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文化常识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二、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

1、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4、不必:(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四、重点实词、虚词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5)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8、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9、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道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名词,道理)

五、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8、是故圣益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9、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排列)

六、文言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

3.状语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4.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七、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呢?

高考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考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师说》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学习第 2. 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 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知识链接】 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 ①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③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陈子昂、李华、独孤及、肖颖士、梁肃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直到韩愈、柳宗元,由于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个“古文运动”,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只要看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就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至于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近代学者多加诟病,但在当时却有着“攘斥佛老”,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全国统一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人教版必修三高一第11课《师说》教案(3课时)

《师说》教案 韩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课文读音、断句。 一、课外小故事导入 (一)课外知识补充 知识卡片1:杏坛与杏林 1.展示“杏坛”图片。 2.讲解什么是“杏坛”。“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种植杏树,遂以“杏坛”命名。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3.“杏坛”和“杏林”的区别。“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 提起“杏林”,这里还有一段典故。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他不种田,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够的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文化常识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二、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 1、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4、不必:(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四、重点实词、虚词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 92 1.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3.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的合称,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4.背景资料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5.韩愈名和字的来历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取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字书,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取名为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取个什么名呢?”郑氏说:“你大哥名会,二哥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考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便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一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担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一阵沉思: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三、字词归纳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⑵其可怪也欤() 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⑷李氏子蟠() 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⑹作《师说》以贻之()

高考考点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2

高考考点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2 哪里有天才,天才是把别人娱乐的功夫,都用在学习刷题上的,于是就有了超高的分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等,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祝福》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一生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极低,到头来却挣不到鲁迅所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只能悲惨的死去。深刻的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

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二)第一单元 《窦娥冤》 一、生字 窦(dòu)娥:剧中主人公名。 哥哥行(háng)哥哥那边。 罪愆(qiān):罪过。 错勘(kān):判断。 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奴隶起义领袖。 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偃,仰面倒下。 瀽(jiǎn)半碗:泼,倒。 苌(cháng)弘化碧。 暑气暄(xuān):指炎热。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亢旱:大旱。亢,极。 二、词语辨析 1.怨气冤气 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满之气。不同的是, “怨气”指怨恨之气,

高三语文必修三关键文言文知识点

高三语文必修三关键文言文知识点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强大的信心和实力是高考完善发挥的基石。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期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爱好。 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1 字音 娴(xián)于词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当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镇定词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色彩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别句式 (一)判定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呆滞于物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寡人之于国也》 实词 凶: (1)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凶”在其他文章中的意思: (2)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在其他文章中的意思: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直 (1)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直”在其他文章里的其他意思: (2)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3)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4)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5)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数 Cù (1)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其他意思: Shù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uò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由孔子的学生曾子 记述。该篇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教育与教学的看法与要求,强调了师者的 重要性和学生的勤奋和刻苦的作用。以下是《师说》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他说:“君子不器。”指出人不是天生就是君子,而是通过教育的培育和训练才 能成为君子。这表明了教育对人性的塑造和人格的发展的重要性。 二、师者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师者是教育中的关键人物,师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 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他强调要“无绝人之路,不踰人之墙”,即要尊重学 生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教学。同时,孔子 还提出了“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断倾囊 相授,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 三、学生的勤奋与刻苦 在《师说》中,孔子强调了学生的勤奋与刻苦的重要性。他说:“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指出学生应该注重基础学习,只有打好基础,才 能建立起专业的知识体系和道德观念。此外,孔子还提倡“学而不厌”, 即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停止地学习,不停止地追求进步。四、教学的目标与方法 孔子对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 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表明只有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 此外,孔子还强调要“温故而知新”,即要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从中吸 取教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五、教育的实践与效果 孔子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效果性。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指出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和领会,并且要通 过乐于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孔子还认为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锻炼,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综上所述,《师说》主要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师者的重要性、学生的勤奋与刻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教育的实践与效果等知识点。这 些知识点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是明代文学家袁了凡所著的文言文。这篇文章围绕师生关系展开,表达了对 教育和师道的思考和感悟。下面是对《师说》的知识点的归纳: 1. 文章结构:《师说》由序、上、中、下、后序共五部分组成。序部是文章的开篇, 主要阐述文章写作的动机和目的;上、中、下部则分别展开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的 描述和思考;后序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触动。 2. 内容概述:文章以师生关系为线索,围绕指导、界定、引导、陶冶、启发、激发等 关键词展开,分别探讨了师生相互启示、相互感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和意义。文章 通过师道和教育的层面,展现了教育者在塑造学生人格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3. 语言特点:《师说》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语言较为正式、庄重、凝练。句式多为 对偶句、排比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优美。 4. 师道意义:《师说》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质朴、宽宏、奉公、忍让等。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的正面引导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5. 学生态度:文章中也涉及到学生的态度问题,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积极学习与尊重老师的经验和指导。 6. 教育观念:文章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让学生明辨是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 反对刻板印象:文章中反对了刻板印象的观念,强调教育者应该面对不同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8. 修身养性:文章中倡导了教育者要先修身养性,要求教育者自己具备崇高的品质和道德操守,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仅为《师说》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师说》知识点总结

You can be cunning, sleek, and foolish, but you must stick to a bottom line, which is called character.整合汇编 简单易用(页眉可删) 《师说》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 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师说》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二、内容赏析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__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

此文是看似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__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11.《师说》内容、手法导图和理解性默写等

高中语文:《师说》内容、手法导图和理解性默写等 一、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802年,作者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由魏、晋以下,人益(更加)不事(从师)师。今之世(指唐代),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当时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补充: 子贡尊师: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5.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10-2《师说》知识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字音字词 句读(dòu)阿谀(yú)郯子(tán)苌弘 ( cháng ) 老聃(d ān) 经传(zhuàn) 李蟠(pán) 或不焉(fǒu)以贻之(yí ) 二、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三、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四、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③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④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⑤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必退(军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⑥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4、道 ①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②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④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⑤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⑥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5、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三《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重点实词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3、从 ①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四、重点虚词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 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23)《师说》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23):《师说》 《师说》 韩愈 课前自主预习

二、创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可见一斑:“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三、常识 1.文体知识——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本文就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说文。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古代的文章或者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的时候,按照句意和语气,在必须停顿的地方,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一下,以便识别。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处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指从事占卜、祈祷等为人祈福、去灾的人,也用药物等给人治病。“医”指以治病为职业的人。上古巫医不分。“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