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

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
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

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

任课教师:张声海

学生姓名:张驰

专业名称:工商管理

学号:2009051973

2010年6月3日

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

工商管理3班张驰

历史,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是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历史,不仅是过往的芸芸众生留下的串串脚印,历史也是一位位闪耀着人格魅力的伟人走过时代的背景,演绎的轰轰烈烈的史诗。时光流逝,岁月沉积,浅淡的脚印被风尘蒙盖,惊世的演出则被史册收录。当我们后人走进一本历史书时,不仅是在穿越时空,真实的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旁观者清”的姿态,洞察往事的是是非非,以此来反观自己,展望未来。所以,历史的终极价值不只是记载与讲述,更是叩问与启迪!

翻看这本中国近现代史书,几种强烈的感受涌上心头。大学的历史书应当怎样讲述?其讲述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

历史书与大学生可谓有着很深的情结,从小学时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书,到初中时简略的历史书,再到高中时顶着高考压力填鸭式疯狂记忆的“历史全书”。中外历史可以说被淘了一遍又一遍,从少到多,从薄到厚,从窄到宽,我们一直作为一个被动的历史聆听者、历史输录机背诵着漫长的历史岁月。如果说以前的历史书承担一个讲述者的角色,那么大学的历史书,对于意气风发、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而言,应该从更深层的精神层面,更高远的全球视野,更鲜活的时代视角来引导大学生完善思想,塑造独立的人格。

所以历史书不应再以流水账的形式展现,不应再用数字、年代作为串接历史的主线,不应再像一个暮气沉沉的老者讲述苍白无色的旧事,我们需要更有活力、更有生气、更有波澜的历史!

我个人认为,历史的讲述应当是有详略的,立体的。所谓详略,就是指对中国近现代史中更具有教育意义、启示作用的事件要重点讲述,对于空泛难懂的政策、战争中细碎的小事件都可以略写甚至省去。所谓立体,就是对于重点记述的事件,要全方位讲深讲透,讲的发人深思,讲的让人恍然大悟。比如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其中简略的记述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而我认为,作为对中华民族拯救和复兴的三次伟大探索,却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使中国错过一次又一次振兴的机会,不断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况,而相比日俄,在面对内外交困的相似境遇下,却由被侵略的弱者变为蚕食中国的军事大国,这其中的原因、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失败的转折点、给我们的深刻启示,都要讲深讲透。还有近现代的类似改革也可以以问题、相关链接材料的形式与本章的改革进行比较分析。要中外对比着讲,古今结合着讲,要通过相关历史书籍、人物传记、视频资料透彻讲述。让学生在学完后有一种饱餐精神食粮之感,让我们能联想到如今的众多国际大事,思考在当代如何消解国家间的矛盾,推翻贸易、政治壁垒,实现民族的突围和腾飞!

除了叙述内容要更深刻,有侧重外。叙述的形式也应改不同与中学时的平淡式。过往的历史是鲜活生动的,而如今落于纸上的文字也应当保持历史的新鲜度,

所以文采应当是大学历史书的一大亮点。司马迁的《史记》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史书的典范。它在尊重事实,客观记述的同时,以更富艺术感染力的文字叙述,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更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如果历史书也能像这样,讲述屈辱史时让读者拍案而起,讲述改革失败时让人扼腕叹息,讲述现代成就时让人心生自豪,这才真正将历史讲活了!

大学历史学习的目的应当剥离去中学时考试的功利性,而应更多为了培养一种人文素养。也许很多历史事件会忘记,但学习历史中形成的历史观、世界观已融入学生的内心。

历史是由人演绎和书写的,历史的故事其实就是交错在一起的人生。后人在读史的同时,不仅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研究历史人物的个性以及抉择。我们以历史回顾者的视角对历史重新审视时,作出理性的判断。而历史人物也应走下被后人长期供奉的佛龛,还原真实的形象,使我们能更真切的感受他们的个性,走进他们的心灵,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指导历史实践,在学习、生活中成为成功者。所以历史书不应单纯的讲述历史事件,还应有重点的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深入解剖,与事件的关键点相结合,让人更清晰的看到人物与事件的紧密联系,人物对事件的影响,这样才能对我们产生更强大的心灵冲击。

另外,读史也是历练思维的过程。阅读过去,不是为夸耀辉煌的过去,或者为屈辱的往事作出种种假设,而是为更理性的分析现在,更准确的预测未来,这就要求历史书在人物和事件分析时更深入、全面,提供多种评判角度。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大学历史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应当被赋予更高的教育意义。历史书只有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浅显走向深入,从生硬走向鲜活,从讲述走向启迪。才能使意气风发、激情开放的大学生真正形成批判历史观,塑造独立人格,成为更卓越的践行者!

大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基础的意义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 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人文社会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 大学生作为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应开文明风气之先河,成为社会上最文明的一群人。然而,当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道德观念削弱,有才无德、精神空虚等现象也在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制约着大学生生活方式移易、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此一现况要求我们在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整体教育上,还要有环境育人的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优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为思路来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普遍事实,高校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欠缺。具体表现为功利性较强,缺乏长远的

眼光和责任意识,过于看重物质需求,很现实;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心和公德心,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修养;缺乏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浓厚,不关心周边环境,不关爱周围的人;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自信,出现孤独、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总之,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从而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这些都是因为缺乏人文精神粮食的哺养。 所谓人文素养教育,并不是针对某种特定职业而对学生进行的能力教育,更确切地说,人文素养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能力教育基于学生的职业倾向,而人文教育则是基于个人成长以及社会个体参与公众事务的先决条件:具备批判思想、对民俗常识和社会历史的了解,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当前社会生活的另一侧面是,年轻一代越来越抛弃传统,追求一种没有根基没有思想的现代生活,他们不愿谈政治与理想,热衷追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问题

中国文化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大学教育思考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 系别:文学与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沁晓 学号:141011215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大学教育制度、观念和目的的思考,尝试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自己的大学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反思。 [关键词]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目的 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 二、研究现状综述 (3) 三、原因探讨 (4) (一)中西方大学课堂教育制度的对比 (4) (二)中西方大学教育观念对比 (4) (三)中西方大学教育目的的不同 (5) 四、调查报告浅析 (6) 五、中国大学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6) 六、建议举措 (7) 七、反思与不足 (9) 注释与参考文献 (10)

历来,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办学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代的书院,至宋代、明代,私塾、书院规模达2000余家。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今天,我们几乎完全摒弃过去几百年的学院制度,使用的是几乎沿用西方欧美地区大学的教育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即使模仿西方教学制度,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否成功呢?为何仍有人感叹,当今中国仍然没有真正的大学? 从古时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今天的人文、理工,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也经历了西方思潮的冲刷。然而,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仍旧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通过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中国这样的教育机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是否越来越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院校也越来越多。4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分析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数目上的发展情况。很明显,目前大学生已不是什么稀罕物种,但人数并不代表质量。 目前,我国的大学和学院数目在在全国相互融合发展的全球化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另外,有项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国内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而出国留学的人数却不断激增。都是上大学,国内国外到底有啥不一样?都说国外教育质量高,可见,国内外高等教育仍有一定的差距对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的思考,有助于认清中国大学教育现状,并以此调整教育的目标、方向,从而做出良好的有利于国民素质发展,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决策。 二、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不计其数,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一类是针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研究,如大学教育的治理、思政教育的体制改革等,第二类是从参与身份的角度对学生、教师、大学校长及管理者等的专题研究;第三类则是对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如创业现状、就业情况等的研究。但对“中国为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 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 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哪些新理念?你如何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一些高校一贯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导致大学生自身素养严重缺失,不良倾向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的品格、道德水平严重下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在关注、在呼吁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 大学生是处于充满朝气的时期。赋予叛逆,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爱耍小聪明,所以关于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他们出现了专业知识拨尖而人文精神知识断层的怪异现象。很容易受挫折、受打击、缺乏挑战性。令社会学者、文士担忧,担忧中国的未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句话精辟地道出宇宙间存在的现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能会有点迷茫,缺乏自信,对自己的选择有种怀疑。这就需要人文教育的感化,来正确的指导他,帮他卸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用自信去拥抱明天。其次,在眼前的利益面前,心智还不够成熟的我们很容易被诱惑,而让自己让企业蒙受损失。比如像我们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来说。我们出去工作绝大部分是为企业做网站、搞策划,把企业的形象宣传出去,增加企业的业务量。而这部分人成为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他们掌握企业的流程和伙伴关系。如果他们一切向前看,没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被其他的老总用重

金挖走,这对原企业是一种重大的打击,同时老总们对我们大学生深深植入一种不放心的思想。这对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都是一种严重的制约。所以大学生的思想需要人文的知识填充,把他们的大脑放在高尚的海洋里洗脑,让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当今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大学生比例持续攀升,对大学生饿管理就落在人文教育的身上了。所以,人文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哲学家怀特指出: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学识,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修养。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摘要】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 【关键词】21世纪;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是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故21世纪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育教育的紧迫感,以显而易见;是21世纪赋予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才会使他们的体育审美能力、情趣、理想和塑造美的技能得以培养,才会使他们学会善于捕捉和发觉体育中诸多美的因素,同时被其所吸引,才会使他们对美的追求、美的丰富、美的创造和积极主动地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得以激发,才会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上述诸目标,使他们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笔者欲就21世纪在大学生中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意义、原则和途径等作粗浅的探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意义 体育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美学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因此,和谐美是美育的核心灵魂,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与美学关系密切,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割裂。美育中的心灵美、行为美、人体美、艺术美等,都与体育交织在一起。因而,将美育渗透于体育之中。 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存在常常处于一种异化分离状况,即不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要想克服生命的异化状态,使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建立完美的人格,达到审美人生的境界,这就需要体育和美育的途径。其突出特点表现如下: (一)美学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需要 美育在人格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途径。早在大约200年前,德国美学家库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美育对完善人格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要是感性的人称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是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二)美学教育是智力化的培养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捷传播越来越要求人们掌握和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智能水平,这就要求人的智力活动处于一种高度运转的紧张状态,家长和社会就开始了较为强化的智力训练,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青少年都几乎被书本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做法极易造成人的片面智力化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的智力水平在提高,而实质上生命的整体水准在下降,尤其是体能水准的下降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据报道,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要低于正常人的平均寿命,如,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平均死亡年龄65.38岁,死亡年龄呈逐渐上升趋势,每年增长0.56岁,每5年平均增长3.83岁,这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只有将全民健身意识与智力强化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确保生命整体状态的圆融充盈。 (三)美学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需要 卢梭曾说:“青少年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期。”因为,此时虽然青少年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却仍然继续着不成熟的水准。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争强、成人感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闭锁心理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大学生心里比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

高等教育重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服务科技,促进社会高速发展。 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致胜法宝。中国正在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之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发展必由之路”。高等教育成为走在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在开辟社会新产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注重了科研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在逐年增加,不断为社会开辟新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职业领域的新发展。高等教育就业体制进一步发展,学生就业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开拓了新的职业岗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高等学校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专有技术转让等形式使科学技术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兴办高科技企业形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上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对社会产生强大辐射作用。高等教育所传播的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理念、观念等核心层面的文化,因而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久远。高等教育传播文化具有一种文化整合的效应,传播的是一种不同特质文化的精华。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不同于偶然的、个别的文化传播,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是一种经常的交流,进行的是稳定而长期的接触。因而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综合、持久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已成为现代文化的创造中心,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龙头。 3、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经济成为知识化和技术化的经济,知识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对于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高等教育在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开展继续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区域、学习型城市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在创造新知识,构建社会创新系统方面有它自己独到的作用。 4、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因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是培养和塑造这种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力量。高等教育确立通过教育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他们具备投身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合格公民,来造福于后世,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高等教育还为人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各种机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论文摘要 从辛亥革命开始我们大学生就一直为全民族中最为活跃的一分子,五四运动更是让大学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老一辈大学生立下了很好的榜样,而的我们这代的大学生更是处在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大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方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关键字 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大学生则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的主要寄托者之一。“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胡锦涛主席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

论文-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XXX X班XXXX (XXXXXXX) 摘要:现今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便是希望经过大学的教育,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针对目前大学教育质量大面积滑坡、大学生素质难尽人意的状况,在分析中国大学教育形式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目的、现状和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教育;现状;问题 当今的大学的教育质量大面积滑坡、大学生素质难尽人意,根本上是我们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分析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提高我们大学的教育质量,使我们的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学府。 1大学教育的目的 大学教育的目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经过大学的教育和辅导,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的技术能力,还要涉猎多门学科,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学生不能学了什么就只会什么,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发散思维。不自负,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具有正义感,就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要德才兼备。 2 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现今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当今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大学学习的课程,应该能为社会所用,而大学很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设置不能跟随社会更跟新进步,比较陈旧,有些过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完,在工作中根本没有使用价值,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毕业后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校开设了一些新专业,但是却根本无法满足在教学过程中软硬件方面的教学需求。 有些新专业比较火,学校便应市场的需求而匆匆设置的,根本不考虑自己学校是否有开办此类专业的能力,也不进行充分的准备。师资力量方面,新开设专业后,缺乏老师,学校不舍得花钱聘请拥有丰富专业知识与经验的人来做教师,就随意招聘一些新教师,或用其他科目的老师顶替,这些老师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和比较深入的专业知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在教学设施方面,譬如一些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实践的课程,学校却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实验室等,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干讲,很多硬件方面均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这是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学校本身的不负责任。 3、大学教育只重视了知识,而忽略了法律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我国现在大学教育的缺陷在于,我们的教育内容是不均衡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只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还有道德的、法律的、是非的等等方面的教育[1]。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杀人事件、欧曼丽传销事件、好多大学生求人包养等等都让我们一度的震撼,大学教育究竟教育出来了什么?居然都没有身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人格、明辨是非最基本的能力、正确的人生方向。这些内容在大学教育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1、对个人而言,历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人类文化实质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演进的产物。而历史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的途径。所以说历史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增强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在面对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灿烂的文化时,我们有的是满心的喜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历史上那些灾难深重的黑暗时期。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人性压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外敌的侵略,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们所留下的创伤至深至巨,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促使人们时刻去反思。因此,在培养民族优越感的同时,也应培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

浅析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意义_肖松舒

收稿日期:2012-09- 17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1]33号) 作者简介:肖松舒(1978-),女(汉族),湖南娄底人,硕士,妇产科主治医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妇科内窥镜。 通讯作者:薛 敏 浅析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意义 肖松舒,薛 敏,万亚军,邓新粮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产科,湖南长沙 410013 )摘要:医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该文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入手,探讨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及意义,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追求医学的人性化,更好地提升医疗水平和质量。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3)01-0097- 03Study  on the Measures and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XIAO Song-shu,XUE Min,WAN Ya-j un,DENG Xin-liang(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 sha 410013,China)Abstract:The nature of medical education is humanistic-quality  education.based on the particular andimportance of humanistic-quality education from this paper,we study on the measures and significance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quality education.We proposed that the humanistic-quality  educationmust centre on the patient,and pursue the medical hommiza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medical stand-ards and quality  better.Key Words:humanistic quality;education;medical students 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 人文性和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医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还有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此,医学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专业或者技术,它本身就包含着人文关怀。我们倡导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他们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关注现实的医学人文精神。 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的人文精神以生命为本,追求医学的人性化。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医学生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方面 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表现为具有鲜明的医学伦理特点,强调把人文精神落实到医疗实践之中,并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 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逐步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把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做为医学服务的最终目的而并非简单的疾病治疗。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医学科学水平。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疗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加凸显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需要。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才称得上是 合格的医学人才[2] 。因此,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人 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尤为重要。 2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把人文精神渗透和融入到医学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才能让医学生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而不· 79·西北医学教育(http://xbyx.cbp t.cnki.net)2013年2月第21卷第1期NORTHWEST MED.EDU.Feb.2013Vol.21No.1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大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的意义 ——“四个学会”对于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6月来临,很多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一些学生的工作问题可能在离校时还没有解决,以至于有些学生发出“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的感慨。 即使还只是大二的学生,也表现出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他们说,有些师兄师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们平时根本就不屑的工作,从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果大学生去从事那些本来不需要经受高等教育就能干好的职业,那不是说上大学没有用了吗?既然这样,为何不高中一毕业就去工作,又何必花费4年时间呆在大学里呢? 从教育是个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投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和时间去上一所大学,最后如果不能在收入、工作环境、社会工种上体现出与不上大学的差别,这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有理由感到难过,进而认为社会不公。 既然我们读大学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去读大学?相信很多学生都这样问过自己。 然而,以上的观点都是从就业这个角度来看待大学教育的,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一种教育,如果其目标在于让某个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它应是职业教育,只需要短时期的职业训练即可。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份好的工作(虽然这是目标),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 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会学”知识。学会和会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学生是被动的;后者,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更是在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必备能力。这些都必须从小培养。什么是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就应该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上下功夫。 学会求知

浅谈大学的人文教育

浅谈大学的人文教育 [摘要] 在新的世纪,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而在人的培养中,人文教育是关键,只有抓住这一关键,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来,我们的事业才能源源流长,才能不断走向繁荣昌盛。在今天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国内外新的形势,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人文教育;人格教育;以人为本 在关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人们已经取得这样的共识:社会的发展应是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即追求当前的发展不能影响未来的发展,而应以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前提;而全面发展,即不仅追求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也应重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这种发展观注重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它要求重建人的精神理念、提升人性、开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以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秩序。除树立起新的社会发展观之外,人们在科学领域里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手段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生产、科学实践的深入,人们迫切需要揭示诸如宇宙的演化、气候的形成与变化、生命的起源、人脑思维等的秘密或规律。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某一学科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联合攻关,并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成为必要。目前,综合化、整体化已经成为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社会需要素质发展全面的人,这是历史的选择!作为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并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理应建构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文教育价值观。 大学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志,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教育是培养人的,大学教育是用人类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浇灌人的智慧,培育人的德性,促进、保护和增强社会的价值观念,不断对天下大势和社会潮流进行分析,运用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引导社会发展。这些永恒的价值是大学永葆魅力的生命点,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生命之源。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 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应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其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教育史上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矛盾和难题,那就是教育、社会、人之间的三维关系。第一,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第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人们自我生存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