上上相连,后一字是虚词,或者两个字都是虚词,那么后一个字呼为去声。

相连的两个字都是上声,前一个字呼为阳平,后一个字仍为上声。

可以这样表示/上声+上声→平声浊音之势(阳平)+上声;上声(实词或虚词)+上声(虚词)→上声+去声0。

这种变调,现代北京话仍然如此,这是声调的异化,第一个上声被第二个上声异化为阳平。

《翻译老乞大朴通事》是崔世珍1515年完成的,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上上连读变调0这一声调变化原理,可见其敏锐的观察力。

四利用朝鲜学者的学术成果更好地进行对韩汉语教学古代韩国对汉语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他们的著述之丰富,涉及内容之广泛,观点之精确在世界各国对汉语的研究中都是少见的。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指导我们的对韩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出简便易学的路子。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首先是汉语的声调,特别是/上上连读变调0。

古代韩国语是有声调的语言,现代声调已经消失,只保留了音节时值的长短,一般来说,仄声音节时值比较长,平声音节时值比较短。

利用这一特点首先可以区分出阴阳平和上去声。

然后再根据汉语的声调调值去练习。

/上上连读变调0是声调异化的结果,第一个上声被第二个上声异化为阳平。

产生异化作用的原因是发音人在发音时为了避免老是重复发同一个音带来的不便而临时改变另一个语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