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 绪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后期(繁荣期) (1)小说: 长篇:神魔《西游记》《封神演义》;历史《新列国 志》;世情《金瓶梅》 短篇:白话拟话本:三言二拍 文言短篇集:“三灯丛话”(前期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祺《剪灯余话》;后期邵景詹《觅灯因话》) (2)戏曲: 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 无名氏《鸣凤记》 杂剧:徐渭《四声猿》 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汤显祖“临川四梦”,重文采, 沈璟重格律。 (3)诗文(流派纷呈): 拟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李攀龙、 王世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宗唐宋古文,代表 人物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 公安派: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独抒性灵”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二、小说地位的提高
章回小说体制的定型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1、宋元讲史话本分卷分目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 祖”。 2、采用宋元话本中开头、结尾、正文等多处形制 与套语。
章回小说艺术的成熟 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章回小说成熟定型是明代对我国文学最突出的贡 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 大奇书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2)1368年至1487年(明初到成化,约120年), 明前期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导致 了文学创作沉寂局面的出现,“台阁体”成为此 时的主导文风。
①没有出现有价值的小说创作作品,只是在小说的整理 和刊刻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 ②诗文创作领域流行的是“台阁体”的创作文风。馆阁 名臣三杨在内容上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 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 正典丽。 ③杂剧创作中流行的是以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为代表 的宫廷杂剧作家的杂剧创作。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是其创作的主要类型,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艺术 上趋向华丽雅致。 ④传奇创作呈现出道学化和八股化的创作倾向。如邱濬 《五伦全备记》和邵璨《香囊记》。
(1)元明交替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 治、崇拜英雄的思潮,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 荣。 ①出现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 小说,从而拉开了明代小说创作繁荣局面的 序幕。 ②南戏创作出现了中兴; ③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的诗文创作繁荣局 面出现。他们的作品不仅总体上反映了当时 的时代特征,并且创作风格多种多样。
形成了一股高扬个性、肯定人欲的社会思潮
文人创作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 随之鲜明。
诗文领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 “诗以言己者也”(王思任)
小说、戏曲领域: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了题材 范围。尤其是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如 《牡丹亭》。
对文学 的影响
(4)明朝末年(1573—1644,万历到明末)明王 朝风雨飘摇,从救世的目的出发,出现了社会思 潮的转向,逐渐放弃对个性的追求,而重新回归 于对理性精神的强调。
①回归程朱道统,文以理为主。 ②回归情之正的抒情观。 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文学团体:复社和几社。 重要作家: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首辅叶向高、邹元 彪、陈子龙等。
(3) 1488年至1572年(弘治到隆庆),明代 中期政治黑暗、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王学左派 思潮的涌现等,一起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繁荣 局面的到来,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和平民化 的创作倾向。
①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出现了《西游记》、《金瓶 梅》等有影响的作品;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也出现了繁 荣,出现了 “三言”“二拍”等有影响的白话短篇小 说集;文言短篇小说创作也出现了繁荣。 ②诗文创作领域,先后出现了茶陵派、前七子、后七 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创作等。 ③戏曲创作领域出现了繁荣状况,杂剧以徐渭的《四 声猿》为著名代表,并出现了创作中山狼题材的热潮, 传奇领域出现了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等, 并且出现了对传奇文体探讨的热情,这主要表现于汤 显祖和沈璟之间的论争。
(1)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 (2)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 人生; (3)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 实生活; (4)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 姓;
(5)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 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性格 (6)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7)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 化。
明前期杂剧
朱有燉打破了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了对唱、 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出现了南北合套的体式 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 明中期杂剧 徐渭的《四声猿》
二、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二、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 成,不自觉地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内 容与新的形象。
1、开始恣意寻求俗世的追欢逐笑。 2、塑造了众多的商人和作坊主的 形象。
三、伴随着文学作品内容的市民化,人 们的“审美趣味”也趋向世俗化。
• 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 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 小说领域的世俗化、诗文领域的世俗化 (推崇民歌)。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 文学的论争 (明代众多的“诗文”派别之争)
兴趣型:台阁体 主张型 政治型:复社、几社
一、明代的“诗文”、“戏曲”派别
明初: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台阁体文人及其台 阁体。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 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另有: 康海、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徐祯卿)。 嘉靖中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另有:谢榛、 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唐宋派:归有光、茅坤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戏曲领域的有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和沈璟为首的吴江派 为主的论争等。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 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 阶层的壮大。
1、明初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经济 仍有所发展。特别是南北大运河的贯通更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往来。 2、明中叶经济恢复,农工商业都得到发展, 形成了杭州、苏州、广州、武汉芜湖等都 市。 3、随着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壮大, 人数众多,且文人与商人的关系越来越密 切。
• 明代文学整体概况:
1、前期 (1)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章回小说 (2)戏曲:以时文为南曲,宣扬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杂剧集 有朱有燉《诚斋乐府》。比较有价值的是戏曲研究资料;朱权 《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3)诗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台阁体作家:杨溥、杨荣、杨士奇(三杨,歌功颂 德,粉饰太平) 茶陵诗派:李东阳
• 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 各类创作呈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 2、文学流派纷呈,论争不断 3、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 学与俗文学呈现空前的融合 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 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突现个体意识 和欲望的表达。
中国文学史
(第三版) 第四卷
袁行霈主编 黄霖 袁世硕 孙静 本卷主编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
祯十七年(1644年)自缢,前后共计277年。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 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弘 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 泰昌、天启、崇祯十六个皇帝。
•明代文学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戏曲地位的提高
明前期传奇
昆腔:三大传奇《宝剑记》、《鸣凤记》、 《浣纱记》。 弋阳腔:流行于农村,歌唱方式是一人独唱, 众人帮腔,只用喧闹的锣鼓等打击乐伴奏。
明中期传奇
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 隆、王骥德、吕天成、高濂、周朝俊、冯梦龙、祁彪 佳、吴炳、袁于令、孟称舜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
心Baidu Nhomakorabea思想
禅宗思想
敢于用“本心”去推 倒偶像崇拜和打破教义的 束缚,洋溢着一种叛逆的 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
•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李贽《藏书》) • “世总为情”、“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汤显祖》) • “放诞不羁,每出名教外”的“狂士”,如袁宏道。
形成了一股高扬个性、肯定人欲的社会思潮。
客观上冲击了当时的封建礼教,致使明代 文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 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地位提升之后, 对 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一、小说、戏曲在文学理论地位上的提升
1、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 列。(徐渭《曲序》) 2、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又将《水浒传》 与《史记》并称。(李开先《词谑》) 3、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 《汉》并提。(袁宏道《觞政》) 4、“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汤 显祖) 5、“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借男女之 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冯梦龙《叙山歌》)
四、文学的商品化
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营利而刊行。
• 翰林名士作墓铭或序记,“润笔银数动二十两, 甚至四五十两。” • 唐寅有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 田。闲来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 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政治、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一、明前期思想政治概况 • 在政治上,废除丞相制与三省制, 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锦衣卫和东、 西厂,实行特务统治。 • 在思想文化方面,大力提倡程朱理 学,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大兴文字 狱。
二、明中后期,王阳明‘心学’思想与禅 宗思想对文学思潮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思想: 一曰心即理;二曰知行合一;三曰致良知。 “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焚书》)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 子而后足也”(李贽《焚书》)
禅宗思想: 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