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
古代长安城城市规划的文化思想资源

古代长安城城市规划的⽂化思想资源隋朝⽴国后,放弃了汉代的长安城,选择了位于东南“⼭川秀丽、卉物滋⾩、⼘⾷相⼟”的龙⾸⾼原另建新城,当时称为“⼤兴城”。
唐都长安,是在隋都⼤兴城的基础上,经扩建、修缮⽽形成的,周长近三⼗七公⾥,⾯积达⼋⼗四平⽅公⾥,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的帝王都城。
隋唐长安城即奠定了未来西安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隋唐长安城在营造过程中,⼤量运⽤了中国古代易学、风⽔等知识,体现着⼀种东⽅美感,同时给这座城市蒙上了⼀层神秘⾊彩。
本⽂从⼏个⽅⾯具体分析隋唐长安城城市规划对古代⽂化思想的借鉴和运⽤,同时说明古⽂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
儒家思想与隋唐长安城礼制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在重礼的倡导下,⼏乎所有的建设活动都要受礼制的制约,严格按礼制的要求去完成。
⽆论是都市规划、宫殿庙宇以及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城市中形成中轴对称、严整⽅正的格局,这种布局⾃西汉时起,贯穿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始终。
⾄隋唐时期,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当时的主要思想,儒家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等思想在城市建设中开始充分得以体现。
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的体现隋唐长安城规模宏⼤,据《长安志》记载:“外廓城东西⼗⼋⾥⼀百⼀⼗五步,南北⼗五⾥⼀百七⼗五步,周围六七⼗⾥”,这种规模是我国古代史上甚⾄世界古代史上是最⼤的。
隋唐长安城由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
宫城布置于整个都城的北部正中,宫殿座北朝南,暗含“南⾯⽽王”之意。
⾄于为什么选择宫城居于北部正中,⽽不是《周礼·考⼯记》中强调的“宫城居中”是因为龙⾸塬北⾼南低,宫城居于北部⾼处,更能显⽰皇权的威严,这与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布局出发点是⼀致的。
皇城紧邻宫城,布置于宫城南侧,⽂武官署、宗庙、社稷坛等置于其中。
外郭城的坊内居住官吏与百姓,官吏多居住于离宫城较近位置,百姓则居住于远离宫城的位置,这种布局的⽬的就是使“宫殿不与居民相参”,这种三套⽅城的布局,将儒家的礼教尊卑予以充分体现,突出了帝王的尊贵地位。
古代城市规划哪些城市代表了当时的智慧

古代城市规划哪些城市代表了当时的智慧古代城市规划:哪些城市代表了当时的智慧在古代,城市规划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更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追求和智慧。
在众多的古代城市中,有一些以其独特的规划理念和出色的设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长安。
作为唐朝的都城,长安的规划可谓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整个城市呈棋盘状布局,南北中轴线清晰,将城市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宫城位于城市北部的中心,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从宫城到皇城再到外郭城,层次分明,功能各异。
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干道将城市划分为规整的坊市。
坊是居民居住的区域,市则是商业交易的场所,这种功能分区明确的规划,既便于管理,又有利于城市的有序发展。
而且,长安还注重城市的绿化和排水系统,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修建了完善的排水渠道,使得城市在美观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生态和卫生条件。
再看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不同朝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洛阳的城市规划巧妙地利用了地理环境,北依邙山,南对伊阙,洛水穿城而过。
城市布局依山傍水,既有自然之美,又有风水之妙。
洛阳城的宫殿区与居民区分布合理,市场繁荣,交通便利。
其城墙高大坚固,防御设施完备,体现了对城市安全的重视。
同时,洛阳还注重与周边地区的联系,通过运河与其他城市相连,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此外,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北京城以故宫为中心,向外辐射出规整的街道和胡同。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了封建礼制,体现了皇权的威严。
城市的中轴线从永定门一直延伸到钟鼓楼,贯穿了整个北京城,左右对称的建筑布局彰显了庄重和平衡之美。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则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胡同狭窄而幽深,四合院封闭而宁静,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文化。
而且,北京城的城门设计精巧,城墙高大厚实,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古埃及的底比斯也是一座充满智慧的城市。
底比斯的城市布局沿着尼罗河两岸展开,神庙和宫殿建筑雄伟壮观。
淮阳古城选址及水系布局与风水理论关系研究

孔 坚 先生在 《 理 想 景观 探 源 》一书 中认 为 风水 是 中 国
人 的认 知 世界 、感 知世 界和 处 理现 实 世界 的一 种 方式 ;
wa t e r s , y s t e ml a y o u t . Ho wt of o r m a mo d e m Hu a i y a n gc i y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i t c s
g e t s o n l e i ns p i r a i t on, S O a s t o be t t e r p r o v i d e a f a v o r a bl e t he or e t i c a l
动 中某 些技 术指 导 和相 关 的各 种忌讳 方面 的总概 括 。 俞
背景 、独 具特 色 的水 域 环境 ,搜 集 丰 富 的 古城 历 史 资料 ,详
细分析风水理论对 于淮 阳古城选址及 水系布局的影响,以便 在如何形成现代 淮阳城市特 色方 面得到一定的启示 ,从 而更
好 的为 中 国 当代 城 市的 建设 提供 有利 的 理论 指 导 。 关键词 :风水理论 ;淮阳古城 ;选址 ;水 系 布局
的一 门学问 ,风水理论是中华 民族传承 下来的文化经典 ,它
是 一 门指 导人 们 选 择 最 佳人 居 环 境 的科 学理 论 。 中国 古代 包 括 城 市 规 划在 内的 各 类 建 筑 活动 无 不 受到 风 水 理 论 的影 响 。
通 过 阐述 风 水 理论 的起 源 、 内涵 ,结 合 淮 阳古 城 深厚 的 文化
古代城市选址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浅谈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摘要】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重视城市的选址。
《管子》一书中就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营邑的方法,提出“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的原则,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
中国一些著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苏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选址,都经过周密的考虑。
千百年来它们虽遭受不少天灾战祸,但经过重建、改建或扩建,仍保存至今。
【关键词】城市选址山水城市水系规划1.序言《管子.乘马》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曰:“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为:凡是建立国度,不是在高山脚下,就是在广阔的平原之上。
在高山建立都城不能在干旱的地区,要保证用水充足;在平原建立都城不能太靠近水,但要用水沟保卫都城。
建造都城就地取材,根据都城所在的具体地势建造,所以外城内城形制建设不必循规蹈矩,道路也不一定严格规则。
一下根据此句话提出的因地制宜的思想来谈谈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问题。
2.六朝古都——南京历代中国都城皆方,宫城位于都城中轴线上偏北。
而南京城却随地形而建,全城南北狭长,不规则,属于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
三国时,孙权于公元21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原址上建石头城,完全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筑城,周长7里100步,南面开一门,北面开两门,东面开一门,西北因紧靠长江,未开门。
以后各个朝代扩建,成了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朝的建康城(今南京市)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地区,山、湖、河等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形平面的典型。
建康城(南京城)位于淮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周二十里十九步。
桂阳风水特点与城市发展及规划布局研究

桂阳风水特点与城市发展及规划布局研究[摘要] 桂阳古属荆州,属于轸星分野范围,县城应突出生命(延年益寿)特色,建设宜居城市。
2011—2023年,桂阳县城宜向东北发展;2024—2030年,向南发展。
为适应城市化需求,城市发展应突破原明堂范围。
应对地形变化,城市形态规划为“大鹏展翅”。
规划以新县府机关为中心,以八卦原理为指导、阴阳和谐为目标合理布局用地与设施。
行政中心应营造良好的风水格局和“文房四宝”文化意境。
对外交通出入口作为城市纳气口宜宽大但含蓄,建设成为城市交通广场。
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积极改良风水要素。
[关键词] 桂阳风水城市发展规划布局风水学古称“堪舆学”,是中国古代人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而创建形成,用于城镇及村落选址、宫殿和住宅建设,后来又发展为寻找丧葬地形的一套相当完善的古代环境学理论。
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
风水学含有哲学、伦理学、生态环境学、景观学、建筑学、工程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科学思想,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风水与礼制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正是在风水学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各地城市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创意。
近、现代相当一段时间内,风水学被当成封建迷信和江湖骗术而打入冷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糟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病日益严重,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千城一面、特色雷同现象日益普遍,风水学获得人们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重新得到重视。
近年来,长期遭遇冷落的风水学理论又重新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领域。
为了科学引领桂阳县城发展和建设,营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友好、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桂阳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前,有必要认真研究桂阳风水特点与城市发展及规划建设布局的有机联系。
一、星野对应与目标定位中国古代先民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经过漫长时期的观测,发现天上某些星球的运转与地上自然和人事现象的运动变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规律性联系,从而认为天上星宿与地理区域、山川形势之间相互对应,并存在一定的互动。
风水思想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应用

风水思想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应用初探【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某些方面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鉴于此,我们在对传统风水学理论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量了风水学里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作用,以探索其能够对当代城市建设及规划布局有所借鉴的同时,为建设一座和谐、宜居、绿色之城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风水思想;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布局一、风水理论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城市规划,通俗而言就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谋篇布局,也就是说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西方学说的观点中,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要考虑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即“在自然界中,有机体通常分布在地表,进而实现各物种之间的平衡状态”[①美﹒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548]而景观设计理论与城市规划布局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一)风水与城市意向元素的关系1、绿化植物城市绿地堪称是城市的绿肺,防尘,防噪,遮阳,防风,调节小气候,美化居住区的功能。
2、综合广场广场应大而有生机,要方而能神聚,这样才能发挥其收气的功能。
3、人物雕像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人物的雕塑应根据其品格、历史身份来放置,如伟人雕塑当注重阳气,提势气,补正气等设计元素。
4、标志建筑城市标准性建筑物也就是一座城市的地标,它具有纳贵气,养灵气的作用。
(二)风水与城市选址的关系一座城市的兴起和建立总是要涉及到选址或建址的问题。
为什么选建在此地而不是他地,做这种布局规划而不是另一种?即使是专门的研究者来回答这个问题也会给出多种答案和说法,比如从地形、地质、气候、水文、交通安全等等方面考虑。
1、地形因素城市多分布在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而高原和山区城市较少。
2、气候因素城市多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纬度地区城市极少。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源远流长,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理念被统一的国家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所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总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道观念,即人类社会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与自然秩序相统一。
在城市规划中,这一思想被体现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水利系统的规划中。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采用方形布局,以象征四方天地的广阔无边。
城市中的主要街道通常按照南北方向布置,以利风水流通。
整个城市规划被视为一个整体,以保持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存在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城市规划中的街道、建筑和社区通常按照社会地位和等级划分。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都城,皇宫和官员宅邸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象征权力和荣誉。
而商业区、市场和平民居住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将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城市结合起来。
一些著名的古代城市(如北京、西安和南京)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三、水利系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视水利系统的规划。
水资源在古代农业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规划中的水利系统被认为是城市的血脉。
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建有运河、湖泊和水库,以供居民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
受到水利系统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常常沿着河流、湖泊或运河的方向进行。
城市中的水利系统被视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持城市的稳定和繁荣。
四、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经典案例就是苏州的古典园林。
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景观而闻名,将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
传统风水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选址格局探析

山 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第47卷第12期・2・2 0 2 1年6月Vol. 07 No. 12Juc 2021DOI : 12. 17719/j. cnki. 1009-6825.2021.12.007传统风水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选址格局探析孙立硕(石家庄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4011)摘 要: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对传统村落选址营建的文化内涵关注较少。
从传统风水学说中关于理想人居模式的讨论出发,从传统村落选址格局的基本空间要素方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井陉县河应村选址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自然空间格局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水文化,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29-0825 (2221) 12-0218-24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 色的农耕文明。
传统村落就是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保留下来 的物质载体,是传承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传统村落在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和周边自然环境相适应,不断协调 人、聚落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使得聚落本身和周边环境相互融洽发展,和谐共生。
在村落选址营建的过程中,中国传统 风水学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利用风水学说解释传统村落选址、城市布局等内容,但是能够按照风水学说中理想人居模 式进行传统村落选址分析的研究较少,深入研究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格局关系中人文传统的较少。
本文从风水学说 的理想空间模式着手,利用形势派的风水理论,实证分析了传统村落在选址方面的传统价值。
1风水选址理论及理想空间模式1. 1 概述风水也称堪舆,是一门处理和选择居住环境的学问,其 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处理地理选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⑴,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建造中。
风水学说对中 国古代建筑营造、村落选址、城市规划等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住宅、宫殿、寺庙等单体建筑,到村落、城市等聚落多 方面,都不断印证着风水要素的处理和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杨文衡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受风水的影响很深,追溯根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影响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宇宙观和自然观1.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形成。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的墓葬方向是上南下北(按照古代的习俗,生者南面,坐北向南;死者北首,头北脚南),墓穴南部呈圆形,象天;北部呈方形,象地。
整个墓穴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以后在建筑上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特别是地方观念。
如:穹隆顶墓室,半球形封冢,方形墓穴,城市和居室都是方形,跟墓穴为方形的意思一样。
皇城、内城和外城的城门,均呈现“上圆下方”的形状,以象天地。
紫禁城城门之“内圆外方”造型,表示紫禁城内外的差别犹于天上人间,城内为天,住着天子;城外为地,住着老百姓。
紫禁城中太和殿内,有“上圆下方”的藻井(又称龙井),这种结构,即所谓“上仿像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
北京北海琼华岛上的善因殿,大钟寺内的钟楼等,均为上圆下方之重檐建筑。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有一处大型祭坛建筑基址,整个布局由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组成,按南北轴线对称分布,南圆北方,也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
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出士了大小不等的玉琮,它外方内圆,寓意也是天圆地方观念。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式盘,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典型体现。
式盘中的天盘为圆形,地盘为方形。
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也曾显现过地圆的思想,但只是昙花一现,不为社会主体思潮所接受和承认。
唐代外国的地圆观念曾传入中国,但也不为中国人所接受。
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也把西方的地圆思想和地图传入中国,但接受者寥寥,反对者则浪高。
直至清末,地圆观念才在中国站住了脚跟。
因此,天圆地方观念不仅影响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达两千多年,而且一直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这事并不奇怪,是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的。
2. 天人合一的有机论自然观有机论自然观认为,天、地、人等自然界万物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每一个现象都是按照等级秩序而与每一种别的现象联系着。
其表现有4个方面:1). 天地之间的关系。
风水家认为,天地相通,天地是一个整体。
因此,有天理则有地理()。
比如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天有象,地有形()。
这种思想最初来源于《周易》,“《易》与天地准”,它把整个自然界作为摹写的底本,因而它与整个自然界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在《周易》中已奠定了基础。
风水家在《周易》的基础上,对有机论自然观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地球上的山形与天上的星体相合,地球上的河岳就是天上的星辰,原非二物。
如天东有苍龙在九天,谓之苍天,其下即为东岳。
北有玄武为玄天,其下即为北岳。
南有朱雀为炎天,其下即为南岳。
西有白虎为昊天,其下即为西岳。
中有北极为均天,其下即为中岳。
天上有天河天汉,地上即有长江、黄河。
天上有四垣九野,地上即有垣局以造王城,有分土以域九州()。
这里讲的天上各种星宿名称都是人为的,人们用帝王百官和宫室土地人物等名称来表示空中星宿,将天空星座分为中央、东、南、西、北五部分,称作五官。
中央是中官,包括三垣:上垣太微垣,即星宿、张宿、翼宿和轸宿以北的天区。
中垣紫微垣,即北极周围,包括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地区(地理纬度约度)常见不没的天区。
下垣天市垣,即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和斗宿等以北的天区。
三垣中每垣都有若干颗星作为框架,界限出这三个天区的范围,它们好像是围墙,故称垣。
三垣中,紫微垣是天空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因此,人间天子居住的宫殿也叫紫微宫、紫禁城。
由于这个缘故,风水家在选择国都时,地上的山川形势也要符合三垣。
这种作法除了有机论自然观起一定的作用外,还有皇权天授或皇权神授的思想在作怪。
《人子须知》讲,帝都乃至尊之地,地理之大莫先于此,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钟正龙王气,然后可建立。
2). 天人之间的关系,又称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意指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相通、相类和统一。
《周易》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在西周时代,把人和社会看得很重要,与天地并称三才。
它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人作为主体看待。
无论怎样谈天谈地,最后总是归结到人和人的事业。
宇宙自然界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
大自然的天象变化与人体的气化活动有直接的相互感应和共通的规律。
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与季节气候有关的流行病,巳有越来越群体化和频繁发生的征象,这是宇宙大天地的阴阳失调造成人体小天地的阴阳失调。
天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一理”。
《史记.乐书》也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是形和影的关系。
风水家根据“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提出城市选址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 “天人感应”说。
这是由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思想发展来的,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主要观点是天人一体,相感相应。
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天神意志的表现,灾异怪变以及吉利瑞祥,也都是天受感应后而施加于人的奖惩。
道教初期的经典《太平经》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说人是天之子,当替天行事。
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上天,使阴阳变易。
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这是上天对人君的劝告。
风水家把“天人感应”思想引入城市选址和规划中,从而出现了象天型的城市选址和规划。
4). 三才论。
这是指天、地、人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就是说从包羲氏开始,人们就注意观察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了。
《周易.系辞下》明确提出“三才”之名,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吕氏春秋.情欲》曰:“人与天地同。
”人有主动性,能参天地,即效法天地,但不能改变天地。
风水家吸收了这种思想,认为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气动于上而人为应之。
风水家在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时,必须贯彻三才思想,天地人全面考虑。
3. 生态环境选择思想风水学说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生态环境选择思想,这种思想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只是本能地选择生存环境,被迫去寻找既能躲避自然灾害,又有丰富食物资源的地方居住。
这是一种下意识的环境选择。
由下意识的选择逐步过渡到有意识选择,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上百万年的时间。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选择环境的知识,比如:居住地点基本上都选择在河流沿岸的台地或阶地上;或河流曲流的地形部位;或依山傍水,背风向阳之地;或大河下游平原的土墩上;或沿海岸边的高阜冈丘上。
此时人们对环境的选择大多数是有意识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环境选择思想。
也可以说出现了最原始的相地术。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卜问在唐土作新邑是否合适的文字,也是环境选择思想的反映。
周代曾多次迁都和营建新邑,每次都要相地,勘察地理环境是否合适。
《周礼.大司徒》把当时相宅(即选择地址)的目的讲得很清楚,说相宅是为了选择一个好地方发展生产,使生活更富裕。
以后历代都有都城(或城市、乡村聚落与家庭)选址的理论,这就是风水学说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风水学说中的精华。
二、风水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风水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1. 在《易经》理论影响下的城市选址和规划。
从《易经》中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离卦代表人的含义或乾卦六爻的位置中来规划都城城门或皇宫、衙署和寺庙建筑等,或是选择城址。
2. 《管子.乘马》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这个观点为后来的风水家所接受。
3. 《考工记》中提出以中轴线对称的城市规划思想,也被后来的风水家所接受。
4. 由《易经》“时中”发展到都城选址要“择中”的原则。
5. 从后天八卦图式发展到法天象地来选择和规划城市的原则。
三、五种城市选址和规划类型举例1. 在《易经》理论影响下的都城选址和规划。
1). 周代奄国都城----奄城,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西南,属于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奄城遗址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池建筑,有三重城墙,即王城、内城和外城。
每重城垣外都有护城河,三重城垣都只开一个旱路城门。
三个城门的方向也不同,王城门南向,城内地势高,中间有块高地,可能是宫室遗址。
内城为不规则圆形,门西南向。
外城也是不规则圆形,门西北向。
这个遗址表明,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已受后天八卦思想的影响。
将奄城遗址图与后天八卦图对照,即明白当时城市规划设计者的意图。
第一,王城门向南开,后天八卦为离,离之意即明,表明王向明而治,即向南而治或面南而王。
这个门的朝向代表人。
第二,内城门西南向,后天八卦为坤,坤代表地,代表阴。
地要顺应天,阴要顺阳,臣要顺王。
坤居西南为母道,母道在养育万物。
西南是万物长养的方位。
第三,外城门西北向,后天八卦为乾,乾代表天,代表阳。
乾居西北为君道,为父道,天道尊严。
可见奄城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天、地、人的关系,是《周易》理论影响城市规划设计的典型实例。
2). 隋朝的大兴城。
从地理角度看,汉代都城长安位于龙首原北麓,近渭水南岸,地势较低洼,水含一盐分高。
从军事上说也不利于保卫都城。
所以到隋文帝时,去旧图新,把都城大兴城建在龙首原南麓。
具体规划设计由宇文恺负责,他利用龙首原南麓大兴地区六条冈阜的地形特点,结合风水理论进行设计。
他把六条冈阜看作是乾卦的六爻,最高的一条上九置宫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稍低的第三条九四立百司,为中央各部办公之地。
第二条九五虽然比上九低,但在乾卦中九五位贵,不是凡人居住之地,所以在此处盖庙宇,修玄都观、兴善寺等,让神仙菩萨去住。
这种设计,使统治机构处于全城制高点上,宫室、百官衙署都占据高地,显示出统治者高高在上,主宰天下,传之万世的思想和气派。
从安全上说,也比较可靠,处于监视下层百姓的位置。
从地理环境来说也是最好的,地势高,乾燥,不易生病。
2. 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1). 南京城历代中国都城皆方,宫城位于都城中轴线上偏北。
而南京城却随地形而建,全城南北狭长,不规则,属于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
三国时,孙权于公元21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原址上建石头城,完全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筑城,周长7里100步,南面开一门,北面开两门,东面开一门,西北因紧靠长江,未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