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率的调研报告
预防出生缺陷监测调查分析

预防出生缺陷监测调查分析摘要:目地:了解沈阳市铁西区近三年出生缺陷基本情况,分别从驻区产院及地段上报情况和出生缺陷发生相关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讨论分析、总结经验,为今后降低沈阳市铁西区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指导及建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驻区产院发现的出生缺陷儿数的资料。
结果:通过分析结果显示铁西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7.3‰,先天性心脏病是出生缺陷主要疾病,多发生于28周以下,产母户籍类型以及年龄是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预防;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出生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最关键要素,为了解我区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与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影响出生缺陷的可能因素,并为制定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我区十家产院及妇保地段单位近三年发生的出生缺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监测范围是全区所有助产单位及全区妇保地段,监测对象是2019年1月1日零时至2021年12月31日二十四时止,在监测医院内住院引产或分娩的满12周至产后足7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7天内死亡,同时也包括没有生育指标的计划外妊娠)共33176人。
1.2方法监测医院出生的围产儿整群抽样,各监测医院全部进行全天监测,每个出生缺陷儿填写出生缺陷报告单和围产儿季度报表上报区妇保所,每个监测对象填写分娩登记表及社会调查表。
收集监测对象的性别、年龄、户籍类型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出生缺陷发生率:2019年至2021年铁西区活产数为33176人,出生缺陷32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7.3‰2.2 出生缺陷相关因素分析表1 三年出生缺陷发生顺位及构成比(%)顺位发生分类发生例数构成比(%)1 先天性心脏病 174例 53.92 唇腭裂 13例 4.03 多指(趾) 14例 4.34 唐氏综合征 21例 6.55 唇裂 10例 3.16 并指(趾) 10例 3.17 先天性脑积水 4例 1.28 腭裂 5例 1.59 无脑儿 1例 0.310 染色体异常 7例 2.311 直肠肛门闭锁 3例 0.912 其他 61例 18.9合计 323例 100%表2 三年出生缺陷孕周及构成比(%)孕周例数构成比(%)28周以上 133例 4228-36周 120例 3737周以下 70例 21合计 323例 100%表3 2019-2020年出生缺陷前五位发生情况对照顺位 2019年构成比(%) 2020年构成比(%)1 先天性心脏病 25.0 先天性心脏病 54.02 唇腭裂 12.0 唇腭裂 4.03 多指(趾) 7.0 多指(趾) 5.04 唐氏综合征 6.0 唐氏综合征 7.05 唇裂 4.0 唇裂 2.0表4 三年出生缺陷相关因素比较出生缺陷相关因素比较特征组别监测数出生缺陷人数发生率χ2P性别男170471800.01055910.817<0.001女158141130.007145不明315300.095238城乡城镇296182740.0092516.7330.009乡村3558490.013772产母年龄<2013060.04615420~48741090.02236425~107211480.01380530~11167480.0043035~6284120.00191母龄比较:1组与4组间X2=47.323,P<0.001有统计学意义;1组与5组间X2=89.092,P<0.001有统计学意义;2组与3、4、5组间有统计学意义;3组与4、5组间有统计学意义;1组与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3、讨论从表1出生缺陷监测顺位来看,先天性心脏病为首位,其次依次为唐氏综合征、多指、唇腭裂、唇裂、并指、染色体异常、腭裂、脑积水、无脑儿。
出生缺陷监测分析报告

出生缺陷监测分析报告出生缺陷是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我县出生缺陷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可疑危险因素,为制定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以及评价效果提供依据,现对镇安县2004-2008年出生的缺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汇总。
1监测对象和方法1.1监测对象2004-2008年在我县县医院及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天的围产儿共计6223例(包括活产、死胎、死产),不包括孕满28周计划外引产的围产儿。
1.2监测方法根据《商洛市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方案》,出生缺陷儿登记卡中规定的23类主要出生缺陷的定义,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结合B超,临床观察及生化检查,由医辽专业人员负责填写“围产儿季报表”和“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妇幼保健院信息科定期对上报的报表和登记卡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2、结果与分析2.1出生缺陷发生率5年共监测围产儿6223例,发现出生缺陷儿39例,总出生缺陷率为6.27%,各年度出生缺陷率见表1。
出生缺陷前四位依次为:神经管畸形13例,占出生缺陷33.33%;唇裂/腭裂11例,占出生缺陷28.21%;多指(趾)10例,占25.64%,体表畸形5例,占出生缺陷12.82%。
表1:2004-2008年出生缺陷率2.2.2出生缺陷相关因素分析出生缺陷发生与孕母亲年龄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表2:母亲年龄与出生缺陷发生的关系2.3不同性别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见有3。
由表3可以看出,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59‰,女性为6.99‰,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表3围产儿性别与出生缺陷发生的关系3讨论5年总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27‰,低于同期省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但仍呈波动上升趋势。
分析原因可能有:(1)随着监测质量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畸形在围产期被发现;(2)婚检质量的下滑使出生缺陷的干预失去了第一屏障,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提高;(3)由于现代化生产规模的扩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食品污染导致胎儿畸形增加,所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是各部门、各系统的共同任务。
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基本情况及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影响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为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探索影响我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
为制定出生缺陷预防措施以及评价其效果提供依据,为政府部门制定妇幼卫生决策提供依据,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资料,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方法对我院 2009 年至2012年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 天围产儿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四年共监测围产儿3426例,出生缺陷9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8.6‰,本市户口围产儿出生缺陷上升趋势明显; 农村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高于城市;男性胎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高于女性。
出生缺陷前五位的是胎儿水肿综合征、足内翻、尿道下裂、多指趾、唇裂、唇裂并腭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
出生缺陷儿死亡率最高。
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监测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关键词】出生缺陷监测分析【中图分类号】R1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010-02出生缺陷或先天异常是指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发生解剖学和功能上的异常。
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残疾儿童80-120万,每个残疾儿童每年至少造成2.5万元经济损失,存活的缺陷儿不仅本人生存质量受到影响,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出生缺陷后果严重,是严重影响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可以预防,通过监测寻找致畸的线索,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政府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
现将2 009-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2009年-2012年河池市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 天围产儿。
1.2 方法诊断标准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中的出生缺陷的定义及诊断标准[1]、广西妇幼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方案进行监测。
48例新生儿出生缺陷调查分析

48例新生儿出生缺陷调查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2011年在我院共分娩3212例新生儿,本调查以孕28周以上分娩的活产儿为主,不包括死胎,死产.经建册登记, 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其中各类先天性出生缺陷儿48例。
48例出生缺陷儿中产母年龄在35岁以下15例,占出生缺陷儿31 %;产母年龄在35-42岁之间33例占生缺陷儿69%;产母居住城镇的8例,占出生缺陷儿17%,居住农村边远地区的40 例,占出生缺陷儿83 %。
以上均有显著差异,出生性别:男28例,女20例,经调查资料分析发病的男女婴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1.2方法:将2009-2011年孕28周以上分娩的出生缺陷儿48例,不包括死胎死产,从发病率,出生缺陷类型,产母年龄,生活居住条件,可能诱发的显性因素等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2 结果从上表显示,出生缺陷儿共48例,其中脑积水,无脑儿,脊柱裂共17例,占35.4%,腭裂、唇裂16例,约占33.3%;肢体畸形,如多指、并指,短肢及关节畸形等共9例,占18.8%;消化道畸形4例,约占8.3 %,耳缺畸形2例,约占4.2 %。
出生缺陷其中以神经管畸形为主,唇腭裂第二位,四肢畸形的占第三位,消化道畸形为第四位,耳缺畸形为第五位. 出生缺陷例数占出生活产儿的14.9‰。
年龄偏大发病率越高,生活居住条件差发病率高,发病的因素可能与孕产妇的年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接触异物有一定的关系,孕早期服药和病毒感染也有关系,以上患者追问病史,大部分不详,5例产妇有外出打工异地生活史和孕早期感冒服药史,6例产妇提供孕期从事理发,美容工作和孕期染发装修房间等暴露因素。
经调查资料分析发病的男女婴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3 讨论3.1 回顾总结我院2009-201 1年出生有缺陷的婴儿,经过调查分析,近三年来共出生28周以上的活产儿3212例,其中出生缺陷儿48例,出生缺陷儿占出生活产儿14.9‰ ,其中以神经管缺陷为主。
出生缺陷漏报调查总结(一)

出生缺陷漏报调查总结(一)出生缺陷漏报调查总结前言近年来,出生缺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为了了解我国出生缺陷漏报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文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改善当前的出生缺陷报告体系提供参考。
正文调查背景•调查目的:了解我国出生缺陷漏报情况,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调查范围: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
调查结果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果:1.出生缺陷漏报现象普遍存在:在被调查的医疗机构中,约有60%的出生缺陷案例没有得到及时报告,存在较大的漏报情况。
2.报告流程缺陷是主要原因:缺乏明确的报告流程和管理机制成为导致漏报的主要问题。
部分医疗机构对出生缺陷报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流程不规范,无法做到及时报告。
3.信息填报不全、不准确:部分医疗机构在填写出生缺陷报告表时,存在信息填写不全、不准确的问题,造成数据不完整和误导。
4.缺乏宣传和培训:医务人员对出生缺陷报告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了解不够,缺乏培训和宣传,影响了他们对报告的重视程度和报告质量。
改进建议为了解决出生缺陷漏报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1.设立明确的报告流程:建立统一的出生缺陷报告流程和管理机制,并确保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做到每个环节及时报告。
2.加强培训和宣传: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出生缺陷报告的重视程度和报告质量。
通过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出生缺陷报告的重要性。
3.优化报告表格设计:完善报告表格的设计,减少填写难度,提高信息填写准确度和完整度。
同时,建立信息核对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力度,对漏报情况进行严肃追责,推动医疗机构改进出生缺陷报告工作。
结尾出生缺陷漏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果和改进建议,相信可以为改善我国的出生缺陷报告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最终实现早发现、早干预,保障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丰南区2001至2006考核年度人口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报告(精)

丰南区2001至2006考核年度人口出生缺陷情况的调查报告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内便发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异常。
最常见的出生缺陷通常只是影响身体的某一部分,称之为单发性缺陷;有的则累及身体的好几个部位,称之为综合症。
出生缺陷严重影响着出生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同时为掌握丰南区出生人口缺陷情况基本数据,特对2001年至2006年六个考核年度的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一、出生缺陷基本情况丰南区2006年末总人口50.65万人,已婚育龄妇女9.7万人。
经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2006年(考核年度,下同)实际出生33399人,其中出生缺陷婴儿202人,出生缺陷发生率6.05‰。
从各考核年度看,2004年发生率最高,2005年出现下降趋势,2006年发生率最低(见表1)。
表1按孩次统计,一孩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二孩及多孩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高于一孩出生缺陷发生率(见表2)。
出生缺陷发生率前五位是先天性心脏病、脑瘫、脑积水、唇裂、腭裂(见表3)。
表3出生缺陷不但会导致孕早期流产、死胎、死产,即使出生后也面临着夭折的厄运,丰南区出生缺陷婴儿存活率仅为25.74%(见表4)。
表4二、从现象分析原因现象之一:在调查的六年中,丰南区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6.05‰,低于全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平均值,出生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原因分析: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是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之一。
进入本世纪以来,丰南区坚持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两手抓,两手硬。
在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适时开展了优生四项监测和补服叶酸服务,每年都有2000多名育龄妇女接受此项服务,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象之二:从缺陷儿生育胎次看,调查时段内全区一孩出生缺陷婴儿144人,占一孩出生总数的5.88‰,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二孩及多孩出生缺陷婴儿58人,占二孩及多孩出生总数的6.52‰,且比一孩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有所提高。
出生缺陷调查5页

关于出生缺陷调查(一)调查:0---4岁儿童(包括已死亡的患儿),从病史,临床表现,症状,检验入手。
尽可能问清以往治疗经过及检验结果。
要亲自为患儿进行系统检查。
目的:出生缺陷与我旗周围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关系流程:a)对象,0—4岁儿童b)询问病史c)查看以往诊治资料d)身体检查e)相关辅助检查f)作出诊断g)填写调查表(二)出生缺陷疾病:1、,形态结构异常无脑儿、脊柱裂、免唇、四肢异常、尿道上、下裂,多、并指趾,大于3cm 血管瘤、大于3cm色素痣、内脏外翻、髋关节脱臼、直肠或肛门闭锁、其它畸形2、功能代谢异常:智力低下、聋哑、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狭窄、幽门肥大、膈疝、血液病、青光眼、白化病、血友病、其它3、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症)、遗传性痉挛共济失调、肝豆状核变性、精神分裂症、其它(三)相关知识1、什么是出生缺陷?凡出生时就有外表的、内部的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称出生缺陷2、造成出生缺陷发生有三大常见的原因:①遗传因素:这种情况在上代或家族中可找到相同的患者。
A. 由于精子或卵子发生了异常而导致;B. 通过带有异常基因的父亲或母亲传递而来。
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4个方面。
A. 物理因素:高温、高热、放射线等;B. 化学因素:药物、农药、化肥等;C. 生物因素: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病毒等;D. 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吸毒等。
③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的病是有遗传因素作背景,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就会发病,如蚕豆病(一种溶血性疾病),有遗传因素存在,吃蚕豆就可能发病,如果他不吃蚕豆,就可能不发病。
3、什么人需要作遗传咨询?①已查明为染色体病患者、遗传病患者或家族中有遗传病成员者;②生育过先天畸形、遗传病患儿的夫妇,或家庭中有先天畸形成员的夫妇;③不明原因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及婚后两年不孕、不育夫妇;④男女性发育异常,两性畸形者;⑤女性原发闭经,男性身高特别矮小或高达、无胡须、睾丸较小者;⑥孕3个月内有物理、化学或生物致畸因素接触者;⑦35岁以上高龄孕妇;⑧婚前检查者。
预防出生缺陷活动调查报告-5页精选文档

2019预防出生缺陷活动调查报告2019预防出生缺陷活动有什么特点呢?小编给大家介绍2019预防出生缺陷活动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2019预防出生缺陷活动调查报告(1)为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搞好优生优育,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我镇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在县计生局的精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完成了该项工作,现将半年来的工作调查如下:一、成立领导机构为切实加强对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领导,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
由分管计生的副镇长为副组长,计生办人员为成员的出生缺陷干预领导小组。
计生办负责出生缺陷干预的宣传培训,督促落实,引导群众主动接受干预措施,负责建立完善的村出生缺陷期报制度。
二、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优生是人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不仅是计生工作的目标,也是群众的需求热点。
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是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的关键措施,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二是要结合我镇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三是要加大对基层的培训、督促、检查和指导的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建立网络,完善设施,在全镇、村二级出生缺陷监测及干预网络。
1、镇级监测站在镇计生站内设乡级出生缺陷干预监测站,定期开展有关出生缺陷及遗传优生咨询活动,适时掌握当地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和动态变化,及时向上一级监测和干预中心反馈信息。
2、村级监测点村级计生服务室作为村级监测点负责实施宣传、咨询和走访收集信息工作。
三、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明确责任优生涉及每个孕产妇家庭,需要育龄夫妇的参与和配合,要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优生知识,让新婚家庭和孕产妇了解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因素,主动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出生缺陷及其预防;优生咨询;生殖健康保健;孕期保健。
通过培训,使各村副主任了解和掌握出生缺陷干预相关知识和技能,开展出生缺陷基线调查,与有关部门协作开展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使83%的新婚夫妇和孕期妇女接受婚前教育、孕产期教育;使90%以上的孕满28周岁至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得到出生缺陷监测,对已出生缺陷儿给予相关检查和相应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级预防:抓早期。对已出生的缺陷儿尽早诊断和治疗,使可纠正的缺陷儿及时纠正。把好了我县预防出生缺陷的最后一关。
2、加强宣传,普及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出生人口素质的氛围。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参与,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建议由民政、妇幼、计生等部门联合,恢复婚育保健学校,从新婚保健、优孕指导、孕期胎教、优育指导以及关注生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各方面对新婚待孕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实行免费听课、免费发放宣传品、免费提供专家咨询,真正将出生缺陷的一级干预前移至婚前和孕前。新闻宣传部门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辟各种专栏,举办有关讲座,宣传优生优育和预防出生缺陷的知识。针对我县近几年来出生缺陷率城市高于农村的现状,建议科委、环保等部门联合立项,专人负责,深入调查,分析原因,形成可行性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遗传因素。许多常见的遗传病都可传给后代,如染色体、基因突变。还有某些传染病及性病,如乙型肝炎、疱疹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梅毒、淋病等,病毒的遗传物质进入母体细胞后也可传染给胎儿,造成胎儿流产或畸形。
(三)是社会因素。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特别是农村)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想方设法生育男孩,而不愿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产前诊断以防缺陷儿出生。另一方面,育龄妇女缺乏优生优育相关知识以及预防出生缺陷的措施。如孕产妇年龄过高或过低容易引发出生缺陷,但很多高龄或低龄孕产妇缺乏预防措施。近年来,全县孕妇年龄小于20岁、大于30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高。
二、出下4个方面:
(一)是环境因素。主要指育龄妇女在孕前、孕期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而造成的出生缺陷。其中包括物理因素(如噪声、射线、电脑、电波、汽车尾气、塑料垃圾等污染)、化学因素(重金属和各类石油化工毒物、农药、化肥、食物添加剂催化饲养的禽、畜及水产品等,对胎儿有致畸危险的药物如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等)、家庭环境因素(吸烟与酗酒、家庭装修所致污染、卫生习惯差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经过不同环节、不同方式作用于人体,影响到胎儿,造成多种缺陷。
一、我县新生儿出生缺陷形势比较严峻
出生缺陷是指新生儿出生时就存在的各种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的异常。严重的出生缺陷能够导致围产儿和婴幼儿死亡,或造成终身残疾,严重影响生命和生活质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据悉我县现有的近残疾人中,至少有40%是因出生缺陷带来的残疾,她们一生都在贫困中度过。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我县出生缺陷情况不容乐观。
3、认真实施,多方配合,建立全方位的出生缺陷三级干预体系。以能够预防的严重、高发的先天性疾病为主攻目标,建立以一级干预(婚前检查与孕前保健)为主体,二级干预(孕期检查和保健)为重点,三级干预(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为补充的三级干预体系。
一级预防:抓孕前。营造优生的政策环境,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的社会宣传和优生优育指导,使婚育人群接受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查,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新婚夫妇了解各自的健康状况,还获得了性生活和优生优育指导,是预防出生缺陷第一关。
二级预防:抓产前。对有出生缺陷风险的孕妇尽早检查和诊断,可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几乎所有的先天畸形都发生在妊娠头三个月,妊娠头50天是高度致畸敏感期。做好孕早期保健,尽量避免不利因素,对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我县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努力提高产前诊断符合率和产前筛查率。近几年来我县高风险孕妇召回率和随访率均达到100%,低风险孕妇的随访率达90%,有力降低了出生缺陷风险,是预防出生缺陷第二关。
三、对出生缺陷干预的几点措施
出生缺陷可导致胎、婴儿死亡,并可致大量的儿童患病和长期残疾,因此这一问题已被我县卫生系统高度关注。为降低出生缺陷,近二年来我县卫生系统化大力气,很抓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进一步强化孕前、产前、早期三道防线。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形成对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网络体系。各级党政领导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把降低出生缺陷作为以人为本的大事来抓,建议明确相关单位对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责任并认真组织实施,三级干预,各负其责,各级卫生、妇幼保健、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互协调配合。同时,还要充分调动财政、环保执法和新闻媒体等部门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力争经济上支持,舆论上监督,形成“政府挂帅,各方参与”的局面,把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工作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
出生缺陷率的调研报告
出生缺陷率的调研报告
为了提高人口素质,保障新生儿健康,有效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增补叶酸预防出生缺陷 ,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采取“听、看、查”等方法,分别走访了卫生局、妇幼保健站、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等单位和部门,实地察看了新生儿筛查室、优生遗传检测室、婚前医学检查和产前诊断室、药具库等现场,查阅了我县近几年来新生儿缺陷发生的有关资料。经过调研,我们强烈地感到:我县人口出生缺陷情况十分严峻,务必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