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田子坊改造

卢湾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天地、田子坊

一、改造背景

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下,上海的旧城改造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纵观上海过去和当前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渐进式成套改造到成片拆旧建新式改造,到注重城市历史风貌、局部保留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改造模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的加深,旧城改造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石库门曾经庇护了六成的上海人,浓浓的“石库门情结”,凝结的是上海的风俗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居住区已成为城市中居住环境较差的部分,成为上海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正是石库门这样的特色建筑的改造,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模式,让城市的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彩。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是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两个典型代表。

新天地

一、石库门建筑的简介

石库门建筑因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石库门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特征,它选用黑色厚重的木料为外门扇,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都是西洋建筑的特征。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背景

太平桥地区是卢湾区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房龄较长,环境较差,该地区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列入了卢湾区的重点改造地区。太平桥总体开发项目规划占地51公顷,上海新天地位于太平桥规划改造地区,项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范围在黄陂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太仓路以南、自忠路以北,占地约3万平方米。

上海新天地原有的旧石库门里弄建于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区的控制范围,根据“一大”会址的保护要求,周围建筑环境严格控制,以使“一大”会址周围原有的历史风貌、街坊格局

得以保留,街坊内的建筑高度与容量得到严格控制。“新天地”的名字包含着独特的理念,其中“天”为“一大”合字,又意味老石库门穿越岁月成为明天的新天地。有一句话很贴切地涵概“新天地”这个理念,即让昨天和明天相会在今天。

三、“新天地”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改造情况

2001年上海新天地建成后,以兴业路为界,分为南里和北里两个部分,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石库门旧建筑为辅,北里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主。新旧对话,交相辉映,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从整体上体现新旧建筑对照,中西文化结合,形成“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的风格,也突出了上海文化的内涵和个性。上海新天地旁太平桥公园绿地和人工湖的建成,缓解了上海新天地的车流和人流压力,同时也使上海新天地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上海新天地在“保护与改造”、“新旧结合”、“中西合璧”等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分类保护和改造。对于既不属于优秀历史建筑又不属于危棚简屋的石库门里弄,规划和建设者创造性地保留石库门建筑外貌,规划增加了新建筑、新空间和新景观,创造了富有时代动感的特色,使历史环境与现代特色相得益彰。上海新天地建成后,石库门建筑内的空间从私有变为公共空间,从而使更多人能感受石库门文化的过去、参与它的现在、见证它的未来。

四、传承历史,走向未来—新天地的改造模式分析

到底是把石库门建筑当作博物馆里的“文物”珍藏起来?还是通过适当改造,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延续新的生命?这已成为一个社会公众越来越关心的话题。

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大多建于本世纪20年代初,属于早期石库门里弄,二级旧里以下住房比例较高,加之过度使用,缺乏保养,已面目全非了。为了重现这些石库门弄堂当年的形象,建设方从档案馆找到了原有图纸,参考原始图纸进行修复和改建。对于既不属于优秀历史建筑又不属于危棚简屋的石库门建筑,建设者把握住了“破”与“立”的平衡点,有不少建筑虽然只保留了建筑的外墙,但事实上已做到了保护。有的地方还保留了有各个年代特点的信息,如石库门上的文字,文革时期的向阳花花饰。

在确定修复、改建方案前,建设方和施工方花了一年多时间对建筑物进行检测,为了强调历史感,除了保留原有的砖、原有的瓦作为建材外,还专门去收集了很多旧木头、旧砖瓦、旧家具用以修缮和装饰房屋,以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建设方和施工方的根据不同建筑的实际情况制定修复、改建的方案。

上海新天地两个街坊的改造是“一大”会址历史保护区的改造,也是卢湾区旧式里弄改造的一种尝试。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小品设计,都做了到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旧城区的开发改造的统筹兼顾,既强调了里弄的城市肌理,又借鉴了西方城市旧区更新的手法。在修复、改建过程中上海新天地融合新技术使传统与时尚结合,创造了“老建筑、新格局”的典范。

从空间形态和尺度上看,新天地是以石库门建筑为主的商业内街,在修复、改建后,原有狭窄、拥挤的里弄空间得以疏通整合,并加入步行街、广场等公共空间等元素,使得整个空间格局疏密合理。新天地的总体尺度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步行街的尺度,为接近人的、偏小的尺度。南里新建的建筑有5层,建筑占地面积也不小,但由于其外立面形状和尺度把握得较好,因此,没有体量大和周围建筑不协调的感觉。

从建筑的外立面看,上海新天地的建筑立面与外部结构忠实地保持了原有石库门建筑的特征,为强调建筑的历史价值,建设者从原有墙体中取出砖料修补已风化或损坏的外墙砖体,使墙体外观既保存了统一的立面色彩,又有“修旧如旧”的鲜明特色,保持了真实的历史价值,使项目在整体格局上较完整地展现了石库门建筑群的整体特征和环境韵味。

从建筑内部格局上看,新天地实施了大胆的创新。在建设过程中,对原有建筑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大幅改造,将大部分建筑原有的砖混结构改造成为框架结构,原来的错层因建筑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取消,从而满足了现代商业经营的需要。

上海新天地通过建筑、装饰、艺术以及修复性专业技术手段,使石库门建筑在保持并延伸其文化、历史和风貌内涵的同时,做到了传统与创新,怀旧与时尚,内敛与精巧,平和与典雅的有机结合。它的改造既体现了老上海的海派文化形象,又具有新上海国际化的区域特征,开辟了与上海城市更新有机结合的上海石库门保护和利用性改造的先河。

田子坊

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大都市,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上海城市发展的后劲和提升动力。田子坊作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定时期自然生长的作坊式创业产业集聚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建筑尺度、多样的建筑形式、丰富的街巷交往空间和多姿的社区生活内容,成为文化艺术、时尚设计领域创意人才的汇萃之地,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历史背景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处于于原法租界和华人住区,位于卢湾区中西部,与徐汇区毗邻。它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典型的里弄式格局传统街区的基本特征。具有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呈现出复杂的建筑环境空间格局,社区形态也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双重特点。既有上层社会居住的花园住宅区,也有中产阶层居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区,同时还有下层社会阶层人员和工人居住的拥挤的简陋里弄住区,以及建筑空间尺度较大的工厂生产区。

二、项目概况

田子坊范围东起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南临泰康路,北抵建国中路;地块北侧紧邻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南界。总用地面积约为7.1公顷。

本基地现状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包括旧里、新里、花园里弄及多、高层住宅用地。基地中部有

部分办公用地和若干企业用地,多种用地类型犬牙交错。田子坊泰康路街区的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和空间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一个面积仅为7公顷的地块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之一。

街区北侧紧邻法租界核心高档住宅区——思南路街区、绍兴路街区等等。街区北侧道路——建国中路,为法租界重要司法机构、重要市政机构密集的区域,街区北侧沿街住宅均为高档花园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街区西侧沿瑞金二路延伸了法租界中心区花园住宅、新式里弄住宅的住宅类型。

街区东南角非常靠近原法租界边缘历史河道——罗家湾、肇嘉浜。依托便利水运、路运条件,这里历史上存在过很多中小型工厂企业,1947年的行号图中记载了昌兴纺织印染公司、精益制革厂、久华绸厂、康富织造厂、永明瓶盖厂等等十五处以上。沿泰康路除了工厂以外,还分布了一定数量的旧式里弄,每处旧里规模均不大,10几幢单体建筑一处到2~3幢一处的情况都有。

基地南侧的泰康路已形成特色艺术品商业街,同时泰康路210弄内部也具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品商店、画廊和休闲餐饮场地,商业化有扩大的趋势。

三、保护和利用理念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首先必须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确定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确定保护和更新的内容。

田子坊作为集中反映了包含上海租界中的里弄社区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风貌区,对于其保护不能仅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保护,而且要保护社区发展的这一重要历史延续性的非物质层面,是社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例子,是传统里弄空间和里弄工厂在新时期下继续保持生命力并向前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其保护与利用的目标可概括为:保护上海近代社区发展的脉络,推动泰康路新型现代里坊社区的形象塑造;促进视觉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推动上海文化产业群的形成;创造开放的社区型休闲空间,完善上海都市休闲消费体系。

保护规划从发展空间、城市形态、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田子坊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艺术家活动区,但距离“艺术家街区”显然还有很大距离。成熟的艺术家街区不仅需要政府软件上的引导,更需要发展的空间。据建中居委提供的民意调查资料,除去已开店的部分,其余大部分居民希望能够出租门面给艺术家工作室或商铺使用,这为特色商业街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随着田子坊和泰康路的发展,街坊中的老房子也已经与艺术家工作室、画廊、酒吧、特色商铺等建立了联系,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而按原规划大片拆除这些老房子,进行房地产开发,不仅会对传统街区风貌造成毁灭性破坏,也会威胁到艺术产业在这里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田子坊中的老房子应该以保护、保留、改造为主,用改良升级的途径来进行地块更新。

四、保护规划

基地北邻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而且基地内厂房多被改造更新为艺术家工作室,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为基地内的更新模式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同时也达成了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协调。

基于前期的模式案例,在详实地调查现状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规划确立“以保为主、适量更新”的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对基地内的建筑按照风貌等级进行分类:

本街区现状不包含保护建筑(保护建筑为法定保护建筑,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街区内部建筑按照风貌现状可分为: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应当拆除建筑和其它建筑。

A.保留历史建筑:

保留历史建筑为街区内建筑风貌有明显特色或人文历史价值突出的,建于1949年以前的历史建筑。包括对本街区历史文化风貌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建筑单体和群体。

此类建筑主要为外形和结构保存均比较完好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石库门里弄,大部分为一类风貌建筑分布在建国中路和瑞金二路的沿线,包括新式里弄、花园洋房、石库门里弄、清式传统民居等。

保留历史建筑不得整体拆除,应当予以维修和再利用。本街区内各保留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为:

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建筑高度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

保留历史建筑进行扩建、改建时应当保持原有风貌特征。

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周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保留历史建筑相和谐,不得改变建筑周围原有的空间景观特征,不得影响保留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B.一般建筑:

一般建筑分为甲等、乙等两类,其中甲等一般建筑为除了“保留历史建筑”外,有一定的风貌特色价值的历史建筑,建筑格局和构架体系保存较好;乙等一般建筑包含部分现状三类风貌建筑,主要为一些沿街新建的商业用房、现代旧厂房建筑等。

•甲等一般历史建筑:

主要分布在基地的中部,建筑形制和质量均属尚可,保护级别较保留历史建筑低,有较大的改造空间。

在改造升级方面,规划建议在确保建筑安全、不破坏街区整体建筑格局和街巷格局的基础上,可对甲等一般建筑内部空间按需进行重组,但在建筑形制和外观特色装饰上还是应和基地的整体风貌氛围相协调,并充分保持现状建筑单体的个性历史特色风貌。

甲等一般建筑应当积极维修和再利用,在不改变建筑外立面、结构体系、建筑高度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的情况下,允许落架重修。

甲等一般建筑的扩建、改建应当与街区风貌特色相协调。

街区内整体拆除甲等一般建筑的情况应当严格控制。

•乙等一般建筑:

此类建筑可以进行适度拆除新建,新建部分要求与街区整体历史风貌协调。

街区内整体拆除乙等一般建筑的情况应当严格控制。

C.应当拆除建筑:

应当拆除建筑包括危棚、简屋、违章建筑、通过改造的方式无法与街区风貌相协调的建筑。

应当拆除建筑不得进行扩建和改建,应当根据规划管理要求予以拆除,拆除后的空地必须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部分三类风貌建筑和搭建建筑拆除后,可利用其空地新建公共设施,以弥补基地内公共设施不足的现状。

D.其它建筑:

其它建筑可以保留、扩建、改建或拆除新建,扩建、改建或新建建筑应当与街区风貌特色相协调。

五、结语

田子坊作为延续街区的特色历史风貌和里弄文化的载体,发挥了历史建筑的多重功能。它积极利用创意产业,既改善街区的居住生活条件,又促进了街区经济增长,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旧城更新模式之一。应该说无论是田子坊还是新天地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改造模式,它们的存在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多样化,进而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特色。

注:作为资料,本文多处引用了徐欣的《上海新天地旧城更新项目后续研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的《上海市泰康路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卢湾区城市规划管理局编制《卢湾区第56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中的文章和图片,这里不一一注释,所有资料仅供内部使用。如公开发表,需加注出处。

世博会产业建筑改造模式对旧区建设的启示

世博会产业建筑改造模式对旧区建设的启示 张伟立 一、世博会产业建筑保留的起因 有价值的产业建筑就是城市某一时期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代表,是体现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是城市完整形象和历史沿革的见证,产业建筑也同时承载了劳动者和建设者对于特定历史年代的记忆。从这些意义上讲,保留产业建筑,就是对城市历史载体的有效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产业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必将日益显示出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精神审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亦轰轰烈烈进行,大量的产业建筑未能列入保护保留建筑,因为建筑陈旧斑驳,与快速膨胀的城市建筑显得格格不入,从而成了旧区“更新”的重点区域——简单地是用推土机推平了事。上海的产业建筑保留保护改造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最初的拆掉可惜、简单加以利用(如大卖场、家具店),逐步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在苏州河边最早出现利用原来的工业厂房、仓库做创意设计、画廊,及各种各样的创意用途,人们发现原来这些厂房、仓库也可以做得那么美,惊讶于它们的艺术价值。 因此,产业建筑在改造之前是非常破旧的,蒙上了厚重的历史尘沙,但是认识到了它的价值,经过改造以后,它的历史面貌得以重现,历史文化的价值得以体现。上海九十年代开始全面地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周边区进行编制保护工作,在全国是引领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业园区,经过改造被保留下来,成为新的创意产业园区,如田

子坊、莫干山、八号桥等。 沿黄浦江畔的地域是近代以来传统产业集聚带,厂房仓库码头鳞次栉比,在的这片土地上,有着中国最重要的大型船舶制造和研发基地、最早的民族钢铁企业、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煤气供热厂等等,因此,上海功能重塑的重头大戏-黄浦江两岸开发规划特别明确了历史保护的要求。世博会园区跨江两岸、沿江布局,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大特色,最近在宣传展示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8年来的成就,特别提到世博会起着开发推进器的角色,加速了黄浦江两岸开发。 世博园区的所在地,原本是上海重工业厂区之一,共计270余家工厂企业,有着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上海港口机械厂等一批代表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变迁的企业。上海世博会,直接改变了这一区域历史发展的方向。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伊始,就依托黄浦江两岸开发的整体功能布局,把工业遗产保护作为重要环节,对产业建筑进行保护利用也将成为世博会主题演绎中的重要内容。 二、世博会产业建筑改造的模式和效应 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多次调整,对产业建筑的保留保护,从宏观控制到具体定位、细化要求,宏观控制上明确了三级分类保护或控制原则,采取不同的保护、保留改造策略: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二是保留历史建筑,三是其他保留建筑。 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属于法定保护建筑,同时也是永久保留建筑,包括文物保护建筑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类建筑不得拆除,须应积极予以维修和再利用。保留历史建筑也属于永久保留建筑,是除

石库门融合了中国传统民居和西洋街区的特点

石库门融合了中国传统民居和西洋街区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另一种类型是普通民居。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其特点。比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园林式住宅,还有特殊的福建土楼,广东碉楼,安徽、江西木结构体系的建筑,陕北的窑洞和新疆的生土建筑,形式各种各样。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特点,运用自然的土、木、砖、瓦等材料,房子用合院式,强调围合起来避风、避雨,生活安全。中设天井,上有天、下有地。天井里面开一口井,井就是水、就是泉,就是钱,就是财源的所在。讲究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这些中国住宅的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上海的石库门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民居特点,同时结合了西方的街区特点。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大量的中国人逃到租界需要居住,结果催生了这样一种适应现代城市土地集约与合理使用,也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与大规模建设营运的建筑样式。建筑群体布局是西方的联排式,里弄结构是江南的街巷制,有总弄支弄,独门独院,低层高密度。留住了天井,沿袭了合院,还有堂屋和两厢,增加了厨房和辅房。这种江南民居的格局在石库门上加一点西洋装饰的建筑完全是中国传统居住方式在上海土地上的变种,并在19至20世纪初成为上海住宅主流并蔓延到所有近代兴起的城市中。这样的里弄布局就有了前门妈妈后门奶奶,看大门的印度阿三,于是就产生了浓郁的里弄情结。 我们现在要回忆过去,留住城市的记忆,寻求上海的历史风情。留存至今的张家花园、步高里等,都是很好的城市发展痕迹。 上海提篮桥地区留下的一些犹太人建筑,也属于新式里弄。这里保存了犹太建筑的尖顶、玻璃上面的装饰是犹太式的花纹。它凝聚了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友情,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2002年底这里被列为北外滩开发地区,在即将被拆除时,我急切地提出保护建议,2003年上海市政府及时地将其公布为上海第12块风貌保护区。2005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迎来了许多过去流亡在上海的犹太老人,他们满怀深情地赞赏中国的保护行为。当时一位93岁的犹太老人对他的孙女说:你要知道,我们之所以能活下来,要感谢上海人。不是上海人,我们都不晓得到哪里去,这一辈子要记住哪些人是让我们活下来的,哪些人是让我们去死的。他的话让我们所有人都非常感动。现在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留了下来,这就是城市的记忆。全世界犹太人的纪念地,都是反映杀戮、痛苦、死亡,只有这里是生存、和平、友谊。 现在遗存的上海里弄保留了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性,符合世界遗产所要求的原真性标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财富,并且存在着不认真保护就将消失的危险。上海应以世博会为契机,加强对里弄石库门的保护力度,并积极将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群申报为世界遗产。 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的石库门街区,这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一方面,石库门曾经是六成多上海人的居所,已经和上海的风俗文化紧密相连了;另一方面,石库门居住区已经成为居住环境较差的地段,是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 从成片拆旧建新的改造,到注重保留城市历史风貌,卢湾区慢慢摸索出了几条综合保护开发的路子——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步高里模式等。 这几种模式具体怎样操作?它们有什么优点和不足?怎样才是对石库门最合理的保护方式? 1 【新天地模式】 “如果从1998年启动开始算起,新天地已走过10年光阴。”瑞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周永平坐在新天地一号会所里,窗外的马路上车来车往,新天地的弄堂里人潮涌动。 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总体开发项目的一部分,原有的石库门里弄是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区的控制范围。根据一大会址的保护要求,周围的街坊格局要保留,街坊内的建筑高度和容量也有严格控制。

中山路里院调研

青岛现存里院主要分布在中山商业区,但已失去了过去的繁华景象。除了居民为满足居住需求进行了局部的改造外,高密路,海泊路,四方路附近的里院并没有进行整理的改造,该区内的商业活动自成一个体系,少与外界沟通,造成居民收入有限,再加上外来的人口较多,对于本区的环境并没有保护意识,使得环境质量大幅下降。随着青岛东部的飞速发展,该去的严重滞后的经济水平与城市的发展已经难以调和。改造已不可避免。 青岛中山路里院 青岛的里院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据相关史料记载上世纪四十年代青岛的里院达到鼎盛时期全市共有700多个里院形式的居住单元其中里有500多个院有200多个。里院的生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岛人给青岛人的生活记忆里镀上了极其特殊的、难以忘怀的光泽它直接影响了里院居民的思维、情感、行为和处世方式进而引导和带动了青岛地域人文特征的形成和完善并在其中占有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走进四方路上的一处里院狭小、拥挤的空间各种生活用品和杂物堆地满满当当的 随处可见风化起壳的砖墙满眼七零八落的管线。墙体开裂、破损还有那些临时性的修补。“几乎每天都有来拍照的破破烂烂有什么好拍的,”看到记者手中的相机院里的一位大姐对记者说据她介绍这个院里住着十几户人每家十几平方米的面积,使用公用厕所,一起 用水龙头接水喝,她婆婆就出生在这里,在这十几平方的小屋里,出生了三代人。“有能耐的都搬走了,都租给外地人了,我要是有钱肯定也搬走。”说起这些,大姐一脸愤愤。走进附近其 他的几处里院,也都破败不堪。提起现在的居住条件,院内老人直摇头,一个院共用一个厕所 房子也都很破,一到夏天就漏雨。不少地方的墙皮都酥了,连钉子都钉不住,晚上睡觉都能听到墙上掉沙子,老居民盼望改善住房条件的心理十分迫切。 中山路的保护与重生 摘要:中山路作为老青岛的标志与历史,她的辉煌曾让每一个生活在青岛的居民津津乐道,每一个老青岛人都曾经在她的怀中畅游。作为青岛历史的发祥地之一,中山路存在了大量的优秀建筑和街道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山路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当政治、经济碰到文化,这三者如何共存发展,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山路历史保护与重生 一、中山路的的形成特色: 1.中山路的历史: 德占青岛后,德国人为了从栈桥运输物资,建筑大港和小港的需要,于1899年修建了中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分布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分布 方越 2140779 管硕141班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总体分布特点: 周灵雁、褚劲风、李萍萍(2006)归纳了3大较具影响力的主要特征是:①主要分布在内环线、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围合地带;②内紧外松、内小外大的行业集聚空间分异明显;③高校创意产业集群显现。诸大建(2007)提出了大学依赖型和单独发展型的区分。肖雁飞等(2007)的研究指出主要分布在CBD外以及外环线以内尤其是内环线以内区域,并且呈现出苏州河沿岸、黄浦江沿岸和大学周边的3个圈层分布特征。耿斌(2007)的研究指出横向角度上存在着沿智力资源发展和沿产业集群发展两种模式;以及纵向角度上的圈层外拓式起步,轴向互补和多极互动的阶段模式特征。姚瑶(2009)通过不同批次授牌的上海创意产业园的空间分布,直观得出上海创意产业园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与内环线以内和沿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分布的空间态势。褚劲风(2009)针对市属前四批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指出4个主要特征,分别为:①基于中心城区改造导向的半环集聚;②基于苏州河沿岸工业建筑指向的横轴集聚;③基于大学园区辐射趋向的东北和西南双圈集聚;④内外环线之间的零星分布模式。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具体分布: 1.田子坊泰康路210弄 2.8号桥建国中路10号 3.创意仓库光复西路181号 4.天山软件园天山路641号 5.传媒文化园昌平路1000号 6.乐山软件园乐山路33号 7.时尚产业园天山1718号 8.虹桥软件园虹桥路333号 9.工业设计园共和新路3201号 10.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河南南路33号 11.静安现代产业园昌平路68号 12.周家桥万航渡路2453号 13.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祖冲之路1559号 14.设计工厂虹漕南路9号 15.M50莫干山路50号 16.同乐坊余姚路66号 17.卓维700 黄陂南路700号 18.昂立设计创意园四平路1188号 19.海上海大连路 950 号 20.创意联盟平凉路 1055 号 21.2577创意大院龙华西路2415号 22.X2数码徐汇茶陵北路 20 号 23.建筑设计工场赤峰路 63 号

新天地,田子坊改造

卢湾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天地、田子坊 一、改造背景 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下,上海的旧城改造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纵观上海过去和当前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渐进式成套改造到成片拆旧建新式改造,到注重城市历史风貌、局部保留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改造模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的加深,旧城改造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石库门曾经庇护了六成的上海人,浓浓的“石库门情结”,凝结的是上海的风俗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居住区已成为城市中居住环境较差的部分,成为上海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正是石库门这样的特色建筑的改造,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模式,让城市的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彩。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是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两个典型代表。 新天地 一、石库门建筑的简介 石库门建筑因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石库门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特征,它选用黑色厚重的木料为外门扇,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都是西洋建筑的特征。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背景 太平桥地区是卢湾区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房龄较长,环境较差,该地区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列入了卢湾区的重点改造地区。太平桥总体开发项目规划占地51公顷,上海新天地位于太平桥规划改造地区,项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范围在黄陂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太仓路以南、自忠路以北,占地约3万平方米。 上海新天地原有的旧石库门里弄建于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区的控制范围,根据“一大”会址的保护要求,周围建筑环境严格控制,以使“一大”会址周围原有的历史风貌、街坊格局

田子坊(参考)

田子坊 成立时间: 1998年 规模: 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 类型: 综合型创意产业园区 定位: “园区、旅游区、居民区”三区合一的创意产业园区 挑战:在推动园区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合理协调周边关系 “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以6家旧工厂为基础,通过开发2万余平方米的旧厂房,创办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一、概况介绍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是一个马路菜场,1998年9月集贸市场搬入室内,并将路面重新铺设整修,使得原来泥泞、混乱的马路焕然一新。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同年开始规

划田子坊特色街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二、园区建设 1、背景规模 田子坊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街、一片厂区和一个园区三个阶段。 田子坊起源于泰康路艺术街,1998年,区政府有意将泰康路打造为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品一条街,街道成立了泰康路工艺品特色一条街管委会负责推动艺术街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了由1998年美籍华人、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为代表的39个画廊组成的艺术品一条街。随着租期到期,泰康路店铺业主不再出租房屋,泰康路工艺街面临生存危机。正在此时,上海开始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泰康路210弄内六家工厂先后停产外迁,2万余平方米旧厂房空置。2001年,在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街道把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内这六家小企业(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厂)的旧厂房,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通过置换,引进无污染、无噪音的文化企业,在旧厂房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城市更新中的消防难点及应对策略-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城市更新中的消防难点及应对策略-以上 海田子坊为例 摘要: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例,探讨城市更新中的消防难点及应对策略。文 章介绍了田子坊在消防安全方面的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并提出了加 强消防安全宣传和教育、优化设计方案、建立完善的消防管理机制、采用智能化 技术手段等综合措施。通过田子坊的经验,提出了对其他城市更新项目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消防难点,应对策略,上海田子坊,消防安全 1. 引言 城市更新与消防安全密切相关,因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的设计、改造 和设施的完善都需要考虑消防安全问题。上海田子坊作为一个典型的城市更新项目,其历史悠久,且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并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研究对象。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田子坊的背景和目的,并探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可能遇到 的消防难点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2. 上海田子坊更新计划中的难点及策略 上海田子坊位于卢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明朝。该地区曾经是上海的 文化和商业中心,因此保存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和文化景点而成为 了热门旅游目的地。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上海市政府在2001年提出了对田子坊进行城市 更新的计划。目的是将田子坊从传统的商业中心转变为一个创意产业的集聚地, 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提供空间和平台。在更新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出 台了一系列的优待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和创意人才入驻田子坊。 在更新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田子坊遇到了一些与消防安全相关的难点。首先,由于田子坊大部分建筑都是老旧的石库门房,其建筑设计与消防安全存在一定的

冲突。其次,因历史建筑保护限制,田子坊内的建筑改造难度较大,因此如何在 保持历史建筑特色的同时又保证消防安全是一个难题。此外,田子坊的建筑密集 程度较高,消防设施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些难点,田子坊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在建筑设计方面,田子坊 注重与消防安全专家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建筑设计满足消防安全要求。在消防 改造方面,探索了一些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如采用新型材料、技术和设备等, 以提高消防安全水平。在消防设施的设置方面,加强了消防设施的升级和完善, 如增加灭火器和疏散通道等,以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城市更新中的消防难点 城市更新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生 活环境和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消防安全问题一直是难 以避免的难点之一。城市更新项目涉及的建筑、场所、人员、设备等多个方面, 而这些方面都直接关系到消防安全的问题。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城市更新中的 消防难点: 1).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问题:城市更新中往往涉及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这些历史建筑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建筑特色,往往不具备现代化消防安全设 施和标准。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改善其消防 安全水平。 2).功能转换消防安全问题:城市更新过程中,往往会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 转换,如由住宅转为商业场所等。这就需要对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进行重新评估和 改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历史建筑结构的限制和改造难度较大,改造过 程中需保证消防安全。 3).区域消防安全问题:城市更新项目往往会对城市的区域结构进行调整, 这就需要对整个区域的消防安全进行评估和改善。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涉 及到的建筑物和设施可能是分散的、多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需保证区域的消防 安全。

关于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城市更新为例

关于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城市 更新为例 摘要:在城市更新中,由于需要对旧区环境进行改善,往往会通过对地区的绅 士化,吸引外来投资,从而达到改善物质环境的目的。绅士化是我国近年来在对 城市旧区进行改造更新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本文以上海地区的城市更新为例,在 研究城市更新中的绅士化现象的同时,探讨其带来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城市更新;绅士化;历史环境;社会隔离 1 “绅士化”研究历程 城市绅士化是西方国家在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中心城区更新复兴、 中产阶级以上人士取代低收入群体占据内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空间现象。 绅士化出现的开始阶段,被西方学者所认可,例如Neil Smith认为绅士化已 经成为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全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内城区“地租落差”是绅士化过 程的主导力量,绅士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国学者张倩在对南京老城的研 究中,认为绅士化会影响社会和谐问题,认为老城内有贫富混居情况是比较健康的;蒋文在研究中认为绅士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历史街区行将拆除的物质 环境和部分文化特征,规划师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并发扬其有利效应,但同时要消 减其不利效应。 在我国现实建设中,绅士化式的城市更新仍然在城市建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下文将通过上海几个典型的案例研究,探讨城市绅士化对社会空间的影响。 2 我国城市中的“绅士化”现象——以上海为例 上海是我国工业文明的起源,是最先出现城市更新运动的城市之一。随着上 海在近现代的城市扩张,土地存量持续减少,在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 设用地“零增长”的目标,意味着上海的发展模式必须从以往的“新开发”变为城市 更新的模式。而在上海城市更新中,绅士化现象尤为突出,研究其带来的社会空 间影响,有助于探讨城市的平衡发展的途径。 2.1 高端地产开发 上海高端地产开发模式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拆除传统社区,新建高 档社区;二是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后,提升其价值。 太平桥项目是典型的拆除传统社区,开发高档社区的城市更新项目。该项目 对动迁户采用现金赔偿,折算成拆赔比约1:1,对原居民全部作家补偿,居民不 回迁。该项目拆掉了在城市发展中衰败的传统社区、里弄,新建了高档社区,吸 引中产阶级入驻。 同时具有文化底蕴与区位优势的历史街区,对富裕阶层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上海思南路一带的街区开发模式就是典型的高端传统住区产品开发型。思南路街 区现存1930年建造的23幢法式别墅,并包括了多幢名人故居。开发前,建筑中 拥挤着多家解放初期迁入的住户,最多的一个别墅中居住了17户人家。政府和 开发商在合作协商的过程中,达成了将原建筑经过改造后,形成租赁和出售相结 合的居住和度假建筑。原住民虽得到了部分差额的拆迁补偿,但是由于改造后地 价的迅速上涨,原居民没有经济能力进行回迁,大多数搬离熟悉的生活邻里。

上海比较出名的文旅产品和项目

上海作为我国的国际大都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世界知名 的旅游景点。在上海,游客们可以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文旅产品和项目,这些产品和项目不仅展示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也为游客们带来了独 特的旅游体验。下面将针对上海比较出名的文旅产品和项目进行介绍。 一、豫园 豫园是上海城隍庙的一部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端,占地面积约2 公顷。豫园是上海市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之一,被誉 为“江南园林之最”,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在豫园,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园林景观和 传统的建筑,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上海小吃。 二、外滩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位于黄浦江畔,总长约1.5公里。外 滩以其醉人的浦江夜景和各式建筑裙闻名于世,是我国近现代各种风 格建筑的风景线,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里形成独特的景观。外滩步行 大道是游客们欣赏浦江两岸夜景的最佳地点,来到外滩,游客们可以 欣赏到国际都市上海的现代化风貌。 三、东方明珠塔

东方明珠塔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东方明珠塔高468米,是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高的电视塔,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游客们可以乘坐高速电梯上到东方明珠塔的观景层,从塔顶眺望整个上海的景色,将大上海尽收眼底。 四、田子坊 田子坊是上海市一处以旧改新的文化娱乐街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部的石库门老街区,是上海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和网红打卡地之一。这里有众多文艺小店、精致餐厅和时尚咖啡馆,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五、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是根据迪士尼乐园的特点和特色,结合我国的文化特色而打造的主题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迪士尼度假区内有两个主题公园——上海迪士尼乐园和玩具总动员园区,还包括了迪士尼乐园酒店、迪士尼小镇和玩具总动员酒店等设施。这里是家庭游客和年轻人的理想去处,可以尽情享受迪士尼的快乐和欢乐。 六、新天地 新天地是上海市的一处欧洲风情街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地带。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功案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功案例 一、上海田子坊 开发背景:上海从工业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工业用地转型主要策略,区政府也希望藉盘活空置厂房资源,提升地区经济 简介:由上世纪50年代弄堂工厂及居民区组成,现成为具老上海风情的特色休闲商业街区 区位:位于上海黄浦区中心地段 投资主体:租户投资为主体,政府出资改善 基础设施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商业规模:营业面积3万多平方米 开发时序:210弄(1998年)-> 248弄、274弄(2004年) 游客量:日均2万人次 权属情况:由居民分散持有 租金收益分配:按照管委会:居民 = 2:8的比例分成

业态结构:目前有各类特色商户400余家 ♢田子坊发展历程和策略 工业厂房改造,艺术家集聚(1998-2003年) 1988年,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入驻,集中于弄堂工厂,2002年,创意产业集聚,共83家艺术商店、艺术创作室和展示厅入驻; 文创工厂规模效应外溢(2004-2007年) 2004年,居民房开始对外出租,文创企业开始向居民区蔓延2005年,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授牌田子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 外延扩大,成为城市地标(2008-至今) 2008年,田子坊定位为海派文化展示地和世博主题演绎地,其范围进一步向外扩散,餐饮、服务等业态比例大大提升,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 文创活化:街道办与文化商人合作创办“上海田子坊投资咨询公司”,将空置厂房使用权转租,由后者运用市场化手段招徕艺术家入驻,激发了片区活力,为后续改造树立了示范效应;适时借力突破制度边界:将公用房交由合作企业进行改造出租规避政治风险,掀开“居改非”大幕。在政府计划对片区实施拆迁开发后,联立居户、艺术家及社会人士向政府抗辩,使得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借势宣传:借力世博会举办契机,申报世博会旅游示范点,并邀请国内外政要精英到访,引发社会关注。 田子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其由居民及众多产业个体

市井弄堂—田子坊

市井弄堂—田子坊 市井弄堂—田子坊 田子坊是上海原南市打浦桥地区的一个市井弄堂。由一个马路菜市场的改造蝶变为上世纪上海较早的一个旅游打卡地标,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创业主体和消费人群在这里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寄托。 当年踌躇满志的老三届,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改革的中坚力量,并以极度高涨的工作热情来试图弥补曾经旅游文化的荒芜。当年的80后,成长到了汲取各种文化知识的黄金时刻并开始迈入新生代后浪主力门槛。前者需要创业的契机和舞台,后者需要一个前卫的消费娱乐场景,两代人叠加的合力在田子坊找到了相同的突破口。 1998年,田子坊破茧而出。虽说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但其独特的底蕴文化营造的一方水土,伴随我们一起走过了跨世纪的激荡岁月。怀念她,就像回味无尽沧桑。 上海弄堂,百年传承。市井烟火,生生不息。她镶嵌在石库门的街头巷尾,或蜿蜒曲折,或纵横交错。虽然没有江南水乡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样的婀娜,也没有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那样的豪迈气势,但是,上海人的弄堂风情根脉深厚广延。早年张爱玲、陆小曼等名媛佳丽,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徐

志摩等文豪大腕也都曾在上海弄堂留下诸多传奇佳话。 田子坊与《庄子》中一位画家“田子方”的名字谐音,经过大师画家黄永玉的谋划,这条名不见经传的街坊小弄华丽转身,开始吹起了旧俚改造的艺术风韵。著名画家陈逸飞率先把工作室搬进了田子坊。随后,王劼音、王家俊等一拨名人大腕包括他们的艺术工作室也都先后到田子坊安营扎寨。尔冬强工作室坚持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激活了当年的文青和已步入中老年级别的三代上海声乐爱好者满腔热血。再随后,陶艺的、刺绣的、缕青竹刻的工匠艺人现身秀场;江南茶艺、西式咖啡以及上海特色的小点心门店也开始集中在传统弄堂闪亮登场。 20年过去了。当年的创业者已经打道回府闲居家中,当年的80后已经穿越懵懂并或在价值取向上更偏移多元化。田子坊之后,衡山路的灯火阑珊、新天地的爵士鼓回荡、多伦路的气宇轩昂无不彰显魔都第二轮风情特色街区改造的力度和温度。更有思南路、绍兴路、乌鲁木齐路、愚谷村、武康大楼等等的地标打卡地争相登场。如今,我们再次走进相对遭冷落的田子坊。 都过了10月1日了,上海今年的太阳还是很晒,弄堂人影稀疏。拐角处的那口上海人夏天用来土法冰冻西瓜的石井,还在老地方静静的守候着属于它的岁月。斑驳的井口围堰记录了田子坊的蹉跎岁月。石库门楣上挂满爬山虎的细缝间透过一缕秋日早晨的阳光。因为赶早,弄堂才苏醒,各家沿街小铺年轻的店员在自己门前走进走出开始忙碌张罗。走进一家定制时尚体恤衫的门

1、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rtf

田子坊案例分析 一、田子坊简介 1、田子坊发展缘由 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1999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将志成坊改名为“田子坊”。

4、田子坊的构成要素 ●建筑变迁:历史建筑——典型的江南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 和新式里弄建筑,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艺术百态: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的生态社区 ●里坊风貌:真实的里弄生活——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 “活化石” ●时尚创意:时尚设计&创意店铺——尤以旗袍、高级成衣等为代表●休闲元素:美食与娱乐相结合——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 美味 二、田子坊建筑 1、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 2、建筑功能:20世纪20年代的居住区形式的里弄工厂,20世纪70年代的居住区。 3、建筑装饰:现代主义简洁装饰、中国传统木构装饰、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巴洛克风格。

4、街巷空间: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5、完整性:区块方正规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以道路隔开,有利于整体保护; 6、完好性:整个区块内并没有因多少拆建、改建、新建等行为而被破坏; 7、地域性:区块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上海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

上海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 上海公务员申论试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4.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5特别提醒: a.本试卷科目代码为“21”,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卡“科目代码”栏内对应数字涂黑,否则无法评分。 b.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所有试题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必须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严禁折叠答题纸!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互动的基石。城市是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摇篮。

在这里各种社会活动的互动、碰撞和创新,创造出了新的理念和协作。一座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带来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据“2013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纽约、伦敦、北京和巴黎分列前四,上海位列第14位。本次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指标设计的核心理念遵循“3D”原则,即活力(Dynamism)、多元(Diversity)和差异(Difference)。排行榜以“综合性”和“特殊性”为标准选取了世界上100所城市,样本之大是既往城市排行榜无法比拟的。所有数据均****于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各城市文化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由此可见,上海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开放程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材料2: 上海话是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海原处于吴地并不发达的海滩,开埠前,上海话是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语言,因此在上海话中至今保存着比别的地方更多的古代语音,词语和语法现象,反映出古代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在开埠后汇入了各种语言和方言,在文化碰撞、交汇和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各种词汇、成语和言语。发达的商业活动使大量的商业词语,如“撬边”、“卖相”和“套牢”等,被引入到上海的日常用语中来。上海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上海人发现一件就创造一个名词,大量新词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沙发、课程、马达、麦克风、敲竹杠、小儿科等等,这些词语后来大多为普通话所吸收,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上海方言中所包容的文化积淀,与上海的石库门等近代建筑这些物质文明相融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奋的遗产,成为中西交融的、博大多元的、雅俗同赏的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调以及多样化的文艺趣味都溶化在上海话的海派文化中。吴侬软语伴随着上海人的亲乡情节,荡漾在那些具有浓厚乡土情的上海话民歌、童谣、绕口令、顺口溜、谜语、老古闲话和文艺作品里,萦绕在闾

田子坊导游词

田子坊导游词 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 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 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泰康路依据打浦桥地区的功能定位开始实施特色街的工程。下面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 田子坊的导游词如下 各位游客们,欢迎诸位来上海田子坊参观游览,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 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 的马路焕然一新。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泰康路依据打浦桥地区的功能定位开始实 施特色街的工程。 我叫小陈,是你们的导游,我来自XXX旅行社。他叫老王,是我们的司机,他有11 年驾驶经验的旅游司机,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游览今天美丽的田子坊景点了。希望各位游 客朋友们旅途愉快。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 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尔冬强工作室每月 一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 树一帜,畅销港台。 田子坊是里弄民居味道,弄堂里除了创意店铺和画廊、摄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 的咖啡馆。在闲散的下午,就着弄堂里的习习凉风,明媚的阳光铺在地上,空中中满是慵 懒的咖啡香味,真个是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 田子坊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依然有很多居民在这里生活。瞧,这里居然还在使用的80年代标志装修的绿色信箱,在这种环境下,有一种出人意料的艺术美感。有志成坊的门廊 的弄堂,是1933建成的,散发古老的意味。 泰康路思南路口的古玩商店吸引了无数的古玩收藏者。 泰康路210弄被名为"田子坊"的小弄内更有一股热流向你赴来;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 康路上的精华高塔。同时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陈 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休息室内的壁炉不仅仅是摆设,还真能升火,在隆冬时节,围在壁炉边喝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谈论着艺术的创造,你的灵感一定会有最 好的发挥。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二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 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 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物质可以经过人们的加工、提炼产生另一种物

上海田子坊改造

者从上海市房地局了解到,目前,上海共有历史文化风貌区44片,其中中心城区12片,占地约27平方公里;优秀历史建筑632处,建筑面积约420万平方米。此外,上海1949年前建成的花园洋房、新式里弄、旧式里弄和老式公寓等建筑共1200万平方米,目前还没有纳入保护范围的都处于保留状态。 上海老式建筑的代表———石库门建筑就广泛保存在这些老城区中,其保护及开发已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上海市房地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上海对石库门建筑的历史街区、老建筑主要采取4种模式进行发掘、保护、传承及开发,注重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结合,使两者有机融为一体。 模式一:商业开发模式,代表“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2001年,由香港瑞安集团和上海复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约1.5亿美元,依照“整旧如旧、保护历史、文化兴市”的思路,对该地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改造成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

步行街。走进新天地,中老年人感到很怀旧,年轻人则觉得很时尚,外国人感到它很“中国”,成为沪上休闲文化有品位的消费场所。 模式二:城市更新模式,代表“田子坊”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210弄,是典型的弄堂、工厂混杂的城市街坊。曾有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件厂等6家工厂在此生产。由于企业效益下滑和城市产业结构性调整,厂房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闲置。1998年,上海艺术家陈逸飞、尔东强等人在此设置工作室后,田子坊开始脱胎换骨。1999年改称“田子坊”。今天这里已经聚集了来自18个国家160家企业,已被视为上海的“SOHO”,视觉艺术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模式三:原生态的保护模式,代表“步高里” 位于陕西南路的“步高里”建于1930年,为典型的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群。年轻的巴金曾在步高里52号构思创作。2007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对“步高里”进行了保护与修缮工作外,又对相应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增设卫生设施、清水红砖外墙修复、安装消

上海宁波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报告

上海宁波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国内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利用的做法,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层次和水平,2016年5月26日-28日,**考察小组一行五人赴上海、宁波两地,分别对上海新天地、宁波月湖盛园等7个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深入学习了当地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宝贵经验,收获良多。现将本次考察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对象基本概况 上海、宁波两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近现代历史文化厚重,经济发达,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走在了我国的前列。本次调研我们选取了上海新天地、七宝老街、田子坊、M50创意园和宁波老外滩、月湖盛园(郁家巷)、南塘老街七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考察.这七个街区在保护开发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历史和现实环境,采用了不同的运作方法和业态定位,但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典范。根据街区开发形态,本次考察的七个目标街区可分类如下:

二、各街区保护开发的具体做法 1.上海新天地 (1)基本概况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卢湾区内,属于瑞安集团太平桥地区城市综合体的核心部分。整个太平桥改造项目包括新天地商业、住宅、写字楼、酒店/服务式公寓及人工湖绿地五种物业形态,第一期工程——新天地广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于2000年6 月全部建成,2001 年9 月对外营业。 如今,上海新天地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旧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创建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大都会商业旅游景点. (2)核心资源 上海新天地前身为石库门里弄,建筑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其最外门以石料作门框而得名。街区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建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