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戴望舒《雨巷》课文讲解分析

合集下载

雨巷课文精讲

雨巷课文精讲

雨巷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他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雨中徘徊,渴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该诗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自己感到孤独时的惆怅和迷茫的情绪。

二、文章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常见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戴望舒《雨巷》赏析12篇

戴望舒《雨巷》赏析12篇

戴望舒《雨巷》赏析12篇戴望舒《雨巷》赏析12篇戴望舒《雨巷》赏析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雨巷》 文章解析

《雨巷》 文章解析

《雨巷》文章解析雨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由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

诗中描绘了一个凄凉萧索的雨巷,以及主人公对逝去的青春和追寻的爱情的思念。

本文将对《雨巷》这首诗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主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雨巷》的意境。

诗人以雨巷为背景,通过雨水的落下萧瑟、窗户的钝响等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凄凉悲伤的环境。

整个巷子弥漫着阴郁的氛围,像是被岁月遗忘的角落。

在这个雨巷中,没有快乐与希望,只有朦胧的灯光和寂寥的回音。

通过描绘这个凄凉的场景,诗人让读者对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更加深刻共鸣。

其次,我们来分析《雨巷》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比如,诗中描绘了“雨蝙蝠”的形象,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在寒冷的夜晚飞舞的蝙蝠,进一步强调了雨巷的阴暗和孤寂。

此外,还有“沉默的星星”,将星星与寂静联系在一起,使得整个雨巷更寂寥凄凉。

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和意象,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他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最后,我们来探讨《雨巷》的主题。

通过对诗的细读,我们发现其中主要表达了对青春的追忆和对逝去爱情的思念。

诗中提到“铜钱”、“宿醉”的词语,可以联想到年轻时的欢乐与疯狂。

而“小雨”、“木瓜”的词语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柔情脉脉的场景,使人们对爱情产生了浓厚的联想和思考。

通过这些抒发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青春和爱情的深深思念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结起来,《雨巷》是一首具有浓厚情感和深刻思考的诗歌作品。

通过雨巷的描绘、比喻和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凄凉悲伤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主人公内心的世界。

同时,诗人通过对青春和爱情的追忆与思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独特而细腻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与思考,感受到生命与爱情的无常和珍贵。

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雨巷》中体味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大学语文戴望舒《雨巷》课文讲解分析报告

大学语文戴望舒《雨巷》课文讲解分析报告

〔三《雨巷》赏析
❖ 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 〔3和谐优美的音律 ❖ 字:一韵到底; ❖ 词:大量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 清新婉转,节奏舒缓,旋律轻柔细腻. ❖ 〔4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 ❖ 雨巷、丁香、姑娘等词句反复出现,形成重章
叠句、一唱三叹的音乐效果. ❖ 叶圣陶称赞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
别出现了几次? ❖ 思考:这些词语的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 雨巷4次,丁香7次,姑娘2次〔女郎1次 ❖ ang韵反复出现,形成重章叠句、一唱三
叹的音乐效果.
〔三《雨巷》赏析
❖ 思考: ❖ 姑娘在这首诗中反复出现,但有一次作者
把"姑娘"换成了"女郎",为什么? ❖ 把"姑娘"换成"女郎",而且是"梦中""飘
作业
❖ 三、第六周三个组讲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 1、第1组,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并阐释文章的几层
内涵〔题目,象征意义、情感内涵等. ❖ 2、第2组,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词语、句式、修
辞手法等. ❖ 3、第3组,讲解文中的典故,选择重点,无需面面俱
到;
报告要求
❖ 1、一定要结合课文〔第几页,哪一段,哪一句 话讲解;
元".
补充思考
❖ 《雨巷》自诞生之后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为 什么?
❖ 除了其艺术上的成功之外,还因其主题意象的 多重性:
❖ 1、政治抒情 ❖ 2、爱情追求 ❖ 3、人生失意 ❖ ……
作业
❖ 一、预习第二单元·散文概述 ❖ 二、熟读《听听那冷雨》〔15段,第五周以小
组为单位抽查阅读情况,满分8个铜币,一个人 读得不熟<磕磕绊绊,不流畅,甚至不认识字>扣 1个铜币.感情充沛,流畅,有韵味额外加2个铜 币. ❖ 〔音频

解读戴望舒《雨巷》

解读戴望舒《雨巷》

解读戴望舒《雨巷》解读戴望舒《雨巷》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的身影,飘逸成无数的丁香花,布满深深的雨巷。

我愿作无数只粉蝶,围绕在丁香花左右,有一只飞往你的心梦筑巢。

我愿在无数个寒暑,在无法交视的茫然中,遥寄着没有回音的贺卡和祝语。

既然你知道人生会有风雨坎坷,既然你知道人生会有思念和牵挂,为何还要彼此隔膜,久久徘徊于丁香深巷,任风吹雨打,我除了对你的真挚,家无长物,可我坚信,我们超越了感情,你带走了我的心。

我的目光如水,只为能在茫茫人海中,照见你丁香花般的倩影,释怀你所有的愁怨。

《雨巷》解读二这首诗,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寂寥、悠长”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形象。

这个姑娘有着“叹息一般的目光”,显得“冷漠、凄婉、又惆怅”,在雨中“哀怨又彷徨”。

很显然,诗中的“姑娘”是一个象征体。

可这个象征体所代表的象征义又是什么呢?对此,数十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也正如此,戴望舒的《雨巷》才显示出它的无尽的魅力。

可是,在教学《雨巷》时,却有人生搬硬套,偏偏将“雨巷”理解为革命道路,将在雨巷中彷徨的“姑娘”理解为革命者,作者写作《雨巷》,“证明他追求进步”——生生将《雨巷》解读成一首“革命的诗歌”、“战斗的诗歌”!似这般解读《雨巷》,实在是糟蹋了《雨巷》!那么,执教者在一个劲儿地引导学生如此这般地理解《雨巷》的主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是不了解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尤其是不了解现代派诗歌的“主题的朦胧性”的根本特征,从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单一化,程式化,固定化。

二是不了解现代派诗人创作的审美取向,不了解现代派诗歌创作以朦胧为美的创作标准。

三是忽略了现代派诗歌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对主题产生的.影响。

解读者为什么会将《雨巷》解读成“革命的诗歌”呢?那是因为他将时代背景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功用随意放大。

尽管《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正值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时,诗人的内心充满迷惘的情绪。

《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课文解读《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1)着,冷漠,凄清,又惆怅(2)。

《雨巷》文本解读

《雨巷》文本解读

《雨巷》文本解读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祖籍南京祖洪成古村,现代诗人,翻译家。

代表诗歌作品《雨巷》、《我的记忆》。

先后在鸳鸯蝴蝶派创办的刊物上发表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与杜衡、张天翼和施舊存等成立过文学小团体“兰社”,并且创办了《兰友》旬刊。

“望舒”这个名字自取于屈原《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其代表性诗作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扰》等。

二、创作背景《雨巷》写于1927年,这部作品是影响戴望舒最大的作品之一,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誉。

1927年的夏天中国正笼罩在大革命失败的阴影之下,全国人民特别是充满希望的年轻人承受着失败的痛苦,对于现实社会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另外,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和许多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其深受法国文化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影响,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等人的象征主义就对戴望舒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后来他也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创作手法深受其影响。

三、文本解读诗中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独自撑着油纸伞”在寂寥的雨巷彷徨,他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她和主人公一样也独自徘徊在这凄清的雨巷里,姑娘和诗人擦肩而过,她“静默地走近”,好像梦一样飘过,只是这梦“凄婉迷茫”。

诗人目送姑娘离开,直到她走到雨巷的尽头。

姑娘的离开伴随着仿佛唱着哀曲的雨,也使她的颜色消失,带走了她的芬芳,包括她叹息一般的目光,都渐渐离诗人而去。

到最后又只剩诗人独自一人在这空无一人的雨巷里彷徨,好像刚刚路过的姑娘似梦一样,依旧让人向往,充满希望。

丁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丁香花香气浓郁、颜色淡雅,很多诗人借物喻人,以表达自身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志愿,也象征着作者自身的革命思想。

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雨巷》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注释:1、丁香: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2、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3、太息:出声叹息。

4、颓圮(tuí pǐ):倒塌。

《雨巷》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第3组,讲解文中的典故,选择重点,无 需面面俱到;
报告要求
❖ 1、一定要结合课文(第几页,哪一段,哪一 句话)讲解;
❖ 2、内容丰富,可以适当插入其他相关的资料。 ❖ 3、注意课堂互动,适当让同学阅读、思考或
者回答问题。 ❖ 4、速度慢一点,每组20到30分钟,如果需要,
时间可适当延长。
❖ 忧愁、迷茫、彷徨
(三)《雨巷》赏析
❖ 6、《雨巷》的艺术美
❖ (1)象征主义手法(意象丰富)
❖ 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受西方象 征派的影响较大。
❖ 第一个意象,雨巷 ❖ 第二个意向,“我” ❖ 第三个意象, 姑娘” 。
❖ 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这首诗的指向具有一定 的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戴望舒《雨巷》
❖ (二)时代背景:
❖ 1、北洋政府时代( 1912~1928 ) ❖ 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
府通称为北洋政府。
❖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 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联合袁世凯逼迫清皇 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同时推举袁 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 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 军总司令并率师北伐;完成於1928年12月29日张 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 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
❖ 蒋介石及其中国国民党政府于1927年在上海发动
4·12政变,在各地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
国共合作破裂。一些爱国人士,民主人士和知识分 子也受波及。
(三)《雨巷》赏析
❖ 思考:
❖ 这首诗押韵的字是否平仄相间? ❖ 这种押韵方式有什么作用?
❖ 1、令诗的乐感更强; ❖ 2、更好传递了感情的起伏;
(三)《雨巷》赏析
❖ 2、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
❖ 找出雨巷、丁香、姑娘等词句在句中分别出 现了几次?
❖ 思考:这些词语的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 雨巷4次,丁香7次,姑娘2次(女郎1次) ❖ ang韵反复出现,形成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三)《雨巷》赏析
❖ (2)糅合了古典诗歌中的元素
❖ 第三个意象,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 很美,却是引愁之物。
❖ 运用了古典诗词的语素与意境: ❖ 李商隐《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
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 李璟《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
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 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什么是新格律诗?
❖ 2、新格律诗概念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新月诗派”,为主的一些 诗人群体,他们对传统格律诗的四声、平仄、用韵 等进行改革以后,形成的一种格律诗新品种。“我 暂且称之为“新格律诗”,以区别于传统格律诗” (闻一多语)
❖ 当然新格律诗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格律诗,它并没有 字数、对仗、押韵、平仄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它只 是比较追求艺术美的一种现代诗。
第三讲:现代诗歌赏析
❖ 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
❖ 2、新格律诗的“三美”原则。 (P25) ❖ 徐志摩的两首诗 ❖ 其二《再别康桥》
一、戴望舒《雨巷》
❖ (一)作者简介 ❖ 1、“雨巷诗人”戴望
舒(1905—1950)浙江 杭州人。 ❖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 (P19“作者简介”) ❖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 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三)《雨巷》赏析
❖ 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 (3)和谐优美的音律 ❖ 字:一韵到底; ❖ 词:大量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 清新婉转,节奏舒缓,旋律轻柔细腻。 ❖ (4)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 ❖ 雨巷、丁香、姑娘等词句反复出现,形成重
章叠句、一唱三叹的音乐效果。 ❖ 叶圣陶称赞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
纪元”。
补充思考
❖ 《雨巷》自诞生之后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 为什么?
❖ 除了其艺术上的成功之外,还因其主题意象 的多重性:
❖ 1、政治抒情 ❖ 2、爱情追求 ❖ 3、人生失意 ❖ ……
作业
❖ 一、预习第二单元·散文概述 ❖ 二、熟读《听听那冷雨》(15段),第五周以
小组为单位抽查阅读情况,满分8个铜币,一 个人读得不熟(磕磕绊绊,不流畅,甚至不认 识字)扣1个铜币。感情充沛,流畅,有韵味额 外加2个铜币。
❖ /programs/view/Z4A nGmxQ8uI/ (音频)
作业
❖ 三、第六周三个组讲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 雨》:
❖ 1、第1组,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并阐释文 章的几层内涵(题目,象征意义、情感内涵 等)。
❖ 2、第2组,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词语、句 式、修辞手法等)。
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 难以实现的。
(三)《雨巷》赏析
❖ 4、《雨巷》的主题
❖ 这首诗的主题,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 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 于惶惑迷惘中,但仍积极探索救国救亡的出路真实 反映。
❖ 迷茫中的探索
(三)《雨巷》赏析
❖ 5、《雨巷》的感情基调
一、戴望舒《雨巷》
❖ (二)时代背景:
❖ 课文朗读: ❖ 《雨巷》(P17)
(三)《雨巷》赏析
❖ 1、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 字:一韵到底,找出韵脚; ❖ 词:大量双声、叠韵词,请找出来。 ❖ 看看哪个组找得最快、最完整,满分5分;漏
掉的要扣分,别的组补充后,扣掉的分加到 别的组里。 ❖ 这些字、词在诗中产生了什么效果? ❖ 清新婉转,节奏舒缓,旋律轻柔细腻。
第三讲:现代诗歌赏析
❖戴望舒《雨巷》
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思考:
❖ 1、什么是新格律诗?新格律诗和格律诗有何 异同?
❖ 2、闻一多的“三美原则”(P25)。 ❖ 3、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4、这首诗主题是什么? ❖ 5、把握这首诗的几个象征意象:雨巷、我、
姑娘分别象征了什么?
第三讲:现代诗歌赏析
一、戴望舒《雨巷》
❖伤气息较
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 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 诗人”。 ❖ (2)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 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显的明朗、 沉挚。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
❖ 用现代白话文(口语)进行诗歌创作成为潮 流。一时之间诗歌创作可谓百花齐放,泥沙 俱下。
第三讲:现代诗歌赏析
❖ 思考:诗歌形式重要吗? ❖ 徐志摩的两首诗 ❖ 其一《康桥再会吧》
什么是新格律诗?
❖ 1、新格律诗产生的背景:
❖ 以闻一多为代表一些学者提出了“理性节制 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 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 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 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戴望舒《雨巷》 ❖ 学习重点: ❖ 1、新格律诗; ❖ 2、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主题; ❖ 3、和谐的音律美; ❖ 4、学习象征主义手法。
什么是新格律诗?
❖ 1、新格律诗产生的背景:
❖ (1)白话文的广泛使用,汉语言本身出现了较 大的变化。(音节、平仄、用韵)
❖ (2)文坛展开如何用新的语言形式进行诗歌创 作的探讨和实验。
❖ 1912年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一职。直到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兵炸 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 的统一。
一、戴望舒《雨巷》
❖ (二)时代背景:
❖ 2、 北伐战争
❖ 北伐是中华民国自1926年至1928年,在国共合作 的基础上,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
一、戴望舒《雨巷》
❖ (二)时代背景:
❖ 3、 许多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希望在北伐战 争胜利后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安定、民 主和富强。但是突如其来的政治事变粉碎了 他们的梦想。
❖ 《雨巷》产生在1927年夏天,正是4·12政变
后不久。
❖ 理想幻灭,前途迷茫,诗人的心情哀怨、忧 伤、苦闷、彷徨,因此这首诗也是 “梦一般 的凄婉迷茫”。
(三)《雨巷》赏析
❖ “我”的象征意义 ❖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
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 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象征着 那个时代仍然坚持探索祖国美好未来的青年 (或所有中国人)。
(三)《雨巷》赏析
❖ “姑娘”的象征意义 ❖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
❖ 第二个意象,雨中独行的“我”,象征什么?
❖ 第三个意象,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 象征什么?
(三)《雨巷》赏析
❖ “雨巷”的象征意义 ❖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
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 情意境。 ❖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 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 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的音乐效果。
(三)《雨巷》赏析
❖ 思考:
❖ 姑娘在这首诗中反复出现,但有一次作者把 “姑娘”换成了“女郎”,为什么?
❖ 把“姑娘”换成“女郎”,而且是“梦 中”“飘过”这“女郎”,增强了距离感, 令本诗凄婉、惆怅的气氛更加浓烈。
(三)《雨巷》赏析
❖ 3、几个象征意象:
❖ 第一个意象,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 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