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文院导师
也谈关于 O ntolo gy 的翻译

也谈关于Ontology的翻译庞学铨提要:如何翻译和理解Ontology这一重要概念,对研究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论关系极大,对它的理解又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的理解。
国内西方哲学界对此的看法历来有异,近年又有研究者认为以“是”来翻译和理解to be最为准确。
本文根据当代著名语言学、哲学史专家美国学者卡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to be本来具有的多种用法、多重涵义。
认为它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用法,是作系动词用,表示“是”的意义;即使在作为系动词用时,它也可以表示“是者”、“存在”,包“存在”的意义;它究竟表示“是”还是“存在”或别的意义,要看使用它的不同时代、不含“是者”、同语境和不同哲学家;而to be所含有的“存在”的意义,在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又有差异,有的指本体意义的“存在”,有的指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有的则指自身显现意义上的“存在”。
因此,对Ontology的翻译和理解,也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Ontology概念 翻译理解作者庞学铨,男,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杭州 310027)讨论存在论的问题,不能不首先涉及Ontology的概念与翻译。
我国哲学界对Ontology一词的最通常译名曾是“本体论”,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的译名“存在论”,对这两个通行译名的准确性又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研究者则主张正确的译法应为“是论。
”分歧来自对Ontology一词的词源学理解。
从Ontology的词根来看,是由词干ont和表示“学说”的词尾logy构成的。
ont是希腊文on的变化式,因此,该词指的是关于on的学问。
on是希腊文einai的中性分词,einai则相当于英文的to be,德文的sein。
就是说,希腊文on的意思相当于英文的Being,Ontology也就是关于being的学问。
Being作为to be的分词,其意义取决于to be。
所以,对Ontology的理解也就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 的理解。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内容提要: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关键词:《长恨歌》唐玄宗杨贵妃风情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杰作,但却令学术界长期以来为之争论不休,其焦点在于主题思想方面,曾引发过较大规模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其要者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
近年来,张中宇先生在《文学评论》[1](P. 148-151)、《北京大学学报》[2](P. 90-97)等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及《长恨歌》的主题,最近又出版了《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一书(中华书局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婉讽主题说”。
本文试图在进一步解读与考证《长恨歌》的基础上,对各家观点进行扼要地检讨,并重点针对张中宇先生的“婉讽说”进行商榷,然后对“爱情主题说”提供一些新的证据与看法,希望有助于促进《长恨歌》主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长恨歌》主题的学术史回顾对《长恨歌》主题的解读从古至今绵延不断,并引发不少争议。
最早涉及此事的还应该是白居易本人。
其《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3]就点明了该诗的主旨与男女风情有关,这成为后世“爱情主题说”的源头。
与白居易同时的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云:“乐天因为《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4](P. 4201)也就是说白居易是要借助李、杨故事,惩戒导致祸乱的“尤物”,阻断祸乱的根源,以此作为将来的鉴戒。
应该说这是讽喻说的最早源头,也成为当代学者“讽喻主题说”的一大论据之一。
“道家休闲文化”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存 智 慧 的精妙 表 达 , 代 表 了 当时 人 类 最 高 的休 闲智 慧 。这 种 休 闲智 慧 在 儒 道 互 补 的
中华 人 文 发展 中一 脉 相 承 , 深 刻地 影 响 、 启 发 了古 代 乃 至 当代 国人 的生 存 智 慧 。
道 家 以抱 朴守 真 、 明哲保 身 为 立 身 宗 旨 , 汉代 末年兴起 的道教秉道家 为宗师 , 以
第3 1 卷 第 5期 2 0 1 4年 9月
湖北理工学 院学报 ( 人 文社会 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H u b e i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 H u m a n i t i e s nd a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休 闲是 人 之 为人 的本 有 生存 智 慧 , 不 必 言 必 称希 腊 。我 们 当下所 急需 做 的 是 : 把
中 国固有 的休 闲智 慧 和 理论 尽 可 能 充 分 地 发 掘 整 理 出来 , 为 国人 所 用 , 供世人借鉴 , 中国在 休 闲学界 的话 语权 从 而 地 位 。
潘 立 勇
( 浙江 大 学 亚 太休 闲教 育研 究 中心 , 浙江 杭州 I 3 1 0 0 2 8 )
从哲学 层 面考 察 , 中国古代 休 闲思想 发 端 于 道家 。老子 的 “ 道 法 自然 ” 、 “ 虚
静” 、 “ 无 为 ”, 庄子的“ 安 时 处顺 ”、 “ 无待 ” 、 “ 逍 遥 ”、 “ 物物而不物于物” 均 是 这 种 生
V o 1 . 3 1 N o . 5 S e p . 2 0 1 4
D O I 编码 : i 0 . 3 9 6 9 / j . I S S N. 2 0 9 5- 4 6 6 2 . 2 0 1 4 . 0 5 . 0 0 4
率鼎铭文小考

制看, 约在西周中期。器内壁铸有铭文, 文字四周界格明显, 这是在制作铭文范体时所 留下 的痕迹( 附图 二) 。据铭文 , 器主名“ 率” , 记载某次周王对其进行册命 、 赏赐的内容 。承藏家厚意, 允于发表。
铭 文 铸于 器腹 内壁 近 口沿处 , 6行 4 3字 , 其 中合文 一 ( 附图三 ) :
入门、 立中廷、 北向, 这一连串动作是指“ 东宫” 引导“ 率” 进入周王的宫室大门之内, 站立于中廷, 面朝北,
即面朝 向周王 , 然后 等待周 王的册命 。按照完 整的西周 册命铭文 在记 “ 某右 某人 门” 或“ 某人 右某 , 入 门” 及 “ 立 中庭 , 北 向” 或“ 即立 中庭 ” 之前 , 常记周“ 王在某” 处及“ 格 于某 宫 ( 室) ” , 此鼎不记 , 是铭文简省的缘故 。
“ 三月” 两字构形作合文 , 其 中“ 三” 字之下横画借用“ 月” 字上笔 , 类似这种借笔形式金文常见 。铭
文 称“ 惟 王 三月 ” , 从金 文 常例 可知 , 乃是 指周 正 的三月 而 言 , 也 就是说 这 里用 的历 法不是 夏 正 。 “ 初吉” 涵义 的解 释 , 是 西周 历 法研 究 上 具 有关 键 性 的 问题 。王 国维 先 生在 《 生 霸死 霸 考 》 一 文 中 提出, “ 初吉 ” 与“ 既生 霸” “ 既望 ” “ 既 死 霸” 皆为 月相 , 指 每月 初 一至 初 八 这几 天 。 ①此 说 影 响甚 大 , 赞 成
2 . 东 宫右 率入 门 , 立 中廷 , 北 向
东宫, 人名 , 非 指 宫室名 。金 文 中“ 东 宫” 明确作 为人 名 而无争 议 的 旧仅 见 于 留鼎 ( 《 集成 2 8 3 8 》 ) 及 肇贮 簋 ( 《 集成 ) ) 4 0 4 7 ) , 本铭 “ 东宫” 除 用作 人 名 外 , 其 身 份为 “ 右” 者, 尚是 首例 。另外 , 金 文 中还 有 “ 南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介绍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介绍(中国)浙江大学 龚贤明《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于1995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批准立项。
2003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龚贤明教授总负责。
此项目,前后已进行10余年,大约再做3年,到2011年,书稿可望全部完成。
其成果将以专著形式出版。
全书分为五卷,总字数将达2200万字左右。
一、《隋唐五代登科录》已收进士等6,000人,(约120万字)。
二、《两宋登科录》已收录进士近50,000人,(700万字),已发稿。
三、《辽西夏金元登科录》约收3000人(约80万字)。
四、《明代登科录》收录进士24,595人(约700万字)。
五、《清代登科录》收录进士26,849人,(约600万字)。
《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根据现存文献,收录自隋至清1300年间科举考试录取的登科人,总数将达11万人左右,总字数将达2200万以上。
2007年年六月,在中国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科举学研究第一大工程。
《总录》体例:凡从现存文献中能辑录到的登科人,按朝代、榜次顺序,列其姓名,姓名下撰一小传。
小传包括登科人字、号,籍贯,登科年,初授官,所历官(举例)及终任官(或最高官),谥号。
小传之下,附书证。
书证,写明哪一朝作者、书名、卷次及与小传有关的原著引文。
书证尽量做到二、三条以上。
例如:1、【隋朝】 温彦博字大临,太原祁县人,温大雅弟,隋开皇末登进士第,初授文林郎、直内史省,仕至尚书右仆射。
《新唐书》卷九一《温大雅传·附彦博》:“彦博,字大临。
通书记,警悟而辩。
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
”《祁阳县志·乡贤传》:“温彦博,为隋之进士。
”《旧唐书》卷六一《温大雅传·附彦博》:“温大雅,字彦弘,太原祁人也……。
大雅弟彦博,开皇末……,授文林郎、直内史省。
(贞观)十年,迁尚书右仆射。
中文学科: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文学科:挑战与机遇并存百年学科已边缘化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一个独立学科,中文学科已有百年历史,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却面临发展困境。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目前包括中文学科在内的整个人文学科都正面临边缘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困扰。
大家认为,与其怀念过去的辉煌,不如直面当下的挑战,为自己找到恰当的定位,利用逐步改善的外部条件,寻求学科的新发展机遇。
特别是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中文学科应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努力传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学科。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教授以《中文学科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下的突围和发展》为题,在回顾中文学科在20世纪曾出现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对当下中文学科面临的生存状态及其如何突围,提出了应对之道:立足现实,背靠历史,面向世界和未来。
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教授也提出对策:立足基础,面向应用,注重传统,大胆创新。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文学科面临困境有着某种必然性。
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李隆献教授说,整个世界大环境以经济为中心,人文学科被忽视,传统研究沦为弱势学科。
他举例说,自己所从事的经学研究2011年未招收到博士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沈阳教授从增设汉语语言学一级学科失利出发,探讨了影响中文学科发展壮大的阻力,其中包括中文学科传统体系架构的稳固性,以及学科调整所牵涉的诸多利害关系等。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指出中文教育功能除传授知识外,还应包括注重生命自觉、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对世界的担当等问题,中文教育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精英人才。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兴无教授指出,历史上的学术大师都有传统学派的特点,现有学科建制在很多方面影响了学术生命力的培养。
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中文学科在大学学科体系中曾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科,名师云集,群星璀璨。
而今国势强盛,高校大楼林立,大师却寥若晨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会学者认为,对此中文学科要进行深刻反思,应在新环境下注重传承,注重创新发展。
浙江大学-2019 年“文科+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 项目特点
本项目依托“文科+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由社会科学研究院牵头开展相关工作。本项目 以“智慧社会”为总体招生方向(即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交 叉融合而转型发展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充分利用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结构层次丰富、交叉学 科平台集聚等学科生态多样化的优势,实施“一人一案”的个性化育人方案,着力构建聚焦智慧社会领域 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具有文科特色的交叉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4. 多学科交叉博士研究生在申请浙江大学学术新星计划项目、赴国(境)外大学或科研 机构开展联合培养或短期学术交流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或优先资助。
七、导师简介及联系方式
所在 主导师
学院Βιβλιοθήκη 联系方式导师简介黄华新
人文 学院
Rw211@
Dong-Hee Shin
传媒与 国际文 化学院
新闻传播学
2
陈积明
国际文
(0503)
韦路
化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新闻 (Computational Journalism)
(1)数据新闻研究 (2)算法推荐研究 (3)谣言治理研究 (4)社会情绪研究
新闻传播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和所有其他相关学科
法学 3
(0301)
李有星* 郑小林 杨小虎 金雪军 贲圣林 赵骏 郑春燕
dshin1030@cau.ac.kr drluwei@
李有星
光华法 eclyx@
学院
清代诗人生卒年丛考———以湖北梅钺、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

第44卷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4,No.3㊀2024年6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n.2024文章编号:2095-4654(2024)03-0001-07清代诗人生卒年丛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以湖北梅钺㊁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朱则杰(浙江大学㊀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㊀杭州㊀310058)摘㊀要:中国古典诗歌按照加速度的原理发展,至清代而达到极度繁荣㊂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清代诗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超过此前历代诗人总和的若干倍㊂但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㊂日后像编纂‘全清诗“以及其他诸多诗歌文献,这都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㊂因此,在学术界既有的相关工具书之外,从各种原始资料不断补充考察清代诗人生卒年,的确很有必要㊂这里就湖北梅钺㊁李中黄,浙江张懋忠㊁钟氏(海宁徐濬妻),河南郜献珂,山东刘士聪,云南李凤彩,以及江苏易震吉等诗人,对他们的生卒年做些探讨㊂关键词:清诗;诗人;生卒年;湖北;梅钺;李中黄中图分类号:I206.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㊀㊀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包括更为具体的月日乃至时辰),既是人物自身生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许多文献借以排序的一种指标㊂历代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大量研究,并且编有不少专项工具书㊂其中关于清代的人物,目前著录最为丰富的,是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共收两万五千人左右㊂但是,有清一代,即使以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而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㊂而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㊂日后像编纂‘全清诗“,这就会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㊂因此,笔者拟乘读书之便,在这方面陆续做一些增补㊂同时希望学术界所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汇集到‘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增订本之类的著作中,并且最好专门就清代诗人建立生卒年数据库①,既广泛服务于各种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为以后的增补工作提供更加全面㊁便捷的参照系㊂本篇所考,以湖北梅钺㊁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而总体上按照出生时间排序㊂一㊁张懋忠(1577-1650)张瀚‘奚囊蠹余“附录卷下张景云所辑浙江杭州仁和该张氏家族诗文总集‘济美集“,收有张懋忠‘德园先生 比郭⓪十章,风世殊深,因继作焉“组诗十首,作者小传说:张懋忠,字梦得,号元度,恭懿[张瀚]公侄㊂郡廪生,崇祯甲戌[七年,1634]进士,历官礼部仪制司郎中㊂[1](P624)∗收稿日期:2024-01-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清代诗人别集丛刊 (14ZDB076);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 ‘清诗考证三编“相关研究与撰写 (2363)㊂作者简介:朱则杰(1956-),男,浙江永嘉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清代诗歌研究㊂又小传之后,还附有两种传记资料:一是 吴农祥‘传“ 节略,不涉生卒年,事迹终于 会鼎革,辞病不出 ㊂今传吴农祥文集‘流铅集“和‘梧园诗文集“这两种稿本②,似乎都未收这篇传记,不知别处是否还有保存㊂二是 ‘康熙杭[州]府志“ 本传,最末叙及: 迁南仪制郎,寻致政㊂年七十四卒㊂ [1](P624)检康熙‘杭州府志“,此传原载卷三十‘人物㊃二“ 仕绩㊃明 [2],有关引文正确无误㊂张懋忠之子张竞光‘宠寿堂诗集“卷八‘咏取士“小序,涉及张懋忠的生年,全文如下:明崇祯甲戌,文长洲(讳震孟,号湛持)时为庶子,分校礼闱㊂所得卷,辄示同官,曰: 此皆宿儒妙才,异日黼黻皇朝,以备顾问,殊为盛事㊂ 一人进曰: 儒则宿矣,才则妙矣;岁云暮矣,嗟何及矣!曷舍诸?毋使陆氏之庄尽荒也㊂ 先生毅然曰: 诸生经学精习,郁为儒宗,岂少年新进可得拟?吾不拭目,谁肯援手? 弗听,遂得临川陈际泰(年六十二)㊁平和颜茂猷(年六十一)㊁海宁吴本泰(年六十二)㊁太康冯贞吉(年六十七)㊁余姚郑云翼[翼云](年六十)㊁上元易震吉(年五十七)㊁如皋许直(时为铨部;甲申李贼陷京师,死之),以及先子(年五十八),盖二十一人焉㊂[3](P193)这里说张懋忠在明崇祯七年甲戌(1634)举进士那一年五十八岁,逆推即可知其出生于万历五年丁丑(1577)㊂张懋忠的卒年,则由此生年结合其享年推算,可知为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㊂除此之外,张竞光‘宠寿堂诗集“卷二‘说统诗“小序曾说:明天启二年,岁次壬戌[1622] 迄今四十一载,先人见背已十有三稔㊂ 壬寅岁[清康熙元年,1662]仲夏二十有四日,竞光谨识㊂[3](P132)这里从 壬戌 顺数至 壬寅 ,头尾刚好 四十一载 ;又从 壬寅 逆数至前述张懋忠的卒年顺治七年庚寅(1650),头尾也正是 十有三稔 ㊂这就相互证明,有关张懋忠生卒年以及享年的这些记载都是可信的㊂有趣的是,前引康熙‘杭州府志“的那句 年七十四卒 ,到了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四‘人物㊃四(仕绩㊃三)“ 明 张懋忠本传,居然变成了 年四十七卒 [4](P31b)㊂附带关于前引张竞光‘咏取士“小序所记另外六位有年龄的人物,其中陈际泰㊁颜茂猷㊁冯贞吉㊁郑翼云四人均未入清,故此不论;吴本泰另外写为专条③;这里对最末的易震吉做些考察㊂易震吉以词著称,据说在明代词人中存词数量最多,入清后像张懋忠及吴本泰一样隐居不仕㊂同在2014年3月,南京师范大学刘君萍㊁黑龙江大学赵阳两位同学分别完成了‘易震吉 秋佳轩诗余⓪研究“‘易震吉词研究“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各自都专题对易震吉的生年做了推测④;不过都只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并且现在看起来差距都还比较大,可见在这个问题上有价值的材料确实十分匮乏㊂而依据张竞光此处所记年龄逆推,即可确知易震吉出生于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比张懋忠小一岁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易震吉 秋佳轩诗余⓪研究“该处曾经提到易震吉的组词‘蝶恋花㊃人日立春“七首之二,其中有句 半百将临双鬓短 ⑤㊂检已故郑鹤声先生编‘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在易震吉 半百 五十岁亦即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稍前,刚好天启六年丙寅(1626)的人日亦即正月初七日为立春[5](P221)㊂这年易震吉四十九岁,所以说 半百将临 ㊂这就正能够佐证,他的生年应该是可信的㊂二㊁郜献珂(1602-1688)郜献珂,字德章,号潜庵,直隶长垣(今属河南)人㊂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进士,授山西寿阳知县,调山东曹县,擢兵部职方司主事㊂南明弘光朝,补吏部验封司主事㊂入清之后,以遗民终老㊂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曾经依据邵长蘅‘邵子湘全集㊃青门剩稿“卷六‘湖广提学道佥事郜公家传“[6],列有郜献珂长子 江北七子 之一郜焕元的生卒年 明天启三年癸亥(1623)至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同时因为该传末尾之 论 叙及 吏部公捐馆,公年六十六 ,所以带便推得郜献珂的卒年为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7],而生年尚缺㊂已故朱彭寿先生编纂‘古今人生日考“,卷二恰巧记有郜献珂的生日,为明万历三十年壬寅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602年3月14日),依据是田兰芳‘逸德轩文稿“中的 墓碣 [8]㊂按照这个提示,果然在㊃2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逸德轩文稿“卷三读到该篇‘吏部验封司主事郜公墓碣“,其中叙及:公生于万历壬寅二月二十一日寅时,卒于康熙戊辰[二十七年,1688]八月十四日[公历9月8日]酉时,得年八十有七㊂[9]这样,郜献珂的生卒时间不但完备,而且具体到极点了㊂笔者在不只一种的地方志中,还见到一篇熊赐履为郜献珂而撰的墓志铭㊂例如嘉庆‘长垣县志“卷十四‘艺文录㊃下“ 志铭 最末所载,标题作‘明郜吏部墓志铭“,正文关于生卒时间的叙述为:公生于万历壬寅二月二十一日,卒于康熙戊辰八月十四日,得年八十有七㊂[10]持此与上引墓碣相比,仅仅略去两处时辰而已,可以互证㊂而这篇墓志铭,熊赐履的诗文合集‘经义斋集“‘澡修堂集“‘闲道堂集“均未收录⑥,可能是出于政治上谨慎的考虑㊂另外曾见王夺标‘南疑诗集“,卷四 七言古 有一首‘长垣郜潜庵先生,辛亥二月廿日七秩,同邑徐子逊年兄征诗公祝,予与先生冢胤凌玉使君世谊甚笃,恭赋书呈“(郜焕元字凌玉)[11](P58);这里 辛亥 为康熙十年(1671),郜献珂七十岁,逆推其生年也正是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唯生日 廿 后显然脱漏了一个 一 字㊂又其卷七 五言排律 有一首‘祝长垣郜潜庵先生(代)“[11](P109),称其 七十春初度 云云,则应该系同时所作㊂郜献珂本人,未见有过诗集㊂但其零星诗歌作品,同样还有流传㊂例如朱绂等辑‘尽节录“,为纪念明末长垣县所在大名府守城被杀的朱廷焕而作,卷上 征诗 第二家就是郜献珂七言律诗一首[12](P57)㊂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以郜献珂作为一位诗人,将其生卒时间补足如上㊂三㊁刘士聪(1604-1684)上条 郜献珂 末尾提到的朱绂等辑‘尽节录“,为纪念明末直隶大名府守城被杀的朱廷焕而作,分为上㊁下两卷㊂卷上除了三篇兼带介绍作用的传记之外,所收都是诗歌作品(含词);联系书名页的 海内诸名公赠言 来看,这实际上就是此书的主体(卷下主要是公文之类),相当于一种题咏类的诗歌总集㊂卷上的首篇传记之后,有一篇‘征诗引“,末尾署款说:时康熙二十三年,岁次甲子[1684],仲秋后一日,同邑八十一岁刘士聪顿首拜启㊂[12](P56)从这里可以知道,此文作者刘士聪,与朱廷焕 同邑 亦即山东单县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㊂又下面的诗歌作品中,有 单父刘士聪(含睿,莱州府训导) 的一首七言律诗[12](P63)㊂这里的 单父 是单县的古称, 含睿 则是刘士聪的表字,曾官 莱州府训导 ㊂康熙‘单县志“卷八‘人物志㊃中“ 德才[㊃皇清] 有其本传,大略说:刘士聪,字含睿,号颖侯,单邑巨族㊂ 顺治丙戌[三年,1646]中副车,丁酉[十四年,1657]拟省元㊂由岁荐,历升靖海卫教授,致仕归㊂膺乡饮大宾㊂享年八十一岁㊂[13]这样,刘士聪的基本情况就更加清楚了;而其谢世,恰巧就在撰写该‘征诗引“的这一年㊂附带关于‘尽节录“的编者,原书最完整㊁规范的署法即见于卷上详细书名 明诰封中宪大夫大名兵备道副使赠都察院右都御史忠烈朱公尽节录 之下,称作 男绂㊁纁㊁绍[共三人],孙之瑜 之珊[共十二人]敬辑 [12](P57)㊂这从理论上来说,等于编者合计有十五人之多,而以朱廷焕的长子朱绂领头㊂全书最末两篇,为 长男 朱绂‘原刻乞言小引“㊁ 仲男 朱纁‘刻尽节录纪言“[12](P149-151),同样兼含兄前弟后之意㊂因此,此书的编者,即使概括起来表述,也应当称作 朱绂等辑 ㊂而所见书目文献,包括‘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本新添扉页之类,都称 朱纁辑 ,这大概主要是受了卷首‘凡例“署名 仲男纁 的误导[12](P54)㊂另外朱绂㊁朱纁的生年,在此书中都有不少线索,必要的时候可以推算㊂四㊁梅钺(1627-1678)梅钺,原名钿,字澹克,一作淡克,号桐下,湖北麻城人㊂所撰‘桐下诗选“及‘桐下诗余“,李春江及其嗣子李中素曾分别为之序⑦,但原书很可能已经遗佚㊂倒是零星诗歌作品,流传还不在少数㊂例如廖元度辑‘楚风补“,卷四十二就同时录有三首[14]㊂㊃3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朱则杰:清代诗人生卒年丛考 以湖北梅钺㊁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梅钺的生卒年,在所说李中素‘梅钺桐下诗余序“中恰巧都有叙述 其开头说: 戊午秋,梅澹克表兄殁于邑西城之旧种梅花处㊂ [15](P357)这里 戊午 为清康熙十七年(1678),梅钺即卒于本年秋季㊂又后面说: 澹克长家大子石三岁,长余十三岁㊂ [15](P358)这里的 家大 ,指李中素的大兄李中黄(子石其字),其生年为明崇祯二年己巳(1629),详见拙稿下一条;梅钺年长三岁,即出生于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㊂生卒通计,其享年为五十三岁㊂需要指出的是,从拙稿下一条还可以知道,李中素出生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比李中黄小九岁㊂因此,梅钺比李中素,应该是年长十二岁㊂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卷首最末第四篇梅钺‘序“就明确说到过: 余长鹄山十二年㊂ ⑧由此可见,所谓 长余十三岁 ,这里的 三 字一定是 二 字的刊误㊂此外,‘梅花书屋诗选“所附‘梅花书屋诗余“,有一题‘沁园春㊃甲寅十二月念四日,鄂城道中,寿梅澹克“⑨㊂李中素集内的贺寿诗词,明确为对方某十大寿而作的不多,作于对方生日当天的却不少㊂因此,这里的 甲寅 即康熙十三年(1674)梅钺四十九岁,是否年末预为明年五十而作,以及起句 堪笑而公,四十年来,究竟何如 的 四十年来 如何理解,这些都可以置之不论;而 十二月念四日 ,则很有可能就是梅钺的生日㊂假如真是如此,那么这个生日放到天启六年丙寅(1626),换算作公历即为1627年1月11日㊂又‘梅花书屋诗余“此后第三题‘南柯子㊃己未秋,哭王枫桥先生㊁梅桐下表兄“,过片云: 桐下经年泪㊂ [16](P468)这里的 己未 为康熙十八年(1679),梅钺谢世刚好已经一周年,因此也可以作为梅钺卒年的一个佐证㊂五㊁李中黄(1629-1685)李中黄,字子石,号逸楼,湖北麻城人㊂明崇祯朝吏部尚书李长庚族孙㊂增生㊂所撰‘逸楼焚余诗词“,很可能已经遗佚,但零星诗歌作品仍然时或可见㊂例如廖元度辑‘楚风补“,卷四十四就录有一首五言古诗‘秋感“⑩㊂李中黄的胞弟即拙稿上一条提到的李中素,其‘梅花书屋诗选“有些作品能够考知李中黄的生卒年㊂先说生年㊂该集卷二的‘雪香堂诗“内,有‘和坡公兄弟诗“四首,小序叙及清顺治九年壬辰(1652)㊁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作者兄弟两次诗歌 答和 ,李中黄分别为二十四岁㊁四十八岁 ;据此逆推,即可知李中黄出生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已知李中素出生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比李中黄小九岁㊂但是,‘梅花书屋诗选“所附‘梅花书屋诗余“,第二题‘满江红㊃寄寿家大子石兄,时坐七[?]汝阴禅院“,上阕有句云: 弟已三旬兄四十,再加六十头皆雪㊂ [16](P463)看上去似乎李中素要小十岁,而实际上这里的 三旬 甚或 四十 ,至少有一项属于约数,不可绝对较真㊂再说卒年㊂该集卷三‘怍庵近诗“内,有‘刘孙谋表兄十月十六日初度,长干月夜,独酌成诗“三首,其二的上截云:往时前致祝,弟游兄在家㊂今岁雁行断,伤心天一涯㊂[16](P452)这个意思,就是说 今岁 李中黄谢世了㊂‘怍庵近诗“所收作品,据卷端所注都作于 乙丑㊁丙寅 即康熙二十四年(1685)㊁二十五年(1686)两年之间,而此题属于 乙丑 年,所以李中黄当即卒于这一年㊂集内此前作品反映李中黄健在者毋论,此后则如本卷同年十一月所作‘华严寺僧舍夜饮,大醉放歌,寄王大无择“ 我兄交君我尚孩 云云,自注叙及: 先兄子石,初参汝阴,闻殿上晚钟有悟㊂ [16](P454)这里称李中黄为 先兄 ,也说明他确实已经谢世㊂如此与前述生年通计,其享年为五十七岁㊂李中黄㊁李中素兄弟二人,曾经主修过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该轮的本族‘李氏宗谱“㊂今传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修的木活字本,卷首上有一篇‘逸楼公传“ ,又卷五上 瑗祖善芳公漟祖支下世系 之 十六世 李中黄以及李中素的小传[17](第21册P10-11;P12-13),都没有生卒时间方面的记载;但卷首上 补述 最末,后辈著录一张便笺,其中恰巧有兄弟二人的生辰八字(年月日时):台湾公造戊寅乙卯丁亥癸卯,逸楼公造己巳己巳己未丙寅 偶从笥中捡出一单,系祖父磊庵公所推记,因附于此,用识不亡㊂[17](第19册P38-39)这样结合 干支纪月表 ㊁ 干支纪时表 之类,㊃4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即可查知李中黄具体的出生时间为崇祯二年己巳(1629)的闰四月四日(公历5月26日)寅时㊂不过,李中素(曾官台湾知县)的情况比较复杂:正常依照 干支纪月表 ,这里的 乙卯 对应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的二月;但该年的二月没有丁亥日,前后最近的丁亥日对应正月二十三日(公历3月8日)或者三月二十四日(公历5月7日)[5](P245)㊂而其‘梅花书屋诗选“卷一的‘河岳闲吟“内,有一首‘丁未初度,兖州客舍作“,尾联云: 年年兄弟乡关外,开尽梅花信不来㊂ [16](P385)又后面第三题‘济上送别家二子旻归里,余时将有咸阳之游,感赋二首“之一,颈联云: 野店逢寒食,征衫怯暮春㊂ 同时,‘梅花书屋诗选“所附‘梅花书屋诗余“内,先后有‘减字木兰花㊃乙卯初度前一夜悼亡“与‘青玉案㊃乙卯夏,余方悼亡,偶客齐安寺楼 “两题[16](P468)㊂这样综合起来判断,可以知道李中素的生日一方面仍在春季,另一方面靠近夏季㊂也就是说,前述三月二十四日这个丁亥日,才是正确的㊂而对应该年三月的干支,则应该是 丙辰 ㊂至于跟随丁亥日的时辰 癸卯 ,即为卯时㊂以上关于生辰八字的记载和推测,就算存在个别疏误,至少在年份上也能为前述兄弟二人的生年提供一个佐证㊂李中黄虽然本人诗集可能失传,但其另外所撰‘逸楼四论“,分别论禅,论史,论文,论诗,涉及多个领域㊂因此,解决李中黄的生卒年问题,具有更加多方面的意义㊂即如‘逸楼四论㊃论诗“,今人已经辑入‘清诗话全编㊃顺治康熙雍正期㊃康熙期㊃三“,而卷首新添提要还没有能够了解到作者的生卒年[18](P2174),这就可以作为补充㊂附带关于‘逸楼四论㊃论诗“的最末一则,专论 吾党之能诗者 [18](P2182-2183),而其中同时有 梅淡克 即拙稿上一条所说的梅钺,以及 家弟子鹄 即李中素(子鹄其字)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上文的一个小结㊂六㊁李凤彩(1718-1787)李凤彩,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二百三十三‘文苑传㊃二“ 临安府㊃清 本传说:李凤彩,字文五,建水人㊂乾隆甲戌[十九年, 1754]明通进士㊂任镇洋㊁仪征知县,内迁通政司经历,预 千叟宴 ,赐诗章㊁寿杖㊂年七十卒于官㊂著有‘银台诗集“‘杜诗中论[伦]集注“㊂(道光‘志“)[19]按师范‘荫椿书屋诗话“,有一则专写李凤彩,其中叙及:丁未夏六月,过先生寓,几上一灯如豆,犹跣足袒臂作洛生咏不绝㊂未数日,鼻垂玉箸,趺坐而逝㊂[20]这里 丁未 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李凤彩即卒于此年㊂据享年 七十 逆推,其生年则为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㊂另外检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钦定千叟宴诗“,的确卷二十二收有李凤彩诗,但作者名下所注当时年龄为 年六十一 [21]㊂假如据此逆推,那么李凤彩应该出生于雍正三年乙巳(1725);至其谢世,享年只有六十三岁㊂联系今人秦国经先生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履历折㊃乾隆朝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李凤彩自称当时 年六十岁 来看[22],这个 年六十一 很可能也是有意往小里说的所谓 官年 ㊂七㊁钟氏(海宁徐濬妻)(1787-?)钟氏,清末丁申㊁丁丙兄弟合辑‘国朝杭郡诗三辑“卷九十五录其‘和外秋夜见寄元韵“一首 ,小传比较详细者可见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六十‘人物㊃十二(列女㊃十)“ 海宁州㊃节妇㊃三 :徐濬妻钟氏,自幼工诗㊂年二十三寡㊂性严毅,屏居一室,言笑不苟㊂抚嗣子棨,长,为娶淑女㊂访年六十㊂[4](P4b)徐濬卒于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仅二十六岁 ㊂钟氏 年二十三寡 ,比其夫小三岁㊂据此逆推,可知其出生于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㊂其享年,则在六十岁以上㊂注释:①可参朱则杰,等.‘朱则杰教授荣休纪念集 全清诗⓪探索与清诗综合研究“前编第三篇‘论 全清诗⓪的体例与规模“㊁第八篇‘全清诗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使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第10-15页㊁第43-51页㊂②吴农祥.‘流铅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7册;‘梧园诗㊃5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朱则杰:清代诗人生卒年丛考 以湖北梅钺㊁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文集“‘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一辑第26-36册㊂③详见拙作‘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⓪订补 以吴本泰等八位嘉兴作家为中心“第一条 吴本泰 ,‘嘉兴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第6页㊂④刘君萍.‘易震吉 秋佳轩诗余⓪研究“第一章第一节,‘易震吉的生平“第一部分‘关于易震吉的生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3月,第6-7页;赵阳‘易震吉词研究“第一章第一节‘易震吉的生平“第一部分‘易震吉的生卒年“,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3月,第6-8页㊂⑤刘君萍.‘易震吉 秋佳轩诗余⓪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3月,第7页㊂原词可见已故饶宗颐先生初纂㊁张璋先生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第4册第2013页㊂⑥熊赐履.‘经义斋集“‘澡修堂集“,可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9册;‘闲道堂集“,可见 中华古籍资源库 网站,网址:/thematDataSearch/toGujiIndex,2022年5月13日㊂⑦李春江‘桐下诗选序“㊁李中素‘梅钺桐下诗余序“,依次可见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㊁湖北省博物馆整理‘湖北文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7册第353页㊁第357-359页㊂⑧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第364页㊂李中素号鹄山,详见拙作‘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⓪订补 以王一翥等五位湖北作家为中心“第三条 李中素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第3-4页㊂⑨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第467页㊂‘梅花书屋诗余“今人已经据以辑入‘全清词㊃顺康卷补编“,此词可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2册第758-759页㊂下引类似情况,‘全清词㊃顺康卷补编“不再出注㊂⑩廖元度.‘楚风补“,‘楚风补校注“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下册第1217页㊂小传称李中黄为李长庚 嗣子 ,误㊂此外如下及李介宣等‘李氏宗谱“,卷终 艺文㊃诗 李中黄名下录有五首,见‘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汇刊“第五辑第22册,第158-160页㊂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第406页㊂详见上及拙作‘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⓪订补 以王一翥等五位湖北作家为中心“第三条 李中素 ㊂李介宣,等.‘李氏宗谱“,‘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汇刊“第五辑第19册,第124-126页㊂题下注为 湖北督学政睢州蒋韩蔚撰 , 蒋韩蔚 通常作 蒋蔚 ㊂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第386页㊂此外集内类似情况,不再一一尽述㊂丁申,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刻本,第31a-b页㊂参见吴振棫辑‘国朝杭郡诗续辑“卷三十二徐濬名下所附诗话,光绪二年丙子(1876)钱塘丁氏刻本,第18a页㊂详见拙作‘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⓪订补 以曹勲等八位嘉兴作家为中心“第五条 徐濬 ,‘嘉兴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23-24页㊂参考文献:[1]㊀张瀚,张景云.奚囊蠹余[M].杭州文献集成:第17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2]㊀马如龙,杨鼐,等.(康熙)杭州府志[Z].刻本.1686(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39a.[3]㊀张竞光.宠寿堂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㊀陈璚,等.(民国)杭州府志[Z].排印本.1922(民国十一年).[5]㊀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Z].北京:中华书局,1981.[6]㊀邵长蘅.邵子湘全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02-204.[7]㊀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69.[8]㊀朱彭寿.古今人生日考[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44.[9]㊀田兰芳.逸德轩文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1.[10]㊀李于垣,杨元锡.(嘉庆)长垣县志[Z].刻本.1873(清同治十二年癸酉):28b-29a.[11]㊀王夺标.南疑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㊀朱绂,等.尽节录[Z].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二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3]㊀王镛,秦寅.(康熙)单县志[Z].刻本.1717(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43a.[14]㊀廖元度.楚风补[Z].楚风补校注:下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138-1139.[15]㊀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整理).湖北文征:第7册[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6]㊀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M].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㊀李介宣,等.李氏宗谱[M].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㊃6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文院导师姓名:金立性别:女所在学院:人文学院职称:副教授工作研究领域:1、语言逻辑2、语用学3、语言哲学个人简介:最后学位(2005 )年(浙江大学)学校(博士)学位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代表著作(论文):1、《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23万字,专著,2005,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描述语用学》8/36万,2005年5月,吉林人民出版社3、话语交际的三重解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5月4、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逻辑研究《哲学研究》,2003年7月5、会话含义理论述评《人大复印全文转载》,2003年10月6、指称理论的语用维度,哲学研究,2008年,1,独立(人大复印逻辑专辑全文转载),权威7、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智能主体使能的自治计算——一种自主的服务合成理论),2006,8,2/2 ,SCI收录论文8、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指代分析——SDRT视角,哲学研究逻辑学专辑,2006-12,独立一级9、诠释与发展—周礼全先生合作原则理论述评,人大复印逻辑专辑全文转载,2005,3,独立一级10、语境与意义推导,哲学研究逻辑学专辑,2003,12,1/2 二级11、会话含义的分类及其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3,10,独立二级12、逻辑哲学的新探究——陈波《逻辑哲学》评介,青海社会科学,2006-03-1 二级13、合作原则在大学生话语交际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独立二级14、关注合作与会话____合作原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话语交际中的应用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二级15、话语表述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指代分析,哲学动态逻辑学专辑,2006-12,独立二级16、汉语指令行为的逻辑语义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12,1/2 二级承担课题1、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句子的逻辑分析国家社科基金(独立承担)2、描述语用学研究国家教育部课题3、自然语言逻辑与汉语信息处理国家社科基金(重要成员)4、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省规划课题5、意义理论的嬗变,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子课题开设课程1、逻辑与交际研究生课程2、逻辑与思维方法研究生课程3、沟通与口才本科生课程4、逻辑学本科生课程5、符号学导论研究生专业课姓名:汪超红性别:男所在学院:人文学院职称:副教授工作研究领域:1、中国戏曲史2、元明清文学个人简介:1962年出生,1999年5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1年5月,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代表著作(论文)1、明清曲家考开设课程1、古代文学2、古代戏曲专题研究3、汤显祖研究出版著作:1.明清曲家考200611012.明清曲家考2006-11-01 00:00:00.03.古代平民诗选粹200103014.古代平民诗选粹2001-03-01 00:00:00.0发表论文:1.明代曲作二考文学遗产<>,汪超红2.瞿佑的《香台集》文教资料<2001年第4期>,汪超红3.清人传奇三种考述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汪超红4.范允临的散曲及其生平考略中华文史论丛<2004年1月第74辑>,汪超红5.明人曲家曲作三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01汪超红6.王九思研究四题中华戏曲<>,20050801汪超红7.王九思佚诗三首考文学遗产<>,20050801汪超红8.陈懿典与汤显祖书六通考述文献<>,20050713汪超红9.清人传奇三种考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01汪超红10.明人曲家曲作三题一级期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0>,2005-10-01 11.王九思佚诗三首考一级期刊文学遗产0<0>,2005-08-0112.王九思研究四题其他中华戏曲0<0>,2005-08-0113.陈懿典与汤显祖书六通考述一级期刊文献0<0>,2005-07-1314.清人传奇三种考述一级期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0>,2005-01-01 15.范允临的散曲及其生平考略中华文史论丛<>,20040101汪超红16.范允临的散曲及其生平考略其他中华文史论丛0<0>,2004-01-0117.明人曲家曲作三题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0031015汪超红18.汤显祖研究二题戏剧<>,20030801汪超红19.汤显祖研究二题戏剧<>,20030515汪超红20.汤显祖研究二题二级期刊戏剧0<0>,2003-08-0121.徐朔方先生的汤显祖研究浙大出版社<庆祝徐朔方先生从教55周年文集><>,20020609汪超红22.徐朔方先生的汤显祖研究其他浙大出版社<庆祝徐朔方先生从教55周年文集>0<0>,2002-06-0923.一个日本人的中国戏曲史观—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及其影响戏剧艺术<>,20010301汪超红24.《欢喜冤家》、《醋葫芦》中的晚明戏曲资料考析文献<>,20010201汪超红25.郑振铎的古代戏曲研究成就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0101汪超红26.一个日本人的中国戏曲史观—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及其影响学报级期刊戏剧艺术0<0>,2001-03-0127.《欢喜冤家》、《醋葫芦》中的晚明戏曲资料考析一级期刊文献0<0>,2001-02-0128.郑振铎的古代戏曲研究成就其他南通师范学院学报0<0>,2001-01-01姓名:陈东辉性别:男所在学院:人文学院职称:副教授工作研究领域:清代语文学、中国语言学史、古文献学、中日文化交流史个人简介:祖籍浙江绍兴,1966年11月生于杭州,1998年6月毕业于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训诂学方向),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1998年8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9年4月至2002年3月,应聘为日本国立福井大学客座副教授,赴日讲学和研究3年。
主要研究领域为清代语文学、中国语言学史、古文献学、中日文化交流史。
在汉语史研究方面,主要涉及清代语文学家研究、中国语言学史、汉语史史料学、训诂学、日本学者在汉语史领域的成就等。
开设“汉语史史料学”、“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编辑学概论”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此外,曾获得朱福炘教书育人奖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已出版著作《阮元与小学》、《古典文献学论考》,同时还参与编著了6部书籍。
从1988年上大学本科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首篇学术论文起,至2006年底已在国内外80余种刊物(或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在一级刊物(浙大标准)上发表论文18篇,在国外和台湾地区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试论日本所编的中国古籍索引》一文还被收入权威性的《中国学术年鉴》(2005)。
已独力承担或主持纵向课题12项,其中省部级课题5项,并参与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有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奖,著作《阮元与小学》获得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教师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社联青年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古典文献学论考》获得浙江省社科联首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台港地区和国外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观》获得中国索引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优秀论文奖;同时,《中日汉籍交流史论》(撰稿人之一)获得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文史工具书辞典》(参编者)获得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
曾多次应邀赴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和韩国釜山、中国台北等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要学术经历及方向:清代语文学、中国语言学史、古文献学、中日文化交流史主要科研课题:1、汉语史史料学2、阮元研究3、二十世纪古文献学史4、卢文弨全集主要成果:著作:1、《阮元与小学》,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2、《古典文献学论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主要论文:1、《私家藏书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增刊;2、《明清藏书家印鉴平议》,《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6期;3、《阮元的学术地位与成就》,《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4、《阮元与编刻书籍》,《图书馆学刊》1991年第3期;5、《阮元与诂经精舍》,《浙江学刊》1991年第4期;6、《敦煌学书林新结硕果》,《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7、《从日本辑刻的〈古逸丛书〉及其文献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8、《发掘与开拓》,《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9、《张元济与中日文化交流》,《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10、《中国古籍索引的回顾与前瞻》,《辞书研究》1994年第2期;11、《古籍分类中增设“方志部”的探讨》,《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4期;12、《古籍丛书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价值》,《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13、《阮元与学海堂》,《文史》第41辑(1996年4月);14、《试述古汉语研究中的三重证据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15、《略论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之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3期;16、《〈古逸丛书〉与中日汉籍交流》,《中国书目季刊》(台湾)第30卷第3期(1996年12月);17、《关于古籍索引工作的若干思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1期;18、《〈四库全书〉绢面颜色考辨》,《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19、《中国古籍丛书的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2期;20、《古籍丛书所蕴涵的中日典籍交流》,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7年;21、《阮元与〈十三经注疏〉》,《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22、《浅谈清代档案的价值》,《历史教学》1997年第8期;23、《〈皇清经解〉辑刻始末暨得失评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5期;24、《阮元创设诂经精舍考略》,《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25、《略论〈十三经注疏〉及〈校勘记〉》,《文教资料》1997年第6期;26、《论〈经籍籑诂〉的编纂及其功过得失》,《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27、《从古籍丛书看中日典籍交流》,《文献》1998年第1期;28、《二十世纪古籍索引编制概述》,《文献》1998年第2期;29、《〈四库全书〉及其存目书收录外国人著作种数考辨》,《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30、《〈宛委别藏〉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31、《中日典籍交流史研究的新进展》,《日本学刊》1998年第6期;32、《日本的汉籍索引编制概观》,《中国书目季刊》(台湾)第32卷第3期(1998年12月);33、《试论阮元在训诂学上的贡献》,《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34、《由训诂以考文化——阮元训诂学成就研究之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35、《由训诂以明义理——阮元训诂学成就研究之三》,载《’98语言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36、《试论阮元在金石文字学领域的成就》,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2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37、《清代杭州灵隐书藏及经藏考略》,《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38、《关于图书馆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思考》,载《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选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9、《杭州诂经精舍教学效应》,《杭州研究》2000年第2期;40、《对〈四库全书〉厥功至伟的清代华籍韩人金简》,《故宫文物月刊》(台湾)2001年第5期;41、《阮元与〈皇清经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2期;42、《关于〈支那学入门书略解〉》(日文),《日本国立福井大学教育地域科学部纪要》(2001年12月);43、《长泽规矩也在编纂、刊刻汉文丛书方面的贡献》,《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44、《长泽规矩也与和刻本丛书》,载《中日关系史料与研究》(第1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45、《〈经籍籑诂〉与汉语辞书编纂》,《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46、《清代私家藏书与学术发展之互动关系》,《文献》2003年第4期;47、《〈经籍籑诂〉在中国辞书编纂史上的地位》,载《汉语史学报》(第3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48、《类书与汉语词汇史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1期;49、《国外和台港地区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述》,《中国索引》2004年第1期;50、《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扬州史志》2004年第3期;51、《章学诚与索引学》,《书目季刊》(台湾)第38卷第3期(2004年12月);52、《评王章涛〈阮元年谱〉》,《书品》2004年第6期;53、《〈经籍籑诂〉对现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助益与启示》,载《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3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4、《清代江南地区学术研究兴盛与私家藏书发达之关系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55、《试论日本所编的中国古籍索引》,《文献》2005年第2期;56、《阮元与段玉裁之恩怨探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57、《台港地区所编古籍索引综述》,《辞书研究》2005年第3期;58、《长泽规矩也〈支那学人门书略解〉之得失》,《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9期;59、《阮元与朝鲜学人交往考略》,载《中国江南与韩国文化交流》,学苑出版社,2005年;60、《欧美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观》,《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1期;61、《中日学术交流与古汉语文字学研究》,《东北亚学刊》2005年第4期;62、《孙诒让学术思想与玉海楼藏书特色之关系》,《文献》2006年第2期;63、《中日学术交流与汉语训诂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64、《俞樾与中日韩文化交流》,《韩国釜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2月)65、《20世纪上半叶“四库学”研究综述》,《汉学研究通讯》(台湾)第25卷第2期(2006年6月);66、《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东华汉学》(台湾)第4期(2006年9月);67、《阮元在中朝关系史上的若干事迹考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68、《经世致用与宏博会通——钱穆治学精神之精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69、《日藏汉籍珍本的调查与研究》,《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年第4期;70、《诂经精舍对19世纪浙江学术发展之重要影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71、《阮元与朝鲜学者金正喜之交往》,《扬州史志》2006年第2期;72、《日本的中文书店与汉学研究》,载《天一阁文丛》(第4辑),宁波出版社,2006年;73、《俞樾对中日文化交流之贡献》,载《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5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4、《从〈揅经室集〉看阮元的治学方法——以训诂学为中心》,载《汉语史学报》(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75、《关于古文献学的十大思考》,载《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