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结构抗震试验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试验-第7章 结构试验科研示例

建筑结构试验-第7章 结构试验科研示例
03
●四 、 试 验 数 据 处 理 及 结 果 ●1. 自振频率
图7.14 顶层自谱
• 2. 振型
图7.15 各阶振型
(a)模型简图 (b)输入白噪声时各层对底层的传递函数 (c)输入El-centrol波后各层加速度
7.16 底层输入白噪声时各层对底层的传递函数和相位

●图7.17 阻尼比的确定
●3. 确定模态阻尼比 ●4. 输入地震波后结构的反应 ●5. 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反应(略) ● 五、试验结果分析(略)
●试验3 砖砌体伺服加载器周期性动力加载试验研究 ● 一、试验目的 ● 二、试件设计与制作
图7.18 无筋砖砌体试件
•三、试验装置 •四、加载制度 •五、试验结果
•1. 强度指标 •2. 滞回环特性
2023
建筑结构试验
第7章 结构试验科研示例
●试验1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调幅限值的试验研究 ● 一、试验目的 ● 二、试件设计
图7.1 截面尺寸及加载图形 表7.1 试件一览表
图7.2 两跨连续梁试件配筋图
01
• 三、试件制作 • 四、仪表布置
图7.3 仪器仪表布置图
02
●五 、 试 件 支 座 、 安 装 及 加 载
图7.4 支座及加载装置
●六、试验结果 ●1. 破坏特征与极限承能力
图7.5 裂缝分布及破坏形态图
• 2.测试记录
图7.6 荷载-弯矩(P-M)曲线
图7.7 荷载-挠度(P-ω)曲线
图7.8 荷载-裂缝宽度(P-c)曲线
图7.9 荷载-钢筋应变(P-εg)曲线
图7.10 荷载-混凝土压应变(P-εh)曲线
图7.19 不同周期荷载作用下墙体的滞回曲线
● 3. 骨架曲线 ● 六、结果分析(略)

工程结构抗震实验报告

工程结构抗震实验报告

工程结构抗震实验报告1. 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抗震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动力响应,并比较各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情况;2. 对比不同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3. 分析工程结构的抗震配置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采用了三种常见的工程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

每种结构都进行了相同的抗震配置,如使用了抗震设计软件进行抗震设计、采用了特殊的受力连接件等。

实验中首先对每种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检测,然后在地震模拟台上进行了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测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抗震性能检测结果在进行地震模拟之前,对每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三种结构的抗震性能都符合设计要求,并满足国家相关抗震规范。

4.2 动力响应测试结果在进行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测试时,测量了每种结构的加速度、位移以及应变等参数。

结果显示,三种结构都受到了地震动力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动力响应。

具体地,砖混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相对较大,而钢结构的位移响应相对较小。

混凝土框架结构表现出了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4.3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地震动力的影响;2. 钢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位移控制能力,能够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3. 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5.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主要研究了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动力响应情况,并比较了它们的抗震性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动力响应特点;2. 钢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位移控制能力;3. 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6. 改进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对于砖混结构,可以通过增加加固措施,如增加在结构中的钢筋数量等,提高其抗震性能;2. 钢结构可以进一步研究改进其位移控制能力,减小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3.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可以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探索其应用范围和优化设计方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7章 多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7章 多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第七章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抗震设计第一个多层钢结构建筑(1872年建于巴黎)
2020/10/16
2020/10/16
美国纽约世贸大厦
2020/10/16
节点破坏(螺栓破坏)
2020/10/16
节点破坏(焊缝破坏)
3)构件破坏 多高层建筑钢结构构件破坏的主要形式有:
1.支撑的破坏与失稳
支撑在地震中所受的压力超过其屈曲 临界力时,即出现破坏或失稳
2020/10/16
构件破坏(支撑破坏)
2.梁柱局部破坏 对于框架柱: 主要表现为翼缘屈曲、翼 缘撕裂,甚至会出现水平 裂缝或断裂破坏
对于框架梁: 主要表现为翼缘屈曲、腹板 屈曲和开裂、扭转屈曲等
2020/10/16
构件破坏(柱剪断)
2020/10/16
巨型框架结构型式 ( a )桁架型; ( b )斜格型; ( c )框筒型
2020/10/16
2020/10/16
§7.2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7.2.3 结构平面布置
1) 结构平、立面布置以及防震缝的设置 结构平面布置应遵守抗震概念设计中结构布置规则性的原则。 建筑平面宜简单规则,并使结构各层的抗侧力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 接近或重合,同时各层刚心与质心接近在同一竖直线上 钢结构一般不宜设防震缝,需要设置防震缝时,缝的宽度应 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 2) 支撑的设置要求 采用框架-支撑结构的钢结构房屋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支撑框架的两个方向的布置均宜基本对称,支撑框架之间楼 盖的长宽比不宜大于3。
(7.6) (7.7)
2) 中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支撑斜杆容易出现弹塑性屈曲后承载力 退化现象

第7章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

第7章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
第7章 桥梁延性抗震 设计
7.1延性的基本概念 7.2延性对桥梁抗震的意义 7.3延性抗震设计方法简介

2


20世纪60年代,以纽马克(Newmark)为首的学者 基于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研究,提出用“延性” 的概念来概括结构物超过弹性阶段后的抗震能力。 他们认为在抗震设计中,除了强度与刚度之外, 还必须重视加强结构延性。 另一方面,人们也从震害中认识到了结构的延性。 震害调查显示,在强烈的地震动作用下,按规范 进行抗震设计的结构很多情况下并不具备抵抗强 震的足够强度,但有些结构却没有倒塌,甚至没 有发生严重破坏。这些结构能够在地震中幸存, 是因为结构的初始强度能够基本维持,没有因非 弹性变形的加剧而过度下降,也即具有较好的延 性。

θp一一在E2 地震作用下,潜在塑性铰区域的塑性转角; θ u--塑性铰区域的最大容许转角。
30
31
7.6能力保护构件设计
能力保护构件在任何地址作用下始终处于 弹性反应范围。因此,能力保护构件的设 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常规的强度设计过 程。 对于采用抗侧力桥墩作为主要延性构件的 混凝土桥梁,能力保护构件通常包括上部 结构中的盖梁、支座和伸缩缝以及下部结 构中的桥台与基础。
4
7.1延性的基本概念


7.1.1延性的定义 通常定义为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退化情况下的非 弹性变形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承 受较大的非弹性变形,同时强度没有明显下降的 能力;二是利用滞回特性吸收能量的能力。 从延性的本质来看,它反映了一种非弹性变形的 能力,即结构从屈服到破坏的后期变形能力,这 种能力能保证强度不会因为发生非弹性变形而急 剧下降。
28
29
7.5 B 类、C 类桥梁墩柱的变形验算

最新结构抗震试验概论精品文档

最新结构抗震试验概论精品文档
缺点——不能建立单个因子与试验目的 之间的函数关系,不能定量研究结构的 抗震性能。
总体设计分批进行
水平数不变,设为3 1. 分析因子数1,试件为3个,试验曲线为
1条 2. 分析因子数2,试件为5个或9个,试验
曲线为3条 3. 分析因子数3,试件为27个,试验曲线
为9条
总体设计分批进行
分析因子数不变 1. 水平数为2,试件8根,曲线4条 2. 水平数为3,试件27根,曲线9条
结构抗震试验概论
高等结构试验
结构抗震试验概论(2) 结构试验相似理论(4) 结构模型试验(4)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振动台试验 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结构抗震试验再现地震反应
输入——地面运动(地震工作者研究) 系统——结构本身的自振特性 输出——结构的地震反应(加速度、速
度、位移)
材料强度误差
试件的实际材料强度与名义值(标准试 块确定)之间的差别所产生的误差
材料强度误差
混凝土——要求试块和试件具有同一性 1. 具有相同的混凝土(同一次拌和) 2. 具有相同条件的外模 3. 具有相同的振捣条件 4. 具有相同的拆模时间 5. 具有相同的养护状况 6. 具有相同的试验时刻
材料强度误差
0.136
砖砌体试件试验数据
试件号 砂浆强度 截面积 垂直压应力 抗剪强度 平均值 (MPa) ( m2 ) (MPa) (MPa) (MPa)
1
0.2
0.064
0.090
0.5
0.125
5
0.7
0.302
0.160
7
0.7
0.064
0.111
2.5
0.259
4
0.2
0.302
0.407

2019年最新-建筑结构抗震第7章地基及基础-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建筑结构抗震第7章地基及基础-精选文档
粉土
判别式 返回
2、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贯入试验判别:在地面以下20m(15m)深度范
围内,饱和砂土或粉土液化的标准贯入实验判别公
式:(满足该式可液化)
N N
6.5 3
cr
NNb r cr
0
[l0 n .6d (s 1 .5 )0 .1 dw ]3/
c
N63.5 — 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未经杆长修正)
液化判别标准灌入锤击数基准值 7
10 12
16
19
关于上次课的问题
• 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时,地基承载力与静 荷载作用下相比是高还是低?
• 发生地基液化的条件是什么? • 液化导致地基失效的条件是什么? • 液化“初判”包括哪几方面? • “标贯”试验的目的?
三、液化场地的危害性分析与抗液化措施
1、用相对贯入锤击数之比F来表示液化的沉
以上的公式和表格为《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的表达方式,与《公路工程抗震 设计规范》的图2.2.2是完全等效的。
当不满足上述所有条件时,需进一步 判别。(若满足上述判别条件,无须进 行下述工作。)
须进一步判别液化影响区
须进一步判别液化影响区
8 度7 度 9度
7度 9 度8 度
不考虑液化影响区
砂土
不考虑液化影响区
降比:
N N N
F cr 63.51 63.5
Ncr
Ncr
第7章 地基及基础
基本问题:
• “刚性底盘”的假设是否成立?若存在 较大误差会有什么后果?
• 地震作用下地基承载力有何变化? • 什么是地基液化现象?
关于地基基础设计,抗震规范有如下规定:
•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 然不同的地基上。

【doc】结构抗震的试验方法

【doc】结构抗震的试验方法

结构抗震的试验方法第25卷第7期2009年4月甘肃科技GansuScienceandTechno1%f_25Ⅳo.7apr.2009结构抗震的试验方法焦秀平(兰州航天石化工程公司,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系统的介绍了结构抗震实验方法,即拟静力实验方法,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方法和拟动力实验方法,并对其各自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关键词:结构抗震实验;拟静力实验;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拟动力实验中图分类号:TU352.11我国地震发生约占全球的33%,是世界多地震国家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20世纪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00余次:其中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500余次,平均每年5.4次;8级以上地震9次.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避免,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有必要进行抗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为地震设防和抗震设计提供依据,提高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是,由于地震机理和结构抗震性能的复杂性,仅以理论的手段还不能完全的把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反应过程和破坏机理,还需要通过结构试验模拟地震作用研究结构抗震性能.1结构抗震实验方法目前,结构抗震实验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类,即拟静力实验,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拟动力实验.拟静力实验是目前在结构工程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方法,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得结试件的刚度,承载力, 变形,和耗能能力和损伤特征等信息,但不能模拟结构的地震反应过程;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是最能真实再现结构地震动和结构反应的试验方法,但由于台面尺寸和承载力的限制,只能进行小比例模型的试验,且往往配重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相似条件, 导致地震作用破坏形态的失真;拟动力试验吸取了拟静力试验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两种试验方法的优点,可模拟大型复杂结构的地震反应,在抗震试验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1.1拟静力实验20世纪7O年代初,美国学者将拟静力实验方法用于获取构件的数学模型,为结构的计算机分析提供构件模型,并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对结构模型参数作进一步的修正.拟静力实验(quasi—statictesting)又称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或伪静力试验,它是采用一定的载荷控制或变形控制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使试件从弹性阶段直至破坏的一种实验.拟静力实验实质上是用静力加载方式模拟地震作用,其优点是在试验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观测试件的开裂和破坏状态,并可根据试验需要改变加载历程.但是加载历程与实际地震作用历程无关,不能反应时应变数率的影响,即拟静力试验只能得到构件或结构在反复荷载下的恢复力滞回特性, 不能得到结构地震反应全过程.拟静力实验的目的是对构件或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基本表现进行深人的研究,进而建立一种可靠的理论分析上的力学或数学模型.而在许多实际工程中,结构或构件的检验性试验也采用此法,目的在于检验现有方法的准确程度和存在不足.拟静力实验包括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实验,加载方式有单点加载和多点加载.从试件种类来看,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结构以及组合结构是研究最多的; 从试件的类型来看,梁,板,柱,节点,墙,框架和整体结构等都是拟静力加载实验的主要对象.过去在实验室中,拟静力实验主要采用机械式千斤顶或液压式千斤顶进行加载.这类加载设备主要是手动加载,实验加载过程不容易控制,往往造成数据测量不稳定,不准确,实验结果分析困难.目前许多结构实验室主要采用电液伺服加载系统进行结构的拟静力加载实验.电液伺服作动器与试件和反力装置的连接与固定方式应符合结构物实际的受力条件,所以反力装置和传力装置以及连接与固定方式也都是在拟静力加载实验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目前常用的反力装置主要有反力墙,反力台座,门式刚架,反力架和相应的各种组合类型.国内外许多实验室都建有大型的,多维的反力墙和台座,最大的反力台座其长度达50m,反力墙高度达23m,可以第7期焦秀平:结构抗震的试验方法107进行七层原型房屋结构的抗震实验研究.目前,常用的拟静力加载实验规则有三种,即位移控制,力控制和力一位移混合控制加载.位移控制加载是以加载过程的位移作为控制量,按照一定的位移增幅进行循环加载.有时是由小到大变幅值的,有时幅值是恒定的,有时幅值是大小混合的;力控制加载方式是以每次循环的力幅值作为控制量进行加载,因为试件屈服后难以控制加载的力,所以这种加载方式较少单独使用;力一位移混合控制加载方法,即先以力控制进行加载,当试件达到屈服状态时改用位移控制.拟静力实验进程中的问题,一是实验过程中如何确定开裂荷载,目前仍然是用人工方法检查,且逐级加载也难以准确地得到开裂荷载和屈服载荷并且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屈服点的统一标准;二是在实验过程中很难精确确定试件的屈服载荷,仍然是由人的经验判断,有些试件本身没有明显的屈服点, 对于这样的试件,应当考虑全过程用位移控制完成实验.另外,对于多维拟静力实验,加载规则也非常多,但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规范或规程.且控制模式的选择,特别是控制模式的转换条件很难确定多维拟静力实验不同予一维拟静力实验.拟静力实验过程需要通过测量仪器对试件的变化进行量测,拟静力加载实验中最关心的有试件的应力,应变,力和变形,因此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计是常用的量测传感器.将这些量测传感器合理地布置和组合,可以量测试件的力,位移,应变,弯矩和曲率等.过去常用的机械式和电子式的量测仪器正在被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量测仪器所取代.目前,多维拟静力实验进行的比较少,一种原因是多维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另一种原因是多维拟静力实验设备,设施较少,特别是多维拟静力实验比较复杂,实验控制与结构的几何模型,力学模型,物理特征,作动器的加载位置,传感器的测量位置等均有密切关系,实验加载控制比较困难.1.2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shakingtabletesting)可以很好的再现地震过程和进行人工地震波的试验, 它可以真实的再现地震过程,是目前研究结构抗震性能最准确的试验方法.主要用于检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的正确与否,还可以用于研究结构动力特性,设备抗震性能以及检验结构抗震措施等内容.不过,地震模拟振动台也有其局限性, 一般振动台试验都是模型试验,比例较小,容易产生尺寸效应,难以模拟结构构造.且由于台面尺寸和承载能力的限制,只能进行小比例模型的试验,往往配重不足,不能很好满足相似条件,特别是进入弹塑性阶段工作时,更是如此,导致地震作用形态失真. 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主要由台面和基础,高压油源和管路系统,电液伺服加载器,模拟控制系统, 计算机系统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组成.振动台的台面是有一定尺寸的平板结构.台体自重和台身结构与承载的试件质量以及使用频率范围有关.振动台必须安装在质量很大的基础上,这样可以改善系统的高频特性,并减小对周围建筑和其他设备的影响. 据最近的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已经建成了近百座地震模拟振动台,最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成都核动力研究院分别建成了国内最大的6×6m的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而重庆交通科学研究院也建成了两个3×6m的地震模拟振动台阵,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合并成一个6X6m的振动台.根据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承载能力和台面尺寸,振动台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种规模,即小型的承载力为10t 以下,台面尺寸在2X2m之内;中型的一般承载力在20t左右,台面尺寸在6×6m之内;而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承载力可达数百吨以上.多数地震模拟振动台的规模属于中型的,即台面尺寸在2X2m ~6X6m之间.振动台的主要技术参数是激振力和使用频率范围.这些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载器的工作性能.工程结构的原材料特性和构造要求决定模型试验的几何相似比Sl不宜过小,一般不小于十分之一.根据模型的相似比要求,振动台的再现加速度和实际加速度之比为Sa=l.目前多数振动台的使用频率范围是0—50HZ,有特殊要求的在100HZ以上.从激振方向来看单向的和双向的较多,但近来三向的地震模拟振动台不断增多,其中一部分是将原有的单向或两向振动台改造成三向.振动台的位移幅值一般在±100ram以内,速度在800mm/Ps之内,加速度可达2g.评价振动台的性能有许多技术指标,对于单水平向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应着重考虑如下几项:加速度波形失真,加速度竖向分量,台面主振方向的加速度不均匀度,横向加速度分量,背景噪声和地震波再现能力.地震波的再现能力是振动台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但它在概念上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标准, 一般是通过台面再现的波形和期望的波形进行比较108甘肃科技第25卷来判断的.液压驱动系统给振动台以巨大的推力, 由电液伺服系统来驱动液压加载器,推动台面能在垂直轴或水平轴的X和Y方向上产生相位受控的正弦运动或随机运动,实现地震模拟和波形再现的要求.目前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数字控制基本都是采用数字迭代法.它是一种开环控制方法.数字迭代控制方法是每次驱动振动台之后,将台面再现结果与预期信号进行比较,根据二者的差异对驱动信号进行修正后再次驱动振动台,再比较台面再现结果与期望信号,直到台面再现结果满足要求为止.这个具体的过程分三个步骤完成:首先通过输入,输出信号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其次由期望信号和传递函数重新计算输入信号;第三重新检验台面的再现情况.振动台试验中采集数据需要许多传感器和测试仪器,常用的传感器有加速度计(测加速度响应), 位移传感器(测相对或绝对位移),应变片(测应变响应).数据的采集系统将反应的时间历程记录下来,经过模数转换送到数字计算机存储,进行分析处理.振动台的数据处理比较容易进行,因为现在振动信号处理软件必较多,可以应用软件方便的求出试件响应的频谱,均值,方差等,然后根据结果分析画图.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加载过程包括结构动力特性,地震动力反应试验和量测结构不同工作阶段自振特性变化等试验内容.对于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在模型安装振动台前后均可采用自由振动法或脉动法进行试验量测.也可以用正弦波输入的连续扫频,通过共振法测得模型的动力特性.根据试验目的不同,在选择和设计振动台台面输入加速度时程曲线后,试验的加载过程有一次加载和多次加载. 一次加载,输入一个适当的地震记录,连续地记录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变等动力反应,并观察裂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用以研究结构在弹性,弹塑性和破坏阶段的各种性能.特点是可以连续模拟结构在一次强烈地震中的整个表现和反应,但对试验过程中的量测和观察要求过高,破坏阶段的观测比较危险.因此,没有足够经验的情况下很少采用这种加载方法;多次加载,目前,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中,大多数的研究者均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试验.一般情况为:动力特性试验;振动台台面输入运动,使结构产生微裂缝;加大台面输入运动,使结构产生中等程度的开裂;加大台面输入加速度幅值,结构振动使其主要部位产生破坏,但结构还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继续加大台面运动,使结构变为机动体系,稍加荷载就会发生破坏倒塌.1.3拟动力试验拟动力试验方法由日本学者高梨(M.Hakuno)等人于1969年首次提出,日本在拟动力实验方面的工作开展较早,早在1977年就开展了第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拟动力实验,1978年开展了第一个单层单跨钢框架的拟动力实验.20世纪8O年代,Taka. nashi,Teshigawara等人进行了近3O项的拟动力实验;美国学者在此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工作,如1997 年Buonopane进行了双跨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拟动力实验.我国在拟动力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稍晚,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目前,国内已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的研究和应用.拟动力试验(pseudo—dynamictesting)又称计算机一加载器联机试验,是将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与结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试验方法,即用试验方法和数值积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结构抗震试验,其中结构动力方程中的惯性力和阻尼力应用数值方法进行计算,而恢复力通过试验方法确定.拟动力试验的目的是希望能够真实的模拟地震动对结构的作用,此法的关键是结构的恢复力特性不再来自数学模型,而是直接从被试验结构上实时测取.拟动力试验按照实验模型的自由度,分为单自由度,等效单自由度,有限自由度体系拟动力实验; 拟动力试验研究的对象有构件,子结构体系和整体结构,对原结构或原结构模型进行的拟动力实验称为全结构拟动力实验,对部分结构或部分结构模型进行的拟动力实验称为子结构拟动力实验;拟动力试验方法主要包括:多质点试验,等效单质点试验和子结构试验.由于仪表等待度的限制,采用多质点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则难度较大;至于子结构试验, 目前试验条件尚不成熟;加载方式有单自由度体系, 等效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体系;采用数值积分方法有线性加速度法,中央差分法,隐式无条件稳定的一方法.与振动台试验相比,拟动力试验的优点在于对加载器和测量仪器性能的要求较低,类似于静力循环试验,可以较方便地进行大比例模型甚至足尺模型试验,而且可以进行近距离观测构件局部破坏特件:(下转第162页)162甘肃科技第25卷格式3:带计数器的直到型循环REPEAT语句块UNTILCXZ条件功能:执行语句块并使CX寄存器的值减一,直到逻辑表达式为真或CX寄存器的值为零为止. 3.4过程的申明和调用伪指令过程申明伪操作:格式:过程名PROTO[距离属性][语言类型][,参数[:类型]…]功能:对已定义的过程进行申明.过程调用伪操作:格式:INVOKE过程名[,参数…]功能:对已经申明过的过程代替CALL指令实施调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子程序调用中的参数传递问题.3.5条件或无条件循环终止伪操作格式:.BREAK[.IF逻辑表达式]功能:用于循环体内,终止循环执行或当条件为真时终止循环执行.3.6条件或无条件循环短路伪操作格式:.CONTINUE[.IF逻辑表达式](上接第108页)与拟静力试验相比,拟动力试验中已经通过数值方法考虑了惯性力和阻尼力的影响, 试验结果代表了结构的真实地震反应.因此,到2O 世纪8O年代早期,拟动力试验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成为了一种成熟的试验方法.2结语本文对结构抗震实验方法特点及不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结构抗震实验方法有所了解,并对抗震实验方法推广及完善结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邱法维.结构抗震实验方法进展[J].土木工程, 2004,34(10):l9-27.[2]田石柱,赵桐.抗震拟动力试验技术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1,17(4):60-66.[3]王进廷,金峰,张楚汉.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发展[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25(4):3743.[4]邱法维,钱稼茹.结构在多维多点地震输入下的拟动力实验方法[J].土木工程,1999,32(5).28-34.功能:用于循环体内,跳过循环中该语句的后继语句执行或当条件为真时跳过循环中该语句的后继语句执行.4结束语通过分析《汇编语言》在信息类专业中的教学地位,说明了教好学好《汇编语言》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其低级语言特性的概述,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应用于《汇编程序》教学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现方法.应当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宏和过程主要还是用于模块程序设计.同时,由于宏的简单性,致使宏的应用更广泛.其次用宏和过程构造基本结构的程序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方法,对初学者学习编程时分解问题规模,养成良好的设计风格,作为阶段性教学是大有帮助的,而真正要进行结构化编程,只有运用具有基本结构特征的语句编程才是最好的选择.参考文献:[1]艾德才,姚嘉康,龚涛.微机接口技术实用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钱晓捷.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M].jE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5]邱法维,潘鹏.结构拟静力加载实验方法及控制[J]. 土木工程,2002,35(1):2-6.[6]朱伯龙.结构抗震试验[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63_70.[7]邱法维.结构抗震试验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70-77.[8]陈瑜,董世民,李丽萍.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中的拟动力试验方法简介[J].建筑科学,1995,2:52-57.[9]邱法维,潘鹏,宋贻焱,等.结构多维拟静力加载实验方法及控制[J].土木工程,2001,34(2):26-32.[10]邱法维,钱稼茹.拟动力实验方法的若干应用[J].工程力学,1999,16(1):78-88.[11]王瑞,翟厚勤,王禹达.结构拟动力试验技术的试验研究[J].江苏建筑,2001,(4):18-22.[12]陈伯望,王海波.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自然科学版),2004,13(14):14.[13]丁勇春,钱玉林,姜景.结构抗震试验混合控制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04,34(10):6-10.[14]丁勇春,钱玉林,姜景.结构抗震拟动力试验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2004,24(4):96-98.[15]姚振纲,刘祖华.建筑结构试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3748.。

工程结构抗震试验

工程结构抗震试验
[ 感谢观看 ]
地震观测站是专门用于观测和记录地震活动的设施,通常由地震台和地震监测网 组成。地震台通常由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传输系统等组成,用于实时监测地 震活动并记录地震数据。
地震监测网则是由多个地震台组成,通过协同工作实现对一定区域内的地震活动 进行全面监测。
地震观测和记录方法
01
地震观测和记录的方法主要有测震学方法、地震学方法和强震观测方法等。测 震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和震源机制来分析地震活动,包括地震台网 监测、地震定位和震源深度测定等。
01
结果评估
根据采集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评 估试件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模式,为工 程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05
03
施加振动激励
根据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振动激励 方式和幅值、频率等参数,对试件进 行振动加载。
04
数据采集与分析
实时监测试件的响应,采集相关数据, 如位移、加速度、应变等,进行分析 和处理。
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了解结构的动态性能。
性பைடு நூலகம்评价
根据评估目标,对结构的抗震 性能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满 足预期的抗震要求。
薄弱环节识别
通过分析数据,识别结构中的 薄弱环节和易损部位,为加固 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改进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 改进建议,包括加固、优化设 计方案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
性能。
THANKS
VS
数据采集阶段则是通过仪器实时采集 地震数据,并进行初步处理和存储。 数据传输阶段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 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最后,通 过数据分析阶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提取有关地震活动和工 程结构抗震性能的信息。
地震观测和记录结果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1 拟动力试验的工作原理 将计算机解结构动力微分方程与试验 所得的荷载位移关系相结合,不事先假 定结构的恢复力,边试验,边解方程, 方程的解又反过来作为试验加载的控制 值。所以这种方法是把计算机分析与恢 复力实测结合起来的半理论半试验的非 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拟动力试验原 理框图如下。


2.拟动力试验 又称为伪动力试验、计算机-加载器联机试验。如下 图为建筑结构单元的拟动力试验。 拟动力试验的特点: (1)试验中弹塑性动力反应数值分析过程,不需要预 先假设结构的恢复力特性。 (2)试验加载周期较长; (3)加载器的作用力大,可进行大比例模型试验。 拟动力试验的不足: (1)加载周期长,不能反映地震时的应变速率; (2)加载器数量一般较少,不能反映实际荷载分布。
2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组合体的抗震性能试验 框架节点复杂的受力特征(水平荷载下):以抗剪为主。
2.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组合体的抗震性能试验(续)
一、试件和边界条件的模拟:十字型节点、上下左右 反弯处截取试件 由于节点受力的复杂性,试件比例不少于1/2并辅以 足尺试件。 柱端加载方案和梁端加载方案:区别在于P-Δ效应
1.单向反复加载制度(续)
位移控制加载
(a)变幅加载
(b)等幅加载
(c)变幅等幅混合加载
考虑二次地震影响和混合位移加载制度
2) 力控制加载(很少用)
3) 力—位移混合控制加载
梁 柱 节 点 通 常 采 用 的 方 案
一般在结构屈服前,荷载变化大,而位移变化小,此时采用控制作用力 加载;结构屈服后,荷载变化小,位移变化大,此时采用控制位移加载。
联机试验 计算机加载流程框图
7.3.2 拟动力试验的加载设计和工作流程
拟动力试验中计算机解运动微分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如线性加速度法、 Newmark-β法、Wilson-β法等。下面以线性加速度法为例介绍试验流程。
7.3.3 拟动力试验的试验设备

拟动力试验设备由四部分组成:电液伺服加载 器、计算机、传感器、试验台架。 1.电液伺服加载器。 电液伺服加载器由加载器、控制系统、液压 源三部分组成。 它的控制参数可以是力、位移、速度、加速 度等物理量。 2.计算机。 进行加载控制、数据采集、运动方程求解。 3.传感器 4.试验台架
真实地震的位移时程曲线(多为加速度时程曲线)
1.单向反复加载制度 常用的三种加载方法 ①控制位移加载法;②控制荷载加载法; ③控制荷载和位移混合加载法。

1)控制位移加载法 常以屈服位移或最大层间位移的某一百分比来 控制加载 ♦ 变幅加载:常作为探索性试验研究用(我国 规范规定同一级荷载下重复三次)。 ♦ 等幅加载:用于研究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 (规范规定不少于5次)。 ♦ 变幅等幅混合加载:研究内容广,常用于综 合性研究(等幅2~10次不等)。
第七章 结构抗震试验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加载制
度和试验方法,及不同于静力试验的特殊性,对拟动力 试验的工作原理和试验流程,及振动台试验有一般了解。
7.1 概述
7.1.1 结构抗震试验的任务 1.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主要从结构 的强度、刚度、延性、耗能能力、恢复力特性 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价。主要采用低周反复荷 载试验法。 2.对结构的预期地震反应进行验证,主要通 过振动台试验或拟动力试验,验证结构的理论 计算地震反应。
有明显屈服点构件的屈服荷载
无明显屈服点构件的屈服荷载

u y
延性系数:
(6) 耗能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he 1 S ABC 2 S OBD
Q
i
功比指数:
I
s w i
Qy y
— 第 i 次循环 时卸载点的荷载和位 移。
Qi 、 i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计算
(7)
不同加载制度引起的耗能差异
(d)测P-△效应的节点试验装置
典型的拟静力试验加载系统
7.2.4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数据资料整理

需要整理的参数种类:滞回曲线(如下图 左),强度、刚度、延性、退化率、耗能等。

1.强度。反映结构强度的指标有: 开裂强度 屈服强度 极限荷载 破坏荷载 2.刚度。反映结构刚度的指标有: 初次加载刚度 卸载刚度 反向加载、卸载刚度,重复加载刚度 等效刚度


3.骨架曲线:在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滞回曲 线中,取所有各级荷载第一次循环的峰点连接 的包络线作为骨架曲线,如上图右。 4.延性系数:骨架曲线上结构破坏时的极限 变形与屈服变形之比。 5.退化率:分为强度退化率和刚度退化率。 6.耗能:采用耗能系数(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表示。Βιβλιοθήκη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主要特征
单调加载: 初始刚度 ko 、 屈服力 Q y、极限 力Qu 、屈服位移 y 及极限位移 u 。
单调加载曲线
(a)每一控制位移加载一次
(b)每一控制位移下反复三次
(c)控制荷载超过屈服点的多次反复 (c)控制荷载超过极限荷载的反复
6、恢复力特性的模型比
(a)双线型
(b)三线型
(c)Clough型
7.2.2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加载设计 试验设备与加载装置 加载设备:双向千斤顶; 反力墙; 试验台座; 荷载架等;如图示:
1.砖石及砌块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续) 一、试件和边界条件的模拟:符合实际结构受力图式。
横墙:单层单片墙体
横墙:双层单片墙体
纵墙(双肢或单肢窗间墙试件)
二、试验装置和加载设计 墙体顶部能自由平移,避免竖向荷载产生水 平约束。 多个加载器的同步加载:液压加载器的优点, 或采用多个分配梁式。 ♦ 建研式低周反复加载装置:钢横梁的水平 移动(见后图) 竖向荷载的施加需配置稳压装置。
2、双向反复加载制度 1) x、y 轴双向同步加载 2) x、y 轴双向非同步加载



双向反复加载也称为二维反复 加载,如右图。 即从X、Y两个主轴方向同时施 加低周反复荷载。 这是为了研究地震对结构构件 的空间组合影响。 双向反复加载试验的加载制 度,可采用双向同步或非同步 的加载制度。双向非同步加载 制度按照两个方向加载步调的 差异,又可分为若干种。下图 为各种双向反复加载试验的加 载制度。
承力架
液压加载器 管路系统 操作台
试件
试验台座
日本建研式低周反复加载装置(固端平移式试验装置)
砖石及砌块墙体在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时 的加载制度


1.加载器的数量和荷载的大小根据砌体截面及控制 竖向应力的大小来设计确定。 2.水平反复荷载 ♦在弹性阶段(砌体开裂前)以荷载控制,取预计极 限荷载的1/5~1/10。 ♦墙体开裂后按变形进行控制。 ♦每级荷载反复循环的次数:主要看试件变形是否趋 于稳定而定。
7.4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加载设备:振动台; 控制方式:模拟控制与数字控制; 加载程序:一次加载和多次加载; 优点:很好地反应应变速率对结构材料 强度的影响。 缺点:设备昂贵,不能做大比模型试验, 不便于试验全过程观测。
1.
砖石及砌块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续)
三、试验观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裂缝及初裂荷载:初裂荷载的判定(目测、应变 片、曲线拐点) 破坏荷载 墙体位移和荷载变形曲线:消除支座位移影响、 平面外偏心影响 应变测量:由于墙体(砖、砂浆)由两种材料组 成,具有不均匀性,用大标距的电阻应变片或机 械引伸仪测量,或大标距的位移计等
(d)D-TRI型
(e) NCL型
(f) 滑移型
不同常数的NCL模型
7.3拟动力试验
1、方法:是由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并控
制加载,即由给定地震加速度记录通过计 算机进行非线性结构动力分析,将计算得 到的位移反应作为输入数据,以控制加载 器对试验结构进行试验。 2、优缺点:可缓慢再现地震反应,观察 破坏全过程,可做大模型试验。其缺点是 不能再现真实的地震反应,只适用离散质 量分布的结构,设备精度要求高。
7.1.2 结构抗震试验的分类和特点

目前的抗震试验方法有三种: (1)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2)拟动力试验 (3)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7.1.2 结构抗震试验的分类和特点(续)


试验方法:是以一定的荷载或位移作为控制值 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以获得结构非线性 的荷载—变形特性。 1.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又称为拟静力试验、伪静力试验。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荷载特点是:试验荷载 反复的周期远大于结构的固有周期,荷载实际 是静荷载。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不足:加载程序是试验 者主观确定的,与地震荷载的作用情况完全不 一致。

X形试件:梁有轴力、柱轴力可变。

二、试验装置和加载设计
梁柱节点组合体梁端加载试验装置 柱端加载试验装置 三、试验观测项目的测点布置(教材P149-150)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 (JGJ101-96) 建议的几种试验加载装置
(a)墙片试验装置
(b)梁式构件试验装置
(c)梁柱节点试验装置
曲线图形 加载一周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称为 滞回曲线(滞回环)。
(1)
(3)
骨架曲线
在变幅位移加载试 验中,把每次滞回曲 线的峰点都连接起来 的包络线称骨架曲线。 它反映了构件受力 与变形的各个不同阶 段及特性,是确定恢 复力模型中特征点的 依据。
骨架曲线与单次加载曲线
(1) 强度
(2) 刚度
(4) 延性

3.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振动台能够模拟天然 地震振动,将结构模型 固定在振动台上,输入 地震波,则可以观测和 测试结构模型的振动反 应和破坏过程。 振动台试验的不足: 模型比例小,尺寸效应 明显,模型与原型的相 似关系复杂。如下图为 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振动 台模型试验。
7.2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7.2.1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加载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