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读《政务处分法》
政务处分法要来了!政务处分和行政处分、党纪处分有啥区别?

政务处分法要来了!政务处分和行政处分、党纪处分有啥区别?8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该草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政务处分的程序,复审、复核、申诉以及法律责任等。
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提交审议前,于2018年4月施行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承担了明确政务处分标准和规范的职责,是作出政务处分的重要依据。
此次制定一部针对公职人员的政务处分法,能够有效弥补现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在具体处分人员时,需要根据公务员、事业编等身份“分类施策”的弊端。
那么,政务处分与党纪处分和以往的行政处分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政务处分、行政处分、党纪处分政务处分是指国家监察机关针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给予纪律处分和惩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一条和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监察委员会“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这是“政务处分”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并代替了公务员法中的行政纪律处分,完成纪律处分体制从分散到集中、从纪律责任到法律责任的转变。
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惩戒措施。
党纪处分是指党组织对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党员给予的纪律处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务处分”与以往“行政处分”的区别政务处分与行政处分的区别从主体看,作出政务处分的主体为各级监察机关;作出行政处分的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监察机关。
从处分对象看,政务处分针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包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和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而行政处分的对象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颁布实施,公职人员的职责与管理规范得到了更加明确与重视,也更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
那么,这部法律到底具有哪些规定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政务处分的适用范围政务处分适用于:一般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参照管理人员、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担任职务、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员。
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部队、工会、政协、人大等机构的公职人员,且政务处分的对象包括退休人员。
二、政务处分的主要内容政务处分主要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撤职、降级、开除。
其中,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属于轻处分,主要针对一些轻微按照或违纪行为,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撤职、降级、开除则属于重处分,范围也相对较广,施加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比如权力受到限制,失去岗位等。
三、制度保障政务处分不是单方面的行为,需要依据制定的程序来进行决定。
具体包括:调查取证、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听取关注人意见、集体研究、决策、领导审批、落实执行等步骤。
此外,被处分人还有权利申请法定程序,要求透明公正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民事、刑事责任的衔接政务处分不同于刑事责任,重点在于遵循中央及地方政策法规、廉洁自律,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及时纠正和处置不当的行为。
如有行为涉及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责不履行,或者涉及到违纪违法行为时,就应当把问题移交相应的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总体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的职业标准与管理规范,鼓励他们履行职责,增强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塑造优良的职业形象,确保为政者的高风亮节,让公职人员真正成为社会后勤服务的引领者。
全文逐条解读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第二十五条
公职人员违法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除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 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由监察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应当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的,依法予以退还; 属于国家财产或者不应当退还以及无法退还的,上缴国库。
公职人员
2020/11/7
公职人员因违法行为获得的职务、职级、衔级、级别、 岗位和职员等级、职称、待遇、资格、学历、学位、荣 誉、奖励等其他利益,监察机关应当建议有关机关、单 位、组织按规定予以纠正。
第二章
政务处分的种类和适用
第二十六条
公职人员被开除的,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应当解除其与所在机关、单位 的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全面解读2020年最新颁布《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重要内容
2020/11/7
前言
PREFACE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 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 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的法律。
2 (二)记过; 4 (四)降级; 6 (六)开除。
2020/11/7
第二章
政务处分的种类和适用
第八条
政务处分的期间为:
警告 记大过
六个月 十八个月
记过 降级、撤职
十二个月 二十四个月
政务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政务处分期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
第九条
公职人员二人以上共同违法,根据各自在违法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和应当承担的法 律责任,分别给予政务处分。
2020/11/7
重磅解读《政务处分法》

嘚嘚
嘚嘚
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季 幸 嘚嘚
作的关于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
修改情况的汇报。
2021/3/18
表决通过
2020年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 嘚嘚
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北京人 民大会堂闭幕。经会议表决,通 过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新修 订的档案法、新修订的人民武 装
嘚嘚
警察法。
第贰章
处分法内容解读
2021/3/18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于
嘚嘚
嘚嘚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 民代 表大会常
嘚嘚
嘚嘚
务委 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20年7月1日 嘚嘚
起施行。
01 出台背这景 是一部规范监察机关的政务处分活动、完 嘚嘚
善国家监 察制度的重要法律,是继监察法之后, 嘚嘚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制度成果。
征求意见
草案修改
第十三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第十二次 嘚嘚
会议对《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 案)》进行了审议。2019年10月8日, 中国人大网公布《公职人员政务处分 法(草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2020年4月26日下午,十三届全国
0 2 人出大台 常过 程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宪
2. 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的 3. 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4. 包庇同案人员的 5. 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6. 拒不上交或者退赔违法0所2 主得要的内容 7.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2021/3/18
公职人员犯罪哪些情形给予开除处分?
1.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 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
新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读

“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的现象。政务处分法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 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起了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
2020/11/18
焦点二
政务处分对象包括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 政务处分法明确:本法所称公职人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 ✓ 依据监察法的规定,公职人员的范围包括: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2020/11/18
《公职人员政务处 分法》解读
2020/11/18
2020/11/18
焦点一
政务处分解决“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问题
✓ 政务处分是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惩戒措施。2018年3月施行的监察法首次提出政务处分概念。 ✓ 政务处分法明确: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 ✓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政务处分解决了以往对一些公职人员的行为
✓ “这些问题,在近年来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将其纳入政务处分范围,体现了 纪法贯通,有利于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效贯通。”庄德水说。
2020/11/18
焦点四
设立6种政务处分 明确从重、从轻或减轻、免予处分等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解读》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旨在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保障公共利益。
该法律明确了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和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
公职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公职人员应当保守国家机密和工作秘密,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和工作秘密。
公职人员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得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利益。
公职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
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方式,包括警告、记过、降职、撤职、开除等。
同时,该法律还规定了公职人员可以通过申诉、上诉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政务处分法的出台,为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公职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做到清正廉洁,依法行政。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密切关注公职人员的行为,对违法行为及时举报,共同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制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处分法全文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处分法全文内容文章标题:深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处分法一、引言政务处分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进行行政处分活动的基本法律。
该法以全文形式明确了政务处分的基本原则、程序和实施方式,对于规范行政处分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务处分法的基本原则在政务处分法中,第一条明确规定了政务处分的法律地位和基本原则:“对违反行政纪律,行政职务违法失职,应当予以处理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诫勉、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这一规定体现了政务处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保障了被处分人的合法权益,是政务处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另外,政务处分法还明确了法定程序和法定权利保障的原则。
第四条规定了政务处分应当符合法定程序,被处分人有权进行辩护和申辩。
这一原则保障了被处分人的申诉和辩护权利,有效防止了滥用权力和不当处理行政处分的情况发生。
三、政务处分法的适用范围和程序规定在政务处分法中,对于政务处分的适用范围和程序规定也有详细的规定。
根据第二条的规定,政务处分法适用于国家工作人员的政务处分活动,包括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等。
这一规定明确了政务处分法的适用范围,为行政机关规范行政处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政务处分法还对政务处分的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第五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进行政务处分前应当听取被处分人的申辩意见,依法组成调查组对相关事实进行调查,并采取必要的调查措施。
这一规定保障了被处分人的陈述和申辩权利,有效防止了行政机关滥用处分权力和不当处理行政处分的情况发生。
四、政务处分法的实施方式和制约机制在政务处分法中还对政务处分的实施方式和制约机制进行了规定。
根据第八条的规定,政务处分应当依法进行,不得有违法处分和变相处分的情况。
这一规定约束了行政机关对于政务处分的行为,保障了被处分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避免了滥用处分权力和不当处理行政处分的情况发生。
2020.7.1起施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全文内容重点解读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全文内容重点解读前言:政务处分是监察法规定的新制度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这是一部规范监察机关的政务处分活动、完善国家监察制度的重要法律,是继监察法之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制度成果。
为什么要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立法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重要意义?本文就《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一、《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背景政务处分是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的惩戒,是监察法规定的一项新制度。
监察法对政务处分作了原则规定,公职人员哪些行为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给予什么样的政务处分,按照什么程序给予政务处分,都没有明确。
监察法实施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对政务处分的依据、程序作了规定,是实施政务处分的过渡性规范。
政务处分关系公职人员切身利益,对公职人员有重要影响,需要由法律作出规定。
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起草过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列入立法规划。
起草工作由国家监察委员会牵头、全国人大司法和监察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参加。
2019年6月,国家监察委员会将草案初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由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提出议案。
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与国家监察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专班,进一步研究论证,形成正式草案,于2019年8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经过今年4月二审、6月三审,于6月20日通过。
从草案初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到最后审议通过,正好一年时间,进入审议程序不到8个月,作为一部新制定的法律,立法进程可以称得上快。
三、《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思路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参照现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以及党纪的有关规定,总结实际经验,对政务处分的原则、种类、适用规则、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应当给予的政务处分、政务处分的程序以及不服政务处分决定的救济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政务处分制度,为监察机关实施政务处分提供法律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案修改
2020年4月26日下午,十三届全国
人 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宪
嘚嘚
嘚嘚
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季 幸 嘚嘚
作的关于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
修改情况的汇报。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 民代 表大会常务
嘚嘚
嘚嘚
委 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20年7月1日起 嘚嘚
施行。
这是一部规范监 察机关的政务处分活动、完 嘚嘚
善国家监 察制度的重要法律,是继监察法之后, 嘚嘚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制度成果。
02 出台过程
征求意见
第十三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第十二次 嘚嘚
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
嘚嘚
嘚嘚
嘚嘚
法》管理的人员
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 嘚嘚
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
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02 主要内容
(二)明确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规则
02 主要内容
公职人员犯罪哪些情形给予开除处分?
1.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 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2.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 的
3. 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02 主要内容
(四)严格规范政务处分的程序
为明确作出政务处分的程序,草案第四章对处分
主体的立案、调查、处分、宣布等程序作了规定。
处分制度,是强化对公职人员监督的需要,也是完善党 和国 家监督体系、推
嘚嘚
嘚嘚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目录 CONTENTS
01
出台背景介绍
02
全文内容解读
03
出台目的与作用
03
出台意义
第壹章
出台背景介绍
01 出台背景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于
嘚嘚
嘚嘚
02 主要内容
(一)明确政务处分主体和基本原则
草案规定,处分决定机关、单位包括任免机关、 单位和监察机关(第二条),明确两类主体在 政务处分工作中的作用和责任;明确了党 管干
嘚嘚
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惩前 毖后、治病救人等5项政务处分原则(第五条)。
02 主要内容
哪些人属于公职人员?
02 主要内容
政务处分的种类有哪几种?
(一)警告;六个月; (二)记过;十二个月; (三)记大过;十八个月; (四)降级;二十四个月。 (五)撤职;二十四个月。 (六)开除。
02 主要内容
(三)明确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为体现政务处分事由法定的原则,草案第三章系 统梳理现有关于处分的法律法规,从公务员法、 法官法、检 察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
考虑到有的公职人员在任免、管理上的特殊性,
草案规定,对各级人 大(政 协)或者其常委会选
嘚嘚
嘚嘚
举或者任命的人员给予撤职、开除政务处分的,
先由人 大(政 协)或者其常委会依法依章程罢免、
嘚嘚
嘚嘚
撤销或者免去其职务,再由处分决定机关、单位
除不良影响的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 辅助作用的 ✓ 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法律、法规规 定的 ✓ 其他从轻或者减轻情节
02 主要内容
哪些情形应当从重给予政务处分?
1. 在政务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应当受到政务 处分的
2. 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的 3. 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4. 包庇同案人员的 5. 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6. 拒不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 7.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嘚嘚
嘚嘚
嘚嘚
对应的政务处分制度。规定政务处分的主体既包括监 察机关,又包括公职人员 嘚嘚
的任免机关、单位,统一设置处分的法定事由和适用规则,保证处分适用上的
统一规范。
2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薄弱、处分程序不规范、处分决定畸轻畸重、 对国有企业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的公职人员处分缺乏法律依据等工作中的 突出问题,细化违法情形、处分幅度和处分程序
3
三是注重纪法协同、法法衔接
在处分情形和程序、处分后果上与公务员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持协调衔
接,保证法律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同时注重与党 纪的衔接,推动党 内监督和国
嘚嘚
嘚嘚
家机关监督有效贯通。
第贰章
处分法内容解读
01 法规总体框架
草案分为7章,包括总则,
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违 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政务处分的程序,复审、 复核、申诉,法律责任和 附则,共66条
表决通过
2020年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 大 嘚嘚
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闭幕。经会议表决,通过 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新修订 的档案法、新修订的人民武 装警
嘚嘚
察法。
思路与原则
03 遵循思路和原则
1
一是整合规范政务处分法律制度
着眼于构建党 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 督体系,完善与党 纪处分相
草案参照公 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确立的处分种类, 嘚嘚
设定了警告至开除6种政务处分和相应的处分期间 (第九、十条)。草案对处分的合并适用,共同 违法的处分适用,已免除领导职务人员和退休、 死亡等公职人员的处分适用,从重、从轻和减轻 处分以及免予处分的适用,违法利益的处理,以 及处分期满解除制度等规则作了具体规定。
嘚嘚
规定的违法情形中,概括出适用政务处分的违法 情形,参考党 纪处分条例的处分幅度,根据行为
嘚嘚
的轻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分档次,并分别针对 职务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规定了兜底条款。
02 主要内容
哪些情形可以从轻或减轻给予政务处分?
✓ 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 的
✓ 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的 ✓ 检举他人违纪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 ✓ 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
汇报人:xxx
2022/3/23
1
前言 | Preface
2020年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 大常委 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
嘚嘚
嘚嘚
人 民共和 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这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员惩 戒制度的国家法律。 嘚嘚
在监 察法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务处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健全完善政务 嘚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