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

合集下载

心理学十大防御机制

心理学十大防御机制

心理学十大防御机制
心理学的十大防御机制包括:
1. 否认:面对不愉快的事实,拒绝承认或认为不存在。

2. 退行:在遇到挫折时,放弃成熟的应对方式,表现出类似幼儿的冲动行为。

3. 压抑:将不愉快的事情从意识中排除,不愿想起。

4. 投射:将自己的感受、态度、愿望等加到别人身上,推卸责任。

5. 反向形成:对内心的感受、欲望进行相反的表达,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

6. 合理化:为自己的行为或情感找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以减少焦虑或避免面对真相。

7. 认同: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或特质,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8. 升华:将原本的攻击性行为或冲动转化为更建设性的行为,如艺术创作等。

9. 置换:将内心的愤怒和不满转移到其他人或事物上,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10. 理他主义: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而按照他人的期望和价值观行事。

这些防御机制是人们为了应对心理压力和焦虑而发展出来的适应性行为,但过度使用或不适当使用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或人际关系问题。

了解这些防御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类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威胁时,通过自我保护的方式来维持心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态度。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困境、情感冲突和潜在的威胁,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压抑。

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令他们感到不愉快的想法、情感或记忆压抑到意识之外。

通过压抑,人们可以暂时避开痛苦的思绪或回忆,以保持情绪的稳定。

然而,过度压抑可能会导致无法解决的问题和情感累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心理健康。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回避。

当人们面对有潜在威胁的情况或问题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或回避现实。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暂时规避压力,但长期来看,回避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积聚和事态的恶化。

因此,适度的回避是正常的,但是过度的回避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接下来是投射。

人们常常倾向于将自己不愿承认或接受的个人特质、欲望或情感归咎于他人。

这种机制允许人们将内心的困惑转移给他人,从而减轻自身的不适感。

然而,投射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误解和不公正的评判,同时也掩盖了自身需要进行自我反思与成长的机会。

还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否认。

当人们面对威胁、痛苦或者现实中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否认其存在。

这样一来,人们可以暂时避开遭遇的痛苦,以便心理上得到一些缓解。

但长期来看,过度的否认可能导致与现实脱节,影响个人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幻想。

人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或逃避现实时,可能会陷入自己构建的美好幻境中。

幻想可以提供一种避难所,让人们暂时忘记现实的困扰,但在长期内,依赖于幻想可能会带来社交、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最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冲动行为。

当人们无法解决问题或者面对挑战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冲动行为,以释放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然而,冲动行为可能会导致后悔和进一步的困扰,因此,适度的冲动行为控制是必要的。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都可能会运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机制。

16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

16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

16种心理防御机制举例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遇到压力、焦虑或不愉快情绪时,为了保护自己心理健康而自发产生的心理策略。

以下是16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1. 拒绝承认:对于不愉快或痛苦的经历或情绪,认为这些事情从未发生过或不存在。

2. 投射:把自己的情感或行为归咎于他人,而不是承认自己的责任。

3. 取笑:使用幽默或嘲讽来掩盖自己的不安或不舒适情绪。

4. 回避:避免与不愉快的情境或人接触,以免产生痛苦情绪。

5. 否认:否认自己的情感需要或欲望,认为这些是不健康或不合适的。

6. 逃避:通过吸毒、喝酒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不愉快情绪。

7. 隔离:将不愉快情绪或经历和其他经历和情绪分离开来,避免情绪交叉影响。

8. 理智化:对于不愉快情绪,通过逻辑分析、事实证明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9. 借酒消愁:通过饮酒来缓解压力和不愉快情绪。

10. 反抗:通过反抗或挑战有关自己的压力来源来缓解压力和不愉快情绪。

11. 替代:通过寻找其他的替代品来缓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如吃甜食、购物等。

12. 转移:将情绪或需求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以缓解压力和不愉快情绪。

13. 供养:通过帮助他人或成为他人的赞助人来缓解自己的不快情绪。

14. 否认危险:对于危险或威胁,认为自己是无害的,没有必要采取行动。

15. 理性化:用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和不愉快情绪。

16. 掩饰:用假象或伪装来掩盖自己的情绪和不愉快情绪。

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与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与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与作用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面对心理压力、冲突和不愉快情绪时,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机制来保护自己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

它在个体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维持心理稳定和适应环境。

本文将探讨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性1. 保护自尊心理: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保护自己的自尊心理。

当我们遇到批评、指责或者挫折时,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负面情绪和情感刺激,提高自信心。

2. 缓解心理压力: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心理压力,并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负担。

例如,使用幻想、回避和退行等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暂时摆脱现实中的问题和困扰,从而获得情绪上的缓解。

3. 增加自我意识:通过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当我们使用诸如否认、投射和完美主义等机制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潜意识需求,并进一步调整和改变心理状态。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1. 提高适应性: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适应性。

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负面情绪或者挫折时,适当地使用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我调节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 促进心理健康: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通过使用机制,个体可以减少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提高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

3. 改善人际关系:心理防御机制对于改善人际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适当地运用修饰、同一化和合理化等机制,可以减少人际冲突和情感摩擦,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4. 提升创造力:心理防御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当我们面对压力时,运用创造性的机制如置换、幻想和逃避现实,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总之,心理防御机制在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适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保护我们的自尊心理、缓解心理压力、增加自我意识,提高适应性和创造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适度和合理地使用防御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过度或不恰当地使用可能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 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偷窥冲动等与意识层面(包括社会道德等约束和信条)决然冲突的心理力量,不被 意识接受无法进入意识层面活动,但他们仍然在潜意识层面有力活跃着,只不过是已经不能被意识觉察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作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 情况,我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我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例如:丁校长是个汽 车爱好者,惜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了儿子。一天早上,当他在赶往教育局参加会议时, 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客货车碰撞了一下。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 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对方交换通讯,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再集中精神构思在会 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在这事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 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潜抑防卫机制。
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 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抵消是当欲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幽 默也就是自嘲,幽默很容易缩短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
心理防卫机制会保护我们,也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们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创造出自 己美好的生活。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 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例如,李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 由于她一直觉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的,令李老师十分难受和 尴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李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后,在与太太 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李老师用“压抑”的防卫方式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 压抑有时也会导致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度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 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 苦与悲伤。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在面对心理挫折、冲突和压力时,为保护自我免受压力和不适的影响而自觉或无意识地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行为模式。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减少焦虑、保护自尊、调节自我情绪和维持心理稳定。

下面将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一、否认与回避1. 否认:当人们面临不愉快的现实或无法接受的事实时,常常会采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种机制会使人忽视现实,对问题进行知觉上的遗忘或忽略。

例如,一个失恋的人可能会拒绝接受这个事实,对于恋人的离开保持一种否认的态度。

2. 逃避:逃避是一种主动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将注意力从问题转移至其他事物,来减轻痛苦或逃避现实。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过度工作或沉迷于某种娱乐活动,以逃避焦虑和压力。

二、投射与转移1. 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欲望或情绪归因于他人或外部因素。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压力和焦虑感。

举例来说,一个人对他人的嫉妒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对某个方面感到不够满意,但他将这种情绪投射给他人,认为别人比自己更优秀。

2. 转移:转移是指将情感或冲突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排解冲突和焦虑,将压力从主要对象转移到次要对象上。

例如,一个受到工作压力的人可能回家后与家人发脾气,将压力转移到了家庭关系上。

三、幻想与逃避现实1. 幻想:幻想是人们通过创造虚假的情境、期望或愿望,来满足自己的内心欲望。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人们逃避现实困境,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例如,一个失败的作家可能会沉浸在自己创作的幻想世界中,以逃避现实的困境。

2. 逃避现实:逃避现实是指通过放松和沉迷于娱乐活动来暂时忘记或减轻对现实的焦虑和压力。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暂时逃避压力,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过度依赖电子游戏或社交媒体,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扰。

四、合理化与升华1. 合理化:合理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寻找合理的理由或解释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感。

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

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

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为了应对心理压力、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伤害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

1.否认:当人们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或者问题时,往往会选择否认并不承认这一事实的存在。

例如,一个人在得知自己生病的消息后可能会拒绝接受医生的诊断,或者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不良习惯或错误行为进行美化并声称自己没有问题。

2.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的不满、忧虑或欲望等感受转移给他人或外部环境。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一个人可能会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过度批评或指责,与自己无关的负面情绪转移到了他人身上。

3.幻想:当现实不如人们所愿时,他们倾向于逃避现实,通过幻想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来获得满足感。

比如,一个失业的人可以在幻想中想象自己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或者一个孤独的人可以在想象中构建理想的爱情关系。

4.抵抗:人们可能会展示出对改变的抵触,特别是对那些可能造成焦虑或不适感的改变。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拒绝接受心理咨询或主动避免与他人对话来避免面对自己的困扰。

5.切割:这是一种将情感与事实分离的防御机制。

当一件事情造成了强烈的负面情绪或痛苦时,人们可能会将这些情感与事实切割开来并将之彻底否认。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说自己在一个摔倒的意外中没有受伤,即使有明显的痛苦和受伤的迹象。

6.幽默:当面临压力或困难时,人们往往通过使用幽默来减轻压力和改变对困境的感知。

幽默可以帮助释放紧张情绪,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压力巨大的工作环境中使用幽默来减轻自己的紧张情绪。

7.抑制:人们常常通过抑制或压抑来控制自己的情感或冲动。

抑制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掩饰自己的情绪,但也可能导致情绪的积累和不良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公开场合中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愤怒或伤心情绪,以保持自己的形象。

8.逃避:逃避是一种人们通过回避现实或逃离问题来应对心理压力的防御机制。

逃避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沉迷于虚拟世界、过度使用社交媒体、逃避社交活动等等。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挫折、内心冲突等一些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中所采取的自我保护的心理策略或机制。

这些机制往往在个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发挥作用,以帮助个体应对情绪困扰、保护自我形象与自尊、减少焦虑和痛苦等。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
1. 否认(Denial):拒绝接受或否认现实存在的事实,以逃避对抗现实带来的负面情绪。

2. 转移(Displacement):将负面情绪从一个对象或情境转移到无关的对象或情境上,以减少自身的焦虑和压力。

3. 投射(Projection):将个体自身的负面情感、欲望或冲动投射到他人身上,以避免认可和面对自身的内心冲突。

4. 退行(Regression):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回到更为幼稚或原始的行为模式,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和需求。

5.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将自己真实的欲望或情绪转化成相反的行为和情感,以抑制与自我价值观不一致的欲望和情绪。

6. 显露(Expression):将内心的冲突和情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包括情绪爆发、言语攻击、大声哭喊等。

7.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自责,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行为或决策进行合理化解释,为自己找到合理的理由。

8. 抵抗(Resistance):对于威胁到个体自我形象、心理安全或自我认同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抵抗,拒绝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

然而,长期依赖这些机制可能会阻碍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防御机制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防御概念的背景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有三大基石:1、意识分域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心理性欲理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成年期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防御概念的起源1894年弗洛伊德首次在其著作《The Psychoses of defense》中使用防御(defense)这个概念来描述自我(ego)对不愉快的情感或痛苦的念头进行抗争的心理过程。

后来,弗洛伊德曾一度放弃防御这个词,并用压抑(Repression)这个词来替代防御所表达的内容。

防御的描述性定义S.Freud(1926年):防御是自我为处理、控制导致神经症的冲突所采取的措施。

防御因焦虑而起,其功能是保护自我。

这种焦虑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本能的张力;二是超我的压力;三是现实的危险。

《心理治疗指南》:防御是自我用以对付来自本我、超我压力的手段。

当自我受到本我、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与痛苦感。

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A.Freud 认为:“每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在其言行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防御机制。

”只要能应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内心的平衡,而不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时,就不能称之为病态。

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他们是无意识或是部分无意识的。

2、防御机制是依靠自尊或自我美化来保护自我免受伤害,从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二大类。

3、防御机制似乎有自我欺骗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以掩饰/伪装自我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行为、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的。

是一种阻断某种心理过程而使自我免受焦虑之苦的自我保护方法。

4、防御机制本身并不是病态的,相反,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它的作用可能导致病理性的后果。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使用,也可重迭使用。

常见的防御机制常见的防御机制有:退行(Regression)压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内射(Introjection)抵消(Undoing)逆转(Reversal)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指向自我(Turning against the self)升华(Sublimation)移置(Displacement)禁欲(Asceticism)否认(Denial)向攻击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随着对客体关系理论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研究深入,提出了一些新的防御机制:分离(Splitting)抑制(Inhibition)幽默(Humor)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认同(Identific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过度代偿(Overcompensation)防御机制的分类:对防御机制的分类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主要是根据防御机制与自我的功能(总体适应)之间的关系所作的一些粗略的分类。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投射、投射性认同、否认、分离、理想化等。

成熟的防御机制:升华、幽默、压抑等。

压抑(Repression)这是S.Freud 提出的第一个防御机制。

压抑是指将不可接受的冲动/意念排斥到意识之外。

压抑可分为:原发性压抑:将冲动的原始表现压制到潜意识中。

继发性压抑:将冲动的派生物以及冲动的装饰性表现保持在潜意识层面。

退行(Regrssion)广义的退行:指回到一种较早的功能状态。

狭义的退行:指一种防御过程,指个体部分/全部地退回到力比多/自我发展的早期阶段,从而避免焦虑。

治疗时可以借助固着点(fixation points)来推测退行到哪个阶段。

退行虽然避免了所处阶段的焦虑,但会使个体再次体验到所退行到的那个阶段的焦虑——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退行不仅是一种防御机制,也与症状的形成有关,如成年人在面临难以克服的障碍时,常会退行到被保护的情景中而表现出较幼稚的行为。

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疗性退行,尤其在长期分析或自由联想时更容易出现退行,其典型的表现是对治疗师的依赖。

否认(Denial)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认。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不太成熟的防御机制。

短期临时性的使用可以使自我在重要挫折面前得到暂时的逃避,过度使用会形成偏执性倾向。

例子:掩耳盗铃、鸵鸟政策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将内心不能接受的、不愉快的观念、情感、冲动夸张性地指向相反的方向。

如牵挂可能是残忍的反向形成,守时、节俭、清洁则可能是对疲塌、奢侈、肮乱的对抗。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反向形成被认为是一种强迫性的防御机制。

这种潜意识的冲动源于婴儿期的冲突。

当婴儿期的冲突不是被压抑,而是被转换时,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婴儿期冲突得以升华的基础。

抵消(Undoing)是指对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地、而且是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

在中国民间,如果有人在除夕夜不小心摔碎了东西,人们会念叨“岁岁平安”,说了不吉利的话——吐口水。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合理化又被译成文饰作用。

是指无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进行辩解,以求得心理平衡。

合理化有二种表现形式:1、酸葡萄心理: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不好的。

2、甜柠檬心理:当得不到葡萄而只能得到柠檬时,将柠檬说成是甜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使用合理化防御机制的经典例子。

投射(Prejection)在精神病学上投射意味着将某种精神表象视为客观现实,如梦境、幻觉。

在精神分析学中,投射是一种防御过程,是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愿望、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想象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观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投射出去的特征被自我所否认了。

Freud 认为投射是否认的结果,用于对被害妄想的描述。

理想化(Idealization)这是一个与分离(split)密切相关的概念。

它是指将与客体有关的矛盾情感分割成绝对好与完全坏的二部分,然后只对好的一部分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理想化需要三个条件:1、构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客体;2、将这种构建具体化;3、忽略/否认这种理想化的存在。

过度代偿(Overcompensation)过度代偿又叫过度代偿。

它是指对一个真正的或者想象的躯体/心理缺陷,通过代偿而达到超乎寻常的纠正。

肢体伤残者——著名运动员社交恐怖者——特级教师贝多芬在耳聋之后的巨大音乐成就逆转(Reveral)逆转可以从二个层面来理解:1、使之力比多的指向变化。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本能指向是可以逆转的,即从主动转为被动(或者相反),由指向别人转为指向自己,反之亦然。

如:施虐与受虐,窥淫与暴露。

2、是指一种防御机制。

驱力指向的改变可以使自我避免焦虑。

A.Freud 尤其强调在反向形成之中逆转机制所发挥的作用。

抑制(Inhibition)是指将思维/活动的范围缩小,以免由于这些思维/活动引起焦虑。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抑制既可以是一种防御机制,同时也可以视为一种病状。

只是抑制是功能不足,而症状则是功能紊乱。

例如:在恐怖症中,病人常回避那些引起恐怖的情景,焦虑症的患者则为了避免焦虑而不敢做主,不敢与异性交往等等。

移置(Displacement)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愿望转移到另一较为安全的对象上,而后者完全成为前者的替代物。

移置是一种初始过程,是升华、象征化的基础。

例子:替罪羊现象(上司—丈夫—妻子—孩子—小狗)心理治疗中的移情与反移情梦中的置换(上司—父亲)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是指个体将自己与某种不愉快的情景隔离开来,以避免由此引起的焦虑与不安。

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需因此做什么。

此时,那些不愉快的情景并不是被遗忘了,而只是与该情景有关的联系被阻断了。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对病人的反移情有时候是以情感隔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是指在体验、评论冲突的话题时,就事论事,不带有相应的情感色彩,从而避免了由这些冲突引起的焦虑。

这是与情感隔离有关的防御机制,是强迫症患者常用的防御机制。

认同(Identification)认同既是正常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防御机制。

广义的认同是指个体的身份界定过程,它包括三种情况:1、将自己的身份扩展到他人;2、向他人借取身份;3、与他人的身份混淆。

在精神分析中,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指无意识地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并作为自己行动的一部分加以表达。

认同有四种形式:1、原发性认同(Primary identification):是存在于婴儿期的一种状况,指婴儿必须将他自己与客体区别开来。

2、继发性认同(Secondary identification):是指当个体意识到与客体身份的不同后,向客体认同的过程。

这是一个防御性过程,因为继发性认同降低了自我对客体的敌意,从而使自我体验到曾经被否认掉的分离。

婴儿的继发性认同是正常发展的一个部分。

3、内射性认同(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是指与内化了的客体认同的过程。

同时,也可以指个体想象他人存在于他之中,并且是他的一部分的过程。

4、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是指个体将自我不能接受的部分分离出来,投射到一个幻想或真实的客体身上。

然后,再将这个客体内化。

这个过程就是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婴儿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

与攻击者认同这是由 A.Freud 提出的一种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无意识地模仿权威或攻击者,并以被模仿者特征自居或行动。

当他以权威者/攻击者的特征行动时既表达了对攻击者的攻击,又摆脱了被攻击的焦虑与不安。

例子:小孩子以大人的口吻教训同伴;饱受暴力的孩子成年后变成施暴者。

禁欲(Asceticism)这也是A.Freud 在她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中提出的一种防御机制,主要被青年用来控制青春期强烈的性冲动。

禁欲使自己对愉快感的否认,通过禁欲而产生一种优越感。

这种否认涉及到食物、睡眠、运动以及性的满足。

强迫型人格倾向的人比较容易使用禁欲这种防御机制。

内射(Introjection)内射是指一个外在客体由这个客体的内在精神表象所替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与这个外在客体的关系完全变成了与这个客体的内在表象的关系。

作为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内射使主体的自主性逐渐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