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总复习题

2018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总复习题
2018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总复习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梳理

绪论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

理各种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

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基本要素:法律知识,法律观念,用法、护法能力。)

关系:人生需要道德,也需要法律。

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

A.法律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

B.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第一,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

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方法

第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三,身体力行,切实践履。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1、理想信念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2、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

(1)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2)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3)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

3、理想信念的类型

(1)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2)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3)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4)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4、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二节科学的理想信念

5、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特点

(1)现实性;(2)科学性;(3)崇高性。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要求: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7、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

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

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

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

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

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境界

(1)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主义仍有其现实意义。

3)我们正处理在社会主初阶段,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

9、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2)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10、

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1、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自己祖国的一种感情、思想和行为。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鼓舞和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3)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4)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5)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3、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4、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7、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统一

(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

(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6)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8、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含义

民族自尊:一个民族坚决维护本民族荣誉和尊严的强烈情感。

民族自信:一个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

民族自强:一个民族在高度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决定这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3、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4、人生态度的含义

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5、人生境遇的含义

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

6、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7、价值观的含义

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8、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人生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种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一种是人生的自我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对他人、社会所做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

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

生价值目标,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

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

途径。

9、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

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尤其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序幕,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与日

俱增。只有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索取自然与回报自然统一起来,才能真正

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互动的关系,形成人类以及人类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格局。

10、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

第二,诚信原则。

第三,宽容原则。

第四,互助原则。

11、身心健康的标准

表现在生理方面,要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生理功能状态良好,身体发育

匀称,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表现在心理方面,要

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

好的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

化的能力。

第四章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1、道德的含义,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

进行善恶我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2、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

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

能力。

3、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4、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

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主要内容: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德

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核心: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诚实守信

8、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

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活动的基本标准和方向。

9、集体的含义,集体主义的含义

集体是指由于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

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社会

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0、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

(1)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

1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道德要求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2)先公后私、先人后己;(3)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12、诚实守信的含义

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信是诚实无欺、言行一致、坚守诺

言的品格。诚实就是真实无欺,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信守承诺,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守信是统一的。

13、荣辱的含义、荣辱观的含义

“荣”和“辱”是两个相对立的道德基本范畴。“荣”,即光荣、荣誉,

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

肯定性心理体验。“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

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

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

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

1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八荣八耻”的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耻辱问题的根

本看法和基本观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不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五章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

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3、公共秩序的含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4、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特点: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

5、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

6、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是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简单地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劳动分工后的表达形式。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

7、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及其重要意义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8、爱情、婚姻的含义

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9、恋爱的道德要求

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

10、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1、个人品德的含义

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

12、个人品德的形成

(1)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2)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3)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13、道德修养的含义

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

14、省察克制的含义

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

并坚决将其克服和整治掉。

15、慎独的含义

慎独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1、依法治国的概念

法治即“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

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

明的基本标志。

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

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

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及其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

指导,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共识性、指导行的

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其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3、执法为民的要求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倡导和注重理性文

明执法、必须做到便民利民。

4、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的原则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

5、法律思维

所谓法律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总目标和基本原则

意义:

(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职要求和重要保障;

(2)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7、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2)完善立法体制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8、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9、提高司法公信力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3)推进严格司法

(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10、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精神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11、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12、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坚持依法执政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1、法的概念及其作用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模式的调整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五个方面的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2、法律规范的概念、逻辑结构及其种类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逻辑结构:

假定——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处理——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内容的部分,是法律规范的核心部分;

制裁——法律规范中对于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也就是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的种类:

授权性规范——规定人们可以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义务性规范——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

复合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相互重合的法律规范,它既授予人们权利,同时也设定义务。

3、法律关系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在人们之间形成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特征:

首先,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其次,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再次,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最后,法律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4、法律关系的构成

(1)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享有权

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公民(自然人)

法人和其他组织

国家

(2)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物。三大特征:为法律所认可、为人们所支配和利用,能够为人们带来某

种利益。它可以是自然物,如森林、土地,也可以是人的生产物,如建筑物、

机器、各种产品。

行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也称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如旅客运输合同的客体是运送旅客的行为。

智力成果。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如文学艺术作品、科学著作、科学发明、电脑软件等。

(3)法律关系的内容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

权利是法律允许的、主体为了满足某种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

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

义务是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

满足权利人的利益。

4、法律事实的含义与分类

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等法

律后果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可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注意:非客观的现象如纯粹主观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不能成为法律事实;没有法律意义的客观事实也不能成为法律事实。

法律事件是法律规定的,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引起法律关系

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包括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

或消灭的事实。从后果上划分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从当事人认知状态划分,分为善意行为和恶意行为。

5、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称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是指法的效力和形式的来源。制定

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渊源,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经

济特区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国际条约。

6、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

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这些法律部门又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所谓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

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1)实体法——是指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内容或者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的法律,如宪法和其他与宪法相关的法律,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刑法等。

(2)程序法——是规定以保证权利和职权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主要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法。

7、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运行

(1)法的制定——立法机关及权限: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权限

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各部门的基本法,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

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法律;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部、委、人民银行等职能部门制定规章(即部门规章);

地方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规章;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特别行政区有独立的立法权。

(2)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

贯彻和实现的活动。

法律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

动。

(3)法律监督

有广、狭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的法律监督是

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

和督促。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

社会监督:是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进行的监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

第八章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1、宪法的特征、基本原则

宪法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内容;(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5)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2、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公民基本义务的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公民的人身自由;(5)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6)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7)特定人的权利。

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保守国家秘密;(4)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5)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行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

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6、经济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基本原则:(1)、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2)、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3)、权、责、利统一原则;(4)、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5)、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7、民商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以及海商法、票据法等。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商法调的对象是商事关系,商事关系是特殊的民事关系,因此,商法可称

为民法的特别法,但在法律适用上,商法优于民法,在商法没有特别规定的情

况下,民法的相应规定可作为商法的补充。

商法的基本原则:促进交易迅捷的原则、强化商事组织原则、维持交易安

全的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

8、知识产权法的概念

知识产权法指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

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社会法的概念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

10、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概念: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

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犯罪构成

(1)犯罪的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等。

(3)犯罪的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4)犯罪的客观方面——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件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12、行政诉讼法的概念

行政诉讼法是指规范行政诉讼活动,调整行政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

13、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

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制定的宪法。 6.(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11.增值税属于( )。

最新中小学教师法律法规知识考试试题和答案[1]

中小学教师法律法规知识考试试题和答案 1 2 一、填空题 (共20小题,每小题1分,计20分) 3 1.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4 ,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5 2.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为主、其6 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接受义7 8 务教育的权利。 9 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 10 11 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12 的标志。 13 6.《刑法》是规范有关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 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15 小时,小学不超过小时。 16 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17 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8 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年内不得再19 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 20 21 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 22 23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24 良行为及时进行 25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不得随意开除学生。26 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27 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执行。 28 29 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30 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 31 32 ,的原则。18.《中华人民共和国33 行政许可法》于年月日正式施行。 34 19.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 35 20.权利是以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可以享36 有的一种利益。 37 二、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向选择,共30分) 38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39 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40 权的什么特征?A、优益性 B、强制性 C、单方性 D、执行性 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 41 42 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 附答案

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附答案 《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部分 一、的判断题 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2.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法治是我们的目标"。╳ 3.我们的民主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7.民主法制代替个人专断行政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界碑。√ 8.人民政协是国家立法组织。╳ 9.邓小平提出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的战略。√ 10.维护宪法、的法律尊严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立法工作要坚持把调整政治活动的法律作为立法的重点。╳ 12.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决定于经济体制改革。╳ 13.遏制腐败,监督是关键。√ 14.坚持依法治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15.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伴随农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 16.社会主义法治的最基本价值原则是发展。╳ 17.法律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协调统一的有机体。╳ 18.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发展生产力。╳ 19.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0.我国有权制定法律的是中共中央。╳ 21.配套法律是指有一个法律颁布以后,还需要一个或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的颁布,才能具体实施。√ 22.实施细则是指一个法律颁布以后,为了便于实施和具体操作,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此作出详细规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23.我国数量最大的法律渊源是法律。╳ 24.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立法权统一。╳ 25.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就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 26.党的政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27.法治的特征植根于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 28.法治的核心部分是针对国家权力本身,要求权利监督与制约。╳ 29.程序公正是指法院正确地依据法律规定的具体次序、的方式和手续来处理案件。√ 30.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 31.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场,也要求市场国际化。√ 3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精髓。╳ 33.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的统一。√ 34.精神文明分为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 35.精神文明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成果。√ 36.社会主义法制的唯一要求是:违法必究。╳ 二、的选择题 1.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是(A)。 A.民主法制 B.无产阶级专政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民主政治,健全(C)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与前途。

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大全

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 第一章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A、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B、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的农民、的公务员、的解放军、的知识分子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农民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2、坚持有法可依、的有法必依、的执法必严、的违法必究的方针,其核心是()。 A、有法可依,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有法必依,法律面前 C、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的农民、的公务员、的解放军、的知识分子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D、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农民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3、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目标是()。 A、建设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建设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国家 D、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法制国家 4、目前,我这法治建设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A、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建全不能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B、很多人不知法、的不懂法、的缺乏守法、的执法意识

C、法律不权威,甚至某些法律的权威性丧失 D、有法不依、的执法不严、的违法不究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的基础、的灵魂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法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A、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战略地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本质特征的认识 B、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C、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D、全面阐述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2、法治不仅体现为权力依法运行的一种国家形态,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形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根据法治原则,实行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为法治原则的()。 A、法治的普遍性原则 B、法治的价值原则 C、法治的权威性和目的性原则 D、法治的形式合理性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可以归结为()的法律渊源。 A、以宪法为核心 B、以行政法为核心

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1、因不可抗力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对) 2、精神病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错) 3、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者变更一审裁判的根据。(对) 4、《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实行 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基于法律规定的羁束权而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可以在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自愿达成和解协议,行政复议机构应当予以准许。(错) 6、造成公民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不需要对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支付生活费。(对) 7、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情节严重的,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错,应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8、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可以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和程序。(错!应当依据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程序。) 9、在行政执法监督活动中,发现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法制工作机构通知其立即履行,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予以履行。(错!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法制工作机构通知其限期履行) 10、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按照惯 例权限对直接负责人给予处分。(错。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需要拆除的违法建筑物的,行政机关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错。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12、杭州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限额由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规定。(对) 13、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撤销手续。(错。注销手续) 14、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权机关解释或者确认的,行政复议终止审理。(错误)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 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 根本法和普通法 B. 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 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C )。 A. 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 一般 C.可以 D.不能 4. 法律(A)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 (C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C )。 A. 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 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 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 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 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 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 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 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 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是 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15.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以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在同一天申请注册 的,商标局应当依照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公告(A)的商标。 A.使用在先 B.申请在先 C.申请在先并且使用在先 D.设计在先 16. 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对于被继承人生前的合法债务(D)。 A.应当负责全额偿还 B.可以负责全额偿还 C.可以不负责偿还 D.应当在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负责清偿 17.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单位(B)。 A. 可以成为所有犯罪的主体 B. 只能成为法律明文规定可由单位构成的犯罪的主体 C. 不能成为任何犯罪的主体 D. 能否成为犯罪的主体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8.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 (B)处罚。A.可以免除B.应当减轻C.可以减轻D.应当从轻 19. 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就不再追诉;如果20 年以后必须追诉的,须报请(B)批准。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中共中央政法委 20. 中学生某甲,1983年4月5日生。1998年3月28日,他故意把一同学打成重伤,某甲对于他的这一行为,(A)。 A.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公务员法律基础知识考试试题汇总

公务员法律基础知识考试试题汇总 公务员法律基础知识考试试题汇总(一) 一、判断题 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2.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法治是我们的目标"。╳ 3.我们的民主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7.民主法制代替个人专断行政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界碑。√ 8.人民政协是国家立法组织。╳ 9.邓小平提出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的战略。√ 10.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立法工作要坚持把调整政治活动的法律作为立法的重点。 12.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决定于经济体制改革。╳ 13.遏制腐败,监督是关键。√ 14.坚持依法治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15.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伴随农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 16.社会主义法治的最基本价值原则是发展。╳ 17.法律是具有内在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体。╳ 18.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发展生产力。╳ 19.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0.我国有权制定法律的是中共中央。╳

21.配套法律是指有一个法律颁布以后,还需要一个或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的颁布,才能具体实施。√ 22.实施细则是指一个法律颁布以后,为了便于实施和具体操作,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此作出详细规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23.我国数量最大的法律渊源是法律。╳ 24.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立法权统一。╳ 25.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就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 26.党的政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27.法治的特征植根于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 28.法治的核心部分是针对国家权力本身,要求权利监督与制约。╳ 29.程序公正是指法院正确地依据法律规定的具体次序、方式和手续来处理案件。√ 30.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 31.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也要求市场国际化。√ 3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精髓。╳ 33.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的统一。√ 34.精神文明分为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 35.精神文明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成果。√ 36.社会主义法制的唯一要求是:违法必究。╳ 1. 财产所有权的权能包括( )。 A.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 B.占有、利用、收益、处分权 C.占有、使用、收益、转让权 D.控制、使用、收益、处分权 2. 下列事实中,哪一种事实能发生不当得利之债( )。 A.债务人清偿未到期的债务 B.接受赠与的财产 C.养子女给其生父母的赡养费 D.顾客多付售货员货款 3. 依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可撤销的婚姻是( )。 A.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B.未到法定婚龄的 C.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 D.因胁迫而结婚的 4. 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

公安法律知识考试精彩试题(必看)

公安局民警法律知识摸底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刑法规定了罪行法定原则,罪行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 是、 。 2、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或 者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 须,。 4、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 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 5、扰乱、妨害、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以治安管理处罚。 6、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规定的;适用的有关规定。 7、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以其他虚假身份招摇撞骗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冒充军警人员招摇撞骗的,。 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是依法治国的理 念、、公平正义的理 念、的理念、党的领导的理念。 9、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0、政法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要坚持,树立意识。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国刑法对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 2、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 3、无罪推定原则与实事求是原则是相互矛盾的。() 4、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最长不不得超过12个月。() 5、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对他人的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将其拘留到酒醒。() 6、实施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减轻或不予处罚。()

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1.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6.《刑法》是规范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8 小时,小学不超过 6 小时。 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4 年7 月 1 日正式施行。

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答案)

法律知识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容。 2、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在,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宪法)。 5、在行政复议中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6、在我国,行政立法权是指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力。7.在我国,有权修改宪法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规章之间不一致的,应报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9.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赔偿请求人请求行政赔偿的时效为2年,是从(侵权行为被确认为)之日起算。 10、行政行为一旦作出非依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得变更,这是行政行为(确定力)的要求。

11、行政参与原则是对相对人的参与权的确认。相对人的参与权是一个程序权利的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获得通知权、述权、(申辩权)和申请权。 12.行政机关行使任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利的行政权力时,都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符合法律的规定。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损害公民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负担的(行政行为)。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必须依纪依法予以坚决惩处,决不手软。 14、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1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是(五年)。 二、单项选择题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涵。关于它的具体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准确的?A A.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立法表决权 B.法律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社会成员 C.反对任何在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殊权利

法律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法律知识测试题(A) 单位:姓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 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3、建国以来我国共通过五部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常设机 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5、《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 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 7、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 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8、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9、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 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 10、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

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11、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12、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 内容。 1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占用、损毁交通信号灯、 交通标志、交通标线。 14、我国消防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 议于2008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16、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 报告火警的义务。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18、治安管制刀具有:匕首、三棱刀、单刀、尖刀等。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 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

公务员考试法律知识试题库

报考信息查看——报名序号:031224 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 第一章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B、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的农民、的公务员、的解放军、的知识分子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农民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目标是(B)。 A、建设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建设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国家 D、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法制国家 4、目前,我这法治建设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D)。 A、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建全不能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B、很多人不知法、的不懂法、的缺乏守法、的执法意识 C、法律不权威,甚至某些法律的权威性丧失 D、有法不依、的执法不严、的违法不究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的基础、的灵魂是(B)。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法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 A、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战略地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本质特征的认识 B、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C、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D、全面阐述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2、法治不仅体现为权力依法运行的一种国家形态,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形态。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根据法治原则,实行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为法治原则的(BD )。 A、法治的普遍性原则 B、法治的价值原则 C、法治的权威性和目的性原则 D、法治的形式合理性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可以归结为(AD )的法律渊源。

企业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企业法律知识考试 专业试题 一、判断题。(共10小题) 1.经济法确认不同的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的法律地位一律 平等,对各自的合法权益平等地予以保护;无论经济主体的 所有制性质有何不同,都平等地适用法律规定的保护方法和 制裁措施。(√) 2.专利权只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3.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合作合同约定 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并且投资已经回收完毕的,合作 企业期限届满不再延长。但是,外国合作者增加投资的,经 合作各方协商同意,可以向审查批准机关申请延长合作期限。 (√) 4.在我国设置外资金融机构,申请者应自接到中国人民银 行批准文件之日起30日内,将筹足的实收资本或营运资金 调入中国境内,并经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证后,才能依法办理 工商登记。(√) 5.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董事过×)(半数通过。 6.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得多计费用和负债,不得少计×)

(收益和资产。 7.会计主体是法律主体,而法律主体不一定是会计主×) 体。(8.在同一企业中,由于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不同,核×) (算的结果也不同。发生的少量预收账款在不设“预收账款”账户的企业,.9. 业务应在“应收账款”账户中核算。( √) 10.对于查出的未达账款,企业应根据“银行存款余额调×) 节表”及时地调整账簿。( 二、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 1、下列关于国有企业资产损失的相关规定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出资企业的资产损失金额一律依据有关会计账簿记录,按照会计核算确认的损失分类分项进行认定,位在会计账簿记录的资产,不再进行认定 B、某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王某违反规定,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而被免职,其终身不得再担任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 C、在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中,相关的交易或者事项尚未形成事实损失,不能认定为资产损失 D、使得企业及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损失属于重大资产损失 参考答案:D

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题库(40题)

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题库(240题) (2018年06月) 1.(A)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和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委托,(A)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职权。 A.国家副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国务院总理 D.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人民 D.中央军事委员会 4.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C)多数通过。 A.五分之三以上 B.五分之四以上 C.三分之二以上 D.半数以上 5.我国《宪法》的监督权属于( C )。 A.最高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 6.我国《宪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C )。 A.出租 B.买卖 C.转让 D.遗赠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A )国家。 A.法治 B.法制 C.现代化 D.有法可依的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D)的决定,公布法律。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共中央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 C ),报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备案。 A.地方性规章 B.行政法规 C. 地方性法规 D.法律 10.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C )。” A.人权;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B.私有财产权;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C.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D.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生命权和财产权 11.下列关于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B.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既有可公开的内容,也有不应当公开内容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C.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 D.行政机关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12.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C) A.放弃执行 B.申请本级政府强制执行 C.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申请上级机关强制执行

(完整版)教育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教育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教育法律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意志,教育法律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整理关于教育法律知识考试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1、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为依据,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6、《刑法》是规范有关和 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小时,小学不超过6 小时。 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执行。 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月日正式施行。 19、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0、权利是以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可以享有的一种利益。 二、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向选择,共30分)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安全生产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1

11.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故意阻挠开展抢救,导致人员,或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对被害人进行致使被害人因无法得到救助而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12.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安全设备,或者明知安全设备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进行销售,致使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定罪处罚。 二、选择题(20分每题4分) 1.下列那些行为应当认定为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 A.利用组织、指挥、管理职权,强制他人违章作业的; B.采取威逼、胁迫、恐吓等手段,强制他人违章作业的; C.故意掩盖事故隐患,组织他人违章作业的; D.其他强令他人违章作业的行为。 2.下列哪种情形之应当对相关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A.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 B.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C.其他造成严重后果或者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形。 3.具有下列哪些情形的,对相关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A.造成死亡三人以上或者重伤十人以上,负事故主要责任的; B.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百万元以上,负事故主要责任的; C.其他造成特别严重后果、情节特别恶劣或者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 4.实施下列哪种行为,致使不能及时有效开展事故抢救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A.决定不报、迟报、谎报事故情况或者指使、串通有关人员不报、迟报、谎报事故情况的; 2

基本法律知识的相关考试试题

基本法律知识的相关考试试题 法律知识,有助于人们建立相关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预防犯罪的方式之一,从而降低我国的犯罪比例。下面就是提供的基本法律知识考试试卷,希望对你有帮助。 基本法律知识考试试卷选择题1.《安全生产法》确立了( )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A.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 B.国家监督与行业管理相结合 C.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相结合 D.行业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2.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内不具有( )。 A.普遍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约束性3.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的是( )。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行政规章 4.《安全生产法》体现了( )的理念,在赋予各种法律主体必要权利的同时设定其应尽的义务。 A.以物为本

B.以人为本 C.降低事故率 D.合理安排生产5.法不是各阶级意志的混合物,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一种( )。 A.国家意志 B.个人意志 C.社会意志 D.集体意志 6.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 )。 A.安全生产、效率第一 B.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D.安全第一、公正高效 7.法与社会规范不同,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这表现在法具有的特征不包括( )。 A.法是依照特定程序制定的 B.法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 C.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D.法是调整人们思维的社会规范 8.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 )是生产经营作业的直接执行者,负责一线安全生产管理,责任重大。 A.岗位职工

C.安全管理人员 D.主要负责人 9.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按照《公司法》成立的公司制生产经营单位,由其( )决定安全投入的资金。 A.决策机构董事会 B.主要负责人 C.投资人即股东 D.监事会 10.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特种作业人员的范围由( )确定。 A.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B.国务院有关部门 C.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 D.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 11.行政处罚的( )是依法管理不同事项的行政机关依据各自的法定职权在实施行政处罚上所作的分工。 A.职能管辖 B.地域管辖 C.级别管辖 D.指定管辖 12.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该协议无效,并对生产经营单位( )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

廉政法规知识测试试题及答案

县水务局提拔任用廉洁从政法规知识测试 姓名:职务:分数: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只要不收下属的礼品礼金,公款互相宴请和安排高消费娱乐活动不算违纪。() 2.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情况的监督。( ) 3.国有企业应当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并报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备案。( ) 4.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因违反国家法律,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被免职的,两年内不得担任国有企业的领导职务。( ) 5.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严肃自查纪律。对不认真自查的地方和部门,要加强督导;对拒不自查、掩盖问题或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 ) 6.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7.《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第一章主要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共8个方面52个不

准。() 8.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中的党政干部可在经济实体中兼职或者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不需审批。() 9.逢年过节收下属送的红包不算违纪。() 10.上级党组织对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作出的处理决定,下级党组织认为有错误的,可以暂缓执行。() 二、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20分) 1.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切实维护( )利益,不得有滥用职权、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 A、国家和出资人 B、销售客户 C、企业主管部门 D、企业领导班子 2.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受到降职处理的,( )内不得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半年 3.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禁止的行为是()。 A、出差借用公款、公物 B、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C、私存私放公款

XXXX年综合法律知识考试模拟试题

2011年企业法律顾问考试《综合法律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法律的基本特征表述错误的是()。 A.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B.法律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C.制定成文法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唯一形式 D.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仅是指公民、社会组织、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职权和职责 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具有判断和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不合法的作用,这是指法律的()。 A.预测作用 B.评价作用 C.强制作用 D.指引作用 3.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在逻辑上周全的规范,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三个要素组成,即()。 A.行为、处理和制裁 B.假定、处理和执行 C.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D.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裁决 4.在我国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对法律适用的要求不包括()。 A.正确 B.及时 C.合理 D.民主 5.李大牛与张二虎因走路冲撞发生口角,李冲动之下将张打死。为此,张的家人继承张的则产。公安机关将李逮捕,准备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这时,李暴病而亡。公安机关遂做出撤销案件的决定。导致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事由是()。 A.法律行为 B.违法行为 C.事实构成 D.自然事件 6.我国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通过。 A.全体代表的1/2以上的多数 B.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 C.与会代表的1/2以上的多数 D.与会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 7.宪法存在的最终价值指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