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2)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2)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2)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成绩()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二)

班级()姓名()成绩()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

(2)既.毕,令间谍问曰

(3)魏王雅望非常

..

(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五、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三)

班级()姓名()成绩()

七、(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八、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仕:( 2 ) 席上食菱食:

(3)欲以去热也以:(4)欲以去热也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四)

班级()姓名()成绩()

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如入鲍鱼之肆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十一.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 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

(3)侄罔然

..而止()(4)执所书.问曰()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五)

班级()姓名()成绩()

十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十三、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

..三日而不霁。()(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

..矣。

..()(4)寡人闻命

()

2、翻译句子:

(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六)

班级()姓名()成绩()十四.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2)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内容。这个成语应该是:

十五.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

(3)是非

..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 2.联系上下文,翻译下列句子

(1)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译:

(2)若之何而去夫猫也?译: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

吹毛求疵。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七)

班级()姓名()成绩()十六.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③饯行于郊衢.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孤: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或:沃:

③食不给给:

④乃至被谗受贬谗: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八)

班级()姓名()成绩()

十八.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十九.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九)

班级()姓名()成绩()二十.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一.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言未尽而王生去,盖欲拒人于千里之外。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

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

2.在上文横线上填入一个字。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

②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十)

班级()姓名()成绩()

二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作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二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

③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④元方入门不顾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元方入门不顾。

4.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