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学理论总结

精神分析学理论总结

精神分析学理论总结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

本文将对精神分析学的核心理论进行总结,包括无意识、心理结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

1. 无意识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意识的,即我们无法自觉地意识到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情感等内容,它对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心理结构精神分析学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我们能够自觉体验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心理过程,包括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回忆起来的记忆内容;无意识则是我们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其中包含了被压抑的冲突和欲望。

3. 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无意识冲突的困扰,人们会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焦虑和痛苦感,但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转移等。

4. 心理发展精神分析学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弗洛伊德提出了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联。

这些阶段的经历会对个体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精神分析学理论包括无意识、心理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人类内心世界的视角,对于心理学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概述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

2、否定(denial)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

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3、退回(regression)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

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4、潜抑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精神分析理论学习心得范本

精神分析理论学习心得范本

精神分析理论学习心得范本在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于人类心理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学习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还为我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观察人类行为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了解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的基础。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迎接不同压力和冲突时,无意识地运用的一系列心理机制。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心理防御机制起到保护和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通过学习心理防御机制,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也能更加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通过对心理防御机制的观察和分析,我能更好地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困扰。

其次,精神分析理论让我对人类潜意识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和感受不仅仅是来自于意识层面的思考和决策,还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潜意识是我们无法察觉的一部分,它储存着我们的欲望、冲突和理想,通过梦境、口误和自由联想等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对潜意识的研究,我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原因,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体验。

这让我在与他人交流和处理情感问题时有了更深入的洞察和理解。

此外,学习精神分析理论还使我深刻认识到童年经历对人类心理形成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个体的发展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童年时期,个体经历了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冲突和欲望的应对。

这些经历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对后期个体的人格形成、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童年经历的分析和理解,我能更好地帮助他人解决童年阴影和心理问题,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最后,学习精神分析理论还让我认识到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通过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冲突而形成的。

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互动、竞争和依赖关系都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防御机制——反向形成反向作用反向(Reactionformation)

心理防御机制——反向形成反向作用反向(Reactionformation)

⼼理防御机制——反向形成反向作⽤反向(Reactionformation)也称矫枉过正,个体对内⼼难以接受的、不愉快的观念、情感、欲望冲动夸张性地以相反的外在态度或⾏为表现出来。

本我的某种冲动被超我所抑制,⾃我认为这种冲动也不会为现实所接受,于是⾃我决定把这种冲动以相反的外在⽅式表现出来,以释放这种冲动,减轻焦虑。

换⾔之,使⽤反向者,其所外在⾏为与情感表现,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向的。

在性质上,反向⾏为也是⼀种压抑过程。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反向形成被认为是⼀种强迫性的防御机制。

这种潜意识的冲动源于婴⼉期的冲突。

当婴⼉期的冲突不是被压抑,⽽是被转换时,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婴⼉期冲突得以升华的基础。

反向机制如使⽤适当,可帮助⼈在⽣活上之适应;但如过度使⽤,不断压抑⾃⼰⼼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对⾃⼰,⽽活得很⾟苦、很孤独,过度使⽤将形成严重⼼理困扰。

在很多精神病患者⾝上,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

· “恨”⾃⼰真正喜欢的某⼈或某事物,或者“爱”⾃⼰所恨的竞争对⼿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某⼈极需要某种东西或名誉地位,却表现为极⼒反对、推却或⽆所谓;· 牵挂可能是残忍的反向形成;· 守时、节俭、清洁则可能是对疲塌、奢侈、脏乱的对抗;· 过分热情或⾃我吹嘘的⾏为是对被压抑在⽆意识中的那种不好与⼈交往或⾃卑的强烈冲动的⼀种反应;· 当某⼈希望别⼈照顾⾃⼰却表现出明显地照顾别⼈;· 在班上暗恋某⼥⽣却故意对她冷嘲热讽或恶作剧,以减少内⼼的焦虑;· 如有些恐⼈症的病⼈内⼼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某些⼈发现⾃⼰有同性恋倾向,⽆法接受,结果成为强烈的反同性恋者;· 有些⼈⾮常关⼼⾃⼰的病情,却表现出对⽣死⽆所谓的姿态;· ⼀个⼥⼈总告诉别⼈她多么地爱她的母亲,实际上她在隐藏⽆意识中对母亲的强烈憎恨。

精神分析学派101种心理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学派101种心理防御机制

101种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用语。

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

如压抑、压制、否认、投射、转移、文饰、解除、自居、补偿作用等。

自我防御的特征: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

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

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

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

概说:按照发展中出现的大约的先后顺序一、口欲期:0—3岁1、投射: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2、内射: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3、幻觉: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没有现实检验。

二、肛欲期:1.5—5岁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

a)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b)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c)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这个人像那个曾经让你不快的人一样对待你。

5、投射性指责:你因为自己的问题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6、否认:假设你自己感知到了现实:a)本质否定:尽管现实明确存在仍加以否认。

(三)心理辅导基本理论

(三)心理辅导基本理论
1、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3、人格发展理论:口欲期、肛门期、性蕾期、 潜 伏期、生殖期。 4、本能论:自我本能、性本能、生的本能、死的本 能 5、释梦理论 6、自我防御机制
一、意识层次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 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 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 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 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 之为精神层次。

第三步:“独立做”,强化物是“红星换喜欢的奖 励”。 与孩子约定,这星期遇到难题自己做。不论对错都 有奖。做对得3颗红星,做错得1颗。6颗红星换 一个喜欢的奖励(如玩具小汽车、吃肯德基等)。 至少坚持4周,直到孩子行为上稳定。 第四步:与孩子约定,做对特别难的题目再给奖励。 若孩子很渴望原来的奖励物,可让他改变另外的负 性行为来争取。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 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时发 现,每当他刚启用一条新狗做实验时,狗总 是要等到事物进入嘴里,才开始分泌唾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狗不等吃到食物嘴里就 充满了分泌的唾液。狗的这种提前分泌唾液 的现象,使巴甫洛夫很感兴趣。他把这一现 象称为“心因性分泌”,并把它看作研究有 机体适应其环境机制的有效客观途径。从此, 巴甫洛夫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条件反射形成过 程的研究。

请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答。泛化律,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捣乱的学生 采用消退法。

【案例2】
孩子一有难题就叫妈妈,咋办?
妈妈的烦恼 玲玲很怕困难,一有难题先叫妈妈。其实,题目并不难, 玲玲也很聪明,妈妈一讲就懂。妈妈说:“下次自己动脑 筋,实在想不出,再叫妈妈。”但玲玲养成了习惯,总是 做不到。 玲玲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玲玲刚上学时,遇到难题叫妈妈。妈妈觉得玲玲小,就有 求必应,妈妈一点拨,玲玲就会了。有时,玲玲把题目做 错了,妈妈说:“不会做的题目叫妈妈,就不会错了。” 几经重复,就成习惯了。 你来帮帮她!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压力、焦虑、恐惧或其他不适情绪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在不自觉或半自觉状态下采取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

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下面是22种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1.移情:将情感转移到其他对象上,避免直面尴尬或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2.否认:拒绝接受现实,将不愉快的事实排除在意识之外。

3.退化:回到幼稚或原始的心理状态,以逃避痛苦的现实。

4.投射:将自己的不满或负面情绪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

5.反向投射: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情感归咎于他人,以避免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

6.合理化:寻找合理的解释或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或感受,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7.实质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式,以便更容易处理和理解。

8.精神分裂:将不同的心理需求或情感分隔开来,以避免内心的矛盾感。

9.补偿:通过强调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点来弥补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足。

10.幻想:逃避现实的不愉快感受,通过创造美好的幻想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11.抑制:将不愉快的冲动或欲望压抑在潜意识中,以避免行为的后果。

12.推进:将冲突或问题转移到下一个阶段或领域,以避免解决当前的困难。

13.转化:将不愉快的情感或冲突转化为有益的行为或创造力的表现。

14.迎合:通过迎合他人的需求和期望来获得认可和宠爱,以减轻自己的内心不安。

15.拒绝:拒绝接受或承认不愉快的事实或情绪的存在。

16.隔绝感知:将外界信息或内心的冲突隔离,以便更容易应对和处理。

17.表象: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展现一个虚假的形象来迎合他人的期望。

18.外化:将内心的痛苦或冲突转化为身体上的疾病或症状,以求得安慰和关注。

19.抵抗:拒绝接受外界的影响或改变,以保持内心的稳定和自我价值。

20.分裂: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以避免内心的困扰。

21.投靠: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安慰来减轻自己的内心不安和孤独感。

22.逆反:以反面的方式来回应他人的期望和要求,以表达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保护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保护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保护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由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保护机制指的是人类心理中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用来应对潜意识冲突和焦虑的情况。

以下是几种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
1. 投射: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情绪或冲突归咎于他人,将内在的问题外化。

这样做可以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和责任感。

2. 压抑:指将不愉快或令人焦虑的思想、欲望或记忆压制到潜意识中,不予表达或意识到。

这个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忘记或减轻对于困扰的情绪的认识。

3. 再次处理:通过不断重复潜意识中的冲突和经历,以寻求解决和满足,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感。

4. 否认:拒绝接受现实或未愿意面对具有威胁性的事实。

通过
否定现实,个体可以保持自己原有的信念和自我形象。

5. 替代:用一种符合个体需求和欲望的方式代替无法实现的心
理愿望。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在现实和潜意识冲突之间找到一种
妥协。

6. 反向: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情感转化为与之相反的形式。

例如,将愤怒转化为友善,或将欲望转化为厌恶。

这种方式可以让个
体通过改变现实情境来处理潜意识冲突。

以上只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些常见自我保护机制,每个人在
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策略。

了解和认识这些自我保
护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心理防御机制[英文]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名词解释]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具体内容介绍: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3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即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压抑、否定、退回、潜抑;(二)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

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

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

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

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

以上六种,也是人们常运用的防卫方法。

(三)攻击性防卫机制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

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

(四)代替性防卫机制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

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

(五)建设性防卫机制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类型。

否定作用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

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就像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迫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都是一种否定的表现。

又如春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娇说:“其实不结,她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能家庭与事业兼顾……。

”春娇用“否定”的防卫方法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许多人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就常会本能他说“这不是真的,用“否定”来逃避刀距大的伤痛。

其他如“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

心理学家Lazarus在对即将动手术的病人所作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否认并坚持一些错觉的人,会比那些坚持知道手术一切实情。

精确估算愈后情形的人复原的好。

因此,Lazarus认为“否认”(拒绝面对现实)和错觉(对现象有错误的信念)对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健康的。

但Lazarus也指出,否认与错觉并不是适用于每一种情况(例如,有些妇女拒绝承认她们的乳房有硬块,可能是癌症的预兆而大迟去就医)。

不过在无能为力的情况时,否认与错觉仍不失为有效的适应方式。

压抑作用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

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牛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所做的事情。

例如,王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她一直觉得王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王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的,令王老师十分难受和尴尬。

上星期日王大大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王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

王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

王老师用“压抑”的防卫方式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

压抑有时也会导致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

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大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

例如,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春娇所用的防卫方式是“压抑”。

当然不是每一次的压抑都会导致失去记忆,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去记忆。

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化,以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

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忘记了最好”。

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找回那“失去的哀伤”。

退回作用退回,又称退行。

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

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根据勒温等人的研究,认为二至五岁的儿童遭遇挫折而表现退回行为(regressive behavior),平均要比实际年龄倒退一年或一年半。

退回行为不仅见于小孩,有时也发生于成人。

例如,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大叫一声“妈呀!,或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都是退回的行为。

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其夫要外出时,她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

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

每当要上学时,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

有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被母亲管教得十分严格,加上母亲的蛮横无理,令她对权威人物产生极大的恐惧,甚至到她成年后,虽然学有所长,但在权威人物面前,她就会变得毫无主张,就如在任教的学校,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教师,但校长每次约见她,却总感到毫无自信;因为每次见她,她不但张皇失措,而且校长每要求她做任何事,她都说不会做,要求校长教她,并请求校长详细告诉她如何做;所有表现,就像一个无知愚昧的小女孩。

上述三例中的“在地上大哭大叫”、“肚子痛”、“极端依赖”,都是一种退回行为。

当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中,由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

例如,做父亲的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娇等,偶然倒退’,反而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

但如常常“退化”,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困难,而已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化就不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症状了。

潜抑作用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偷窥冲动等与意识层面(包括社会道德等约束和信条)决然冲突的心里力量,不被意识接受无法进入意识层面活动,但他们仍然在潜意识层面有力活跃着,只不过是已经不能被意识觉察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作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我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我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

例如:丁校长是个汽车爱好者,惜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了儿子。

一天早上,当他在赶往教育局参加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客货车碰撞了一下。

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对方交换通讯电话,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再集中精神构思在会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

在这事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潜抑防卫机制。

反向作用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

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

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

例如: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

又如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至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至牙,且妈妈不喜欢。

”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点“反向”防卫机制的话,你就该了解他的心里到底有没有“他”了。

其他如我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与俗语“赶狗人穷巷”、“以退为进”都是反向的表现。

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对于自己在使用此机制一无所知,而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或“假仙”刻意而为。

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之适应;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

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

合理化作用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