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生长发育与块茎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马铃薯基础知识

马铃薯基础知识
水稻、玉米和小麦 。我国广泛栽 培作物,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 的重要作物。2005年全国栽培面
积6895万亩,总产7220万吨,平均 单产1047千克/亩。
吴其濬(1848)《植物名实图考》 中我国马铃薯的第一张素描图
二、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叶 地上茎
马铃薯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包括
根:须根系 茎(地上茎、匍匐茎、块茎) 叶:奇数羽状复叶 花:单歧聚伞花序 果实:浆果 种子:扁平或卵圆形细小种子
1、四倍体栽培种 (1)普通栽培种(S.tuberosum ssp tuberosum)世界广泛栽培的主要栽培品种。 (2)安第斯亚种(S.tuberosum ssp andigenum)极易与普通栽培种杂交。 (3)新型栽培种 (Neo-tuberosum)这个栽培种不是自然存在的种,是利用轮回 选择自安第斯亚种中选育出适应长日照,变异性广泛的新类型。
匍匐茎
匍匐茎:从地下茎 各节发生,地下生 长的尖端发育形成 块茎。窜出地面的 形成侧枝。约5070%的匍匐茎可以 形成块茎。
块茎:由地下匍匐茎尖端发育形成。两者连接处称为“脐”,
顶端是顶芽。块茎的增大是细胞的增殖和膨大,首先是髓部迅速发 生大量的细胞分裂与膨大使髓部的体积显著增加,将维管束向外推 移,随后皮层、木质部和韧皮部薄壁组织也出现形成层,这几部分 产生的新细胞分化成为薄壁组织构成块茎的大部分。在块茎增长的 同时,皮下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形成栓皮层,产生6-10层木栓化的周 皮。周皮上有74-141个皮孔。块茎的大小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 培条件而异。薯块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卵形、长筒形;表皮有光 滑、粗糙或网状;皮色有白、黄、浅黄、红、铁锈、粉红、黑、紫 等等。肉色有白、黄、浅黄、黑、紫、红、杂色等等。
马铃薯的一些基本知识

马铃薯

马铃薯

4、马铃薯枯萎病
症状: 初地上部 出现萎蔫,剖开 病茎,薯块维管 束变褐,湿度大 时,病部常产生 白色至粉红色菌 丝。
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作物或绿肥等进行4年轮作。 (2)选择健薯留种,施用腐熟有机肥,加
强水肥管理,可减轻发病。 (3)必要时浇灌12.5%增效多菌灵可湿
性粉剂300倍液。
2、茎
马铃薯的茎,按不同部位、不同 形态和不相同的作用,分为地上茎、 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4种。
3、叶
马铃薯的叶子和其他绿色植物的 叶子一样,它的叶绿体吸收阳光, 把根吸收来的营养和水分,以及叶 片本身在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制造成富有能量的有机物质,同时 释放出氧气。这些有机物质,通过 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被输送 到块茎中贮藏起来,供应根、茎、 叶、花等生长时应用。
马铃薯的施肥技术
1、基肥
首先要施足基肥。应选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 一般每公顷铺施75000千克左右,结合播前整 地深翻、起垄。除施用西洋有机肥料外,在 播种时可在播种穴或沟内施一些西洋磷、钾 肥(或草木灰)作种肥,一般每公顷施西洋磷 酸二铵150-225千克或三元复混肥225千克, 或视土壤肥力状况而定,为马铃薯高产打好 基础。
马铃薯早疫病
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要尽可能减少马铃薯在逆境状 况下生长,保证植株需要的水肥条件,促进植株生 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
(2)收获后深耕灭茬,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3)马铃薯封垄后,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每 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 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喷1 次,共喷3次。
马铃薯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和生长 发育

马铃薯的块茎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马铃薯的块茎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马铃薯的块茎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L. ),别名土豆、山药蛋、洋芋、地蛋、荷兰薯。

大江南北一年四季均有种植,发展迅猛,品种繁多,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 25%, 总产占世界的20%,是世界第一马铃薯种植大国。

马铃薯的种薯及各种加工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菜,它具有耐贮藏和维生素C含量高的特点,是北方地区主要冬贮蔬菜品种之一。

1.1马铃薯茎的形态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4种,它们虽然都是同源器官、但其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

其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地下茎节数可略有增加。

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ł~3个;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

1.2块茎的形成过程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始于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

匍匐茎顶端膨大时,最先是从顶端以下弯钩处的一个节间开始膨大,接着是稍后的第二个节间也进入块茎的发1.3块茎的生长、膨大和增重过程块茎的生长是一种向顶生长运动。

所以就一个块茎来看,顶芽最年轻,基部最年老。

块茎的膨大依靠细胞的分裂和细胞体积的增大,块茎增大速率与细胞数量和细胞增大速率呈直线相关。

块茎发育初期(块茎直径<0.5cm)是以皮层细胞的分裂和扩大为主之后是以髓部细胞的分裂活动为主。

块茎的大小与块茎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时间有密关系但生长速率是影响块茎大小的主要因素。

块茎的体积与块茎绝对生长率的加权平均数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

1.4影响马铃薯块茎发育的因素1.4.1光照1.4.2温度1.4.3水分1.4.4土壤1.4.5营养马铃薯正常生长需要10多种营养元素,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氮(N)、磷 (P)、钾(K),马铃薯对钾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较少,三者的比例为4(K):2(N):1(P)其次是少量钙(Ca)、镁(Mg)、硫(S)和微量的铁(Fe)、硼(B)、锌(Zn)、锰(Mn)、铜(Cu)、钼(Mo)、钠(Na)等。

用马铃薯做实验报告(3篇)

用马铃薯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发育过程;2. 探究马铃薯块茎的生理特性,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水分吸收与运输等;3. 分析影响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土壤、植物生长灯、培养皿、剪刀、尺子、天平等;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pH计、电导率仪、温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一: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观察(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同的块,分别放置在培养皿中;(2)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3)每天观察马铃薯块茎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高度、叶片数量等数据;(4)每隔一定时间,测量马铃薯块茎的重量,计算生长速度。

2. 实验二:马铃薯块茎呼吸作用研究(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使用pH计测量培养皿内空气的pH值,记录初始值;(3)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4)每隔一定时间,使用pH计测量培养皿内空气的pH值,计算呼吸速率。

3. 实验三:马铃薯块茎光合作用研究(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使用电导率仪测量培养皿内土壤的初始电导率;(3)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4)每隔一定时间,使用电导率仪测量培养皿内土壤的电导率,计算光合速率。

4. 实验四:马铃薯块茎水分吸收与运输研究(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培养皿及马铃薯块茎的总重量;(3)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4)每隔一定时间,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培养皿及马铃薯块茎的总重量,计算水分吸收量;(5)观察马铃薯块茎内部水分运输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观察根据实验结果,马铃薯块茎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生长高度和叶片数量逐渐增加。

这表明马铃薯块茎具有较好的生长发育潜力。

2. 实验二:马铃薯块茎呼吸作用研究根据实验结果,马铃薯块茎在植物生长灯下的呼吸速率较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呼吸速率逐渐降低。

马铃薯块茎空心形成的形态解剖与生理特点的研究

马铃薯块茎空心形成的形态解剖与生理特点的研究

马铃薯块茎空心形成的形态解剖与生理特点的研究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是一种具有块茎的作物。

马铃薯的块茎是由地下茎(称为地下茎或块茎)发育而来的,而不是根。

它的形态解剖与生理特点对于了解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形态解剖:马铃薯的块茎外观呈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通常有皮肤。

它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块茎分叉构成,每个块茎分叉都由一节茎干和多节茎状枝干组成。

块茎内部通常有多个分离的空腔,这些空腔通常呈环状排列,使块茎在切割切开时形成多个环状截面。

块茎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皮层、中央区和木质部。

1. 皮层:由多层表皮细胞构成,主要包括表皮细胞和次生表皮细胞。

皮层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内部组织免受损害。

2. 中央区:也称为薯肉,是块茎的主要部分,含有大量的淀粉颗粒。

中央区的细胞排列紧密,没有明显的细胞间隙。

3. 木质部:分布在块茎的中央区和外围。

它主要由导管组织组成,用于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

生理特点: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受到多个生理因素的调节。

1. 光周期:马铃薯对光周期敏感,长日照条件下易于形成块茎。

短日照条件下会抑制块茎的形成。

2.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块茎的形成和发育。

高温会抑制块茎的增大和淀粉积累,低温会导致块茎的软化和腐烂。

3. 营养物质:块茎的形成和发育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特别是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

4. 激素调控:植物激素如赤霉素和脱落酸等对块茎的形成和发育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马铃薯块茎的形态解剖与生理特点有助于优化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和品种选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此外,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还可以为其他作物的块茎形成研究提供参考。

马铃薯块茎培养实验报告

马铃薯块茎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非生物因素(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 学习植物块茎培养的基本方法,了解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

二、实验材料1. 马铃薯块茎2. 花盆(6个)3. 沙土4. 温度计5. 光照计6. 测量杯7. 水壶8. 记录本三、实验方法1. 将6个花盆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

2. 将沙土填入每个花盆中,至花盆高度的三分之二。

3. 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等的6块,每块上保留一个芽眼。

4. 将6块马铃薯块茎分别埋入6个花盆的沙土中,深度为5cm。

5. 设置实验条件:- 1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不堵排水孔。

- 2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排水孔堵死。

- 3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温度计显示20℃。

- 4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温度计显示30℃。

- 5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温度计显示40℃。

- 6号花盆:室温,光照充足,适量浇水,温度计显示50℃。

6. 观察并记录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叶片数、株高、生长速度等。

7. 每隔一周进行一次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1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最佳,叶片数最多,株高最高,生长速度最快。

2. 2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较差,叶片数较少,株高较低,生长速度较慢,原因是排水孔堵死,导致根部缺氧。

3. 3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良好,叶片数适中,株高适中,生长速度适中,说明20℃的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较为适宜。

4. 4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较差,叶片数较少,株高较低,生长速度较慢,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马铃薯生长受限。

5. 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最差,叶片数最少,株高最低,生长速度最慢,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马铃薯生长受限。

6. 6号花盆中的马铃薯生长状况最差,叶片数最少,株高最低,生长速度最慢,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马铃薯生长受限。

马铃薯的茎和切块技术

马铃薯的茎和切块技术
它们都源于同一器官,但其形态和功能却各 不相同。
植株形态图
地上茎 地下茎 匍匐茎 块茎
1.地上茎
(1)发生:是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 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简称茎)。
(2)形态: 地上茎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
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 茎的横切面在节处为圆形,节间部分
பைடு நூலகம்为三棱、四棱或多棱。 茎秆呈绿色。某些品种呈现出紫色
上节内容回顾:
1.马铃薯根系特点
实生苗的根系
块茎繁殖植株的根系
上节内容回顾:
1.马铃薯根系特点
① 马铃薯由种子繁殖产生的实生苗根系为直根系 ② 马铃薯用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
、分布状况及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芽眼根(节根):初生芽基部发生的不定根, 这是发芽早期发生的根系 ,分枝能力强,入土深而广,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 匍匐根:地下茎上部各节上发生的不定根, 一般每节上发生3-6条,成群 分布在茎节的周围,分枝能力较弱,长度较短,分布在表土层。 马铃薯的根系一般为白色。主要分布在30cm土层内.
小结:
1.马铃薯茎的种类 2.茎的再生特点在生产上有何应用 3. 切块技术
课后作业
1.如果块茎小(20-30g),能直接播种吗? 2.小整薯播种的有哪些好处?
或其它颜色。 马铃薯的茎具有分枝的特性。
2.地下茎
(1 )位置 : 主茎的地下部位。从地表向下至母薯 。
(2)形态特征: 其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
横断面为近圆形 。 地下茎的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
高度而异,一般为10cm左右。 节数多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节的,在播种深
度和培土高度增加时,可略有增加。 地下茎每节上 先 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

马铃薯物候特性

马铃薯物候特性

1、发芽期从块茎上的芽开始萌发到幼苗出土,是马铃薯的发芽期。

幼苗出土时,地下主茎有明显伸长的6~8个节,所以发芽期的生长以地下主茎生长为主,并包含以后茎叶的分化,是马铃薯扎根、结薯、保证后期茎叶健壮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构成产量的基础。

块茎萌发出苗的时间与土温有关,土壤10厘米深度温度达到13~15℃时,从播种到出苗,需25~30天。

块茎萌发时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主要由种薯本身提供。

2、幼苗期从幼苗出土到现蕾一般为20~25天,此期为幼苗期。

出苗之初茎叶生长量不大,但展叶速度很快。

出苗一周后主茎的地下部的叶腋处就发生匍匐枝,半月左右地上主茎形成6~8片叶(第一叶序),此期为幼苗的前期,管理上要抓紧中耕促根,追肥壮稞。

此后茎叶的生长量猛增,并开始形成侧枝,待主茎上叶片分化到12~16片后,顶芽便进入孕蕾期。

地上部分出现花蕾时,地下匍匐茎已有一定数目,而且匍匐茎的顶端开始膨大,此期为幼苗期的后期,也称为发稞期,要促控结合,秧稞健壮,但不徒长。

幼苗期是以茎叶生长为中心的时期,也是为开花结实、块茎形成和淀粉积累奠定基础的时期。

幼苗期生长要求的温度为21℃,需要充分的光照、适宜的土壤水分(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和丰富的氮素供应,所以栽培上应以促根、壮秧为中心,要早追肥、早灌水(尤其对早熟品种),多次中耕,疏松土壤,促使幼苗迅速生长和根系发育,并限制茎叶徒长,为地下块茎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产品器官形成期马铃薯产品器官形成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1)块茎形成期(现蕾期):从现蕾到开花为块茎形成期,地上部现蕾是地下部块茎开始形成的标志,块茎的数目也是在这个时期确定的。

此期是由茎叶生长为中心转向块茎的生长为中心的转折点,从现蕾到开花这段时期,主茎和侧枝并茂,花的发育迅速,块茎不断膨大。

所以这个阶段的生长中存在养分的制造、消耗和贮藏之间的矛盾,栽培上应采取促进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这三个过程的协调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生长发育与块茎形成过程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喜冷凉气候,生育适温15℃~24℃,块茎形成适温为15℃-18℃,高温(25c以上)使叶片变小而矮化,增加匍匐枝及块茎数而减少块茎重。

茎叶发育期在长日照下较繁茂,块茎发育期在短日照下较早。

植株茎叶生长及结薯期须充分供给水分,以促进茎叶生长旺盛并避免畸形薯产生。

结薯期则须减少水量,以免块茎表皮破裂,感染病虫害。

马铃薯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或砂土。

疏松土壤可保证其根系发育及块茎膨大。

土壤ph值在5.0-6.0间,产量高。

忌与茄科作物连作,并忌连作。

生产上用块茎做种,苗期短,发棵快,结薯早,产量稳定。

从块茎(种薯)萌芽至新生块茎收获,经发芽期、幼苗期、发棵期和结薯期。

发芽期。

从块茎的幼芽萌动至出苗。

完全通过休眠的种薯,发芽始温4℃,适温12c -18c。

适温下芽生长快而茁壮,芽眼根发生早、数量多。

若种薯处于休眠状态,需人工打破休眠后才能发芽。

种薯所含水分可供发芽需要,如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出苗。

土壤通气状况对发芽影响较大,土壤疏松,芽生长迅速,土壤板结,根系呼吸作用弱,吸水活动受阻,芽生长缓慢。

发芽期一般春季为25天-35天,秋季l0天-20天。

幼苗期。

从出苗至主茎完成一个叶序或第8叶长成(即团棵),历时15天-20天。

此期除有茎叶及初生根生长外,还有匍匐茎和匍匐根发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