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报名科学研究计划书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学研究计划书

姓名Xx 性别女

本科毕业学校Xx 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毕业学校Xx 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拟申请博士专业Xx 拟报考导师Xx

一、考生本人的科研经历和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人在本科、研究生学习中,共有以下几项科研项目成果以及公开发表文章:

①2016 年7月,在《xx》(国内统一刊号:xx;国际标准刊号:xx;邮发代号:xx)公开

发表《xx》一文。

②《xx》在《鲁东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投稿审核中。

③《xx》已经初步完稿,还在进一步修改之中。

二.攻读博士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可以阐述攻博期间拟开展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法、科研兴趣、未来发展构想,考生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等)

预选论题:挑战与对策:全球化境域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一、问题提出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时期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要极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对现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论证和辩护,而且还能够团结和凝聚全社会成员为着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奋斗。因此,意识形态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关系着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存亡与发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十分重视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在不同时期都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当代中国,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不仅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也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就如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全球化境域下,随着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整个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尤其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各种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互相激荡、彼此碰撞。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大肆对我国进行西方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灌输,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西方的一些腐朽价值观念、错误思潮和颓废的生活方式也趁机而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使人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等各种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削弱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加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明显增强,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同台共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相互角逐,严重威胁着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困境,既要充分认识世界范围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新矛盾,又要充分认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以及“和平演变”的挑战,更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较量仍然是长期的、复杂性、艰巨的,西方敌对势力还会不断利用其强大的新闻舆论和文化传播手段,通过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宗教”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煽动甚至制造混乱。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很可能会重蹈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历史覆辙。因此,全球化境域下,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吸取苏联东欧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失败的深刻教训,进一步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终胜利,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这就有待于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这一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的课题,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意识形态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世界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把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其对外战略的主要任务,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一直是他们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实施“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目标,它们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大肆对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灌输,企图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如何能够有效防范和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的威胁和挑战,就成为当前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关心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和长效机制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我们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借鉴,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研究概况

从学界已有文献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兴起,特别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历史悲剧,人们试图开始在意识形态方面探寻苏联解体的原因,这一切使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迅速掀起了一场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热潮,一大批比较有影响的学术论著相继问世:如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姚大志的《现代意识形态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阎志民的《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吾建国等人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江流等人的《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和《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胡隆辉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朱育和等人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杨生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朱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魏泽焕的《苏共兴衰透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陆南泉等人的《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科出版1999年版)、宋惠昌的《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李会滨的《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郑永廷等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些论著和论文对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如意识形态的内涵、性质、特征、功能、作用,苏联的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意识形态越来越成为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侵略不断加强,我国将意识形态建设作为21世纪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在此大背景下,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再度升温,开始重新思考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根源问题、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索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问题,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国内学者们出版了大量论著,发表了

许多论文。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周新城的《对世纪性悲剧的思考:苏联演变的性质原因和教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和《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许新等人的《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黄苇盯的《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陆南泉等人的《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郑永廷等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王绍臣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孟登迎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朱兆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徐海波的《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曹长盛等人的《苏联演变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汪亭友的《克里姆林宫的红旗因何坠地:苏联演变的根源探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季广茂的《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杨海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张秀琴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戴焰军等人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王永贵等人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郭文亮的《加入WTO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杨立英等人的《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童世骏的《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农华西等人的《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林国标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黄传新等人的《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陈晓明等人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赵继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徐海波的《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赵德江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叶启绩等人的《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石本惠的《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陈锡喜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王永贵的《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意识形态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