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旱獭为什么有鼠疫

合集下载

庚辛年间东北鼠疫成因

庚辛年间东北鼠疫成因

20撰文/王文友,贾宏康,陈 健庚辛年间东北鼠疫成因庚辛年间,震惊世界的流行性肺鼠疫在中俄边界满洲里爆发,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沿铁路线迅速扩展到东北内地并波及京师、直隶、山东等地区。

有关此次鼠疫爆发及蔓延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本文从滥捕旱獭、防疫意识淡薄、发达交通助推大规模人口流动、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等方面探析鼠疫爆发并蔓延的原因。

此次东北鼠疫,从1910年10月25日首次出现在满洲里,随后蔓延东北全境,甚至波及直隶、山东等部分关内地区,止于1911年4月18日,侵袭东北近半年,给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据领导此次抗疫斗争的伍连德医生估算,“死亡人数至少在6万左右”,造成了当时人民的大量死亡。

灾难往往能给人以启示,是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一面镜子。

1910至1911年东北地区爆发的鼠疫,其危害之大、波及范围之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曾说过“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

病毒是一直伴在我们人类生活当中并时常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一百多年前东北地区鼠疫的爆发与蔓延很有必要。

笔者故选此题,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斧正。

滥捕旱獭,接触疫源满洲里的山中有很多的旱獭。

由于此地地广人稀,人和旱獭直接接触的机会是很小的。

但“其皮极细软”,加之在20世纪初,由于人们掌握了加工旱獭皮毛的工艺,使其成色可以和貂皮相媲美,故“每年运往欧洲者,其数甚多”此外,旱獭的肉可食用,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均较高,所以捕杀旱獭有利可图,刺激了大量的人来到满洲里捕杀旱獭。

旱獭鼠疫的爆发具有季节性。

旱獭至秋冬之际有一种疫病流行,“旱獭染毒则不能行动。

故野获者大都无疫;其有疫之旱獭,必系获于穴中者。

”有经验的猎户能分辨出患病的旱獭,因此绝不会轻易去捕杀。

但在捕杀旱獭的队伍中,存在大批无狩猎经验的劳工,在狩猎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分辨旱獭健康与否的能力,亦缺乏防范意识,不加区分,将染病的旱獭列入其捕杀的行列中,这样必然会感染鼠疫。

动物科普知识—天下第一网红鼠土拨鼠,80%的人都用过它的表情包

动物科普知识—天下第一网红鼠土拨鼠,80%的人都用过它的表情包

动物科普知识—天下第一网红鼠土拨鼠,80%的人都用过它的表情包欢迎你来到《超级饲养员的动物园课》,和我一起探访动物园的后台,聊聊动物园里的新鲜事。

咱们的课程又再次启动更新了!鼠年的第一课,我们就来聊聊鼠。

爱干净的小老鼠在之前的课程里,杨老师已经跟你说过,“鼠”也叫啮齿类动物,它们是哺乳动物里的一大类。

除了大家很熟悉的老鼠、松鼠、仓鼠之外,还包括咱们之前介绍过的豪猪——像豪猪这样名字里完全没有“鼠”字的动物,也是鼠类家族的一员。

鼠类,或者说啮齿类的一大特征,就是它们有两对不断生长的门牙,必须啃咬东西来把门牙磨短,不然,持续生长的门牙就会长得过长,影响它张嘴、吃饭。

在有些人的印象里,鼠类不怕脏。

这个印象,来自生活在下水道里的老鼠们,它们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而且喜欢去垃圾箱里翻找食物。

但是,这只是因为,老鼠们适应了咱们人类城市的生活。

在野外,鼠类其实很爱干净,它们喜欢通风、干爽的环境,很多鼠类还喜欢洗澡。

注意,对动物来说,洗澡可不一定只能用水洗,有些动物会用沙子来洗澡,这叫沙浴。

主人在小玻璃缸里装了一些沙子,来给宠物鼠提供沙浴通过在沙子里打滚,动物就能蹭掉自己皮肤和毛发上的油脂,让自己保持清爽。

鼠类就喜欢沙浴,如果你家里养了仓鼠,应该给它准备一小盆沙子,让它可以给自己洗洗澡。

网红鼠叫不出“啊”好,现在你对鼠类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接下来,我要给你介绍我们的“天下第一网红鼠”:旱獭,干旱的旱,獭是懒惰的懒换成反犬旁。

旱獭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不过,还有人管它们叫土拨鼠,这个名字你应该听说过吧?我在屏幕上放了一张旱獭表情包,它大概是全天下被用得最多的一张鼠类表情包了,哪怕你没自己用过,你也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它,所以我说它是“第一网红”。

很多人给这张表情包配上了惊叫“啊!”其实,这是不对的。

旱獭的确会这样站起来报警,不过,它可没法发出“啊”这个叫声。

在今天这节课的结尾,我会给你学一下旱獭真正的叫声。

旱獭这种动物,圆滚滚、胖乎乎的,大概跟一只小胖猫差不多大。

110年前,那场在东北爆发的鼠疫

110年前,那场在东北爆发的鼠疫

110年前,那场在东北爆发的鼠疫作者:馒头大师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20年第04期1這一年,是1910年的9月。

每年的这个季节,大量猎人涌入位于中国东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满洲里,开始大规模捕猎一种被称为“旱獭”的动物。

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用我们比较熟悉的称呼,就是“土拨鼠”。

旱獭的肉是可食的,脂肪可以入药,但最珍贵的,还是它身上的毛皮。

旱獭的毛皮皮质好,坚实耐磨,经过加工后可以和貂皮媲美,所以在20世纪初的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在宣统二年(1910年)这一年,一张旱獭皮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1.2卢布——大致相当于当时的一两白银。

仅1910年,从满洲里出口的旱獭皮就达到了250万张。

每年的9月前后是土拨鼠皮毛生长得最好的季节,所以人手短缺的俄国人就雇佣了大量华工,一起捕捉旱獭。

那些从直隶和山东被招募过来的中国苦力们,最初并没有什么捕捉旱獭的经验,但好在这个季节的土拨鼠相对便于捕捉,劳工们很快学会了捕捉的方法。

尤其是他们发现运气好的话,会遇到一种“呆笨”的旱獭:这类旱獭步履踉跄,碰到猎人时既不能跑,也不会叫,而是傻傻地呆在原地,只需要一棒子打死就行。

猎人们发现,这类旱獭的眼睛中有乳白色的云状物体,而且会被同类抛弃,不被允许与其他旱獭同居一穴。

每每遇到这类旱獭,猎人们就会庆幸自己运气不错。

他们也知道,这是一只生病的旱獭,不费什么力气就能捕捉到。

他们像对待其他旱獭一样,将它们的皮徒手用刀剥下,至于肉,则作为一顿改善伙食的大餐。

至于这只旱獭究竟生了什么病,大家并不关心。

事实上,以当时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平,也根本不可能得知旱獭究竟得了什么病。

旱獭得的是由耶尔森菌属中的一种引发的烈性传染病。

这种传染病,曾在14世纪中期短短六年时间里,导致近3000万欧洲人死亡。

它曾被称为“黑死病”,但有更官方的叫法:鼠疫。

2在那一年,究竟是谁先感染了鼠疫,有多种说法。

鼠疫的预防和控制

鼠疫的预防和控制

2021/10/10
11
3、呼吸道侵入:肺鼠疫的咳痰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当 咳痰形成飞沫时, 就有造成空气传播由呼吸道侵入的危
险。鼠疫菌侵入呼吸道大都侵犯支气管或肺泡,也有的可 能停留于扁桃体上形成慢性带菌。另外,飞沫也可能落入 眼结膜内,引起眼鼠疫。
4、胃肠道侵入:吃下未经煮熟的带有鼠疫菌的野生动 物肉, 而引起肠鼠疫的也屡见不鲜。在我国西北地区因
”无症状鼠疫“或称隐性感染者
2021/10/10
18
最常见的是腺鼠疫,其次是肺鼠疫,
这两型鼠疫最有实际意义
2021/10/10
19
旱獭鼠疫疫源地病型(青海1953-1962年)
肺型鼠疫 腺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
2021/10/10
20
旱獭鼠疫疫源地病型(青海1953-1962年)
肺型鼠疫 腺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
2021/10/10
40
(9)轻型鼠疫
轻型鼠疫一般包括治愈的无典型鼠疫病程经 过的病例及能走动的腺鼠疫,又称逍遥型鼠 疫。这类病人在流行过程中往往不易被发现, 有时流行过后从其血清中查出鼠疫抗体,但 无既往鼠疫菌苗接种史。有类似感冒等不适 症状,未经治疗而自愈。
2021/10/10
41
四 鼠疫的诊断
2021/10/10
24
腋下淋巴结 2021/10/10
25
2021/10/10
26
2021/10/10
27
(2)肺鼠疫
肺鼠疫有继发性肺鼠疫和原发性肺鼠疫。 继发性肺鼠疫是由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经 血行播散而引起的。原发性肺鼠疫是直接 吸入含鼠疫菌的空气飞沫被感染的。
主要表现为呼吸首感染的特有症状。咳 嗽、胸痛、呼吸困难、咳稀薄泡沫样血痰。 由于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口唇、颜面及 四肢皮肤发绀,甚至全身发绀,故有“黑 死病”之称。

鼠疫预防知识

鼠疫预防知识

鼠疫预防知识1、鼠疫是主要在小动物啮齿动物及其跳蚤中间传播的一种动物源性疾病;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菌,该菌也可通过受感染跳蚤的咬伤、直接接触、吸入和吃入传染物吃入的情况极少有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鼠疫是人类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中的甲类传染病,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为30%-60%;2、通过空气感染了鼠疫菌后可能在1-6天内发病;3、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它啮齿类动物,根据调查结果,青藏高原最主要最多见的是牧区草原上数量很多的旱獭,其他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藏系绵羊及多种鼠类等,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染给人;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是肺鼠疫病人;2鼠疫的传播途径:人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肺鼠疫病人传播;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预防接种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4、受感染者通常在3-7天潜伏期之后,开始出现“流感样”症状;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烧、虚弱,迅速并发肺炎而出现呼吸短促、胸闷、咳嗽,有时咯出血痰或稀薄泡沫;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如果不及早治疗,肺鼠疫通常导致呼吸衰竭、休克和猝死;视传染途径而定,临床鼠疫感染通常表现为三种类型:腺鼠疫、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1腺鼠疫的主要症状:腺鼠疫是由传染性跳蚤咬伤造成的最常见的鼠疫类型,是鼠疫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型;鼠疫菌通过咬伤部位进入皮肤并通过淋巴系统到达最近的淋巴结;由于鼠疫菌将在此处大量繁殖,淋巴结因此变得红肿;肿胀的淋巴结被称为“腹股沟淋巴结炎”,剧烈疼痛,非常痛苦,并且会在感染晚期作为开放性溃疡化脓;2肺鼠疫的主要症状:肺鼠疫是鼠疫的最致命和极少见的类型;通常肺鼠疫是由最初腺鼠疫晚期感染的继发性传播引起的;原发性肺鼠疫是由吸入烟雾状传染性飞沫造成的,并可在没有跳蚤或动物卷入的情况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3败血型鼠疫的主要症状:败血性鼠疫在感染直接通过血流传播时发生,但无“腹股沟淋巴结炎”的迹象;也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病人有极度明显的全身反应,...5、不同;鼠疫病菌引发两种类型的鼠疫;但是,二者传播途径不同,症状也不同;肺鼠疫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腺鼠疫则不能;肺鼠疫影响肺部,人通过吸入空气中的细菌而感染,而腺鼠疫则因受到被感染跳蚤咬伤或皮肤伤口接触受染物所致;如果腺鼠疫不接受治疗,细菌会通过血液传播而感染肺部,引起现发性肺鼠疫;6、鼠疫病菌感染肺部引发肺鼠疫;它是通过感染者或动物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而传播的;通常与患者或被感染动物直接的近距离接触2米以内后发生;如果没有医治,腺鼠疫或败血性鼠疫患者体内的细菌扩散到肺部后,也可能引发肺鼠疫;7、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我国29例,集中在西双版纳;截止2003年,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9个省自治区、278县市、区,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二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至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六个省区;1994年毗邻的印度暴发鼠疫693例;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常重要;8、1流行情况:疫源地空间分布广、面积大;染疫动物和昆虫种类多;动物间鼠疫流行点多、持续时间长、年季变化不明显;人间鼠疫流行,常发生于动物间鼠疫之后;对于鼠疫,国家都有标准的公共卫生响应机制,可以随时控制;2季节性:人间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这与鼠类繁殖活动有关;3职业性:人间鼠疫首发病例常与职业有关,如狩猎者等;首发病例即本次疫情第一个发病的人;9、可以;与被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后,如果在接触后7天内开始接受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发病的可能性;治疗包括至少服用7天的抗生素;如怀疑自己感染了肺鼠疫,应寻医诊治;10、可以;根据治疗专家的意见,如诊断为鼠疫疑似病例,患者应住院并进行医学隔离;同时,进行化验测试,包括鼠疫菌的血液培养及淋巴腺、血液和唾液样本的显微观测;取样完毕后,应尽早抗生素治疗;为了预防高死亡率的危险,应在首次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服用抗生素;有几种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鼠疫;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时的早期,可能要对生物战剂鼠疫菌进行试验,以确定哪种抗生素对于所使用的某种具体生物战剂最有效;密切接触过鼠疫患者尤其是肺鼠疫患者的人员应进行诊断、医学隔离和评价;11、治疗鼠疫的特效药物是链霉素、其他氨基甙类抗菌素如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也有较好的疗效,磺胺类药物对鼠疫有一定的疗效,常用于鼠疫的辅助治疗和预防性投药,常用的有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片、增效联磺片等;治疗中选用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可提高疗效;12、治疗原则可归纳为四句话:消毒隔离、防止传播;及时治疗、减少死亡;正确用药、提高疗效;精心护理、促进健康;鼠疫病人如不及时治疗,容易死亡,尤其是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病死率为30%-60%;若及时抢救,方法得当,注意血压变化,防止休克,绝大多数病人能够治愈;因此,对鼠疫病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3、快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极其重要;如果得到及时诊断,有效的治疗方法几乎可使所有鼠疫患者得到治愈;这些方法包括服用抗菌素和采用支持性疗法;14、对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时间在9天内的人,要进行健康隔离即所说的“留验”;如已去外地,应当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每日测体温2次;用磺胺类或广谱抗菌素进行预防性服药,诊察病人及解剖尸体参加者也必须事先服用;15、报自毙旱獭及其它原因不明的病死动物;报诊断不明的高烧、腺肿、咯血病人;报诊断不明的急死病人;16、不剥食旱獭和其它原因不明的病死动物,不接触鼠疫病人及疑似病人;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17、鼠疫疫苗曾经得到广泛使用,但未证实它是一种可有效预防鼠疫的做法;在暴发情况下不建议将疫苗用于直接保护;疫苗注射只建议用于有极高危的人员,例如实验室人员或在疫区工作的人员;到有鼠疫发生的国家旅游的人士通常都没有必要接受注射,除非他们接触鼠疫的机会非常高;就算如此,他们服用一个短暂的抗生素四环素或多西环素预防药物疗程是较为上算的;18、预防措施的目标是使民众了解动物源性鼠疫活跃的地区并在鼠疫流行地区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跳蚤咬伤和处理尸体;民众应避免直接接触传染性组织或接触肺鼠疫患者;19、1立即就医诊治:为预防疾病,肺鼠疫感染者必须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疗;如果感染后发病,应在首次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服用抗生素,以减少死亡的危险性;2报告: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以便立即开始调查和控制疫情;3如怀疑是生物恐怖袭击,卫生部门将通知有关部门,国家将迅速应对;20、直接和密切接触肺鼠疫患者,应当佩戴一次性外科医生用口罩;患者应隔离,并在抗生素治疗的至少48小时内进行医学隔离;接触过传染性患者后,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疗可以预防发病;21、耶尔森菌容易被阳光或干燥条件所杀灭;即使如此,这种细菌最长可以存活一小时,具体视情况而定;22、1在人类病例暴露的地区查明最可能的感染源,通常寻找有大量小动物相继死亡的群集地区;采取相应的卫生和控制措施以终止暴露源;2确保向卫生工作者传播关于鼠疫疫区、鼠疫临床特征和病例定义的信息;3核实是否已对患者进行适当抗菌素治疗并且疫区有足够的抗菌素用以治疗后续病例;4隔离肺鼠疫患者;5获得标本进行实验室确认;23、鼠疫的诊断和确认需要实验室检测;恢复和鉴定来自患者样本的鼠疫菌培养对于确认是必需的;根据鼠疫的表现形式:腹股沟淋巴结炎样本、血液和痰是用于快速检测和培养的最适宜的标本;可对感染初期和晚期采集的血清进行检查以确认感染;快速纤维素试纸试验已可供现场使用,迅速筛查患者的鼠疫菌抗原;应采集标本并将其送往实验室进行鼠疫检测;24、1开展调查以查明在该地区鼠疫的地方性动物病周期中涉及的动物和蚤类物种并制定一项环境管理规划以限制其潜在传播; 2对动物源性疾病疫源地的积极长期监测和快速应对以便在兽疫流行暴发期间减少接触,以便在减少人类鼠疫方面取得成功; 3国家已建立了鼠疫检测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应对和控制疫情;25、全国公共卫生机构储备了大量药物供遭遇生物恐怖袭击时使用;这些药物可以在12小时内运送到境内的任何地点;。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小型哺乳动物。

它们外形可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近年来,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的病原体。

研究表明,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的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氏菌。

鼠疫耶尔森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鼠疫菌属。

其主要通过跳蚤的叮咬进行传播。

当染疫的跳蚤叮咬人或动物时,人或动物就会患上鼠疫。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喜马拉雅山脉是喜马拉雅旱獭的主要栖息地,也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之一。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有着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于维持鼠疫耶尔森氏菌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喜马拉雅旱獭作为鼠疫的宿主,也为鼠疫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媒介。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鼠疫疫情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鼠疫疫情,给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公众的鼠疫预防意识等,以减少鼠疫的传播和危害。

此外,为了更好地应对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研机构和专家们可以深入调查鼠疫疫情发生的具体地点和原因,了解喜马拉雅旱獭和鼠疫耶尔森氏菌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种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为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提高公众的鼠疫预防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公众应该加强对于鼠疫的了解,学习如何识别和预防鼠疫的方法。

此外,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减少鼠疫的传播。

综上所述,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加强预防控制工作,我们相信可以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总结:喜马拉雅旱獭鼠疫作为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自然疫源地,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中国三次大鼠疫,罪魁祸首是“土拔鼠”

中国三次大鼠疫,罪魁祸首是“土拔鼠”

中国三次大鼠疫,罪魁祸首是“土拔鼠”鼠疫,在欧洲叫做黑死病,从1347至1353年,席卷欧洲"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

在中国,关于鼠疫病状的描述,出现于610年隋朝,而成书于652年的《千金方》中,孙思邈已经明确提出了“恶核”的概念,这就是我们今天称作的腺鼠疫。

1913年5月,伍连德在《柳叶刀》发论文,指出,1910 年11月至1911年3月,爆发于满洲里,死亡人数6万的东北大鼠疫,旱獭是罪魁祸首,源头是俄国大乌拉站一间华人工棚里,这是世界上历次烈性传染病中唯一的一次精确定位。

其实,除了这次东北大鼠疫,近代中国还有两次鼠疫爆发,分别是:1917年8月~1918年4月,爆发于绥远伊克昭盟乌拉特前旗扒子补隆(今新安镇),死亡14600人;1920年10月至1921年1月,始于海拉尔,死亡9000人。

这三次鼠疫,均与一种动物有关,它就是旱獭。

我们仅以1910年东北大鼠疫具体分析。

旱獭又名土拨鼠,平均体重4公斤以上,肉可以食用,皮毛可以制成裘皮。

对于旱獭的猎杀,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其中,尤以1910年的东北大鼠疫爆发前夕最突出。

当时,大量俄国人居住在哈尔滨,他们对貂皮大衣非常痴迷,但是貂皮太少了,于是很多商人就把眼光投向了旱獭,用旱獭皮充貂。

相关数据显示,当时东北市场上的假紫貂皮超过了250 万件。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

当时,也有相关人员意识到了潜在危险,为了预防鼠疫,一再发出严禁捕杀旱獭的禁令,但铤而走险者大有人在。

旱獭传播鼠疫主要三个途径:跳蚤传播;飞沫传播;饮食传播。

那时,人们对鼠疫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是跳蚤从老鼠身上传播给人类的,是普通的腺鼠疫,对于通过人与人在空气中飞沫传播的肺鼠疫没有认识。

1910年东北大鼠疫就在这种情况下突然爆发了。

1910年11月,今天哈尔滨道外区,突然爆发瘟疫,市民一家一家死亡,前来调查的警察、中医大夫也没能幸免。

继而迅速扩散到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东北重镇,之后,疫情随着四散逃亡的人们迅速入关,北京、天津、济南也出现死亡人员,到1911年2月,6个月至少死了6万人。

旱獭是什么动物?旱獭有什么危害?

旱獭是什么动物?旱獭有什么危害?

旱獭是什么动物?旱獭有什么危害?
【常见问题】旱獭是什么动物?旱獭有什么危害?
【专家解答】旱獭是大型啮齿动物,共有14个物种。

体型粗壮,体长为500毫米,体重4-5千克。

尾短为110毫米。

四肢粗短,前爪发达,适于掘土。

背部毛呈黄褐或淡褐色。

春季毛色淡。

腹部土黄色。

图:喜马拉雅旱獭
旱獭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

以牧草嫩芽、根为食。

秋季啃食茎、叶。

一般清明出蛰。

早晚活动。

出蛰后十天左右开始交配,年产1次,胎产2-9仔。

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

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

白天活动,草食,食量大。

取食时,有较老个体坐立在旱獭丘上观望,遇危险即发出尖叫声报警,同类闻声迅速逃回洞中,长时间不再出洞。

秋季体内积存大量脂肪,秋后闭洞处蛰眠状态,冬眠,次年春季3-4月份出洞活动。

旱獭最大的危害是传染疫病,它们是鼠疫等病原体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寄生虫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旱獭在密度不高
时,对草场危害并不大,只有数量较多时才能造成危害,与牲畜争草,每只旱獭活动期(即非冬眠期)总共可食牧草25kg;它们的挖掘活动破坏草场,洞口附近挖出的土,形成较大的土丘,由于挖洞较深,常把碎沙石块翻出地表覆盖草场。

【专家解答】旱獭是大型啮齿动物,这种动物以牧草嫩芽、根为食,常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它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们是鼠疫等病原体的自然宿主,容易传染疫病,具体的上文本人为您做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獭为什么有鼠疫
小编希望旱獭为什么有鼠疫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艾滋病、结核、非典、流感、乙肝都是重大疾病吧?可是它们和鼠疫相比,只有“自叹不如”了,鼠疫和霍乱一起并列为甲类传染病。

那么旱獭为什么有鼠疫?
鼠疫在人类历史上可是“罪恶昭彰”,鼠疫给人类造成了严重危害。

那么旱獭为什么有鼠疫?
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氏菌,通常存在于鼠群之中。

寄居在老鼠身上的的跳蚤叫做鼠蚤,喜欢喝老鼠血,它们会在老鼠身上跳来跳去,传播鼠疫耶尔森氏菌。

鼠疫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通过鼠、旱獭身上的跳蚤吮吸病鼠血液,然后再叮咬人,使人感染。

感染后表现为局部淋巴结化脓性肿大和全身的中毒症状,被称为“腺鼠疫”。

少数情况下鼠疫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肺部感染,成为“肺鼠疫”。

腺鼠疫也会发展为肺鼠疫。

另外,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因剥食患有鼠疫的旱獭、病绵羊和病犬而直接感染皮肤伤口导致鼠疫的报道。

无论哪一种感染途径,一旦鼠疫杆菌进入到血液中就可以发展成“败血型鼠疫”,导致患者迅速死于这可怕的“黑死病”。

旱獭的危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