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现将防御机制的40种具体表现列出如下:

⒈压抑: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这就是压抑,即主动地将痛苦的记忆、感情和冲动排斥到意识之外。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⒉否认: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鸵鸟政策,孩子摔碎了东西,闯了祸,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不太成熟的防御机制。短期临时性的使用可以使自我在重要挫折面前得到暂时的逃避,过度使用会形成偏执性倾向,形成偏执性格。

3.歪曲: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也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和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

4.妄想性投射:往往是被害性的。它包括在别人身上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并对这种感知采取行动,如被害妄想;或者认为在自己内心可以感知到别人的感受。与歪曲相反,妄想性投射因为感情的责任放在别的方面,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而在歪曲时,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就像在宗教信仰中所显示的那样,歪曲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效果。

5、反向作用:将内心不能接受的、不愉快的观念、情感、冲动夸张性地指向相反的方向。如牵挂可能是残忍的反向形成,守时、节俭、清洁则可能是对疲塌、奢侈、肮乱的对抗。这种潜意识的冲动源于婴儿期的冲突。当婴儿期的冲突不是被压抑,而是被转换时,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婴儿期冲突得以升华的基础。例如,一个人如果对他人怀恨在心,他可能因此坐卧不安,这时他的自我为了掩盖其敌意,便会对人激发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爱。在外人看来这是以爱代替了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在爱的下面,仇恨情绪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更恰当地说,爱是恨的面纱。这种以其对立面来掩藏某种需要的机制,叫做反向作用。一般来讲,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最早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再譬如,同事非常严厉地斥责自己,

事情刚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产生了愤怒情绪,但他立即把愤怒压抑下去———甚至一点都体验不到,反而会堆笑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并且他意识上还真是这么想的。在社交焦虑障碍中,这种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非常常见。

如果父母特别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一表示反对或一不听话就遭到严厉惩罚,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本来是对父母不满,但却表现的是责备自己。这种心理机制可以保护一个人少挨父母的责骂。然而,到了工作中,它就会妨碍一个人为自己争取权利。不只如此,“反向形成”一般还伴随着“被动攻击”的心理防御机制:我总是无意地做错事,结果招致对方的责骂。小孩子这样对待父母,其实是在变相表达对父母的攻击和不满,譬如总是拖延家务,总是少做作业,父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冷遇和冒犯——这其实正是孩子情绪的真相。但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他们也是极其着急,非常难过。

6、转移:指将一个人的情感从真实的对象转到较为安全的对象上去。而后者完全成为前者的替代物。例如,生了上司一肚子气的人,回家之后大喊大嚷,并踢狗一脚梦中的置换(上司—父亲)。

7.逆转:将冲动由主动变为被动或由被动变为主动或由朝向别人转为朝向自己(反之亦然)。例如,“都是我的错”以谴责自己来表达对别人的失望则是一个常见的例子

8.抑制:攻击向外,将思维或者活动缩小,以免由于这些思维或者活动惹起焦虑。常见于恐怖症。这类患者回避引起恐怖的情境,如高处、乘飞机、某些动物等;也见于为避免焦虑而表现的不敢作主、不敢与异性来往等情况。(觉得外在的会给自己带来焦虑,所以对外防御)

9.与权威认同:它是指个体无意识地模仿权威或攻击者,并以被模仿者特征自居或行动。例如,刚刚学习控制自己冲动的小孩,往往模仿大人的口吻和姿态,批评自己的小伙伴。

10.禁欲:禁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控制强烈的性冲动或者其他的欲望。禁欲就是自己对愉快的否认,而这种否认,会让人产生优越感,认为对自己颇有益处,同时这种优越感的作用下,又会去约束他人,比如同事和子女等等。

11.理智化:指在体验和谈论冲突的话题时,就事论事儿,不带有相应的感情色彩。理智化包括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多的防御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2.情感隔离:即不掺杂情感成分地面对问题。与理智化有关联,是对与特殊思想相联系的感情的压抑。理智化和感情隔离都是强迫症患者的典型表现。

13.退行: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广义的退行:指回到一种较早的功能状态。狭义的退行:指一种防御过程,指个体部分/全部地退回到力比多/自我发展的早期阶段,从而避免焦虑。其典型的表现是对治疗师的依赖。

14.升华:升华是最积极、最富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15.分裂:分裂指的是孩童达成一种和母亲分离开来的精神内在意识。分裂样幻想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或者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而应用幻想,或者经常沉湎于孤独的隐退状态之中。它往往伴有明显地逃避人间亲热感情或用古怪行为来使别人远离自己等情况。与否认不一样,应用者并不十分想(或者坚持)让人家知道他的幻想。与单纯的愿望又不同,分裂样幻想可以满足个人关系的需要,也可以免得自己对别人明显地表示出攻击或性的冲动。与分离也不同,幻想所再造的是外部世界而不是内心世界。

16.投射:是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愿望、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想象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观事实。即自己是怎么想的、就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自己是怎样感觉的、就把感觉当作现实,也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例如,另有新欢的男人常怀疑妻子有外遇,因而他声称“是她不忠实于我,并不是我抛弃了她”。

17.认同:指无意识地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并作为自己行动的一部分加以表达。既是正常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防御机制。

1)、原发性认同指婴儿必须将他自己与客体区别开来。

2)、继发性认同:是指当个体意识到与客体身份的不同后,向客体认同的过程。

3)、内射性认同:是指与内化了的客体认同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指个体想象他人存在于他之中,并且是他的一部分的过程。

4)、投射认同:是指个体将自我不能接受的部分分离出来,投射到一个幻想或真实的客体身上。然后,再将这个客体内化。两个过程,先投射后认同

18.无所不能:夸大自己的力量。用这种防御代替自我贬低的形象。

19.贬低:极度地轻视和抵消。咨客贬低的他人常常是咨客认为对自己有害、并有威胁的人。他用这种贬低来防御和控制这个危险的人有可能对自己导致的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